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石坝背斜西缘龙马溪组页岩复合脉体中流体包裹体的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 被引量:33
1
作者 李文 何生 +5 位作者 张柏桥 何治亮 陈曼霏 张殿伟 李天义 高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2-415,共14页
焦石坝背斜西缘JY-A井龙马溪组中段底部黑色页岩中发育张性顺层裂缝复合脉体,镜下观察发现复合脉体由石英脉、方解石脉和石英-方解石混杂脉复合组成。脉体样品中发育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均被捕获于同期CH4-NaClH2O... 焦石坝背斜西缘JY-A井龙马溪组中段底部黑色页岩中发育张性顺层裂缝复合脉体,镜下观察发现复合脉体由石英脉、方解石脉和石英-方解石混杂脉复合组成。脉体样品中发育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均被捕获于同期CH4-NaClH2O不混溶流体体系。利用复合脉体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对龙马溪组中段底部页岩层的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开展研究,显微测温发现石英脉中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230268℃,盐度主要分布在4.02%6.74%、平均为5.47%;方解石脉中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206266℃,盐度主要分布在4.80%5.26%、平均为5.07%。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发现石英脉中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散射峰分布在2910.77932911.6131cm-1,计算的密度范围为0.2450.302g/cm3;显微测温发现甲烷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在-99.4-87.0℃,计算的密度范围为0.2490.304g/cm3。依据与石英脉中甲烷包裹体共生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最低值和甲烷包裹体的密度范围计算甲烷包裹体古压力为99.297160.281 MPa,古压力系数为1.432.31。对龙马溪组中段底部页岩复合脉体中记载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在燕山期运动抬升前或初期侧向构造应力挤压造成页岩顺层裂缝,此时龙马溪组页岩层系接近最大古埋深、富含高演化热裂解干气,页岩气层处于中等—强超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石坝背斜西缘 龙马溪组 复合脉体 流体包裹体 古温度 古压力 超压
原文传递
大港探区油气形成过程的古地温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9
2
作者 徐学纯 邹海峰 +4 位作者 高福红 杨永昌 孙晓明 肖敦清 伍战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7-463,共7页
大港探区包括黄骅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依据流体包裹体测温学研究,本区的油气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期古地温变化,并与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相一致。各区古地温变化略有差异,主要是由于热液活动、岩浆侵位和断裂构造所造成。第一期古地温变... 大港探区包括黄骅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依据流体包裹体测温学研究,本区的油气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期古地温变化,并与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相一致。各区古地温变化略有差异,主要是由于热液活动、岩浆侵位和断裂构造所造成。第一期古地温变化在区域上表现为北高南低和东高西低的特点;第二期则表现为西高东低和北高南低的特点;第三期古地温变化不明显,趋于平缓。总的古地温变化随时间演化呈现出由强到弱,逐渐趋于平缓的态势。表现出古高今低,晚期具有继承早期而发育的特点。古地温变化与大地构造环境具有密切关系和成因联系,是控制油气运移和成藏的重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古地温 大港探区 黄骅凹陷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油气成藏机制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郝乐伟 王琪 +2 位作者 梁建设 唐俊 廖朋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48-859,共12页
利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对瓯江凹陷构造演化、古地温及超压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凹陷经历了断陷、拗陷和区域沉降3个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演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展布,发育了月桂峰组、灵峰组和... 利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对瓯江凹陷构造演化、古地温及超压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凹陷经历了断陷、拗陷和区域沉降3个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演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展布,发育了月桂峰组、灵峰组和明月峰组3套烃源岩。研究区古地温场经历了埋藏升温—抬升降温—埋藏升温的演化过程,且西次凹经历的古温度高于东次凹。这种差异性热演化控制了研究区烃源岩的生烃作用,瓯江凹陷西次凹烃源岩成熟度明显高于东次凹。瓯江凹陷发育有异常高压,且经历了增压—泄压—增压的过程,异常高压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驱动力。构造演化、热流和生烃作用以及动态超压的积累与释放,三者联合控制了瓯江凹陷的油气成藏,但三者在时间上要相互匹配,相互耦合才能促进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凹陷 构造演化 古地温 异常高压 成熟度 成藏
原文传递
基于包裹体PVTx数值模拟恢复油藏古温压---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应用实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席斌斌 蒋宏 +2 位作者 许锦 陈强路 尤东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6-895,共10页
