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微污染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于万波 《环境技术》 2003年第2期11-15,共5页
通过研究国内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实践,指出了该项技术在应用中体现出的优越性,并提出了此项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地介绍了提高此项技术应用水平的措施。研究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处理微污染饮用水将会... 通过研究国内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实践,指出了该项技术在应用中体现出的优越性,并提出了此项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地介绍了提高此项技术应用水平的措施。研究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处理微污染饮用水将会受到重视和广泛地推广应用,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饮用水 水处理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 生物降解 水厂 饮用水质标准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设计中工程方案的选择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世峰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35-38,共4页
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艺是在生物活性炭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去除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嗅味等较为有效的深度处理工艺之一。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实施,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广泛应用于... 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艺是在生物活性炭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去除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嗅味等较为有效的深度处理工艺之一。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实施,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广泛应用于给水厂的提标改造中。在其设计中,臭氧气源的选择和活性炭池池型的设计关系到工程的投资、运行成本的高低以及操作管理的难易,需根据各给水厂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臭氧气源和活性炭池池型,以利于给水厂提标改造工程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处理 臭氧-生物活性炭 臭氧气源 活性炭池
原文传递
某微污染水源自来水厂的纳滤深度处理效果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吴玉超 陈吕军 +1 位作者 兰亚琼 刘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466-3472,共7页
采用一级四段纳滤组合工艺处理南方某微污染水源自来水厂的传统净水工艺段出水,考察了纳滤膜工艺对出水水质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纳滤对常规水质指标与微量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混凝沉淀池出水中TOC和UV_(254)的去除率在95%以上(出... 采用一级四段纳滤组合工艺处理南方某微污染水源自来水厂的传统净水工艺段出水,考察了纳滤膜工艺对出水水质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纳滤对常规水质指标与微量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混凝沉淀池出水中TOC和UV_(254)的去除率在95%以上(出水TOC≤0.3 mg·L^(-1),UV254≤0.005 cm^(-1));对卤乙酸、三卤甲烷前体物、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截留率分别在62%、85%、50%和95%左右,使用UMU-SOS测试的出水遗传毒性低于检出限,不同段纳滤膜对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消毒副产物前体物与有机氯农药的去除率未呈现明显差异,但对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多环芳烃去除效果呈现明显差异,表明纳滤主要依靠物理截留去除水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有机物,对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则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与之相比,水厂目前使用的双级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传统净水工艺出水中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遗传毒性的去除截留率分别仅为17%、62%、80%左右,显示纳滤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 臭氧-生物活性炭 多环芳烃 有机氯农药 遗传毒性
原文传递
南洲水厂处理工艺优化运行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建平 何元春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26,共4页
南洲水厂供水设计生产能力100万m^3/d,2004年10月全面投产,结合南洲水厂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数据、水源水质状况以及出厂水水质安全性与稳定性控制要求等,对南洲水厂的臭氧一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生产作用以及常规工艺与深度处理工艺... 南洲水厂供水设计生产能力100万m^3/d,2004年10月全面投产,结合南洲水厂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数据、水源水质状况以及出厂水水质安全性与稳定性控制要求等,对南洲水厂的臭氧一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生产作用以及常规工艺与深度处理工艺组合优化运行方式进行探讨,并指出了实际生产经济优化运行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流程 臭氧-生物活性炭 优化运行 去除率
下载PDF
Advanced oxidation of bromide-containing drinking water: A balance between bromate and trihalomethane formation control 被引量:9
5
作者 Yongjing Wang Jianwei Yu +5 位作者 Po Han Jing Sha Tao Li Wei An Juan Liu Min Y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2169-2176,共8页
