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海洋生产力与氧化还原指标——元素地球化学综述 被引量:75
1
作者 韦恒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2期76-88,共13页
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大小以及水体氧化还原条件是古海洋和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元素地球化学是研究初级生产力以及氧化还原条件最常用的手段。主量元素Fe和Si是限制生物的营养元素,痕量金属元素Cu、Ni和Zn是微营养元素,而营养条件是... 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大小以及水体氧化还原条件是古海洋和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元素地球化学是研究初级生产力以及氧化还原条件最常用的手段。主量元素Fe和Si是限制生物的营养元素,痕量金属元素Cu、Ni和Zn是微营养元素,而营养条件是沉积生产力的限制因素,因此这些元素的含量能反映初级生产力大小。Ba和Mo是随有机质一起沉淀下来的,与水体的有机碳通量有关,也是古生产力大小的指标。对氧化还原敏感的痕量金属元素含量(如Cr、V和U)以及元素比值(如V/(V+Ni)、V/Cr、Ni/Co、U/Th和V/Sc)常用来重构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氧化还原 元素地球化学 古海洋
下载PDF
草莓状黄铁矿与古海洋环境恢复 被引量:39
2
作者 常华进 储雪蕾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5-481,共7页
草莓状黄铁矿是指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晶体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形似草莓的黄铁矿球形集合体。它们在氧化和缺氧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机理不同,沉积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分布特征是恢复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然... 草莓状黄铁矿是指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晶体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形似草莓的黄铁矿球形集合体。它们在氧化和缺氧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机理不同,沉积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分布特征是恢复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统计仅能区分出氧化和缺氧硫化的环境,不能进一步区分缺氧程度及状态(如次氧化、缺氧含铁等)。桂北泗里口老堡组硅岩沉积于埃迪卡拉纪末期,它们所记录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特征指示了硫化的深水古环境,这与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等方法获得的深水是缺氧含铁的结论矛盾。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盆地水体中硫酸盐含量低,细菌硫酸盐还原生成的H2S少,导致形成了粒径小的黄铁矿。在运用草莓状黄铁矿恢复古海洋环境时,还应与其他地球化学手段,如沉积岩中Fe组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稳定同位素等结合才能获得确切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氧化还原状态 古海洋
原文传递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被引量:24
3
作者 高长林 黄泽光 +3 位作者 叶德燎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39-448,共10页
以中国诸陆块和古中国洋为中心的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板块体制可概括为“三洋四陆”,即3个相互连通的洋盆分割了四大陆块(群):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亚洋、华北陆块群、古中国洋、华南陆块群、原特提斯、印度冈瓦纳。3个洋盆的扩张、... 以中国诸陆块和古中国洋为中心的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板块体制可概括为“三洋四陆”,即3个相互连通的洋盆分割了四大陆块(群):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亚洋、华北陆块群、古中国洋、华南陆块群、原特提斯、印度冈瓦纳。3个洋盆的扩张、消减,陆块碰撞造山或增生造山及其转化着的地球动力在各陆块内的响应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早古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由此形成了台内和陆缘不同的原型盆地演化序列。在大陆裂解期,台内主要出现裂谷、坳拉槽原型盆地,然后转为台内坳陷。早古生代陆块规模小,陆缘盆地风格突出。在造山带形成与演化中,陆缘坳陷对油气的赋存意义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盆地 大地构造 古海洋 古生代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长林 叶德燎 +3 位作者 黄泽光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4-110,150,共8页
