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桦甸油页岩有氧热解反应及其产物分布 被引量:6
1
作者 孙友宏 徐绍涛 +2 位作者 杨秦川 赖城 郭明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9-156,共8页
利用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四组分和气相色谱等手段研究热解气氛和温度对固体残渣和页岩油气的产率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气氛中油页岩能够在较低的外部温度下发生热解,空气气氛中350℃时的页岩油产率可达到Fi... 利用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四组分和气相色谱等手段研究热解气氛和温度对固体残渣和页岩油气的产率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气氛中油页岩能够在较低的外部温度下发生热解,空气气氛中350℃时的页岩油产率可达到Fisher含油率的51%,为氮气气氛下的3.5倍,且提高了页岩油品质量;气氛和温度是油页岩热解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氧气氛在油页岩的开发利用中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热解参数 有氧热解 产物分析
下载PDF
聚硅酸铁及其氧化改性剂的表征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付英 于水利 卢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8-103,共6页
对自制的聚硅酸铁(PSF)进行改性,加入高锰酸钾和稳定剂M,制备出氧化型聚硅酸铁混凝剂(PSF-Ⅰ),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紫外吸收(UVA)扫描、碱解实验、红外光谱及氧化还原电位仪对PSF及PSF-Ⅰ进行性质表征,同时对比研究其对不同水... 对自制的聚硅酸铁(PSF)进行改性,加入高锰酸钾和稳定剂M,制备出氧化型聚硅酸铁混凝剂(PSF-Ⅰ),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紫外吸收(UVA)扫描、碱解实验、红外光谱及氧化还原电位仪对PSF及PSF-Ⅰ进行性质表征,同时对比研究其对不同水质的混凝性能。结果表明,PSF是由许多链节样物种连接而成的分维数很大的敞开式枝状结构,形态尺寸覆盖范围宽,而PSF-Ⅰ是分布比较均匀、分维数较低、结构紧凑的棕黄色大尺寸稳定形态,不易水解,其氧化还原电位比PSF高出约550 mV。高锰酸钾的加入改变了PSF的微观结构,锰的各种价态可能参与了硅铁的络合,并生成了类似硅氧四面体的结构。对于不同水质,PSF与PSF-Ⅰ的混凝性能均有共同趋势:低投量时PSF-Ⅰ的除浊率比PSF低,但是UV254去除率均比PSF高,最大差值约为17%左右。PSF-Ⅰ是通过混凝吸附和催化氧化功能共同实现对有机物的去除,催化氧化占绝对优势,而PSF仅是通过常规的混凝吸附去除部分有机物,去除机理有本质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酸铁 氧化改性 性质表征 混凝性能 混凝机理
下载PDF
Ni-TiN超细粉的制备与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维民 金寿日 于莹 《粉末冶金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3-186,共4页
在H2 -N2 -Ar混合气氛下 ,用直流电孤等离子体熔化Ni-Ti合金 ,制备了Ni-TiN超细粉 ,采用XRD ,TEM ,DTA -TGA等多种测试手段研究了粉体的相组成、形貌、粒度分布和氧化特性。结果表明 ,粉体由Ni、TiN和微量Ni3Ti组成 ,复合粒子的形态主... 在H2 -N2 -Ar混合气氛下 ,用直流电孤等离子体熔化Ni-Ti合金 ,制备了Ni-TiN超细粉 ,采用XRD ,TEM ,DTA -TGA等多种测试手段研究了粉体的相组成、形貌、粒度分布和氧化特性。结果表明 ,粉体由Ni、TiN和微量Ni3Ti组成 ,复合粒子的形态主要有亚铃形、椭球形、骰子形。在空气中 ,粉体在 30 0℃左右开始明显氧化 ,TiN粒子在 480℃左右氧化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 TIN 超细粉 氧化特性 制备
下载PDF
碳纳米管氧化功能化及其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石飞 《山东化工》 CAS 2015年第14期46-49,共4页
综述了碳纳米管氧化功能化的常用方法,评析了氧化条件对功能化效果的影响,介绍了碳纳米管结构表征的手段,指明了氧化功能化对碳纳米管实际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氧化功能化 表征方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亚硝化细菌的分离和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曾国驱 许玫英 +3 位作者 梁燕珍 岑英华 邓穗儿 孙国萍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7-28,共2页
