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 被引量:146
1
作者 葛全胜 郑景云 +4 位作者 方修琦 满志敏 张雪芹 张丕远 王维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6-173,共8页
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过去有关研究结果 ,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 ,重建了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分辨率为1 0~ 3 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变化序列 ,并分析了中国东部过去 2 0... 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过去有关研究结果 ,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 ,重建了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分辨率为1 0~ 3 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变化序列 ,并分析了中国东部过去 2 0 0 0年的冷暖变化阶段与变化幅度。结果发现 :在过去 2 0 0 0年中 ,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高于 1 95 1~ 1 980年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暖期有 4个 ,其中最暖的 3 0年出现在 1 2 3 0’s~ 1 2 5 0’s(较 1 95 1~ 1 980年高 0 .9℃ ) ;低于 1 95 1~ 1 980年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冷期有 3个 ,其中最冷的 3 0年出现在1 6 5 0’s~ 1 6 70’s(较 1 95 1~ 1 980年低 1 .1℃ )。在冷暖期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中 ,冬半年温度一般都出现 1℃左右的升、降温 ;在冷暖期内 ,一些幅度较大的升、降温也与之相仿 ;在相邻的两个 3 0年中 ,温度变化幅度达 0 .5℃以上的有 1 9次之多。对比过去 2 0 0 0年中的冷暖交替变化还可以看出 :2 0世纪回暖时的升温幅度与过去 2 0 0 0年中的其他回暖过程所出现的幅度相似 ,特别是与 5世纪末至 6世纪的回暖极为相似 ;而在当前温暖阶段中 ,1 981~ 1 999年较 1 95 1~ 1 980年升高了 0 .5℃ ,不但使其接近过去 2 0 0 0年中的最暖 3 0年 ,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中国东部 冬半年温度
下载PDF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03
2
作者 葛全胜 郑景云 +4 位作者 郝志新 张学珍 方修琦 王欢 闫军辉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48-1258,共11页
回顾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总结了本领域在最近10年的新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代用证据采集、过去2000年温度序列重建与冷暖期辨识、降水及干湿序列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模拟与... 回顾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总结了本领域在最近10年的新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代用证据采集、过去2000年温度序列重建与冷暖期辨识、降水及干湿序列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模拟与机制诊断、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分析等。主要进展体现在:加密了中国气候变化代用资料的空间覆盖度,提升了2000年气候变化序列重建、资料分析和影响辨识等研究的定量化程度,深化了对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在年代—百年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影响的认识。为进一步揭示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更深入认识中国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 过去2000 进展 展望
原文传递
中国过去2000年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84
3
作者 郑景云 郝志新 +1 位作者 方修琦 葛全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2,共10页
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根据近20年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对中国过去2000年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已有认识表明:①在1500-1900年和220-580年等气候寒冷期,中国不但多次出现过较... 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根据近20年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对中国过去2000年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已有认识表明:①在1500-1900年和220-580年等气候寒冷期,中国不但多次出现过较1950年以后所出现的极端冷冬更为显著的寒冷事件,而且其间的相对温暖时段也出现过日最高气温超过20世纪极端记录的炎夏。