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喉癌的Ⅰ期临床试验及追踪观察 被引量:60
1
作者 韩德民 黄志刚 +6 位作者 张伟 于振坤 王琪 倪鑫 陈晓红 潘锦华 王鸿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029-2032,共4页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 3腺病毒注射液 (rAd p5 3)对喉癌患者的毒理、药理作用。方法将 12例各期喉癌患者随机平分成 3个剂量组 (1× 10 1 0 VP、1× 10 1 1 VP、1× 10 1 2 VP) ;局部注射rAd p5 3,1次 隔日× 5次× ...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 3腺病毒注射液 (rAd p5 3)对喉癌患者的毒理、药理作用。方法将 12例各期喉癌患者随机平分成 3个剂量组 (1× 10 1 0 VP、1× 10 1 1 VP、1× 10 1 2 VP) ;局部注射rAd p5 3,1次 隔日× 5次× 2个疗程 ,经 3年以上的追踪 ,通过症状、体检 (含喉镜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观察其副作用及临床疗效。结果 在 1× 10 1 2 VP组 1例患者出现自限性发热 ,余 11例无异常。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常规和重要脏器等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rAd p5 3特异性抗体在治疗后 2~ 3周后转阳性 ;rAd p5 3治疗患者肿瘤组织p5 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2例患者治疗后SIL 2R水平异常和T细胞亚群失调指标好转 ;所有患者随访 3年以上示无瘤生存。结论 rAd p5 3局部治疗喉癌安全、有效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p53腺病毒 喉癌 临床试验 毒理学 药理作用 p53基因 基因疗法
原文传递
头颈鳞癌基因治疗结合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珊文 肖绍文 +6 位作者 刘长清 孙艳 苏星 李东明 徐刚 朱广迎 徐博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26-428,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结合放射治疗头颈鳞癌(HNS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基因治疗加放疗(GTRT)组36例HNSCC患者,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每周1次瘤内注射1×1012病毒颗粒,共8周,并结合放射治疗;单纯放疗(RT)组33例HNSCC患者...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结合放射治疗头颈鳞癌(HNS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基因治疗加放疗(GTRT)组36例HNSCC患者,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每周1次瘤内注射1×1012病毒颗粒,共8周,并结合放射治疗;单纯放疗(RT)组33例HNSCC患者,仅行单纯放疗。两组采用同样的常规分次放疗,每次2Gy,每周5次,使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均达到70Gy照射剂量。治疗第5周(40Gy)、第8周(70Gy)及疗后2个月(疗效确认)时,用CT图像评定肿瘤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野生型p53基因明显提高了HNSCC放疗的疗效,疗效确认时,GTRT组瘤灶完全缓解(CR)率为64.3%,比RT组提高了2.3倍。除一过性发热外,未发现其他剂量限制性毒性和不良反应。结论HNSCC患者瘤内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是安全而有效的,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鳞癌 基因治疗 放射治疗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入超声造影剂和p53基因治疗大鼠肝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程文 张青萍 +1 位作者 贡雪灏 孔心涓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7期543-546,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将超声造影剂和人野生型 p5 3基因直接注入瘤体内对大鼠肝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抑制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癌模型。 2 4只实验Wistar大鼠随机分成 4组。第 1组 :超声引导下将基因直接注入瘤体内并不用超声照...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将超声造影剂和人野生型 p5 3基因直接注入瘤体内对大鼠肝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抑制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癌模型。 2 4只实验Wistar大鼠随机分成 4组。第 1组 :超声引导下将基因直接注入瘤体内并不用超声照射 ;第 2组 :注入基因后用超声照射瘤体 ;第 3组 :注入造影剂和p5 3基因后不行超声照射 ;第 4组 :用超声照射注入造影剂和基因的瘤体。 48h后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测定肝癌细胞内 p5 3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超声引导下可准确地将基因注入肝癌内 ,4组肝癌细胞内均有 p5 3mRNA的表达 ,第 4组的表达量最高 ,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 P <0 .0 0 1)。第 2组的基因表达量次之 ,高于另外两组 (P <0 .0 5 )。第 1、3组间在外源基因表达上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超声造影剂和p5 3基因后用超声照射 ,既可有效地控制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性 ,又能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瘤体内注入 超声造影剂 p53 基因治疗 大鼠 肝癌
