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QH85-14C钻孔孢粉分析及其古气候古环境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9
1
作者 杜乃秋 孔昭宸 山发寿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89年第10期803-814,共12页
本文主要依据青海湖具有^(14)C 年龄数据的 QH 85-14C 钻孔系统孢粉分析资料,将井深4.5m 岩芯所做的孢粉图式从下至上分为五个区域性孢粉带,进而论述了青海湖区11,000年来的植被曾经历了疏林草原(11,000—10,000年 BP)、森林草原(10,000... 本文主要依据青海湖具有^(14)C 年龄数据的 QH 85-14C 钻孔系统孢粉分析资料,将井深4.5m 岩芯所做的孢粉图式从下至上分为五个区域性孢粉带,进而论述了青海湖区11,000年来的植被曾经历了疏林草原(11,000—10,000年 BP)、森林草原(10,000年 BP)、森林(8,000—3,500年 BP)、森林草原(3,500—1,500竿 BP)和疏林草原(1500年前至今),反映的气候序列为凉干→温湿→温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孢粉分析 古植被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孢粉植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变 被引量:32
2
作者 马玉贞 张虎才 +1 位作者 李吉均 PachurHJ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9期871-879,共9页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壁荒漠的山地丘陵上,当时发育着针阔混交林,在古湖边缘上发育着杨柳林和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阶段Ⅱ,约38000~31000aBP,气候温暖湿润,地带性植被为以温带、暖温带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湖畔河边发育着草甸植被;阶段Ⅲ,约31000~30000aBP,为针叶林和寒温性高山柳丛大发展时期,气候寒温,为一冷期;阶段Ⅳ,约30000~28000aBP,为冷期过后的升温期,也是湖面扩大期,孢粉组合中藻类含量高,为草甸和沼泽植被;阶段Ⅴ,28000~23000aBP,孢粉组合显示出丘陵山地上发育温带柏和桦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平原上生长着草原植被,湖畔、河边有柳林分布,气候较温暖湿润,但较阶段Ⅰ略干。此剖面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古里雅及格陵兰冰芯δ18O所记录的同期气候变化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被 气候 晚更新世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从孢粉组合论证松辽盆地泉头组的地质时代及上、下白垩统界线 被引量:32
3
作者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3-176,共24页
松辽盆地发育我国最好的白垩纪地层 ,岩石地层系统早已确立 ,但年代地层系统仍存不少争议。泉头组时代的确定是解决盆地内上、下白垩统界线的关键。泉头组上部孢粉化石丰富 ,孢粉组合以频繁出现Quanto nenpollenitescrassatus,及Schizae... 松辽盆地发育我国最好的白垩纪地层 ,岩石地层系统早已确立 ,但年代地层系统仍存不少争议。泉头组时代的确定是解决盆地内上、下白垩统界线的关键。泉头组上部孢粉化石丰富 ,孢粉组合以频繁出现Quanto nenpollenitescrassatus,及Schizaeoisporites,Asterisporites,Foraminisporis,Cibotiidites等属孢子 ,Quantonen pollenitestarimensis及被子植物花粉Cranwellia ,Scollardia ,Lythraites,Xinjiangpollis等少量出现为主要特征 ,与塔里木盆地库克拜组上段的孢粉组合可以比较 ,时代应为土仑期。泉头组为一套连续沉积 ,与其下的登楼库组 (阿尔必期 )为平行不整合关系。泉头组下部的孢粉组合中被子植物花粉的分异度尚低 ,但已有相当含量 (最高达30 .3% ) ,可与塔里木盆地库克拜组中、下段的孢粉组合比较 ,时代为赛诺曼期。孢粉化石的研究表明 ,松辽盆地上、下白垩统的界线应在泉头组的底界 ,即泉头组与登楼库组之间 ,而不是在泉头组的顶界。文内描述 1新种 :In terulobitesradialimbosussp .nov .,5新组合 :Neoraistrickiarareverrucosa (Chlonova)comb .nov .,Asterisporitesmontanensis (Tschudy)comb .nov .,Cranwelliastriatella (Mtschedlishvili)comb .nov .,Quantonenpollenitescausea(Stover)comb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化石 泉头组 下白垩统界线 上白垩统 松辽盆地 地质时代
下载PDF
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纪古植被与古气候及古环境的探讨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代生 付国斌 +2 位作者 秦恩鹏 侯全政 李兴亮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7-152,共6页
通过对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系孢粉植物群、特殊岩性、泥质岩中的元素和粘土矿物分布规律的研究 ,探讨了古植被、古气候及古环境的纵向演化特点 ,认为研究区内侏罗纪古气候特点是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 ,局部有干旱趋势 ... 通过对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系孢粉植物群、特殊岩性、泥质岩中的元素和粘土矿物分布规律的研究 ,探讨了古植被、古气候及古环境的纵向演化特点 ,认为研究区内侏罗纪古气候特点是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 ,局部有干旱趋势 ;中侏罗世中晚期为半潮湿、半干旱的温带—亚热带气候 ;从中侏罗世末期开始转为炎热干旱的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侏罗纪 孢粉化石 粘土矿物 古植被 古气候 古环境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古气候 被引量:31
