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两套优质烃源岩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32
1
作者 朱光有 金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06-512,共7页
通过对东营凹陷烃源岩及原油的研究 ,发现东营凹陷主要油田的原油来自沙河街组沙三段下部 (Es3下)和沙四段上部 (Es4 上)的烃源岩。作者利用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 ,深入分析了这两套优质烃源岩在沉积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东营凹陷烃源岩及原油的研究 ,发现东营凹陷主要油田的原油来自沙河街组沙三段下部 (Es3下)和沙四段上部 (Es4 上)的烃源岩。作者利用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 ,深入分析了这两套优质烃源岩在沉积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其中沙三段下部烃源岩是在咸水—半咸水深湖—半深湖环境下沉积形成的 ,沙四段上部是在盐水—咸水浅湖—半深湖环境下形成的。同时还讨论了这两套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特征 ,揭示了两套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条件———高的古生产力和缺氧环境 ,其中咸水沉积环境是沙四段上部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烃源岩 地球化学 原油 沙河街组
下载PDF
湖相烃源岩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2
作者 张林晔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1-595,共5页
湖相烃源岩的沉积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其中发育有机质富集层的优质烃源岩对陆相大油气田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关于湖相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层的形成机制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其认识已取得重要进展。湖相优质烃源的发育与湖盆演化过程中... 湖相烃源岩的沉积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其中发育有机质富集层的优质烃源岩对陆相大油气田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关于湖相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层的形成机制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其认识已取得重要进展。湖相优质烃源的发育与湖盆演化过程中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古湖泊的物理化学性质、古生产力营养的来源、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对其成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注意寻找湖相富有机质沉积韵律中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元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分析地质演变过程中周期性和事件性的耦合关系,探讨地质环境、生物演化、有机质富集层形成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有机质富集层 生物标志化合物 微量元素 旋回地层学 湖相烃源岩
下载PDF
无机地球化学参数与有效烃源岩发育环境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腾格尔 刘文汇 +1 位作者 徐永昌 陈践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3-200,共8页
探索海相有效烃源岩判识指标仍是我国油气勘探中尚待解决的重要科研任务之一。古生产力及氧化还原条件是研究全球变化和海洋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塑有效烃源岩发育环境的主要参数。Si、Ba是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Cd对古营养盐的反演具良... 探索海相有效烃源岩判识指标仍是我国油气勘探中尚待解决的重要科研任务之一。古生产力及氧化还原条件是研究全球变化和海洋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塑有效烃源岩发育环境的主要参数。Si、Ba是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Cd对古营养盐的反演具良好前景。过渡金属及其相关比值是缺氧环境的有效判识指标,可用其推断有机质保存条件。δ13Ccarb正偏移指示有机质埋藏量增加,是底部水体缺氧的响应。过渡金属同位素(δ65Cu、δ66Zn、δ97Mo)受生物活动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发生较大分馏,示踪环境变化具灵敏、高效性。将这些无机参数对古环境的示踪意义引入油气地质研究,从环境角度分析某一套地层能否发育有效烃源岩,进而探讨高演化海相有效烃源岩的判识,就更具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烃源岩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古生产力 缺氧条件
下载PDF
有机质供给和保存在烃源岩形成中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丁修建 柳广弟 +3 位作者 黄志龙 卢学军 陈哲龙 谷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2-842,共11页
烃源岩形成研究一直集中于海相盆地的"生产力模式"和"保存模式"之争,湖相盆地研究较少.利用二连盆地烃源岩有机碳、碳酸盐碳同位素、热解参数、还原硫等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征了湖盆古生产力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研究... 烃源岩形成研究一直集中于海相盆地的"生产力模式"和"保存模式"之争,湖相盆地研究较少.利用二连盆地烃源岩有机碳、碳酸盐碳同位素、热解参数、还原硫等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征了湖盆古生产力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研究了有机质供给和保存在烃源岩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发现不同的湖盆中有机质供给和保存对烃源岩形成的控制作用明显不同.有机质供给量大的湖盆原始有机质含量高,烃源岩形成主要受有机质供给控制,受有机质保存条件影响小,即使在含氧的水底也会有部分有机质来不及氧化而富集形成烃源岩;有机质供给量小的湖盆原始有机质含量低,氧化环境中大部分有机质被降解难以形成烃源岩,只有还原环境下有机质才能得到较好的保存,有机质保存是控制烃源岩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供给 有机质保存 古生产力 陆源有机质输入 二连盆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赤道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变化:来自元素比值的证据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超 金海燕 翦知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6-283,共8页