原文传递
“今又生”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附23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戚晓东 杨之斌 +4 位作者 韩德民 倪鑫 牛旗 李志新 姜乃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6年第10期1295-1297,共3页
目的:观察p53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5月到2005年6月,用静脉滴注、肿瘤局部注射等方法共治疗晚期肿瘤患者23例。其中10例单用“今又生”进行基因治疗,13例接受“今又生”治疗并联合化疗。... 目的:观察p53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5月到2005年6月,用静脉滴注、肿瘤局部注射等方法共治疗晚期肿瘤患者23例。其中10例单用“今又生”进行基因治疗,13例接受“今又生”治疗并联合化疗。用CT观察肿瘤大小改变,卡氏评分评估体力状态的变化,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受益。结果:单用"今又生"治疗的患者,无CR患者,PR3例(30%),SD4例(40%),PD3例(30%),该组的临床获益率为70%。接受“今又生”和化疗组,无CR患者,PR6例(46.2%),SD4例(30.8%),PD3例(23.1%),该组的临床获益率为76.9%。"今又生"治疗后总的临床获益率为72.7%。两组的卡氏评分平均提高>10分。"今又生"对头颈部癌,肺癌,胰腺癌及胃癌均显示出较好疗效。未观察到与“今又生”相关的严重副反应。结论:“今又生”的应用能让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获益同时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p53 今又生 晚期肿瘤
下载PDF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沁宏 王东 +3 位作者 牟江洪 李增鹏 卿毅 杨宇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索p53基因在肝癌基因治疗方面的可行性。方法以人肝癌细胞系SMCC-7721为实验对象,将载有人野生型p53cDNA的重组腺病毒(Ad-p53)感染SMCC-7721细胞及肿瘤组织,体外体内实验观察Ad-p53对SMCC-7721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Ad-p53对SMMC-7... 目的探索p53基因在肝癌基因治疗方面的可行性。方法以人肝癌细胞系SMCC-7721为实验对象,将载有人野生型p53cDNA的重组腺病毒(Ad-p53)感染SMCC-7721细胞及肿瘤组织,体外体内实验观察Ad-p53对SMCC-7721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Ad-p53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与感染浓度有关,MOI值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当Ad-p53在100MOI效靶比时,SMCC-7721细胞基本达到完全抑制。感染2d后P53蛋白表达达到高峰,SMCC-7721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瘤内注射Ad-p53后,荷瘤裸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结论Ad-p53转导野生型p53基因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肝癌基因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腺病毒 p53 基因治疗 生长抑制作用
下载PDF
用白蛋白纳米粒做基因载体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阳德 郭妍 +3 位作者 刘蔚东 潘一峰 翟登高 赵劲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56-1458,共3页
目的 评价白蛋白纳米粒做为p5 3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复凝聚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 ,连接上 p5 3基因 ,制备成 p5 3 白蛋白纳米粒。将p5 3 白蛋白纳米粒 ,同剂量的 p5 3 脂质体微粒阳性对照组与裸DNA的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至培... 目的 评价白蛋白纳米粒做为p5 3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复凝聚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 ,连接上 p5 3基因 ,制备成 p5 3 白蛋白纳米粒。将p5 3 白蛋白纳米粒 ,同剂量的 p5 3 脂质体微粒阳性对照组与裸DNA的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至培养的HepG2细胞中 ,用逆转录 多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Westernblot测 p5 3的表达。 结果  (1)白蛋白纳米粒呈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 ,平均粒径为 98nm。 (2 )白蛋白纳米粒能有效结合 p5 3基因。 (3 )白蛋白纳米粒能将p5 3基因高效地呈递到HepG2细胞中并表达 ,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 ,而阴性对照组无表达。结论 制备了粒径较小的白蛋白纳米粒 ,能有效连接上 p5 3基因片段 ,并能转染HepG2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纳米粒 基因载体 体外研究 p53基因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腺病毒介导的p16和p53的联合应用对胆管癌细胞QBC939的生长抑制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鲁建国 林晨 +6 位作者 黄志强 马庆久 付明 张雪艳 梁萧 要秀 吴旻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93-395,共3页
