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箱涵式进水流道的立式轴流泵装置水动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杨帆 刘超 +2 位作者 汤方平 周济人 罗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69,共8页
为了研究有涡时箱涵式进水流道的立式轴流泵装置水动力性能,该文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和高速摄影技术对箱涵式进水流道的立式轴流泵装置进水流道内部附底涡流动特征及其对泵装置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数值模拟... 为了研究有涡时箱涵式进水流道的立式轴流泵装置水动力性能,该文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和高速摄影技术对箱涵式进水流道的立式轴流泵装置进水流道内部附底涡流动特征及其对泵装置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CFD数值模拟技术,成功捕捉到各工况时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部附底涡轨迹,与高速摄影捕捉到附底涡的运动轨迹较为一致,且均发生于喇叭管口下方,附底涡对泵装置的安全运行稳定性有直接影响。有、无消涡锥的箱涵式进水流道出口断面的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与速度加权平均角的差异性较小,但其水力损失值下降较大;叶轮所受轴向力相对比值m1在0~7.0%范围内波动,轴向力随流量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附底涡对叶轮所受径向力的影响较大,径向力相对比值m2在5.0%~110.0%范围内波动,涡带对叶轮受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实际工程中应避免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部涡带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分析 流场 轴流泵 流道 涡带 试验
下载PDF
端壁抽吸位置对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掩刚 牛楠 +1 位作者 赵龙波 周铮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3-437,共5页
以某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了叶栅端壁不同抽吸位置对角区流动结构、通道漩涡发展过程以及叶栅性能的影响规律,寻求控制角区分离的可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叶栅前缘上游5%C(弦长)位置实施抽吸,延缓了通道... 以某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了叶栅端壁不同抽吸位置对角区流动结构、通道漩涡发展过程以及叶栅性能的影响规律,寻求控制角区分离的可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叶栅前缘上游5%C(弦长)位置实施抽吸,延缓了通道涡的形成,但导致叶栅来流攻角发生改变,在角区形成角区分离涡,并且该漩涡与通道涡相互促进,进一步恶化叶栅流场,导致叶栅落后角增大,损失增加;在叶栅通道激波后25%C端壁抽吸,吸除了上游端壁积累的高熵低能气流,制约了通道涡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叶栅通道的流场结构,降低了流动损失,但并未对上游流场产生较大影响,是一种可行的方案。然而25%C处抽吸后,未能完全消除分离,在端部与叶栅通道主流之间存在较高损失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叶栅 角区分离 通道涡 端壁 附面层抽吸
下载PDF
轴流泵叶轮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 被引量:16
3
作者 黄欢明 高红 杜朝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组和标准k-ε模型,采用SIMPLEC算法对轴流泵叶轮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将计算出口叶轮根部位置的速度流线分布和PIV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较吻合,由此证明了数值计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而分析了在不同流量工况... 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组和标准k-ε模型,采用SIMPLEC算法对轴流泵叶轮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将计算出口叶轮根部位置的速度流线分布和PIV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较吻合,由此证明了数值计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而分析了在不同流量工况下叶轮出口的流动结构及造成其效率降低的原因;研究了轴流泵间隙流动对轴向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轴向弦长位置产生轴向逆流,并沿轴向下游影响稍有减弱;在50%轴向弦长处初步形成通道涡,并沿下游通道涡心向压力面靠近,通道涡在出口处已得到较大程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泵 粒子速度场仪 数值模拟 二次流 间隙流动 通道涡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flow field in interference area between impeller and guide vane of axial flow pump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华 施卫东 +2 位作者 陈斌 张启华 曹卫东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4年第6期894-901,共8页