通过对热带碳循环"973"项目于2008年暖池区专题航次采集的KX08-97321-2柱状样(01°25.01′S,157°58.91′E;水深1897m)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以及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测定,结果发现,In(Ba/Ti)和In(Ca/Ti)指示的... 通过对热带碳循环"973"项目于2008年暖池区专题航次采集的KX08-97321-2柱状样(01°25.01′S,157°58.91′E;水深1897m)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以及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测定,结果发现,In(Ba/Ti)和In(Ca/Ti)指示的赤道西太平洋古生产力在过去的370ka以来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和岁差周期。间冰期In(Ba/Ti)的平均值比冰期的高13%,说明古生产力冰期低、间冰期高。然而,温跃层替代指标显示该海域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不具有简单的冰期-间冰期变化模式,说明温跃层深度不是控制该地区古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相反,该地区温跃层的营养物供给受南大洋的影响,可能是影响古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可能是高低纬度过程的相互作用导致古生产力变化出现29ka和19ka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古生产力 Ba/Ti Ca/Ti XRF赤道西太平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被引量:11
6
作者 薛楠 邵晓州 +5 位作者 朱光有 张文选 齐亚林 张晓磊 欧阳思琪 王淑敏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65,共15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15口井的暗色泥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测井解释成果,推断出其古沉积环境,总结了烃源岩质量的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自下而...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15口井的暗色泥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测井解释成果,推断出其古沉积环境,总结了烃源岩质量的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长7_(3)亚段有机质丰度最大,长7_(2)亚段次之,长7_(1)亚段最小。长7_(3)亚段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可达12.4%,生烃潜力大,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_(1)型为主,是一套处于成熟阶段的好—优质湖相烃源岩。(2)平凉北地区长7_(3)亚段沉积期气候潮湿温暖,为陆相淡水环境。较高的古生产力、缺氧还原水体为有机质的生长、繁殖和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3)平凉北地区长7_(3)亚段发育火山-热液型烃源岩。火山活动与热水沉积共同影响着长7_(3)亚段的水体环境,其较高的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大量生成的基础,缺氧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完整保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古生产力 潮湿温暖气候 缺氧还原环境 火山-热液型烃源岩 长7段 三叠系 平凉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Paleo-productivity evolution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nd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black rock series from the Dalong Formation, South China 被引量:11
7
作者 SHEN Jun ZHOU Lian +5 位作者 FENG QingLai ZHANG MuHui LEI Yong ZHANG Ning YU JianXin GU SongZ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1583-1594,共12页
The change of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remains controversial. In this study, records from two deep-water sections in South China (Xiakou and Xinmin sections) show the pri... The change of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remains controversial. In this study, records from two deep-water sections in South China (Xiakou and Xinmin sections) show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latest Permian to the earliest Triassic, and five evolutionary stages Increase-Decrease-Recovery-Recession- Stagnation) can be observed from Clarkina changxingensis-C, deflecta to Hindeodus parvus-lsarcicella isarcica zones. Pri- mary productivity decreased abruptly from the base of C. meishanensis zone. Besides, for adjusting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oceanic environment, the primary producers in the oceanic surface had changed to acritarch and cyanobacteria, which were more tolerant of stressful environment. Then the producers were under huge stagnation in the H. parvus-L isarcica zone. The