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渤海湾及邻近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胡利民 邓声贵 +1 位作者 郭志刚 刘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6,共8页
根据2006年8月在渤海湾及其邻近海域41个站位取得的155个样品的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分析数据,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环境要素资料,分析了该区夏季POC和PN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子与有机碳物源.结果表明,夏季水体中POC的浓度为15... 根据2006年8月在渤海湾及其邻近海域41个站位取得的155个样品的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分析数据,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环境要素资料,分析了该区夏季POC和PN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子与有机碳物源.结果表明,夏季水体中POC的浓度为155.9~1363.1μg/L,平均浓度为429.5μg/L;PN的浓度为26.2~225.5μg/L,平均浓度111.5μg/L.POC与PN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呈现近岸高、远岸低、表层低、底层高的特点.生物作用、水体温盐跃层和总悬浮颗粒物(TSM)是影响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POC与TSM的相关分析表明,POC与TSM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不同来源的TSM是控制水体中POC浓度高低的重要因素.本区POC/PN的比值范围为3.4~7.0,但这一物源指标的应用受到海水中颗粒无机氮(PIN)的影响.通过建立POC和PN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了样品中PIN的含量.扣除样品中PIN的影响后,本研究区的POC/PON(颗粒有机氮)比值范围介于5.5~19.8之间,显示POC除了海洋生物为主要来源外,周边河流的陆源输入也有重要贡献.这一研究方法对认识中国近海的POC物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颗粒氮 物源 生物作用 渤海
原文传递
南黄海与东海北部春季悬浮体颗粒有机碳分布 被引量:11
2
作者 熊林芳 刘季花 +2 位作者 白亚之 石学法 邹建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4,共8页
2006年4—5月对南黄海和东海北部进行了悬浮体调查,分析研究了45个站位的悬浮体资料和数据,阐述了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春季颗粒有机碳(POC)的平面和垂向分布特征,并结合悬浮体总氮(PN)和C/N摩尔比值探讨了其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 2006年4—5月对南黄海和东海北部进行了悬浮体调查,分析研究了45个站位的悬浮体资料和数据,阐述了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春季颗粒有机碳(POC)的平面和垂向分布特征,并结合悬浮体总氮(PN)和C/N摩尔比值探讨了其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春季表层悬浮体POC在东海北部31°N、123°E附近含量最高,124°E以东悬浮体POC含量相对降低;长江口邻近海区表层悬浮体POC浓度较高,与长江冲淡水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刺激生物生长有关。底层悬浮体POC含量高值区出现在南黄海33.5°N、121.5°E附近,在东海31.5°N、124.5°E附近出现次高值区,东海31°N以南区域POC含量则相对较低,高浓度主要受底质再悬浮作用影响。C/N摩尔比显示,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悬浮体有机质主要为海洋来源。研究区悬浮体POC的分布主要受海流影响,可以识别出黄海暖流、苏北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等控制区。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悬浮体POC分布是有机质来源和海流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颗粒有机碳 颗粒氮 南黄海与东海北部
下载PDF
温带两种林型对氮沉降的再分配及其生长季动态与影响因子 被引量:10
3
作者 章迅 孙忠林 +2 位作者 张全智 王传宽 张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344-3354,共11页
氮(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森林对到达林地的N沉降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尚不清楚。量化了2012—2013年5—10月两个生长季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的林内树干径流和穿透雨及其林外大气降雨总氮(TN)、可溶性氮(DN)和... 氮(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森林对到达林地的N沉降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尚不清楚。量化了2012—2013年5—10月两个生长季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的林内树干径流和穿透雨及其林外大气降雨总氮(TN)、可溶性氮(DN)和颗粒态氮(PN)沉降通量的季节动态,旨在比较两种林型对N沉降的再分配格局及其季节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异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林外大气降雨、蒙古栎林林内、杂木林林内(树干径流+穿透雨)TN沉降平均值分别为:8.49、15.97、13.39 kg hm^(-2)a^(-1),其中DN分别占其TN的76.35%、82.79%和75.02%,PN分别占其TN的26.35%、17.21%和24.98%,蒙古栎林和杂木林林内穿透雨TN沉降量分别占其TN的95.5%和94.5%。蒙古栎林和杂木林冠层淋溶TN沉降量分别为7.48kg hm^(-2)a^(-1)和4.90 kg hm^(2)a^(-1);其中,前者的DN高于后者,但PN呈相反趋势。两种林型的N沉降组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沉降量均集中在生长季中期(6—8月),生长季前期和末期较低。林外降雨量分别与林外大气降雨、蒙古栎林和杂木林林内的树干径流和穿透雨中的TN、DN浓度呈显著负指数函数关系(P<0.001)。连续降雨天数对蒙古栎林、杂木林林内TN、DN浓度的影响表现为连续降雨2 d以内为富集作用,之后为稀释作用。研究表明林冠对大气氮沉降有显著富集作用,其富集强度及时间动态与森林类型和降雨特征有关,建议氮沉降试验应考虑林冠的富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穿透雨 树干径流 可溶性氮 颗粒态氮