Addition of H2O2 has been employed to repress bromate formation during ozonation of bromide-containing source water. However, the addition of H2O2 will change the oxidation pathways of organic compounds due to the gen... Addition of H2O2 has been employed to repress bromate formation during ozonation of bromide-containing source water. However, the addition of H2O2 will change the oxidation pathways of organic compounds due to the generation of abundant hydroxyl radicals, which could affect the removal efficacy of trihalomethane precursors via the combination of ozone and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O3-BAC).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H2O2 addition on bromate formation and trihalomethane formation potential (THMFP) reduction during treatment of bromide-containing (97.6-129.1 μg/L) source water by the O3-BAC process. At an ozone dose of 4.2 mg/L, an H2O2/O3 (g/g) ratio of over 1.0 was required to maintain the bromate concentration below 10.0 μg/L, while a much lower H2O2/O3 ratio was sufficient for a lower ozone dose. An H2O2/O3 (g/g) ratio below 0.3 should be avoided since the bromate concentration will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H2O2 dose below this ratio. However, the addition of H2O2 at an ozone dose of 3.2 mg/L and an H2O2/O3 ratio of 1.0 resulted in a 43% decrease in THMFP removal when compared with the O3-BAC process. The optimum H2O2/O3 (g/g) ratio for balancing bromate and trihalomethane control was about 0.7-1.0. Fraction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H2O2 decreased the removal efficacy of the hydrophilic matter fraction of DOC by ozonation and increased the reactivity of the hydrophobic fractions during formation of trihalomethane, which may be the two main reasons responsible for the decrease in THMFP reduction efficacy. Overall, this study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balance bromate reduction and THMFP control when adopting an H2O2 addition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mate control hydrogen peroxide addition ozone-hydrogen peroxide trihalomethane formation potential ozone-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原文传递
南方某水厂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运行效果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晓娜 何嘉莉 +1 位作者 陈卓华 巢猛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46,共4页
以南方地区微污染水源水为对象,研究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综合指标UV(254)、COD(Mn)、TOC的去除效果以及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效果,并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特性。结果表明,与常规处理工艺相比,增加臭氧... 以南方地区微污染水源水为对象,研究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综合指标UV(254)、COD(Mn)、TOC的去除效果以及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效果,并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特性。结果表明,与常规处理工艺相比,增加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后,对UV(254)、COD(Mn)、TOC、三卤甲烷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7.05%、20.24%、31.11%、37.70%。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微污染水源水主要由芳香性蛋白质类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和富里酸类物质组成,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荧光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活性炭 深度处理 有机物 消毒副产物 三维荧光光谱
原文传递
臭氧-生物活性炭对南方河网典型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林涛 陈卫 王磊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97-1401,共5页
以我国南方河网原水中有机物和季节性溴化物(Br-)为对象,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净化过程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Mr)分布变化及溴酸盐(BrO-3)和消毒副产物(THMs)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原水中Mr在103以下的有机物(DOC)约占总量的80%... 以我国南方河网原水中有机物和季节性溴化物(Br-)为对象,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净化过程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Mr)分布变化及溴酸盐(BrO-3)和消毒副产物(THMs)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原水中Mr在103以下的有机物(DOC)约占总量的80%,常规工艺主要表现为对Mr>100×103有机物的去除,出水DOC去除率为8%、SUVA(UV254/DOC)值下降14%;臭氧-活性炭工艺主要去除103<Mr<5×103的有机物,但亲水性小分子有机物抑制生物降解作用,出水DOC去除率仅提高至30%、SUVA值下降31%.当臭氧投加量高于2 mg/L时,臭氧氧化出水中BrO-3增加明显,氧化过程原水中Br-浓度升高BrO-3生成量增大;生物活性炭对BrO-3的去除率平均仅为13%,且波动较大.与常规处理相比,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后各类THMs均有减少,总量减少40%;但氯量和Br-对溴代副产物影响大,主要为CHBr3生成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物活性炭 分子量 河网水源 溴酸盐 三卤甲烷(THMs)