②在中国东部季风区,在公元301-400、751-800、1051-1150、1501-1550和1601-1650年极端干旱多发;101-150、251-300、951-1000、1701-1750、1801-1850和1901-1950年极端大涝多发;1551-1600年则是极端干旱与大涝并发最为频繁的时段。7-8世纪、12-14世纪和15世纪后期-17世纪中期多发极端连旱;10-11世纪及17世纪中期以后,多发极端连涝。华北、江淮和江南3个地区的极端干旱和大涝事件多发时段存在差异;此外,历史极端连旱事件如"崇祯大旱"和"丁戊奇荒"等也得到辨识。③在西北干旱区,极端干旱主要集中发生在1471-1520年、1581-1650年、1711-1760年、1811-1860年和1921-1970年等5个时段,其中18世纪10年代可能是过去千年极端干旱最严重的年代。④在西南地区,虽然21世纪初旱灾频发,但与2006年川渝特大干旱相仿的事件在史上也曾多次发生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极端气候事件 变化特征 中国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暖期 被引量:70
4
作者 葛全胜 刘健 +4 位作者 方修琦 杨保 郝志新 邵雪梅 郑景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9-592,共14页
根据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北半球与中国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阶段性,辨识了百年尺度暖期的起讫年代及其与20世纪温暖程度的差别。结果表明:(1)最近新建的多数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显示公元1-270年温暖;271-840年冷暖相间,但总体... 根据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北半球与中国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阶段性,辨识了百年尺度暖期的起讫年代及其与20世纪温暖程度的差别。结果表明:(1)最近新建的多数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显示公元1-270年温暖;271-840年冷暖相间,但总体偏冷;841-1290年温暖;1291-1910年寒冷;1911年以后再次转为温暖;这些冷暖阶段虽分别与Lamb指出的罗马暖期(约公元前1世纪-4世纪中期)、黑暗时代冷期(约4世纪末-10世纪前期)、中世纪暖期(约10世纪中期-13世纪末)、小冰期(约15-19世纪)以及20世纪增暖大致对应,但各阶段的起讫时间与Lamb确定的时段存在一定差别。(2)尽管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过程及其变幅大小在中国境内各个区域间并不完全一致,但从全国平均看,中国与北半球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阶段基本一致,仅起讫年代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公元1-200年、551-760年、941-1300年及20世纪气候相对温暖,其他时段则相对寒冷。(3)多数序列显示中世纪期间北半球的温暖程度至少与20世纪相当。中国941-1300年间的最暖百年和最暖30年(暖峰)的温度也略高于20世纪,551-760年间的最暖百年与20世纪基本相当,但1-200年间最暖百年的温暖程度则较20世纪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北半球 中国 温度变化 百年际暖期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特征与机制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7
5
作者 王志远 刘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6-1145,共10页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简称CESM)的低分辨率版本(CESM1.0.3,T31_g37)在国际国内率先进行了多组过去2000年瞬变积分模拟试验,在与历史重建资料和观测资料进行对比...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简称CESM)的低分辨率版本(CESM1.0.3,T31_g37)在国际国内率先进行了多组过去2000年瞬变积分模拟试验,在与历史重建资料和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对过去2000年中的典型暖期(中世纪暖期与现代暖期)的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太阳辐射加强是导致其“暖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温室气体浓度的激增是现代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在中世纪暖期,自然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对降水量的影响之和比温室气体的影响高一个数量级;而在现代暖期,温室气体对降水量的影响比自然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对降水量的影响之和高一个数量级;在不同外强迫条件下的海表温度变化在热带太平洋区域截然不同,即自然因子影响下为类-拉尼娜态,而温室气体影响下为类-厄尔尼诺态;无论在中世纪暖期还是现代暖期,相对于1000~1850年的平均情况,沃克(Walker)环流均处于增强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CESM模拟研究 典型暖期 成因机制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郑景云 邵雪梅 +1 位作者 郝志新 葛全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61-1570,共10页