下载PDF
自然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氮素随径流迁移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正维 朱波 刘兴年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82-85,共4页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氮素随径流流失的特征,采用野外径流观测法,对一紫色土丘陵区2013年4次典型降雨产流事件进行了监测,测定了径流量及径流中氮素的形态、浓度与通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然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和壤中流...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氮素随径流流失的特征,采用野外径流观测法,对一紫色土丘陵区2013年4次典型降雨产流事件进行了监测,测定了径流量及径流中氮素的形态、浓度与通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然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径流量均与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径流方式对紫色土坡耕地氮素形态在径流中的分配影响显著;地表径流中的氮素以颗粒态氮的形式流失,而壤中流中的氮素以可溶态氮的形式流失;氮素随壤中流淋失是紫色土坡地氮素流失的主要方式。研究结果可为调控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氮素流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地表径流 壤中流 坡耕地 颗粒态氮 可溶性氮
下载PDF
筼筜湖悬浮物及颗粒有机碳、氮、磷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6
5
作者 林静毅 朱小明 黄凌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9-585,共7页
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筼筜湖5个站位进行表层海水的采样,研究水体中悬浮物(TS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和颗粒磷(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站位TSM、POC、PN和PP浓度总体上沿着筼筜湖... 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筼筜湖5个站位进行表层海水的采样,研究水体中悬浮物(TS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和颗粒磷(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站位TSM、POC、PN和PP浓度总体上沿着筼筜湖的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季节变化明显,大部分在夏季(6—8月)出现高峰;POC和PN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0.989,n=127),POC和PN与Chl a之间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PP与Chl a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碳(Cph)与POC的质量比在各站位有所差异.研究表明,筼筜湖POC和PN来源较为一致,在赤潮爆发期间浮游植物是其主要来源,而PP除浮游植物来源外,其他来源如外源碎屑输入、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以及浮游动物、细菌和碎屑可能对其含量都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颗粒有机碳 颗粒氮 颗粒磷 筼筜湖
下载PDF
春季北部湾北部海域颗粒有机物的碳、氮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4
6
作者 何映雪 林峰 +4 位作者 陈敏 张润 杨伟锋 郑敏芳 邱雨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6-251,共6页
2011年4月期间,对北部湾北部海域水柱中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水柱中的颗粒有机物主要受陆源输入和生物生产过程的影响.根据POC、PN、C/N比(摩尔比)、δ13C和δ15N的空间分布规律... 2011年4月期间,对北部湾北部海域水柱中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水柱中的颗粒有机物主要受陆源输入和生物生产过程的影响.根据POC、PN、C/N比(摩尔比)、δ13C和δ15N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将研究海域区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3个区域,其中钦州湾外围海域的δ13C最低,反映出该区域颗粒有机物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铁山港外围海域具有高的POC、PN和δ15N特征,C/N比也接近于Redfield比值,说明其颗粒有机物主要受控于生物初级生产过程;琼州海峡西侧海域呈现低POC和PN特征,与南海外海水的特征较为接近,而该区域同时具有低C/N比和低δ15N的特征,表明其受生物固氮作用的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颗粒氮 同位素组成 北部湾 春季
下载PDF
