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濮凹陷膏盐岩沉积控制因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利 余光华 +2 位作者 李建革 王家亮 巩建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7-31,112,共5页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端,发育沙三段4膏盐岩、沙三段3膏盐岩、沙三段2膏盐岩和沙一段膏盐岩共4套大型膏盐岩韵律层,研究区油气的富集及分布与沉积的膏盐岩密切相关。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端,发育沙三段4膏盐岩、沙三段3膏盐岩、沙三段2膏盐岩和沙一段膏盐岩共4套大型膏盐岩韵律层,研究区油气的富集及分布与沉积的膏盐岩密切相关。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岩心、测井、地球物理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膏盐岩沉积控制因素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沉积断层控制着凹陷内膏盐岩的局部沉积特征和厚度,沉积时的古地形和古物源控制膏盐岩的形成、分布及沉积形态。膏盐岩的封隔作用使研究区的异常压力具有垂向上分带性、平面上分隔性的特点,膏盐岩沉积的横向变化可成为各油气封闭系统的侧向封闭条件,膏盐岩发育区较强的压力封闭能力对油气具有良好的封盖作用,膏盐岩的流动性可为油气运聚提供良好的输送通道,并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盐岩 控制因素 同沉积断层 古地形 封盖作用 东濮凹陷
下载PDF
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沙一段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冯磊 吴伟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26-330,240,共5页
古地貌恢复研究是油气储层预测的重要内容,古地貌恢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物源、古水流等沉积特征的判断。针对辽河滩海西部地区钻井分布不均的特点,在钻井资料地层厚度压实校正基础之上,提出利用地震资料进行井间古地貌趋势补偿,将钻井资... 古地貌恢复研究是油气储层预测的重要内容,古地貌恢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物源、古水流等沉积特征的判断。针对辽河滩海西部地区钻井分布不均的特点,在钻井资料地层厚度压实校正基础之上,提出利用地震资料进行井间古地貌趋势补偿,将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有机地融合。通过在辽河滩海西部沙一段应用表明,该方法效果良好,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古地貌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压实校正 趋势补偿 辽河滩海
下载PDF
中国北部近海沉积盆地形成时期的古地形与盆地的含油气性 被引量:9
3
作者 朱伟林 成鑫荣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CAS 2000年第1期9-14,共6页
通过物质平衡法恢复中国北部近海沉积盆地周边集水区古地形,揭示盆地演化过程中富生烃凹陷周边地形演化特征,并分析古地形特征及构造运动,物源区岩性,盆地充填速率与凹陷含油气性的关系,为明确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中国北部近海 沉积盆地 形成时期 古地形 含油气性 岩性 富生烃凹陷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渤海典型低孔低渗油藏储层预测及效果——以渤海A油田沙河街组二段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周军良 胡勇 +2 位作者 李超 赵军寿 陈华靖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77,共5页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从渤海A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的地层发育特征入手,以砂体发育特征与地震资料响应的匹配关系为研究思路,探究古地貌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沙二段储层预测的适用性。通过开展最大振幅之和的...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从渤海A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的地层发育特征入手,以砂体发育特征与地震资料响应的匹配关系为研究思路,探究古地貌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沙二段储层预测的适用性。通过开展最大振幅之和的地震属性计算、已钻井砂体厚度趋势约束、古地貌联合校正的储层预测,表明在沙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为沟谷与洼地被两凸起分隔的古地貌格局,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西南及东北古地貌低洼处,东北部是后期开发调整的潜力区。基于该储层预测方法的合理性得到了5口设计井实钻结果的检验,证实了该成果不仅有助于油田下步调整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而且储层预测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供海上类似中深层油田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河街组 古地貌 地震属性 储层预测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罗家寨西南地区飞仙关早期沉积古地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曾云贤 刘微 杨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1,共2页
运用测井曲线伽玛值来研究罗家寨西南地区的沉积古地貌,通过上百口井测井曲线对比,发现飞仙关组底部的电性变化主要集中在50m范围内,以飞仙关组底界50m段的伽玛加权平均值来研究飞仙关早期沉积古地貌,指出20~30API的伽玛值区域可... 运用测井曲线伽玛值来研究罗家寨西南地区的沉积古地貌,通过上百口井测井曲线对比,发现飞仙关组底部的电性变化主要集中在50m范围内,以飞仙关组底界50m段的伽玛加权平均值来研究飞仙关早期沉积古地貌,指出20~30API的伽玛值区域可能是鲕粒最适宜生成的地区,且同时是后期鲕粒岩云化及鲕滩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依据处于有利相带、较高古地貌、邻近井的云化及储层发育较好的原则,提出QL25-PXI区块和DTT-DT5区块两个勘探有利区块。为该区勘探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滩储层 古地貌 飞仙关 罗家寨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西沙海域晚中新世深水水道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6