从厌氧 好氧 (A O)工艺的废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亚硝化细菌A5 ,鉴定为亚硝化单胞菌 (Nitrosomonassp.) ,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氨氧化作用最适的温度为 32℃ ,最适的pH值为 8.0 ,需要充足的溶解氧。另外 ,亚硝化细菌A5具有... 从厌氧 好氧 (A O)工艺的废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亚硝化细菌A5 ,鉴定为亚硝化单胞菌 (Nitrosomonassp.) ,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氨氧化作用最适的温度为 32℃ ,最适的pH值为 8.0 ,需要充足的溶解氧。另外 ,亚硝化细菌A5具有较高的耐盐能力 ,NaCl或Na2 SO4 浓度为 5 0g L范围内 ,其氨氧化作用没有受到明显的抑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化细菌 分离 特性
下载PDF
一株硫氧化菌的筛选与表征 被引量:5
6
作者 邱丽娜 李圆原 +2 位作者 弓爱君 闫海 王小宁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212-215,共4页
利用液体选择培养基、固体选择培养基从污泥中筛选出一种可以氧化低价硫的菌株,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光学显微镜下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对含有该菌的培养基进行pH值检测,在培养的第3天发现pH值有显著下降,继续培养一周左右,pH值下降到0.6... 利用液体选择培养基、固体选择培养基从污泥中筛选出一种可以氧化低价硫的菌株,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光学显微镜下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对含有该菌的培养基进行pH值检测,在培养的第3天发现pH值有显著下降,继续培养一周左右,pH值下降到0.6;用离子色谱进行检测,培养5天,液体培养基中硫酸根含量从249.2mg.L-1增加到3679.7mg.L-1;将菌液加入FeS培养基中,培养2周后,FeS被氧化,培养基颜色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氧化菌 菌种筛选 表征
下载PDF
甲烷氧化菌分离物的分离及其特性 被引量:5
7
作者 刘颖 闵航 +1 位作者 陈美慈 程克明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1期8-11,共4页
目的 用好氧性培养基和 Hungte压氧操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水稻田土壤中分离三个甲烷氧化菌分离物 ,分别命名为 MOB0 0 4、MOB0 0 7、MOB0 0 9。方法 包括分离培养基的制作 ,生理生化实验 ,CO2 和生长光密度值的测定。结果 三个甲烷... 目的 用好氧性培养基和 Hungte压氧操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水稻田土壤中分离三个甲烷氧化菌分离物 ,分别命名为 MOB0 0 4、MOB0 0 7、MOB0 0 9。方法 包括分离培养基的制作 ,生理生化实验 ,CO2 和生长光密度值的测定。结果 三个甲烷氧化菌分离物的革兰染色均为阴性 ,适宜生长 p H为 6 ,范围为 5~ 8,适宜生长温度为 30~35℃。 MOB0 0 9对 p H值和温度具有较宽的适宜范围。结论 试验结果亦表明甲烷氧化菌的良好生长必须有甲烷和氧同时存在 ,都只能利用甲烷、甲酸、甲醇等简单甲基物 ,不能利用其他复杂有机物。其确切的分类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甲烷氧化菌 分离 特性 水稻田土壤
下载PDF
复合氧化物负热膨胀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谭强强 张中太 方克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3-356,共4页
 在总结和分析负热膨胀材料的发展历史和近10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几种具有异常的热膨胀行为的新材料的负热膨胀性能,并对负热膨胀机理作了探讨,总结了负热膨胀材料的结构特点,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负热膨胀材料 负热膨胀机理 复合氧化物 研究进展 结构 陶瓷
下载PDF
抗氧化纳米铜粉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2
