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ZnO样本集晶格匹配和热匹配的模式识别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兆春 崔得良 +1 位作者 黄柏标 蒋民华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5期562-566,共5页
利用动态聚类分析、最小生成树、主成分分析等模式识别方法 ,对含ZnO半导体材料的样本集中各样本之间在 30 0K时的晶格匹配与热匹配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 30 0K时 ,三种Ⅲ -Ⅴ族氮化物AlN、GaN、InN与ZnO材料之间的晶格匹配和... 利用动态聚类分析、最小生成树、主成分分析等模式识别方法 ,对含ZnO半导体材料的样本集中各样本之间在 30 0K时的晶格匹配与热匹配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 30 0K时 ,三种Ⅲ -Ⅴ族氮化物AlN、GaN、InN与ZnO材料之间的晶格匹配和热匹配程度最好。由最小生成树以及主成分二维映射结果可知两类样本分区明显 ,分类效果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格匹配 热匹配 模式识别 氧化锌 半导体
下载PDF
基于脂肪酸组成的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模式识别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继光 吴万富 吕世懂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47-252,共6页
采用气相色谱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FID)对2种不同茶树种(油茶树和茶叶树)制取的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了它们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上的差异,同时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进行判别分析,挖掘它们... 采用气相色谱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FID)对2种不同茶树种(油茶树和茶叶树)制取的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了它们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上的差异,同时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进行判别分析,挖掘它们的特征差异物。结果表明,在14个茶籽油(7个茶叶籽油和7个油茶籽油)中检出脂肪酸14种,共有成分12种,成分均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其余脂肪酸含量均较低;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在茶籽油中平均占81.8%,在油茶籽油中平均占89.9%。利用统计学的手段,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能较好地区分2种的茶籽油,并进一步分析发现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十七烷酸、花生一烯酸、二十四碳一烯酸可能是区别2种茶籽油的特征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油茶籽油 脂肪酸组成 气相色谱 模式识别分析
下载PDF
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构建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欧阳昕 文锦丽 +3 位作者 彭武建 王林纤 王红蕾 戴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878-2881,2885,共5页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的代谢物特征并构建疾病血清代谢物诊断模型。方法应用600MHzNMR检测64例SLE患者和35例健康志愿者血清样本中代谢物的差异,采集代谢物指纹图谱。并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构建SLE...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的代谢物特征并构建疾病血清代谢物诊断模型。方法应用600MHzNMR检测64例SLE患者和35例健康志愿者血清样本中代谢物的差异,采集代谢物指纹图谱。并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构建SLE诊断模型。结果 SLE主要影响脂类、氨基酸及能量代谢。PCA及PLS-DA均可以显著区分SLE与健康对照组,PLS-DA模型的预测率Q2=0.393。且O-PLS-DA模型对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97.1%)及敏感性(60.9%)。结论代谢组学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有望成为临床诊断SLE及病情监测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 模式识别分析法 诊断模型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的桑黄干预后大鼠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董宇 俞忠明 +2 位作者 李洪玉 赵丽沙 寿旦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11-816,共6页
为探讨服用桑黄水煎液对机体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HDMS)联用技术,检测灌胃给予桑黄水煎液后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空白组和给药组大鼠尿液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 为探讨服用桑黄水煎液对机体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HDMS)联用技术,检测灌胃给予桑黄水煎液后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空白组和给药组大鼠尿液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通过MetaboAnalyst 3.0网站分析相关代谢通路。数据显示,两组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在第28天得到了很好的区分,发现并鉴定了10个生物标记物。灌胃给予桑黄水煎液主要对机体的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等代谢通路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桑黄药效作用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高分辨质谱 代谢组学 模式识别分析 桑黄 大鼠尿液
下载PDF
基于微量元素特征及Fisher判别函数的寺河矿煤层识别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韩云春 薛俊华 +5 位作者 周伟 罗勇 任波 张芹芹 夏盆军 杨理强 《能源与环保》 2018年第7期49-53,57,共6页