包裹体PVTx数值模拟是恢复油藏古温压的重要手段。由于无法精确地确定油包裹体的组成,以及油包裹体成分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次生变化,现有方法恢复的古温压存在不确定性。一般而言,与油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成分相对简单... 包裹体PVTx数值模拟是恢复油藏古温压的重要手段。由于无法精确地确定油包裹体的组成,以及油包裹体成分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次生变化,现有方法恢复的古温压存在不确定性。一般而言,与油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成分相对简单,且遭受次生蚀变影响的概率较低。因此,尝试将伴生的盐水包裹体作为独立的地质压力计在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SN1井进行了应用研究。包裹体岩相学研究显示,SN1井高角度裂缝充填的方解石中,发育大量遭受过次生蚀变的含沥青烃包裹体及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包裹体古温压恢复显示,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呈现异常高的均一温度(超过170℃),均一压力波动范围大,且存在异常高压(39.1 MPa起,甚至超过165.8 MPa)。上述现象可能与热流体活动和原油充注后所经历的裂解增压过程有关。基于盐水包裹体均一压力的最低值,结合该地区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推测热液活动时间为海西期。上述认识与该地区NE向走滑断裂活动具有较好的时空匹配关系。综上所述,油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作为独立的地质压力计,可以用来恢复油藏古温压的演化轨迹,并限定古流体活动的时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方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甲烷盐水包裹体 古温度 古压力 PVTx模拟 顺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GDGTs揭示的西宁盆地中中新世环境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郭海超 陈炽皓 +2 位作者 白艳 方小敏 张伟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6,共10页
西宁盆地关家山剖面微生物细胞膜脂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GlycerolDialkylGlycerolTetraethers,简称GDGTs)古温度指标MATmr记录了从16.8Ma到13.4Ma的持续降温过程(下降约5.1℃),与全球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 西宁盆地关家山剖面微生物细胞膜脂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GlycerolDialkylGlycerolTetraethers,简称GDGTs)古温度指标MATmr记录了从16.8Ma到13.4Ma的持续降温过程(下降约5.1℃),与全球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MCO)及其后的中中新世气候转型(MMCT)事件一致,揭示了西宁盆地古温度在此期间受全球温度变化控制。其环化参数CBT’重建的古pH值(CBT。pH)平均为6.56±0.50,且80%样点的干旱指标R i/b(古菌类异戊二烯型isoprenold GDGTs(简称iGDGTs)与细菌支链型branched GDGTs(简称bGDGTs)相对含量比值)小于0.5,表明西宁盆地在此期间整体上处于较为湿润的环境,但是在14.0Ma和14.8Ma,R。值记录了两次干旱事件。总之,虽然在古温度绝对值计算等问题上仍存在一定困难,GDGTs展现了在西宁盆地乃至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新近系甚至更老地层中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GTs 西宁盆地 中中新世 古温度 古气候
原文传递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大民屯凹陷的古地温 被引量:6
6
作者 史建南 姜建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8-21,共4页
为深刻认识辽河盆地古地温特征,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对大民屯凹陷钻井岩心中19块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和长度做了测试。结果表明,随井深增加,径迹年龄和平均径迹长度有减少、变短的显著趋势,ES34地层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比地... 为深刻认识辽河盆地古地温特征,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对大民屯凹陷钻井岩心中19块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和长度做了测试。结果表明,随井深增加,径迹年龄和平均径迹长度有减少、变短的显著趋势,ES34地层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比地层年龄年轻得多,说明沉积后曾长时间处于退火带中,退火带古地温为74~130℃,有效加热时间为41~45 Ma,2 300-4 000 m深度地层处于退火过渡带。将径迹长度分布特征与地史、热史模拟结果相结合,认为该区在ES4段末经历一次短时间迅速增温后,ES31亚段存在一个区域抬升降温的热事件过程,其后地层稳定下降,沉降幅度小、沉积物较薄,温度增加缓慢,古地温梯度高于今地温梯度,对生、排烃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民屯凹陷 磷灰石 裂变径迹 古地温 地温梯度
下载PDF
Phanerozoic oceanic and climatic perturb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ethyan evolution 被引量:2
7
作者 Li TIAN Haijun SONG +3 位作者 Yuchu LIU Yuyang WU Daoliang CHU Huyue S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2791-2806,共16页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biosphere,serving as the primary na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The study o...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biosphere,serving as the primary na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Earth's habitability primarily revolves arou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limatic and oceanic conditions in geohistorical periods,shedding light on their dynamic changes.This paper collates classic geological indicators and geochemical proxies associated with paleoclimatic and ocean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he latest“big data”analyses and simulations made possible by the availability of previously unimagined massive datasets reveal several key findings:During the early Paleozoic,atmospheric oxygen levels were low,and widespread oceanic anoxia was prevalent;the Devonian era witnessed a greenhouse climate,followed by the Carboniferous ice ag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oceanic oxidation levels and alkalinity.The latest Paleozoic deglaciation occurred under high pCO_(2) conditions,extending into much of the Mesozoic and early Cenozoic,marked by multiple hyperthermal and anoxia expansion events,until the resurgence of global glaciation in the middle-late stages of the Cenozoic,ultimately bringing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closer to modern levels.By correlating the aforementioned long-term trends with major geological events,we can delineate the co-evolution of paleoclimate and oceanic environments in tand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thys tectonics as follows.