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西段榴辉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8
1
作者 张建新 许志琴 +2 位作者 杨经绥 张泽明 崔军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6-197,共12页
阿尔金西段的榴辉岩呈透镜状产于角闪岩相为特征的长英质片麻岩和泥质片麻岩中,岩相学研究和反应结构显示它经历了峰期的榴辉岩相、减压过程中的高压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峰期榴辉岩相的变质条件为t=710~850℃,p>1.5GPa。... 阿尔金西段的榴辉岩呈透镜状产于角闪岩相为特征的长英质片麻岩和泥质片麻岩中,岩相学研究和反应结构显示它经历了峰期的榴辉岩相、减压过程中的高压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峰期榴辉岩相的变质条件为t=710~850℃,p>1.5GPa。在退变质早期,通过绿辉石分解成相对贫钠的单斜辉石及斜长石后成合晶,榴辉岩转变成高压麻粒岩,局部的平衡组合显示其t=700~800℃,p=1.1~1.4GPa。晚期的退变质作用使麻粒岩组合转变成由韭闪石、韭闪石质普通角闪石和斜长石所组成的角闪岩相平衡共生组合,其平衡变质条件为t=620~740℃,p=0.65~0.95GPa。榴辉岩的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其原岩主要具有“T”型大洋玄武岩特征,少量具有堆晶岩性质。保存较好榴辉岩的全岩及Sm-Nd矿物等时线测定获得500±10Ma的年龄;其变质锆石的U-Pb年龄为503.9±5.3Ma,两者基本一致的年龄数据反映了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从而表明了阿尔金西段加里东期与深俯冲和陆-陆碰撞作用有关的山根的存在。通过与柴达木北缘存在的类似的榴辉岩的对比,估算出阿尔金断裂的左行位移为4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构造带 榴辉岩 p-T轨迹 地质年代学 片麻岩 变质岩 地球化学 同位素年代学
下载PDF
非饱和土在p-s平面上屈服轨迹及土-水特征曲线的探讨 被引量:48
2
作者 黄海 陈正汉 李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16-321,共6页
用一系列吸力增量与净平均应力增量之比为常数的三轴排水固结试验探讨了非饱和土在p-s平面上的屈服特性、 变形特性和水量变化特性,由试验结果得到了初始屈服线的形状、压缩指数的变化规律和广义土-水特征曲线,改进了 Alons... 用一系列吸力增量与净平均应力增量之比为常数的三轴排水固结试验探讨了非饱和土在p-s平面上的屈服特性、 变形特性和水量变化特性,由试验结果得到了初始屈服线的形状、压缩指数的变化规律和广义土-水特征曲线,改进了 Alonso提出的非饱和土的弹塑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广义土-水特征曲线 p-S平面 屈服特性
下载PDF
麻山群孔兹岩系主期区域变质作用及演化 被引量:46
3
作者 姜继圣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97-110,共14页
麻山群孔兹岩系主期变质作用在区域上可以划分出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两个变质带。麻粒岩相带内的岩石先后经历了由低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递增变质阶段。对稳定矿物共生组合及特征变质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确定了变质作用的P... 麻山群孔兹岩系主期变质作用在区域上可以划分出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两个变质带。麻粒岩相带内的岩石先后经历了由低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递增变质阶段。对稳定矿物共生组合及特征变质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确定了变质作用的P-T-t轨迹。根据麻山群变质作用P-T条件在大规模范围内的一致性,认为其发生于晚太古未—早元古初期的区域造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 演化 孔兹岩系 麻山群
下载PDF
东秦岭松树沟高压变质基性岩石及其退变质作用的PTt演化轨迹 被引量:44
4
作者 刘良 周鼎武 +3 位作者 董云鹏 张宏发 刘养杰 张泽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在北秦岭商南松树沟出露的高压变质基性岩石,包括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岩,遭受了从中压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到绿帘角闪岩相的连续的退变质作用的改造。这些岩石形成的温度为826℃~887℃,压力约为1.40~1.58... 在北秦岭商南松树沟出露的高压变质基性岩石,包括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岩,遭受了从中压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到绿帘角闪岩相的连续的退变质作用的改造。这些岩石形成的温度为826℃~887℃,压力约为1.40~1.58GPa,其不同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依次分别是765℃~825℃和约1.03~1.14GPa、650℃~750℃和约0.9GPa以及400℃~500℃和约0.5~0.6GP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早期近等温降压(ITD)和晚期降温降压的顺时针PTt演化轨迹。结合高压岩石983±140Ma的退变质年龄和松树沟残存的蛇绿岩片考虑,这些高压岩石的形成和抬升与秦岭造山带中、晚元古宙时期洋壳的俯冲、消减和陆块碰撞伴随的快速构造上升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变质作用 pTT轨迹 东秦岭
