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雾霾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魏嘉 吕阳 付柏淋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51-56,共6页
针对近年来我国雾霾频发的现象,通过对我国雾霾现状、污染物来源分析,阐明雾霾成因及危害,并从监测、评价、控制等角度阐述我国雾霾防控策略。
关键词 雾霾 可吸入颗粒物(pm2.5 ) 源解析 监测 控制
下载PDF
关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运法 朱廷钰 +3 位作者 程杰 陈进生 马金珠 刘海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3期364-370,共7页
中国的大气污染已处于传统煤烟型污染与PM2.5、O3等二次污染物共存的区域性复合型污染阶段。大气污染控制不仅要充分考虑治理SO2、NOx、可吸入颗粒物的技术创新,更应及早布局开展形成二次污染物前体物的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控制技术 可挥发有机物 pm2 5 SO2 NOx
原文传递
通风用空气过滤器的细颗粒物(PM2.5)过滤效率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涂有 涂光备 张鑫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54,共6页
鉴于在考虑采取通风措施降低室内空气PM2.5浓度时,面临不掌握空气过滤器的PM2.5过滤效率的困惑,以在相同的、规范的试验条件下得到的不同材质、不同过滤效率的多台空气过滤器的计数计径过滤效率和PM2.5计重过滤效率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分... 鉴于在考虑采取通风措施降低室内空气PM2.5浓度时,面临不掌握空气过滤器的PM2.5过滤效率的困惑,以在相同的、规范的试验条件下得到的不同材质、不同过滤效率的多台空气过滤器的计数计径过滤效率和PM2.5计重过滤效率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探讨了2种过滤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空调通风系统针对室内PM2.5计重浓度的空气过滤器选型提供了初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用空气过滤器 细颗粒物(pm2.5) 光散射当量直径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计数计径过滤效率 计重过滤效率
下载PDF
流体动力式喷水室净化可吸入颗料物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洋 黄翔 颜苏芊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96-99,共4页
以水和含有可吸入颗粒物的空气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纺织厂的喷水室中,风速和喷水压力对可吸入颗粒物≤2.5μm亚μm级粉尘除尘效率的影响.得出了风速以及喷水压力和除尘效率之间的规律.
关键词 空气净化 “煤灰纱” 除尘效率 流体动力式喷水室 靶式撞击喷嘴 微尘 可吸入颗粒物(pm2.5)
下载PDF
秸秆燃烧对北京秋季气溶胶浓度和短波辐射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何一滢 韩志伟 +1 位作者 刘瑞婷 李嘉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9-382,共14页
利用地面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地基 AERONET观测资料、GFED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和大气化学-天气耦合模式WRF-Chem,模拟研究了华北地区2014年10月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的时空演变,重点关注北京10月7~11日的一次重霾事... 利用地面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地基 AERONET观测资料、GFED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和大气化学-天气耦合模式WRF-Chem,模拟研究了华北地区2014年10月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的时空演变,重点关注北京10月7~11日的一次重霾事件及其天气形势、边界层气象特征、输送路径、PM2.5及其化学成分浓度变化等特征,以及秸秆燃烧对华北和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和地面短波辐射的影响。与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要素和PM2.5质量浓度,考虑秸秆燃烧排放源可以明显改进北京PM2.5浓度模拟的准确性,但在重度污染情况下,模式总体上低估气溶胶光学厚度和高估地面短波辐射。10月7~11日北京地区重霾事件主要是不利气象条件下人为污染物累积和区域输送造成,也受到华北地区南部秸秆燃烧的影响。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大面积秸秆燃烧释放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在南风的作用下输送至北京,秸秆燃烧对北京地区地面PM2.5、有机碳(OC)、硝酸盐、铵盐、硫酸盐和黑碳(BC)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4.6%、36.8%、23.2%、22.6%、7.1%和19.8%,秸秆燃烧产生的气溶胶可以导致北京地面平均短波辐射最大减小超过20 W m^-2,约占总气溶胶导致地表短波辐射变化的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燃烧 GFED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 WRF-Chem模式 细颗粒物(pm2.5) 气溶胶化学组分 短波辐射
下载PDF
不同浓度可吸入颗粒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凝血纤溶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寇璐璐 康少伟 +1 位作者 刘兰博 刘素云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7-64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T2DM大鼠凝血纤溶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气管内滴注法染毒,24h后处死大鼠,股动脉收集血液,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激活物...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T2DM大鼠凝血纤溶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气管内滴注法染毒,24h后处死大鼠,股动脉收集血液,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结果不同剂量染毒组PT、PAI-1、FIB与其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注相同剂量PM2.5的T2DM大鼠PT、PAI-1、FIB较Wistar大鼠高(P<0.05)。结论不同浓度PM2.5会导致Wistar大鼠凝血纤溶因子的改变,PM2.5对T2DM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更加明显,可能加速糖尿病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可吸入颗粒物 凝血功能