5
作者 徐兆辉 汪泽成 +2 位作者 胡素云 朱世发 江青春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5-424,共10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分为6段,整体表现为砂—泥间互的沉积结构,古气候是控制这种沉积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利用孢粉分析法、黏土矿物分析法和特征元素分析法对全盆地6个采样点、6个层段的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恢复了...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分为6段,整体表现为砂—泥间互的沉积结构,古气候是控制这种沉积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利用孢粉分析法、黏土矿物分析法和特征元素分析法对全盆地6个采样点、6个层段的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恢复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各段地层沉积时期的古气候。研究表明,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古气候特征为热带—亚热带背景下发生的温热交替、干湿更迭:须1段为海陆过渡相沉积,该时期温度高、湿度大,为炎热潮湿气候;须2段沉积时期,温度与须1段沉积时期持平或略低、湿度大幅降低,为温和干燥气候;须3段沉积时期,温度和湿度均比须2段沉积时期高,炎热潮湿,沼泽沉积发育;须4段沉积时期,温度升高、湿度略有降低,气候温和干旱;须5段沉积时期,温度和湿度均达到峰值,为整个须家河组沉积时期最炎热潮湿的阶段;须6段沉积时期,温度降至最低、湿度有所下降,气候温和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古气候 孢粉植物群 黏土矿物 特征元素
下载PDF
西藏西部札达盆地上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古环境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建国 周勇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9-96,共8页
孢粉组合以松科两气囊花粉与被子植物藜科花粉为主 ,禾本科及麻黄花粉有一定的含量 ,含有少量亚热带常绿或落叶阔叶林分子 ,蕨类孢子少量。时代属上新世中晚期 ,亦不能完全排除更新世的可能。孢粉植物群显示比较清晰的植被垂直分带现象 ... 孢粉组合以松科两气囊花粉与被子植物藜科花粉为主 ,禾本科及麻黄花粉有一定的含量 ,含有少量亚热带常绿或落叶阔叶林分子 ,蕨类孢子少量。时代属上新世中晚期 ,亦不能完全排除更新世的可能。孢粉植物群显示比较清晰的植被垂直分带现象 ,反映了较高海拔下的草原、灌丛草原、亚高山针叶林、低山落叶阔叶林、低山常绿阔叶—针叶林植被。当时气候偏干 ,可能与现在当地气候已较相似。盆地内地势可能为南低北高 ,其最低处的海拔可能在 2 0 0 0— 2 5 0 0 m左右。上新世至今地势无疑又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上新世 札达盆地 西藏 植物群 古环境
下载PDF
新疆乌恰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2
7
作者 江德昕 王永栋 魏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85-196,共12页
基于新疆乌恰地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51属77种孢子花粉化石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和晚期两个孢粉植物群。早期孢粉植物群以裸子植物松柏纲松杉目为主,包括掌鳞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南美杉科和杉科;晚期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 基于新疆乌恰地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51属77种孢子花粉化石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和晚期两个孢粉植物群。早期孢粉植物群以裸子植物松柏纲松杉目为主,包括掌鳞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南美杉科和杉科;晚期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员与早期孢粉植物群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掌鳞杉科植物含量大幅度下降。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古生态、古气候、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乌恰地区早白垩世气候属于亚热带干燥或半干燥型,早期气候温暖干燥,晚期气候暖热半干燥。孢粉学资料显示乌恰地区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成员多样,既有来自山地的松杉目植物,又有生长于沼泽湿地的苔藓植物,反映了当时古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植物群落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乌恰 塔里木盆地 早白垩世 孢粉植物群 古气候 古地理
下载PDF
银川盆地第四纪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童国榜 石英 +9 位作者 郑宏瑞 张静 林防 何庆林 宋祥华 刘振西 乔光东 张纪祥 羊向东 张文卿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2-51,共10页