为研究p16和 p5 3基因的联合应用对胆管癌细胞的作用 ,将重组体腺病毒 p16、p5 3、p16联合 p5 3转移到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对 p16、p5 3基因的表达、细胞的生长抑制及机制进行了分析。RT PCR显示在胆管癌QBC939细胞系中p16呈低表达 ,p5 ... 为研究p16和 p5 3基因的联合应用对胆管癌细胞的作用 ,将重组体腺病毒 p16、p5 3、p16联合 p5 3转移到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对 p16、p5 3基因的表达、细胞的生长抑制及机制进行了分析。RT PCR显示在胆管癌QBC939细胞系中p16呈低表达 ,p5 3不表达。重组体腺病毒能介导 p16和p5 3等外源基因在胆管癌QBC939细胞系中高效表达 ,两者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QBC939细胞的生长和集落形成。流式细胞计数证实其能诱导QBC939细胞发生明显凋亡并导致其发生G1期阻滞。本研究显示 p16及 p5 3基因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G1期阻滞在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p16基因 p53基因 腺病毒 基因治疗
下载PDF
导入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胶质瘤细胞生长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项炜 朱贤立 赵洪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244-1245,共2页
目的 研究野生型p5 3基因对人胶质瘤细胞生长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野生型 p5 3基因导入U 2 5 1细胞 ,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p5 3基因的表达。U2 5 1细胞分为 4组 :对照组、转染组、放疗组、转染联合放疗组。... 目的 研究野生型p5 3基因对人胶质瘤细胞生长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野生型 p5 3基因导入U 2 5 1细胞 ,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p5 3基因的表达。U2 5 1细胞分为 4组 :对照组、转染组、放疗组、转染联合放疗组。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 )和流式细胞仪检测p5 3基因或 /和放疗 (3、6、9Gy)对U 2 5 1细胞生长抑制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通过RT PCR证实了 p5 3基因在U 2 5 1细胞中的表达。MTT检测发现 p5 3基因对U2 5 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 (79.60± 5 .69) %。当放射剂量为 3、6、9Gy时 ,U2 5 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7.0 6± 4.3 5 ) % ,(17.3 9± 1.67) % ,(18.73± 4.68) %。当 p5 3基因与放疗 (3、6、9Gy)联合作用时 ,抑制率分别为 (80 .60± 5 .3 5 ) % ,(90 .3 0± 1.67) % ,(91.3 0± 2 .0 1) %。p5 3基因转染所产生的U 2 5 1细胞凋亡率为 17.3 8%。放疗 (3、6、9Gy)引起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4.61% ,4.84% ,5 .40 %。当p5 3基因与放疗 (3、6、9Gy)联合作用时 ,凋亡率分别为17.80 % ,2 0 .0 3 % ,2 2 .3 4%。结论 野生型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p53基因 胶质瘤 放射治疗
原文传递
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不同p53表达的中晚期肝细胞癌 被引量:11
9
作者 欧盛秋 马亦龙 +3 位作者 康平 李志坤 蒙志斌 齐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基因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不同p53表达的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rAd-p53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共60例(治疗组),其中p53表达阳性、阴性各30例;同期接受常规TACE... 