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发生了2个重要地质事件:一是古中亚洋于晚泥盆—早石炭世俯冲消减,以及兴蒙造山系把古中国与西伯利亚陆块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古特提斯扩张和古亚洲南东南边缘离散。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期间,古亚洲克拉通发育了以... 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发生了2个重要地质事件:一是古中亚洋于晚泥盆—早石炭世俯冲消减,以及兴蒙造山系把古中国与西伯利亚陆块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古特提斯扩张和古亚洲南东南边缘离散。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期间,古亚洲克拉通发育了以下3类原型盆地: 1)会聚边缘盆地,主要形成于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北方陆块南缘,泥盆纪—石炭纪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晚二叠世—三叠纪华南陆块南缘;2)离散边缘盆地,古特提斯拉张期形成,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南缘、北西缘和塔里木南缘;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台内断坳或断陷、裂谷和由残余海盆演化成的坳拉槽(钦防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盆地 大地构造 古海洋 古生代 中国
下载PDF
铀在海相烃源岩中富集的条件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1
5
作者 蔡郁文 王华建 +3 位作者 王晓梅 何坤 张水昌 吴朝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国内外沉积盆地中铀的富集不同程度地伴随烃源岩的形成。铀作为一种兼具催化、氧化和放射性的特殊元素,其对有机矿产的形成及演化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调查并统计国内外烃源岩中铀含量,在分析铀与各类矿物、有机质及微生物等相... 国内外沉积盆地中铀的富集不同程度地伴随烃源岩的形成。铀作为一种兼具催化、氧化和放射性的特殊元素,其对有机矿产的形成及演化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调查并统计国内外烃源岩中铀含量,在分析铀与各类矿物、有机质及微生物等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讨论了铀在海相烃源岩中的富集条件及主控因素,提出古大气和古海洋的氧化程度是烃源岩中铀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陆地含氧风化和海底热液可能是海相沉积铀的2个主要来源,含铁矿物组成、有机质、磷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及一些微生物等均可导致铀价态转化,并作为载体,通过吸附或络合作用使铀在沉积物中富集。因此,铀富集可能是烃源岩形成的一个伴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质 古海洋
原文传递
中国中生代两个古大洋与沉积盆地 被引量:7
6
作者 高长林 叶德燎 +1 位作者 黄泽光 吉让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102,共8页
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洋由班公湖—怒江小洋盆和雅鲁藏布江主洋盆及其间的拉萨小陆块组成。特提斯演化可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1)裂谷起始阶段(P);2)扩张阶段(T1—J2-3);3)班公湖—怒江洋敛合阶段(J2-3—K1),拉萨陆块向北漂移,班公湖—怒江洋... 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洋由班公湖—怒江小洋盆和雅鲁藏布江主洋盆及其间的拉萨小陆块组成。特提斯演化可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1)裂谷起始阶段(P);2)扩张阶段(T1—J2-3);3)班公湖—怒江洋敛合阶段(J2-3—K1),拉萨陆块向北漂移,班公湖—怒江洋自东向西封闭,拉萨地块拼合到亚洲大陆块上;4)主洋盆俯冲阶段(K1—E2),主洋盆急剧向北俯冲,形成冈底斯陆缘火山弧和日喀则弧前复理石堆积,喜马拉雅地区由被动边缘沉积(K2-3)向局部残留“台型”浅海沉积过渡(E1—E22);5)碰撞阶段(E32—Q),从始新世晚期起,印度陆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影响范围波及整个中国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南海确实存在过一个中生代特提斯海洋。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动物具有太平洋动物群的特色,说明此期的特提斯洋可能和太平洋沟通。南海东北与南部边缘中生代时中特提斯海与西太平洋沟通。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有2个重要特点:1)古特提斯俯冲阶段(T2—J2),洋壳向亚洲大陆俯冲和沿南北向转换断层平移活动,亚洲大陆东部外侧增生,该洋盆是古特提斯的直接延伸部分;2)中国东部J2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85 Ma左右三联点扩张形成的太平洋是这一转变的标志,库拉板块向北移动(J2—K1)和向亚洲东北部俯冲、微地块拼贴,而在中国华南和台湾则沿南北向转换断层斜向俯冲和微地块拼贴,形成从锡霍特阿林—西南日本—琉球群岛—台湾中部的俯冲增生造山带和华南广阔的火山—岩浆带。裂谷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古大洋 中生代 中国
