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地区臭氧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135
1
作者 潘本锋 程麟钧 +4 位作者 王建国 李文攀 谷萍 许人骥 宫正宇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23,共7页
2013—2014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O3日最大8 h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平均为155~162μg/m3,京津冀地区已成为全国O3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京津冀地区O3污染程度有所加重。京津冀地区夏季O3浓度高,冬季浓度低,O3质量浓度较高的月份集中在5—9... 2013—2014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O3日最大8 h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平均为155~162μg/m3,京津冀地区已成为全国O3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京津冀地区O3污染程度有所加重。京津冀地区夏季O3浓度高,冬季浓度低,O3质量浓度较高的月份集中在5—9月,12月—次年1月浓度最低。在O3污染较重的夏季,每日6:00~7:00,O3质量浓度最低,15:00~16:00 O3浓度最高。在空间分布上郊区点位的O3质量浓度往往高于主城区点位。京津冀区域夏季O3小时浓度和NO2浓度呈高度负相关关系,和其他污染物无明显的相关性。O3质量浓度和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大气相对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京津冀区域O3的主要来源为NOX和VOC等一次污染物在日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控制O3前体物的源排放,尤其是控制好VOC的排放是控制O3污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臭氧 污染 来源
下载PDF
我国典型城市群O_3污染成因和关键VOCs活性解析 被引量:117
2
作者 蒋美青 陆克定 +12 位作者 苏榕 谭照峰 王红丽 李莉 伏晴艳 翟崇治 谭钦文 岳玎利 陈多宏 王占山 谢绍东 曾立民 张远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30-1141,共12页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四大城市群在夏秋季大气臭氧(O_3)污染问题严重.为了深入认识O_3的区域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在上述4个城市群于2014~2016年夏秋季节,开展了大气O_3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的综...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四大城市群在夏秋季大气臭氧(O_3)污染问题严重.为了深入认识O_3的区域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在上述4个城市群于2014~2016年夏秋季节,开展了大气O_3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的综合观测研究.观测发现,臭氧污染区域性明显,臭氧最大8h值在59~146(10^(-9)V/V),整体上城市站点臭氧浓度水平较郊区站点低,臭氧前体物NO2平均浓度水平在4~22(10^(-9)V/V),VOCs浓度为11~53(10^(-9)V/V),VOCs活性水平在1.6~10.5s^(-1).使用基于观测的盒子模型(OBM)分析臭氧生成控制区,发现四大城市群的O_3生成多数处于人为源VOCs控制区或者过渡区,且对烯烃和芳香烃的敏感性最强.运用PMF受体模型对城市站点VOCs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汽油挥发是城市VOCs主要来源,占比30%~50%;溶剂涂料使用其次,占比为10%~20%.综合而言,我国现阶段臭氧污染防控应以VOCs控制为主,其中应着重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溶剂涂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VOCS 敏感性分析 源解析 经验动力学模拟法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来源分析 被引量:112
3
作者 王雪松 李金龙 +2 位作者 张远航 谢绍东 唐孝炎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8-559,共12页
光化学烟雾污染是影响北京地区夏季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2000年6月底至7月初发生在北京地区的臭氧污染过程进行模拟,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和地区臭氧评估技术(GOAT),量化了不同地区的污染源排... 光化学烟雾污染是影响北京地区夏季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2000年6月底至7月初发生在北京地区的臭氧污染过程进行模拟,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和地区臭氧评估技术(GOAT),量化了不同地区的污染源排放对北京市城近郊区臭氧污染的贡献,探讨了周边地区排放的臭氧贡献方式问题,分析了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化学机制特征.研究表明,北京地区臭氧污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定陵地区的超标臭氧主要受到城近郊区烟羽的严重影响(占55%),城近郊区则除了受到北京市的前体物排放影响外(占46%),来自天津市、河北省南部地区的贡献往往也占有重要份额;周边地区对北京市城近郊区的贡献中,直接输入的臭氧约占七层,其余部分以输入前体物的方式贡献臭氧;北京城近郊区的臭氧生成主要受挥发性有机物控制,而在远郊区县和农村地区臭氧生成对氮氧化物变得更为敏感.对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源排放控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臭氧来源和不同贡献方式的重要性,以及臭氧生成机制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臭氧 源贡献 源排放