为准确识别采掘过程中发现的构造煤层位,采用刻槽法现场取得寺河矿7个煤层40个煤层样品,密封保存并经前置处理后,用微波消解法对煤样进行消解,采用电感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样品中的40种微量元素含量,分析含量分布图,初步得出各煤层的... 为准确识别采掘过程中发现的构造煤层位,采用刻槽法现场取得寺河矿7个煤层40个煤层样品,密封保存并经前置处理后,用微波消解法对煤样进行消解,采用电感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样品中的40种微量元素含量,分析含量分布图,初步得出各煤层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特征。同时,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1 600个测试数据采用类间平均链接法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了聚类树状关系图,根据类间距离和样本间的距离大小确定了判别分析的典型解释变量,并建立了煤层识别的Fisher判别函数。研究认为,寺河矿煤层识别只需采用电感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待判别煤层煤样中的9种微量元素含量(典型解释变量),运用Fisher判别函数计算后,其函数值最大者即为待判别煤样的所属煤层类别,该方法在寺河矿现场成功应用于8号煤不同分层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河矿 微量元素 模式识别分析 聚类分析 判别函数
下载PDF
基于GC-MS的慢性髓系白血病代谢轮廓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冰玉 李晓莉 +4 位作者 姚遥 王畅 陈苏宁 吴小津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85-1591,共7页
目的:应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血浆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寻找与疾病相关的潜在标志物,并初步探讨其涉及的相关代谢通路。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次确诊... 目的:应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血浆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寻找与疾病相关的潜在标志物,并初步探讨其涉及的相关代谢通路。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次确诊的26例CML患者,及26例同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健康对照),另取26例经过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获得最佳疗效的CML患者(治疗后对照)。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方法对三组血浆样本进行代谢物无靶标检测,采集代谢物指纹图谱,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及t检验筛选差异代谢物,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评价差异代谢物临床效能,并进行Met PA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健康人及初诊CML患者血浆代谢表型明显不同。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ML组有6个血浆代谢物表现出差异,肉豆蔻酸、甘油丰度均较健康对照组低,而肌醇、半乳糖、乳酸、甘氨酸丰度均较健康对照组高(VIP>1,P<0.05,AUC>0.7),经过TKI药物治疗后获得最佳疗效的CML患者上述差异血浆代谢物均有向正常人水平恢复的趋势。以上CML患者血浆代谢紊乱通路主要与半乳糖代谢、丙酮酸代谢、甘油酯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相关(影响值>0.10)。结论:CML患者血浆中代谢物水平出现显著变化,代谢组学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可能成为CML辅助诊断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代谢组学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模式识别分析方法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周京琳 李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组学技术。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部分,代谢组学主要利用生物体液的核磁共振谱提供生物体内全部小分子代谢物的丰富信息。下面就当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的数据采集、数据...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组学技术。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部分,代谢组学主要利用生物体液的核磁共振谱提供生物体内全部小分子代谢物的丰富信息。下面就当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中所采用的技术及其在生物体的生理变化、疾病诊断等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并对代谢组学的发展作一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代谢组学 模式识别 生物体液 疾病诊断
下载PDF
数据融合法结合决策树优化东方草莓全草的地理溯源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旭超 党艺航 +4 位作者 付艺萱 郭坤 王晓玲 王舒 刘凤杰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5-855,共11页
目的:通过融合HPLC与ICP-MS的分析结果建立数据集,结合模式识别法对来自5个产地96批次的藏药东方草莓进行地理溯源性研究,以期为未知来源的东方草莓提供便捷有效的产地判别方法。方法:采用HPLC建立东方草莓指纹图谱,并以LC-MS对各色谱... 目的:通过融合HPLC与ICP-MS的分析结果建立数据集,结合模式识别法对来自5个产地96批次的藏药东方草莓进行地理溯源性研究,以期为未知来源的东方草莓提供便捷有效的产地判别方法。方法:采用HPLC建立东方草莓指纹图谱,并以LC-MS对各色谱峰进行成分归属,色谱峰信息作为数据集1;采用ICP-MS对东方草莓中21种无机元素进行含量测定,并以对数法建立无机元素指纹图谱,无机元素信息作为数据集2;二者数据融合作为数据集3。结合CA、PCA、PCA-LDA及C5.0决策树算法,对比3个数据集的地理追溯结果。结果:数据融合法相较于单一技术所得数据集,CA、PCA和PCA-LDA均可使96批东方草莓成功归类。对数据融合法的PCA-LDA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其正确分类率均大于88.3%,表明该模型可作为东方草莓的正确分类依据。C5.0决策树筛选出4个主要贡献变量,并获得树深度为3的分类规则,其十折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平均准确度为98.9%。结论:数据融合法可提高不同产地东方草莓地理溯源的准确性,且决策树算法得出的分类规则可降低实际操作难度。以数据融合法结合决策树规则所得出的东方草莓地理分类机制为未知样品的产地来源提供新的鉴别依据,且操作简便,准确率高,有利于东方草莓的质量控制,也为其他药材品种溯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草莓 数据融合法 指纹图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地理溯源性 模式识别分析 主成分-线性判别分析 C5.0决策树算法
