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28
1
作者 肖丽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21,共5页
译本的副文本体现了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反映出译本在目的语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生产和接受机制,并为我们研究伪译现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副文本能够揭示出文本研究不能说明的东西,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副文本 文本 翻译研究
下载PDF
翻译中的副文本及研究: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 被引量:101
2
作者 耿强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112,共9页
本文对翻译中的副文本及其研究进行了综述。副文本概念来自热奈特。本文区分了隐形的和明示的翻译副文本研究。前者并未使用副文本之名,但其研究对象在翻译思想史、翻译规范、女性主义翻译及后殖民翻译的实践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后... 本文对翻译中的副文本及其研究进行了综述。副文本概念来自热奈特。本文区分了隐形的和明示的翻译副文本研究。前者并未使用副文本之名,但其研究对象在翻译思想史、翻译规范、女性主义翻译及后殖民翻译的实践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后者使用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利用个案研究和文化批评的方法,历时或共时考察各种文类的翻译副文本的形式、功能和意义。本文认为,今后可以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对象,并积极研究翻译副文本之于中国文学外译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副文本 隐形 明示 中国文学外译
原文传递
副文本与翻译文化建构——以艾尔萨·威斯《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为例 被引量:33
3
作者 黄培希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3-79,共7页
副文本和文本相对而言,相伴而生,形式多样,自成体系。副文本具有多样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副文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特性。副文本具有描述和协调的功用,是读者进入文本的门槛,是建构翻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艾尔萨·... 副文本和文本相对而言,相伴而生,形式多样,自成体系。副文本具有多样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副文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特性。副文本具有描述和协调的功用,是读者进入文本的门槛,是建构翻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艾尔萨·威斯翻译和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具有文化信息丰富的文字副文本和插图副文本。在《黄帝内经·素问》独特的哲学理念和医术等中国文化元素面前,艾尔萨·威斯英译的《黄帝内经·素问》副文本在译本的跨文化阐释、补偿和变通上起到了桥梁作用,与文本一道建构了海外中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翻译 文化建构 艾尔萨·威斯 《黄帝内经·素问》
原文传递
副文本与形象重构:华兹生《庄子》英译的深度翻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林嘉新 徐坤培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在《庄子》英译史上,华兹生译本有力地推动了海外庄学研究,重构了域外庄子形象,也成了具有翻译史学意义的经典译本。本文以副文本为切入点,探究深度翻译策略下华译本重塑的庄子形象,并结合译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语境与译者深度翻... 在《庄子》英译史上,华兹生译本有力地推动了海外庄学研究,重构了域外庄子形象,也成了具有翻译史学意义的经典译本。本文以副文本为切入点,探究深度翻译策略下华译本重塑的庄子形象,并结合译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语境与译者深度翻译策略选择的关系。研究发现,华译本副文本对庄子海外镜像重构的作用巨大;数量庞大、内容简洁、注释灵活,是副文本信息的显著特征,也是其译本深度翻译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管窥当代美国汉学界在文学性与文献性翻译的互动转型轨迹,探索文学外译与世界文学经典形成的互动机制,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华兹生 副文本 深度翻译 海外庄学
原文传递
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以汪译《牡丹亭》为例 被引量:31
5
作者 张玲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有助于清晰、精确、全面地揭示汤显祖戏剧翻译边缘领域所包含的翻译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客观全面地思考汤显祖戏剧文本的翻译行为和过程,及其如何对读者产生影响。本文将借鉴法国叙事学理论家杰拉德·热内... 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有助于清晰、精确、全面地揭示汤显祖戏剧翻译边缘领域所包含的翻译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客观全面地思考汤显祖戏剧文本的翻译行为和过程,及其如何对读者产生影响。本文将借鉴法国叙事学理论家杰拉德·热内特提出的副文本理论的研究方法,以汪榕培教授英译的汤显祖戏剧《牡丹亭》为例,审视副文本因素与翻译活动、译作面貌和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副文本如何引导和影响译文读者感悟汤显祖戏剧作品的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汪译《牡丹亭》 副文本
