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洋海墓地先民的食物结构及人群组成探索 被引量:27
1
作者 司艺 吕恩国 +3 位作者 李肖 蒋洪恩 胡耀武 王昌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422-1429,共8页
新疆自古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根据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新疆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与人群组成等问题,可为文化与人群交流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分析了洋海墓地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先民骨胶原蛋白的C,N稳定同位素,结果... 新疆自古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根据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新疆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与人群组成等问题,可为文化与人群交流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分析了洋海墓地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先民骨胶原蛋白的C,N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洋海先民长期以C3类的动物性食物为主,表明先民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此外,不同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变化,与其人群组成的更迭密切相关.这表现为:青铜时代中晚期,先民多变的食物结构,与人群的多样化有关;经长时间休养生息和文化融合,至早期铁器时代,先民的食物结构显得较为一致;而至两汉时期,先民摄取更多的动物性食物,缘于更为发达的畜牧业.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该变化应为匈奴的进入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海墓地 C N稳定同位素 食物结构 人群组成
原文传递
姜寨遗址先民食谱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郭怡 胡耀武 +2 位作者 高强 王昌燧 Michael P.Richards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9-157,共9页
尽管通过C、N稳定同位素分析已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粟作农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不同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等,依然未能深入讨论。为此,本文对姜寨遗址出... 尽管通过C、N稳定同位素分析已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粟作农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不同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等,依然未能深入讨论。为此,本文对姜寨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一期、二期)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试图揭示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历程,探索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人骨的δ13C平均值(-9.7±1.0‰)和δ15 N平均值(8.5±0.5‰),表明粟类食物(包括粟类作物以及依赖于粟类作物的动物等)在姜寨先民食谱中占据主要地位,且动物资源在食物中的比例相对较低。两期先民的δ13C和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先民一直从事粟作农业以及家畜的饲养活动。食谱分析并未发现第二期先民食用更多野生动物的证据,这可能与先民样品量相对偏少、二期先民食用的野生动物比例上升较小、动物类食物在先民食谱中所占比例较小等原因有关。对比地理位置毗邻、文化年代相近的姜寨、史家、半坡遗址先民δ13C值,姜寨(-9.7±1.0‰,N=19)与史家(-10.0±0.7‰,N=9)接近,而远高于半坡(-14.8±1.9‰,N=5),表明半坡遗址粟作农业的种植规模要逊于姜寨和史家遗址。我们认为,不同遗址间先民δ13C值的差异,可能受半坡样品量偏少、遗址间小生态环境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食谱分析 粟作农业 稳定同位素分析 古环境 姜寨遗址
下载PDF
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全超 Jacqueline T.ENG +1 位作者 魏坚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75,共6页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为复原古代民族食物结构、社会经济模式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应用该技术对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相当比例的动物...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为复原古代民族食物结构、社会经济模式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应用该技术对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相当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以C4类植物为主。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认为该组居民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狩猎业、采集业和渔猎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复原新石器时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居民的经济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庙子沟遗址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物结构
下载PDF
古人类骨骼中微量元素的分析及其与古代食谱的关联 被引量:9
4
作者 黄曜 张照健 +2 位作者 黄郁芳 王轶华 陈淳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376,共3页
采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三峡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古墓中的人体骨骼中的微量元素Zn、Sr、Ba、Ca进行了分析,并与原子吸收光谱(AAS)对照,结果表明ICPMS是骨化学微量元素分析很好的方法,它相对FAAS,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可快... 采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三峡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古墓中的人体骨骼中的微量元素Zn、Sr、Ba、Ca进行了分析,并与原子吸收光谱(AAS)对照,结果表明ICPMS是骨化学微量元素分析很好的方法,它相对FAAS,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可快速进行多元素检测等优点,对溶液中元素的检出限可达到ng/L数量级,对元素的高含量和低含量都能进行准确测量。本实验以Zn、Sr、Ba、Ca为指示剂,根据其测量结果,还对上述两地区的古人类食谱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骨骼 骨化 对照 食谱 微量元素 初步探讨 FAAS ICP-MS 检出限 等离子体质谱
下载PDF
华北晚中新世羚羊的食性与古环境——稳定碳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8
