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下游营养盐浓度、入海通量月变化及“人造洪峰”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陈沛沛 刘素美 +3 位作者 张桂玲 李玲伟 顾培培 曹秀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9-71,共13页
于2009年至2011年在黄河下游采集溶解及颗粒态营养盐样品,分析了黄河下游各形态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及营养盐入海通量,结果表明各形态氮的浓度多呈丰水期低、枯水期高,溶解无机氮是溶解态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受黄河高悬浮颗粒物含量的影响,... 于2009年至2011年在黄河下游采集溶解及颗粒态营养盐样品,分析了黄河下游各形态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及营养盐入海通量,结果表明各形态氮的浓度多呈丰水期低、枯水期高,溶解无机氮是溶解态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受黄河高悬浮颗粒物含量的影响,磷以颗粒态占绝对优势,而溶解态磷以溶解无机磷为主要存在形态;生物硅的含量平均约占硅酸盐与生物硅之和的20%,硅的浓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颗粒态磷与生物硅的含量与悬浮颗粒物含量呈正相关。营养盐的组成具有高氮磷比、高硅磷比、低硅氮比的特点。近年来黄河下游溶解无机氮浓度显著升高而溶解无机磷变化不大,硅酸盐的浓度有所下降。黄河下游水沙通量、营养盐入海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水期占全年总入海通量的42%~84%。调水调沙期间,各营养盐的浓度和组成均有明显变化,氮的浓度、DIN/PO4-P下降,磷与硅的浓度、SiO3-Si/DIN、SiO3-Si/PO4-P升高,颗粒态营养盐的比例明显增加。短期内大量水沙及营养盐入海通量对黄河口及渤海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颗粒态磷 生物硅 调水调沙 黄河 渤海
下载PDF
塿土磷素淋移的形态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杨学云 古巧珍 +2 位作者 马路军 孙本华 李生秀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2-798,共7页
利用设在(?)土上的两个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所形成的不同土壤磷素水平试验小区的土壤,用原状土柱模拟灌溉(降水)进行了磷的淋失研究。结果表明,(?)土中磷淋移的主要形态为可溶性磷,平均占淋失全磷量的82.5%,颗粒磷占17.9%;在可溶性磷中,以... 利用设在(?)土上的两个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所形成的不同土壤磷素水平试验小区的土壤,用原状土柱模拟灌溉(降水)进行了磷的淋失研究。结果表明,(?)土中磷淋移的主要形态为可溶性磷,平均占淋失全磷量的82.5%,颗粒磷占17.9%;在可溶性磷中,以钼酸盐反应磷居多,平均占全磷量的77.1%,可溶性有机磷只占全磷的13.8%;淋失到20cm以下的全磷浓度最高可达3.95 mg L-1,可溶性全磷最高达3.57 mg L-1; 在历时60d,相当于357mm(约为年灌溉降雨总和的36%)的灌溉量时,最大淋失总磷量达到1082 g hm-2;13次淋滤实验结果显示,渗滤液中钼酸盐反应磷、可溶性全磷和全磷浓度与土壤耕层Llsen-P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土柱 可溶性全磷 钼酸盐反应磷 颗粒磷 OLSEN-P 磷淋失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上游流域非点源颗粒态磷污染负荷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腊美 龙天渝 李崇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0-325,共6页
为有效控制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因水土流失产生的非点源颗粒态磷污染,改善库区水质,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从影响土壤流失年际变化的水文条件和人类活动两个主导因素着手,并从地形指数的角度考虑泥沙输移比的空间分布,提出了... 为有效控制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因水土流失产生的非点源颗粒态磷污染,改善库区水质,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从影响土壤流失年际变化的水文条件和人类活动两个主导因素着手,并从地形指数的角度考虑泥沙输移比的空间分布,提出了能反映流域输沙量逐年动态变化的新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域颗粒态磷污染年负荷模型。在GIS辅助下,应用所建模型,对研究流域1990-2006年颗粒态磷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分布模拟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所建年输沙量模型和颗粒态磷年负荷模型有良好的模拟精度;金沙江中下游流域,雅砻江中下游流域和岷江的大渡河流域是颗粒态磷污染的主要源区,嘉陵江流域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和颗粒态磷流失情况明显好转;“长治”工程后,三峡水库上游流域的颗粒态磷年负荷总体上有下降趋势,近5年的年均负荷为16482t/a.比治理初期的1990年减少约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土流失 非点源污染 颗粒态磷
下载PDF