原文传递
广东省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解析研究 被引量:95
4
作者 沈劲 黄晓波 +7 位作者 汪宇 叶斯琪 潘月云 陈多宏 陈焕盛 区宇波 吕小明 王自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449-4457,共9页
使用广东省近年大范围长期连续臭氧观测数据分析了珠三角与广东省的臭氧污染特征,并使用NAQPMS模型研究了广东省与典型城市不同季节的臭氧来源情况.结果表明:2014—2016年广东省的臭氧污染局部在改善.珠三角的臭氧浓度水平总体高于粤东... 使用广东省近年大范围长期连续臭氧观测数据分析了珠三角与广东省的臭氧污染特征,并使用NAQPMS模型研究了广东省与典型城市不同季节的臭氧来源情况.结果表明:2014—2016年广东省的臭氧污染局部在改善.珠三角的臭氧浓度水平总体高于粤东西北地区,广东省臭氧总体上呈现出珠三角中南部和粤东东部部分地区较高、粤西污染相对较轻的分布态势.广东省的臭氧夏秋季浓度较高,冬春季浓度较低.广东省臭氧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夏季占比为57%,其余季节约占40%,臭氧的跨省输送特征明显.珠三角西南部春夏季臭氧本地贡献约为50%,但秋冬季仅占19%~28%.若要减轻广东的臭氧污染,建议实施臭氧消峰行动,即在夏秋季节严控珠三角地区的臭氧前体物排放,特别是珠三角中部广州、佛山与东莞等城市的排放要重点控制.同时,强化粤东西北地区与周边省份的协同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臭氧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2013年夏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长三角典型城市O_3来源识别 被引量:57
5
作者 李浩 李莉 +12 位作者 黄成 安静宇 严茹莎 黄海英 王杨君 卢清 王倩 楼晟荣 王红丽 周敏 陶士康 乔利平 陈明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的高速推进以及大气活性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秋季节面临严峻的以高浓度O3为典型特征的光化学污染问题.然而,O3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反应过程使得其来源识别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针对高浓度O... 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的高速推进以及大气活性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秋季节面临严峻的以高浓度O3为典型特征的光化学污染问题.然而,O3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反应过程使得其来源识别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针对高浓度O3的控制途径仍不清楚.本文以2013年7月长三角地区发生的一次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强度高的高浓度O3污染过程为研究案例,基于CAMx空气质量数值模型中耦合的臭氧来源追踪方法(OSAT),采用物种示踪的方法对长三角3个代表性城市上海、苏州、杭州近地面O3的污染来源开展了模拟研究,探讨了4个源区(上海、浙北、苏南和长距离输送)、7类排放源(工业锅炉和窑炉、生产工艺过程、电厂、生活源、流动源、挥发源和天然源)对上海、苏州和杭州城区地面O3的浓度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长距离输送以及区域背景产生的O3约在20×10-9~40×10-9(体积分数)之间;加上上海及苏南、浙北地区排放的前体物在长三角城区地区二次生成O3,可使O3上升至40×10-9~100×10-9(体积分数)乃至更高.模拟时段内日间8 h O3浓度的地区贡献分析结果显示,长距离传输对于上海、苏州、杭州的浓度贡献分别为42.79%±10.17%、48.57%±9.97%和60.13%±7.11%;上海城区O3来源中,上海本地污染贡献平均为28.94%±8.49%,浙北地区贡献约19.83%±10.55%;苏州城区O3来源中,苏南地区贡献约26.41%±6.80%;杭州城区O3来源中,浙北地区贡献约29.56%±8.33%.从各受点日最大O3小时浓度贡献来看,长距离传输贡献比例显著下降(35.35%~58.04%),而本地污染贡献上升.区域各类污染源贡献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对O3污染贡献最为突出的几类污染源分别是工业锅炉和窑炉(浓度贡献约18.4%~21.11%)、生产工艺过程(19.85%~28.46%)、流动源(21.30%~23.51%)、天然源(13.01%~17.07%)和电厂排放(7.08%~9.75%).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来源追踪 长三角 城区 OSAT
原文传递
天津市郊夏季的臭氧变化特征及其前体物VOCs的来源解析 被引量:53
6
作者 罗瑞雪 刘保双 +3 位作者 梁丹妮 毕晓辉 张裕芬 冯银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87,共13页