(1)During the Proto-Tethys stage,global paleo-elevations were relatively low,and atmospheric oxygen levels were also relatively modest.Despite the occurrence of significant tectonic movements that led to noticeable transgressive-regressive cycles,their effects on climate and oceanic environments were somewhat limited due to the relatively weak interactions.(2)The emergence of the Paleo-Tethys was a significant event that coincid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supercontinent Pangaea.Intensive orogenic movements during th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temperature paleo-redox paleo-pH Tectonic movements Earth's habitability
原文传递
平凉大寨剖面早中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利杰 石建省 +2 位作者 毕志伟 王成敏 王攀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133,共5页
通过对平凉大寨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参数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着重探讨了本区早、中全新世千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不稳定性等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平凉大寨地区早全新世升温阶段(11.5-9.2KaB.P.)出现了YD事件,反映... 通过对平凉大寨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参数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着重探讨了本区早、中全新世千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不稳定性等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平凉大寨地区早全新世升温阶段(11.5-9.2KaB.P.)出现了YD事件,反映了升温过程中短暂性气候逆转;中全新世大暖期(9.2-3.5KaB.P.)存在一个近两千年的冷干气候恶化阶段(6.5-4.5KaB.P.),该冷干气候恶化期存在两个数百年尺度的极度冷干气候事件,其气候环境条件恶化程度接近于晚冰期。同时,该地区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也存在周期约1.5ka的暖湿与冷干气候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磁化率 化学元素 古降水 古温度
原文传递
Paleo-temperature Evolution and Water Soluble Gas in Sinian Reservoir, Anpingdian-Gaoshiti Structural Zone, Central Sichuan Basin 被引量:3
9
作者 袁海锋 徐国盛 +1 位作者 刘树根 王国芝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6期707-714,共8页
The paleo-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Sinian reservoir of Anping (安平) 1 well was rebuilt by taking the method of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d Easy%Ro model. The result of apatite fission track determines the accurate bu... The paleo-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Sinian reservoir of Anping (安平) 1 well was rebuilt by taking the method of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d Easy%Ro model. The result of apatite fission track determines the accurate burial history and overcomes the flaw that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is taken as paleo-temperature indicator simply. The authors used the laser Raman technique to analyze the methane present in the calcite and quartz fluid inclusions of Sinian reservoir, finding that the methane is water soluble gas. The authors also simulated the paleo-pressure of fluid inclusion by using PVTsim software and finally worked out the methane solubility in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Sichuan (四川) basin Anpingdian (安平店)-Gaoshiti (高石梯) structural zone paleo-temperature apatite fission track fluid inclusion water soluble gas
原文传递
东海平北工区温度压力特征和油气运聚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岚 《海洋石油》 CAS 2000年第2期22-27,共6页
从包体测温和镜质体反演资料推测平北工区经历了高于今地温梯度的热历史,这对平湖组烃源岩或深部烃源岩演化有利。包体均—温度具有双峰特征,反映了平湖组储层至少经历了两期烃类充注。平北工区超压现象很普遍,异常压力油气层位于平... 从包体测温和镜质体反演资料推测平北工区经历了高于今地温梯度的热历史,这对平湖组烃源岩或深部烃源岩演化有利。包体均—温度具有双峰特征,反映了平湖组储层至少经历了两期烃类充注。平北工区超压现象很普遍,异常压力油气层位于平中和平下段,平面上断层的展布影响着超压的分布。超压的存在意味着更好的物性条件和更好的保存条件。流体封存箱及箱顶部压力相对较低处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气相是主要的运移相态。浮力不仅可以作为油气从源岩进入储集岩的动力,还可能造成油气圈闭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古地温 温度压力 油气运聚 油气藏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urface circulation of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and its verification