作者 杨志力 李丽 +7 位作者 吴佳男 李东 马宏霞 田洪训 张远泽 毛超林 李林 杨涛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38,69,I0002,I0003,共13页
为明确西沙海域晚中新世深水沉积体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根据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建立深水水道发育模式。结果表明:西沙周缘中新世发育两类不同物源类型的深水沉积体,一类是以越东水系陆源碎屑供源的深水水道,另一类是... 为明确西沙海域晚中新世深水沉积体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根据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建立深水水道发育模式。结果表明:西沙周缘中新世发育两类不同物源类型的深水沉积体,一类是以越东水系陆源碎屑供源的深水水道,另一类是以西沙台地碳酸盐岩碎屑供源的深水水道。陆源碎屑供源的深水水道,主要受古地形和海平面升降的影响,水道的迁移性强,水道间存在相互切割的特征;碳酸盐岩碎屑供源的深水水道,主要受古地形的影响,以垂向加积为主,水道的迁移性弱。该结果对西沙周缘油气勘探中深水水道的识别与储层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西沙海域 晚中新世 陆隆区 深水水道 重力流 古地形 海平面
下载PDF
(U-Th)/He年代学及其地质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邬宁芬 周祖翼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54-457,共4页
U Th He年代学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精度低温热年代学定年技术。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室测试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了这一方法在古地形演变、造山带抬升剥露时代和速率及年轻样品高精度年龄等方面的几个研... U Th He年代学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精度低温热年代学定年技术。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室测试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了这一方法在古地形演变、造山带抬升剥露时代和速率及年轻样品高精度年龄等方面的几个研究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h)/He测年技术 磷灰石 锆石 抬升剥露 古地形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侏罗纪古地形与沉积体系分布 被引量:2
8
作者 邹爽 许中杰 +1 位作者 程日辉 高丹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1期162-170,共9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同沉积期盆地的古地形控制了物源区、沉积区及沉积物的搬运方向和方式。本文利用单井剥蚀量和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构造沉降量计算等方法,恢复了东部坳陷中侏罗世(J_2SQ1和J_2SQ2)和晚侏罗世(...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同沉积期盆地的古地形控制了物源区、沉积区及沉积物的搬运方向和方式。本文利用单井剥蚀量和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构造沉降量计算等方法,恢复了东部坳陷中侏罗世(J_2SQ1和J_2SQ2)和晚侏罗世(J_3SQ1和J_3SQ2)的古地形。J_2SQ1时期盆缘隆起连片,东部隆起已初具雏形,东部隆起两侧形成了两个凹陷区;J_2SQ2时期东部隆起扩大,成为坳中隆起,隆起两侧的凹陷区加深,北部的凹陷逐渐转变为主凹陷区;J_3SQ1时期东部隆起两侧凹陷继续加深;J_3SQ2凹陷区抬升,盆地整体沉积面积比前期略有减小。构造古地形控制了沉积物搬运和堆积。古隆起、古斜坡是沉积物通道,控制砂体的堆积和分布,其中陡坡带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而缓坡带发育河流和三角洲沉积;古凹陷是沉积物的堆积场所,一般发育水下扇和湖泊沉积。东部隆起作为坳中隆起,不仅分隔了凹陷区,且成为重要的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古地形 沉积体系 构造沉降
下载PDF
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类型和展布的控制作用——以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建停 樊爱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270-279,共10页
揭示“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约束作用”已成为国内外油气盆地分析研究的一个热点,为进一步明确古地貌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类型和沉积展布的控制作用,利用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的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 揭示“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约束作用”已成为国内外油气盆地分析研究的一个热点,为进一步明确古地貌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类型和沉积展布的控制作用,利用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的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内,采用地层厚度的方法重构古地貌,分析研究区东二段不同沉积期次的古地貌特征,探讨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东二段发育2个三级层序,为东二上段和东二下段(SQ_(d2)^(L)和SQ_(d2)^(U));古陡坡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南部古缓坡上,而深洼区以浅湖泥沉积为主;从层序SQ_(d2)^(L)到层序SQ_(d2)^(U),盆地由强烈断陷转变为缓慢拗陷,盆地的分割性逐渐变弱,从而使得滨浅湖沉积区域不断增大,古缓坡的辫状河三角洲不断向深洼区进积.研究认为,构造古地貌控制了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其分割性控制着湖盆面积的大小和长轴方向辫状河三角洲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黄河口凹陷 古地貌 沉积体系 东营组