下载PDF
山东半岛基性高压麻粒岩的成因矿物学及变质演化 被引量:44
5
作者 刘平华 刘福来 +1 位作者 王舫 刘建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039-2056,共18页
在山东半岛的平度-莱西-莱阳-烟台一带,广泛出露基性高压麻粒岩,它们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或不规则脉状体产于TTG片麻岩中,且与超镁铁质岩石密切"伴生"。根据岩相学、矿物相转变、变质反应以及温压条件的系统研究结果,确定山东... 在山东半岛的平度-莱西-莱阳-烟台一带,广泛出露基性高压麻粒岩,它们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或不规则脉状体产于TTG片麻岩中,且与超镁铁质岩石密切"伴生"。根据岩相学、矿物相转变、变质反应以及温压条件的系统研究结果,确定山东半岛基性高压麻粒岩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标志性矿物组合以石榴石及其内部的细粒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为特征,记录的温压条件为T=740~770℃、P=0.9~1.0GPa;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2)的矿物组合以基质中石榴石(富Ca核部)+单斜辉石(富Al核部)+斜长石(富Na核部)±石英为特征,记录的温压条件为T=850~880℃、P=1.45~1.65GPa;峰后近等温减压(中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M3),以发生一系列典型减压反应和斜方辉石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典型的矿物组合为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磁铁矿±角闪石,记录的温压条件为T=780~830℃、P=0.65~0.85GPa;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M4)以石榴石发生降温反应、形成角闪石+斜长石+磁铁矿±石英等退变矿物组合为特征,记录的温压条件为T=590~650℃、P=0.62~0.82GPa。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变质演化的P-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先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过程(ITD)和近等压降温过程(IBC)变质演化过程,指示研究区基性高压麻粒岩是古老陆块之间在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加厚下地壳折返地表的产物。该项成果对于重新认识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古老陆块的碰撞-拼贴及其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高压麻粒岩 成因矿物学 p-T轨迹 山东半岛
下载PDF
2种壳色虾夷扇贝的形态学指标比较分析 被引量:39
6
作者 孙秀俊 杨爱国 +1 位作者 刘志鸿 周丽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0008-10010,10160,共4页
[目的]为虾夷扇贝的壳色定向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测定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和鲜重(W),比较白色和褐色的虾夷扇贝的形态特征,根据各形态指标之间及其与鲜重的相关分析进行通径分析,建立虾夷扇贝形态指标对鲜... [目的]为虾夷扇贝的壳色定向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测定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和鲜重(W),比较白色和褐色的虾夷扇贝的形态特征,根据各形态指标之间及其与鲜重的相关分析进行通径分析,建立虾夷扇贝形态指标对鲜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2种壳色的虾夷扇贝的形态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壳长、壳高、壳宽之间及其与鲜重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白色贝的壳宽对鲜重的直接影响最大,褐色贝的壳长对鲜重的直接影响最大,白色贝和褐色贝的形态指标估计鲜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154+0.008X1+0.011X2+0.033X3和Y=-0.190+0.022X1+0.033X3。[结论]虾夷扇贝的形态指标与鲜重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形态特征 壳色 通径分析 回归方程
下载PDF
华北太古宙高压基性麻粒岩的两类PT轨迹及其构造意义:矿物化学和变质作用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郭敬辉 翟明国 +1 位作者 李永刚 阎月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0-448,共19页