下载PDF
震旦纪到早寒武世中国海水Nd同位素特征及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杰东 薛耀松 陶仙聪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8-196,共9页
系统采集了扬子区震旦系和下寒武统的沉积磷矿和沉积锰矿样品,测定其Sm-Nd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表明,从晚元古代末到早寒武世,中国海水的ε_(Nd)(T)值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约-3.6下降到约-8.0;相反,Nd模式年龄逐渐增长。与这同一时期... 系统采集了扬子区震旦系和下寒武统的沉积磷矿和沉积锰矿样品,测定其Sm-Nd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表明,从晚元古代末到早寒武世,中国海水的ε_(Nd)(T)值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约-3.6下降到约-8.0;相反,Nd模式年龄逐渐增长。与这同一时期的古太平洋海水相比,中国海水的ε_(Nd)(T)值的变化幅度较小,并与古太平洋海水的值相分离。研究表明,在从晚元古代末到早寒武世,全球海洋地理格局曾发生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古海洋 元古宙 海水 钕同位素
下载PDF
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遗迹化石定量表征特征:以华南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丁奕 张立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5-418,共14页
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生物—环境事件往往伴随着古海洋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遗迹化石作为原位保存的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对于解读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对前人常用的遗迹学参数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遗迹化石多样性、生... 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生物—环境事件往往伴随着古海洋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遗迹化石作为原位保存的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对于解读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对前人常用的遗迹学参数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遗迹化石多样性、生物扰动强度、潜穴直径、特征遗迹化石组合这4项定量参数可以表征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文中以华南二叠系乐平统遗迹化石及生物扰动构造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遗迹化石参数表征的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特征:自吴家坪期晚期华南古海洋开始出现缺氧,然而该缺氧状态在长兴期不具有持续性,而是呈现出周期性缺氧/贫氧→富氧/有氧的波动特征;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煤山剖面高精度的定量遗迹学参数指示长兴组24e层顶部存在缺氧事件,并与大灭绝事件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这一实例具体展示了遗迹学参数在古海洋水体氧化还原条件重建中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 氧化还原条件 遗迹化石 生物扰动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
下载PDF
中国锰矿成矿规律初探 被引量:104
9
作者 付勇 徐志刚 +1 位作者 裴浩翔 江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92-2207,共16页
中国锰矿资源较丰富,资源量排名在世界上位列第5。中国锰矿种类多样,有海相沉积型、火山-沉积型、碳酸盐岩中热水沉积型(或"层控"型)、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型、受变质型及表生型。其中,海相沉积型占资源量的71.4%,表生型占15... 中国锰矿资源较丰富,资源量排名在世界上位列第5。中国锰矿种类多样,有海相沉积型、火山-沉积型、碳酸盐岩中热水沉积型(或"层控"型)、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型、受变质型及表生型。其中,海相沉积型占资源量的71.4%,表生型占15.7%,是最主要的两种类型。中国锰矿广泛分布于"泛扬子区"、华北陆块的燕辽地区以及天山和祁连山部分地区,尤以"泛扬子区"为最,并具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总体特征。中国的成锰时代多,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是中国锰矿形成的重要时代。中国锰矿时-空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北锰南迁":中元古代锰矿主要产于华北陆块的燕辽裂谷带,新元古代—古生代锰矿主要产于"泛扬子区"的大陆边缘盆地或台内盆地中。大型、超大型锰矿床或锰矿田的形成,受控于非构造期盆地性质、古海洋结构、古海水性质及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其形成环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及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 海相沉积型 泛扬子区 海平面 古海洋构造