本文利用天津市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的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和NOx)、气象参数等在线监测仪器,获取了2018年夏季(6~8月)小时分辨率的数据信息;分析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特征;根据光化学年龄计算出VOCs的初始浓... 本文利用天津市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的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和NOx)、气象参数等在线监测仪器,获取了2018年夏季(6~8月)小时分辨率的数据信息;分析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特征;根据光化学年龄计算出VOCs的初始浓度对其日间(06:00~24:00)VOCs体积分数的光化学损耗进行修正;将初始体积分数和直接监测的VOCs体积分数分别纳入PMF模型进行人为源的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夏季天津O3的平均体积分数为(41.3±25.7)×10^(-9),而VOCs的平均体积分数为(13.9±12.3)×10^(-9),其中烷烃的平均体积分数(7.0±6.8)×10^(-9)明显高于其它VOCs物种.烷烃中浓度较高的物种分别为丙烷和乙烷,占总烷烃浓度贡献的47%.夏季O3的生成潜势(OFP)平均值为52.1×10^(-9),其中烯烃的OFP值最高,对于TVOCs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达到57%.VOCs日间光化学损耗量计算结果表明,烯烃日间损耗占VOCs损耗总量的75%.基于初始浓度解析的VOCs来源分别为:化工排放和溶剂使用(25%)、机动车尾气(22%)、燃烧源(19%)、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19%)和汽油挥发(15%).相比于直接将监测浓度纳入PMF解析的结果,化工排放和溶剂使用贡献百分占比下降4%,机动车尾气贡献百分占比下降5%.利用PMF源解析结果结合OFP分析不同源类对臭氧污染的相对贡献,基于初始体积分数数据的结果显示,贡献最高源类为化工排放和溶剂使用(26%).与利用直接监测数据的解析结果相比,化工排放和溶剂使用的OFP值降低7%,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OFP值明显降低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初始体积分数 正矩阵因子分解(PMF) 源解析
原文传递
Ozone source attribution during a severe photochemical smog episode in Beijing,China 被引量:35
7
作者 WANG XueSong LI JinLong +2 位作者 ZHANG YuanHang XIE ShaoDong TANG XiaoYa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9年第8期1270-1280,共11页
Beijing,the capital of China,frequently suffers from the high levels of ozone in summer.A 3-D regional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the Comprehensive Air Quality Model with extensions(CAMx),has been used to simulate a hea... Beijing,the capital of China,frequently suffers from the high levels of ozone in summer.A 3-D regional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the Comprehensive Air Quality Model with extensions(CAMx),has been used to simulate a heavy O3 pollution episode in Beijing during June 26―July 2,2000.Ozone Source Apportionment Technology(OSAT) and Geographic Ozone Assessment Technology(GOAT) were applie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precursor emission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to O3 concentrations in Beijing,to identif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ways by which regional sources affected the O3 levels in Beijing urban areas,and to investigate the sensitivity of O3 formation to the precursors during the episode.The O3 pollution in Beijing showed a significant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 strong regional contribution.