原文传递
理雅各《诗经》三种英译版本的副文本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滕雄 文军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5,共7页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最早将《诗经》完整地翻译成英文,并多次再版。本文借助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分类比较了理雅各《诗经》三种版本的副文本之间的异同,并运用翻译社会学理论,从场域、资本、惯习这三大核心概念入手,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最早将《诗经》完整地翻译成英文,并多次再版。本文借助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分类比较了理雅各《诗经》三种版本的副文本之间的异同,并运用翻译社会学理论,从场域、资本、惯习这三大核心概念入手,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扩展理译《诗经》的研究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理雅各 《诗经》 英译本 翻译社会学
原文传递
副文本视角下16至19世纪古典汉诗英译翻译话语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耿强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112,共9页
翻译话语指的是在翻译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所有直接或间接有关翻译的陈述。本文从副文本视角考察16至19世纪古典汉诗英译催生的丰富的翻译话语,发现它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6至18世纪是传说期:汉诗英译翻译话语产生于西方想象中国之精神需... 翻译话语指的是在翻译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所有直接或间接有关翻译的陈述。本文从副文本视角考察16至19世纪古典汉诗英译催生的丰富的翻译话语,发现它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6至18世纪是传说期:汉诗英译翻译话语产生于西方想象中国之精神需要,它形式上多来自正文,内容上为道听途说来的汉诗之特点。19世纪是典范确立期:西方殖民事业需要了解中国,以德庇时、理雅各和翟理斯为代表的三种翻译话语典范得以形成,内容涵盖译者的文化立场、翻译目的、选材标准、翻译方法和读者对象。研究表明,为回应理解中国这一实际需要,汉诗英译最重要的不在于诗歌形式,而是如何忠实传达中国人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翻译话语 古典汉诗英译 理雅各 翟理斯
原文传递
副文本在文学外译中的文化调节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胡业爽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87,共7页
副文本的文化调节是指相关主体通过副文本书写来拉近译语读者与原作间的文化距离,使读者不断接近源语文化现实的做法。与译文内的文化调节相比,副文本的文化调节作用一直是被相对忽视的。然而,译文内的文化调节要以读者阅读正文本为前提... 副文本的文化调节是指相关主体通过副文本书写来拉近译语读者与原作间的文化距离,使读者不断接近源语文化现实的做法。与译文内的文化调节相比,副文本的文化调节作用一直是被相对忽视的。然而,译文内的文化调节要以读者阅读正文本为前提,且译文内的文化调节囿于正文本的方寸之地,调节效果十分有限。为了保证原作域外接受和文化传播的效果,副文本的文化调节十分必要。基于此,拟研究副文本文化调节的特点、过程、目标和方式,以期深入认识副文本的文化调节作用,更好服务于我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距离 副文本 文化调节 文学外译 文化翻译 译者
原文传递
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文月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5-49,共5页
副文本理论关注处于正文本边缘的其他文本形式,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研究中,译序跋是呈现译作、译者及当时社会语境的最重要的副文本。《林琴南书话》是林纾翻译副文本的大汇集。通过对其中翻译副文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林... 副文本理论关注处于正文本边缘的其他文本形式,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研究中,译序跋是呈现译作、译者及当时社会语境的最重要的副文本。《林琴南书话》是林纾翻译副文本的大汇集。通过对其中翻译副文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林纾翻译副文本既有指向"书里边"的内容,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有指向"书外边"的内容,折射出了当时历史语境下林纾的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文学比较观以及林纾翻译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翻译序跋 林纾 翻译
下载PDF
传教士《论语》译本与基督教意识形态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辉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2-126,共5页
探讨基督教意识形态在三个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具体体现,研究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均有必要作文本(翻译本身)与副文本(注释、序言、绪论等)的分疏。在翻译层面上,译者追求隐形而不可得,意识形态作为其诠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 探讨基督教意识形态在三个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具体体现,研究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均有必要作文本(翻译本身)与副文本(注释、序言、绪论等)的分疏。在翻译层面上,译者追求隐形而不可得,意识形态作为其诠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译者对他者的理解,往往造成无意识的"误读"而非有意识的"操纵"。但在副文本中,译者则会正面现身,进行知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论语》 意识形态 翻译 副文本