原文传递
PM2.5污染扩散模型及适定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露 高伟 杨海忠 《系统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1-314,353,共15页
为了更好地解决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建立了三维PM2.5污染扩散模型.运用位势井理论和Garlerkin逼近法获得了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并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PM2.5污染扩散模型解的适定性、爆破现象及渐进行为.研究结果表明,PM2.5遵循一定... 为了更好地解决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建立了三维PM2.5污染扩散模型.运用位势井理论和Garlerkin逼近法获得了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并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PM2.5污染扩散模型解的适定性、爆破现象及渐进行为.研究结果表明,PM2.5遵循一定扩散规律.若PM2.5初始浓度的梯度取平方可积函数空间的范数时存在给定上、下界,则PM2.5浓度值将在有限范围内波动,不会变化太大.PM2.5浓度会随时间而缓慢降低.若PM2.5初始浓度的梯度取平方可积函数空间的范数时存在给定上界,则在之后的某时刻PM2.5将达到一个峰值,形成恶劣雾霾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微分方程理论 细颗粒物(pm2.5) 污染扩散规律 适定性
下载PDF
PM2.5对OVA所致大鼠变应性鼻炎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歆梅 贺鹏 +7 位作者 黄连弟 陈俊宇 许多 陈鹭华 张涵 张咏梅 滕博 赵丽晶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7期1055-1058,共4页
目的观察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卵清蛋白(OVA)所致大鼠变应性鼻炎(AR)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OVA对照组、PM2.5组和PM2.5+OVA组,以OVA基础致敏及喷鼻激发制备大鼠变应性鼻炎(AR)动物模型。... 目的观察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卵清蛋白(OVA)所致大鼠变应性鼻炎(AR)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OVA对照组、PM2.5组和PM2.5+OVA组,以OVA基础致敏及喷鼻激发制备大鼠变应性鼻炎(AR)动物模型。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中白三烯(LTB4)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结果PM2.5显著增加大鼠外周血中Eos%以及血清和鼻腔灌洗液中LTB4含量,上调大鼠鼻黏膜上皮中mTOR、4EBP、EIF4E及HIF1α的表达。结论 PM2.5可通过激活大鼠鼻粘膜上皮细胞mTOR信号通路,参与调节AR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2.5) 变应性鼻炎 MTOR信号通路
下载PDF
雾霾指数期权合约设计及蒙特卡罗模拟定价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诗云 朱晓武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77-2488,共12页
雾霾天气对社会经济、企业经营、国民健康造成损失.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经济方式如汽车限行、工厂减排等控制雾霾,本文设计以PM2.5浓度指数为标的的雾霾期权合约,利用虚拟经济手段对冲雾霾风险.文章选取北京市2012年10月9日至2015年7月17日... 雾霾天气对社会经济、企业经营、国民健康造成损失.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经济方式如汽车限行、工厂减排等控制雾霾,本文设计以PM2.5浓度指数为标的的雾霾期权合约,利用虚拟经济手段对冲雾霾风险.文章选取北京市2012年10月9日至2015年7月17日PM2.5浓度日数据建立Ornstein-Uhlenbeck(O-U)模型描述数据的季节性趋势及方差,然后在无套利定价框架下基于鞅定价方法,对2015年7月18日至2015年8月17日的雾霾指数期权进行蒙特卡罗模拟定价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各标的雾霾指数期权的模拟价格精度良好.通过两个利用期权交易对冲雾霾风险的示例,本文表明了设计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指数期权 细颗粒物(pm2.5) 鞅定价方法 蒙特卡罗模拟
原文传递
对于我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术语定名的建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武雪芳 王宗爽 《中国科技术语》 2013年第2期25-28,共4页
文章深入归纳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颗粒物术语的演绎过程及主要国家、地区和组织颗粒物术语,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颗粒物术语建议: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颗粒物分别命名为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颗粒物(粒径... 文章深入归纳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颗粒物术语的演绎过程及主要国家、地区和组织颗粒物术语,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颗粒物术语建议: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颗粒物分别命名为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又分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英文名称分别为particulate matter(PM10)和particulate matter(PM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 5微米) 可吸入颗粒物 细颗粒物
