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岱海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90
1
作者 孙千里 周杰 肖举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3-95,共3页
处于北方环境敏感带的封闭湖泊岱海 ,其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岱海降水、水动力搬运强度以及湖面水位高低的变化。较为丰富的降水及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容易沉积成分较粗的陆源碎屑颗粒 ;当湖面较低时 ,缩短了沉积物搬运区与沉积区的距离 ... 处于北方环境敏感带的封闭湖泊岱海 ,其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岱海降水、水动力搬运强度以及湖面水位高低的变化。较为丰富的降水及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容易沉积成分较粗的陆源碎屑颗粒 ;当湖面较低时 ,缩短了沉积物搬运区与沉积区的距离 ,也容易使沉积物粗颗粒组分增加 ,但仅从平均粒径大小上很难对其沉积作用形式作出判断。通过对岱海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的分析 ,讨论了湖泊的几种可能沉积作用 ,区分了正常流水沉积与极端条件下风力作用以及水流与风力作用混合沉积 ,从而揭示了沉积时的古环境特征 ,在岩心 12 .34~ 14.18m段 ,即10 .5 ka前具有低湖面、气候寒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古环境 岱海 湖泊沉积物 古气候 流水沉积 沉积作用
下载PDF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沉积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4
2
作者 刘俊海 杨香华 +2 位作者 于水 吴志轩 加东辉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21-427,共7页
采用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测试了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砂泥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稀土总量在82 2×10-6~182×10-6之间,平均为144×10-6;w(LREE)/w(HREE)比值在4 54~10 02之间,平均为8 67,相对富集LREE;Eu基本... 采用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测试了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砂泥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稀土总量在82 2×10-6~182×10-6之间,平均为144×10-6;w(LREE)/w(HREE)比值在4 54~10 02之间,平均为8 67,相对富集LREE;Eu基本为负异常,δEu在0 59~1 03之间,平均为0 73;δCe在0 92~1 09之间,平均为0 98,Ce正常或具微弱的负异常;(w(La)/w(Yb))N在8 23~11 61之间,样品的分布曲线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型。样品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当时丽水凹陷为海陆交替的沉积环境,水介质环境为缺氧的还原条件,盆地类型应为稳定的克拉通盆地,物源区母岩主要为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古环境 物源 丽水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热河生物群的古生态与古环境——冀北、辽西叶肢介群落古生态与古环境重建 被引量:54
3
作者 王思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89-301,T003,共14页
冀北、辽西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叶肢介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古叶肢介群落。通过叶肢介化石埋藏学、形态功能学和现代叶肢介生活环境的研究,对古环境进行了重塑。文中论述了古群落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与地位,并着重论述了叶肢介群... 冀北、辽西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叶肢介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古叶肢介群落。通过叶肢介化石埋藏学、形态功能学和现代叶肢介生活环境的研究,对古环境进行了重塑。文中论述了古群落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与地位,并着重论述了叶肢介群落的演变和古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变化对群落的作用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叶肢介群落 古生态 热河生物群 晚侏罗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6
4
作者 伊海生 林金辉 +1 位作者 周恳恳 李军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03-312,共10页