海洋氮循环中稳定氮同位素变化与地质记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朱艳宸 李丽 +2 位作者 王鹏 贺娟 贾国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7-179,共13页
海洋氮稳定同位素信号包含了关键的生物地球化学信息,是辨识海洋氮来源、了解海洋氮循环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该信号通过海洋沉降传递可保存在海洋沉积物中,用以追溯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环境演变。近几十... 海洋氮稳定同位素信号包含了关键的生物地球化学信息,是辨识海洋氮来源、了解海洋氮循环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该信号通过海洋沉降传递可保存在海洋沉积物中,用以追溯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环境演变。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固氮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在海洋氮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海洋环境的时空多变、海洋氮循环过程和物质来源复杂,未来需要结合现代观测、地质记录,综合海洋、生物、地质多个学科,考虑水文环境、地质过程和气候演变等多种因素,才能深刻理解海洋氮循环和气候、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氮同位素 硝酸盐 颗粒氮 海洋沉积物 古海洋记录
原文传递
獐子岛养殖海域颗粒有机碳、颗粒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毅 张继红 +4 位作者 杜美荣 蔺凡 丁刚 吴文广 房景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8,共10页
2011年8月、10月、12月和2012年4月对大连獐子岛养殖海域共14个站位进行了大面调查。对其中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獐子岛养殖海域水体中PO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是:夏季>秋季>春季... 2011年8月、10月、12月和2012年4月对大连獐子岛养殖海域共14个站位进行了大面调查。对其中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獐子岛养殖海域水体中PO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POC质量浓度最高,表、底层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59~1.672 mg/L和0.045~0.834 mg/L,平均值分别为(0.867±0.451) mg/L和(0.319±0.204) mg/L。冬季表、底层POC质量浓度最低,表、底层POC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0.530 mg/L和0.061~0.458 mg/L。平均值分别为(0.240±0.125) mg/L和(0.221±0.129) mg/L。四个季节的POC质量浓度平面分布较为均匀。PN 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是: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夏季 PN 的质量浓度最高,表、底层 P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26~0.439 mg/L和0.020~0.393 mg/L,平均值分别为(0.193±0.067) mg/L和(0.172±0.060) mg/L。春季表、底层PN质量浓度最低,表、底层PN质量浓度分别为0.059~0.178 mg/L和0.024~0.212 mg/L,平均值分别为(0.120±0.047) mg/L和(0.100±0.050) mg/L。PN与POC的分布特征相似,空间分布均匀。叶绿素 a(Chl-a)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POC、PN和 Chl-a 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春季底层质量浓度高于表层,夏秋两季表层质量浓度高于底层,冬季表、底层质量浓度基本一致。根据C/N以及POC/Chl-a的比值对POC的来源进行初步分析,表明该海域的POC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并且受陆源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獐子岛 颗粒有机碳 颗粒氮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夏季南黄海颗粒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晏茂军 董书航 +2 位作者 钟晓松 宁晓燕 辛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5,共12页
黄海是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半封闭陆架边缘海,在夏季存在特征鲜明的冷水团结构。为研究南黄海颗粒态氮的循环转化过程,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夏季南黄海水体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的碳、氮含量及同位素,探讨南黄海近岸海域和冷水团海域颗粒物... 黄海是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半封闭陆架边缘海,在夏季存在特征鲜明的冷水团结构。为研究南黄海颗粒态氮的循环转化过程,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夏季南黄海水体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的碳、氮含量及同位素,探讨南黄海近岸海域和冷水团海域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氮含量、同位素的分布差异和影响因素。近岸海域颗粒氮(Particulate Nitrogen,PN)呈现出含量较高、氮同位素值(δ15NPN)垂向差异较小、沉积物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较低且氮同位素值(δ15NTN)偏负的分布特征;冷水团海域PN呈现出含量低、δ15NPN垂向差异显著、沉积物TN含量高且δ15NTN偏正的分布特征。通过海底边界剪切应力模拟、环境因子分析并结合颗粒物与沉积物δ15N示踪分析,发现南黄海海域颗粒态氮及同位素分布主要受到水体/底边界动力过程影响,陆源输入和矿化过程亦共同参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颗粒氮 沉积物 氮同位素