三峡水库水体溶解磷与颗粒磷的输移转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秦延文 韩超南 +5 位作者 郑丙辉 马迎群 杨晨晨 刘志超 张雷 赵艳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52-2159,共8页
根据河流上、下游断面间水、沙和磷的输运系数差异,建立了一种分析河流水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的判定方法.基于2015年1月(枯水期)和7月(丰水期)三峡水库的径流量、输沙量和水体磷形态数据,应用该方法分析了三峡水库水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 根据河流上、下游断面间水、沙和磷的输运系数差异,建立了一种分析河流水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的判定方法.基于2015年1月(枯水期)和7月(丰水期)三峡水库的径流量、输沙量和水体磷形态数据,应用该方法分析了三峡水库水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两个水期三峡水库水体均以TDP为主要磷形态,TDP通量占总磷(TP)通量的51%~96%;枯水期,三峡水库TDP表现为移出作用,主要由三峡拦坝蓄水促进泥沙颗粒吸附TDP引起,丰水期则表现为添加作用,与外源性含高浓度TDP的水量输入有关.在两个水期,三峡全库区泥沙和TPP均呈明显的沉降滞留特征,且TPP相对于沙量呈添加作用,一定程度上说明TDP被泥沙颗粒吸附而转化为TPP作用相对更强.三峡水库清溪场至万州段为水、沙和磷的主要滞留区域,与该区段泥沙颗粒粒径细化、颗粒吸附磷能力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磷 溶解磷 输移 转化 水体 三峡水库
原文传递
沉积物悬浮频率对水体颗粒态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范成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17-2222,共6页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沉积物在不同频率下的悬浮过程,研究了悬浮频率对颗粒态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悬浮导致颗粒态磷的生物有效性显著降低,30d时,藻类可利用态磷(AAP)占悬浮物总磷(Tot-P)的百分比仅为初始状态(56.75%)时的26....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沉积物在不同频率下的悬浮过程,研究了悬浮频率对颗粒态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悬浮导致颗粒态磷的生物有效性显著降低,30d时,藻类可利用态磷(AAP)占悬浮物总磷(Tot-P)的百分比仅为初始状态(56.75%)时的26.24%(悬浮频率较小)和20.04%(悬浮频率较大).内源磷形态分析表明,尽管悬浮物中铁铝结合态磷(Fe/Al-P)含量呈增加的趋势,但非闭蓄态Fe/Al-P(即AAP)占Fe/Al-P的比重却明显降低.这主要与沉积物悬浮导致溶解氧融入(溶解氧从初始状态时的3mg.L-1增至试验结束时的6mg.L-1)和pH值改变(pH值从初始状态时的8.02分别降至7.80(悬浮频率较小)和7.60(悬浮频率较大))有关.沉积物悬浮导致水体中可被利用颗粒态磷(BAPP)和溶解态磷(DTP)含量降低,从而导致上覆水中生物有效磷(BAP)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 生物有效性 磷形态 颗粒态磷 沉积物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典型支流磷素赋存形态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凡 王丽婧 +6 位作者 纪道斌 李虹 李莹杰 李鑫 许杨 田盼 吴雅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8-698,共11页
采用2018年三峡水库低水位期(6月)、蓄水期(9月)和高水位期(12月)对库区内的典型一级支流——香溪河与神农溪回水区水质、水动力及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三峡水库内的典型支流在水库不同调度期时水体中磷素的存在形态及成因.结... 采用2018年三峡水库低水位期(6月)、蓄水期(9月)和高水位期(12月)对库区内的典型一级支流——香溪河与神农溪回水区水质、水动力及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三峡水库内的典型支流在水库不同调度期时水体中磷素的存在形态及成因.结果表明,香溪河与神农溪库湾水体总磷(TP)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49~0.168 mg·L^(-1)和0.059~0.152mg·L^(-1),均满足水华暴发0.02 mg·L^(-1)这一阈值.支流库湾水体中总磷(TP)质量浓度均表现为:蓄水期>高水位期>低水位期,正磷酸盐(DP)质量浓度表现为:蓄水期低水位期>高水位期,颗粒态磷(PP)质量浓度表现为:低水位期>高水位期>蓄水期,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支流库湾水体中的总磷和正磷酸盐与水体的温度和pH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温度与pH是影响沉积物及消落带土壤磷素释放的关键因素.三峡水库在低水位期与高水位期运行时,支流库湾水体中总磷(TP)均以颗粒态磷(PP)为主要存在形态,颗粒态磷(PP)所占总磷(TP)的质量分数分别均达到了75%和60%以上,蓄水期时库湾水流流速减缓,颗粒态磷(PP)的沉降作用增强,总磷(TP)以溶解态磷(DTP)为主要存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低水位期 蓄水期 高水位期 香溪河 神农溪 总磷 正磷酸盐 颗粒态磷
原文传递