原文传递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运行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伟光 丁驰 +3 位作者 段蕾 马小娜 何文杰 韩宏大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18,共4页
针对水厂因使用不同水质的原水,造成水厂的常规工艺处理出水水质不稳定或无法达到饮用水安全标准的问题,在中试的基础上进行了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运行稳定性的研究。原水为黄河水和滦河水时,出水CODMn<3mg/L标准的... 针对水厂因使用不同水质的原水,造成水厂的常规工艺处理出水水质不稳定或无法达到饮用水安全标准的问题,在中试的基础上进行了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运行稳定性的研究。原水为黄河水和滦河水时,出水CODMn<3mg/L标准的合格率分别为93.3%、99.0%,对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41.5%、50.2%;对TOC的去除率分别为42.5%、50.9%;对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57.8%、77.6%。以黄河水为原水时有机物去除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受水中有机物种类不同的影响。各项综合指标显示,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可去除水中50%左右的有机物,提高了出水水质的安全性。在出水TOC<3mg/L、SUVA254<2L/(mgDOC·m)时,消毒后形成的四氯甲烷量和三卤甲烷量较少,均远低于规定限值。可以采用此方法对消毒产生的四氯甲烷量和三卤甲烷量进行间接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深度处理 臭氧/生物活性炭 消毒副产物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典型水质指标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10
9
作者 徐春蕾 《净水技术》 CAS 2019年第A01期65-67,86,共4页
随着水源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饮用水标准的日益提高,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选取江苏省以长江、太湖、淮河和沂沭泗水系为水源的地表水厂,分析其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前后长达一年的水质数据,发现原... 随着水源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饮用水标准的日益提高,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选取江苏省以长江、太湖、淮河和沂沭泗水系为水源的地表水厂,分析其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前后长达一年的水质数据,发现原水受水厂在进行深度处理改造后,出厂水浑浊度月平均值均有明显的降低,仅为0.1-0.4 NTU,对浑浊度的最大去除率可达98.7%;出厂水CODMn月平均值也有明显的降低,为1.0~2.7 mg/L,对COD去除率最大提升27.2%;不同水系水源出厂水中三卤甲烷含量降低了19.4%~78.7%。运行结果分析表明: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较常规水处理工艺能够有效改善出厂水水质,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处理 臭氧-生物活性炭 消毒副产物 饮用水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膜深度处理饮用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磊 李靖平 +2 位作者 张岩 蒋林时 张洪林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20,共4页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工艺去除城市管网供水中的污染物,使其达到饮用净水水质标准。研究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3~4 mg/L,接触时间8~10 min,生物活性炭罐滤速3~4 m/s的运行条件下,臭氧—生物活性炭预处理能够大量去除原水中的污染...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工艺去除城市管网供水中的污染物,使其达到饮用净水水质标准。研究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3~4 mg/L,接触时间8~10 min,生物活性炭罐滤速3~4 m/s的运行条件下,臭氧—生物活性炭预处理能够大量去除原水中的污染物,保证纳滤工艺的正常运行;纳滤膜在操作压力0.7~0.8 MPa,膜通量为27.3 L/(m2.h)的条件下,既能去除无机污染物,又能够保证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离子不被完全截留;且能够有效去除原水中的TOC、AOC、CODMn、色度、浊度及细菌等,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和生物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深度处理 臭氧-生物活性炭 纳滤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郭锋 王潇 +1 位作者 肖强 肖禾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23,共5页
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微污染水处理工艺。介绍了O3-BAC技术在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市政供水等制饮用水)及工业废水(膜处理排水、油田废水、炼油废水、石化废水、制药废水、焦化废水、印染废水、食... 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微污染水处理工艺。介绍了O3-BAC技术在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市政供水等制饮用水)及工业废水(膜处理排水、油田废水、炼油废水、石化废水、制药废水、焦化废水、印染废水、食品加工废水、水产养殖废水)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情况,指出了未来O3-BAC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发展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物活性炭 生活污水 饮用水 工业废水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雅茹 崔小东 王薪淯 《河南化工》 CAS 2020年第6期4-6,共3页