values of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from the black rock series in the Dalong Formation were very high, corresponding to that of an upwelling area in modern ocean, which shows that the strata of the Dalo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are potential hydrocarbon source-rocks. This result may come from the fact that South China craton was located at the equatorial upwelling area during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s. But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were different in various sections because they could be affected by redox conditions and diagenesis process after bu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productivity black rock serie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Dalong Formation redox condition geochemical proxy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天怡 黄士鹏 +3 位作者 李贤庆 姜华 曾富英 马以勒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8-703,共16页
受构造—沉积分异影响,四川盆地不同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沉积环境具有较大差异,前人针对不同区域筇竹寺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性的系统性对比研究比较薄弱。通过收集整理前人公开发表的四川盆地筇竹寺组16口钻井、9条野外剖面地球化... 受构造—沉积分异影响,四川盆地不同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沉积环境具有较大差异,前人针对不同区域筇竹寺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性的系统性对比研究比较薄弱。通过收集整理前人公开发表的四川盆地筇竹寺组16口钻井、9条野外剖面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前人认识,针对四川盆地不同地区的筇竹寺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有机质富集机制,取得4点认识:①德阳—安岳裂陷槽北段较南段古水体环境更为还原,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与保存;②四川盆地北部由裂陷槽深水陆棚区到川东北浅水陆棚区,古沉积环境整体由缺氧向氧化过渡,而由川西南浅水陆棚到川中裂陷槽发育区、川西南浅水陆棚到川东南浅水陆棚,沉积水体则逐渐向更还原的环境过渡;③裂陷槽北段及中段整体反映出很高的古生产力水平,且四川盆地筇竹寺期广泛的热液影响背景为有机质富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④裂陷槽北段及川西南浅水陆棚区筇竹寺组有机质丰度主要受古生产力强度影响,川东北和川东南浅水陆棚有机质丰度主要受控于古氧化还原环境,裂陷槽中段有机质丰度受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共同影响。研究成果对于深化四川盆地筇竹组沉积环境差异和烃源岩形成条件认识,支撑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 古生产力 古氧化—还原环境 有机质富集 筇竹寺组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上斜坡区筇竹寺组沉积环境及其页岩气勘探潜力: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威207井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梁霄 马韶光 +7 位作者 李郭琴 夏国勇 刘若林 倪根生 张梦琳 寇一龙 袁翠平 陈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82,共15页
为深入分析早寒武世(541~509 Ma)海洋化学状态、有机质富集机制,积极评价四川盆地西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基于四川盆地威远地区威207井筇竹寺组岩石学、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孔隙结构与吸附特征,对寒武纪早期上斜坡区... 为深入分析早寒武世(541~509 Ma)海洋化学状态、有机质富集机制,积极评价四川盆地西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基于四川盆地威远地区威207井筇竹寺组岩石学、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孔隙结构与吸附特征,对寒武纪早期上斜坡区古海洋环境、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及页岩含气潜力进行了探讨。沉积旋回显示筇竹寺组细粒沉积期发育多个海平面升降控制下深水-浅水陆棚交互转换旋回,但以浅水陆棚相为主,发育典型斜坡浊积体(扇)、重力流沉积。以威远地区为代表的上斜坡区未长期处于深水区,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沉积厚度受限。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威207井筇竹寺组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热演化程度高,残余烃较少,生烃能力偏低。氧化还原参数指示地处上斜坡的威远地区寒武纪初期海洋环境处于中等限制程度,仅存在一定程度的上升流,海水经历了“缺氧-氧化-缺氧-次氧化-氧化”的转变过程,致使上斜坡区古海洋生产力水平整体较低,由下至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微观孔隙结构与氮气吸附曲线指示筇竹寺组储层以复杂的、无规则狭缝型孔为主,甲烷吸附量和w(TOC)呈正相关性,但与温度呈负相关性,表明筇竹寺组现今普遍面临的高压高温条件不适于甲烷吸附。上述证据指示上斜坡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地质条件较复杂,勘探风险较高,建议资源评价方向应往以深水陆棚相沉积为主的拉张槽区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寒武世 筇竹寺组 页岩气 古海洋环境 古生产力 吸附能力 上斜坡区 威远地区
下载PDF
Changhsingian radiolarian fauna from Anshun of Guizhou,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OC and paleo-productivity 被引量:6
10
作者 XIANG Yu FENG QingLai +1 位作者 SHEN Jun ZHANG N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1334-1342,共9页