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新生代陆相地层中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以碳氧同位素作为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试图从古湖泊演化的角度,阐明高原新生代早期环境演变历史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所有分析样品中生物碎屑灰岩类... 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新生代陆相地层中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以碳氧同位素作为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试图从古湖泊演化的角度,阐明高原新生代早期环境演变历史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所有分析样品中生物碎屑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显示最低值,反映它们沉积在一个水体滞留时间短的开放性淡水湖泊系统中。泥晶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发育在蒸发作用明显的封闭性咸水湖泊体系中,而叠层石灰岩类明显富集13C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从始新世到渐新世至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δ18O值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δ13C则由古近纪的负值变为新近纪的正值,反映该区古湖泊系统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预示古近纪到新近纪之交高原古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 碳氧同位素 湖相碳酸盐岩 古气候 古环境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系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7
5
作者 朱如凯 郭宏莉 +2 位作者 何东博 罗忠 邵龙义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0-136,共7页
详细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系泥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样品稀土总量为18 86× 10 -6~ 6 2 0 4× 10 -6,变化较大 ,其中祁连地区REE总量为 76 49× 10 -6~ 6 2 0 4×10 -6,甘肃永昌煤山子剖面的稀土总量最... 详细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系泥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样品稀土总量为18 86× 10 -6~ 6 2 0 4× 10 -6,变化较大 ,其中祁连地区REE总量为 76 49× 10 -6~ 6 2 0 4×10 -6,甘肃永昌煤山子剖面的稀土总量最高 ,新疆北部地区泥岩和灰岩 (泥灰岩 )的稀土总量均较低。各泥岩样品的轻稀土富集 ,Eu负异常 ,δEu介于 0 44~ 0 90之间 ,δCe部分为正异常 (>1) ,部分为负异常 (<1)。研究区样品的Sm含量与北美页岩样品相比为正异常 ,Dy出现负异常的样品较多。根据稀土元素δCe和Ceanow的变化 ,反映当时新疆北部地区水介质环境大部分为缺氧的还原条件 ;祁连地区为海陆过渡环境 ,部分为氧化条件 ,另一部分为缺氧的还原条件 ,这与其他相标志所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根据稀土元素组合及比值的变化 ,显示物源区母岩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混合来源 ,稀土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 ,重稀土配分曲线较为平坦 ,显示源岩为粘土岩、花岗岩和中性岩的混合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稀土元素 物源 古环境 西北地区
下载PDF
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 被引量:47
6
作者 许清海 杨振京 +2 位作者 崔之久 阳小兰 梁文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3-457,共5页
从考古孢粉学角度 ,根据赤峰七锅山剖面孢粉分析 ,结合赤峰地区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 ,探讨了赤峰地区 80 0 0aB .P .以来的先人生活环境 ,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演变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84 0 0~ 62 0 0aB .P .为温暖湿... 从考古孢粉学角度 ,根据赤峰七锅山剖面孢粉分析 ,结合赤峰地区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 ,探讨了赤峰地区 80 0 0aB .P .以来的先人生活环境 ,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演变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84 0 0~ 62 0 0aB .P .为温暖湿润的草原气候 ,先人既狩猎捕鱼 ,也种植作物和放牧 ;6 2 0 0~ 4 0 0 0aB .P .,随着森林的破坏 ,环境逐渐恶劣 ,农业水平下降 ;4 0 0 0~ 2 5 0 0aB .P .植被以草原为主 ,气候温干 ,先人以旱作农业为主 ;2 5 0 0aB .P .至现在 ,植被为典型的蒿草草原 ,气候温和偏干 ,农业和畜牧业相对发展 ,人类活动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分析 古环境 人类活动 赤峰地区 自然环境 气候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1
7
作者 李军 桑树勋 +3 位作者 林会喜 陈世悦 苗耀 杨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9-596,共8页