下载PDF
深县凹陷沙一下段沉积体系恢复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平 邹德江 李胜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2年第1期1-4,共4页
以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沙一段为例,研究古地貌对层序中沉积体系发育规律的影响。首先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深县凹陷等时地层格架,再结合地震剖面上下切沟谷、古凸起等古地貌识别特征标志,利用残留厚度法与层位拉平方法对砂一段进行古地貌... 以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沙一段为例,研究古地貌对层序中沉积体系发育规律的影响。首先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深县凹陷等时地层格架,再结合地震剖面上下切沟谷、古凸起等古地貌识别特征标志,利用残留厚度法与层位拉平方法对砂一段进行古地貌分析。在古地貌恢复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古地形地貌对沉积体系的影响,结合含砂率、地震属性、地震相等特征恢复了深县凹陷沙一下段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环境 沉积体系 层序 下切沟谷 古凸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构造平缓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特征与储层分布 被引量:37
11
作者 张银德 周文 +3 位作者 邓昆 王彩丽 王勇 蒙晓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7-767,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构造平缓,奥陶系顶部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以岩溶潜台发育,而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发育局限为特征,岩溶斜坡区和岩溶潜台的东部沟槽区为储层发育区。本文综合利用大量岩心、薄片资料观察、物性实验数据和钻井、测井、...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构造平缓,奥陶系顶部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以岩溶潜台发育,而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发育局限为特征,岩溶斜坡区和岩溶潜台的东部沟槽区为储层发育区。本文综合利用大量岩心、薄片资料观察、物性实验数据和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高桥地区马家沟组顶的古岩溶识别标志进行了分析,恢复了岩溶古地貌,对岩溶古地貌类型(单元)进行了划分并分析其与储层的关系。高桥地区地层学标志,岩石学标志,矿物学标志,古岩溶发育的形迹说明奥陶系马家沟顶存在沉积间断、古岩溶作用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按古风化壳出露层位,结合地震相追踪成果,落实沟槽分布,编制该区前石炭纪古地质图,运用古地质图法、印模法和残厚法恢复高桥岩溶古地貌,编制出岩溶古地貌图。根据岩溶古地貌,按岩溶单元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潜台三个二级地貌(类型)单元,岩溶高地可进一步分为岩溶台地、溶洼(洼地)2种三级微地貌类型。岩溶潜台进一步可划分为岩溶台地、溶洼、溶丘(残丘)、沟槽4种三级微地貌类型。高桥处于构造平缓地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区发育局限,大范围为岩溶潜台区且潜台区东侧沟槽(主沟槽、次沟槽)比较发育。岩溶高地整体储集性较东部岩溶斜坡区及岩溶潜台区差。岩溶斜坡区发育两套岩溶系统,储层条件相对较好,成藏要素配套较好,是下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之一。岩溶潜台区总体岩溶作用减弱,储层发育程度变弱,东部沟槽区,因沟槽的存在,加强了垂向岩溶作用深度,间接增加侧向溶蚀作用,岩溶作用变好,储层发育程度增加,加上裂缝的影响,可以形成相对较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古地貌 岩石学标志 岩溶潜台 地貌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纪古地貌特点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1
12
作者 帅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6,共3页
以地震和钻井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济阳坳陷古近纪古地貌特点及其对隐蔽油气圈闭储集岩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箕状断陷背景上,断裂活动、冲刷和侵蚀作用、大型沉积体推进等因素形成的多级地形坡折和不同类型的沟槽、洼地围绕着沉积... 以地震和钻井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济阳坳陷古近纪古地貌特点及其对隐蔽油气圈闭储集岩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箕状断陷背景上,断裂活动、冲刷和侵蚀作用、大型沉积体推进等因素形成的多级地形坡折和不同类型的沟槽、洼地围绕着沉积和沉降中心有序地分布,构成了济阳坳陷古地貌的主要特点,控制了储集岩的类型、发育程度、分布位置和外部形态。盆地古地貌决定了物源和沉积体系的基本格局与发展历史,局部的古地貌单元决定了沉积作用发生的地理位置。其中,多级地形坡折控制了不同相带构造位置的类型及发育程度,古沟槽指示了沉积物搬运的主要方向,古洼地则是沉积作用发生的首选地点。以古地貌分析为出发点,是预测岩性圈闭储集岩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古地貌 断陷湖盆 沉积 储集岩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川东南—黔西北桐湾Ⅲ幕岩溶古地貌恢复 被引量:9
13
作者 冯伟明 谢渊 +4 位作者 李嵘 罗建宁 林家善 刘建清 赵瞻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70-1280,共11页