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在过去10余年中,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历史气候变化研究在已有基础上,面向国际本领域研究的前缘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 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在过去10余年中,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历史气候变化研究在已有基础上,面向国际本领域研究的前缘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代用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温度与降水变化重建以及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未来不但需要进一步利用历史文献、树轮等气候变化重建手段,加强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重建工作,加密气候变化代用资料的空间覆盖度,并结合历史气候模拟等手段,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动力学机制研究;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地理资源所在本领域已积累的研究优势,开展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过去2000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 未来展望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全球集成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4
7
作者 郑景云 刘洋 +1 位作者 郝志新 葛全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9-322,共14页
过去2000年是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聚焦的一个主要时段,并专门设立了"过去2000年全球变化网络"(PAGES2k)进行全球集成研究。本文依据PAGES2k及相关团队发表的主要成果,梳理了过去2000年温度与干湿变化的全球集成研究进展,并... 过去2000年是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聚焦的一个主要时段,并专门设立了"过去2000年全球变化网络"(PAGES2k)进行全球集成研究。本文依据PAGES2k及相关团队发表的主要成果,梳理了过去2000年温度与干湿变化的全球集成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了发展态势与研究难点。最新研究显示:1)尽管采用不同方法重建的过去200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幅各异,但均表明第一个千年较其后千年(除20世纪外)更暖;1850年以前存在显著降温趋势,之后则转为快速增暖;过去2000年的最暖10年、30年、50年均出现在20世纪后半叶。2)过去2000年干湿变化的全球集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已整编了全球范围的代用资料,研制了首套全球陆地区域的干湿变化格点数据集,但结果仍存在显著不确定性。3)现有研究仍大多主要依托年分辨率的树轮资料,未实现对不同分辨率资料的有效集成。未来PAGES2k将依托资料管理,融陆地、海洋和人类社会的代用记录及相关研究于一体,针对代用资料与模式理解、方法与不确定性、气候变率模态与机制等三大主题,重点开展代用指标气候指示意义的时空差异、代用证据的定年精度与多源证据校核、代用资料挖掘技术与多源数据融合、校准方法等难点问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气候变化 全球集成研究 进展 展望
原文传递
近2000年来内蒙后套平原黄河河道演变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炳元 葛全胜 郑景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9-246,共8页
通过遥感影像、地貌沉积、历史文献与地图等相关资料分析集成研究,将后套平原分为西部冲积扇平原,东部是泛滥冲积平原,并详细探讨了近2000年来本区黄河河道的演变。公元前2世纪时,后套西部平原南(上) 冲积扇停止发育,北(下) 冲积扇河道... 通过遥感影像、地貌沉积、历史文献与地图等相关资料分析集成研究,将后套平原分为西部冲积扇平原,东部是泛滥冲积平原,并详细探讨了近2000年来本区黄河河道的演变。公元前2世纪时,后套西部平原南(上) 冲积扇停止发育,北(下) 冲积扇河道发育,黄河主河道的位置与现代不同,它偏于泛滥平原北部的阴山山前东流;公元6世纪后套平原西部北冲积扇上黄河河道向东移,在东部泛滥平原上黄河明显地分为南北两汊,而黄河主流仍位于河套平原北部山前;18世纪早期至末期,黄河主河道从河套平原的北部山前南移至平原南部;19世纪中叶‘北河’淤塞,现代黄河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河道演变 后套平原 内蒙古 地貌 遥感影像 地图
下载PDF
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百年冷暖的旱涝格局 被引量:31
9
作者 郑景云 郝志新 +3 位作者 张学珍 刘浩龙 李明启 葛全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2964-2971,共8页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63个点(地区)旱涝等级数据及集成28条代用资料重建的中国温度变化最新序列,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研究了百年尺度寒冷时段(440-540年、780-920年、1390-1460年、1600-1700年、1...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63个点(地区)旱涝等级数据及集成28条代用资料重建的中国温度变化最新序列,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研究了百年尺度寒冷时段(440-540年、780-920年、1390-1460年、1600-1700年、1800-1900年)和温暖时段(650-750年、1000-1100年、1190-1290年、1900-2000年)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发现,每个寒冷、温暖时段的旱涝格局虽各不相同,但在多数温暖时段,长江以北地区总体偏旱、以南地区涝.分析表明:寒冷时段的旱涝格局呈自东向西带状分布,115°E以东涝、以西则旱涝相间;温暖时段则呈自南向北的带状分布,25°N以南地区旱、25°-30°N之间涝、30°N以北地区旱,但黄土高原地区涝.冷、暖时段旱涝格局对比显示,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可能会导致华北地区干旱与湘、赣流域雨涝几率同时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尺度 冷暖时段 旱涝格局 中国东部 过去2000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地区的极端旱涝事件变化 被引量:28