Abundant siliceous micro-fossils were found from the Dalong Formation,Xinmin section,Guizhou,which include nine species of radiolarians belonging to seven genera as well as nine types of siliceous spongy spicules.The ... Abundant siliceous micro-fossils were found from the Dalong Formation,Xinmin section,Guizhou,which include nine species of radiolarians belonging to seven genera as well as nine types of siliceous spongy spicules.The radiolarian fauna consists of all spherical radiolarians,without any species of Albaillellaria and Latentifistularia,indicating a relative shallow 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The high relative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radiolarian abundance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TOC)shows that the radiolarian assemblage represented by Copicyntra and Paracopicyntra can be used as a proxy to the paleo-productivity.However,the relative co-efficient between biogenic silica and the radiolarian and sponge spicule abundances is low.A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that an oceanic circulation has changed the biogenic silica content after radiolarian test and siliceous spongy spicule were dissol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ZHOU CHANGHSINGIAN RADIOLARIAN biogenic silicon paleo-productivity TOC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风化—热液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涛华 李文浩 +6 位作者 杨二强 卢双舫 潘文庆 张宝收 应俊锋 朱鹏飞 王秀哲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61,I0004,I0005,共17页
以塔西北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黑色页岩为例,利用总有机碳(TOC)、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探讨风化作用、热液活动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化—热液耦合过程促进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 以塔西北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黑色页岩为例,利用总有机碳(TOC)、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探讨风化作用、热液活动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化—热液耦合过程促进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古风化作用为海洋生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Fe)和丰富的陆源碎屑,前者导致浮游生物的勃发,后者促进水体有机质的吸附和沉降,为有机质富集奠定物质基础;热液活动提供丰富的还原性气体(H_(2)S)和热液硅,前者创造硫化缺氧的沉积环境及透光厌氧带,促进沉积有机质的保存,后者稀释沉积有机质的丰度。当风化作用较强而热液活动较弱时,古生产力勃发,热液硅稀释作用较弱,促进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当热液活动较强而风化作用较弱时,古生产力受限,热液硅稀释作用较强,导致相对贫有机质硅质页岩的形成。塔西北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受风化—热液协同控制。芳基类异戊二烯烃的油源对比显示,风化—热液耦合控制下发育的富有机质烃源岩对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深层油气资源具有重要贡献。该结果对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风化作用 热液活动 古生产力 透光厌氧带 早寒武世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晚末次冰期以来有孔虫特征及其对古海洋环境的指示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梦迪 邬黛黛 +1 位作者 吴能友 刘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南海北部陆坡有大量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对研究全球变化响应及驱动机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选取南海北部神狐海域2007年水合物钻探区Site 6A站位柱状沉积物,开展有孔虫群落、稳定同位素及AMS14 C分析研究,试图了解该区域晚末次冰... 南海北部陆坡有大量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对研究全球变化响应及驱动机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选取南海北部神狐海域2007年水合物钻探区Site 6A站位柱状沉积物,开展有孔虫群落、稳定同位素及AMS14 C分析研究,试图了解该区域晚末次冰期以来古海洋和古气候演化历史。结果显示,Site 6A站位柱状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连续分布,优势属种突出,丰度、分异度波动明显。沉积物底界为MIS3期约50kaBP,全新世沉积速率最高,为13.37cm/ka,在MIS2期可能存在由水合物分解导致的地层缺失。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特征恢复了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变化及冰盖体积变化,也指示该海域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状况基本不变。通过对具有特殊生态意义的底栖有孔虫Uvigerina、Cibicidoides、Bulimina的相对丰度分析,结合似瓷质壳体百分含量及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得出在末次冰期40kaBP东亚夏季风增强带来大量降雨,陆径流量增大导致古生产力增加。12~17ka的古生产力高值可能与增强的冬季风携带大量陆源碎屑沉积有关,并使得北大西洋低温、低氧、高营养盐的水团对该站位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组合 稳定同位素 古生产力 气候变化 神狐海域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纯豪 韩超 +1 位作者 韩梅 钟文健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6,共9页
