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油机排气控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朱天乐 郝吉明 +1 位作者 傅立新 王建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8-41,共4页
伴随着柴油机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柴油机排气控制愈来愈受到重视。对降低柴油机微粒和NOx排放的发动机改造、燃料改进和排气后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柴油机 微粒 氮氧化物 替代燃料 排放控制
下载PDF
GDI发动机燃用甲醇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微粒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翔 裴毅强 +3 位作者 秦静 安彦召 张建业 李云龙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共6页
在缸内直喷汽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纯甲醇和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微粒排放特性研究,分析了点火定时、喷油定时和过量空气系数对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发动机典型常用运行工况下,燃用纯甲醇燃料(M100)时,缸内直喷汽油机... 在缸内直喷汽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纯甲醇和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微粒排放特性研究,分析了点火定时、喷油定时和过量空气系数对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发动机典型常用运行工况下,燃用纯甲醇燃料(M100)时,缸内直喷汽油机几乎不产生微粒排放;燃用甲醇/汽油混合燃料时(M20或M25),排气微粒数浓度主要集中在核态微粒区域,微粒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积聚态微粒区域,其中M25燃料的微粒排放性要优于M20燃料;随着点火定时的提前,排气微粒数浓度和质量浓度均有所升高;随着喷油定时的提前,排气微粒数浓度降低,微粒质量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缸内直喷汽油机 甲醇 甲醇/汽油混合燃料 微粒排放
下载PDF
柴油机颗粒物实时诊断传感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资新运 张谷雨 +1 位作者 庞海龙 俞妍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8年第7期7-10,14,共5页
介绍了国内外颗粒物(PM)传感器中电化学技术、光散射技术、静电放电技术和颗粒物电特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研究了传感器基本组成结构、柴油机颗粒物测量的基本方法、检测电极基本工作原理和颗粒物浓度转化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现阶... 介绍了国内外颗粒物(PM)传感器中电化学技术、光散射技术、静电放电技术和颗粒物电特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研究了传感器基本组成结构、柴油机颗粒物测量的基本方法、检测电极基本工作原理和颗粒物浓度转化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现阶段传感器应用中出现的检测成分单一、实时信号采集困难和传感器标定复杂的问题,对柴油机颗粒物传感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柴油机排放 实时诊断 颗粒物传感器
下载PDF
磷酸二氢铵对生物质燃烧过程中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樊纪原 朱有健 +5 位作者 吴贵豪 成伟 刘恒 邵敬爱 杨海平 陈汉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6-182,共7页
使用立式管式炉燃烧装置研究不同添加比例的磷酸二氢氨对生物质燃烧过程中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NH4H2PO4的添加可有效减少颗粒物总量PM10尤其是PM1的排放量,并且减排效果与P/K摩尔比密切相关。当P/K... 使用立式管式炉燃烧装置研究不同添加比例的磷酸二氢氨对生物质燃烧过程中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NH4H2PO4的添加可有效减少颗粒物总量PM10尤其是PM1的排放量,并且减排效果与P/K摩尔比密切相关。当P/K摩尔比为1时,PM1和PM10的减排效果最好,分别达到44.43%和30.70%。减排主要是由于NH4H2PO4与玉米秆中的K盐反应生成K-Ca磷酸盐,K-Mg磷酸盐化合物,将K固定在底灰中,有效抑制了K盐向气相中释放并最终达到降低PM排放的目的。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秆燃烧过程中颗粒物减排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二氢氨 生物质 颗粒物 排放
下载PDF
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对车用高压共轨柴油机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赖春杰 孙万臣 +3 位作者 李国良 谭满志 陈士宝 邹明森 《汽车工程学报》 2011年第1期53-59,共7页