下载PDF
基于混合深度神经网络的大气污染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耀宇 《信息与电脑》 2019年第24期99-101,共3页
城市空气污染物分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准确预测空气污染物分布情况可以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能力,防止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基于大量的气象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方法。该方法使用卷积神经网络作... 城市空气污染物分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准确预测空气污染物分布情况可以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能力,防止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基于大量的气象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方法。该方法使用卷积神经网络作为基础层的设计,可自动提取输入数据的特征。输出层运用一个长短时记忆网络,以保证时间依赖性。通过性能优化,该模型可以按时间序列预测未来的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使用郑州市的历史气象数据,将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深度学习模型相比,该算法提高了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深度神经网络 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 细颗粒物(pm2.5)
下载PDF
园林植物吸附细颗粒物(PM_(2.5))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12
作者 陈小平 焦奕雯 +1 位作者 裴婷婷 周志翔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58-2566,共9页
园林植物具有显著消减空气颗粒物(PM)污染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园林植物对总悬浮颗粒物(TSP)或者粗颗粒物(PM10)的阻滞效应上,植物吸附空气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 园林植物具有显著消减空气颗粒物(PM)污染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园林植物对总悬浮颗粒物(TSP)或者粗颗粒物(PM10)的阻滞效应上,植物吸附空气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概述了植物叶片吸附空气PM的方式,叶片PM2.5化学物质的转移过程以及植物吸附PM2.5的周期性,探讨了植物叶片对空气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特征,园林植物吸附空气PM2.5的能力与机制,并从植物吸附PM2.5的测定方法、园林植物吸附PM2.5能力的测定和评价、高吸附PM2.5能力的园林植物筛选、园林植物吸附PM2.5的机制与影响因素等方面提出了园林植物吸附PM2.5的研究重点与趋势,以期为深化植物吸附PM2.5的机制研究及高吸附PM2.5能力的园林植物筛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细颗粒物(pm2 5) 吸附能力 机制
原文传递
植物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3
作者 吕铃钥 李洪远 杨佳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4-533,共10页
植物可以吸附大气颗粒物,对降低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植被对颗粒物的吸附功能研究已成为当前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植物叶片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方式和途径出发,概述了植物叶片对颗粒物的吸附... 植物可以吸附大气颗粒物,对降低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植被对颗粒物的吸附功能研究已成为当前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植物叶片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方式和途径出发,概述了植物叶片对颗粒物的吸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从植物叶表面属性、植物种类及其物理属性、植物群落特征等植物内部因素,颗粒物的粒径组成和污染程度等外界环境因素,大风、降水、温湿度等气象因素这些方面来阐述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文章指出今后应在植物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机制、定量化分析以及更加科学系统的测定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期为能高效吸附颗粒物的植物种类和植物配置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细颗粒物 吸附能力
原文传递
太原市冬季灰霾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特征 被引量:47
14
作者 曹玲娴 耿红 +4 位作者 姚晨婷 赵磊 段鹏丽 宣莹莹 李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7-843,共7页
研究了太原市灰霾发生期间大气PM2.5质量浓度和化学成分变化规律.采样时间为2011年12月27日16:00~2012年1月3日04:00,使用TH-150C中流量大气PM2.5采样器(采样膜为直径90mm的石英纤维滤膜)在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5层楼顶每隔4h采... 研究了太原市灰霾发生期间大气PM2.5质量浓度和化学成分变化规律.采样时间为2011年12月27日16:00~2012年1月3日04:00,使用TH-150C中流量大气PM2.5采样器(采样膜为直径90mm的石英纤维滤膜)在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5层楼顶每隔4h采样一次,得到灰霾样品34个,非灰霾样品5个.