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4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胆汁酸代谢网络分析中药黄药子的肝毒性 被引量:45
1
作者 徐英 陈崇崇 +4 位作者 杨莉 王君明 季莉莉 王峥涛 胡之璧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4,共6页
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胆汁酸代谢网络分析方法评价黄药子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ion,ET)和单体化合物黄独素B(diosbulbin B,DB)致小鼠的肝毒性。通过小鼠毒性实验,ET和DB给药组小鼠都可见明显的肝脏毒性。血清... 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胆汁酸代谢网络分析方法评价黄药子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ion,ET)和单体化合物黄独素B(diosbulbin B,DB)致小鼠的肝毒性。通过小鼠毒性实验,ET和DB给药组小鼠都可见明显的肝脏毒性。血清胆汁酸含量测定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后,空白组和给药组区分明显,ET和DB给药组矢量方向一致,但两者之间也有一定距离,提示DB是黄药子致肝毒性的主要毒性成分之一。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后,结果表明牛磺酸结合型胆汁酸对表征ET和DB致小鼠肝毒性具有重要的贡献,且以牛磺酸结合型为主的胆汁酸与ALT和AST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以牛磺酸结合型为主的胆汁酸可作为评价黄药子致小鼠肝毒性的生物标识物。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评价黄药子致肝毒性及致毒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 黄药子 黄独素B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季节凌云白毫绿茶的香气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42
2
作者 田甜 韦锦坚 +1 位作者 文金华 曾祥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52-259,共8页
为了解凌云白毫绿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同时探明不同季节凌云白毫绿茶的香气成分差异。通过动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春、夏、秋3季凌云白毫绿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基于茶样中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 为了解凌云白毫绿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同时探明不同季节凌云白毫绿茶的香气成分差异。通过动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春、夏、秋3季凌云白毫绿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基于茶样中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建立不同季节茶叶判别模型,然后找到对分类起关键作用的香气成分,最后通过绘制热图和层次聚类分析确定各关键香气成分在不同季节凌云白毫绿茶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鉴定出37种化合物,其中醇类和醛类化合物数量较多;凌云白毫绿茶主要香气成分为芳樟醇、正戊醇、香叶醇、L-薄荷醇、异丁醛、异戊醛、壬醛、乙酸乙酯、二甲硫醚、吲哚。建立的PLS-DA模型可以将3个季节的茶样明显区分,且模型可靠;本研究最终鉴定出12种香气成分区分不同季节凌云白毫绿茶的关键化合物,分别为壬醛、β-紫罗兰酮、L-薄荷醇、3,5-辛二烯-2-酮、反-橙花叔醇、苯甲醇、正戊醇、十三烷、顺式-2-戊烯-1-醇、顺-茉莉酮、十四烷、叶醇。结合热图及12种香气成分的聚类分析,表明L-薄荷醇和β-紫罗兰酮在秋茶中相对含量最高,是凌云白毫秋茶区别于春茶和夏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主要表现为花香、果香、薄荷味;苯甲醇和正戊醇在春茶中相对含量较高,是凌云白毫春茶区别于夏茶和秋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主要表现为果香、杏仁苦味;壬醛、3,5-辛二烯-2-酮、反-橙花叔醇在夏茶中相对含量最高,是夏茶的特征香气成分,香气主要为柑橘柠檬香、水果甜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 凌云白毫绿茶 香气成分 动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识别水稻纹枯病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志伟 袁婧 +3 位作者 丁为民 杨红兵 沈少庆 崔嘉林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03,共7页
【目的】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水稻纹枯病进行早期的快速无损识别,结合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鉴别模型。【方法】以健康和感染纹枯病的水稻幼苗为研究对象,采集叶片和冠层各180个样本的380~1 030 nm波段的360条高光谱图像,剔除明显噪... 【目的】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水稻纹枯病进行早期的快速无损识别,结合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鉴别模型。【方法】以健康和感染纹枯病的水稻幼苗为研究对象,采集叶片和冠层各180个样本的380~1 030 nm波段的360条高光谱图像,剔除明显噪声部分后,以440~943 nm波段作为水稻样本的光谱范围,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预处理获得水稻叶片的光谱曲线。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不同预处理的光谱建模。采用MNF算法对冠层的原始光谱数据进行特征信息提取,并基于特征信息建立线性判别分析(LDA)模型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判别模型。【结果】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预处理后建立的PLS-DA模型的预测集判别正确率最高,为92.1%。基于特征信息的LAD和BPNN模型的判别结果优于基于全波段的PLS-DA判别模型。基于最小噪声分离变换特征信息提取的BPNN模型取得了最优效果,建模集和预测集正确率分别达99.1%和98.4%。【结论】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水稻纹枯病生理特征进行无损鉴别是可行的,本研究为水稻纹枯病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无损检测 高光谱成像技术 偏最小二乘法 最小噪声分离变换 线性判别分析