为研究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作为有效烃源岩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过川西坳陷中段三口钻井岩心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有机显微组分以及沥青反射率的测定,分析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以及Sr、Ba、Cu、Al、V、Cr、N... 为研究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作为有效烃源岩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过川西坳陷中段三口钻井岩心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有机显微组分以及沥青反射率的测定,分析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以及Sr、Ba、Cu、Al、V、Cr、Ni等元素指标,探讨研究区当时所处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偏低,传统方法测得样品有机碳含量普遍低于0.2%,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有机质成熟度大于2.0%,处于过成熟阶段;生源Ba含量表明研究区雷口坡组具有中-低等古生产力水平;依据Sr/Ba、Sr/Cu、CaO/(MgO×Al 2 O 3)、V/Cr与V/(V+Ni)的比值特征推断雷口坡组当时处于炎热干旱、高盐度、低能、弱氧化-还原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雷口坡组 碳酸盐岩 古生产力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小型断陷湖盆有机质富集和烃源岩形成机制——以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修建 柳广弟 +3 位作者 赵龙梅 高登宽 张凯 匡大庆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0-657,共8页
为明确小型断陷湖盆烃源岩形成机理,开展了烃源岩形成、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综合有机质供给、保存和稀释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建立了小型断陷湖盆烃源岩形成的3种模式:边界断层活动强、沉积速率大的湖盆,有机质供给量大,保存条件差... 为明确小型断陷湖盆烃源岩形成机理,开展了烃源岩形成、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综合有机质供给、保存和稀释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建立了小型断陷湖盆烃源岩形成的3种模式:边界断层活动强、沉积速率大的湖盆,有机质供给量大,保存条件差,烃源岩形成主要受有机质供给控制,主要发育于有机质供给量大的深洼带;边界断层活动弱、沉积速率小的湖盆,有机质供给量小,有机质保存条件好,烃源岩形成主要受有机质保存条件控制,主要发育于还原程度强的缓坡带;边界断层活动强度和沉积速率居中的湖盆,有机质供给量较大,保存条件较好,烃源岩形成受沉积速率、有机质供给和保存的综合控制,在深洼带和近洼缓坡带均有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小型断陷湖盆 烃源岩 成岩模式 沉积环境 沉积速率 陆源有机质 古生产力
下载PDF
南海中部沉积物颗粒组分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汪卫国 陈坚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95-304,共10页
为研究南海中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蕴含的古海洋信息,对南海中部中沙以南的陆坡和海盆区表层沉积物及分别位于陆坡和海盆的2根柱样进行了粒度、扫描电镜、CaCO3和生物硅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中部沉积物由三类颗粒组分构成,其中,... 为研究南海中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蕴含的古海洋信息,对南海中部中沙以南的陆坡和海盆区表层沉积物及分别位于陆坡和海盆的2根柱样进行了粒度、扫描电镜、CaCO3和生物硅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中部沉积物由三类颗粒组分构成,其中,第一类颗粒组分的峰值粒径在5~10μm之间,主要由陆源矿物碎屑组成;第二类组分的峰值粒径在40~70μm之间,主要由有孔虫和硅藻组成;第三类颗粒组分的峰值粒径>400μm,由生物骨骼碎屑组成.这三类颗粒组分中第一类在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均存在,第三类则随机分布,第二类颗粒组分多以有孔虫为主,其含量受水深控制.在南海中部碳酸钙临界补偿深度[Dc(CaCO3)]以浅的陆坡区,因有孔虫含量较多,沉积物粒度曲线多为双峰形态,而在Dc(CaCO3)值以下的海盆区,因大部分有孔虫被溶解,沉积物中第二类颗粒组分为含量相对较低的硅藻,沉积物粒度曲线呈单峰或双峰形态.无论是陆坡区还是海盆区的柱样沉积,其平均粒径、第二类颗粒组分含量的变化均反映了有孔虫或硅藻含量的变化,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南海中部古生产力的替代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沉积物 粒度 颗粒组分 古生产力 南海中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赋存层位古环境和古生产率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瑞 邬黛黛 +4 位作者 孙甜甜 杨飞 杨睿 刘丽华 吴能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4-145,共12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其形成需要稳定的有机质供应。南海北部神狐海域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有利区域,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神狐海域水合物试采获得突破性成功。为了进一步了解古环境和古生产率对形成水合物有机质供应...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其形成需要稳定的有机质供应。南海北部神狐海域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有利区域,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神狐海域水合物试采获得突破性成功。为了进一步了解古环境和古生产率对形成水合物有机质供应的影响,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钻探区SH3站位180~215mbsf(meters below the sea floor)层位,尤其是水合物主要赋存层位190~200mbsf的古环境、古生产率以及陆源碎屑物质的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水合物主要赋存层位陆源碎屑物质(TDM)输入增加,较高的陆源碎屑物质输入和次氧化的沉积环境共同造就了比较好的有机质的外部保存条件;同时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藻类生物的繁殖,因此,生物成因有机质比较丰富,再加上神狐海域有比较良好的热解气的形成条件,这3个层面共同保证了神狐海域具有比较充足的有机质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古生产率 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下载PDF