目的观察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基因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不同p53表达的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rAd-p53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共60例(治疗组),其中p53表达阳性、阴性各30例;同期接受常规TACE治疗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60例(对照组),p53表达阳性、阴性各30例,并分别比较p53表达阳性和阴性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同时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p53表达阳性患者中,治疗组有效率为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P<0.05);治疗前后VEGF升高的幅度比较,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p53表达阴性患者中,治疗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EGF升高的幅度差异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d-p53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能够提高p53表达阳性的患者的疗效,并能有效抑制TACE术后VEGF升高的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基因治疗 基因 p53 腺病毒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下载PDF
介入导向下Ad-p53基因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安全性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沛宏 罗慧玲 +5 位作者 刘然义 黄金华 蔡体育 张福君 张彦娜 曾益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观察介入导向下经动脉导管系统灌注p53重组腺病毒(Ad-p53)进行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经放化疗无效或复发及因故不能进行常规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15例,经瘤组织主要供血动脉进行1.5×10^10-2.8±10^... 目的:观察介入导向下经动脉导管系统灌注p53重组腺病毒(Ad-p53)进行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经放化疗无效或复发及因故不能进行常规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15例,经瘤组织主要供血动脉进行1.5×10^10-2.8±10^11pfu/次、累积剂量为9.5×10^10-1.40×10^12pfu/例的Ad-p53基因治疗(其中5例宫颈癌病人联合化疗并观察出现的副作用。结果:临床观察发现以发热、流感样症状为主的5种不良反应,其中发热8例,流感样症状2例,胃不适、腹泻及心动过速 各1例;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各1例,血红蛋白减少2例;肝肾功能检查发现转氨酶CGT、AST升高2例;治疗前后未见心电图改变(只有1例在化疗开始当天出现心动过速,第2天又恢复正常),与化疗联合治疗未产生强于单纯化疗的副作用。上述毒副反应以Ⅰ级反应为主(占86.8%),无Ⅲ、Ⅳ级反应。结论:在所用试剂量范围内Ad-p53经动脉局部用药及与化疗联合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恶性肿瘤 介入治疗 安全性 基因治疗 AD-p53基因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人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转移诱导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 被引量:8
11
作者 施明 王福生 +6 位作者 刘明旭 张冰 邱兆华 雷周云 Masayoshi Namha 高兰兴 吴祖泽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29-231,共3页
目的观察携带人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BB-102)转染BEL-7402、HLE及HuH-7肝癌细胞后p53基因的表达,以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方法BB-102以M... 目的观察携带人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BB-102)转染BEL-7402、HLE及HuH-7肝癌细胞后p53基因的表达,以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方法BB-102以MOI为50pfu/细胞 感染肝癌细胞系BEL-7402(p53基因为野生型)、HLE及HuH-7(p53基因为突变型)。免疫组织化学祛检测BB-102携带的p53基因的表达,TdT法原位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结果BB-102携带的p53基因能在转染了 BB-102的肝癌细胞中高效表达。转染 BB-102后肝癌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染毒后第 4- 10 d期间, BEL-7402、 HLE及 HuH-7三株肝癌细胞的平均受抑率分别为 58.5%、 81.5%及71.1%,其中对 p53基因突变的肝癌细胞的抑制程度要大于对p53基因为野生型肝癌细胞的抑制程度。转染BB-102还能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结论BB-102通过其介导p53基因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这为BB-102应用于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p53基因 脱噬作用 基因治疗 细胞凋亡 GM-CSF B7-1基因
原文传递