原文传递
基于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的黔产金钗石斛花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田鑫 李尧 +3 位作者 鹿广玲 李桂琳 张建永 段灿灿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793-800,共8页
目的建立黔产金钗石斛花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指纹图谱、总黄酮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乙腈(A)-0.06%醋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 目的建立黔产金钗石斛花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指纹图谱、总黄酮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乙腈(A)-0.06%醋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结果14批金钗石斛花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54,共标定13个共有峰,指认了甘草苷、山柰酚-3-葡萄糖鼠李糖苷和异槲皮苷3个成分,其含量分别为1.4407~3.2287、5.9434~10.1619和1.2188~2.9090 mg/g。14批样品的总黄酮含量为0.054~0.082 g/g。聚类分析(HCA)发现冻干和烘干样品存在差异。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多成分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的方法准确可行,可作为黔产金钗石斛花质量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钗石斛花 指纹图谱 含量测定 模式识别分析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出土琥珀产地指纹特征筛选与溯源方法研究——以汉代出土琥珀为例
10
作者 李妍 赵彤 +2 位作者 刘琦 王雅玫 张志清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4期11-29,共19页
汉代是我国古代琥珀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琥珀的出土数量、形制均在汉代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采用无损谱学手段对风化、氧化的出土琥珀进行测试时,样品表面的渣化、粉化状态会给无损测试和结果分析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选取来自波罗... 汉代是我国古代琥珀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琥珀的出土数量、形制均在汉代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采用无损谱学手段对风化、氧化的出土琥珀进行测试时,样品表面的渣化、粉化状态会给无损测试和结果分析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选取来自波罗的海、缅甸和辽宁抚顺的113块不同氧化程度的琥珀原石样品作为参考样品,以探明氧化蚀变给不同产地琥珀的谱学特征带来的具体影响,利用了显微观察和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采集了波罗的海、缅甸和抚顺琥珀氧化前后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氧化和氧化程度较低的琥珀原石样品,通过红外光谱可以较好的对3个产地的琥珀进行区分。在对琥珀原石样品红外光谱数据处理后,建立了用于出土琥珀产地溯源的红外光谱数据库和基于谱峰识别的产地溯源流程,并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建立了琥珀原石产地溯源模型,该模型对113件琥珀原石的产地识别效果较好,准确率达到了96.5%。采用琥珀原石样品红外光谱数据库分别建立适用于两地出土琥珀的产地溯源模型,模型分类结果表明海昏侯墓出土琥珀均来自缅甸,而湖南汉墓中3件出土琥珀来自波罗的海,1件来自缅甸。由此可见,在汉代时波罗的海琥珀和缅甸琥珀便已传入了中国并被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琥珀 氧化 产地溯源 红外光谱 模式识别分析
下载PDF
市售二至丸的UPLC指纹图谱和模式识别分析不同品牌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黎明 吴岩斌 +3 位作者 金玉娥 张志玮 蒋益萍 汪国权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1-1384,共4页
目的 建立14批市售二至丸的指纹图谱,比较不同品牌二至丸的质量差异。方法 Waters HSS T3(100x1.0mm,1.8μm),流动相A:0.1%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0.1%甲酸乙腈,波长270nm,柱温25℃,流速0.20ml/min,梯度洗脱(0~1min:80%A;1~20min 65%A;20~2... 目的 建立14批市售二至丸的指纹图谱,比较不同品牌二至丸的质量差异。方法 Waters HSS T3(100x1.0mm,1.8μm),流动相A:0.1%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0.1%甲酸乙腈,波长270nm,柱温25℃,流速0.20ml/min,梯度洗脱(0~1min:80%A;1~20min 65%A;20~22.5min 30%A;22.5~28min 10%A;,28~30min 80%A;30~32min 80%A)。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观察整体分布趋势和寻找不同品牌的差异峰。结果 14批次市售二至丸建立指纹图谱,共发现20个共有峰,相似度0.95~1.00。同一企业生产FH和HJY品牌样品接近,与另一企业企业LYS品牌距离较远。LYS与FH、HJY的二至丸PLS-DA模型合理,预测性强,二者差异主要体现在特女贞苷和蒙花苷。结论 指纹图谱方法稳定性、精密度和重复符合中药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能客观反映市售二至丸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至丸 指纹图谱 模式识别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群体智能聚类算法的电梯交通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亮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18-121,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电梯交通流分析方法,该算法将电梯交通流模式投影于二维平面上,然后依据群体智能聚类,实现电梯交通流的自组织聚类分析.为了提高群体智能聚类算法的运行效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改善模式投影时的随机性,同时... 提出了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电梯交通流分析方法,该算法将电梯交通流模式投影于二维平面上,然后依据群体智能聚类,实现电梯交通流的自组织聚类分析.为了提高群体智能聚类算法的运行效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改善模式投影时的随机性,同时在聚类过程中引入密度引导策略减小分类错误率和运行时间.仿真结果表明,群体智能聚类算法能对电梯交通流数据进行有效的聚类分析,具有较好的自组织聚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梯交通流 聚类分析 群体智能