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plume originating from Beijing urban areas greatly affected the O3 concentrations at the Dingling site,accounting for 55% of elevated O3 there,while O3 pollution in the Beijing urban areas resulted from both local emissions and those from Tianjin and the south of Hebei Province.Transport of O3 was responsible for about 70% of the regional O3 contribution to Beijing urban areas,while transport of O3 precursors accounted for the remainder.The formation of O3 was limited by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in the urban areas of Beijing,while being more sensitive to NOx levels in the suburban and more remote area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a large number of factors,including impacts of emissions from different regions,the two modes of regional con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sensitivity of O3 formation to precursors,in the design of emissions control strategies for O3 reduction in Beij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JING ozone source APPORTIONMENT EMISSION
原文传递
2020年成都市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特征及敏感性 被引量:33
8
作者 钱骏 徐晨曦 +6 位作者 陈军辉 姜涛 韩丽 王成辉 李英杰 王波 刘政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736-5746,共11页
2020年4月24日至5月6日成都市臭氧(O_(3))和细颗粒物(PM_(2.5))复合污染过程期间,在成都市城区开展大气臭氧及其前体物(NOx、VOCs)和气象参数观测实验,基于观测数据采用OBM模型对市区臭氧敏感性和主控因子进行识别,并采用PMF模型对关键V... 2020年4月24日至5月6日成都市臭氧(O_(3))和细颗粒物(PM_(2.5))复合污染过程期间,在成都市城区开展大气臭氧及其前体物(NOx、VOCs)和气象参数观测实验,基于观测数据采用OBM模型对市区臭氧敏感性和主控因子进行识别,并采用PMF模型对关键VOCs物种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臭氧超标日各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上升,VOCs物种中芳香烃和含氧(氮)化合物上升幅度较大;成都市城区O_(3)超标天对应的臭氧处于显著VOCs控制区,芳香烃和烯烃对O_(3)生成最为敏感,且存在削减NOx的不利效应;结合VOCs来源解析,城区VOCs主要来源:移动源(22.4%)、餐饮及生物质燃烧源(21.8%)、工业源(15.1%)和溶剂使用源(9.3%),臭氧超标天溶剂使用源、餐饮及生物质类燃烧源贡献率明显上升.成都市城区春季应以VOCs减排为重点,并加大芳香烃和烯烃相关源控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NO_(x)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敏感性 主控因子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珠三角秋季臭氧污染来源解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沈劲 陈皓 钟流举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30,共6页
秋季是珠三角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选取2004年秋季珠三角典型臭氧污染过程,运用臭氧来源解析技术等分析手段,研究珠三角臭氧污染特性,分析并量化各排放源区各类源对受体点的臭氧贡献。结果表明,东莞市对珠江口地区的臭氧峰值有重大贡献... 秋季是珠三角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选取2004年秋季珠三角典型臭氧污染过程,运用臭氧来源解析技术等分析手段,研究珠三角臭氧污染特性,分析并量化各排放源区各类源对受体点的臭氧贡献。结果表明,东莞市对珠江口地区的臭氧峰值有重大贡献,下午2-3点东莞市前体物的臭氧贡献最大可达40ppb;而广州市区的前体物排放主要影响顺德区和南海区。在珠三角,排放源区一般对下风向40km范围内的地区臭氧贡献最大。秋季大多数情况下珠三角西部(江门东湖)臭氧受中部主要排放源区臭氧前体物排放与输送的影响很大,广州和佛山地区对江门东湖的臭氧峰值贡献达50ppb左右。交通尾气排放对珠三角各受体点的臭氧贡献最大,交通源对重污染区受体点臭氧的贡献最高可达40ppb^50p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臭氧 来源解析
下载PDF
臭氧污染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32
10
作者 徐怡珊 文小明 +2 位作者 苗国斌 王晓玲 王鸯鸯 《中国环保产业》 2018年第6期35-38,共4页
臭氧在平流层可以吸收短波紫外辐射,减少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伤害。而对流层臭氧是一种强氧化性的污染物。针对目前公众普遍关心的臭氧污染问题,介绍了对流层臭氧的特性及危害,概述了臭氧的来源及影响因素,并对臭氧监测技术、臭氧预报方法... 臭氧在平流层可以吸收短波紫外辐射,减少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伤害。而对流层臭氧是一种强氧化性的污染物。针对目前公众普遍关心的臭氧污染问题,介绍了对流层臭氧的特性及危害,概述了臭氧的来源及影响因素,并对臭氧监测技术、臭氧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危害 来源 监测 预报 防治
下载PDF
深圳臭氧污染日的VOCs组成与来源特征 被引量:29
11
作者 林理量 程勇 +2 位作者 曹礼明 于广河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484-3492,共9页