不同磷水平塿土的表面性质及其对磷素流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胡良 杜伟 +3 位作者 常博焜 曹钢 杨学云 吕家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4-434,共11页
为明确不同磷水平塿土的表面电化学性质特征,阐明电解质浓度调控下塿土表面性质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磷素流失特征的内在关联,利用物质表面性质联合测定分析技术,结合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了长期定位配施磷肥条件下不同磷水平塿土的表面电化学... 为明确不同磷水平塿土的表面电化学性质特征,阐明电解质浓度调控下塿土表面性质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磷素流失特征的内在关联,利用物质表面性质联合测定分析技术,结合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了长期定位配施磷肥条件下不同磷水平塿土的表面电化学性质及其对土壤磷素流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施磷处理下的塿土全磷含量为不施磷处理的2.46倍,但其表面电位、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比表面积以及表面电荷数量均低于不施磷处理塿土;(2)不同磷水平塿土均表现出土壤颗粒及磷素流失量随着土粒表面电位(绝对值)升高而加剧的趋势,颗粒态磷的累积流失量与土壤颗粒累积流失量间呈线性正相关;(3)由于低磷水平塿土表面电位(绝对值)相对较高,所受土壤颗粒间静电排斥力更大,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差,土壤颗粒及其附着磷素累积流失量更多;(4)本实验条件下土壤中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占流失总量的81%~99%,溶解态磷占比十分有限。本研究阐明了长期定位施磷处理对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明确了表面性质变化与土壤颗粒及磷素流失特征的关系,为长期施磷土壤的环境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试验 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 团聚体稳定性 磷流失 颗粒态磷 溶解态磷
下载PDF
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暴雨事件对营养盐输出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念 刘素美 张桂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28,共15页
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黄河下游采集水样,分析黄河下游营养盐浓度与通量的月际、季节性以及在调水调沙期和暴雨期的变化情况,并估算了调水调沙期和洪水期输水量和营养盐入海通量对黄河年入海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NO-3是TDN的主要存在形... 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黄河下游采集水样,分析黄河下游营养盐浓度与通量的月际、季节性以及在调水调沙期和暴雨期的变化情况,并估算了调水调沙期和洪水期输水量和营养盐入海通量对黄河年入海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NO-3是TDN的主要存在形式,各形态氮营养盐枯水期高于丰水期;DIP是TDP的主要存在形式,PIP是TPP的主要存在形态,颗粒态磷和DSi丰水期高于枯水期。黄河水体中具有高DIN/DIP和DSi/DIP,低DSi/DIN,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营养盐输送通量具有很强的月际变化,在径流量及输沙量最大月份也存在营养盐入海通量峰值。2002-2012年10年间调水调沙和暴雨在营养盐输送通量上占黄河下游营养盐输送通量的23%~68%和5%~59%,对营养盐年入海通量的平均贡献分别为38%和24%,二者均在短期内导致水、沙和营养盐的大量输送,将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颗粒态磷 调水调沙 暴雨 通量 黄河 渤海
下载PDF
高原农业流域磷流失风险评价及关键源区识别——以凤羽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文超 刘申 +5 位作者 雷秋良 翟丽梅 王洪媛 罗春燕 刘宏斌 任天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91-1600,共10页
以Iowa磷指数模型为基础,根据中国高原特征并参考其他磷指数模型评价体系对其进行简化和修正,建立了中国高原农业流域磷指数评价体系,并以洱海源头典型小流域凤羽河流域为例,分别对溶解态磷和颗粒态磷面源流失风险进行了评价及关键源区... 以Iowa磷指数模型为基础,根据中国高原特征并参考其他磷指数模型评价体系对其进行简化和修正,建立了中国高原农业流域磷指数评价体系,并以洱海源头典型小流域凤羽河流域为例,分别对溶解态磷和颗粒态磷面源流失风险进行了评价及关键源区的识别。结果表明,两种形态的磷流失较高和最高风险区均分布于河流两侧100 m的范围内。溶解态磷流失较高和最高风险区主要为河流中下游的农田区,而颗粒态磷流失较高和最高风险区在河流上游草地和河流中下游的农田区均有分布;溶解态磷流失关键源区为中下游河流两侧100m范围的农田区,颗粒态磷流失关键源区为上中下游河流两侧100 m范围的草地和农田。研究结果为实现流域面源磷流失高效防控奠定了基础,同时表明新建立的磷指数评价体系适用于高原流域开展磷流失风险评价及关键源区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指数 磷流失 溶解态磷 颗粒态磷 关键源区
下载PDF
长江口跨越锋面颗粒磷季节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希真 李宏亮 +5 位作者 陈建芳 金海燕 王文亮 刘际弟 王奎 庄燕培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3期88-98,共11页