wt-p53基因联合HSV-TK/GCV对C6鼠胶质瘤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强 浦佩玉 +5 位作者 夏之柏 蒋元文 尤永平 张云亭 王春燕 王广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研究wtp53基因联合自杀基因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试验以腺病毒为载体转导wtp53和HSVTK入C6鼠胶质瘤细胞,给以不同浓度的GCV,以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体内实验以C6鼠胶质瘤细胞和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原位注射腺病毒为载... 目的研究wtp53基因联合自杀基因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试验以腺病毒为载体转导wtp53和HSVTK入C6鼠胶质瘤细胞,给以不同浓度的GCV,以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体内实验以C6鼠胶质瘤细胞和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原位注射腺病毒为载体的wtp53和HSVTK基因,腹腔给以GCV(15mg.kg-1day-1×14)。观察荷瘤鼠生存期;强化MRI动态监测荷瘤鼠肿瘤大小;TUNEL法检测凋亡。结果wtp53基因明显提高鼠胶质瘤细胞对HSVTK/GCV的敏感性,p53联合HSVTK基因转染C6的GCVID100=0.01μg.ml-1,而单独HSVTK转染C6的GCVID100=1μg.ml-1,约提高100倍;p53基因还可使C6细胞凋亡增加。体内p53基因联合HSVTK/GCV治疗使荷瘤鼠生存期明显延长,凋亡明显增加(P<0.001);强化MRI示4周肿瘤消失。结论p53基因和HSVTK基因的联合基因治疗可作为临床上优化自杀基因治疗方案的一种可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K/GCV p53基因 HSV 实验研究 杀伤作用 胶质瘤细胞 自杀基因治疗 MTT法检测 TUNEL法 联合基因治疗 TK基因 恶性胶质瘤 细胞生存率 荷瘤鼠 体外试验 不同浓度 动物模型 SD大鼠 体内实验 肿瘤大小 动态监测 基因转染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郑小红 何小平 朱人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86-89,共4页
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抑癌基因p53编码转录因子P53蛋白在调控癌基因表达、DNA合成和损伤修复以及细胞凋亡中起关键作用。已证实50%以上肿瘤细胞存在p53基因突变,p53被认为在肿瘤形成中起非常重要作用。p53基因治疗的目... 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抑癌基因p53编码转录因子P53蛋白在调控癌基因表达、DNA合成和损伤修复以及细胞凋亡中起关键作用。已证实50%以上肿瘤细胞存在p53基因突变,p53被认为在肿瘤形成中起非常重要作用。p53基因治疗的目的是纠正恶性细胞中突变的p53基因功能,在多种肿瘤的体内外试验中显示出明显疗效。作者就这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讨论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基因治疗 腺病毒 肿瘤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p53基因逆转乳腺癌耐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时知 戚晓东 +1 位作者 张晓明 王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1期2935-2937,共3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 p53基因(Ad-p53)对人乳腺癌阿霉素(ADM)耐药细胞株MCF-7/ADM 的耐药性及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影响。方法以 Ad-p53转染 MCF-7/ADM 细胞株,流式细胞术检测 p53蛋白变化;锥虫蓝活细胞拒染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况;MTT 法观...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 p53基因(Ad-p53)对人乳腺癌阿霉素(ADM)耐药细胞株MCF-7/ADM 的耐药性及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影响。方法以 Ad-p53转染 MCF-7/ADM 细胞株,流式细胞术检测 p53蛋白变化;锥虫蓝活细胞拒染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况;MTT 法观察 MCF-7/ADM 细胞对阿霉素耐药性的变化,实时荧光 RT-PCR 法检测 MDR1 mRNA 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观察到 MCF-7/ADM 细胞经 MOI_(50)的 Ad-p53作用48 h 后,p53蛋白表达率由10.24%升高到36.20%;细胞抑制率为7.4%(P=0.003);逆转 MCF-7/ADM 对 ADM 的耐药倍数11.6倍(P=0.001);实时荧光 RT-PCR 检测结果显示 MDR1 mRNA 相对表达量由1.25±0.01下降至0.91±0.01(P=0.011)。结论腺病毒介导 p53基因能抑制 MCF-7/ADM 细胞 MDR1基因的表达,并能部分逆转MCF-7/ADM 的耐药性,增加阿霉素化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p53基因 抗药性 多药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15