由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O_(3)生成的关键前体物,因此了解VOCs的污染特征以及主要来源对控制O_(3)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9年9~10月在深圳市开展了在线VOCs观测,共计监测104个物种.观测期间,臭氧超标率达17.8%.TVOCs总浓度为38... 由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O_(3)生成的关键前体物,因此了解VOCs的污染特征以及主要来源对控制O_(3)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9年9~10月在深圳市开展了在线VOCs观测,共计监测104个物种.观测期间,臭氧超标率达17.8%.TVOCs总浓度为38.9×10^(-9),污染日浓度明显高于非污染日.从大类物种来看,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乙炔>乙腈,臭氧生成潜势(OFP)中芳香烃、OVOCs以及烯烃贡献较大.由PMF源解析模型分析结果可知,VOCs主要来源包括生物质燃烧、汽油挥发、机动车尾气、工业过程以及溶剂使用等,而其中对OFP贡献较大的排放源为溶剂使用(45.8%)、机动车尾气(27.3%).臭氧污染日发生时,清晨低风速可能导致了机动车尾气与汽油挥发源在交通早高峰快速积累,而当日高温亦会加快汽油源与溶剂源组分挥发并促进光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O_(3) 日变化 OFP 源解析
下载PDF
不同传输通道下珠江三角洲臭氧与前体物非线性响应关系 被引量:23
12
作者 伍永康 陈伟华 +4 位作者 颜丰华 毛敬英 袁斌 王伟文 王雪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高度城市化的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频发,臭氧污染的非线性、区域性以及气象过程影响使臭氧精确防控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利用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分析不同传输通道下珠三角臭氧敏感区分布差异,量化城市间的臭氧传输贡献,并通过敏感性试验,... 高度城市化的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频发,臭氧污染的非线性、区域性以及气象过程影响使臭氧精确防控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利用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分析不同传输通道下珠三角臭氧敏感区分布差异,量化城市间的臭氧传输贡献,并通过敏感性试验,探讨珠三角及典型城市的臭氧污染控制策略.结果表明,静风条件下,VOCs敏感区集中在珠三角中部城市群区域,NO_(x)敏感区分布在外围郊区地带;东北风盛行时,珠三角下风向转变为VOCs敏感区,上风向为NO_(x)敏感区;东南风盛行时,VOCs敏感区沿东南至西北方向呈带状分布,两边呈NO_(x)敏感.城际传输方面,在东南和东北方向的传输通道影响下,下风向城市臭氧污染受上风向传输贡献明显(41%~87%),静风时各城市以本地贡献为主(60%~87%).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对应臭氧敏感区分别削减30%的VOCs和NO_(x)时能使珠三角臭氧下降面积最大(20%~36%),而单独削减30%VOCs时能使臭氧浓度降幅最大(9%~18%),但下降范围局限于VOCs敏感区.对典型城市江门而言,静风和东南风条件下对应敏感区削减VOCs和NO_(x)时达标面积增加最大(11%和8%).而东北风条件下,单独削减VOCs更能有效控制污染,达标面积增加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PRD) 臭氧污染 传输通道 臭氧生成敏感性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天津市夏季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洪礼楠 黄争超 +1 位作者 秦墨梅 王雪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9-938,共10页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和高阶去耦合直接技术(HDDM-3D),对天津市2014年7月的臭氧(O3)污染进行模拟,分析臭氧生成的前体物控制区分布规律,量化天津市及周边地区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臭氧浓度分布从中心城区向外部郊区逐...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和高阶去耦合直接技术(HDDM-3D),对天津市2014年7月的臭氧(O3)污染进行模拟,分析臭氧生成的前体物控制区分布规律,量化天津市及周边地区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臭氧浓度分布从中心城区向外部郊区逐渐增高,东南部临海的滨海新区浓度水平最高。天津全市7月的臭氧生成以VOCs控制为主,中部地区(中心城区、北辰区、东丽区、滨海新区)95%以上天数的臭氧处于VOCs控制区,北部远郊(蓟县、宝坻区、宁河区、武清区)以及中部津南区有2/3以上天数受VOCs控制,南部郊区(西青区、静海区、大港区)的VOCs控制区与共同控制区出现的比例相近。山东省排放是天津市夏季臭氧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占比约为1/4,对天津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尤为突出;河北省排放平均贡献占比约为1/6,主要影响天津西部区县的臭氧水平;天津排放贡献则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宝坻和蓟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臭氧 前体物控制区 来源 HDDM
下载PDF