11
作者 汪品先 李荣凤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5年第21期1813-1817,共5页
In the glacial cycles, a marginal sea may display its 'amplifying effect' i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 example is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here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ontrast of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 In the glacial cycles, a marginal sea may display its 'amplifying effect' i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 example is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here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ontrast of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reaches 6—9℃, far exceeding that at similar latitudes in the Pacific. We speculated that such an 'amplifying effect' of SCS must be related to a radic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surface circulation during glacial period, but this is to be tested and verified.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one way to test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circulation paleo-temperature NUMERICAL simulation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石笋包裹体重建古温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琴 胡超涌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14,共7页
洞穴石笋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石笋包裹体因其捕获了当时环境条件下的水溶液或气体而封存了古气候的原始信息,因此可以重建古温度。围绕当前石笋包裹体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包裹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在石笋中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包裹体... 洞穴石笋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石笋包裹体因其捕获了当时环境条件下的水溶液或气体而封存了古气候的原始信息,因此可以重建古温度。围绕当前石笋包裹体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包裹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在石笋中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包裹体测温(包括稳定同位素测温法、惰性气体测温法、均一温度测温法)原理、方法和技术,分析了石笋包裹体气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石笋 包裹体 古温度 稳定同位素 惰性气体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蒸发盐矿物成因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佩 李长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0-225,共16页
中国是一个多盐湖国家,然而盐湖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湖水化学性质、盐类物质来源和盐矿资源开发等,对盐类矿物沉积特征和埋藏成岩改造研究较少,造成从蒸发岩角度去理解古代盐湖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较为困难。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大型盐湖文... 中国是一个多盐湖国家,然而盐湖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湖水化学性质、盐类物质来源和盐矿资源开发等,对盐类矿物沉积特征和埋藏成岩改造研究较少,造成从蒸发岩角度去理解古代盐湖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较为困难。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大型盐湖文献的基础上,笔者介绍了盐湖分类方案和蒸发岩中盐类矿物的主要成因类型,并总结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常见的硫酸盐、氯化物、含钠碳酸盐和硼酸盐的沉积—成岩过程及其古环境和古气候意义。同时,尝试利用盐湖沉积最新研究成果去探讨中国含油气盆地蒸发岩研究中存在争议或值得关注的问题,得出:(1)深部热液可为湖泊输送大量元素离子,但要在湖泊环境下富集大量蒸发岩,则(半)干旱气候和蒸发浓缩作用是前提条件;(2)易溶蒸发岩(如石盐)在沉积中心单层厚度大,而在斜坡—边缘区缺失,这是季节性气温变化和温跃层浮动引发“中心聚集效应”的结果;(3)温度可影响蒸发岩中盐类矿物溶解度、晶体结构形态和发育深度,而部分无水盐类矿物在常温常压下却无法结晶,这一现象可用来指示古地温和地层埋藏史;(4)碳酸盐型盐湖中的Na-碳酸盐种类可指示大气CO_(2)浓度和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盐湖 蒸发岩 结构构造 成岩改造 古温度 CO_(2)浓度
下载PDF
东道海子凹陷成6井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与生烃史
14
作者 黄韬文 李艳霞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12期29-37,共9页
东道海子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油生烃凹陷之一,二叠系岩层是东道海子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层位和主要油气产层。以成6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油气地质、地球化学分析,运用盆地模拟技术对该井在6490m左右的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和风城组... 东道海子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油生烃凹陷之一,二叠系岩层是东道海子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层位和主要油气产层。以成6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油气地质、地球化学分析,运用盆地模拟技术对该井在6490m左右的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和风城组的烃源岩进行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东道海子凹陷从294Ma开始就以100m/Ma的沉降速率开始沉降,从晚二叠系开始沉降速率明显变小,到了早侏罗世(198Ma),东道海子凹陷在5Ma的时间段内快速沉降,到195Ma沉降速率有所下降,在150Ma时经历了一次抬升剥蚀,137Ma以后又进入短时间的快速沉降阶段,最后在110Ma时沉降速率开始缓慢下降,随后保持均匀沉降速率。风城组烃源岩早在中二叠世(265Ma)前就进入了生油门限,对应的古地温为120.4℃;下乌尔禾组的烃源岩在中三叠世左右(约240Ma前后)进入生油门限,对应的古地温为96.39℃。现今两套烃源岩都处于过成熟阶段。早三叠世至中侏罗世(250~166Ma)是两套烃源岩热演化的关键时期,中侏罗世(174Ma)和晚白垩世(96Ma)为两套烃源岩生烃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二叠系 热演化史 埋藏史 生油门限 古地温