Axial flow pump is a kind of typical pumps with rotor-stator interaction, thus the measurement of the flow field between impeller and guide vane would facilitate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l rotor-stator interaction mech... Axial flow pump is a kind of typical pumps with rotor-stator interaction, thus the measurement of the flow field between impeller and guide vane would facilitate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l rotor-stator interaction mechanism. Through a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a traditional axial flow pump, the requirements of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 measurement are me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pt.0.8Q, the axial vortex is identified between impeller hub and guide vane hub, which is developed into the main flow and to affect the movement when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impeller and guide vane at different flow rates are the same.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dissipation of the tip leakage and the passage vortex in impeller passages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ce of the flow field close to the outer rim. As the flow rate decreas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eridional velocities at the impeller outlet becomes more non-uniform and the radial velocity component keeps increasing. The PIV measurement resul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pt.1.0Q indicate that the flow separation and the trailing vortex at the trailing edge of a blade are likely to result in a velocity sudden change in this area, which would dramatically destroy the continuity of the flow field. Moreover,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flow between impeller and guide vane on the measurement plane does not always point from hub to rim. For a certain position, the direction is just from rim to hub, as is affect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line of the shooting section and the impeller blade on the impeller as well as the angle between the intersection line and the rotating sha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flow pump tip leakage passage vortex radial velocity axial velocity
原文传递
立式轴流泵装置流道内部流动特性及消涡试验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浩儒 杨帆 +2 位作者 刘超 徐磊 许旭东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数值计算和高速摄影技术研究分析了立式轴流泵装置的箱涵式进水流道水力特性,数值预测的附底涡与高速摄影捕捉到的附底涡均发生于喇叭管正下方,各工况时附底涡的运动轨迹较为一致,表明了数值计算的有效性。相比无消涡锥的进水流道,... 采用数值计算和高速摄影技术研究分析了立式轴流泵装置的箱涵式进水流道水力特性,数值预测的附底涡与高速摄影捕捉到的附底涡均发生于喇叭管正下方,各工况时附底涡的运动轨迹较为一致,表明了数值计算的有效性。相比无消涡锥的进水流道,有消涡锥时进水流道出口断面的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平均提高了0.423%,速度加权平均角平均提高0.397°。设计的复合型消涡短锥可消除各工况运行时箱型进水流道附底区的涡带,提高泵装置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对于箱涵式进水流道,为保证泵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需在流道附底区设置消涡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装置 进水流道 附底涡 数值模拟 高速摄影
下载PDF
Influence of couple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bowed blade on flow field and performance of a diffusion cascade 被引量:12
6
作者 Cao Zhiyuan Liu Bo +2 位作者 Zhang Ting Yang Xiqiong Chen Pingpi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49-263,共15页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id-span local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positive bowed cascade, a coupled local tailore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positive bowed blade method is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id-span local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positive bowed cascade, a coupled local tailore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positive bowed blade method is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 highly loaded diffusion cascade with less suction slo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pled method under