下载PDF
巴颜喀拉构造带二叠-三叠纪岩相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40
10
作者 陈守建 李荣社 +5 位作者 计文化 赵振明 李国栋 刘荣丽 戴传固 朱迎堂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3-408,共16页
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问题是青藏高原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之一,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及相邻地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巴颜喀拉构造带二叠-三叠纪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 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问题是青藏高原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之一,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及相邻地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巴颜喀拉构造带二叠-三叠纪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以期对提高青藏高原特提斯洋演化历史和潘吉亚大陆形成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禆益.巴颜喀拉构造带未出露前二叠纪地层,二叠-新近纪地层均有出露,尤以三叠纪地层广泛出露为其主要特征.其中,二叠-三叠系主要为海相沉积,比较连续,尤以海相三叠系最具特色,著名的巴颜喀拉山群横贯全区,分布广泛,厚度巨大,侏罗-第四系主要为陆相河湖沉积.二叠系黄羊岭群岩性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自下而上表现为浅海相-深海、半深海相-浅海相沉积演化特征;三叠系主要为巴颜喀拉山群,岩性单调,主要为砂泥质类复理石沉积,局部地区夹钙质及火山物质,沉积环境总体表现为浅海相-深海、半深海相-滨浅海相-陆相沉积演化序列.二叠-三叠纪构造古地理环境表现为拉张裂陷形成洋(海)盆-汇聚、部分碰撞形成残留洋(海)盆、前陆盆地-拉张裂陷形成洋(海)盆-汇聚、部分碰撞形成残留洋(海)盆、前陆盆地-完全碰撞造山,海水退出,进入陆相沉积演化的历史.巴颜喀拉地区是塔里木-中朝陆块与南方大陆(冈瓦纳陆块)之间古特提斯洋域的主洋盆所在地区之一,与其南部龙木错-双湖洋盆共同构成古特提斯洋域的双洋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构造带 二叠一三叠纪 构造古地理 古特提斯洋 主洋域 构造演化.
原文传递
皖南上溪群中放射虫化石和古蛋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冠宝 李红生 +3 位作者 徐树桐 刘贻灿 胡远超 周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89-596,共8页
皖南上溪群出露于"江南古陆"东北部,自下而上分为樟前组、板桥组、木坑组/环沙组和牛屋组,前人根据其中岩体的同位素年龄推定其时代为中元古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的江南古陆是古陆还是造山带的大讨论中,上溪群的时代问... 皖南上溪群出露于"江南古陆"东北部,自下而上分为樟前组、板桥组、木坑组/环沙组和牛屋组,前人根据其中岩体的同位素年龄推定其时代为中元古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的江南古陆是古陆还是造山带的大讨论中,上溪群的时代问题成了一个关键问题,而且也是了解造山带形成时代的关键问题。作者新近在皖南歙县附近的上溪群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放射虫化石和古蛋类化石。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发现,它证明宿主地层上溪群,或至少其中的牛屋组,应是早寒武世沉积,其古地理环境应是古海洋,而不是古陆。其隆起和变质作用则更晚。该发现对于在研究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古地理学研究和能源矿产(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预测和勘探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 上溪群 放射虫化石 古蛋类化石 古地理 “江南古陆” 古海洋
下载PDF
青海及邻近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初探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以茀 《高原地震》 1994年第3期10-16,共7页
地质构造演化与岩石圈(尤其是地壳)的裂张和闭合息息相关,并且由活动与稳定的差异构造环境和相应的物质组分、以及海陆分布状况等反映;本文据此探讨青海(含相邻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地质演化 特提斯古海 物质组分 青海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下段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腾霄 和源 +9 位作者 朱利东 杨文光 曹志超 罗紫云 严威 周刚 龙虹宇 黄茂轩 陈曦 钱红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7-199,共13页