在华北克拉通桑干构造带中,分布有许多太古宙高压基性麻粒岩,呈大小不等的岩块产于强烈变形的TTG片麻岩、二辉麻粒岩、混合岩和花岗岩中。高压麻粒岩富含石榴石斑晶,斑晶内部钙铝榴石含量明显高于边缘,一般可达25%~28%。... 在华北克拉通桑干构造带中,分布有许多太古宙高压基性麻粒岩,呈大小不等的岩块产于强烈变形的TTG片麻岩、二辉麻粒岩、混合岩和花岗岩中。高压麻粒岩富含石榴石斑晶,斑晶内部钙铝榴石含量明显高于边缘,一般可达25%~28%。许多石榴石含有单斜辉石包体,Al2O3含量高达7.4%~11.2%,相应的契尔马克分子比例为12%~18%。这些成分特征指示了早期相对较高的变质压力。石榴石斑晶广泛发育后成合晶反应边,是Pl-Opx-Amp-Mt组合的放射状细粒交生体,邻接的单斜辉石和石榴石斑晶边缘与后成合晶组合近于反应平衡,单斜辉石Al2O3含量小于5%,石榴石边缘的钙铝榴石含量也大大低于核部。这些都显示了压力较低条件下石榴石和单斜辉石的分解。温度压力的计算结果揭示出高压麻粒岩的两类PT轨迹,它们早期的变质作用都表现出较高的压力(1.2~1.45GPa)。一部分高压麻粒岩具有顺时针的PT轨迹,并显示升温减压和近等温减压过程。它们很可能形成于晚太古代某种型式的俯冲和碰撞构造过程。另一部分高压麻粒岩具有逆时针的PT轨迹,显示降温降压过程,并且早期变质温度高达1050℃。它们很可能来自碰撞之前的岛弧下地壳底部。在碰撞阶段的后期,这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变质作用 pT轨迹 太古宙 矿物化学
下载PDF
苏鲁-大别超高压岩石中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综述和最新进展 被引量:31
8
作者 刘福来 薛怀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737-2756,共20页
如何建立苏鲁-大别超高压岩石深俯冲-超高压-快速折返过程连续而完整的P-T-t轨迹及精细的年代谱系,是目前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变质锆石是否记录深俯冲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的年代学信息和超高压峰期变质时代的准确归属,是目前苏鲁-... 如何建立苏鲁-大别超高压岩石深俯冲-超高压-快速折返过程连续而完整的P-T-t轨迹及精细的年代谱系,是目前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变质锆石是否记录深俯冲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的年代学信息和超高压峰期变质时代的准确归属,是目前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需要深入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对前人同位素年代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采用锆石中矿物包体激光拉曼和电子探针测试、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成因分析以及SHRIMP U-Pb定年等综合研究手段,确定苏鲁-大别地体榴辉岩及其强退变质围岩在深俯冲-构造折返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深俯冲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Ⅰ)、超高压峰期变质(Ⅱ)、构造折返初期石英榴辉岩相退变质(Ⅲ)和构造折返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Ⅳ)。研究发现,扬子板块(中)新元古代巨量的陆壳物质在早三叠纪(246~244Ma)俯冲到华北板块之下约65km的深处。发生了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相应的变质温压条件为T=542~693℃,P=1.7~2.02GPa。这些高压石英榴辉岩相岩石在中-新三叠纪继续向下俯冲,在235~225Ma期间,俯冲的深度至少达到了170km的地幔深处,并发生了峰期柯石英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相应的变质温压条件为T=722~866℃,P>5.5GPa。苏鲁-大别超高压地体自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到超高压峰期变质阶段的俯冲速率为7.0km/Myr。这些超高压岩石在219~216Ma期间,发生了第一次构造抬升至75km的深处,并经历了石英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退变质温压条件为T=730~780℃,P=1.7~2.6GPa。这些退变质岩石在212~205Ma期间,又经历了第二次抬升至25km中-下地壳深处,并叠加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该阶段变质温压条件为T=610~710℃,P=0.7~1.2GPa。苏鲁-大别超高压地体两次构造抬升的速率大致相同,为5.6km/Myr。该项成果不仅确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SHRIMp U-pB定年 巨量陆壳物质 p-T-T轨迹 苏鲁-大别超高压地体
下载PDF
胶北地区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的变质演化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舫 刘福来 +1 位作者 刘平华 刘建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057-2072,共16页