different inlet boundary layers is also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 that mid-span local boundary layer suction can effectively remove trailing edge separation, but deteriorate the flow fields near the endwall. The positive bowed cascade is beneficial for reducing open corner separation, but is detrimental to mid-span flow fields. The coupled method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nd flow field of the cascade. The mid-span trailing edge separation and open corner separation are eliminated. Compared with linear cascade with suction, the coupled method reduces overall loss of the cascade by 31.4% at most. The mid-span loss of the cascade decreases as the suc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but increases as bow angle increases. The endwall loss increases as the suc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By contrast, the endwall los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s the bow angle increases. The endwall loss of coupled controlled cascad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owed cascade with the same bow angle because of the spanwise inverse ‘‘C" shaped static pressur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inlet boundary layer conditions, the coupled method can also improve the cascade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compressor Boundary layer suction Bowed blade Corner separation Coupled method passage vortex
原文传递
波瓣混合器涡系结构及射流掺混机理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岳巍 雷志军 +1 位作者 苏尚美 朱俊强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8-347,共10页
借助流体力学软件ANSYS CFX,对波瓣混合器射流掺混流场进行了全三维定常数值模拟,研究了流场中各涡系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发展过程,并详细探讨了其加速射流掺混过程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基于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模型的封闭N-S方程... 借助流体力学软件ANSYS CFX,对波瓣混合器射流掺混流场进行了全三维定常数值模拟,研究了流场中各涡系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发展过程,并详细探讨了其加速射流掺混过程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基于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模型的封闭N-S方程能较好地模拟波瓣混合器射流掺混过程,波瓣特殊几何外形诱导产生的流向涡主要通过扭曲内外涵交界面的间接方式加速射流掺混过程,波瓣下游剪切层中K-H(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发展而成的正交涡是直接加速射流掺混的关键因素,波谷附近二次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通道涡对该区域内的射流掺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受波瓣前缘切割的边界层在径向压力梯度作用下沿波瓣表面卷起而形成的马蹄涡对射流掺混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瓣混合器 掺混机理 数值模拟 流向涡 正交涡 通道涡 马蹄涡
原文传递
高负荷涡轮端区非定常流动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綦蕾 邹正平 +1 位作者 刘火星 李维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4-596,共13页
采用三维黏性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某型高压涡轮端区非定常流动相互作用,着重研究了上游静子尾迹与转子二次流的非定常作用机制,同时还分析了负荷分布、激波等对端区非定常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静子尾迹的非定常作用一定程度减小... 采用三维黏性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某型高压涡轮端区非定常流动相互作用,着重研究了上游静子尾迹与转子二次流的非定常作用机制,同时还分析了负荷分布、激波等对端区非定常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静子尾迹的非定常作用一定程度减小了转子轮毂二次流的径向涡量;尾迹对流向涡量的影响取决于尾迹沿叶高的分布,当吸力面一侧的尾迹具有与二次流方向相反的流向涡量时,二次流的流向涡量减小;非定常效应还使得转子叶片根部负荷略为减小,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转子轮毂二次流的发展。此外,受静子尾缘激波的影响,转子叶片表面负荷分布发生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叶片表面承受较强的非定常力,在涡轮设计中必须考虑。另外,通过计算涡轮级中的熵增和熵产,定量地分析了端区非定常相互作用产生的损失,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涡 上游尾迹 激波 非定常相互作用 涡轮
原文传递
上游尾迹与涡轮叶栅通道涡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綦蕾 郑赟 +4 位作者 邹正平 刘火星 李维 周颖 许如琦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95-903,共9页