通过对川东南—黔西北灯影组露头、钻井岩芯的详细观察分析,认为灯影组中上部发育一系列的古岩溶标志,包括岩溶角砾岩、充填的溶洞溶缝、含铁质古风化壳等。在结合前人对上扬子桐湾运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川东南—黔西北大部分地区由Ⅲ... 通过对川东南—黔西北灯影组露头、钻井岩芯的详细观察分析,认为灯影组中上部发育一系列的古岩溶标志,包括岩溶角砾岩、充填的溶洞溶缝、含铁质古风化壳等。在结合前人对上扬子桐湾运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川东南—黔西北大部分地区由Ⅲ幕和Ⅱ幕叠加形成了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采用"印模法"恢复桐湾Ⅲ幕岩溶古地貌,"印模"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印模"如果包括麦地坪组,"印模"底界将具明显穿时性。根据"印模"地层分布及古地貌指示,研究区岩溶古地貌主体呈南北向展布,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东部发育岩溶高地,西侧为岩溶洼地,中部则发育岩溶斜坡。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残丘、平台以及上斜坡、下斜坡等次级岩溶古地貌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标志 桐湾运动 岩溶古地貌 灯影组 麦地坪组 川东南-黔西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地震识别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9
14
作者 客伟利 张光亚 +2 位作者 潘文庆 张磊 张仁焕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哈拉哈塘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潜山背斜西翼上,其中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成因复杂、非均质性强和识别困难等特点。以该地区现有钻井资料、地震解释成果为基础,在现代岩溶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利用... 哈拉哈塘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潜山背斜西翼上,其中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成因复杂、非均质性强和识别困难等特点。以该地区现有钻井资料、地震解释成果为基础,在现代岩溶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利用分时窗提取、断裂属性(Fault Fracture Attribute,FFA)裂缝预测等特色技术,详细刻画了一间房组孔洞、裂缝型储集层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层CT扫描古河道识别、残厚法古地形恢复、基于优化算法的构造识别体断裂精细刻画等特色技术开展了岩溶储集层控制因素分析,指出古地形较高、水系发达、小断裂发育等是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控制因素。面对现有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勘探难题,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钻井—地震结合,综合利用多种地震预测技术是开展研究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识别和控制因素分析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岩溶储集层 孔洞储集层识别 裂缝储集层识别 地层CT扫描 古地形恢复
下载PDF
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底部地层沉积相划分 被引量:3
15
作者 韩宏伟 宋维琪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6期617-623,共7页
博兴洼陷西部花沟地区井资料少,地层的波阻抗差异小,利用常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进行沉积相划分,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探讨了利用高精度古地形恢复技术和地震共生体素聚类技术划分沉积相的方法。在古地形恢复技术研究中,重点讨论了关于古... 博兴洼陷西部花沟地区井资料少,地层的波阻抗差异小,利用常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进行沉积相划分,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探讨了利用高精度古地形恢复技术和地震共生体素聚类技术划分沉积相的方法。在古地形恢复技术研究中,重点讨论了关于古地形恢复可靠程度的各种校正及校正界定问题;在地震相分析中,引入了图像处理中的共生体素技术,探讨了地震属性共生体素聚类分析地震相划分技术;最后,综合利用古地形恢复结果和地震属性共生体素地震相分析结果,对研究区的目的层沙三段进行了沉积相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恢复 校正量界定原则 共生体素技术 聚类分析 地震属性 地震相 沉积相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复杂古地形条件下的沉积相
16
作者 乔彦国 李瑞 +2 位作者 王桂芳 邹宗义 秦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 112,共8页
为了在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寻找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在单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覆盖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层位拉平法恢复了下白垩统K1nc沉积期古地貌,结合地震振幅属性切片技术、地震相分析等进行物源分析,划... 为了在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寻找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在单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覆盖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层位拉平法恢复了下白垩统K1nc沉积期古地貌,结合地震振幅属性切片技术、地震相分析等进行物源分析,划分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相带,预测有利砂体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1nc地层以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沉积为主,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物源早期以东西向及南西—北东向为主,晚期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研究区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优质储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岩性圈闭勘探和估计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储量规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恢复 地震相 沉积相 地震属性 南图尔盖盆地 哈萨克斯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