采样期间对大气PM2.5质量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灰霾期间(初起、进展、鼎盛、减弱4个阶段)大气PM2.5平均浓度达(692±272)μg/m3,是非灰霾期间(即灰霾消失阶段)(54±12)μg/m3的12.8倍;在灰霾发生期间,大气PM2.5中Hg、Pb、As等重金属污染物、OC以及水溶性无机离子SO42-、NO3-、NH4+、K+、Cl-、F-浓度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在灰霾初起、进展阶段不断增加,在灰霾鼎盛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随着灰霾的减弱和消失而不断下降,最终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与燃煤关系不大的Zn元素、Ca2+、Mg2+等在灰霾各个时期浓度变化较小.以上结果说明冬季灰霾天气使太原市大气PM2.5浓度显著上升,并增加PM2.5中重金属、有机物和二次气溶胶含量,使其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同时也反映了冬季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对太原市大气PM2.5的化学组成影响大于交通源和土壤扬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大气细颗粒物 化学成分 太原市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大气细颗粒物的致癌风险及源解析 被引量:37
15
作者 胡珊 张远航 魏永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02-1208,共7页
于2004年4、7、10月和2005年1月对广州、深圳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17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进行了分析,以苯并[a]芘(BaP)为毒性参照物的致癌毒性当量浓度(BaPeq),通过线性剂量-反应模型计算了呼吸致癌风险水平,结合源排放谱... 于2004年4、7、10月和2005年1月对广州、深圳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17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进行了分析,以苯并[a]芘(BaP)为毒性参照物的致癌毒性当量浓度(BaPeq),通过线性剂量-反应模型计算了呼吸致癌风险水平,结合源排放谱和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研究了对致癌风险的各排放源贡献.结果表明,PAHs的浓度为5.87-63.36ng/m^3,平均浓度深圳为32.68ng/m^3,广州为28.15ng/m^3,且呈冬高夏低的分布规律.BaP和BaPeq日均超标率达到2.78%和5.56%,相对于WHO的日均标准的超标率达到50.0%和61.1%.该地区呼吸致癌风险平均水平为1×10^-6-1×10^-5,高于日常活动所致风险,低于引起关注的最低风险值.共解析出3种OC及致癌风险的排放源,分别为燃煤排放、机动车排放、生物质燃烧,其中燃煤排放和生物质燃烧贡献最大,对OC及BaPeq的贡献呈现相似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多环芳烃 致癌风险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 源解析
下载PDF
基于特征向量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M2.5浓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龙 马磊 +4 位作者 贺建峰 邵党国 易三莉 相艳 刘立芳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12-2216,共5页
针对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引入综合气象指数综合考虑风力、湿度、温度等因素;然后,结合实际二氧化硫(SO2)浓度、二氧化氮(NO2)浓度、一氧化碳(CO)浓度和PM10浓度等,构成特征向量;最后,利用... 针对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引入综合气象指数综合考虑风力、湿度、温度等因素;然后,结合实际二氧化硫(SO2)浓度、二氧化氮(NO2)浓度、一氧化碳(CO)浓度和PM10浓度等,构成特征向量;最后,利用特征向量和PM2.5浓度数据来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预测模型。经2013年城市A和城市B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预测分析表明,引入综合气象指数后预测的准确性提高,误差降低近30%。说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PM2.5浓度,并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此外还分析了PM2.5浓度与住院率、医院门诊量的关系,发现了它们的高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浓度预测 综合气象指数 特征向量 相关性分析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研究进展(上) 被引量:28
17
作者 尹洧 《现代仪器》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颗粒物是空气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由于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其组分非常复杂,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化学成分,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并危及人体健康。借助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成分的测定,通过污染源解析分析其来源及影响因素,控制... 颗粒物是空气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由于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其组分非常复杂,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化学成分,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并危及人体健康。借助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成分的测定,通过污染源解析分析其来源及影响因素,控制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对于保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此进行综述。着重介绍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成分、源解析及测量技术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细颗粒物(pm2.5) 总悬浮颗粒物(TSP) 组成 源解析法 测量技术
下载PDF
臭氧和细颗粒物暴露对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和系统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王广鹤 甄玲燕 +2 位作者 吕鹏 蒋蓉芳 宋伟民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4-560,共7页