下载PDF
Clumped isotope analysis of lacustrine endogenic carbonates and implications for paleo-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from Dali Lake 被引量:1
15
作者 Jiaojiao YUE Jule XIAO +2 位作者 Xu WANG Jiawei FAN Ben Q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2期294-306,共13页
Carbonate clumped isotope(Δ47)is a new and reliable geothermometer.Endogenic carbonates in lake sediments are good archives to reconstruct lake water temperature using clumped isotope thermometry.However,applications... Carbonate clumped isotope(Δ47)is a new and reliable geothermometer.Endogenic carbonates in lake sediments are good archives to reconstruct lake water temperature using clumped isotope thermometry.However,applications of carbonate clumped isotope thermometry to lacustrine carbonates are still scarce because the existed organic and/or sulfur contaminants in such samples interfere with clumped isotope analysis and cause notable temperature biases.Therefore,exploring an effective way to remove contamination is a prerequisite to widely applying carbonate clumped isotope thermometry to lake sediments.By pretreating fine-grained endogenic carbonates from Dali lake sediments with hydrogen peroxide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for different lengths of time,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conditional experiments to seek the optimal pretreatment condition for clumped isotope analysis.Δ47,Δ48 offset and 49 parameter were obtained from clumped isotope measurement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contamination removal.Results showed that untreated samples("0%-0")had a very high 49 parameter.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hydrogen peroxide,the 49 parameter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ile theΔ48 offset evidently increased.TheΔ47,Δ48 offset and 49 parameter of samples pretreat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showed significant variability,even though the measuredΔ47 temperatures changed within a relatively narrow range(i.e.,from 17.0±1.3 to 22.8±1.6°C).Among various treated samples,the sample"3%-8"yielded a smallerΔ48 offset and 49 parameter,and lowerΔ47 temperature of 17.0±1.3°C.Therefore,"reacting with 3%hydrogen peroxide for 8 h"was suggested to be the optimal condition for removing contaminants from lacustrine endogenic carbonates prior to clumped isotope analysis.At the time when the pretreatment condition was too intense(i.e.,H2O2 concentration>3%and/or reaction time>8 h),secondary contaminants might have been generated in the closed reaction system,whose ultimately transformed state may interfere with masses 47,48.Using the optimal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ustrine endogenic carbonate Clumped isotope paleo-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Hydrogen peroxide treatment Isobaric interference
原文传递
南大洋古环流研究方法综述
16
作者 唐灵刚 韩喜彬 +3 位作者 赵建如 许冬 边叶萍 葛倩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年第2期48-55,共8页
南大洋海洋环流系统由南极底层水AABW、南极绕极流ACC、南极表层水AASW、绕极深层水CDW组成,它们在全球气候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科考技术的进步,有关南大洋古环流研究越来越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盐度、流向和影响作用等方面。... 南大洋海洋环流系统由南极底层水AABW、南极绕极流ACC、南极表层水AASW、绕极深层水CDW组成,它们在全球气候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科考技术的进步,有关南大洋古环流研究越来越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盐度、流向和影响作用等方面。研究侧重内容不同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有差别,南大洋古环流研究方法包括古生物法、地球化学法、数值模拟、沉积法、实测资料等。本文就这些研究方法做一简单综述,以期强调南大洋在全球大洋历史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古环流 古温度 古生物 地球化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沉积盆地剥蚀量恢复方法 被引量:68
17
作者 袁玉松 郑和荣 涂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6-642,共7页