9
作者 周全法 蒋萍萍 +1 位作者 朱雯 赵德建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9-182,共4页
超细铜粉在以铜代银并在电子浆料、陶瓷材料和化工催化剂等材料的制备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用Vc作还原剂,PVP,PVA和PAA作为保护剂并在反应前预先配成还原剂/保护剂体系,用于铜氨溶液的还原,可以得到粒度分布均匀的纳米铜粉。所... 超细铜粉在以铜代银并在电子浆料、陶瓷材料和化工催化剂等材料的制备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用Vc作还原剂,PVP,PVA和PAA作为保护剂并在反应前预先配成还原剂/保护剂体系,用于铜氨溶液的还原,可以得到粒度分布均匀的纳米铜粉。所得铜粉用油酸钝化可以有效地防止铜粉的表面氧化。反应温度和n(保护剂):n(Cu)值对铜粉颗粒的粒径和形状影响很大,当n(PVP):n(Cu)处于0.03~0.1时,铜颗粒基本上为长方体形。PVA和PAA作为保护剂时所得铜粉颗粒的形状为非球形的n(保护剂):n(Cu)的范围分别为0.02~0.09和0.02~0.08。其原因可归于高分子分散剂对铜粒子的部分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粉 制备 抗氧化 表征
下载PDF
Au/ZrO_2催化CO氧化反应中ZrO_2纳米粒子的尺寸效应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鑫 徐柏庆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0,F009,共6页
从同一 ZrO(OH)2 出发制备了三种不同尺寸的 ZrO2 纳米颗粒(ZrO2-CP: 40~200 nm, ZrO2-AN: 18~25 nm,ZrO2-AD: 10~15 nm), 采用沉积-沉淀方法制备了相应的 Au/ZrO2 催化剂. 用 XRD, XRF, TEM 和低温 N2 吸附对 ZrO2和 Au/ZrO2进行了... 从同一 ZrO(OH)2 出发制备了三种不同尺寸的 ZrO2 纳米颗粒(ZrO2-CP: 40~200 nm, ZrO2-AN: 18~25 nm,ZrO2-AD: 10~15 nm), 采用沉积-沉淀方法制备了相应的 Au/ZrO2 催化剂. 用 XRD, XRF, TEM 和低温 N2 吸附对 ZrO2和 Au/ZrO2进行了表征. XRD 和 TEM 分析表明 Au/ZrO2样品中 Au 粒子的平均尺寸为 4~5 nm, 而 ZrO2的晶相和颗粒大小没有因为“负载”Au 粒子而发生变化. CO 催化氧化反应的结果表明, Au/ZrO2催化活性随着 ZrO2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小活性明显增加. TEM/HRTEM结果表明, Au/ZrO2催化剂中Au粒子与ZrO2颗粒接触界面随ZrO2颗粒尺寸的减小而明显增加, 这很可能是含有更小尺寸 ZrO2纳米粒子的 Au/ZrO2催化剂具有更高催化活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2 催化剂 纳米粒子 晶相 制备 催化活性 CO氧化 OH 催化氧化反应 平均
下载PDF
可膨胀石墨的制备及谱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蒋文俊 方劲 +4 位作者 李哲曌 杨绪杰 陆路德 查培法 浦龙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0-203,共4页
采用化学氧化法,以石墨粉(≤30μm)为原料,硫酸与高锰酸钾为氧化剂,以及磷酸为辅助插层剂制备出具有高膨胀体积的可膨胀石墨(EG)。通过XRD、Raman、SEM、EDS、FT-IR以及TG-DTA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形貌、谱学特性及热稳定性进... 采用化学氧化法,以石墨粉(≤30μm)为原料,硫酸与高锰酸钾为氧化剂,以及磷酸为辅助插层剂制备出具有高膨胀体积的可膨胀石墨(EG)。通过XRD、Raman、SEM、EDS、FT-IR以及TG-DTA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形貌、谱学特性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硫酸与磷酸体积比为2∶1时,EG氧化-插层效果最好,在400℃时膨胀体积达102ml/g。同时EG片层中含有P、S、Mn等元素,表明可能插入了磷酸、硫酸以及Mn的磷酸二氢盐、硫酸盐等物质。TG-DTA显示,EG的起始膨胀温度在160℃左右,且石墨在氧化-插层后,有序结构没有被完全破坏,部分石墨仍具有很好的耐热氧性。另外,探讨了EG可能的形成及膨胀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粉(≤30μm) 氧化-插层 可膨胀石墨 谱学特性 表征
下载PDF
Au/NiO催化剂的XRD、TEM、TPR及XPS表征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齐世学 邹旭华 +2 位作者 徐秀峰 安立敦 李树本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9-212,共4页