根据2006年夏、冬季以及2007年春、秋季"海监49号"科学考察船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口跨越锋面区域(31.00°~31.78°N、121.04°~123.99°E)颗粒总磷(PP),颗粒无机磷(PIP),颗粒有机磷(POP)的季节变化和空间... 根据2006年夏、冬季以及2007年春、秋季"海监49号"科学考察船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口跨越锋面区域(31.00°~31.78°N、121.04°~123.99°E)颗粒总磷(PP),颗粒无机磷(PIP),颗粒有机磷(POP)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IP是水体颗粒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受长江径流输沙量的影响,夏季各形态颗粒磷浓度为最高,秋、冬季次之,春季对应浓度最低;不同季节,颗粒磷表现的空间分布特征也有所不同,受锋面影响,夏季颗粒磷分布范围较广,春、秋、冬季羽状锋范围内缩,颗粒磷分布范围也相应减小。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除陆源输入外,POP的积累还与浮游植物的繁殖有关,其中部分POP可能发生矿化分解,供浮游植物生长利用。另外,PIP的解吸释放是水体中无机磷的动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锋面 颗粒磷 空间分布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武汉东湖磷含量的变动及其分布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水元 刘衢霞 华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97-304,共8页
本文总结了武汉东湖水体中磷含量(均以PO_4计算)的周年逐月季节和年际变动及其分布上的差异(1973—1985年)。按面积加权法计算总磷的平均含量为0.244毫克/升(1983—1985年),总溶解磷和溶解活性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21毫克/升和0.051毫... 本文总结了武汉东湖水体中磷含量(均以PO_4计算)的周年逐月季节和年际变动及其分布上的差异(1973—1985年)。按面积加权法计算总磷的平均含量为0.244毫克/升(1983—1985年),总溶解磷和溶解活性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21毫克/升和0.051毫克/升(1981—1984年)。总磷和总溶解磷周年中出现两次高峰含量,即春季(3—5月)和夏末秋初(8—9月)。低含量出现在水温最低的冬季(12—2月)。周年中溶解活性磷高峰含量出现在冬末春初(1—3月),低含量多数出现在春末夏初(5—7月)。东湖水体中磷含量平面分布有明显的差异,而垂直分布表层和底层差异小。各种形态磷的组成中颗粒磷所占比例最大(1983—1984年平均值),平均占总磷63.4%,溶解非活性磷所占比例最小,平均占总磷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磷 总溶解磷 溶解活性磷 溶解非活性磷 颗粒性磷 湖泊 水体 磷含量 富营养化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行对长江干流磷传输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8
12
作者 曹慧群 李青云 陈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4-17,共4页
三峡水库运行后,下泄泥沙量减少明显,对下游营养物质的连续传输产生影响。通过实验模拟了天然河流水沙条件下悬浮泥沙对磷的吸附过程,并利用Langmuir吸附公式对颗粒磷浓度与含沙量和溶解磷浓度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泥沙对磷的吸附... 三峡水库运行后,下泄泥沙量减少明显,对下游营养物质的连续传输产生影响。通过实验模拟了天然河流水沙条件下悬浮泥沙对磷的吸附过程,并利用Langmuir吸附公式对颗粒磷浓度与含沙量和溶解磷浓度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泥沙对磷的吸附量与温度成正相关性、与粒径呈负相关性;三峡工程运行后近10a,长江中下游输沙量和颗粒磷通量减少幅度达到90%;预测未来20 a长江中下游颗粒磷通量仍远低于建库前水平。针对三峡水库拦截泥沙和营养物质的问题,提出了三峡坝前挖沙坝后投沙的水沙调控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颗粒磷 水沙调控 三峡水库
下载PDF
筼筜湖悬浮物及颗粒有机碳、氮、磷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静毅 朱小明 黄凌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9-585,共7页
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筼筜湖5个站位进行表层海水的采样,研究水体中悬浮物(TS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和颗粒磷(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站位TSM、POC、PN和PP浓度总体上沿着筼筜湖... 