采用三维粘性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上游尾迹与涡轮叶栅通道涡的相互作用,对定常、非定常时均以及瞬时时刻流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游尾迹的非定常作用一方面增强了叶栅通道涡的径向涡,使得流动损失增大;另一方面能够一定程... 采用三维粘性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上游尾迹与涡轮叶栅通道涡的相互作用,对定常、非定常时均以及瞬时时刻流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游尾迹的非定常作用一方面增强了叶栅通道涡的径向涡,使得流动损失增大;另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通道涡中流向涡的发展,对控制损失起到正面作用,端区的综合非定常效应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平衡.在本文计算条件下,上述两方面综合影响使得通道涡的非定常损失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通道涡 上游尾迹 非定常相互作用 涡轮叶栅
下载PDF
小展弦比涡轮叶片的弯曲优化设计 被引量:7
10
作者 韩俊 温风波 赵广播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该文重点讨论弯扭叶片设计方法在小展弦比的涡轴发动机涡轮叶片设计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多方案的弯曲设计分析具有强二次流动的涡轮叶片的弯曲优化所能带来的气动性能改善和流场结构变化。给出了弯高固定而弯角不同的14个叶片弯曲设计方... 该文重点讨论弯扭叶片设计方法在小展弦比的涡轴发动机涡轮叶片设计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多方案的弯曲设计分析具有强二次流动的涡轮叶片的弯曲优化所能带来的气动性能改善和流场结构变化。给出了弯高固定而弯角不同的14个叶片弯曲设计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这些方案中总压比和流量,初步得出在该叶片设计中反弯设计要优于正弯和直叶片设计,且反弯15°方案为最优方案。根据密流沿叶高分布图分析了正弯、直和反弯叶片情况的下端区和中间区域的通流能力变化。结合叶片壁面极限流线图和静压分布,可发现反弯情况下造成的反向C型压力分布使得端区流动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但是中间区域的低能流体却大大减少,从而总体损失得到减少。从出口截面的总压分布也可看出通道涡尺度变大,造成端区总压损失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 小展弦比 反弯叶片 通道涡 优化设计
原文传递
叶顶不同位置喷气对涡轮间隙泄漏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治华 陈绍文 +2 位作者 兰云鹤 崔涛 王松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9-885,共7页
为研究叶顶喷气位置对涡轮间隙泄漏流动的影响,在低速条件下用五孔探针对不同叶顶喷气位置和间隙大小的涡轮叶栅出口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并通过数值计算对叶顶间隙三维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叶顶不同位置喷气对三维流场和损失的影响。结果表... 为研究叶顶喷气位置对涡轮间隙泄漏流动的影响,在低速条件下用五孔探针对不同叶顶喷气位置和间隙大小的涡轮叶栅出口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并通过数值计算对叶顶间隙三维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叶顶不同位置喷气对三维流场和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顶喷气对泄漏流动的影响随间隙尺寸增大逐渐减弱,小间隙时喷气明显抑制了泄漏流动动能,在降低因泄漏涡所引起损失的同时增加了因通道涡产生的损失,靠近吸力边喷气方案使得泄漏涡损失峰值下降达48.6%,而通道涡损失峰值增加10.4%;大间隙时泄漏流动动能较大,喷气对泄漏流动的影响较小;通过减小泄漏流动动能以削弱泄漏涡与通道涡的相互作用,控制较大三维流动分离的发生,可有效改善流道内间隙侧的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顶泄漏流 叶顶喷气 叶顶间隙大小 泄漏涡 通道涡
下载PDF
基于参数化脊线的非轴对称端壁成型方法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兴江 常海萍 +2 位作者 张镜洋 成锋娜 张靖周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4-1301,共8页
为提高低展弦比涡轮叶片气动与换热性能,抑制叶栅二次损失并降低端壁换热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化脊线的非轴对称端壁成型方法。非轴对称端壁参数化成型基于位于叶片压力侧的脊线及周向余弦曲线构成,预先保证了端壁压力侧较高、吸力... 为提高低展弦比涡轮叶片气动与换热性能,抑制叶栅二次损失并降低端壁换热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化脊线的非轴对称端壁成型方法。非轴对称端壁参数化成型基于位于叶片压力侧的脊线及周向余弦曲线构成,预先保证了端壁压力侧较高、吸力侧较低的基本形状。以涡轮叶栅出口测量截面质量平均二次动能系数最小及端壁面积平均换热系数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气动与换热优化,得到非轴对称端壁造型。优化结果表明:与平端壁相比,非轴对称端壁涡轮叶栅出口测量截面的质量平均二次动能系数降低了27%,端壁面积平均换热系数降低了6.9%。非轴对称端壁造型通过平衡叶片间横向压力梯度,改变了马蹄涡与通道涡位置,通道涡和壁涡强度得到抑制,有效降低了涡轮叶栅二次损失及端壁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轴对称端壁 脊线 二次损失 换热 多目标优化 马蹄涡 通道涡
下载PDF
Effect of Incoming Vortex on Secondary Flows in Turbine Cascades with Planar and Non-Axisymmetric Endwall
13
作者 CAO Zhiyuan WANG Chuxuan +3 位作者 SONG Zhigao GAO Xi ZHAO Wei LIU Bo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SCD 2024年第1期138-157,共20页