探讨川中地区早寒武世沧浪铺早期古海洋环境特征。对川中地区沧浪铺组钻井资料、镜下薄片以及65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剔除无效数据后,结果表明,沧浪铺早期δ13 C V-PBD值为-3.4‰~-0.4‰,平均值为-1.4‰;δ18 O... 探讨川中地区早寒武世沧浪铺早期古海洋环境特征。对川中地区沧浪铺组钻井资料、镜下薄片以及65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剔除无效数据后,结果表明,沧浪铺早期δ13 C V-PBD值为-3.4‰~-0.4‰,平均值为-1.4‰;δ18 O V-PBD值为-10.0‰~-5.9‰,平均值为-8.2‰。纵向上,碳同位素值整体呈负漂移,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底部及中上部变化幅度较小,顶部波动范围大。古海洋环境分析结果显示川中地区沧浪铺组下段古海水平均盐度为33.6‰,古海水盐度在沧浪铺早期较低,晚期较高,与海平面波动明显有关,盐度指数和盐度低值可能由陆相淡水混入导致。古海水温度为11.6~29.6℃,平均为21.3℃。沧浪铺组下段沉积早期温度相对较高,晚期温度波动频繁,且有明显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沧浪铺组 碳氧同位素 古海洋环境
下载PDF
古亚洲海洋(蒙古段)的宽度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长林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2期209-216,共8页
本文初次提出计算古海洋宽度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求得古亚洲海洋(蒙古段)在奥陶纪时宽度达5805km。
关键词 海洋 宽度 板块 构造 地球化学
下载PDF
青岛榴辉岩相变质古洋壳的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宗珠 武心尧 姚春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4期81-89,共9页
利用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了青岛榴辉岩相变质古洋壳(蛇纹岩、C类榴辉岩和基性糜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它们为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拼合前的古洋壳,当其俯冲于华北陆块之下时在深部发生碱质交代及低温高压变质作用(C类榴辉岩... 利用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了青岛榴辉岩相变质古洋壳(蛇纹岩、C类榴辉岩和基性糜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它们为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拼合前的古洋壳,当其俯冲于华北陆块之下时在深部发生碱质交代及低温高压变质作用(C类榴辉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岩相 变质 古洋壳 成因
下载PDF
太平洋中部锰结核世代及其与古海洋事件的关系
16
作者 单连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94-501,共8页
于1986-1988年由海洋四号调查船的HY4-861,871,881三个航次采集的锰结核样品中选出37个以老结核或老结核碎块为核心的结核,进行研究,划分出3个结核世代,并大致确定其生长期:第一世代结核的生长期是在早中新世(<20Ma);第二... 于1986-1988年由海洋四号调查船的HY4-861,871,881三个航次采集的锰结核样品中选出37个以老结核或老结核碎块为核心的结核,进行研究,划分出3个结核世代,并大致确定其生长期:第一世代结核的生长期是在早中新世(<20Ma);第二世代结核形成于早中新世-晚中新世(>6Ma);第三世代结核的生长期是在上新世一第四纪。同时对老、新世代结核的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进行分析,并得出,老世代结核比新世代结核含钡镁锰矿多,富Mn,Ni,Cu,Zn,Mg,而贫Fe,Co,Pb。通过引证与讨论初步得出,前一世代结核是在沉积间断时期受南极底层流的冲蚀而破碎,南极底层流为新世代结核提供物质并造成有利的生长环境;锰结核是在气候比较寒冷、沉积速率比较低的条件下,从盐度相对较高的海水或软泥水中析出Fe,Mn水合物聚结而成结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结核 太平洋 古海洋事件 年代
下载PDF
重庆綦江早奥陶世特马豆克阶藻类增长及其指示意义
17
作者 张虹瑞 刘滔 +3 位作者 穆财能 刘欣春 杨丽君 范程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6-414,共9页
探讨重庆市綦江区观音桥剖面早奥陶世特马豆克阶藻类增长及其指示意义。通过对观音桥剖面连续发育的奥陶纪地层进行镜下藻类统计研究,并结合其他学者关于奥陶纪的古大洋及古大气演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大型藻类丛生藻的出现对藻类的辐射具... 探讨重庆市綦江区观音桥剖面早奥陶世特马豆克阶藻类增长及其指示意义。通过对观音桥剖面连续发育的奥陶纪地层进行镜下藻类统计研究,并结合其他学者关于奥陶纪的古大洋及古大气演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大型藻类丛生藻的出现对藻类的辐射具有极好的指示意义;藻类的繁盛促使奥陶纪生物辐射事件第一幕的发生,在奥陶纪生物辐射事件第一幕高潮之后,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体系,藻类数量与介壳动物数量处于一个较小变化幅度的稳定时期;藻类在海洋中的爆发和极速增长,光合作用导致大量氧气释放并部分溶于海洋之中,与部分研究者所得到的特马豆克阶古海洋氧化的结果一致。特马豆克阶藻类的增长,促进了氧化事件,氧化事件又推动生物辐射事件,三者间的促进关系代表了生物辐射第一幕的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綦江 观音桥剖面 特马豆克阶 生物辐射 古海洋氧化