成都市臭氧重污染成因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宋梦迪 冯淼 +7 位作者 李歆 谭钦文 宋丹林 刘合凡 董华斌 曾立民 陆克定 张远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57-1065,共9页
采用来源解析的方法对2020年成都市发生的一次较为严重的臭氧污染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呈现从清洁-污染-清洁的变化趋势,污染持续时间长达9d,最大臭氧小时浓度达到258.8μg/m^(3).气象因素在成都臭氧污染中的影响不可忽... 采用来源解析的方法对2020年成都市发生的一次较为严重的臭氧污染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呈现从清洁-污染-清洁的变化趋势,污染持续时间长达9d,最大臭氧小时浓度达到258.8μg/m^(3).气象因素在成都臭氧污染中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温度与臭氧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东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前和污染后,可能起到稀释扩散臭氧浓度的作用;东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时期,存在对臭氧的传输作用.烯烃和芳香烃对成都的臭氧形成贡献显著,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注意的重要前体物.汽油车排放(+燃烧源)作为影响成都VOCs的重要来源(27.3%~58.7%),且在污染期间有显著的升高,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重点关注的前体物来源.在重污染天气,对污染情景的精准判断是治理污染的前提.通过对成都臭氧污染期间的气象因素及前体物来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成都存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和传输主导两种污染情景.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污染情景下,应采取控制成都市前体物排放的措施并密切关注臭氧传输情况,加强联防联控;而在传输主导的污染情景下,控制本地前体物排放效果不大,应注重区域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本地生成 外地传输 挥发性有机物 来源解析 成都市
下载PDF
保定市夏季臭氧污染来源及大气传输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黄争超 洪礼楠 +2 位作者 尹佩玲 王雪松 张远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5-672,共8页
运用Models-3/CMAQ模式和源排放情景分析扰动法,对河北省保定市2014年7月的臭氧污染来源进行模拟与量化,分析大气传输对保定市臭氧污染特征和来源组成的影响。保定市臭氧浓度分布呈现西部山区低、中部和东部平原区高的特点。研究期间,... 运用Models-3/CMAQ模式和源排放情景分析扰动法,对河北省保定市2014年7月的臭氧污染来源进行模拟与量化,分析大气传输对保定市臭氧污染特征和来源组成的影响。保定市臭氧浓度分布呈现西部山区低、中部和东部平原区高的特点。研究期间,保定市臭氧污染主要受偏南气团、东南气团和偏东气团的传输影响,污染日中3类传输条件出现的比例分别为28%,39%和17%。在保定市最大8小时臭氧浓度中,跨区域背景的臭氧占比近半。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对保定臭氧的贡献中,河北省贡献最大(约占区域总贡献量的2/5),河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源排放也有重要影响(均占区域贡献的1/10左右)。在上午,河北中部排放贡献的快速增大以及来自河南和山东的臭氧通过垂直混合向地面输送,导致保定臭氧浓度快速升高;除河北中部地区外,其余地区的贡献变化总体平缓,导致保定午后臭氧高值持续时间长,呈现宽峰型的单峰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定 臭氧 传输轨迹 来源 CMAQ模式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Urban and Suburban Tianjin, China 被引量:19
16
作者 HAN Meng LU Xueqiang +2 位作者 ZHAO Chunsheng RAN Liang HAN Suqi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39-444,共6页
Tianjin is the third largest megacity and the fastest growth area in China,and consequently faces the problems of surface ozone and haze episodes.This study measures and characterize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Tianjin is the third largest megacity and the fastest growth area in China,and consequently faces the problems of surface ozone and haze episodes.This study measures and characterize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which are ozone precursors,to identify their possible sources and evaluate their contribution to ozone formation in urban and suburban Tianjin,China during the HaChi (Haze in China) summer campaign in 2009.A total of 107 species of ambient VOCs were