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微污染水处理工艺,其催化剂与氧化剂制备简单、高效。该技术可以应用于降低水体的浊度、色度,改善水质口感,还可以降低水中的有机物含量,使处理水体能够达成循环水的各项指标,具有良好的应... 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微污染水处理工艺,其催化剂与氧化剂制备简单、高效。该技术可以应用于降低水体的浊度、色度,改善水质口感,还可以降低水中的有机物含量,使处理水体能够达成循环水的各项指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该技术在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物活性炭 饮用水 深度处理
下载PDF
高藻和高有机物湖泊型原水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乃云 马艳 +3 位作者 楚文海 戎文磊 周圣东 陆纳新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16,共4页
"十一五"期间,针对太湖水源高藻、高有机物、高氨氮、高臭味和藻毒素等污染特征,开展高效生物预处理、高效化学预处理及强化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以及超滤膜把关处理工艺等关键技术研究,并辅以安全消毒技术研究。通过技术研发... "十一五"期间,针对太湖水源高藻、高有机物、高氨氮、高臭味和藻毒素等污染特征,开展高效生物预处理、高效化学预处理及强化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以及超滤膜把关处理工艺等关键技术研究,并辅以安全消毒技术研究。通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综合示范,形成预处理耦合技术→强化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超滤膜联用的多级屏障处理工艺流程,依托于无锡自来水公司完成的中桥水厂高藻和高有机物原水膜深度处理集成技术工程示范,形成针对高藻型湖泊原水用水安全的技术保障体系,示范工程饮用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工艺流程受到长三角地区普遍的认可,正在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藻 高有机物 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滤膜 多级屏障 水专项
下载PDF
太湖水源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长期运行净化效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钱勇 张雪 +2 位作者 蒋福春 干心彦 林涛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16,共8页
针对使用太湖水源的3座水厂,探究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艺不同运行情况下的长期运行效能。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发现活性炭的吸附能力随O3-BAC工艺运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基本在运行5年后,其碘吸附... 针对使用太湖水源的3座水厂,探究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艺不同运行情况下的长期运行效能。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发现活性炭的吸附能力随O3-BAC工艺运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基本在运行5年后,其碘吸附值和亚甲蓝吸附值将均不满足要求,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变得十分微弱;微生物的生长在其投入运行后逐渐趋于稳定,生物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工艺运行超过7年后,活性炭上生物量基本稳定。对O3-BAC工艺的净化效能进行长期监测,发现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随工艺运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后期主要依靠生物降解作用,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更突出。不同炭种的净化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综合研究结果建议以太湖为水源的水厂换炭周期为6~7年,选用12×40目的煤质柱状破碎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物活性炭 吸附性能 微生物生长 净化效能
下载PDF
O_3-BAC组合工艺深度净化MBR出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银磊 苑宏英 +2 位作者 王少坡 闫志超 张昱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37-1240,共4页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组合工艺对某工业园区再生水厂MBR出水进行了深度净化的中试研究,主要考察了组合工艺各节点对常规指标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约3 mg/L(H2O)、臭氧接触塔接触时间为30min、活性炭滤池空床接触时间(...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组合工艺对某工业园区再生水厂MBR出水进行了深度净化的中试研究,主要考察了组合工艺各节点对常规指标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约3 mg/L(H2O)、臭氧接触塔接触时间为30min、活性炭滤池空床接触时间(BECT)为15 min时,O3-BAC组合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色度、浊度,平均色度和浊度分别从21度和7.8 NTU降至3度和2.0 NTU以下;组合工艺对UV254、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约为39%和35%;对NH4+-N有一定的去除,去除率为58%~77%;组合工艺对粪大肠菌群去除效果显著,平均去除率在95%以上。O3-BAC组合工艺是一种有效工业园区再生水深度净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物活性炭 再生水 深度处理 常规指标
原文传递
长江下游原水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效果及有机物特性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柯 杨忠莲 +2 位作者 朱永林 吉志一 朱光灿 《净水技术》 CAS 2020年第4期45-53,共9页