依据盆地内7个钻孔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及孢粉地层等资料,探讨了区域沉积旋回特征、盆地沉降的阶段性及植被、气候的变迁过程,查明布容正极性时中存在蒙戈、拉尚、布莱克及安比拉亚时。据此,建立了井下地层单元:上更新统惠农组及... 依据盆地内7个钻孔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及孢粉地层等资料,探讨了区域沉积旋回特征、盆地沉降的阶段性及植被、气候的变迁过程,查明布容正极性时中存在蒙戈、拉尚、布莱克及安比拉亚时。据此,建立了井下地层单元:上更新统惠农组及全新统西大滩组,并对下更新统银川组、中更新统贺兰组做了补充、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孢粉植物群 第四系 银川盆地 地层
原文传递
内蒙古东胜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7
9
作者 江德昕 王永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7-54,共8页
基于内蒙古东胜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发现的孢子花粉 34属 6 3种的研究 ,建立了研究区中侏罗世早期孢粉植物群。根据孢粉植物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中侏罗世古生态、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及其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暖... 基于内蒙古东胜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发现的孢子花粉 34属 6 3种的研究 ,建立了研究区中侏罗世早期孢粉植物群。根据孢粉植物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中侏罗世古生态、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及其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暖湿 (或湿热 )气候条件下的湖泊沼泽沉积对煤和油气的形成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植物群 中侏罗世 古气候 沉积环境 内蒙古 油气
下载PDF
冀北—辽西地区侏罗—白垩纪之交期的孢粉植物群演替与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大宁 王旭日 季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9-459,共11页
本文根据冀北—辽西地区侏罗—白垩纪之交期孢粉植物群的地层分布,划分了9个孢粉植物群组合带(自下而上):"桫椤孢-苏铁粉-克拉梭粉"组合带、"克拉梭粉"组合带、"无突肋纹孢-滦平孢-纵肋单沟粉"组合带、&q... 本文根据冀北—辽西地区侏罗—白垩纪之交期孢粉植物群的地层分布,划分了9个孢粉植物群组合带(自下而上):"桫椤孢-苏铁粉-克拉梭粉"组合带、"克拉梭粉"组合带、"无突肋纹孢-滦平孢-纵肋单沟粉"组合带、"云杉粉-层环孢-无突肋纹孢-膜环弱缝孢"组合带、"云杉粉-无突肋纹孢-凹边瘤面孢"组合带、"辽西孢-刺毛孢-克拉梭粉"组合带、"刺毛孢-有突肋纹孢-无突肋纹孢-三孔孢"组合带、"三角孢-无突肋纹孢-有突肋纹孢"组合带和"无突肋纹孢-克拉梭粉-希指蕨孢-麻黄粉"组合带;重建了该区当时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认为中侏罗世时期该区处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低山丘陵环境,晚侏罗世时期处于干旱气候下的荒原环境,早白垩世早期处于温凉湿润气候下的低山环境,早白垩世中期处于温凉湿润气候下的高山环境,早白垩世晚期处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低地沼泽环境,早白垩世最晚期处于干热气候下的低地环境。此外,本文还根据该区侏罗—白垩纪之交期生物群演化和更替的特征,提出了"避难所"理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白垩纪 孢粉植物群演替 古气候变化 冀北-辽西地区 中国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被引量:17
11
作者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45,共18页
根据建组剖面和 4个钻井剖面舒善河组孢粉化石的研究 ,建立 5个孢粉组合 ,自老而新为Classopollis Schizaeoisporites组合 ,Classopollis高含量组合 ,Classopollis Dicheiropollis组合 ,Classopollis Dicheiropollis Lygodium sporites... 根据建组剖面和 4个钻井剖面舒善河组孢粉化石的研究 ,建立 5个孢粉组合 ,自老而新为Classopollis Schizaeoisporites组合 ,Classopollis高含量组合 ,Classopollis Dicheiropollis组合 ,Classopollis Dicheiropollis Lygodium sporites组合和Dicheiropollis高含量组合。根据舒善河组出现多种海金沙科孢子及该组底部含大量Schizaeois poritescertus,上部产丰富的Dicheiropollisetruscus的事实 ,确定舒善河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描述 3新种 :Ly godiumsporitesequilabiatussp.nov.,Impardecisporadelicatasp.nov.和Lygodioisporitestarimensis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早白垩世 舒善河组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南京北象山中侏罗世孢粉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16
12
作者 黄嫔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7-469,505-506,共13页
本文对在南京北象山首次发现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共获孢子花粉 37属 77种 ,其中蕨类植物孢子 1 5属 2 3种 ,裸子植物花粉 2 2属 54种 ,组合以高含量的 Classopollis为特征。根据孢粉组合特征 ,其时代应归为中侏罗世。对组... 本文对在南京北象山首次发现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共获孢子花粉 37属 77种 ,其中蕨类植物孢子 1 5属 2 3种 ,裸子植物花粉 2 2属 54种 ,组合以高含量的 Classopollis为特征。根据孢粉组合特征 ,其时代应归为中侏罗世。对组合中主要孢粉类型可能的母体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 ,推测在中侏罗世的某段时期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中侏罗世 北象山 南京 化石