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比例的生物柴油(BTL)混合燃料对高压共轨柴油机微粒(PM)排放的影响,分析了BTL/柴油混合燃料PM粒度分布特征,揭示了BTL添加比例对柴油机PM排放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压共轨柴油机PM排放粒径绝大部分在300nm... 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比例的生物柴油(BTL)混合燃料对高压共轨柴油机微粒(PM)排放的影响,分析了BTL/柴油混合燃料PM粒度分布特征,揭示了BTL添加比例对柴油机PM排放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压共轨柴油机PM排放粒径绝大部分在300nm以下,BTL燃料PM粒度分布呈双峰结构,以小粒径核态PM为主,占PM总数的60%以上,随BTL添加比例增加,核态PM数量增多,50nm以上的积聚态PM减少且峰值区域向小粒径方向偏移;石化柴油燃料PM粒度分布呈单峰结构,峰值区域在50~100nm之间,积聚态PM居多。负荷对PM粒度分布影响较大,随着负荷增加核态PM所占比例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共轨柴油机 生物柴油(BTL) 微粒(pm)排放 粒度分布
下载PDF
国Ⅴ重型货车尾气中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龙林 张妮娜 +2 位作者 黄文伟 高谋荣 苗领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4,共8页
基于颗粒物实时分析系统(SEMTECH-CPN),通过对深圳国Ⅴ重型货车在城市道路行驶工况下尾气中颗粒物(PM)排放数量进行测试,分析了不同尾气温度、节气门开度、行驶速度和比功率区间下国Ⅴ重型货车尾气中PM数量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国Ⅴ重... 基于颗粒物实时分析系统(SEMTECH-CPN),通过对深圳国Ⅴ重型货车在城市道路行驶工况下尾气中颗粒物(PM)排放数量进行测试,分析了不同尾气温度、节气门开度、行驶速度和比功率区间下国Ⅴ重型货车尾气中PM数量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国Ⅴ重型货车PM数量的排放速率随着尾气温度升高和节气门开度增加而相应上升,在150℃以上尾气温度区间内1、2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150℃以下温度区间内数值的18.8倍和84.7倍,在90%~100%节气门开度区间内1、2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0%~10%节气门开度区间内数值的4.1倍和23.8倍;国Ⅴ重型货车PM数量的排放速率随着行驶速度增加而相应上升,在高速区间(60~90km/h)内1、2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低速区间(0~30km/h)内数值的10.0倍和25.5倍;国Ⅴ重型货车PM数量的排放因子随着行驶速度增加先下降再上升,在低速区间和高速区间内1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中速区间(30~60km/h)内数值的2.3倍和3.7倍,在低速区间和高速区间内2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中速区间内数值的2.0倍和6.6倍;国Ⅴ重型货车PM数量的排放速率和排放因子在负比功率区间内变化不大,而在正比功率区间内逐渐上升,在正比功率区间内1、2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速率分别是负比功率区间内数值的2.9倍和10.2倍,而在正比功率区间内其PM数量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是负比功率区间内数值的1.9倍和5.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Ⅴ重型货车 颗粒物数量 排放特性 排放速率 排放因子 实验研究
下载PDF
Si-Al催化剂对碳烟氧化特性影响的XPS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胡静 胡准 +1 位作者 张俊 帅石金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36-240,共5页
为揭示Si-Al催化剂对碳烟氧化特性的影响作用,对碳烟及其部分被氧化碳烟的表面结构特征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解碳、氧元素的表面结构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差异。以商业碳黑(PU)代替实际的柴油机碳烟,碳烟中不加入催化剂,随着氧... 为揭示Si-Al催化剂对碳烟氧化特性的影响作用,对碳烟及其部分被氧化碳烟的表面结构特征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解碳、氧元素的表面结构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差异。以商业碳黑(PU)代替实际的柴油机碳烟,碳烟中不加入催化剂,随着氧化温度的上升,碳烟微观结构的晶格化程度越来越深。加入催化剂后,650℃下碳烟的氧化特性与不加催化剂的相似,微观结构呈现较多的晶格结构。1 000℃下碳烟的微观结构中呈现出较多的无序的无定型结构。可知:Si-Al催化剂改变了碳烟在氧气气氛下的氧化机理;1 000℃下催化剂的加入,会促进难以氧化的晶格结构的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物的排放 碳烟氧化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微观结构 催化剂
下载PDF
线管式NTP反应器降低柴油机PM排放的研究
8
作者 王军 蔡忆昔 +1 位作者 赵卫东 周博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62,共5页
设计了一种线管式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对该反应器的工作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并采用该反应器进行了降低柴油机排气PM的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线管式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存在两种不同的放电形式,介质阻挡电晕放电和介质阻挡丝... 设计了一种线管式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对该反应器的工作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并采用该反应器进行了降低柴油机排气PM的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线管式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存在两种不同的放电形式,介质阻挡电晕放电和介质阻挡丝状放电,其放电形貌与工作特性显著不同。两种放电形式均可降低柴油机PM排放;介质阻挡丝状放电较介质阻挡电晕放电对PM的处理效果更好,能量利用效率也更高。当反应器放电形式为介质阻挡电晕放电时,反应器中同时存在对PM氧化分解的化学过程和对PM荷电捕集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低温等离子体 反应器 微粒 排放控制