下载PDF
气质联用-模式识别对甲嘎松汤质量控制的方法研究
13
作者 谭庆龙 熊天琴 +4 位作者 谢丽霞 廖嘉仪 杨滔 林曦 张翠仙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建立藏方甲嘎松汤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甲嘎松汤挥发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分析,并转化成数据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以及系统聚类分析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经聚类分析可... 目的:建立藏方甲嘎松汤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甲嘎松汤挥发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分析,并转化成数据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以及系统聚类分析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将16批甲嘎松汤挥发油样品分为2大类,经主成分分析可将甲嘎松汤综合为3个主成分,可分为2大类;2种模式识别方法对不同甲嘎松汤挥发油样品能准确识别,且其识别结果一致。结论:气质联用-模式识别是一种科学、准确、有效的甲嘎松汤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嘎松汤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模式识别 系统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吴红伟 李东辉 +4 位作者 宋沁洁 李国峰 李咸慰 杨新荣 李越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7039-7047,共9页
目的采用HPLC、UV等方法测定并比较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的指标性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为不同加工方式的黄芪饮片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UV等方法对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的7种指标性成分(黄芪甲苷... 目的采用HPLC、UV等方法测定并比较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的指标性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为不同加工方式的黄芪饮片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UV等方法对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的7种指标性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总黄酮、总多糖、水溶性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熵权法结合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评价不同产地加工方式对黄芪药材质量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进行区分和比较,同时以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评价指标对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通过熵权综合评分法比较2种不同加工方式对黄芪饮片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芪趁鲜切制饮片综合评分均高于黄芪传统饮片;同时,黄芪趁鲜切制饮片组与黄芪传统饮片组在体外抗氧化活性方面,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5.560、8.168 mg/mL,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分别为10.994、15.045 mg/mL,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分别为8.126、14.546mg/mL,表明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体外抗氧化活性强于黄芪传统饮片。结论通过熵权TOPSIS综合评分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对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进行分析,为不同加工方式的黄芪饮片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产地加工 体外抗氧化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质量控制 黄芪甲苷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芒柄花苷 毛蕊异黄酮 总黄酮 总多糖 水溶性浸出物
原文传递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定量的蜜炙黄芪饮片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淑娟 张育贵 +4 位作者 李东辉 吴红伟 牛江涛 司昕蕾 李越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081-3088,共8页
目的采用HPLC法建立蜜炙黄芪饮片指纹图谱,并测定异黄酮类成分和皂苷类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PCA-主成分分析),比较炙黄芪饮片中4种异黄酮成分(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和4种皂苷类成分(黄芪甲苷、... 目的采用HPLC法建立蜜炙黄芪饮片指纹图谱,并测定异黄酮类成分和皂苷类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PCA-主成分分析),比较炙黄芪饮片中4种异黄酮成分(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和4种皂苷类成分(黄芪甲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II和黄芪皂苷III)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对15批甘肃不同产地炙黄芪饮片8种成分进行测定,运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版)"进行评价,并结合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15批不同产地炙黄芪饮片进行区分与比较。