下载PDF
当归不同药用部位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亚亚 顾志荣 +3 位作者 丁军霞 王耀鹏 孙宇靖 王亚丽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13-1416,共4页
目的:研究当归不同药用部位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IR)指纹图谱特征。方法:采集甘肃及云南共14个主产县的96批当归样本,以积分球漫反射方式采集NIR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进行研究。结果:当归不同药... 目的:研究当归不同药用部位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IR)指纹图谱特征。方法:采集甘肃及云南共14个主产县的96批当归样本,以积分球漫反射方式采集NIR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进行研究。结果:当归不同药用部位NIR指纹图谱的平均光谱有一定差异,特征吸收处吸光度大小为归身〉归尾〉归头〉全归;当归不同药用部位NIR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多大于0.95;可以采用PLS-DA模型对当归不同药用部位进行明确的分类;当归不同药用部位NIR指纹图谱的差异主要表现在8 443-8 284 cm^-1、7 003-6 896cm^-1、6 102-5 864 cm^-1、4 847-4 674 cm^-1以及4 386-4 208 cm^-1波数范围内。结论:当归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指纹图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蜘蛛香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程盛勇 付洋 +4 位作者 郁林娜 尹航 刘兴赋 罗喜荣 杨军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89-493,共5页
目的建立蜘蛛香H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 C_(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7 nm(0~33 min)、256 nm(33~90 min),体积流量为1.0 m L·min... 目的建立蜘蛛香H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 C_(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7 nm(0~33 min)、256 nm(33~90 min),体积流量为1.0 m L·min^(-1),柱温为30℃。通过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25批蜘蛛香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25批蜘蛛香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36个共有峰,指认了9个共有峰,其中18批样品相似度大于0.9,所有样品可分成2类,发现缬草三酯、乙酰缬草三酯、异绿原酸A等6个差异较大的成分。结论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能较好地反映蜘蛛香的整体质量,可为蜘蛛香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香 指纹图谱 波长切换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化学模式识别
原文传递
基于浙江部分主栽品种的黄茶滋味特征及化学组分贡献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范方媛 杨晓蕾 +5 位作者 龚淑英 郭昊蔚 纵榜正 李春霖 钱虹 胡建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3-451,共9页
基于浙江主栽品种原料及浙北黄茶传统产区改良工艺,结合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化学计量学分析及剂量比阈因子(dose-over-threshold factors,DoT)分析等研究黄茶滋味品质及化学组分的贡献作用。结果显示:迎霜、白叶一号、浙农113等3... 基于浙江主栽品种原料及浙北黄茶传统产区改良工艺,结合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化学计量学分析及剂量比阈因子(dose-over-threshold factors,DoT)分析等研究黄茶滋味品质及化学组分的贡献作用。结果显示:迎霜、白叶一号、浙农113等3个品种原料经不同闷黄工艺加工而成的黄茶样品在滋味品质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甘、醇、鲜、生涩及熟闷感。在滋味化学组分中多数组分含量在不同品种黄茶中表现出显著差异,在相同品种原料条件下样品间含量差异较小,同时,基于化学组分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显示,品种原料对黄茶样品滋味品质的影响显著,在滋味组分中儿茶素类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等,黄酮醇苷组分如杨梅酮-3-O-半乳糖苷(Myr-gal)、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glu)、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rut),部分氨基酸组分如谷氨酸(Glu)、茶氨酸(Thea)、精氨酸(Arg)、天冬氨酸(Asp)、天冬酰胺(Asn)等在本实验条件下对黄茶滋味具有较大贡献作用;进一步对滋味组分的DoT值分析显示,在茶汤的复杂体系中,滋味化合物间的多种相互作用影响着单体化合物的味感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滋味品质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剂量比阈因子