下载PDF
武汉市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黄宇 虎彩娇 +1 位作者 成海容 王祖武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4-362,共9页
运用环保部《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推荐的计算方法估算2016年武汉市扬尘源颗粒物排放量,利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ArcGIS),通过遥感监测获取污染源的基本信息,对各类扬尘源的位置、污染物排放量及浓度参数建立网格模型,得... 运用环保部《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推荐的计算方法估算2016年武汉市扬尘源颗粒物排放量,利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ArcGIS),通过遥感监测获取污染源的基本信息,对各类扬尘源的位置、污染物排放量及浓度参数建立网格模型,得到武汉市扬尘源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年总排放量的网格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土壤扬尘和堆场扬尘TSP的年总排放量分别为95 832.9、156 931.3、383.3和9 084.8t·a^-1;PM10的年总排放量分别为46 958.1、39 868.7、34.5和4 325.7t·a^-1;PM2.5的年总排放量分别为9 583.3、11 574.8、0.9和1 405.5t·a^-1.施工扬尘源和道路扬尘源是武汉市扬尘源TSP,PM10和PM2.5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在地域上以江汉、江岸、硚口等主城区以及洪山与江夏交界区域为中心污染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尘源 总悬浮颗粒物(TSP)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细颗粒物(pm2.5) 排放清单 ArcGIS
原文传递
郑州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单颗粒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书申 邵龙义 +1 位作者 李凤菊 李金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4-777,共4页
分析了2005年郑州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污染特征,应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郑州市2005年夏季大气单颗粒物的形貌特征以及PM10的数量-粒度和体积-粒度分布。研究表明,2005年郑州市大气PM10污染比较... 分析了2005年郑州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污染特征,应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郑州市2005年夏季大气单颗粒物的形貌特征以及PM10的数量-粒度和体积-粒度分布。研究表明,2005年郑州市大气PM10污染比较严重,其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春、冬、秋、夏;烟尘集合体、不规则状矿物颗粒物在郑州市2005年夏季大气PM10中占有较大数量,PM10的数量-等效球直径分布的峰值在0.1~0.2μm,PM10的体积-等效球直径分布的峰值则出现在0.7~0.8μm和1~2.5μm范围内,说明在郑州市夏季大气PM10中,细粒子数量占优势,较粗颗粒(主要是矿物颗粒)在数量上对PM10贡献很小,但是对总体积(总质量)的贡献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pm10) 图像分析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粒度分布 郑州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南京市PM_(2.5)和O_(3)对减排的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尚永杰 茅宇豪 +2 位作者 廖宏 胡建林 邹泽庸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50-4261,共12页
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南京市大气污染有所改善,但仍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污染问题.为探究污染物浓度对其前体物减排的响应,获得有效的减排策略,常利用大气化学模式进行多组基于排放扰动的敏感性试... 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南京市大气污染有所改善,但仍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污染问题.为探究污染物浓度对其前体物减排的响应,获得有效的减排策略,常利用大气化学模式进行多组基于排放扰动的敏感性试验,而这需要消耗大量计算时间和计算资源.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对2015年大气化学传输模式(GEOS-Chem)模拟结果进行机器学习,高效地预测了南京2019年PM_(2.5)浓度日均值和日最大8 h臭氧(MDA8 O_(3))浓度对不同人为源排放控制情景的响应.