detected,and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VOCs at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were 92 and 174 ppbv,respectively.Of those,51 species of VOCs were extracted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VOC sources using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The identified sources of VOC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vehicular activities,which specifically contributed 60% to urban and 42% to suburban VOCs loadings in Tianjin.Industrial emission was the second most prominent source of ambient VOCs in both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although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y in the suburban area (36%)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urban area (16%).We conclude that controlling vehicle emissions should be a top priority for VOC reduction,and that fas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auses air pollution to be more complex due to the combined emission of VOCs from industry and daily life,especially in suburba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source apportionment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ozone MEGACITY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夏季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模拟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亮 朱彬 +5 位作者 高晋徽 康汉青 杨鹏 王红磊 李月娥 邵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81-3988,共8页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夏季一次典型臭氧(O3)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物理化学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地再现这次长江三角洲夏季典型O3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2013年8月10~18日,长江...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夏季一次典型臭氧(O3)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物理化学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地再现这次长江三角洲夏季典型O3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2013年8月10~18日,长江三角洲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晴天、高温和小风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光化学污染的形成.模拟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气象场、地理位置、区域输送和化学生成都对O3的时空分布有影响.敏感性实验表明,上海O3浓度在海洋性气流影响下较低,但上海排放源对长江三角洲O3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南京近地面高浓度O3主要贡献为化学生成(烯烃和芳香烃)和高层O3的垂直输送,杭州和苏州近地面高浓度O3主要来源于物理过程.在O3生成速率最大时(11~13h)对O3前体物减排,对长江三角洲15:00的O3峰值浓度影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WRF/Chem 过程分析 排放源 长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粤东北地区秋季臭氧来源解析与生成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沈劲 汪宇 +6 位作者 曹静 陈多宏 许凡 谢敏 嵇萍 叶斯琪 潘月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106,共7页