在胶北地区出露大面积早前寒武纪孔兹岩,主体岩石为富铝片岩-片麻岩,夹有大理岩等变沉积岩。岩相学、成因矿物学和变质反应性质的研究以及温压条件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孔兹岩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矿物组合... 在胶北地区出露大面积早前寒武纪孔兹岩,主体岩石为富铝片岩-片麻岩,夹有大理岩等变沉积岩。岩相学、成因矿物学和变质反应性质的研究以及温压条件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孔兹岩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及其内部的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峰期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2)的矿物组合以含蓝晶石的麻粒岩相矿物组合为标志,该阶段最高的温压条件可达760℃、10.0kb;峰后近等温减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M3)发生一系列典型减压反应,以新生堇青石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含堇青石的中-低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稳定的温压条件为750~800℃、4.0~5.4kb;晚期降温退变质阶段(M4)以石榴石转变形成细小黑云母等退变矿物为特征,该阶段的温压条件为550~650℃、4.0kb。孔兹岩系变质演化P-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先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ITD)和近等压冷却(IBC)的P-T演化,标志着胶北地区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曾经历了地壳加厚-构造隆升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矿物学 变质反应 p-T轨迹 孔兹岩系 胶北
下载PDF
阜平地区麻粒岩的P-T路径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刘树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75-84,共10页
阜平麻粒岩分布于阜平大柳树和坊里一带的原阜平超群下亚群索家庄组花岗质片麻岩中,以不同规模的透镜体、似层状体产出、麻粒岩主要由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和斜长石等矿物组成,含有少量的石英。根据岩石的矿物组合和结... 阜平麻粒岩分布于阜平大柳树和坊里一带的原阜平超群下亚群索家庄组花岗质片麻岩中,以不同规模的透镜体、似层状体产出、麻粒岩主要由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和斜长石等矿物组成,含有少量的石英。根据岩石的矿物组合和结构特征可将其变质作用演化分为四个阶段:①石榴石中的角门石、斜长石、单斜辉石等变质矿物包体代表峰前阶段;②粗粒平衡共生的角闪石、单斜辉石、石榴石、斜长石±紫苏辉石±石英等代表了峰期变质阶段;③石榴石变斑晶后生合晶反应边中外侧细粒斜方辉石、斜长石和石英集合体代表了峰后变质阶段;④后生合晶反应边中内侧角门石、斜长石等,代表了晚期退化变质阶段。这四个变质阶段演化的P-T条件依次为:峰前阶段636℃、0.824GPa,峰期阶段751~833℃、0.854~1.085GPa,峰后阶段670~740℃、0.55~0.70GPa,退化变质阶段665℃、0.727GPa,构成了一条顺时针的P-T路径,反映了该变质区从早期褶皱增厚到晚期构造抬升的地质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岩石结构 变质演化 p-T路径
下载PDF
桐柏山地区低温榴辉岩变质作用的P-T轨迹 被引量:28
11
作者 刘晓春 娄玉行 董树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81-1093,共13页
桐柏山地区发育南、北两条低温高压榴辉岩带,中间被桐柏山高级变质杂岩所分隔。本文对两条带内的4个保存完好的榴辉岩体及其退变产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研究和 P-T 条件估算。结果表明,北带榴辉岩的形成温压条件较高,为530~610℃、1.7... 桐柏山地区发育南、北两条低温高压榴辉岩带,中间被桐柏山高级变质杂岩所分隔。本文对两条带内的4个保存完好的榴辉岩体及其退变产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研究和 P-T 条件估算。结果表明,北带榴辉岩的形成温压条件较高,为530~610℃、1.7~2.0GPa,南带榴辉岩较低,为470~520℃、1.3~1.7GPa,说明两条榴辉岩带不属于同一个高压岩片。实际上,二者分别对应于西大别地区的浒湾榴辉岩带(I 带)和七角山榴辉岩带(V 带)。电子探针分析发现,所有榴辉岩中的石榴石都展示了进变质环带,而退变榴辉岩的成分环带更为复杂,即保留了早期的进变环带,也显示了晚期的低温取代以及后期相对高温条件下的再生长,由此为榴辉宕的变质作用推导出一个“发卡式”演化轨迹。这种轨迹表明,榴辉岩先是在降温条件下缓慢向上回返的,这与目前已建立的多数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快速抬升模式有所差异,而后在其进入到中地壳后又在相对较高的地温梯度下遭受退变质作用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p—T轨迹 桐柏山
下载PDF
浙江龙游石榴石角闪岩(退变榴辉岩):华夏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事件的新证据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相艳 仝来喜 +2 位作者 张传林 朱清波 李亚楠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207-1217,共11页