5
作者 Benjamin H.PASSEY Jussi T.ERONEN +1 位作者 Mikael FORTELIUS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通过分析华北晚中新世保德期三个经典地点的羚羊牙齿釉质之稳定碳同位素,结合相同地点的单纯食叶者(鹿科)与食草者(三趾马)的数据,推断其食性取向。结果显示这些晚中新世生态系统中C_3植物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含有一小部分的C_4植物(可能... 通过分析华北晚中新世保德期三个经典地点的羚羊牙齿釉质之稳定碳同位素,结合相同地点的单纯食叶者(鹿科)与食草者(三趾马)的数据,推断其食性取向。结果显示这些晚中新世生态系统中C_3植物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含有一小部分的C_4植物(可能小于30%)。高冠羚羊(Gazella dorcadoides类型)取食约20%的C_4植物,而中冠羚羊(G.paotehensis类型)与低冠羚羊(G.gaudryi类型)为纯C_3植物消费者。鹿科动物单纯取食C_3植物,而三趾马与G.dorcadoides类型的羚羊取食C_4植物的比例在统计上难以区分。碳同位素数据与G.gaud- ryi类型的食叶性以及G.dorcadoides类型以草食为主的观点相一致。参照这些类群的地理分布,当前的数据支持晚中新世黄土高原东南部处于相对于西北部更为封闭环境的观点。这种环境梯度的分布方向与模式可能是该地区东亚季风体系的早期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晚中新世 羚羊 碳同位素 食性
下载PDF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evidence of human and pig diets at the Qinglongquan site,China 被引量:6
6
作者 GUO Yi HU YaoWu +3 位作者 ZHU JunYing ZHOU Mi WANG ChangSui Michael P. RICHARD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519-527,共9页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Rice-Millet (foxtail millet and common millet) Blended Zone in Chinese Neolithic have not clearly addressed such questions as the importance of primitive rice-millet mixed agriculture to huma...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Rice-Millet (foxtail millet and common millet) Blended Zone in Chinese Neolithic have not clearly addressed such questions as the importance of primitive rice-millet mixed agriculture to human lifestyle and livestock managements within this regi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paleo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and so on. Here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analysis of human and pig bones from the Qinglongquan site was conducted, covering two cultural phases, namely the Qujialing Culture (3000 BC to 2600 BC) and the Shijiahe Culture (2600 BC to 2200 BC). Based on this analysis, we further discussed the diets of ancient humans and pigs in the site, investigated the importance of rice-millet mixed agriculture to human and pig diets,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rimitive rice agriculture and millet agriculture, cultural interactions, and paleoenvironment. The δ^13C values of human bone collagen (-16.7‰ to -12.4‰, averaging -14.6‰±1.3‰, n=24) revealed that both C3 and Ca foods were consumed, probably from the contribution of rice (C3 plant) and millets (C4 plants) due to the coexistence of these crops at this site. In addition, the human mean δ^13C value suggested that millet agriculture was only minor in human diets. The human δ^15N values (6.6‰ to 10.8‰, averaging 9.0‰±1.2‰, n=24) showed that animal resourc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human diets, and varied greatly. The mean δ^13C value of the pigs (-14.3‰±2.5‰, n=13) was quit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humans, but the mean δ^15N value of the pigs was slightly less (1.3‰) The similar δ^13C and δ^15N values between humans and pigs suggested that the pigs consumed a lot of humans' food remains. No correlations of the δ^13C and δ^15N values between humans and pigs showed that both human and pig diets were based mainly on plant foods,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highly developed rice-millet mixed agriculture at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diet the Rice-Millet Blended Zone stable isotope cultural interaction PALEO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植食性哺乳动物牙齿磨痕分析方法简介及其在古食性恢复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3
7
作者 龚宴欣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通过研究古哺乳动物的食性来探讨哺乳动物演化与古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而牙齿磨痕分析是恢复古食性和重建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牙齿磨痕(dental wear)分析包括微痕(microwear)分析和中痕(mesowe... 通过研究古哺乳动物的食性来探讨哺乳动物演化与古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而牙齿磨痕分析是恢复古食性和重建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牙齿磨痕(dental wear)分析包括微痕(microwear)分析和中痕(mesowear)分析,两种方法均强调食性与牙齿磨痕模式的严格对应,即不同食性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牙齿磨痕特征模式。近年来,牙齿磨痕分析方法以其简单、快捷和高效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奇蹄类、偶蹄类、啮齿类、长鼻类和食肉类等哺乳动物的食性研究。但哺乳动物的食性和摄食习性比较复杂,很可能会影响微痕和中痕分析对食性的分辨率。所以,为了获得更加详细的古食性信息和更高的食性分辨率,一方面要对微痕和中痕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增添稳定并具有食性识别意义的观测变量,另一方面,需要同时结合微痕和中痕分析,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食性信息。虽然牙齿磨痕分析目前主要应用于植食性哺乳动物的食性研究,但其原理对哺乳动物的其它类群也是适用的,随着磨痕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其它类群磨痕数据库的建立,未来的牙齿磨痕分析将可以恢复更多类群的古食性,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揭示古食性与古环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哺乳动物 微痕分析 中痕分析 古食性