结果建立了炙黄芪饮片异黄酮类成分和皂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达0.90以上,确定了8个共有峰(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黄芪甲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II和黄芪皂苷III)构成炙黄芪饮片的特征峰,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皂苷I和黄芪皂苷III是差异性化合物,可作为鉴别和区分炙黄芪饮片的质量控制指标。结论该法所建立的炙黄芪异黄酮成分和皂苷类成分指纹图谱特征性强、方法简便,结合8种成分含量测定可更好控制其质量,对炙黄芪饮片的鉴定及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炙黄芪 指纹图谱 毛蕊异黄酮苷 芒柄花苷 毛蕊异黄酮 芒柄花素 黄芪甲苷 黄芪皂苷Ⅰ 黄芪皂苷Ⅱ 黄芪皂苷Ⅲ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指纹图谱、一测多评与模式识别相结合的忍冬藤配方颗粒质量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曹桂云 宁波 +9 位作者 余彩娟 庄雪松 刘羽康 王岱杰 林永强 董晓弟 杨纯国 崔伟亮 刘洪超 孟兆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2-1214,共13页
目的建立指纹图谱、一测多评与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相结合的忍冬藤配方颗粒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利用制备的15批忍冬藤标准汤剂和10批忍冬藤配方颗粒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 目的建立指纹图谱、一测多评与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相结合的忍冬藤配方颗粒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利用制备的15批忍冬藤标准汤剂和10批忍冬藤配方颗粒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忍冬藤标准汤剂与配方颗粒中新绿原酸、马钱苷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当药苷、马钱苷6种成分的含量,同时测定忍冬藤饮片中相应成分的含量,计算从饮片到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的转移率。结果15批忍冬藤标准汤剂和10批配方颗粒(S16~S25)HPLC指纹图谱有16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HCA、PCA、PLS-DA表明,忍冬藤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成分相似。15批忍冬藤标准汤剂(S1~S15)的出膏率为7.80%~14.57%,新绿原酸、马钱苷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当药苷、马钱苷质量分数分别为2.09~8.60、6.91~21.84、2.71~6.83、1.94~8.72、1.51~6.81、10.26~33.88 mg/g,6种成分从饮片到标准汤剂的转移率分别为24.14%~41.75%、40.64%~70.83%、26.48%~44.22%、29.58%~51.97%、28.96%~46.59%、45.73%~84.73%。10批忍冬藤配方颗粒(S16~S25)的出膏率为14.4%~14.8%,6种成分从饮片到配方颗粒的转移率分别为46.16%~47.20%、41.87%~42.26%、39.64%~40.17%、58.20%~59.42%、31.14%~31.26%、84.06%~86.26%,与饮片到标准汤剂的转移率基本一致。结论建立基于标准汤剂的忍冬藤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以出膏率、指纹图谱的一致性、新绿原酸等6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及转移率等为指标,衡量忍冬藤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的一致性,结果合理可靠,可为忍冬藤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及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藤 标准汤剂 配方颗粒 指纹图谱 一测多评法 层次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质量评价 新绿原酸 马钱苷酸 绿原酸 隐绿原酸 当药苷 马钱苷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原文传递
苦参的指纹图谱建立及差异性成分含量测定 被引量:8
17
作者 董晓龙 沈佳捷 +3 位作者 朱佳钰 王梦娇 邹立思 潘林梅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8-302,共5页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苦参药材的指纹图谱,筛选差异性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2批苦参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指认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SIMCA 14.1和SPSS 23.0...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苦参药材的指纹图谱,筛选差异性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2批苦参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指认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SIMCA 14.1和SPSS 23.0软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并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为标准筛选影响苦参药材质量的差异性成分;采用同一HPLC法测定4种差异性成分的含量。结果 12批苦参药材的指纹图谱中共有1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6;共指认了6个共有峰,分别为氧化苦参碱(峰1)、氧化槐果碱(峰2)、苦参碱(峰10)、三叶豆紫檀苷(峰14)、苦参酮(峰16)、降苦参酮(峰17)。CA、PCA、OPLS-DA结果显示,12批苦参药材可按不同产地聚为3类:S1~S7(陕西商州区)聚为一类,S8~S10(河南伊川县)聚为一类,S11~S12(内蒙古赤峰市)聚为一类。苦参碱、降苦参酮、苦参酮、氧化槐果碱以及峰11、峰9所代表的化学成分的VIP值均大于1。12批苦参药材中苦参碱、降苦参酮、苦参酮、氧化槐果碱的含量分别为2.65~4.93、1.54~3.44、9.63~12.94、5.08~6.10 mg/g。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苦参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筛选出6种差异性成分,可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指纹图谱 含量测定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HPLC-MS/MS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的蒙药那如-3味丸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君 张谦 +6 位作者 王跃武 张微 胡玉霞 王芳 张梦迪 周树宏 王晓琴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77-1284,共8页