下载PDF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埃达克岩、富铌玄武岩组合:古亚洲洋板块南向俯冲的证据 被引量:104
18
作者 张海祥 牛贺才 +4 位作者 Hiroaki Sato 单强 于学元 Jun’ichi Ito 张旗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新疆北部富蕴县境内的晚古生代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的安山质岩石具有与埃达克岩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它们具有较高的Al2 O3 ,Na2 O和Sr含量以及Sr/Y比值 ;明显亏损重稀土和Y ,它们的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蛛... 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新疆北部富蕴县境内的晚古生代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的安山质岩石具有与埃达克岩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它们具有较高的Al2 O3 ,Na2 O和Sr含量以及Sr/Y比值 ;明显亏损重稀土和Y ,它们的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为明显的Nb ,Ta负异常和Sr正异常 ,同时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与埃达克岩共生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则与富铌玄武岩一致 ,表现为Si过饱和及富Na的特征 ,同时具有较高的Nb ,TiO2 和P2 O5含量 ,并富集高场强元素。由于埃达克岩和富铌玄武岩的形成均与板块俯冲有关 ,因此 ,它们的存在表明 ,古亚洲洋在早 -中泥盆世向南 (哈萨克斯坦 -准噶尔板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 埃达克岩和富铌玄武岩 古亚洲洋 板块俯冲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9
19
作者 邓希光 丁林 +4 位作者 刘小汉 An Yin Paul A KAPP Michael A MURPHY Craig E MANNING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7-525,共9页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的冈玛日 -桃形错地区蓝片岩被认为是板块构造边界的产物 ,通过对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 ,其原岩属于洋岛型碱性玄武岩。再结合该地区的地质研究 ,表明在该地区存在一个古特提斯洋 。
关键词 蓝片岩 地球化学特征 洋岛型碱性玄武岩 古特提斯洋 青藏高原 晚古生代 稀土元素
下载PDF
昌宁-孟连结合带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冬兵 罗亮 +3 位作者 唐渊 尹福光 王保弟 王立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7-28,共12页
昌宁-孟连结合带牛井山地区发育以构造岩片和透镜体形式产出的斜长角闪岩,其对于认识和恢复昌宁-孟连结合带特提斯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内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全岩... 昌宁-孟连结合带牛井山地区发育以构造岩片和透镜体形式产出的斜长角闪岩,其对于认识和恢复昌宁-孟连结合带特提斯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内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CL图像揭示斜长角闪岩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72±1.2 Ma(MSWD=1.1,n=21),代表斜长角闪岩原岩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斜长角闪岩Si O2含量为51.83%~52.6%,全碱(Na2O+K2O)含量为3.33%~4.16%,Na2O/K2O比值为5.8~19.8,属于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微量元素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具有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原岩恢复研究揭示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272±1.2 Ma的N-MORB型辉长岩。斜长角闪岩锆石初始(176Hf/177Hf)i值为0.282906~0.282956,对应的εHf(t)为10.7~12.5;单阶段亏损地幔Hf模式年龄tDM1为416~499 Ma(平均值为466Ma),明显老于原岩结晶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Hf模式年龄揭示昌宁-孟连特提斯洋在272 Ma时具有一个长期亏损的地幔,地幔年龄为早古生代416~499 Ma。结合该带存在早古生代洋壳残余及洋壳俯冲成因埃达克岩的事实,我们认为昌宁-孟连带是一个连续演化的原-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272 Ma时还存在洋中脊扩张并产生具有N-MORB性质的洋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角闪岩 锆石U-PB定年 原-古特提斯洋 昌宁-孟连结合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