10
作者 郝志新 葛全胜 郑景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8-394,共7页
利用据历史文献中汉代以来的旱涝灾害记载重建的逐年旱涝等级,结合已重建的东部地区干湿指数序列,通过定义判别历史时期极端旱涝事件的标准,分华北、江淮和江南3个区域辨识了过去2000年的重大旱涝事件。结果表明,各个区域的重大旱、涝... 利用据历史文献中汉代以来的旱涝灾害记载重建的逐年旱涝等级,结合已重建的东部地区干湿指数序列,通过定义判别历史时期极端旱涝事件的标准,分华北、江淮和江南3个区域辨识了过去2000年的重大旱涝事件。结果表明,各个区域的重大旱、涝多发时段分别是:华北地区出现在100~150年、550~650年、1050~1100年与1850~1900年;江淮地区出现在250~450年与1600~1850年;江南出现在350~400年、1100~1200年与1900~1950年。整个东部地区则出现在100~150年、250~350年、750~850年、950~1000年、1050~1150年、1400~1450年、1550~1650年及1800~1950年。20世纪后50年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仅处于过去2000年的平均水平。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温度与旱涝关系的对比分析还表明,20世纪后半叶的气候变暖并未导致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中国东部 极端旱涝事件 频率
下载PDF
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PAGES-Asia2k)集成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6
11
作者 葛全胜 郑景云 郝志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5-363,共9页
介绍了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网络的设立背景、研究目的及亚洲在其中的独特性;总结了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PAGES-Asia2k)集成研究的主要进展及中国的贡献,分析了当前在亚洲区域开展该项研究的主要... 介绍了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网络的设立背景、研究目的及亚洲在其中的独特性;总结了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PAGES-Asia2k)集成研究的主要进展及中国的贡献,分析了当前在亚洲区域开展该项研究的主要问题及难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亚洲历史悠久,高分辨率的代用资料丰富,是开展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的理想区域,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进展表明:在过去1200年中,亚洲830-1220年相对温暖,1340-1880年明显寒冷,20世纪则快速增暖;但亚洲气候类型多、变化过程复杂、区域差异大。因此,发展气候序列重建的新技术方法,提高重建序列的时、空分辨率、空间覆盖度和重建结果的精度,建立亚洲过去2000年气候代用资料数据库,集成重建过去2000年区域温度变化序列及干湿变化空间型,进而开展区域气候变化驱动机制与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研究,是该计划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集成研究 过去2000 亚洲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葛全胜 华中 +4 位作者 郑景云 方修琦 萧凌波 刘健 杨保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727-1734,共8页
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气候序列重建与暖期气候特征、气候驱动因子变化分析与典型暖期成因机制模拟诊断、暖期气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人类适应、北半球温度变化及典型暖期协同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发现:(1)20世纪气候增暖在过去2000年中... 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气候序列重建与暖期气候特征、气候驱动因子变化分析与典型暖期成因机制模拟诊断、暖期气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人类适应、北半球温度变化及典型暖期协同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发现:(1)20世纪气候增暖在过去2000年中并非空前,但20世纪气候增暖在北半球几乎同步,而中世纪增暖在空间上则存在幅度和位相差异;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全球增暖主要受温室气体增加驱动的"大气稳定机制"、而中世纪增暖主要受太阳短波辐射变化驱动的"海洋恒温机制"所致.(2)与2008年初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相似的极端寒冷事件可能对温度年代际变化有早期预警意义,当前的"增暖停滞"可能是自然变率导致的气候由暖转冷的一个早期信号.(3)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波动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冷抑暖扬"的对应特征;但与暖期相伴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膨胀也增加了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使得在出现温度下降、降水减少等重大气候转折时,容易导致人地关系失衡、甚至触发社会危机.这些结果增进了对年代至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特征与机制的理解,也对我国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典型暖 期气候变化机制 驱动机制 影响与适应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中国的气候变化、财政周期与朝代更迭 被引量:19