在华夏地块浙江龙游地区发现了榴辉岩退变形成的石榴石角闪岩,其变质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峰期榴辉岩相阶段(M1),矿物组合为绿辉石+石榴子石变斑晶(核部)+石英;峰后后成合晶阶段(M2),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单... 在华夏地块浙江龙游地区发现了榴辉岩退变形成的石榴石角闪岩,其变质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峰期榴辉岩相阶段(M1),矿物组合为绿辉石+石榴子石变斑晶(核部)+石英;峰后后成合晶阶段(M2),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单斜辉石变斑晶+斜长石,峰期榴辉岩相绿辉石在该阶段形成榴辉岩典型的降压分解结构;退变质角闪岩相阶段(M3),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并在石榴子石边部形成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反应边、后成合晶以及斜长石冠状体.由于强烈的退变质过程的影响,传统矿物温压计方法只能得到退变质角闪岩相的温压条件,获得T=664~691℃,P=0.68~0.73 GPa.石榴子石成分环带表明该退变榴辉岩在峰后经历了一近等温降压过程.因此,结合岩相学分析、石榴子石成分剖面和退变质角闪岩相温压数据,可作出退变质过程的顺时针P-T轨迹,与碰撞造山过程一致.故该退变榴辉岩是华夏地块加里东期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是华夏地块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事件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石角闪岩 退变榴辉岩 p-T轨迹 华夏地块 碰撞造山
原文传递
华北中部造山带五台-恒山地区古元古代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27
13
作者 魏春景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43,共20页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时空分布与构造属性尚有很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华北克拉通从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受大洋俯冲闭合控制,在1.85~1.95Ga之间先后发生3次陆-陆碰撞形成3条造山带,即孔兹岩带、胶-辽-吉带和中部造山带;另一种观点强...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时空分布与构造属性尚有很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华北克拉通从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受大洋俯冲闭合控制,在1.85~1.95Ga之间先后发生3次陆-陆碰撞形成3条造山带,即孔兹岩带、胶-辽-吉带和中部造山带;另一种观点强调华北克拉通这3条元古代造山带在1.80~1.98Ga之间经历了相同的漫长演化过程,指示当时特有的热俯冲和碰撞环境.通过总结中部造山带中的五台-恒山地区变质作用研究进展,阐述该区古元古代造山时代与构造属性.五台-恒山地区的主要变质岩石-构造单元包括恒山杂岩、五台杂岩和滹沱群.恒山杂岩和五台杂岩主体为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和表壳岩,它们在古元古代晚期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改造.第一期变质作用为中压型,是由于陆-陆碰撞导致弧后伸展盆地闭合、地壳加厚造山所致,从南向北形成一个递增序列:包括五台群下部和南恒山杂岩南部的低角闪岩相、南恒山杂岩北部高角闪岩相和北恒山杂岩的高压麻粒岩相,其压力峰期所对应的地热梯度为~15℃/km.变质锆石所记录的年龄峰值随着变质程度增高而降低,依次为~1.95Ga、~1.92Ga和~1.85Ga,这是因为在变质过程中锆石生长受流体和熔体行为控制:在亚固相线下,变质锆石可记录峰期变质年龄,而在超固相线条件下记录伴随熔体结晶的退变质年龄.由此确定该区中压相系变质作用压力峰期时间为~1.95Ga,对应地壳加厚造山的峰期.加厚地壳由于重力均衡导致变质岩从深部地壳折返至中部地壳,在P-T轨迹上表现为压力峰期之后发生等温减压(ITD)至0.5~0.7GPa,岩相学上表现为峰期石榴石分解形成斜长石"白眼圈"等,指示缺流体条件.南恒山北部高角闪岩相岩石中的变质锆石记录的折返时间为~1.92Ga,指示第一次造山结束.第二期变质作用为中-低压型,系为板内变形所致,表现为折返至中地壳的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p-T轨迹 恒山杂岩 五台杂岩 构造演化 华北中部造山带 岩石学
原文传递
内蒙古土贵乌拉孔兹岩带超高温变质作用:变质反应结构及P-T指示 被引量:22
14
作者 刘守偈 李江海 M.Santosh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85-1192,共8页
内蒙古土贵乌拉地区分布了含石榴石花岗岩、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互层状组成的岩石,超高温变质岩以暗色含尖晶石堇青石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条带或透镜体产于石榴石花岗岩和夕线石榴片麻岩中。基于[K]FMAS[H]系统以及岩... 内蒙古土贵乌拉地区分布了含石榴石花岗岩、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互层状组成的岩石,超高温变质岩以暗色含尖晶石堇青石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条带或透镜体产于石榴石花岗岩和夕线石榴片麻岩中。基于[K]FMAS[H]系统以及岩石成因格子,认为超高温变质岩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质:早期变质作用阶段,以同一石榴石颗粒中含有夕线石、尖晶石、石英等单相矿物包体为特征,表明变质作用进入到尖晶石+石英组合稳定域;峰期变质作用阶段,以尖晶石+石英、假蓝宝石+石英、斜方辉石+夕线石+石英三种超高温矿物组合为特征,表明峰期变质条件稳定在这三种矿物组合稳定域,指示变质温度高于1000℃;退变质阶段过程中,粗颗粒斜方辉石边部和核部 Al 含量的重新平衡,指示温度降低到950~970℃左右,表明了近等压冷却的退变质作用,随后由于快速抬升,发生了近等温降压的退变质作用,这个过程以各种反应边和后成合晶结构为标志,例如尖晶石与石英、假蓝宝石与石英之间有堇青石的反应边,石榴石外围有堇青石和斜方辉石的后成合晶。最后黑云母和斜方辉石分解为黑云母标志着高级变质作用的结束。内蒙古土贵乌拉地区超高温变质岩经历了逆时针的 P-T 演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贵乌拉 超高温变质作用 变质反应结构 p-T轨迹