采集了渤海湾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井岩心的泥岩及少量灰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稀土元素测试分析。测试样品稀土总量平均值为290.39μg/g,明显大于北美页岩组合样。各样品δEu为0.42~0.83,平均0.67... 采集了渤海湾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井岩心的泥岩及少量灰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稀土元素测试分析。测试样品稀土总量平均值为290.39μg/g,明显大于北美页岩组合样。各样品δEu为0.42~0.83,平均0.67,中度Eu负异常;大多样品Ce含量正常,δCe为0.51~1.22,平均0.97。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轻稀土段曲线明显"右倾",重稀土段则较为"平坦"。灰岩及部分泥岩中Ce的负异常指示了晚石炭世本区陆表海的沉积环境特点,古海水为氧化环境。根据稀土元素的Eu异常及总的元素组合特点,判断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北缘的阴山古陆,母岩类型为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石炭-二叠系 古环境 物源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 被引量:45
8
作者 钱方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22-34,共13页
本文较详细的论述了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晚期的20多个地层剖面或钻孔的磁性地层极性期,得出了一批地层年代数据。如昆仑山口羌塘组为3.1MaBP~0.65MaBP,在该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化石为2.08MaBP;定日县贡巴组为2... 本文较详细的论述了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晚期的20多个地层剖面或钻孔的磁性地层极性期,得出了一批地层年代数据。如昆仑山口羌塘组为3.1MaBP~0.65MaBP,在该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化石为2.08MaBP;定日县贡巴组为2.3MaBP~1.9MaBP;札达盆地札达组和香孜组为6.15MaBP~3.4MaBP,3.4MaBP~1.25MaBP;理塘甲洼组为1.24MaBP~0.43MaBP,还得出吉隆三趾马化石年代约为5.0MaBP及第四纪早冰期年代,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幅度和古环境的变化提供年代学的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磁性地层 古环境 古地磁
下载PDF
中上扬子上奥陶统五峰组含放射虫硅质岩与古环境 被引量:38
9
作者 刘伟 许效松 +1 位作者 冯心涛 孙媛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四川雷波抓抓岩五峰组上部硅质岩含丰富的放射虫化石,表明晚奥陶世五峰期富硅质海水随着第二次海侵进入到扬子克拉通,进而证明了扬子西缘康滇古陆与川中古隆起间存在水道与巴颜喀拉海相通。在分析抓抓岩剖面五峰组沉积序列的基础上,通... 四川雷波抓抓岩五峰组上部硅质岩含丰富的放射虫化石,表明晚奥陶世五峰期富硅质海水随着第二次海侵进入到扬子克拉通,进而证明了扬子西缘康滇古陆与川中古隆起间存在水道与巴颜喀拉海相通。在分析抓抓岩剖面五峰组沉积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含放射虫硅质岩的区域对比,清理了该时期各地区岩性岩相组合及地层接触关系,恢复了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五峰期的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硅质岩 五峰组 古环境 抓抓岩 雷波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沉积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37
10
作者 蔡观强 郭锋 +1 位作者 刘显太 隋淑玲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7-354,共8页
分析了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沉积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沉积碳酸盐δ13CPDB值介于-2.45‰~+6.44‰之间,平均值为+2.43‰;δ18OPDB值介于-13.98‰~-5.68‰之间,平均值为-9.47‰。δ13CPDB、δ18OPDB之间具有良... 分析了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沉积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沉积碳酸盐δ13CPDB值介于-2.45‰~+6.44‰之间,平均值为+2.43‰;δ18OPDB值介于-13.98‰~-5.68‰之间,平均值为-9.47‰。δ13CPDB、δ18OPDB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指示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东营凹陷为相对封闭的湖泊环境。在纵向上,沙三段沉积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发生了负漂移,具有最低的δ18OPDB和δ13CPDB,而沙二段沉积碳酸盐具有最高的δ18OPDB和δ13CPDB。东营凹陷古近系湖泊沉积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是沉积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指示了区域古气候条件由沙四期的干旱气候,向沙三期的湿润气候转变,至沙二期,气候又经历了短暂的干热阶段。东营凹陷沙河街期的沉积环境特征直接控制了各阶段发育的泥质岩类型及其沉积有机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氧同位素组成 东营凹陷 沙河街组 沉积岩 环境记录 干旱气候 碳酸盐 有机质特征
下载PDF
江陵凹陷古新世盐湖沉积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7
11
作者 王春连 刘成林 +2 位作者 徐海明 王立成 张林兵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7-576,共10页