晚新生代日本海古生产力演化——研究进展评述
17
作者 程宇龙 万世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14-1738,共25页
【意义】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及其生物泵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日本海作为西北太平洋一个主要的边缘海,其晚新生代古生产力演化与区域构造/火山活动、东亚季风/西风、洋流演变、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密切相关,是探寻地球系统科... 【意义】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及其生物泵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日本海作为西北太平洋一个主要的边缘海,其晚新生代古生产力演化与区域构造/火山活动、东亚季风/西风、洋流演变、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密切相关,是探寻地球系统科学的极佳窗口。【进展和结论】得益于一系列国际大洋钻探计划(DSDP31、ODP127/128和IODP346)等航次的相关研究,有关日本海古海洋演化,尤其是古生产力演化重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认识。日本海古生产力的常用代用指标包括沉积物的微量元素组成、生物标志物、生源组分含量及同位素组成、微体古生物化石种属特征等。在地质时间尺度,日本海表层初级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浮游生物必需的主要营养盐(氮、磷和硅)和微量营养盐(铁、锰、钴、锌、铜等),而日本海的营养盐主要通过风尘输入、火山活动、表层和深层洋流携带过来。在构造时间尺度,日本海古生产力的长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如风尘、火山铁肥和洋流贡献)尚不清楚,区域构造演化与海道开合、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火山活动及亚洲风尘输入演化等可能是关键驱动因素。在轨道—千年尺度,日本海沉积了深—浅色的韵律层,表层生产力大体表现出冰期降低而间冰期增加的特征,这主要取决于水体交换和层化状况改变导致的营养盐供应变化。目前,日本海古生产力的重建主要集中在晚第四纪,晚新生代构造尺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展望】由于日本海缺乏钙质生物沉积,硅藻化石显示出很好的研究潜力。在未来研究中,一方面要发展新指标体系如硅藻稳定同位素并结合硅藻种属组合,以重建日本海晚新生代古生产力的长期演化历史;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探讨海洋初级生产力与区域构造演化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古生产力 古海洋 古气候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形成环境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裴健翔 郭潇潇 +3 位作者 薛海涛 吴杨瑜 李珊珊 李文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7-945,共9页
莺歌海盆地中钻遇中新统海相烃源岩的探井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及斜坡带,中新统海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尚不明确。从生物和环境地球化学的角度,系统剖析了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形成时期古海洋生产力、陆源有机质输入与... 莺歌海盆地中钻遇中新统海相烃源岩的探井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及斜坡带,中新统海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尚不明确。从生物和环境地球化学的角度,系统剖析了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形成时期古海洋生产力、陆源有机质输入与氧化还原环境,揭示了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并预测了优质烃源岩分布。研究区中新统海相烃源岩中P/Ti值揭示古海洋生产力整体偏低,其中乐东区有增大的趋势。由于莺歌海盆地周围发育多条河流,陆源有机质供给充足,其中被子植物来源的奥利烷在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尤其是三亚组烃源岩)中普遍存在;莺北区、莺东斜坡、东方区和乐东区中新统海相烃源岩中Ni/Co值揭示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偏氧化的沉积水体中,乐东区沉积环境有变好的趋势。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与P/Ti和Ni/Co相关性揭示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环境仅对乐东区L30-1井区烃源岩发育具有一定控制作用;TOC值与奥利烷指数(奥利烷/C_(30)藿烷)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陆源有机质输入对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受海南岛和红河双物源影响的莺北区H29-1井区陆源有机质供给充足,为中新统高有机质丰度海相陆源型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场所;D29-2井区和L30-1井区附近古海洋生产力和保存条件较好,可发育内源型优质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环境 古海洋生产力 陆源有机质输入 中新统海相烃源岩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Petrolog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quality sali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western Qaidam Basin 被引量:2
19
作者 Bin Zhang Yuanyuan He +3 位作者 Yan Chen Qingyang Meng Jiaxuan Huang Li Yuan 《Petroleum Research》 2018年第4期359-369,共11页