下载PDF
辽东半岛北部三家子石榴斜长角闪岩变质演化P-T-t轨迹及其地质意义:来自相平衡模拟与锆石U-Pb定年的约束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平华 蔡佳 邹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649-2674,共26页
石榴斜长角闪岩常蕴含着丰富的变质反应结构,对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热演化过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胶-辽-吉带辽东半岛北部三家子地区出露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主要以岩脉的形式顺层侵入至南辽河群(里尔峪岩组)含黑云母的斜长片麻... 石榴斜长角闪岩常蕴含着丰富的变质反应结构,对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热演化过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胶-辽-吉带辽东半岛北部三家子地区出露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主要以岩脉的形式顺层侵入至南辽河群(里尔峪岩组)含黑云母的斜长片麻岩之中。三家子石榴斜长角闪岩以发育典型的"白眼圈"结构为特征,并保留了三个不同演化阶段矿物组合,峰前矿物组合为分布于石榴子石内部细粒包体矿物,主要包括角闪石+石英+磁铁矿+钛铁矿(M_1);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单斜辉石+斜长石(An=44~45)+石英+钛铁矿(M_2);峰后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An=64~90)+石英+钛铁矿+磁铁矿+榍石(M_3)。相平衡模拟与矿物对地质温压计算表明,三家子石榴斜长角闪岩峰前变质阶段(M_1)、峰期变质阶段(M_2)与峰后退变质阶段(M_3)稳定的P-T条件分别为:P=0.68~0.72GPa、T=570~600℃,P=0.98~1.01GPa、T=690~710℃,P=0.52~0.61GPa、T=670~700℃。锆石矿物包体扫描电镜分析、锆石CL图像分析与锆石LAICP-MS U-Pb定年的综合研究表明,三家子石榴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时代为2.17~2.06Ga之间;近峰期高压角闪岩相变质的时代为1.96~1.94Ga;峰后近等温减压中-低压角闪岩相退变质时代为1.92~1.83Ga,记录该组年龄的变质锆石微区含有典型的中-低压角闪岩相矿物包体(角闪石+斜长石(An=60~90)+石英+磷灰石)。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初步认为三家子石榴斜长角闪岩具有顺时针P-T-t轨迹,其主要特点是从M_1到M_3表现为升温升压的变质过程,并达到变质作用的峰期阶段,峰后开始表现为近等温减压的变质过程,随后可能表现为冷却降温的退化变质过程。因此,它们与胶-辽-吉带古元古代造山作用有关的构造增厚作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辽-吉带 石榴斜长角闪岩 p-T-T轨迹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区域变质作用与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1
16
作者 耿元生 沈其韩 +1 位作者 杜利林 宋会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79-2608,共30页
在编制1∶5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中国主要变质带的演化以及各变质带与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在华北和华南克拉通都有古太古代到中太古代的变质年代记录,但是由于后期改造其变质作用的特点及与区域... 在编制1∶5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中国主要变质带的演化以及各变质带与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在华北和华南克拉通都有古太古代到中太古代的变质年代记录,但是由于后期改造其变质作用的特点及与区域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难以追索。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期的变质作用在华北克拉通表现最明显,这期变质作用紧随大规模的TTG岩浆作用,普遍具有逆时针的P-T演化轨迹,反映了地幔柱主导的岩浆-变质事件特点。古元古代晚期的变质事件在华北、华南、塔里木克拉通都有强烈反映。这期变质作用以形成具有顺时针P-T演化轨迹的高压麻粒岩为特点,与形成Columbia超大陆的一些造山带的特点类似,但是这三个不同克拉通在与Columbia聚合的时间和空间方位上存在差异。华南克拉通是相对年轻的克拉通,是沿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扬子和华夏地块拼合的产物。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的火山岩形成时代和变质作用程度从北东向南西迁移,反映了造山过程逐渐迁移和剪刀式闭合的特点。形成华南克拉通后,在其东南缘又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变质改造,并且由北西向南东变质带从加里东期转变为印支期,但是这两期变质作用的构造背景尚不很清楚。中国南北大陆的聚合首先从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北秦岭-桐柏开始,所反映的变质作用是早古生代的蓝片岩相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相伴产出,表明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演化过程。中国东部的南北大陆到印支期才最终汇聚,相应的变质作用以南部出现高压蓝片岩相、北部出现超高压的榴辉岩相变质带为特点,表明南方大陆向北方大陆的俯冲。超高压带内普遍含有柯石英,意味着大规模的陆壳深俯冲。华北克拉通和塔里木克拉通以北的中亚造山带内存在多条从早古生代到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变质作用 变质单元 p-T轨迹 变质事件 地壳生长和演化 陆块聚合