随机森林结果表明2019年中国人为排放每减少10%,南京ρ(PM_(2.5))季节平均值下降2~4μg·m^(-3).当2019年中国人为源减排比例高于20%时,南京ρ(PM_(2.5))年均值将低于国家二级限值(35μg·m^(-3)).若仅对中国地区O_(3)前体物氮氧化物(NO_(x))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同比例减排,反而可能导致南京MDA8 O_(3)浓度季节平均值上升.2019年中国地区人为排放同等比例减少10%~50%,南京ρ(MDA8 O_(3))季节平均值在春、秋和冬季分别比基准试验增高约1~3、1~4和3~11μg·m^(-3).而当中国地区NO_(x)减排10%且VOCs减排20%时,南京各季节的ρ(MDA8 O_(3))平均值均有所下降(3~6μg·m^(-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VOCs减排比例(30%),南京ρ(MDA8 O_(3))年均值将减少7μg·m^(-3).若是仅进行南京本地人为源减排,南京O_(3)浓度年均值将出现增加.因此,为有效缓解南京O_(3)污染,中国地区NO_(x)和VOCs减排比需小于1∶2.结合随机森林和GEOS-Chem模式可高效地得到污染物对前体物减排的响应,为大气污染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随机森林 减排情景分析 GEOS-Chem模式
原文传递
秸秆燃烧PM_(2.5)及其碳组分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叶巡 程晋俊 +4 位作者 陈莎 梁志发 张晖 刘君侠 刘琼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65-1175,共11页
采用自主设计的民用炉灶燃烧-烟气稀释采样装置,获得安徽淮南和湖北武汉的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大豆5类典型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PM_(2.5)及其碳组分的排放因子,分析了排放因子的差异,筛选了碳组分的标识组分。结果表明,秸秆燃烧PM_(2... 采用自主设计的民用炉灶燃烧-烟气稀释采样装置,获得安徽淮南和湖北武汉的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大豆5类典型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PM_(2.5)及其碳组分的排放因子,分析了排放因子的差异,筛选了碳组分的标识组分。结果表明,秸秆燃烧PM_(2.5)的排放因子随秸秆种类和地区的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淮南的秸秆燃烧烟气PM_(2.5)排放因子在0.56~7.67 g·kg^(-1),武汉的秸秆燃烧烟气PM_(2.5)排放因子在3.53~7.91 g·kg^(-1);不同种类秸秆烟气PM_(2.5)排放因子有明显差异,花生秸秆燃烧烟气PM_(2.5)的排放因子最高(均值5.98 g·kg^(-1)),是大豆秸秆燃烧烟气PM_(2.5)排放因子(均值2.04 g·kg^(-1))的2.93倍。秸秆燃烧PM_(2.5)的排放因子随秸秆含水率的增加而明显增大。碳组分是5种秸秆燃烧PM_(2.5)的主要成分碳,总碳(TC)占PM_(2.5)的36.40%~65.84%,其中花生秸秆TC排放因子最高(均值2.58 g·kg^(-1)),是小麦秸秆的TC排放因子(均值1.07 g·kg^(-1))的2.41倍;秸秆燃烧PM_(2.5)中的有机碳(OC)浓度远高于元素碳(EC),OC/EC值为2.36~13.73,表明秸秆燃烧对二次气溶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淮南及武汉的秸秆燃烧烟气PM_(2.5)中char-EC/soot-EC值为17.20~64.16,char-EC显著高于soot-EC,可作为判断秸秆燃烧源的一个重要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燃烧PM_(2.5)中的OC1、OC2和EC1在碳组分中贡献较大,因此,OC1、OC2和EC1可作为秸秆燃烧PM_(2.5)的标识性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细颗粒物(pm2.5) 碳组分 排放因子 标识组分
下载PDF
环境舱内典型物质燃烧释放颗粒物PM_(1.0)的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金萍 卢冠舟 梁雪怡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8-216,共9页
由于对室内典型燃烧物质如燃香、蚊香、吸烟等所释放的颗粒物PM_(1.0)和PM_(2.5)污染特征的研究还很缺乏,故定量燃香、蚊香、香烟燃烧释放PM_(1.0)的散发特征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40%的环境舱中对九种典型物质(3种... 由于对室内典型燃烧物质如燃香、蚊香、吸烟等所释放的颗粒物PM_(1.0)和PM_(2.5)污染特征的研究还很缺乏,故定量燃香、蚊香、香烟燃烧释放PM_(1.0)的散发特征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40%的环境舱中对九种典型物质(3种燃香、3种香烟和3种蚊香)燃烧释放的颗粒物的逐时浓度采用TSI 8533便携式颗粒物仪分别进行了实时监测,然后利用质量平衡方程确定了不同物质燃烧产生PM_(1.0)的散发速率和散发因子,最后研究了舱内湿度和换气次数对PM_(1.0)散发特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九种燃烧物质释放的颗粒物主要以细微颗粒物PM_(1.0)为主,其中8种物质释放的PM_(1.0)在PM_(2.5)中的比例占到了99%以上。2)燃香、蚊香、香烟颗粒物PM_(1.0)的排放因子分别在9.274~33.384 mg/g、2.392~4.158 mg/g及11.026~16.585 mg/g之间。3)湿度升高,燃烧物释放的PM_(1.0)的排放速率与排放因子都会随之降低。换气次数增加,PM_(1.0)的排放速率增加,但排放因子几乎不变。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典型物质燃烧释放PM_(1.0)的特征及污染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舱 燃烧物质 颗粒物pm1.0 排放因子 排放速率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