下载PDF
春季太湖地区大气主要含氮化合物浓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波 罗永霞 +2 位作者 颜晓元 姜小三 遆超普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08-2015,共8页
为研究太湖地区大气中主要含氮化合物的污染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选取代表城市、城郊、农村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苏州、常熟、宜兴作为研究区域,采用中流量大气采样器采集3个研究区春季大气和颗粒物样品,分析各形态含氮化合物的浓度.... 为研究太湖地区大气中主要含氮化合物的污染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选取代表城市、城郊、农村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苏州、常熟、宜兴作为研究区域,采用中流量大气采样器采集3个研究区春季大气和颗粒物样品,分析各形态含氮化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春季太湖地区大气中气态含氮化合物NH3、HNO3和NO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77、4.33和6.23μg·m-3(以N计,下同).其中,农村地区大气NH3浓度显著高于城市和城郊地区,具体表现为农村>城郊>城市,HNO3、NO2浓度三地差异不显著;颗粒态TN、NH+4和NO-3平均浓度分别为13.21、7.55和4.75μg·m-3.其中,TN、NH+4浓度城市和城郊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城郊>农村>城市,NO-3浓度城郊地区显著高于城市和农村地区,但城市和农村差异性不显著.实验结果同时显示,春季太湖地区大气中TSP的平均浓度为0.15 mg·m-3,城郊地区因为受到农业与工业的共同影响,应成为防控含氮化合物污染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气态 颗粒态 空间分布 太湖地区
原文传递
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水两种粒级颗粒物和颗粒氮含量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裴志超 刘广山 +1 位作者 彭安国 门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0-517,共8页
测定了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水0.7~53.0μm和〉53.0μm这2种悬浮颗粒物(SPM)、颗粒氮(PN)的含量.其结果表明,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水0.7~53.0μm粒级的SPM、PN平均含量分别为4.68 mg/dm3、18.50μg/dm3;而〉53.0μm粒级的SPM、PN平均含量分... 测定了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水0.7~53.0μm和〉53.0μm这2种悬浮颗粒物(SPM)、颗粒氮(PN)的含量.其结果表明,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水0.7~53.0μm粒级的SPM、PN平均含量分别为4.68 mg/dm3、18.50μg/dm3;而〉53.0μm粒级的SPM、PN平均含量分别为0.20 mg/dm3、2.65μg/dm3.0.7~53.0μm和〉53.0μm粒级的PN/SPM含量平均比值分别为0.78%、1.41%(m/m),后者约是前者的2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这2种粒级的SPM、PN含量和PN/SPM含量比值的范围较大,但约80%的数据集中在较小范围内,即0.7~53.0μm和〉53.0μm粒级SPM含量分别集中在0.37~3.68、0.02~0.29 mg/dm3的范围内;0.7~53.0μm和〉53.0μm粒级PN含量分别集中在2.54~18.90、0.40~2.69μg/dm3的范围内;0.7~53.0μm和〉53.0μm粒级的PN/SPM含量比值分别集中在0.14%~1.00%和0.15%~1.95%之间.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0.7~53.0μm粒级SPM、PN含量有2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近岸海区和东海东北部海区.〉53.0μm粒级SPM、PN含量的分布分为2个部分:南黄海表层水SPM、PN含量分布呈从近岸向外海降低的趋势;而东海表层水SPM、PN含量分布呈断面中间高,并分别向近岸和外海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悬浮颗粒物 颗粒氮 粒级 分布特征 南黄海 东海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浑浊水体中夏季颗粒氮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12
作者 朱禹澄 崔冰瑞 +4 位作者 祝嗣腾 王松朵 侯玉杰 李铁 韩秀荣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81-87,共7页
2016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5个观测站进行调查,观测了颗粒氮(PN)浓度及其变化.结果显示PN浓度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01μmol/L,其中透明度最高的C3站PN浓度高于其他站.研究发现PN浓度与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呈线性相关,与总悬浮颗粒... 2016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5个观测站进行调查,观测了颗粒氮(PN)浓度及其变化.结果显示PN浓度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01μmol/L,其中透明度最高的C3站PN浓度高于其他站.研究发现PN浓度与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呈线性相关,与总悬浮颗粒物(TSP)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调查海域PN大多为生源颗粒物;同时发现PN浓度与磷酸盐(DIP)、溶解无机氮(DIN)、硅酸盐(DSi)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在浑浊水体中,生源PN不受营养盐限制,水体浑浊度制约生物生长,进而影响PN浓度.进一步探讨发现颗粒磷(PP)与TSP间可能存在吸附-解吸作用,造成PP浓度偏高,导致PN/PP比值相对恒定且低于Redfield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氮 生源氮 浑浊水体 长江口邻近海域