作者 丁娅 张晓实 +8 位作者 彭瑞清 张蓉 张念华 李志铭 刘继彦 马锦 程霞 苏义顺 曾益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总结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资料,初步评价其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4例,其中肾癌5例,鼻咽癌4例,结直肠癌4例,黑色素瘤2例,非小细胞肺癌1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胸腺... 目的:总结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资料,初步评价其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4例,其中肾癌5例,鼻咽癌4例,结直肠癌4例,黑色素瘤2例,非小细胞肺癌1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胸腺癌1例,十二指肠癌1例,甲状腺癌1例,胰腺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横纹肌肉瘤1例。rAdp53给药方案为1×1012VP/次,每周1次,4次为1疗程。给药途径包括瘤内注射、支气管内喷洒、腹腔内注射、动脉灌注和静脉滴注。联合化疗18例,联合放疗2例,联合同期放、化疗1例,联合腹部热疗和吉非替尼1例,联合免疫治疗1例,rAdp53单药治疗1例。结果:24例患者中因早期进展而停药1例,接受1疗程治疗20例,2疗程治疗2例,5疗程治疗1例。在可评价的21例中,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5例,进展(PD)11例,有效率23.8%(5/21),疾病控制率47.6%(10/21)。常见不良反应为自限性、I~II度注射部位疼痛、寒颤、发热和肌肉酸痛。III度发热2例,联合化疗者发生III~IV度骨髓抑制4例,骨痛加剧2例,一过性低血压1例。结论:晚期实体瘤患者可耐受rAdp53治疗,有必要进一步设计临床试验,确定rAdp53联合常规治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腺病毒 基因治疗 肿瘤 化疗 副反应 疗效 临床试验
下载PDF
胰腺癌的基因治疗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冷建军 陈玉强 冷希圣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8期916-918,共3页
胰腺癌仅占恶性肿瘤的2%,却占癌症死亡的第4位.迄今为止,胰腺癌的切除率从未超过20%,五年生存率低于5%.对胰腺癌采取多模式综合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也远不令人满意.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对胰腺癌采用基因治疗给我们展示了新的前景... 胰腺癌仅占恶性肿瘤的2%,却占癌症死亡的第4位.迄今为止,胰腺癌的切除率从未超过20%,五年生存率低于5%.对胰腺癌采取多模式综合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也远不令人满意.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对胰腺癌采用基因治疗给我们展示了新的前景,是胰腺癌当代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广大学者也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胰腺癌基因治疗近年研究进展.1 WTp53基因替代疗法p53基因是目前明确的最容易产生突变的抑癌基因,突变的p53不仅失去正常野生型 p53(WTp53)的生长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治疗 基因序法 基因 p53
下载PDF
抑癌基因p53及p16单独或共转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文青 张晓春 +2 位作者 齐协飞 范希光 饶纬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03-405,共3页
目的 观察抑癌基因p5 3和p16单独或共转染在动物整体中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 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 ,将人NSCLC细胞系A5 6 9接种于裸小鼠背部皮下 ,建立裸小鼠皮下肺癌移植瘤模型。将 2 5只荷瘤裸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 目的 观察抑癌基因p5 3和p16单独或共转染在动物整体中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 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 ,将人NSCLC细胞系A5 6 9接种于裸小鼠背部皮下 ,建立裸小鼠皮下肺癌移植瘤模型。将 2 5只荷瘤裸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十八酰基胺阳离子 (SA)对照组、p5 3基因组、p16基因组、p5 3+p16基因组 ,共 5组 ,每组 5只。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的方法 ,用SA脂质体介导 ,将p5 3和 (或 )p16基因注入移植瘤体内 ,每周测量瘤体体积 ,以观察抑癌基因p5 3和p16单独或共转染治疗NSCLC移植瘤的效果 ,同时记录各组荷瘤裸小鼠存活情况 ,以观察p5 3和 (或 )p16基因对荷瘤鼠存活的影响。结果 p5 3、p16基因单独转染及共转染均能显著抑制肿瘤体积增长 ,p5 3和p16基因单独或联合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或SA脂质体对照组比较增长值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p16基因较p5 3基因抑制作用为强 ,而以p5 3和p16基因联合组作用最强。p5 3和p16基因单独或联合治疗组裸小鼠存活期均延长 ,以p16基因单独治疗组和p16、p5 3基因联合治疗组裸小鼠存活期更长。结论 抑癌基因p5 3、p16可能用于NSCLC的基因替代治疗 ,p5 3和p16基因联合应用具有更强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p16基因 肺癌 基因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原文传递
重组P53基因复合物对DU145细胞致瘤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孔祥波 马庆杰 +1 位作者 谷欣权 刘群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69-370,共2页