下载PDF
渭河谷地晚新生代地表环境巨变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14
13
作者 童国榜 吴锡浩 +4 位作者 陈云 张俊牌 王书兵 李月丛 曹家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11-18,共8页
本文在总结渭河谷地 2 0多个孢粉剖面的基础上 ,依据古地磁资料确定其时代 ,并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孢粉组合对比 ,从而建立了 1 0个区域孢粉组合带。由此提出 3.5 Ma BP以来孢粉植物群的演化经历了 5个阶段 :由阔叶林—针叶林—森林草原... 本文在总结渭河谷地 2 0多个孢粉剖面的基础上 ,依据古地磁资料确定其时代 ,并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孢粉组合对比 ,从而建立了 1 0个区域孢粉组合带。由此提出 3.5 Ma BP以来孢粉植物群的演化经历了 5个阶段 :由阔叶林—针叶林—森林草原与草原—森林草原与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与草原。这 5个阶段标志着地表环境系统发生巨大变革 ,变革时间为 2 .5 Ma BP,2 .0 Ma BP,1 .4/ 1 .6 Ma BP和0 .8M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谷地 晚新生代 地表环境巨变 孢粉植物群
下载PDF
陕西铜川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4
14
作者 江德昕 王永栋 魏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3-33,共11页
本文基于陕西铜川地区上三叠统永坪组和瓦窑堡组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28属46种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晚三叠世早期至晚期孢粉植物群。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晚三叠世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晚三叠... 本文基于陕西铜川地区上三叠统永坪组和瓦窑堡组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28属46种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晚三叠世早期至晚期孢粉植物群。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晚三叠世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晚三叠世早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的形成,晚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有利于煤炭和天然气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川 陕西 晚三叠世 孢粉植物群 古气候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陕西秃尾河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永栋 江德昕 谢小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34-440,共7页
本文基于陕西北部秃尾河地区上三叠统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 31属 4 8种的研究 ,建立了研究区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晚三叠世生态环境及其与石油和煤炭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 ,暖湿 (或湿热 )
关键词 陕西 秃尾河地区 晚三叠世 孢粉植物群 古生态 古环境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孢粉组合 被引量:12
16
作者 江德昕 王永栋 +3 位作者 何卓生 董凯林 倪庆 田宁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1-391,共21页
基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区和东南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发现的孢子花粉57属96种的研究,建立了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和上亚旋回孢粉组合,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层时代。克孜勒苏群孢粉组合以松杉目的优势、真蕨目海金沙科的显赫和原始被子... 基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区和东南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发现的孢子花粉57属96种的研究,建立了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和上亚旋回孢粉组合,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层时代。克孜勒苏群孢粉组合以松杉目的优势、真蕨目海金沙科的显赫和原始被子植物的出现为特征。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孢粉组合与欧洲韦尔登期(陆相尼欧克姆期)和北美巴列姆期孢粉组合可以对比,克孜勒苏群上亚旋回孢粉组合与欧亚大陆、北美和澳大利亚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孢粉组合可以对比。根据孢粉学证据,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应属于尼欧克姆期,或赫特里夫期至巴列姆期,克孜勒苏群上亚旋回应归于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尼欧克姆期 阿普第期-阿尔必期 早白垩世 克孜勒苏群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甘肃灵台雷家河地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孢粉植物群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玉书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7期750-756,共7页