下载PDF
A huge oceanic-type UHP metamorphic belt in southwestern Tianshan, China: Peak metamorphic age and P-T path 被引量:21
17
作者 ZHANG LiFei DU JinXue +6 位作者 Lü Zeng YANG Xin GOU LongLong XIA Bin CHEN ZhenYu WEI ChunJing SONG ShuGu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5期4378-4383,共6页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UHP metamorphic belt in southwestern Tianshan,China,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is about 80-km-long and over 10-km-wide UHP bel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discovery of coesite,co...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UHP metamorphic belt in southwestern Tianshan,China,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is about 80-km-long and over 10-km-wide UHP bel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discovery of coesite,coesite pseudomorphs and other UHP minerals.It is the largest oceanic-type UHP metamorphic belt reported so far.It has formed due to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Tianshan Paleo-Ocean.U-Pb dating of metamorphic rims of zircons from a coesite-bearing garnet-phengite schist yields a peak UHP metamorphic ages of 320±3.7 Ma.Combined with ages of 233–226 Ma obtained from rims of zircons from retrograded eclogites,a long retrograde metamorphic evolution(>70 Ma)has been revealed.According to phase equilibria modeling,the P-T paths of both coesite-bearing eclogites and garnet-phengite schis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rmal relaxation,i.e.,the metamorphic temperature peak lags behind the pressure peak,indicating that the UHP rocks experienced slow and long heating and decompression during exhumation in the subduction channel.On the basis of the field observation that a small amount of eclogite lenses is wrapped in large volumes of metapelites,and the similar P-T paths of both rock types,we propose that the exhumation of the UHP eclogites from southwestern Tianshan,China,may have resulted from the exhuma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low-density metapelites,which carried the denser eclogites to the Earth’s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西南天山 变质年龄 pT轨迹 中国 含柯石英榴辉岩 峰期 大洋
原文传递
Age, Mechanism and Direction of East Qinling-Dabieshan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 Petrological Evidence and Stipulation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超 陈衍景 何顺东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1年第1期59-72,共14页