目的探讨臭氧(O3)和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和系统炎症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PM2.5低、中、高剂量单独暴露组为每只动物分别经气管滴注0.2、0.8和3.2mg的细颗粒物... 目的探讨臭氧(O3)和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和系统炎症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PM2.5低、中、高剂量单独暴露组为每只动物分别经气管滴注0.2、0.8和3.2mg的细颗粒物。O3和PM2.5联合暴露低、中、高剂量组为大鼠预先暴露于0.8ppm的臭氧4h,然后再气管滴注PM2.50.2、0.8和3.2mg。O3单独暴露组为只吸入暴露4h臭氧,对照组为气管滴注生理盐水,每周暴露2次,共3周。末次暴露24h后,测定血压,同时记录心电图。测定血清中TNF-α、IL-6和CRP。取右心室进行HE染色病理分析。结果 PM2.5单独暴露和联合暴露组中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变化。O3单独暴露仅引起低频成分(LF)显著增加。心率只有在联合暴露组有明显降低。血压在联合暴露组和高剂量PM2.5组有明显上升。TNF-α和IL-6在PM2.5单独暴露和联合暴露组均有上升趋势。CRP在PM2.5单独和联合暴露组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IL-6、TNF-α和CRP与HRV之间显著相关。病理学检查发现,PM2.5暴露组有颗粒物的沉积和心肌炎症。结论 O3可增强由PM2.5暴露引起的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大气细颗粒物 心率变异性(HRV) 自主神经系统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大气颗粒物(PM2.5、PM10)对地表景观结构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9
作者 娄彩荣 刘红玉 +1 位作者 李玉玲 李玉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719-6729,共11页
颗粒物PM_(2.5)、PM_(10)是近年来我国大气首要污染物,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地表景观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PM_(2.5)、PM_(10)浓度,了解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 颗粒物PM_(2.5)、PM_(10)是近年来我国大气首要污染物,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地表景观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PM_(2.5)、PM_(10)浓度,了解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结构响应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出现不确定性的可能影响因素,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得出基本结论:(1)地表景观类型的构成及其格局显著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对PM_(2.5)、PM_(10)起到"源"和"汇"的作用。(2)地表景观结构引起局地气候变化并影响颗粒物的迁移转化,但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复杂,研究结论并不明确。(3)颗粒物浓度和地表景观数据主要通过实际监测或遥感处理方法获得,但因为获取方法、监测点微观环境及遥感影像等因素影响,导致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加上时空尺度相对应的复杂性,大大限制了地表景观结构与PM_(2.5)、PM_(10)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是未来要突破的难点。(4)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结构响应的区域时空差异及过程,局地小气候变化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过程和强度,主要景观类型尤其是水体、湿地景观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过程、机理与贡献程度等是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pm10) 地表景观类型 景观格局 响应
下载PDF
室外细颗粒物(PM2.5)建筑围护结构穿透及被动控制措施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清勤 李国柱 +3 位作者 孟冲 赵力 王军亮 王晓飞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13,共6页
为探究室外细颗粒物(PM2.5)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建筑室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以"源头控制"为思路提出被动控制措施,通过实测手段分析了室内和室外PM2.5的相关性及外窗气密性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在介绍PM2.5围护结构缝隙... 为探究室外细颗粒物(PM2.5)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建筑室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以"源头控制"为思路提出被动控制措施,通过实测手段分析了室内和室外PM2.5的相关性及外窗气密性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在介绍PM2.5围护结构缝隙穿透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室外PM2.5进入室内的影响因素;根据实测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被动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室内外PM2.5浓度具有相关性,气密性好的外窗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强;颗粒物穿透围护结构的过程受换气次数影响。因此,对于住宅或无正压保证的建筑,应采取较高气密性外窗、保证外窗密封胶条产品质量和安装质量、加强墙体预留孔口的密封以及定期维护等被动式控制措施,以减少室外PM2.5向室内的穿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2.5) 围护结构 穿透系数 阻隔作用 被动控制 室内空气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