江陵凹陷位于江汉裂谷盆地西部, 古新世是该区富钾卤水形成的主要时期, 研究该时期古气候的演化, 对下一步找钾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古新统沙市组和新沟嘴组湖相碳酸盐岩分析结果显示, 沙市组沉积碳酸盐岩δ13CPDB值介于–4.8‰ ~ ... 江陵凹陷位于江汉裂谷盆地西部, 古新世是该区富钾卤水形成的主要时期, 研究该时期古气候的演化, 对下一步找钾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古新统沙市组和新沟嘴组湖相碳酸盐岩分析结果显示, 沙市组沉积碳酸盐岩δ13CPDB值介于–4.8‰ ~ –1.0‰之间, 平均值为–3.4‰; δ18OPDB值介于–5.6‰ ~ –0.6‰之间, 平均值为–3.3‰; 新沟嘴组碳酸盐岩δ13CPDB值介于–10.8‰ ~ –8.8‰之间, 平均值为–9.3‰; δ18OPDB值介于–10.2‰ ~ –6.7‰之间, 平均值为–8.6‰。沙市组碳酸盐岩样品的δ13CPDB和δ18OPDB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 表明它们发育在蒸发作用明显的相对封闭的咸水湖泊体系中; 而新沟嘴组δ13CPDB和δ18OPDB之间相关性差, 指示该时期是水体滞留时间较短的开放型湖泊系统。碳氧同位素, Sr/Ba值和Mg/Ca值均说明沙市组沉积时期古盐度和蒸发/降雨大于新沟嘴组沉积时期; 古新世的岩相古地理演化说明了沙市组沉积时期古湖水面小于新沟嘴组沉积时期。江陵凹陷古新统湖泊沉积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指示了区域古气候条件由沙市期的干热向新沟嘴期的湿润转变。显示古新统沙市组到新沟嘴组江陵凹陷古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对于沙市组时期古盐湖演化和成钾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陵凹陷 古新统 湖相碳酸盐岩 稳定同位素 古气候 古环境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H_2S的分布与古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34
12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梁英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5-69,共5页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含H2S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所产天然气中的H2S属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成因。对该区飞仙关组膏质岩类的分布、气源以及储集层温度等古环境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表明,充足的烃...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含H2S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所产天然气中的H2S属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成因。对该区飞仙关组膏质岩类的分布、气源以及储集层温度等古环境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表明,充足的烃源和较高的储集层温度是发生TSR反应的基本条件,而膏质岩类的分布是控制H2S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开江-梁平海槽东西两侧古沉积环境的差异,使海槽东侧鲕滩储集层中发育薄层膏质岩类,导致海槽东侧形成高含H2S的大气田,而海槽西侧储集层中不发育膏质岩类,因缺乏硫源,天然气中基本不含或者微含H2S。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末期是川东北飞仙关组古地温最高时期(120~180℃),也是TSR反应发生的最主要时期。喜马拉雅运动使川东北地区遭受抬升剥蚀,储集层温度降至低于120℃,TSR反应停止。因此,飞仙关组H2S主要是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在储集层中形成后保留下来的,其形成、分布与膏质岩类的分布密切相关,与气源没有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S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 古环境 古地温 膏质岩 飞仙关组
下载PDF
河北阳原东目连第四纪叠层石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35
13
作者 闵隆瑞 迟振卿 +2 位作者 朱关祥 姚培毅 牛平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6-453,T003,共9页
组成阳原县东目连湖积台地的第四纪“泥河湾层”地层中,发育多层藻迹层和一层“菜花形”、“锥体状”大叠层石(个体高20 cm),大叠层石层延伸1 km,构成古藻坪微地貌。经OSL和古地磁测试,大叠层石年龄推测为220 ka左右。镜下叠层石片子中... 组成阳原县东目连湖积台地的第四纪“泥河湾层”地层中,发育多层藻迹层和一层“菜花形”、“锥体状”大叠层石(个体高20 cm),大叠层石层延伸1 km,构成古藻坪微地貌。经OSL和古地磁测试,大叠层石年龄推测为220 ka左右。镜下叠层石片子中见蓝藻门的纤细席藻种Phormidium tenue(Menegh)Genegh和湖泊鞘丝藻种Lyngbya Limnetica Lemmermann等。不同形态叠层石反映不同发育阶段,藻迹发育于高水位边缘部位,大叠层石发育于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边缘部位。亮层和暗层交替出现的纹层构造是组成叠层石的基本结构构造,它们是由蓝藻丝体生长代谢活动所致。据同位素、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X衍射、孢粉和生物化石等分析,认为气候暖干、盐度高及大量苔藓虫、介形虫、龙介科蠕虫等生物存在的环境有利于大叠层石形成。叠层石可能属半咸水湖、滨湖浅水环境,但据首次在第四纪泥河湾层中发现的苔藓虫和龙介科蠕虫管分析,其成因是否与海水有过联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第四纪 叠层石 形态 结构 古环境
下载PDF
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纪古植被与古气候及古环境的探讨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代生 付国斌 +2 位作者 秦恩鹏 侯全政 李兴亮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7-152,共6页