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筼筜湖5个站位进行表层海水的采样,研究水体中悬浮物(TS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和颗粒磷(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站位TSM、POC、PN和PP浓度总体上沿着筼筜湖的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季节变化明显,大部分在夏季(6—8月)出现高峰;POC和PN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0.989,n=127),POC和PN与Chl a之间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PP与Chl a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碳(Cph)与POC的质量比在各站位有所差异.研究表明,筼筜湖POC和PN来源较为一致,在赤潮爆发期间浮游植物是其主要来源,而PP除浮游植物来源外,其他来源如外源碎屑输入、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以及浮游动物、细菌和碎屑可能对其含量都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颗粒有机碳 颗粒氮 颗粒磷 筼筜湖
下载PDF
不同坡度下玉米季坡耕地地表径流中磷素流失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子成 何淑勤 +2 位作者 尹忠 李廷轩 何晓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114,共6页
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和微小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紫色土零散坡耕地玉米季坡耕地地表径流中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坡度越大,坡面产流时间越早,产流量越大。各坡面的产流时间均在苗期最早,抽雄期最晚。20°坡面产流量最大,是10... 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和微小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紫色土零散坡耕地玉米季坡耕地地表径流中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坡度越大,坡面产流时间越早,产流量越大。各坡面的产流时间均在苗期最早,抽雄期最晚。20°坡面产流量最大,是10°坡面的1.4-2.0倍,是15°坡面的1.3-1.6倍,产沙量是10°坡面的14.3-19.7倍,是15°坡面的3.8-6.0倍。地表径流中磷素流失总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径流中磷素流失以可溶性磷为主,其中可溶性磷占总磷的比例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6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可溶性磷 总磷 颗粒态磷 玉米 地表坡度
下载PDF
土地利用驱动下洪泽湖支流流域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叶祖鑫 林晨 +4 位作者 安艳玲 吴起鑫 刘斌 隋雪艳 马荣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4-742,共9页
选取洪泽湖支流流域,根据1990、2000、2005、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应用泥沙输移分布模型,计算出研究区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 选取洪泽湖支流流域,根据1990、2000、2005、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应用泥沙输移分布模型,计算出研究区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息息相关:在2、3号子流域,建设用地、林地和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正相关,主要因为2号和3号子流域在盱眙及周边城市需求驱动下,耕地由原来种植水稻转型为蔬菜等高附值经济作物,种植强度较高,磷肥施肥量增加,造成颗粒态磷的流失负荷与当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变化趋势相近;4号子流域由于土地类型转变,造成旱地与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负相关;其他子流域大多为水田、旱地与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正相关,建设用地、林地和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态磷 土地利用 相关性 泥沙输移分布模型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particulate phosphorus in the Jiaozhou Bay in North China 被引量:5
16
作者 YUAN Huamao SONG Jinming +3 位作者 LI Ning LI Xuegang ZHANG Ying XU Sis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99-108,共10页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of particulate phosphorus(PP) in the Jiaozhou Bay from May 2003 to April 2004,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easonal variation and bi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P were investigated to under...