原文传递
再读跨湖桥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淳 潘艳 魏敏 《东方博物》 2008年第2期14-25,5,共13页
在《跨湖桥》考古报告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浮选、孢粉和非孢粉微化石、PIXE技术和拉曼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跨湖桥遗址的人工制品和生态物进行了分析,复原了当时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变迁、古食谱和制陶技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先民的生... 在《跨湖桥》考古报告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浮选、孢粉和非孢粉微化石、PIXE技术和拉曼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跨湖桥遗址的人工制品和生态物进行了分析,复原了当时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变迁、古食谱和制陶技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先民的生存方式。文章认为,8000年前跨湖桥的富裕环境很可能促使复杂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并出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而水稻栽培和猪的驯养很可能与这类社会常见的仪式和宴享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遗址 古环境 古食谱 陶器技术 稻作栽培 宴享
原文传递
古食谱与微量元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轶华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3期98-108,共11页
近年来 ,古食谱研究已成为考古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人体骨骼中微量元素已经广泛地应用为重建古代食物结构、生存方法、经济生活变化的指示剂。加以合理的研究设计 ,微量元素的分析能为我们研究过去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提供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 食物结构 微量元素 古代 食谱 营养结构 生活习俗
原文传递
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全超 冯恩学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0-305,共6页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为复原古代民族饮食结构、社会经济模式的有效手段。本文应用该技术首次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特罗伊茨基墓地古代靺鞨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为复原古代民族饮食结构、社会经济模式的有效手段。本文应用该技术首次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特罗伊茨基墓地古代靺鞨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较高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C3类植物的比重较高。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初步推测该组靺鞨居民已经有一定农业,渔猎业和饲养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的经济类型有所差别。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复原古代民族的经济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靺鞨 特罗伊茨基墓地 稳定同位素分析 饮食结构
下载PDF
早期鲜卑人和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国文 陈凤山 +1 位作者 孙祖栋 Richards MP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8,共9页
本文对呼伦贝尔地区扎赉诺尔、团结和东乌珠尔早期鲜卑墓地出土的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期揭示早期鲜卑的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期鲜卑人的食物来源兼具C_3类和C_4类,其中C_4类食物很可能来... 本文对呼伦贝尔地区扎赉诺尔、团结和东乌珠尔早期鲜卑墓地出土的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期揭示早期鲜卑的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期鲜卑人的食物来源兼具C_3类和C_4类,其中C_4类食物很可能来自其从事的少量粟作农业。人具有较高的δ^(15)N值,且与动物的δ^(15)N值差异较大,表明人的营养级较高,肉食资源在食物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这可能来自于早期鲜卑人所从事的游牧及狩猎经济的贡献。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来自于当地的陆生系统,而个体马(DW M3(1))具有较高的δ^(13)C和δ^(15)N值以及明显不同于其他样品的异常高的δ^(34)S值,说明此个体可能属于来自于其他地质环境的"外来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鲜卑 碳、 氮、 硫稳定同位素 食物结构 生计方式 粟作农业 游牧经济
下载PDF
突尼斯迦太基城汪达尔时期先民的食谱重建
12
作者 马颖 周斌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27-36,共10页
文章对汪达尔时期(约公元5-6世纪)的遗址,即位于今日突尼斯迦太基城的狄奥多西城墙墓地进行了稳定同位素研究,首次科学揭示了该时期北非先民的饮食习惯和食物消费模式。人骨的稳定同位素结果(δ^(13)C=-19.3±0.4‰;δ^(15)N=10.7&#... 文章对汪达尔时期(约公元5-6世纪)的遗址,即位于今日突尼斯迦太基城的狄奥多西城墙墓地进行了稳定同位素研究,首次科学揭示了该时期北非先民的饮食习惯和食物消费模式。人骨的稳定同位素结果(δ^(13)C=-19.3±0.4‰;δ^(15)N=10.7±1.4‰)反映了这群先民主要以C_(3)类陆生植物为食,并且摄入了一定数量的绵羊/山羊、牛和猪等家畜的动物蛋白;未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或时期的个体间同位素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此外,将该遗址的稳定同位素数据与位于地中海地区的其他遗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迦太基城墙墓地与西班牙、意大利的几处遗址的先民具有相似的饮食模式。汪达尔时期迦太基先民的饮食结构中缺乏海洋资源,这与相邻近的其他遗址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古代北非地区先民的饮食结构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食谱 罗马人 迦太基 地中海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