秋季是广东省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利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对粤东北城市梅州空气污染进行模拟与评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臭氧污染过程与臭氧生成敏感性及定量臭氧的来源。在偏东北气流的作用下,尽管风速较大,但因日照较强,臭氧生... 秋季是广东省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利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对粤东北城市梅州空气污染进行模拟与评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臭氧污染过程与臭氧生成敏感性及定量臭氧的来源。在偏东北气流的作用下,尽管风速较大,但因日照较强,臭氧生成旺盛,污染比较严重。梅州秋季臭氧大部分为背景浓度,午后约达60%,本地排放贡献10%,午后最高约10μg/m^3,外地排放贡献30%,江西与福建两省午后最高约23与11μg/m^3,广东省其它城市的贡献率不足1μg/m^3。按排放源分类,对梅州市秋季臭氧浓度贡献最大为火电、工业高架源与飞机排放,午后臭氧贡献达17~20μg/m^3。秋季,梅州市区臭氧生成敏感性历经早上的NOx敏感区到中午的VOCs敏感区,最后为傍晚的NO_x敏感区阶段。全天平均而言,秋季臭氧主要是在VOCs敏感区内生成。要控制粤东北的臭氧污染,在秋季要重点控制北面省市的火电、工业高架源等,同时加强对VOCs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州 臭氧 敏感性 来源分析
下载PDF
西安市大气臭氧污染光化学特征与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关茜妍 陆克定 +8 位作者 张宁宁 李歆 马雪飞 杨新平 董华斌 陈仕意 曹军骥 曾立民 张远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4561-4573,共13页
汾渭平原是我国综合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产业基地,但2017~2019年间臭氧均值浓度达到184μg/m;.西安市作为汾渭平原上的特大型城市,自2018年以来臭氧年均浓度始终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19年夏季在西安市选择一段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将其分为... 汾渭平原是我国综合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产业基地,但2017~2019年间臭氧均值浓度达到184μg/m;.西安市作为汾渭平原上的特大型城市,自2018年以来臭氧年均浓度始终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19年夏季在西安市选择一段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将其分为起始、加重和清除3个阶段,利用基于观测模型(obserbation based model,OBM)对各阶段的臭氧污染特征与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污染加重阶段出现强辐射、高温、低湿和低压等有利于臭氧产生的气象条件,并且该阶段的高温和强辐射提高了异戊二烯与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xyge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OVOCs)的占比.敏感性分析表明浐灞站点处于过渡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简称"地环所")站点处于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控制区,秦岭站点处于NO;控制区,且3个站点在污染过程的3个阶段中臭氧控制区类型未发生变化.将源解析方法与敏感性分析相结合,发现臭氧生成在起始阶段对各个排放源的敏感性要高于加重阶段;在臭氧污染加重阶段的局地臭氧产生速率要显著高于起始和清除阶段,浐灞、地环所和秦岭臭氧产生速率最大值分别为17.7、33.9和14.9 ppbv/h.综上,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臭氧污染过程,其臭氧浓度控制策略应该适当将时间提前到起始阶段,此时臭氧对前体物的敏感性更强,控制前体物浓度对降低臭氧生成的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基于观测的模型 O -NO -VOCs敏感性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 源解析
原文传递
天津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源 孔君 +3 位作者 徐虹 高璟赟 毕温凯 杨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7-651,共5页
使用天津市2013-2017年的连续臭氧观测数据,分析了天津市的臭氧污染特征,并使用基于排放清单处理模型(SMOKE)/中尺度气象模型(WRF)/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CAMx)的臭氧来源解析技术对天津市不同季节的臭氧来源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津... 使用天津市2013-2017年的连续臭氧观测数据,分析了天津市的臭氧污染特征,并使用基于排放清单处理模型(SMOKE)/中尺度气象模型(WRF)/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CAMx)的臭氧来源解析技术对天津市不同季节的臭氧来源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臭氧污染整体波动变化,年均浓度总体呈现先下跌后上升的趋势;天津市臭氧夏季浓度较高,春季、秋季浓度较低,冬季浓度最低。天津市臭氧污染区域性特征明显,区域输送贡献远大于本地贡献,本地臭氧来源贡献率仅占8%~20%。河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污染物排放对天津市臭氧污染有较大贡献。天津市本地源对臭氧的贡献季节差异较大,其中工业源贡献较大,其在春季、秋季对臭氧贡献率分别为49%、43%。夏季天然源、工业源、交通源与电厂源对臭氧贡献率较为接近,均在20%~30%;冬季其他源(包括生物质燃烧源、居民燃烧源等)对臭氧贡献率最大,为54%。未来应根据臭氧污染来源的地域特征和季节特征采取不同臭氧污染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臭氧 来源解析 空气质量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