通过对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系孢粉植物群、特殊岩性、泥质岩中的元素和粘土矿物分布规律的研究 ,探讨了古植被、古气候及古环境的纵向演化特点 ,认为研究区内侏罗纪古气候特点是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 ,局部有干旱趋势 ... 通过对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系孢粉植物群、特殊岩性、泥质岩中的元素和粘土矿物分布规律的研究 ,探讨了古植被、古气候及古环境的纵向演化特点 ,认为研究区内侏罗纪古气候特点是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 ,局部有干旱趋势 ;中侏罗世中晚期为半潮湿、半干旱的温带—亚热带气候 ;从中侏罗世末期开始转为炎热干旱的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侏罗纪 孢粉化石 粘土矿物 古植被 古气候 古环境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湖泊学意义 被引量:35
15
作者 曲长胜 邱隆伟 +4 位作者 杨勇强 陈程 汤丽莉 余宽宏 万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5-616,共12页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富集区,为明确其沉积时期古湖泊的环境特征,利用磷酸法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芦草沟组碳酸盐岩δ^(13)C值介于6.80‰~9.70‰之间,平...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富集区,为明确其沉积时期古湖泊的环境特征,利用磷酸法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芦草沟组碳酸盐岩δ^(13)C值介于6.80‰~9.70‰之间,平均值为8.30‰;δ^(18)O值介于-11.90‰^-3.50‰之间,平均值为-6.20‰。δ^(18)O和δ^(13)C的特征及变化规律表明,早期古湖泊为淡水短期注入的畅流湖泊环境,后期古湖泊为水体长时间滞留、封闭性强的咸化湖泊体系。由于火山物质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有机生物十分繁盛,致使湖相碳酸盐岩δ^(13)C较重,富含低值氧同位素的大气降雨周期性输入引起湖相碳酸盐岩δ^(18)O显著降低。芦草沟组沉积时期古湖水具有咸化程度较高、变化频繁的特点,受大气降雨和强烈蒸发作用的影响,湖泊水位具有高—低—高或高—低的变化规律,受其影响湖泊盐度随之表现为低—高—低或低—高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 古沉积环境
下载PDF
南海珊瑚礁硼同位素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1
16
作者 刘卫国 彭子成 +3 位作者 肖应凯 王兆荣 聂宝符 安芷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34-541,共8页
采用正热电离质谱方法测定了中国南海诸岛7000a以来的珊瑚礁的硼同位素组成和硼含量。讨论了珊瑚礁中硼同位素组成与硼含量、pH值、生成年代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定的珊瑚礁硼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22.7‰~24.8‰,并且与珊瑚... 采用正热电离质谱方法测定了中国南海诸岛7000a以来的珊瑚礁的硼同位素组成和硼含量。讨论了珊瑚礁中硼同位素组成与硼含量、pH值、生成年代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定的珊瑚礁硼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22.7‰~24.8‰,并且与珊瑚礁的硼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硼同位素与海水pH值的关系计算出过去7000a南海海水的pH值变化范围为8.10~8.41。初步探讨了硼同位素组成与南海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 珊瑚礁 古环境 南海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发育的古环境恢复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李双建 肖开华 +2 位作者 沃玉进 周雁 龙胜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0-458,共9页
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是中国南方海相4套主力区域烃源岩之一,有关它形成与发育环境的研究是南方海相油气成藏理论的基础性问题。本文选择中上扬子南缘2条代表性剖面,对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沉积岩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提取其中... 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是中国南方海相4套主力区域烃源岩之一,有关它形成与发育环境的研究是南方海相油气成藏理论的基础性问题。本文选择中上扬子南缘2条代表性剖面,对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沉积岩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提取其中对沉积古环境有指示意义的地化指标,对该段地层的古环境进行了恢复。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段主要集中在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V/(V+Ni)、Ni/Co、Ceanom、δEu和δ13Corg等地球化学指标与有机碳含量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些指标的异常均表明优质烃源岩发育于缺氧环境。而龙马溪组上部地层的有机碳含量较低,各种地球化学指标也显示,此时缺氧环境遭到了破坏,这与当时的沉积环境多为高能环境、不利于烃源岩发育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 上奥陶统-下志留统 烃源岩 古环境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粮食作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2