目的: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MS/MS)建立同时测定那如-3味丸中9个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比较不同批次间质量差异。方法:基于HPLC-MS/MS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柱采用Shim-pack GIST-HP C18(2.1 mm×100 mm,... 目的: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MS/MS)建立同时测定那如-3味丸中9个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比较不同批次间质量差异。方法:基于HPLC-MS/MS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柱采用Shim-pack GIST-HP C18(2.1 mm×100 mm,3μm),流动相甲醇(A)-0.1%甲酸水(B),流速0.25 m L·min^(-1),柱温35℃,进样量3μL,正、负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MRM)方式定量分析16批次那如-3味丸中9个成分含量,并利用微生信科研绘图平台及SIMCA 14.1软件对含量数据进行聚类热图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进而筛选那如-3味丸质量差异标志物。结果:没食子酸、柯里拉京、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胡椒碱在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的RSD均小于3.0%,加样回收率范围在95.91%~102.92%。聚类热图和PCA分析将16批样品分为两大类,OPLS-DA法确定了6个差异标志物,分别为柯里拉京、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乌头碱。结论:所建分析方法稳定、可行,HPLC-MS/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可全面评价不同厂家、不同批次间那如-3味丸差异,并筛选出差异组分,为该制剂工艺优化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如-3味丸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 定量分析 化学模式识别 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MS的陈皮醋制前后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建雄 杨嵩虹 +3 位作者 郭怡敬 李苏运 龚千锋 于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321-4327,共7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对陈皮生品及其醋制品进行成分快速鉴定和分析,为中药炮制特色饮片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分别选择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对陈皮生品及其醋制品进行成分快速鉴定和分析,为中药炮制特色饮片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分别选择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多个陈皮生品及醋制品样品数据,利用PeakView 1.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各个样品中的成分保留时间和多级裂解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及相关文献进行成分鉴定。此外,对各样品质谱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陈皮醋制前后的差异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陈皮生品及醋制品中共鉴定得到48个成分,其中黄酮及黄酮苷成分36个、生物碱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3个、有机酸类成分3个、香豆素类成分2个,其他类成分2个。PCA及OPLS-DA结果表明陈皮醋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根据VIP值>1.5共筛选得到川陈皮素、橘红素、橙皮素等27个主要差异成分。结论:UPLC-Q-TOF-MS/MS技术能快速和准确地鉴定陈皮的化学成分,其炮制前后成分含量存在部分差异,黄酮类成分的分解和转化可能是造成该差异的重要原因,可为陈皮炮制特色品种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炮制 化学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醋制 差异成分
原文传递
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黄芪的不同基原和生长方式
20
作者 赵颖 尚奥丽 +2 位作者 李亚栋 杨若泓 陈君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基于化学组分信息探究不同基原、生长方式的黄芪药材的质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技术(HPLC-ELSD)建立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收集的28批不同基原、不同生长方式的黄芪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结... 目的:基于化学组分信息探究不同基原、生长方式的黄芪药材的质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技术(HPLC-ELSD)建立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收集的28批不同基原、不同生长方式的黄芪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结果:建立的黄芪HPLC指纹图谱共鉴定出11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将28批样品分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两类,其中蒙古黄芪明显分为野生/仿野生黄芪和移栽黄芪两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5个野生/仿野生黄芪与移栽黄芪的差异性成分。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黄芪HPLC-ELSD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较为全面地反映出黄芪药材化学成分的总体质量特征,可区分不同基原和不同生长方式的黄芪药材,可为黄芪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基原 生长方式 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