以长江下游镇江征润洲段为原水,利用中试装置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组合工艺优化运行及其对有机物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调整主臭氧投加量为2.5 mg/L时,深度处理工艺对CODMn、NH4^+-N和两类消毒副产物前体物(TTHMFP、THAAFP... 以长江下游镇江征润洲段为原水,利用中试装置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组合工艺优化运行及其对有机物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调整主臭氧投加量为2.5 mg/L时,深度处理工艺对CODMn、NH4^+-N和两类消毒副产物前体物(TTHMFP、THAAFP)的去除率分别为68.5%、86.7%、57.3%和48.9%;同时,从净水过程中有机物特性变化对消毒副产物影响的角度,提出应将强疏水性小分子有机物作为镇江市饮用水处理的控制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物活性炭 消毒副产物前体物 生物稳定性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丽仪 谢茵茵 黄剑明 《河南化工》 CAS 2014年第3期25-30,共6页
介绍了臭氧化活性炭技术在生活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进展,通过研究国内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实践,综述了臭氧化—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此项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提... 介绍了臭氧化活性炭技术在生活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进展,通过研究国内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实践,综述了臭氧化—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此项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提高此项技术的应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活性炭 臭氧一生物活性炭 深度处理
下载PDF
长江原水臭氧-生物活性炭挂膜中试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心怡 赵元琛 +1 位作者 黄一荻 夏圣骥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310-3316,共7页
为了探究面向长江水源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挂膜技术,进行了长江原水常州段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挂膜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挂膜前期,由于炭柱的物理吸附作用逐渐饱和,炭柱对DOC(溶解性有机碳)、UV254和CODMn(高锰酸盐指数)的去... 为了探究面向长江水源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挂膜技术,进行了长江原水常州段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挂膜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挂膜前期,由于炭柱的物理吸附作用逐渐饱和,炭柱对DOC(溶解性有机碳)、UV254和CODMn(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逐渐降低,对氨氮几乎没有去除,在挂膜中后期,由于活性炭上生物膜逐渐成熟,生物降解起主导作用,有机物和氨氮去除率升高并趋于稳定.90 d后,炭柱对DOC、UV254和CODMn这3个有机物指标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30.64%、57.50%和30.00%以上,氨氮去除率稳定在88.93%左右,认为挂膜成功.扫描电镜图显示活性炭表面出现丰富的菌胶团,同时高通量测序也验证了活性炭中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物活性炭 挂膜 长江水 中试
原文传递
氨氮浓度对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光远 孙巍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06-108,共3页
以北江佛山段原水为处理对象,比较了活性炭吸附(GAC)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两种深度处理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预氯化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AC和O3/BAC工艺均具有一定的耐氨氮冲击负荷能力。低氨氮浓度下,GAC和O3/... 以北江佛山段原水为处理对象,比较了活性炭吸附(GAC)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两种深度处理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预氯化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AC和O3/BAC工艺均具有一定的耐氨氮冲击负荷能力。低氨氮浓度下,GAC和O3/BAC工艺对氨氮的去除率接近(约40%),并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两者出水中的CHCl3浓度均超标,但O3/BAC的较低;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及成本,建议此时优先采用GAC工艺。高氨氮浓度下,O3/BAC工艺去除氨氮的效果显著优于GAC,经消毒后其出水中的CHCl3浓度也低于GAC的,故建议在该种原水水质下优先采用O3/BAC工艺。控制沉淀池出水余氯在合适的范围内,则预氯化对O3/BAC工艺的除污效果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深度处理 活性炭吸附 臭氧/生物活性炭 氨氮
下载PDF
净水厂生物活性炭微生物解析和风险研究进展
20
作者 黄永节 翁晓姚 +2 位作者 张薇薇 李泽星 唐玉霖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74-1879,1885,共7页
系统梳理了活性炭表面存在的微生物类群和优势物种,其中原核生物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常为其中的优势菌门,真核生物以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为主;并对某些优势菌群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的潜在功能进行了总结,大多数为好氧的化能有机异养... 系统梳理了活性炭表面存在的微生物类群和优势物种,其中原核生物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常为其中的优势菌门,真核生物以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为主;并对某些优势菌群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的潜在功能进行了总结,大多数为好氧的化能有机异养微生物。还探讨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微生物,水源性耐氯细菌病原体属于放线菌亚纲、芽孢杆菌纲和γ-变形菌纲;并归纳了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因素,包括载体、水质条件、剩余臭氧和进水流向。研究结果有望为净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精确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水厂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 微生物 生物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