下载PDF
2012年夏季长江口颗粒有机碳、氮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18
13
作者 邢建伟 线薇微 绳秀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520-2527,共8页
基于2012年8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夏季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颗粒氮(particulate nitrogen,PN)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结合C/N摩尔比值和叶绿素a(chlorophyll a,C... 基于2012年8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夏季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颗粒氮(particulate nitrogen,PN)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结合C/N摩尔比值和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探讨了POC的主要来源及浮游植物的贡献.结果表明,2012年夏季长江口POC的质量浓度范围在0.68-34.80mg·L^-1之间,均值为3.74 mg·L^-1;PN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3-9.13 mg·L^-1,均值0.57 mg·L^-1,二者浓度均表现为底层高于表层.POC和PN平面分布相似,高值区均出现在口门附近和调查海区西南部,并向外海浓度迅速降低,整体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与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的平面分布规律基本相同;POC与PN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同源性.POC、PN与TSM、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间均呈现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而与盐度(salinity,S)和Chl a的相关关系较弱,表明POC和PN的分布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浮游植物生产不是该水域颗粒有机碳、氮的主要来源.C/N摩尔比和POC/Chl a法分析表明夏季长江口POC主要为陆源,有机碎屑是POC的主要存在形式.定量估算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对夏季长江口表层POC的平均贡献率仅为2.54%,非生命POC占绝对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颗粒氮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来源 夏季 长江口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典型流域颗粒态氮磷负荷估算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晓南 吴志峰 +1 位作者 程炯 刘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32-1436,共5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菜果花农业发达,农业化学物质投入量大,区域N、P等养分流失迅速,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选取广州流溪河为研究对象,应用GIS和USLE模型结合土壤污染实测数据,采用源类型法估算流溪河流域的颗粒态N、P污染负荷。结果表明:(1)... 珠江三角洲地区菜果花农业发达,农业化学物质投入量大,区域N、P等养分流失迅速,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选取广州流溪河为研究对象,应用GIS和USLE模型结合土壤污染实测数据,采用源类型法估算流溪河流域的颗粒态N、P污染负荷。结果表明:(1)流溪河流域的颗粒态N、P总流失量分别为582.49t·a-1和424.74t·a-1,其中N流失量中水田贡献最大占40.02%,其次为林地占26.31%;P流失量中旱地贡献最大占28.75%,其次为水田占26.94%。(2)流域不同源类型单位面积颗粒态N、P流失量差异显著,旱地的N、P单位面积流失量均为最高,分别是7.72kg·hm-2和9.50kg·hm-2;其次为果园,N、P分别是7.20kg·hm-2和6.56kg·hm-2。(3)流域颗粒态N、P流失总量及其单位负荷受农业施肥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过量N、P物质是流溪河流域重要的N、P负荷污染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颗粒污染物负荷 流溪河流域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Reducing nitrogen runoff from paddy fields with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er regimes 被引量:8
15
作者 Shujuan Zhang Li Wang +2 位作者 Fang Ma Xue Zhang Dafang F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92-100,共9页