下载PDF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消炎退热颗粒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成成 苑楠楠 +3 位作者 白桦芳 王媛 魏岚 孙立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3885-3895,共11页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消炎退热颗粒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方法采用HPLC法,以秦皮乙素为参照,建立20批消炎退热颗粒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对20批样品进行...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消炎退热颗粒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方法采用HPLC法,以秦皮乙素为参照,建立20批消炎退热颗粒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对20批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通过与单味药材溶液和混合对照品溶液色谱峰进行对比,对共有峰进行药味归属,并指认化学成分。采用聚类分析进行分类评价,运用有监督模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和分析消炎退热颗粒相关的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预测消炎退热颗粒的Q-Marker。结果成功建立21个共有峰的指纹图谱,筛选出4个差异成分可作为消炎退热颗粒差异标志物,分别为秦皮乙素、新绿原酸、菊苣酸和咖啡酸,作为网络药理学研究对象。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筛选出4种差异成分均可作为潜在Q-Marker。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准确度高、稳定性好,较全面、直观地反映了消炎退热颗粒整体化学成分信息,筛选出4个可作为消炎退热颗粒潜在Q-Marker的化学成分,为消炎退热颗粒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消炎退热颗粒药效关联物质基础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探索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炎退热颗粒 HPLC 指纹图谱 相似度分析 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网络药理学 质量标志物 秦皮乙素 新绿原酸 菊苣酸 咖啡酸
原文传递
HPLC-UV技术用于川木香煨制前后代谢物轮廓差异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高飞 傅超美 +5 位作者 胡慧玲 王战国 傅舒 毛茜 盛菲亚 彭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7-551,共5页
目的比较川木香煨制前后代谢物轮廓(metabolic profiling)差异,筛选出导致差异的特征性化学成分。方法经HPLC-UV分析获得川木香生品、煨品的色谱图数据集;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 目的比较川木香煨制前后代谢物轮廓(metabolic profiling)差异,筛选出导致差异的特征性化学成分。方法经HPLC-UV分析获得川木香生品、煨品的色谱图数据集;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川木香生品、煨品的代谢物轮廓差异及筛选导致差异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结果川木香生品和煨品代谢物轮廓明显不同,导致差异的特征性化学成分有7个(包含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结论从代谢物轮廓角度,川木香煨制前后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物轮廓 川木香 煨制 HPLC-UV 特征性化学成分 木香烃内酯 去氢木香内酯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 乘法-判别分析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陈酿时间下郫县豆瓣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标志性风味成分解析 被引量:9
9
作者 谭馨怡 卢云浩 +2 位作者 任尧 何强 迟原龙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3-46,共4页
以不同陈酿时间下郫县豆瓣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其氨基酸态氮、总酸和色度值。采用GC-MS测定了豆瓣样品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并分析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其香气构成。在此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确定了不同陈酿时间下郫县豆瓣... 以不同陈酿时间下郫县豆瓣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其氨基酸态氮、总酸和色度值。采用GC-MS测定了豆瓣样品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并分析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其香气构成。在此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确定了不同陈酿时间下郫县豆瓣的标志性风味成分。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郫县豆瓣的氨基酸态氮和总酸含量均逐渐增加,色度由红棕色逐渐变为暗褐色,且其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增多。癸酸甲酯、3-甲基丁醇、芳樟醇和苯乙醛是郫县豆瓣的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赋予其花果香、油脂香和蜂蜜香。陈酿3~12个月的郫县豆瓣的标志性风味成分为辛酸乙酯和4-乙基-愈创木酚,而陈酿29~36个月的豆瓣为反式-壬烯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标志性风味成分 陈酿时间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NIR和PLS-DA法的东北大米产地快速溯源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彤 吴静珠 +3 位作者 林珑 刘志 刘翠玲 于重重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4-117,124,共5页