13
作者 魏柱灯 方修琦 苏筠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0-1192,共13页
从时间维的角度考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长期关系仍有待更多的量化实证研究。基于所重建的多条量化指标序列,文章分析了220 BC^1910 A.D.中国气候变化、财政平衡及朝代更迭之间的时间关系统计特征。结果发现,过去2000年中国财政平... 从时间维的角度考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长期关系仍有待更多的量化实证研究。基于所重建的多条量化指标序列,文章分析了220 BC^1910 A.D.中国气候变化、财政平衡及朝代更迭之间的时间关系统计特征。结果发现,过去2000年中国财政平衡波动存在40~320 a的多个主导周期,其中80~100 a周期最为显著,财政周期在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时期趋于缩短,和平时期延长,并在1000~1200 A.D.前后开始有随时间变长趋势。财政平衡与温度变化在250~280 a的共振周期上呈较一致的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变化在60~80 a、80~100 a和160 a这3个共振周期存在显著正相关。在10~30 a尺度上,温度和降水变化对财政平衡波动具有协同效应,在30 a尺度上同时考虑温度、降水和财政平衡1阶滞后项为预测变量时,回归模型对财政波动的解释力最高可达27.4%,但受气候序列空间范围和分析时段的影响;降水比温度更适于解释中国历史财政旋回的波动。尽管在百年尺度上,气候冷暖期与王朝历时的长短及并存政权数量的多少没有十分一致的时间对应关系,但在年代到多年代尺度上,70%以上的王朝更迭期和并存政权数量增加期对应冷阶段或偏干阶段及财政匮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财政平衡 朝代更迭 中国 过去2000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气候与土地覆被变化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郑景云 文彦君 方修琦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9,共17页
根据近40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灾害、植被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干湿、极端旱涝等的变化特征,以及历史农耕发展对土地覆被的改变和垦殖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从长期变化视角... 根据近40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灾害、植被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干湿、极端旱涝等的变化特征,以及历史农耕发展对土地覆被的改变和垦殖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从长期变化视角简要讨论了这些变化与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决口改道的宏观关系。主要结论有: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与干湿呈显著多尺度周期波动,且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干湿变化并不完全同步;极端旱涝发生频率存在阶段性差异。至公元初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已被开发为一个垦殖范围与今相近的农业区,其自然植被分布极为有限,且其后的农耕垦殖强度虽有大幅波动,但总体呈增加趋势。上述因素变化相互交织影响了黄河中、下游水沙输送平衡、河道淤积和河床稳定,是引发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重现"筑堤—淤积—悬河—决口改道"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些认识可为进一步科学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化规律及其与下游地区河流安澜的关系提供历史背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 过去2000 气候变化 极端旱涝 土地覆被 农耕垦殖
原文传递
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的社会经济等级序列重建方法探讨 被引量:16
15
作者 方修琦 苏筠 +3 位作者 尹君 魏柱灯 郑景云 罗玉洪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04-1214,共11页