Through studies of P\|T\|t paths and decompressive retrograde metamorphic textures of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authors determined the Mesozoic crust rapid uplifting age, and then in... Through studies of P\|T\|t paths and decompressive retrograde metamorphic textures of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authors determined the Mesozoic crust rapid uplifting age, and then inferred that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 occurred from T\-3 to J\-1. The Yanshanian granites produced by delamination are developed well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But due to the Gondwana plate effect, magmatism in the region caused by delamination lagged until J\-3 when the northern Tibet terran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completely amalgamated. Additionally, due to western Pacific plate subducting under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stress state was transformed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So in the region from J\-3 to K\-2 magmatism was most intensive, and liberalization was also relatively strong. Geophysical data reflect that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asthenosphere rose to the shallow level, the Moho is flat with no mountain root, and the crustal thickness is less than 40 km on average. These features agree with those of collisional orogenes in which delamination has occurred. Through contrasting differences in surface and interior depth between east and west Qinling we believe that delamination proceeded from east to 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秦岭造山带 p-T-T轨迹 中生代 岩石圈 花岗岩
下载PDF
河南省嵩山地区登封群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0
19
作者 劳子强 王世炎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1期9-16,共8页
经重新研究,将原登封群分为3套岩石序列:(1)新太古代构造地层单位登封岩群,为变质表壳岩系,代表绿岩建造;(2)新太古代构造岩石单位,为变质侵入岩系;(3)古元古代侵入岩系。它们共同构成嵩山花岗岩—绿岩地体。新太古代... 经重新研究,将原登封群分为3套岩石序列:(1)新太古代构造地层单位登封岩群,为变质表壳岩系,代表绿岩建造;(2)新太古代构造岩石单位,为变质侵入岩系;(3)古元古代侵入岩系。它们共同构成嵩山花岗岩—绿岩地体。新太古代岩石经历了嵩阳运动第一幕(约2.5Ga)、第二幕(约2.2Ga)和中岳运动(约1.9Ga)3个重要变质变形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山地区 岩石序列 登封群 花岗岩 蛇绿岩
下载PDF
辽西太古代建平变质杂岩的地球化学和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被引量:18
20
作者 崔文元 王长秋 王时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3-26,共14页
太古代建平变质杂岩主要由高Na/K比的、原岩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系列(TTG)侵入岩的中性麻粒岩和片麻岩、少量变沉积岩、基性麻粒岩、斜长角闪岩和变超基性岩组成。各类岩石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野外关系考虑... 太古代建平变质杂岩主要由高Na/K比的、原岩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系列(TTG)侵入岩的中性麻粒岩和片麻岩、少量变沉积岩、基性麻粒岩、斜长角闪岩和变超基性岩组成。各类岩石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野外关系考虑,斜长角闪岩和基性麻粒岩可与世界其他高级区内的变质拉斑玄武岩对比;TTG片麻岩,中性麻粒岩、紫苏花岗岩和斜长质片麻岩可能由镁铁质源岩部分熔融而成。变质作用的演化轨迹为反时针型。因此,本区可与冀东、内蒙、南印度和苏格兰的刘易斯等高级地体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麻粒岩 地球化学 pTT轨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