鉴于市场上东北大米掺伪和假冒现象频发,本研究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PLS-DA判别法相结合用于东北大米产地快速溯源。实验共收集75份大米样本(52份东北产地大米,23份非东北产地大米),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划分得到训练集样本60份和测试集15... 鉴于市场上东北大米掺伪和假冒现象频发,本研究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PLS-DA判别法相结合用于东北大米产地快速溯源。实验共收集75份大米样本(52份东北产地大米,23份非东北产地大米),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划分得到训练集样本60份和测试集15份。为消除品种、颗粒形态等对近红外光谱和产地鉴别的影响,实验比较多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并根据相关系数值确定了矢量归一化为首选的预处理方法;将矢量归一化预处理后的光谱按照吸收峰分4个区间分别建立东北大米产地PLS-DA模型,其中4000~5500cm-1谱区建立产地溯源模型,训练集准确率可达93.33%,测试集准确率为86.67%。实验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与PLS-DA法结合在东北大米产地快速溯源技术领域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地溯源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矢量归一化 东北大米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比较6种松针中无机元素的含量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家旭 王信 +6 位作者 董学凤 叶倩女 郭玉儿 彭腾腾 尹盼盼 李海燕 石晓峰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85,共8页
为研究甘肃地区松针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探究不同品种松针中无机元素的差异,采用HNO_(3)(65%)对松针样品进行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甘肃两地区6种松针中28种无机元素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为研究甘肃地区松针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探究不同品种松针中无机元素的差异,采用HNO_(3)(65%)对松针样品进行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甘肃两地区6种松针中28种无机元素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松针地区差异进行判别;结果显示松针中无机元素含量丰富,其中Na、Mg、Al、K、Ca、Fe、Zn、Mn、Sr等元素在不同品种松针中均有较高含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共有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92.58%,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两地区6种松针在地区上可被明显分开,其中Mg、Fe、Zn、Mn、Sr、K 6种元素为造成地区差异的主要元素。实验结果表明松针中元素种类丰富,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含量较高,且不同地区松针在地区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 无机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技术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对无花果成熟度的快速判别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靖宇 孙锐 +2 位作者 余多 吕宇璇 韩燕苓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7-111,共5页
以无花果为试验对象,对其进行近红外光谱采集,并对其糖度、单果重、纵径、横径、硬度5个指标进行K-均值聚类;根据光谱数据、主成分分析确定最优聚类效果的成分和各类别的指标分布构建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进行聚类判别,以实... 以无花果为试验对象,对其进行近红外光谱采集,并对其糖度、单果重、纵径、横径、硬度5个指标进行K-均值聚类;根据光谱数据、主成分分析确定最优聚类效果的成分和各类别的指标分布构建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进行聚类判别,以实现对果实成熟度(幼果期、成长期、成熟期)分类的准确、快速、无损伤鉴别。结果表明,3种成熟阶段的无花果样品的糖度、单果重和硬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成熟果和成长果与幼果的纵径和横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根据PLS-DA判别模型累计训练集的分类正确率为99.59%,测试集的分类正确率为99.15%。说明主成分分析与光谱数据所建立的PLS-DA模型性能较好,对无花果成熟度的快速鉴别是有效且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无花果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成熟度 鉴别
下载PDF
五种产香酵母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镰 邓静 +6 位作者 朱建仓 王天杨 吴宝珠 易宇文 乔明锋 钟世荣 吴华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6-282,I0014,I0015,共9页