Non-Axisymmetric Endwall Profiling(NAEP) is commonly utilized in turbines to eliminate secondary flows.Nevertheless,most of the NAEP methods consider a single-blade row environment without incorporating the effect of ... Non-Axisymmetric Endwall Profiling(NAEP) is commonly utilized in turbines to eliminate secondary flows.Nevertheless,most of the NAEP methods consider a single-blade row environment without incorporating the effect of the stage environment.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 incoming vortex on the endwall secondary flow structures of NAEP in a highly loaded turbine cascade.To model the incoming vortex in a stage environment,this study considers a half-delta wing as the vortex generator at the upstream of the turbine cascade.The NAEP is then carried out for a highly loaded turbine cascade with an in-house numerical optimization design platform subject to no incoming vortex.Numerical simulation is also carried o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coming vortex for the turbine cascades with both planar and non-axisymmetric endwall.This paper furthers investigated the pitchwise effect of the incoming vortex on the near endwall secondary flow.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AEP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endwall secondary flow of the turbine cascade,where the total pressure loss coefficient and the secondary kinetic energy(SKE) are reduced by 7.3%,and 45.7%,respectively.It is further seen that with the incoming vortex,the NAEP achieves a considerable control effect on the endwall secondary flow of the turbine cascade.With incoming vortex,the NAEP can still achieve considerable control effect on the endwall secondary flow of the turbine cascade;the averaged reductions of loss coefficient and SKE are 7.8% and 14.2%,respectively.Under some pitchwise locations,incoming vortex can suppress the convection of cross-passage flow toward the suction corner greatly and reduce the loss coefficient of the baseline cascade.The incoming vortex at 4/7 pitch impinged right at the blade leading edge,leading to the generation of low-momentum fluid,which increased the size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horseshoe vortex.Under all the pitchwise locations,NAEP can suppress the secondary vortices,e.g.,the passage vortex and the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xisymmetric endwall secondary flow incoming vortex passage vortex stage 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动力涡轮有冠及无冠动叶栅顶部二次流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鄢景 杨自春 《燃气轮机技术》 2011年第2期30-34,共5页
建立某动力涡轮的流体分析模型,采用三维定常N-S(Navier-Stokes)方程和带转捩的SST(Shearstress transport)湍流模型,对该动力涡轮典型工况下的燃气流动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针对叶道内的二次流旋涡结构,分别对无冠动叶栅和有冠动叶栅... 建立某动力涡轮的流体分析模型,采用三维定常N-S(Navier-Stokes)方程和带转捩的SST(Shearstress transport)湍流模型,对该动力涡轮典型工况下的燃气流动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针对叶道内的二次流旋涡结构,分别对无冠动叶栅和有冠动叶栅顶部的间隙流、通道涡进行了分析,展示了大展弦比非气冷动叶栅顶部的三维流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数值分析 叶顶间隙涡 通道涡 冠顶间隙
下载PDF
机匣相对转动对涡轮叶顶间隙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牛茂升 臧述升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7-601,共5页
机匣与叶片的相对转动是影响涡轮叶顶间隙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LISA 1.5级轴流涡轮内三维流动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叶片静止时,叶片顶部压力面静压增加,叶片顶部载荷增大。通过间隙的流量增加,同时吸力面侧在叶片前缘、叶片中部各形... 机匣与叶片的相对转动是影响涡轮叶顶间隙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LISA 1.5级轴流涡轮内三维流动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叶片静止时,叶片顶部压力面静压增加,叶片顶部载荷增大。通过间隙的流量增加,同时吸力面侧在叶片前缘、叶片中部各形成一个间隙涡。叶片前缘间隙涡会迅速耗散,同时使得叶片中部形成的间隙涡维持在吸力边附近,上通道涡被排挤到间隙涡下方,导致动叶出口截面上、下通道涡形成的高损失区合并,影响范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流动 间隙涡 叶顶分离涡 通道涡