目的 观察野生型 P53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系 DU1 4 5致瘤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野生型 P53真核表达载体用 lipofec-tamine导入 DU1 4 5细胞中。PCR法和抗 P53基因单抗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P53基因的表达情况 ,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程度 ,... 目的 观察野生型 P53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系 DU1 4 5致瘤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野生型 P53真核表达载体用 lipofec-tamine导入 DU1 4 5细胞中。PCR法和抗 P53基因单抗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P53基因的表达情况 ,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程度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 ,软琼脂生长试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  P53基因可转染入 DU1 4 5细胞中 ,且对其致瘤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本实验从理论上证明了利用野生型 P53基因对前列腺癌进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DU145细胞株 基因治疗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HSV-tk自杀基因联合野生型p53基因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于波 李世拥 +2 位作者 安萍 陈钢 蔡惠云 《实用癌症杂志》 2001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HSV tk)基因联合人野生型p5 3基因共转染 ,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 pAdCMV Link1(tk/ p5 3)、pAdCMV Link1(tk)、pAdCMV Link1(p5 3) ,分别感染p5 3突变的人...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HSV tk)基因联合人野生型p5 3基因共转染 ,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 pAdCMV Link1(tk/ p5 3)、pAdCMV Link1(tk)、pAdCMV Link1(p5 3) ,分别感染p5 3突变的人直肠癌细胞SW 837。进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存活率的测定和裸鼠移植瘤治疗实验 ,观察HSV tk/GCV系统与野生型p5 3基因联合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果 应用 pAdCMV Link1(tk/ p5 3)、pAdCMV Link1(-)、pAdCMV Link1(tk)、pAd CMV Link1(p5 3)重组腺病毒感染SW 837细胞 ,加入GCV ,各组细胞集落数分别为 8、95、40、70。pAdCMV Link1(CD / p5 3)组肿瘤细胞集落形成减少、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 (P <0 .0 1)。裸鼠移植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76 .5 %、0 .8%、5 5 .8%、2 3 .2 % ,pAd CMV Link1(tk/ p5 3)重组腺病毒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最强。 结论 HSV tk自杀基因与野生型 p5 3基因共转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基因治疗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 p53基因
下载PDF
Ad-wtp53对p53状态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阎昭 李雯 +2 位作者 牛瑞芳 史玉荣 郝希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 :探索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外源性野生型 p5 3cDNA(Ad wtp5 3)对内源性 p5 3基因状态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 p5 3基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 方法 :采用MTT法选择Ad wtp5 3的最佳转染滴度 ,分别感染内源性 p... 目的 :探索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外源性野生型 p5 3cDNA(Ad wtp5 3)对内源性 p5 3基因状态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 p5 3基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 方法 :采用MTT法选择Ad wtp5 3的最佳转染滴度 ,分别感染内源性 p5 3基因缺失、突变和正常的 3种结直肠癌细胞株 ,观察比较它们的生长抑制作用。 结果 :Ad wtp5 3在 10 0 0MOI时表现出最强的细胞抑制作用 ,p5 3缺失细胞株 (THC 890 8)的抑制效应最明显 ,3种细胞转染后均发生G0 /G1期阻滞 ,并对不同p5 3状态细胞G2 M期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结论 :外源性野生型p5 3cDNA导入可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 ,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 /G1期 ;同时对内源性 p5 3状态不同细胞的生长抑制强度和G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p53基因 腺病毒载体 结直肠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