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of particulate phosphorus(PP) in the Jiaozhou Bay from May 2003 to April 2004,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easonal variation and bi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P were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fates and roles of phosphorus in the Jiaozhou Bay ecosystem.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total PP ranged from 0.07 to 2.09 μmol/dm3.The concentration of POP was from 0.01 to 1.83 μmol/dm3,with an average of 0.32 μmol/dm3,which accounted for 49.6% in total PP.The concentration of PIP was from 0.01 to 1.49 μmol/dm3,with an average of 0.33 μmol/dm3,which accounted for 50.4% in total PP.In general,the concentrations of PP in surface water show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Jiaozhou Bay.POP was the highest in spring,which derived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phyto-detritus and was the lowest in autumn,which was decomposed into seawaters to participate the recycle of phosphorus.PIP was the highest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was the lowest in autumn and winter.PIP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river input in the inner bay but POP derived from autochthonous source in the outer bay.Overall,the concentrations of PP in the inner ba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mouth and the outer bay.In the inner bay,the concentrations of PP with the area near the shor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enter of the bay.Totally PP showed the decreasing trend with depth especially in spring and winter.The high value of PP emerged in 20 and 10 m corresponding to summer and autumn,respectively.The changes of POP showed hysteretic effect compared with the changes of Chl a in the investigated year.However,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Chl a,the second high value of POP which should be emerged in October was missing due to the remineralization of POP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recycle of phosphorus,which lead to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orthophosphate in sea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ulate phosphorus Jiaozhou Bay seawaters
下载PDF
三峡水库干流含沙量对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文静 赵旻 赵起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6,共9页
磷是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控制考核的重要指标,其在天然水体中以溶解态、颗粒态等形态存在。研究水中含沙量的改变对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对磷污染控制有着重要意义。选取三峡水库干流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Pearso... 磷是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控制考核的重要指标,其在天然水体中以溶解态、颗粒态等形态存在。研究水中含沙量的改变对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对磷污染控制有着重要意义。选取三峡水库干流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该河段含沙量变化对总磷、溶解磷、颗粒磷等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3~2019年三峡水库干流的平均流量无明显变化,含沙量则明显减少。