为探究产香酵母菌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该文用5种酵母(安琪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近平滑假丝酵母)对耙豌豆进行固态发酵5 d。采用电子鼻结合GC-MS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通过主成分分... 为探究产香酵母菌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该文用5种酵母(安琪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近平滑假丝酵母)对耙豌豆进行固态发酵5 d。采用电子鼻结合GC-MS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不同酵母菌发酵耙豌豆的香气进行差异分析。电子鼻分析表明酵母菌发酵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有影响,酵母发酵耙豌豆与未发酵耙豌豆整体风味差异较大。GC-MS共检测出6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系以醇类和酸类为主,其次为酯类和酮类。5种不同酵母发酵耙豌豆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显著(P<0.05),假丝酵母发酵耙豌豆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丰富,含38种。PLS-DA模型筛选得到12种关键风味物质(VIP>1),主要是异丙醇、异戊醇、2-甲基丁醇和乙酸乙酯等物质,赋予发酵耙豌豆醇香、果香和麦芽香。因此,产香酵母能降低耙豌豆的豆腥味,显著改善耙豌豆的风味。综上,该研究为酵母发酵耙豌豆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持,为开发发酵型耙豌豆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发酵 产香酵母 电子鼻 GC-MS 挥发性风味物质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凤仙透骨草HPLC指纹图谱及其与抗炎活性的谱效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蒋丽 郭瑞齐 +5 位作者 管仁伟 路俊仙 王萌 林慧彬 闫雪生 詹志来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747-757,共11页
目的:建立凤仙透骨草药材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探究特征图谱与抗炎活性间的谱效关系。方法:采用HPLC建立凤仙透骨草药材的指纹图谱;利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共有峰进行评价;建立角叉菜胶致小鼠急性炎症模型,考察不同来源凤... 目的:建立凤仙透骨草药材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探究特征图谱与抗炎活性间的谱效关系。方法:采用HPLC建立凤仙透骨草药材的指纹图谱;利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共有峰进行评价;建立角叉菜胶致小鼠急性炎症模型,考察不同来源凤仙透骨草药材抗炎活性,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探究谱效关系。结果:建立了凤仙透骨草药材的指纹图谱,确定15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0以上,并确认了阿魏酸、芦丁(峰3)、2-甲氧基-1,4-萘醌(峰7)、槲皮素(峰8)、山柰酚(峰14)5个峰。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将10批药材聚为4类,PLS-DA表明,峰2、峰4、峰6、峰7、峰14是造成不同来源凤仙透骨草药材组间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不同来源凤仙透骨草药材抗炎活性程度不同,变量重要性投影值表明峰2、峰4、峰6、峰7、峰8、峰14与抗炎活性具有较大的关联度。结论:建立了凤仙透骨草药材的指纹图谱,并确定了与抗炎活性密切相关的成分,可为凤仙透骨草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仙透骨草 高效液相色谱 指纹图谱 谱效关系 灰色关联度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抗炎活性
下载PDF
基于RP-HPLC-DAD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品种木豆叶质量及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被引量:5
15
作者 符丽娜 王立涛 +6 位作者 王建栋 王燕秋 蔡子辉 闫鑫宇 赵棚权 张谡 付玉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7880-7886,共7页
目的 基于RP-HPLC-DAD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不同品种木豆Cajanus cajan叶质量特征的共有性和差异性,为木豆叶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RP-HPLC-DAD建立13个不同品种木豆叶的RP-HPLC-DAD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sim... 目的 基于RP-HPLC-DAD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不同品种木豆Cajanus cajan叶质量特征的共有性和差异性,为木豆叶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RP-HPLC-DAD建立13个不同品种木豆叶的RP-HPLC-DAD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similarity analysis,SA),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木豆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样品中6种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木豆叶RP-HPLC-DAD指纹图谱共标定13个共有峰,13个品种木豆叶的相似度均在0.90以上,通过HCA可将这13个品种的木豆叶分为5类。PCA与HCA结果基本一致,经过PCA分析发现S8的综合得分最高,质量最好,其次是S9和S12。PLS-DA与PCA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品种木豆叶的化学成分差异主要由7、10、6、9、11号5个色谱峰引起的。S8、S9和S12的含量处于前3,与PCA分析的综合得分一致。结论 指纹图谱结合HCA、PCA和PLS-DA可以全面的评价木豆叶质量,为木豆叶的质量控制提供全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豆叶 指纹图谱 化学计量学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荭草苷 异牡荆苷 牡荆苷 木犀草苷 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径向基-偏最小二乘-贝叶斯方法及其在化学模式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梦松 陈德钊 陈亚秋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9-193,共5页