沉积盆地不整合面上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很多,按学科可分为4大类:基于古温标的地热学方法、基于地层学或沉积学原理的地质学方法、基于测井或地震数据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和基于物质扩散或累积原理的地球化学方法。每类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 沉积盆地不整合面上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很多,按学科可分为4大类:基于古温标的地热学方法、基于地层学或沉积学原理的地质学方法、基于测井或地震数据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和基于物质扩散或累积原理的地球化学方法。每类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实际应用中,必须根据盆地的发育、沉积构造演化以及不整合面分布等特征,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或方法组合。分析认为:在数据质量可靠的情况下、并且同时满足地层构造层序中的下构造层较上构造层经历了更高的古地温这一基本条件,古温标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地温梯度法是首选方法;对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可以选择孔隙度法和或声波时差法与古地温梯度法相结合进行地层剥蚀量恢复;对于显生宙以来的多旋回叠合盆地,首先应该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仔细分析,利用地层对比法定性约束剥蚀量的范围,然后再应用地热学方法和或沉积波动分析法进行定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声波时差 古温标 剥蚀量 沉积盒地
下载PDF
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方法研究——以江汉盆地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长煜 宋海斌 +4 位作者 钱荣毅 宋洋 黄兴辉 陈林 田丽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基于地球动力学的构造-热演化方法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江汉盆地宜随大剖面为例,采用平衡剖面方法对叠合盆地复杂、漫长的演化历史进行构造恢复,采用多期有限拉张-挤压应变速率法进行古热流反演,最后得到盆地的古地... 基于地球动力学的构造-热演化方法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江汉盆地宜随大剖面为例,采用平衡剖面方法对叠合盆地复杂、漫长的演化历史进行构造恢复,采用多期有限拉张-挤压应变速率法进行古热流反演,最后得到盆地的古地温场.由此,建立了构造恢复盆地基底热流反演岩石圈尺度温度结构—沉积盆地尺度温度结构的多期伸展、挤压模型的热模拟方法流程,实现了岩石圈尺度的热模拟与盆地尺度的热模拟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构造-热演化 应变速率 古热流 古地温场
下载PDF
涟源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裂缝方解石脉体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启示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忠锐 何生 +5 位作者 何希鹏 翟刚毅 黄亚浩 赵文 韩元佳 杨锐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81,共12页
针对湘中涟源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黑色泥页岩中油气特征及微观保存条件,选择涟源凹陷XY1井大隆组泥页岩中高角度裂缝方解石脉体,开展了脉体岩相学和阴极发光观察、脉体盐水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特征及温压研究,结合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及油... 针对湘中涟源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黑色泥页岩中油气特征及微观保存条件,选择涟源凹陷XY1井大隆组泥页岩中高角度裂缝方解石脉体,开展了脉体岩相学和阴极发光观察、脉体盐水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特征及温压研究,结合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及油气生成阶段分析和埋藏-热演化-构造抬升史模拟,确定了裂缝脉体形成时期和深度,讨论了泥页岩油气微观保存条件。研究表明:大隆组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R_o为1.2%~1.3%,原始有机质中发育有机孔,泥页岩孔隙内液态油中很少发育有机孔;裂缝方解石脉体由早晚两期形成,边界清晰;早期脉体中发育大量蓝白色荧光的液相烃包裹体和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发微弱荧光的气相烃包裹体和不发荧光的甲烷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介于93~138℃间,对应古埋深为2 000~3 000 m;晚期脉体中包裹体发育程度差,仅零星见烃类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介于50~62℃间,对应古埋深为900~1 100 m;依据早期裂缝方解石脉体中甲烷包裹体激光拉曼参数和甲烷体系状态方程估算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为28.92~41.47 MPa,相应古压力系数为1.10~1.57。根据早晚两期裂缝方解石脉体中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的发育程度以及捕获温压信息推断,在燕山-喜山期大幅度构造抬升和地层剥蚀过程中,泥页岩中多期裂缝形成和开启以及成脉古流体活动,对大隆组泥页岩中滞留油气的微观保存条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涟源凹陷 二叠系大隆组 裂缝方解石脉体 流体包裹体 古温压 含油气性 保存条件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生代地热特征与前陆盆地构造、沉积作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传庆 饶松 +1 位作者 徐明 胡圣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4-202,共9页
沉积盆地热体制与油气资源勘探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石油钻井的Ro数据,采用古地温梯度法恢复了四川盆地钻井的最高古地温。结果显示,四川盆地西部、川东南和川东北的钻井,顶部的剥蚀量在3700m左右,盆地中部的剥蚀量约3100m。钻井古地温... 沉积盆地热体制与油气资源勘探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石油钻井的Ro数据,采用古地温梯度法恢复了四川盆地钻井的最高古地温。结果显示,四川盆地西部、川东南和川东北的钻井,顶部的剥蚀量在3700m左右,盆地中部的剥蚀量约3100m。钻井古地温梯度在13.2~24.5℃/km之间,占热流在31.2~60.1mW/m^2之间。热流最低的钻井为L1井,最高的为W28井,前者位于川西北的龙门山前陆盆地,后者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威远隆起。古热体制受前陆盆地发展过程中的构造、沉积作用影响,龙门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具有较低的热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古地温梯度 古热流前陆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