②总磷浓度在2003~2012年间起伏波动、缓慢上升,2013~2019年则持续下降;溶解磷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断面峰值出现在2013、2014年;颗粒态磷浓度呈波动下降趋势。③与2003~2012年浓度均值相比,2013~2019年浑浊水样磷浓度、沉降水样磷浓度以及颗粒磷浓度分别下降了40%,25%和65%;溶解磷浓度则出现明显上升,库尾朱沱断面、变动回水区寸滩断面上升约60%,常年回水区清溪场和万县断面分别上升约20%和12%;溶解磷/沉降水样磷的比值快速上升,2013~2019年溶解磷/沉降水样磷均达到68%以上。④在新水沙条件影响下,三峡水库干流不同形态磷浓度已发生明显改变,最易被浮游生物利用的溶解磷已成为三峡水库干流磷的主要存在形式。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营养盐控制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磷 溶解磷 颗粒磷 含沙量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 三峡水库
下载PDF
广东典型稻田系统磷素径流流失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宁建凤 姚建武 +4 位作者 艾绍英 李盟军 余丹妮 王思源 罗英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7-268,共12页
选择位于广东省增城、清远和高州地区的3个稻田试验点,于2008—2012年对稻田磷径流损失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稻田径流事件主要发生在早稻季。常规施肥模式下稻田总磷径流浓度为0.02~1.56 mg·L^(-1),11%~18%的径流样品总磷浓度... 选择位于广东省增城、清远和高州地区的3个稻田试验点,于2008—2012年对稻田磷径流损失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稻田径流事件主要发生在早稻季。常规施肥模式下稻田总磷径流浓度为0.02~1.56 mg·L^(-1),11%~18%的径流样品总磷浓度超过地表水Ⅴ类水标准(0.4 mg·L^(-1)),施磷后14 d内降雨易导致稻田不同形态磷浓度出现峰值,具有一定环境污染风险。施磷不同程度增加稻田可溶性总磷径流负荷,对颗粒磷和总磷流失负荷无规律性影响。稻田磷径流负荷时空变化较大,常规施肥条件下可溶性总磷、颗粒磷、总磷年径流负荷分别为0.63~4.05、0.33~2.91、1.10~6.68 kg·hm^(-2)。本地区稻田磷流失系数为0.06%~6.81%,可溶性总磷是稻田磷径流流失主要形态。施肥量和降雨、径流量是影响本地区稻田磷径流损失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可溶性总磷 颗粒磷 径流流失 广东
下载PDF
坡地退耕还林(草)对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崔力拓 李志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80-282,共3页
退耕还林(草)能有效的减少坡地土壤磷素的流失,尤其水溶态磷的流失,表现为:在相同的降雨量下,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的含量分别减少62.95%和43.79%,磷酸根态磷含量分别减少45.59%和23.53%;通过径流小区试验,表明退耕还林(草)后径流中... 退耕还林(草)能有效的减少坡地土壤磷素的流失,尤其水溶态磷的流失,表现为:在相同的降雨量下,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的含量分别减少62.95%和43.79%,磷酸根态磷含量分别减少45.59%和23.53%;通过径流小区试验,表明退耕还林(草)后径流中水溶性磷的流失量分别减少44.81%和60.24%,径流泥沙颗粒态磷的流失量分别减少27.82%和41.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河流域 退耕还林(草) 水溶态磷 颗粒态磷
下载PDF
不同放牧制度对呼伦贝尔草原径流中磷流失模拟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樊才睿 李畅游 +4 位作者 孙标 史小红 杨芳 王静洁 韩知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3,29,共8页
为了探究不同放牧制度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土壤磷元素流失的影响,以呼伦贝尔砂质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降雨强度,选择自由放牧、轮牧、休牧草场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利用混合深度模型模拟磷流失过程。结果表明:在4种雨强下,自... 为了探究不同放牧制度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土壤磷元素流失的影响,以呼伦贝尔砂质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降雨强度,选择自由放牧、轮牧、休牧草场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利用混合深度模型模拟磷流失过程。结果表明:在4种雨强下,自由放牧草场总磷流失量最大,是休牧草场的1.31~1.50倍,是轮牧草场的1.59~1.74倍。颗粒态磷为草场土壤磷素的主要流失形式,其含量为溶解态磷的2.2~3.7倍。混合深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不完全混合模型的优于完全混合模型,并且在雨强较高情况下的模拟效果较好。在雨强小于1.5mm/min降雨事件中,放牧制度对磷元素流失影响显著(p<0.05),轮牧草场磷流失最少。因此,适当的将呼伦贝尔草原自由放牧草场向休牧和轮牧草场转变,将有利于减少草场磷元素流失及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放牧制度 总磷 溶解态磷 颗粒态磷 有效混合深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