下载PDF
“副翻译”:翻译研究的副文本之维 被引量:13
11
作者 蔡志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84-90,共7页
受到法国学者热奈特研究副文本的启发,西班牙维戈大学的乔斯(José)教授等人研究翻译中各种副文本的翻译,提出了"副翻译"概念,将其应用于具体翻译研究之中。论文首先梳理分析了从副文本到"副翻译"的发展过程,... 受到法国学者热奈特研究副文本的启发,西班牙维戈大学的乔斯(José)教授等人研究翻译中各种副文本的翻译,提出了"副翻译"概念,将其应用于具体翻译研究之中。论文首先梳理分析了从副文本到"副翻译"的发展过程,然后评述了"副翻译"的主要观点及研究现状,认为"副翻译"开辟了研究围绕在译著文本周围的副文本翻译的新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翻译” 副文本 热奈特 翻译研究
下载PDF
《论语》辜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倪蓓锋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69-72,31,共5页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论语 辜鸿铭
下载PDF
西方文论关键词:类文本 被引量:12
13
作者 许德金 蒋竹怡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121,共10页
类文本是指与(主)文本相对应的那些环绕在文本四周的要素,包括封面、书名(标题)、前言、后记、附录、评论、插图、注释、目录、版权信息等。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源自其五维度"跨文本性"体系中的"类文本性",其理论核... 类文本是指与(主)文本相对应的那些环绕在文本四周的要素,包括封面、书名(标题)、前言、后记、附录、评论、插图、注释、目录、版权信息等。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源自其五维度"跨文本性"体系中的"类文本性",其理论核心在于类文本(叙事)是为文本(叙事)服务的,类文本的功能因其时空构型及要素构成不同而异。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虽然在外延(范畴)、分类标准及功能性分析上存在诸多问题,但它首次将类文本的概念引入传统的文本(叙事)批评领域,将作者、出版者乃至评论者等纳入读者批评的视野,为传统的形式主义文本叙事批评打开了一扇新门。跨过这道门槛,读者将会看到类文本批评之于文本(叙事)批评的别样阳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文本 文本 跨文本性 热奈特 类型学 叙事交流情景
原文传递
副文本视角下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蔡志全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4-150,共7页
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整合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为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和研究视角。本文运用副文本理论,研究戴维·洛奇的传记小说《作者,作者》的副文本。《作者,作者》伴有多种副文本,这些副文本对于"呈示"... 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整合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为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和研究视角。本文运用副文本理论,研究戴维·洛奇的传记小说《作者,作者》的副文本。《作者,作者》伴有多种副文本,这些副文本对于"呈示"小说正文本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功能,也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媒介。副文本的大量使用是这部传记小说的重要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理论 副文本 小说研究 戴维·洛奇 《作者 作者》
原文传递
《苗族史诗》英译的语境重构——基于副文本的解读 被引量:11
15
作者 朱晓烽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4,共6页
本文基于美国民俗学的表演理论,对《苗族史诗》英译本的副文本进行解读,以考察译者马克·本德尔如何利用副文本来重构《苗族史诗》的多维语境,进而重现口传文学的文化内涵和表演特性。本研究认为,本德尔的译本可为其他口传文学作品... 本文基于美国民俗学的表演理论,对《苗族史诗》英译本的副文本进行解读,以考察译者马克·本德尔如何利用副文本来重构《苗族史诗》的多维语境,进而重现口传文学的文化内涵和表演特性。本研究认为,本德尔的译本可为其他口传文学作品的外译提供借鉴,也可为我国民族典籍外译的评价机制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即口传文学外译不仅涉及'原作—译本'的单一对应关系或文本层面的等值关系,更应注重文本内容、文化语境与表演语境的多重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史诗》 英译 语境 副文本
原文传递
《红楼梦》英译副文本比较与翻译接受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卫斌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24,共13页
借助热奈特提出的副文本概念,本文对《红楼梦》5种主要英译本的副文本展开比较研究,发现译者普遍有意识地赋予副文本更多的阐释功能,运用副文本资源补偿译本正文不尽如人意之处,旨在促进目的语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然而,部分副文本信息却... 借助热奈特提出的副文本概念,本文对《红楼梦》5种主要英译本的副文本展开比较研究,发现译者普遍有意识地赋予副文本更多的阐释功能,运用副文本资源补偿译本正文不尽如人意之处,旨在促进目的语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然而,部分副文本信息却扰动了翻译接受,或者为普通接受者所忽略,甚至阻碍了翻译接受。有鉴于此,本文提出译者、出版人/编辑、赞助者应充分重视副文本的作用,避免让副文本成为作品译介和传播的阻力,应在副文本中充分体现对翻译接受的关注,探索接受者对中国文学的期待视域,促进翻译接受,助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英译本 副文本 比较研究 接受