Nitrogen(N) runoff from paddy fields serves a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water pollution. Our aim was to reduce N runoff from paddy fields by fertilizer management and inoculation with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Nitrogen(N) runoff from paddy fields serves a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water pollution. Our aim was to reduce N runoff from paddy fields by fertilizer management and inoculation with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 In northeast China, Shuangcheng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rice provided with 0%, 20%, 40%, 60%, 80%,and 100% of the local norm of fertilization(including 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with or without inoculation with Glomus mosseae. The volum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N(TN),dissolved N(DN) and particulate N(PN) of runoff water were measured. We found that the local norm of fertilization led to 18.9 kg/ha of N runoff during rice growing season, with DN accounting for 60%–70%. We also found that reduction in fertilization by 20% cut down TN runoff by 8.2% while AMF inoculation decreased N runoff at each fertilizer level and this effect was inhibited by high fertiliz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inoculation with AMF and 80% of the local norm of fertilization was observed to reduce N runoff by 27.2%. Conclusively, we sugges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AMF inoculation combined with decreasing fertilization should get more attention to slow down water eutrophication by reducing N runoff from paddy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loss Runoff Paddy field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Fertilization Dissolved nitrogen particulate nitrogen
原文传递
基于地统计学分析的太湖颗粒态和溶解态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吕伟伟 姚昕 +2 位作者 张保华 高光 邵克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0-602,共13页
研究水体氮、磷营养盐的空间变异性及时空动态变化,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和了解氮、磷营养盐的变化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对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暴发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统计学分析方法,以太湖2014年8月~2015年5月夏、秋、... 研究水体氮、磷营养盐的空间变异性及时空动态变化,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和了解氮、磷营养盐的变化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对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暴发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统计学分析方法,以太湖2014年8月~2015年5月夏、秋、冬、春四季为研究时段,分析了草、藻型等不同生态类型湖区颗粒态和溶解态氮、磷营养盐的来源以及赋存形态,营养盐限制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寻其时空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时空分布上,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冬季高于其他季节,呈现由西北湖区向东南湖区递减的特征;颗粒态氮、磷与叶绿素a含量则表现为夏季高于其他季节,冬季高值区均位于南部湖区,其余季节高值区集中在西北湖区.(2)随季节变化,太湖草、藻型湖区氮磷营养盐形态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藻型湖区由冬季以硝酸盐氮和有机磷为主,转变为其余季节以颗粒态氮磷为主,而草型湖区由冬季以颗粒态氮磷为主,转变为其余季节以氨氮和有机氮磷为主.(3)营养结构上,藻型湖区总氮/总磷比值由秋冬季节大于16,降低为夏春季节的小于16;而草型湖区却由秋冬季节小于16,升高为夏春季节大于16.溶解态氮磷比在藻型湖区的空间变化规律与总氮/总磷比值一致,而在草型湖区溶解态氮磷比由秋季小于16,升高为夏、冬、春季节大于16.颗粒态氮磷比时空变化均不显著(P> 0. 05),各季节藻型湖区颗粒态氮磷比值均小于16,草型湖区均大于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态氮磷 溶解态氮磷 时空分布 形态组成 地统计学
原文传递
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后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光辉 黄震 上官文峰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62-364,共3页