18
作者 蒋洪恩 李肖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51-558,共8页
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鉴定出3种粮食作物:黍(Panicum miliaceum)、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环境干燥,因此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大都保存... 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鉴定出3种粮食作物:黍(Panicum miliaceum)、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环境干燥,因此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大都保存完好。这些粮食作物均为当地生产。其中,黍可能是古代洋海人的主要粮食作物。通过植物遗存分析,可知2800年前吐鲁番洋海地区的古气候应该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古环境分析表明,古洋海人的部落位于一片绿洲中,绿洲内有一定面积的湿地,内生喜湿杂草。另外,河旁或高地上还有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柳(Salix sp.)及云杉属(Picea sp.)等乔木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洋海墓地 植物遗存 粮食作物 古环境 古民族植物学
下载PDF
河北平原南部曲周地区早、中全新世冲积物的分析及古环境状况的推测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红亚 石元春 +3 位作者 于澎涛 汪美华 郝晋民 李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1-393,共13页
在河北平原南部的曲周县四町乡河间洼地一深为 2 5 0cm的探坑中 ,取得 5 0~ 2 5 0cm深度范围的沉积物样品。对这些冲积物样品做了AMS14 C测年、粒度分析、矿物磁性测量、碳酸盐中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全有机碳和碳 氮比值分析、孢... 在河北平原南部的曲周县四町乡河间洼地一深为 2 5 0cm的探坑中 ,取得 5 0~ 2 5 0cm深度范围的沉积物样品。对这些冲积物样品做了AMS14 C测年、粒度分析、矿物磁性测量、碳酸盐中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全有机碳和碳 氮比值分析、孢粉分析。结果表明 ,全有机碳极低 ,孢粉甚少 ;矿物磁性参数和稳定同位素含量随粒度的变化与黄土高原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中的情形十分相似。由此推测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土作用对冲积物的影响和气候状况的变化 ,并对这一地区的早、中全新世古环境划分为 6个变化阶段 :在约 1 0 2 1 0~1 0 0 0 0aB .P .,气候温暖湿润 ;在 1 0 0 0 0~ 85 0 0aB .P .,气候凉干 ;在 85 0 0~ 80 0 0aB .P .,气候又转为温暖湿润 ;在 80 0 0~ 72 0 0aB .P .,气候再趋凉干 ;在 72 0 0~约 65 0 0aB .P .,气候再度变为温暖湿润 ;在约 65 0 0aB .P .以后 ,气候渐趋凉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周地区 河北平原 全新世 冲积物 成土作用 古环境 同位素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PRD05孔的高分辨率介形类记录与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 被引量:27
20
作者 刘春莲 Franz T Fursich +3 位作者 董艺辛 车晓光 陈亮 庄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附近PRD05孔(113°11′02″E,22°31′24″N)的岩性和介形类的高分辨率分析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26600aBP以前为河流环境,底部为河道沙砾沉积,随后水动... 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附近PRD05孔(113°11′02″E,22°31′24″N)的岩性和介形类的高分辨率分析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26600aBP以前为河流环境,底部为河道沙砾沉积,随后水动力条件减弱,发育河漫滩沉积。26600—13400aBP前期发育泛滥平原相沉积,后期受末次冰期的影响,本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泛滥平原相沉积的上部风化成杂色黏土。珠江口地区冰后期海侵应开始于约13400aBP。13400—9000aBP为海侵初期,本区形成沼泽相沉积。9000—4850a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本区为持续的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海相—半咸水型为主的介形类动物群,发生了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导致水体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最大海侵发生于7500—7140aBP之间,PRD05孔主要介形类属种的丰度在这一阶段达到全新世最大值。4850a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增强,本区逐渐转变为上三角洲平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介形类 高分辨率 晚第四纪 古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