原文传递
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及其效应 被引量:8
17
作者 郭建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3-160,共8页
杰拉德·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受到中西方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一些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正工作,也有不少学者将其用于文学研究。类文本理论视阈下,文学研究的对象为环绕于文本边缘的类文本要素,如作者的署名、序言、献词、... 杰拉德·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受到中西方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一些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正工作,也有不少学者将其用于文学研究。类文本理论视阈下,文学研究的对象为环绕于文本边缘的类文本要素,如作者的署名、序言、献词、题记、版权页信息等。将作者重新纳入批评视野,类文本理论有效修正了文本理论将文本与作者相割裂的不当做法;将出版商引入批评框架,类文本理论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学批评体系,还起到限制读者过度阐释的目的。同时,类文本理论促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发展,使文学研究从文本中心走向文本边缘,并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从而推进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鉴于类文本与文本的互存关系,某些类文本和文本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它们在具备类文本属性的同时,又不乏文本的属性,而这一特性又恰恰佐证了类文本之于文本而存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拉德·热奈特 类文本 类文本理论 文本 文本理论
原文传递
伊维德说唱文学英译副文本的民俗叙事建构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翔 朱源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108,148,共11页
中国说唱文学记录着中国民间大众独特的民俗文化,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说唱文学英译的研究却十分匮乏。本文从民俗叙事建构视角出发,考察了海外说唱文学英译领域杰出的汉学家和译者伊维德的民俗翻译观,揭示了其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副文本所进... 中国说唱文学记录着中国民间大众独特的民俗文化,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说唱文学英译的研究却十分匮乏。本文从民俗叙事建构视角出发,考察了海外说唱文学英译领域杰出的汉学家和译者伊维德的民俗翻译观,揭示了其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副文本所进行民俗叙事的价值建构、地方性建构和语境建构,并探讨其将中国民俗文化成功地传递给西方读者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唱文学 副文本 民俗叙事 建构
原文传递
哲学家视野和致用型翻译--冯友兰英译《庄子》的副文本考察 被引量:9
19
作者 殷燕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30,191,192,共13页
冯友兰译本作为中国本土首部《庄子》译本意义非凡,但其评介却鲜少见诸期刊。本文通过副文本分析与译文分析的相互印证,考察了哲学家冯友兰英译《庄子》的历史语境、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冯友兰的《庄子》英译是“以西释中哲... 冯友兰译本作为中国本土首部《庄子》译本意义非凡,但其评介却鲜少见诸期刊。本文通过副文本分析与译文分析的相互印证,考察了哲学家冯友兰英译《庄子》的历史语境、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冯友兰的《庄子》英译是“以西释中哲学格义”的致用型翻译,他以“格义法”英译《庄子》是历史语境介入和译者学术视野介入的结果,我们不宜简单地将其译本定性为“西化的《庄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庄子》 副文本 哲学家视野 致用型翻译 格义
原文传递
从副文本到文本:白睿文的翻译观与《活着》英译本解读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晗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63-69,共7页
副文本不仅能够揭示译者的翻译观,还能够构建读者与译者与原作三者沟通的桥梁,这对翻译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活着》英译文的副文本出发,从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两个角度对白睿文的翻译观进行解读,随后又复归于文本之中对其翻译思... 副文本不仅能够揭示译者的翻译观,还能够构建读者与译者与原作三者沟通的桥梁,这对翻译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活着》英译文的副文本出发,从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两个角度对白睿文的翻译观进行解读,随后又复归于文本之中对其翻译思想加以证实、阐明,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译文,也对中国文学海外译介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睿文 副文本 文本 翻译观 《活着》 文学译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