提出一种用于模式分类的RBF PLS Bayes方法。它集成地应用径向基 (RBF)变换与偏最小二乘(PLS)方法 ,从原有模式中提取出分类能力甚强的成分 ,然后进行贝叶斯 (Bayes)判别。这种集成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杂化学信息的模式分类 ,本文将其应用... 提出一种用于模式分类的RBF PLS Bayes方法。它集成地应用径向基 (RBF)变换与偏最小二乘(PLS)方法 ,从原有模式中提取出分类能力甚强的成分 ,然后进行贝叶斯 (Bayes)判别。这种集成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杂化学信息的模式分类 ,本文将其应用于两种类型的化学模式分类问题 ,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与经典的判别分析方法和单纯的神经网络方法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基变换 偏最小二乘 贝叶斯判别 构效关系 化学模式分类 留兰香油 胺类有机物
下载PDF
四季三黄丸中11种成分含量测定及化学计量学分析
17
作者 雷蓉 苏建 +2 位作者 白洁 刘永利 周亚楠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4期75-79,共5页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四季三黄丸中11种化学成分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并评价制剂质量。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HSS T3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三氟乙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四季三黄丸中11种化学成分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并评价制剂质量。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HSS T3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三氟乙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μL。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2家生产企业25批样品中栀子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盐酸小檗碱、黄芩素、汉黄芩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并通过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评价样品的整体质量。结果 11种成分的进样量分别在0.080 6~8.06μg、0.194 0~19.40μg、0.049 4~4.94μg、0.088 9~8.89μg、0.030 4~3.04μg、0.014 2~1.42μg、0.017 9~1.79μg、0.016 94~1.69μg、0.020 0~2.00μg、0.025 9~2.59μg、0.009 18~0.9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2.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0%~102.01%,RSD为0.52%~2.58%(n=9)。同一厂家样品的整体质量一致性良好,不同厂家之间存在差异,引起质量差异的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大黄酸、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四季三黄丸中11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质量评价。相关企业应重点关注制剂中上述成分尤其是黄芩苷和大黄酸的含量,以保证产品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三黄丸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黄芩苷 大黄酸 汉黄芩苷 质量评价
下载PDF
紫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区分不同产地川东獐牙菜 被引量:4
18
作者 狄准 赵艳丽 +2 位作者 张霁 王元忠 李鹂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1-26,共6页
目的:分析鉴别4个产地川东獐牙菜,并建立预测模型,预测产地区分准确性。方法:光谱数据导入UVProbe2.34,比较不同产地相同部位的紫外光谱图,将原始光谱数据以及经过8点平滑、一阶求导和二阶求导后的数据导入SIMCA-P11.5,进行主成分分析(P... 目的:分析鉴别4个产地川东獐牙菜,并建立预测模型,预测产地区分准确性。方法:光谱数据导入UVProbe2.34,比较不同产地相同部位的紫外光谱图,将原始光谱数据以及经过8点平滑、一阶求导和二阶求导后的数据导入SIMCA-P11.5,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比较三维得分图的产地鉴别效果。结果:主成分分析中以叶的原始数据以及8点平滑处理数据鉴别效果最佳,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均为98.8%,其余预处理方式无法取得较好的鉴别效果可能与主成分数累计值有关(一阶求导为83.9%,二阶求导为47.3%)。根部数据能将重庆、湖北的样品和湖南样品分开,但重庆和湖北的样品无法区分。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检测鉴别模型的可靠性,并为预测更多产地的区分提供依据。将验证集带入训练集建立的模型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能区分产地,证明该模型产地鉴别效果可行。PLS-DA中训练集的预测值和真实值相关系数为0.985,其评估均方差(RMSEE)为0.159,验证集导入训练集后其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为0.927,预测均方差(RMSEP)为0.327,RMSEE与RMSEP两者相近,且都<0.500,该模型的预测可靠性高。结论:运用紫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能够较好的鉴别不同产地川东獐牙菜,构建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加入未知产地样品也能较好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川东獐牙菜 产地鉴别