The main oil source in western Qaidam Basin is the Paleogene sali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Traditionally,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se source rocks were characterized by low abundance and poor type of organic matter a... The main oil source in western Qaidam Basin is the Paleogene sali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Traditionally,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se source rocks were characterized by low abundance and poor type of organic matter as well as limited oil generation potential,but this poor source rock condition was very inconsistent with good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results.A previous study has just confirmed that this area develops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cognizing potential of hydrocarbon resource and consolidating confidence to search large and medium-sized oil and gas fields in western Qaidam Basin.Based on fine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source rocks,petrology,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organic geochemistry are applied to discuss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in this are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line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western Qaidam Basin were deposited in relatively shallow and quiet water with relatively high salinity and low nutrient content;influenced by the drought and cold climate,the terrigenous supply of fresh water was limited,and few aquatic organisms were developed.Good preservation condition is favorable for rapid preservation of oil generating biomass(such as aquatic organisms),to form source rocks rich in hydrogen element with high soluble organic matter content;but relatively lower paleo-productivity makes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saline lacustrine basins.The semi-deep lake,with relatively low salinity and abundant nutrients,is the most favorable are for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the source rocks have large thickness in the sedimentary depression areas,but due to high water salinity and far away from the provenance area,the water stratification was obvious,so it have moderate to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i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TOC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BIOMARKER paleo-productivity Preservation condition Qaidam basin
原文传递
西准噶尔晚石炭世哈拉阿拉特山组烃源岩发育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陶辉飞 邱振 +1 位作者 吉鸿杰 邱军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92,共1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拉阿拉特山地区发育一套晚石炭世哈拉阿拉特山组灰黑色泥岩层系,是该地区石炭系油气藏的主要烃源岩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对该套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因素的认识尚不清楚。本文基于西准噶尔哈拉阿拉特山...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拉阿拉特山地区发育一套晚石炭世哈拉阿拉特山组灰黑色泥岩层系,是该地区石炭系油气藏的主要烃源岩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对该套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因素的认识尚不清楚。本文基于西准噶尔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晚石炭世哈拉阿拉特山组乌和公路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岩石学研究,系统采集了17件新鲜泥岩样品,并开展了有机碳含量、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实验分析。通过综合分析野外调查结果和室内实验数据,得到如下几点认识:1)哈拉阿拉特山组泥岩发育在深海-半深海的沉积环境中,受浊流沉积频发的影响,底层水体一直处于富氧一缺氧的动荡变化过程之中;2)低V/Cr和U/Th比值,以及低v和u元素含量,指示了泥岩总体上形成于偏氧化的沉积环境;3)高的P和Ni元素含量,反映了当时水体具有较高的古生产力;4)在较高古生产力背景下,哈拉阿拉特山组泥岩有机质丰度(TOC平均为0.49%)偏低,原因是偏氧化的保存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哈拉阿拉特山组泥岩有机质质富集主要受控于沉积水体的保存(氧化还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准噶 晚石炭 古生产 沉积环 微量元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