国内外柴油机主要排放物NOx和微粒的后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技术发展动态表明,机内、机外处理技术的组合,是达到未来柴油机排放标准、实现大幅度降低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趋势。分析了各种机外净化技术的特点和存在问题,阐述了燃油含... 国内外柴油机主要排放物NOx和微粒的后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技术发展动态表明,机内、机外处理技术的组合,是达到未来柴油机排放标准、实现大幅度降低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趋势。分析了各种机外净化技术的特点和存在问题,阐述了燃油含硫量对柴油机排放后处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汽车排气 汽车废气净化 碳烟微粒 氮氧化物 污染物 废气处理 排放后处理
下载PDF
大亚湾颗粒态氮磷的时空分布、关键影响因素及潜在生态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畅浩 张景平 +2 位作者 黄小平 赵春宇 吴云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6-702,711,共8页
颗粒态营养盐是海洋营养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2015年8月(夏)、12月(冬),2016年3月(春)、10月(秋)4个季节的采样分析,探讨了大亚湾海域颗粒态氮(PN)、颗粒态磷(PP)的组成分布及其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大亚湾水体中PN、PP含量范... 颗粒态营养盐是海洋营养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2015年8月(夏)、12月(冬),2016年3月(春)、10月(秋)4个季节的采样分析,探讨了大亚湾海域颗粒态氮(PN)、颗粒态磷(PP)的组成分布及其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大亚湾水体中PN、PP含量范围分别为2.63~26.24μmol/L、0.11~3.71μmol/L,平均含量分别为8.20±4.75μmol/L、0.39±0.37μmol/L。PN以颗粒有机氮(PON)为主,占65.0%;PP则以颗粒无机磷(PIP)为主,占63.4%。PN和PP分别约占总氮(TN)、总磷(TP)的24.8%和37.0%。大亚湾PN、PP呈现湾顶至湾口浓度下降的趋势,仅冬季部分形态分布趋势较不明显。二者的含量和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生长与径流输入影响。此外,大亚湾PIN/PIP年均值为13.2±11.1,接近16的Redfield比值,无明显失衡现象,而湾内DIN/DIP年均值高达49.1±39.7,远大于16,说明颗粒态营养盐在维持大亚湾水体中营养盐比例平衡中起到了重要缓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态氮磷 组分结构 时空分布 氮磷比失衡 大亚湾
原文传递
南海氮循环几个重要过程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进宇 高树基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1-747,共7页
边缘海连接陆地和开阔大洋,是氮循环过程非常活跃和复杂的区域.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是研究边缘海氮循环的热点区域.重点总结和归纳了南海外源氮输入、上层水体氨氮动力学过程和水体颗粒氮动力学过程的新进展:南海氮循环过程... 边缘海连接陆地和开阔大洋,是氮循环过程非常活跃和复杂的区域.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是研究边缘海氮循环的热点区域.重点总结和归纳了南海外源氮输入、上层水体氨氮动力学过程和水体颗粒氮动力学过程的新进展:南海氮循环过程广泛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表现为人为排放进入南海的外源氮持续增加;南海上层水体氨氮的动力学过程与营养盐跃层有关,并受到黑潮入侵的影响;上层水体中不同颗粒氮同位素信号高度相似,表明氮元素的快速运转;有别于其他陆架边缘海,南海颗粒氮同位素特征在向下传输过程中存在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洋氮循环 外源氮 颗粒氮动力学 氨氮动力学
下载PDF
夏季长江口水体层化和潮汐作用对颗粒氮、磷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葛田田 王新洋 +1 位作者 谭丽菊 李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共9页
于2018年7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中的海洋化学参数进行了3个连续站和5个大面站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区水体层化和潮汐作用对颗粒氮(PN)和颗粒磷(PP)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海区PN浓度为0.75~27.42μmol·L^(-1),平均值为5.39μmol... 于2018年7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中的海洋化学参数进行了3个连续站和5个大面站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区水体层化和潮汐作用对颗粒氮(PN)和颗粒磷(PP)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海区PN浓度为0.75~27.42μmol·L^(-1),平均值为5.39μmol·L^(-1);PP浓度为0.07~2.05μmol·L^(-1),平均值为0.37μmol·L^(-1)。PN和PP与悬浮颗粒物(TSP)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同源性。层化现象和潮汐作用对二者的运移和分布有很大影响,层化不利于底层颗粒物的向上输运,使得PN和PP垂直分布出现明显分层现象,同时长江冲淡水与高盐水交汇形成的锋面,使大颗粒物质在锋面以西快速沉降,阻碍了颗粒物氮磷向外海的水平输送。潮汐是该海区PP、PN水平输送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在潮汐作用下,长江冲淡水的运移及底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对水体中颗粒氮磷的周期性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上升流区底层及中层PN和PP浓度受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周期性增大。相关工作对分析河口海域化学成分的分布和水动力作用的相关性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颗粒氮磷 层化现象 潮汐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