原文传递
Import Determinants of Organelle-Specific and Dual Targeting Peptides of Mitochondria and Chloroplast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被引量:2
19
作者 Changrong Ge Erika Spanning +1 位作者 Elzbieta Glaser Ake Wieslander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21-136,共16页
Most of the mitochondrial and chloroplastic proteins are synthesized in the cytosol as precursor proteins carrying an N-terminal targeting peptide (TP) directing them specifically to a correct organelle. However, th... Most of the mitochondrial and chloroplastic proteins are synthesized in the cytosol as precursor proteins carrying an N-terminal targeting peptide (TP) directing them specifically to a correct organelle. However, there is a group of proteins that are dually targeted to mitochondria and chloroplasts using an ambiguous N-terminal dual targeting peptide (dTP). Here, we have investigated pattern properties of import determinants of organelle-specific TPs and dTPs combining mathematic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MVDA) with in vitro organellar import studies. We have used large datasets of mitochondrial and chloroplastic proteins found in organellar proteomes as well as manually selected data sets of experimentally confirmed organelle-specific TPs and dTPs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 Two classes of organelle-specific TP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by MVDA and potential patterns or periodicity in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contributing to the separation were revealed, dTPs were found to have intermediate sequence features between the organelle-specific TPs. Interestingly, introducing positively charged residues to the dTPs showed clustering towards the mitochondrial TPs in silico and resulted in inhibition of chloroplast, but not mitochondrial import in in vitro organellar import studi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ositive charges in the N-terminal region of TPs may function as an 'avoidance signal' for the chloroplast im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targeting ambiguous targeting signal MITOCHONDRIA CHLOROPLAST protein import 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 Arabidopsis thaliana.
原文传递
十枣汤UPLC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文静 王艳萍 +4 位作者 刘荣宏 侯玉娇 洪博 葛鹏玲 刘吉成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11-115,共5页
目的 建立十枣汤指纹图谱研究方法,结合化学计量法对不同产地药材制成的十枣汤质量进行比较,完善十枣汤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T3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40℃,流速0... 目的 建立十枣汤指纹图谱研究方法,结合化学计量法对不同产地药材制成的十枣汤质量进行比较,完善十枣汤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T3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40℃,流速0.4 mL/min,检测波长254 nm,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不同产地药材制成的13批十枣汤指纹图谱,利用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十枣汤样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了十枣汤UPLC指纹图谱,共确定31个共有峰,指认11个成分。13批十枣汤样品相似度良好,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将其分为两类,十枣汤样品整体质量较好。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良好,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可明确不同产地药材制成的十枣汤之间的差异,为十枣汤的内在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枣汤 指纹图谱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