重建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序列是研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难点问题。基于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丰富、覆盖时段长、记录时间分辨率高、含有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描述的特点,本文阐述了采用语义差异法定量重建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序列的方法,特... 重建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序列是研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难点问题。基于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丰富、覆盖时段长、记录时间分辨率高、含有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描述的特点,本文阐述了采用语义差异法定量重建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序列的方法,特别是其中的文字描述等级化和时间尺度归一化技术。语义差异法源于心理学,通常采用双极(相对、反义)形容词来刻画研究对象的属性,以表示不同程度的言语进行量化区分,根据描述词汇的语义差异构建分级量表。采用语义差异法对历史社会经济变化进行量化的关键是确定重建指标分级量化的标准,需要在兼顾不同词汇的语义是否易于区分的同时,特别注意各等级及其所对应的标准词汇的物理意义。时间尺度归一化主要解决根据原始记录重建的原始等级序列可能存在的时间分辨率不均等或时间不连续问题,以10年分辨率作为时间尺度均一化的基本时间单元,对年分辨率的记录,可采取先逐年等级化重建再加权平均到10年等级值的方法进行升尺度处理;对年代际以上尺度的数据则可先直接对记录进行等级化,再通过多时间分辨率10年数据的融合方法进行降尺度处理,得到10年分辨率的等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经济序列 过去2000 中国 重建方法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东亚夏季风降水百年际变化特征及成因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孙炜毅 刘健 王志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80-790,共11页
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过去2 000年气候模拟试验结果,探讨了在百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对于认识百年尺度气候变化规律、区分外强迫因子对东亚季风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1东亚夏季风降水与温度基... 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过去2 000年气候模拟试验结果,探讨了在百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对于认识百年尺度气候变化规律、区分外强迫因子对东亚季风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1东亚夏季风降水与温度基本同相变化,降水存在准100年、准150年和准200年周期。2降水标准化EOF第一模态为由北向南"负—正—负—正"的条带状空间分布,而EOF第二模态基本为全区一致的分布型态。3东亚夏季风降水准100年周期主要受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共同影响;准150年周期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准200年周期主要受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的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在温带地区主要受温室气体和土地利用/覆盖的影响;在副热带地区主要受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的影响;在热带地区主要受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气候模拟 东亚夏季风 外强迫因子 百年尺度
原文传递
用太阳活动拟合近2000年的温度变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钟睿 高晓清 汤懋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2-555,共4页
利用两个反映太阳活动的指标—太阳黑子相对数及太阳黑子周期长度—来拟合近 2 0 0 0年我国的温度变化 ,其结果与近 2 0 0 0年 ,特别是近 70 0年来温度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同时拟合了 12 0年来北半球温度的演变 ,结果表明 :太阳活动... 利用两个反映太阳活动的指标—太阳黑子相对数及太阳黑子周期长度—来拟合近 2 0 0 0年我国的温度变化 ,其结果与近 2 0 0 0年 ,特别是近 70 0年来温度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同时拟合了 12 0年来北半球温度的演变 ,结果表明 :太阳活动是引起 10 1年以上气温变化的基本因素 ,近十多年来温室气体的作用似乎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相对数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温度变化 温室气候
下载PDF
过去2000年亚洲夏季风降水百年尺度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韩春凤 刘健 王志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2-746,共15页
