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丁基锡对中国近海常见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4
1
作者 谢永红 苏荣国 +2 位作者 张丽笑 张传松 王修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5-1080,共6页
研究三丁基氯化锡(TBT)对中国近海常见5种硅藻和甲藻(硅藻中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派格棍形藻(Bacilaria paxillifera)、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甲藻中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简裸甲藻(Gymnodini... 研究三丁基氯化锡(TBT)对中国近海常见5种硅藻和甲藻(硅藻中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派格棍形藻(Bacilaria paxillifera)、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甲藻中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简裸甲藻(Gymnodinium simplex))的毒性效应,考察了有机锡对浮游藻光合活性(Fv/Fm)、粒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派格棍形藻、聚生角毛藻、简裸甲藻的光合活性(Fv/Fm)受TBT影响较显著;微型原甲藻、丹麦细柱藻的光合活性受TBT影响较小。高质量浓度TBT胁迫下海洋微藻峰值粒径显著减小,低质量浓度TBT对峰值粒径影响不显著。低质量浓度TBT对派格棍形藻、聚生角毛藻、简裸甲藻、微型原甲藻均有较强的毒性作用,非检测毒性浓度(NDEC)分别为1.17、1.07、0.23、3.73μg.L-1,丹麦细柱藻对TBT具有很强耐受性,NDEC为112.62μ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丁基锡 海洋微藻 毒性效应 峰值粒径 光合活性
下载PDF
三明市大气颗粒物数浓度与粒径分布季节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邵玉海 丁朔 +2 位作者 南嘉良 沈仕亮 李金泰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0-295,共6页
利用颗粒物粒径谱仪对三明市城区站点不同季节的10~10 000nm粒径段内颗粒物的数浓度与粒径分布进行测量,全年颗粒物数浓度平均为15 608个·cm^(-3),季节特征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冬季凝结核模态粒子数浓度最高,各季... 利用颗粒物粒径谱仪对三明市城区站点不同季节的10~10 000nm粒径段内颗粒物的数浓度与粒径分布进行测量,全年颗粒物数浓度平均为15 608个·cm^(-3),季节特征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冬季凝结核模态粒子数浓度最高,各季节积聚模态颗粒物均占比最高.颗粒物总数浓度日变化存在早、晚高峰与中午时段的3峰特征,其中爱根核模态与积聚模态粒子均有早、晚双峰特征;凝结核模态与爱根核模态粒子则均在中午时段出现峰值.各季节颗粒物数浓度中值粒径与几何平均粒径差异较小,春夏季以爱根核模态为主,为单峰模式;秋季为双峰模式(爱根核模态+积聚模态);总体上秋冬季存在较多凝结核与爱根核模态的超细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粒径分布 数浓度 峰值粒径
下载PDF
柴油/CNG公交车排放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隧道实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春 张旭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279-2284,共6页
对澳洲某公路隧道中段和名义入口段进行连续4d的超细颗粒物实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隧道内柴油公交车和CNG公交车混合排放的颗粒物日平均粒径呈双峰模态分布.采用多元回归法分别计算柴油公交车和CNG公交车颗粒物数浓度粒径谱排放因子,发... 对澳洲某公路隧道中段和名义入口段进行连续4d的超细颗粒物实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隧道内柴油公交车和CNG公交车混合排放的颗粒物日平均粒径呈双峰模态分布.采用多元回归法分别计算柴油公交车和CNG公交车颗粒物数浓度粒径谱排放因子,发现柴油车/CNG颗粒物排放分别呈积聚态单峰分布和核模态单峰分布.对隧道内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每30min平均粒径分布进行核模态和积聚模态的对数正态分布曲线拟合分解,90组粒径分布叠加拟合曲线与实测结果的拟合度为0.972~0.998.采用髭须图对柴油车和CNG车颗粒物排放特征做统计分析发现,柴油公交车颗粒物排放呈积聚模态下的对数正态分布,其峰值粒径74.5~86.5nm,该对数正态分布的几何标准差1.88~2.05.CNG公交车呈核模态的对数正态分布,峰值粒径19.9~22.9nm,几何标准差为1.2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CNG公交车 颗粒物粒径分布 峰值粒径 几何标准差 核模态 积聚模态
原文传递
三丁基锡对中国近海主要优势浮游植物的毒性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永红 苏荣国 +2 位作者 张丽笑 王长友 王修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909-2915,共7页
研究三丁基锡(TBT)对我国近海优势浮游植物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 danicus)、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派格棍形藻(Bacilaria paxillifera)、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聚生角... 研究三丁基锡(TBT)对我国近海优势浮游植物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 danicus)、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派格棍形藻(Bacilaria paxillifera)、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socialis)、海链藻(Thalassiosira),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mum)、裸甲藻(Gymnodinium sp.)、锥状斯比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简裸甲藻(Gymnodinium simplex)、三角棘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和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生长、峰值粒径和光合活性(Fv/Fm)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藻种对TBT具有不同的耐受性,丹麦细柱藻的耐受性要远强于其他藻种;TBT对藻的96 h生长半抑制浓度EC50(96 h-EC50)分别为136.42、3.55、3.15、2.95、1.90、1.08、0.70、21.60、7.71、4.77、3.81、2.04、0.53、0.51、1.76μg/L;非检测毒性浓度NDEC分别为112.62、1.19、1.17、3.70、0.95、1.07、0.80、6.28、1.84、0.99、3.73、1.63、0.23、0.16、1.76μg/L.TBT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峰值粒径、光合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推测TBT毒性与港口区域优势浮游藻组成可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三丁基锡 毒性 LOGISTIC模型 峰值粒径 光合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