通过甘肃灵台雷家河地区 (约 35°0 4′15″N ,10 7°43′30″E)富含小哺乳动物化石文王沟和小石沟剖面的化石孢粉研究 ,阐述了该区晚中新世—早上新世 (6 .5~ 3.4MaBP)的植被发展历史。约 6 .5Ma前为疏林草原 ,气候温湿。约 6... 通过甘肃灵台雷家河地区 (约 35°0 4′15″N ,10 7°43′30″E)富含小哺乳动物化石文王沟和小石沟剖面的化石孢粉研究 ,阐述了该区晚中新世—早上新世 (6 .5~ 3.4MaBP)的植被发展历史。约 6 .5Ma前为疏林草原 ,气候温湿。约 6 .5~ 5 .8MaBP ,为以藜 (Chenopalaceae)和蒿 (Artemisia)占绝对优势的荒漠或荒漠草原植被 ,反映气候冷干。 5 .8~ 3.4MaBP ,针阔叶林分布本区 ,以松 (Pinus)和桦 (Betula)为优势并有山核桃 (Carya)、油杉 (Keteleeria)、铁杉 (Tsug a)等少量亚热带植物存在 ,此时期气候暖湿。本区中新世末期气候事件与全球冷干气候事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植物群 古植被 古气候 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 雷家河 甘肃灵台
下载PDF
关于南京猿人生存时期的气候环境讨论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金陵 穆西南 +3 位作者 许汉奎 钟石兰 穆道成 徐钦琦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0-64,共5页
根据南京猿人产地(葫芦洞)中的孢粉分析结果推测当时气温明显比现在低,可能相当于一次冰期。该结论与南京猿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群的性质是一致的。
关键词 南京猿人 冰期 第四纪 气候环境 生存时期 孢粉
原文传递
银额盆地侏罗纪孢粉植物群的发现及其地层时代意义——以蒙额地1井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素萍 柳永清 +3 位作者 旷红伟 彭楠 贾建亮 王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82-1399,共18页
由于露头资料缺乏,银额盆地生物地层研究一直较为薄弱,钻井的地层时代划分及主要油气产层时代归属存在较大争议。为了厘清银额盆地钻井所揭示的油气产层的地层时代,本研究对位于盆地西部乌珠尔坳陷的蒙额地1井下部岩芯样品开展了孢粉学... 由于露头资料缺乏,银额盆地生物地层研究一直较为薄弱,钻井的地层时代划分及主要油气产层时代归属存在较大争议。为了厘清银额盆地钻井所揭示的油气产层的地层时代,本研究对位于盆地西部乌珠尔坳陷的蒙额地1井下部岩芯样品开展了孢粉学研究工作。根据孢粉类群及其含量的变化,划分了2个孢粉组合:Osmundacidites-Deltoidospora-nonstriate bisaccate组合和Classopollis-Cyathidites-Quadraeculina组合。第一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含量相当,裸子植物花粉中无肋纹的双气囊花粉出现最为频繁,且多样性较高,并零星出现有具肋纹双气囊花粉,蕨类植物孢子以Osmundacidites为主,其他常见类群包括Lycopodiumsporites、Deltoidospora、Neoraistrickia等,均为我国侏罗纪常见属种,孢粉组合指示的地层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也可能下延至早侏罗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第二组合以Classopollis的高含量为特征,Quadraeculina和Cyathidites较第一组合含量增加,且未出现任何白垩纪的特征分子,反映了中侏罗世晚期的孢粉组合特征,气候由上述的温暖湿润转变为炎热干旱。根据本文的孢粉组合特征,原依据叶肢介化石定为上二叠统的地层宜重新厘定为中下侏罗统。同时,厘定的侏罗系在整个中国北方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共同显示由早中侏罗世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与含煤岩系向晚侏罗世酷热干旱环境与戈壁沙漠沉积体系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孢粉植物群 地层时代 古气候 银额盆地
下载PDF
唐古拉山地区渐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古气候 被引量:10
20
作者 段其发 张克信 +2 位作者 王建雄 姚华舟 牛志军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唐古拉山地区广泛出露早新生代陆相地层,较好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与古环境变迁的过程。通过在该区1∶25万地质调查对雅西措组上段进行孢粉分析表明,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要成分,地质时代为早—中渐新世。在此... 唐古拉山地区广泛出露早新生代陆相地层,较好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与古环境变迁的过程。通过在该区1∶25万地质调查对雅西措组上段进行孢粉分析表明,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要成分,地质时代为早—中渐新世。在此基础上划分了3个孢粉植物群-气候期,当时植被是以松科植物为主组成的针叶林植被,从早期到中期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和落叶阔叶树种增多;气候从凉爽湿润的南温带→半湿润偏干的北亚热带→偏干的南温带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植物群 古植被和古气候 雅西措组 渐新世 唐古拉山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