摘要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1.0.3版本)进行的多个过去2000年瞬变积分试验模拟结果,初步探讨了亚洲夏季风及其子系统(东亚夏季风、印度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百年尺度时卒变化特征与成因。研究表明:1)亚洲季风区... 摘要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1.0.3版本)进行的多个过去2000年瞬变积分试验模拟结果,初步探讨了亚洲夏季风及其子系统(东亚夏季风、印度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百年尺度时卒变化特征与成因。研究表明:1)亚洲季风区及其子区降水与温度的时间变化均基本同位相。亚洲夏季风降水存在准100年、准150年和准200年周期,东亚夏季风降水存在准200年和准100年周期,印度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均存在准100年的显著周期;太阳辐射是影响各区域夏季风降水百年际周期的主要因素,东亚和亚洲夏季风降水百年际周期还与火山活动有关。2)亚洲夏季风降水标准化EOF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型为100。E以东由北向南早“正-负-正-负”的条带状分布和在100°E以西的印度季风区呈西南一东北向的“正-负-正”分布,该分布型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EOF第二模态呈现阿拉伯海东部、印度半岛南端和华北平原及其以东同纬地区与其他地方反相的分布型态,该分布型主要受温窀气体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共同影响;分析表明多因子问的非线性相瓦作用会放大对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3)亚洲夏季风3个子系统降水百年尺度第一模态空间分布与亚洲夏季风降水第一模态中对应区域的分布型态相似;东亚夏季风降水主模态主要受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的共同影响,印度夏季风降水主模态与太阳辐射有关,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主模态受除火山活动外的多因子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气候模拟 亚洲夏季风 百年尺度 归因分析
原文传递
藏南羊卓雍错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超 蒙红卫 +5 位作者 马玉贞 李丹丹 胡彩莉 刘杰瑞 雒聪文 王凯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45-1362,共18页
以青藏高原南部的羊卓雍错(简称羊湖)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以较可靠的年代数据(210Pb和AMS14C交叉定年)为框架,基于高分辨率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提取环境信息,结合粒度和磁化率,重建该地区过去2000年来的环境变化。... 以青藏高原南部的羊卓雍错(简称羊湖)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以较可靠的年代数据(210Pb和AMS14C交叉定年)为框架,基于高分辨率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提取环境信息,结合粒度和磁化率,重建该地区过去2000年来的环境变化。结果显示,该区黑暗时代冷期(DCAP)和小冰期(LIA)气候较为寒冷,降水量较高;而中世纪暖期(MWP)和现代暖期(CWP)气候较为温暖,降水量较低,气候具有冷湿—暖干的特征。其中,重建的温度显示,中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持平甚至超过20世纪暖期;小冰期期间可能存在一次百年尺度的温暖事件,而17世纪和18世纪可能是过去2000中最寒冷的一段时期。分析发现,过去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南部存在着冷湿—暖干的气候模式;过去2000年青藏高原南部地区温度的变化可能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小冰期期间西风环流的南移和增强可能是导致区域降水增加的重要因素。另外,该时期羊湖的湖泊水位的变化受温度和降水共同控制:当温度降低,降水增加时,湖泊水位上升,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青藏高原南部 过去2000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中国农耕区拓展与垦殖率变化基本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方修琦 何凡能 +1 位作者 吴致蕾 郑景云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32-1746,共15页
通过梳理和集成近年研究成果,综述了过去2000年中国主要农耕区拓展的阶段性及其间全国耕地面积和其中近千年垦殖率变化的主要特征。主要结论有:①中国主要农耕区第一次大规模拓展出现在西汉,从黄河中下游拓至整个长江以北地区;第二次在... 通过梳理和集成近年研究成果,综述了过去2000年中国主要农耕区拓展的阶段性及其间全国耕地面积和其中近千年垦殖率变化的主要特征。主要结论有:①中国主要农耕区第一次大规模拓展出现在西汉,从黄河中下游拓至整个长江以北地区;第二次在唐宋时期,主要是长江以南农耕区域从平原低地拓垦至丘陵山地;第三次在清中叶以后,主要是对东北、西北和西南等边疆地区的拓垦和山地的深度开发。②过去2000年中国耕地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公元初突破5亿亩(1亩≈667 m2),8世纪前期突破6亿亩,11世纪后半叶达近8亿亩,16世纪后期突破10亿亩,19世纪前期突破12亿亩,1953年逾16亿亩,1980年逾20亿亩。③中国耕地空间分布的主体格局至11世纪前后就已基本奠定。1080年前后,黄淮海、关中平原等的垦殖率达30%以上,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两湖平原和四川盆地等达30%左右。1850年前后,华北平原、汾渭盆地和陇东地区、四川盆地、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及长三角地区等的垦殖率均超过30%。2000年前后,东北平原、黄淮海地区、汾渭盆地和陇东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农业区中有2/3以上垦殖率超过50%,辽西丘陵、坝上高原、黄土高原及南方各省的丘陵山地也多达15%以上;西北绿洲农业带及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带的局部地区也达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农耕区 耕地面积 垦殖率 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