下载PDF
叶片转动对涡轮间隙内部流动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牛茂升 臧述升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8-634,共7页
机匣与叶片的相对转动是影响涡轮叶顶间隙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LISA 1.5级轴流涡轮间隙内部流动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叶片转动对涡轮间隙流动有阻塞作用.叶片静止时,由于阻塞作用消失,导致间隙入口速度增大,间隙流量增加,并且通过间隙... 机匣与叶片的相对转动是影响涡轮叶顶间隙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LISA 1.5级轴流涡轮间隙内部流动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叶片转动对涡轮间隙流动有阻塞作用.叶片静止时,由于阻塞作用消失,导致间隙入口速度增大,间隙流量增加,并且通过间隙的流体全部卷起形成间隙涡.同时在叶片顶部吸力面侧前缘、中部各形成一个间隙涡,使得间隙流动损失增加.而且转速下降会加剧动叶出口截面气流过偏/偏转不足现象.同时叶片静止时,间隙前部各个弦长截面内静压自间隙入口开始一直呈增加趋势,直到叶片尾缘附近截面,间隙截面内静压才逐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流动 间隙涡 叶顶分离涡 通道涡 二次流
下载PDF
叶轮机械三维弯叶片粘性流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艳英 苏杰先 +1 位作者 吴猛 崔明根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13,19,共4页
提出了一种在时间方向具有二阶精度的隐式方法,该方法是关于n个标量方程的隐式算式,算法简单。利用此方法对三维弯叶片定常粘性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成功地捕捉到了流场中的各种波系和涡系结构。通过与直叶片流场中的涡系结构对比发现。
关键词 流场 弯叶栅 TVD格式 通道涡 隐式方法 叶轮机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带根部间隙压气机静叶流道流动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陆华伟 郭爽 +3 位作者 钟兢军 张凯 陈浮 丁小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4,共4页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某低速压气机静叶流道内的流动结构进行了研究。设计工况下,带根部间隙的静叶流道中主要存在三个大尺度旋涡结构,分别为上通道涡、刮削涡和集中脱落涡,这些涡系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流道内总奇点数先增...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某低速压气机静叶流道内的流动结构进行了研究。设计工况下,带根部间隙的静叶流道中主要存在三个大尺度旋涡结构,分别为上通道涡、刮削涡和集中脱落涡,这些涡系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流道内总奇点数先增加后减小,但都严格遵循了流道奇点数拓扑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静叶流道 旋涡结构 奇点
原文传递
高负荷低展弦比氦涡轮端壁损失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隋秀明 董甜甜 +2 位作者 周庆晖 赵巍 赵庆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0-549,共10页
为指导高负荷低展弦比氦涡轮设计,以多级氦涡轮第一级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值模拟技术对低展弦比涡轮动静叶通道涡迁移机制进行研究,并考察了叶片弯曲对涡轮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轮毂道涡影响,导叶出口近叶根处气流过偏转,导致转子... 为指导高负荷低展弦比氦涡轮设计,以多级氦涡轮第一级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值模拟技术对低展弦比涡轮动静叶通道涡迁移机制进行研究,并考察了叶片弯曲对涡轮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轮毂道涡影响,导叶出口近叶根处气流过偏转,导致转子前缘近轮毂区正攻角变大;叶片根部负荷增大,致使马蹄涡压力面分支与吸力面分支交点前移;轮毂通道涡径向迁移至近叶顶区,其与叶尖泄漏涡相互影响致使叶顶区粘性损失显著增大。弯叶片对低展弦比大折转涡轮叶片的作用效果与传统涡轮具有明显差别:叶片正弯时叶顶负荷减小,导致叶顶间隙泄漏涡与通道涡强度及损失显著下降,涡轮性能得到改善;叶片反弯时叶顶负荷增大,致使叶尖泄漏损失增大,且强径向压力梯度作用下下端壁低能流体向叶顶汇聚,损失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涡轮 高负荷 低展弦比 通道涡 叶片弯曲
下载PDF
透平叶栅端部二次流流动损失机制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昊 刘亮亮 +2 位作者 沈昕 何磊 欧阳华 《热力透平》 2018年第4期252-257,共6页
为了探究叶栅端部二次流动结构及损失产生机制,对低速透平叶栅气动特性进行实验测量,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对透平端部二次流动结构及损失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通道内部熵产率分布,研究流动结构与不可逆损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所研究... 为了探究叶栅端部二次流动结构及损失产生机制,对低速透平叶栅气动特性进行实验测量,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对透平端部二次流动结构及损失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通道内部熵产率分布,研究流动结构与不可逆损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工况条件下,叶栅端部的二次流动结构主要源自来流边界层在前缘及通道内的三维分离现象,分离形成以马蹄涡、壁面涡以及通道涡为主导的涡系结构。端部二次流动损失主要来源于马蹄涡两分支、壁面涡和通道涡等漩涡自身的耗散,以及马蹄涡压力面分支与壁面涡合并成为通道涡时剧烈掺混引起的耗散。研究成果可为抑制端部二次流动及损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平叶栅 端部二次流 通道涡 熵产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