采用 XRD、 TEM、 TPR及 XPS等表征手段 ,对共沉淀法制备的 Au/ Ni O催化剂的活性中心、载体的结构及状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活性中心金以纳米尺寸高度分散于载体表面 ,部分金可能呈现氧化状态 。
关键词 Au/NiO催化剂 XRD TEM TPR XPS 负载型金催化剂 一氧化碳 催化氧化 结构表征 氧化镍 催化活性
原文传递
铜薄膜在100℃~400℃下氧化行为的微观表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莉 严学俭 +3 位作者 朱国栋 曾志刚 沈淼 A.Pohlers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8-271,共4页
本文研究了在100℃~400℃下溅射制备的40nm铜薄膜的氧化行为。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铜薄膜氧化前期的微观形貌,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能量分散X射线谱(EDX)分析了其晶相结构和成份。随着温度的升高,铜薄膜氧化速率明... 本文研究了在100℃~400℃下溅射制备的40nm铜薄膜的氧化行为。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铜薄膜氧化前期的微观形貌,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能量分散X射线谱(EDX)分析了其晶相结构和成份。随着温度的升高,铜薄膜氧化速率明显加快。在100℃下,Cu薄膜表面生成岛状非晶氧化物,温度升高至200℃后,生成Cu2O相的同时Cu薄膜表面产生重构现象,呈现疏松的网状结构。300℃和400℃下Cu薄膜几乎全部氧化,分别形成均匀分布的Cu2O和CuO晶粒。结果表明,利用AFM和XRD能灵敏地跟踪纳米尺度Cu薄膜的氧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薄膜 氧化 原子力显微镜 微观表征
下载PDF
N-羟基-N-苯基-2-吡啶甲酰胺钴配合物的合成及均相催化乙苯的氧化反应 被引量:11
14
作者 戚建英 胡家元 李贤均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63-466,共4页
近年来,在催化氧化反应领域,人们一直试图用价廉易得的氧作氧化剂,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催化烃类氧化,以得到价值更高的含氧化合物.研究新的活化分子氧的高活性催化剂成为化学家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1~4].在各类催化剂中,金属卟... 近年来,在催化氧化反应领域,人们一直试图用价廉易得的氧作氧化剂,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催化烃类氧化,以得到价值更高的含氧化合物.研究新的活化分子氧的高活性催化剂成为化学家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1~4].在各类催化剂中,金属卟啉类[5,6]和金属席夫碱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配合物 PPHA 乙苯 氧化 催化剂
下载PDF
高分散CuO/CeO_2-Al_2O_3催化剂中铜物种的精细结构表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罗金勇 孟明 +2 位作者 查宇清 贺博 韦世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1-866,共6页
采用化学吸附-水解法制备了系列CuO/CeO2-Al2O3催化剂,运用XANES、EXAFS、XRD和H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中高分散Cu物种的微观局域结构、分散状态和存在形式的影响,并与样品的CO氧化性能关联... 采用化学吸附-水解法制备了系列CuO/CeO2-Al2O3催化剂,运用XANES、EXAFS、XRD和H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中高分散Cu物种的微观局域结构、分散状态和存在形式的影响,并与样品的CO氧化性能关联。结果表明,500℃焙烧样品中Cu物种主要以高分散的CuO微晶形式存在,与载体及CeO2的作用相对较弱;当焙烧温度提高至650℃,存在3种铜物种,即与Al2O3接触的五配位的、缺角八面体结构的表面尖晶石相,与CeO2接触的小晶粒Cu物种,以及存在于CeO2表面的无定形CuO物种,这些Cu物种与CeO2的作用较强;在更高的焙烧温度(800℃)下,CeO2发生了较严重烧结,Cu与Al2O3作用显著增强,一部分八面体配位的Cu2+离子扩散进入四面体位。CO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650℃焙烧的样品,氧化性能最佳,该温度下Cu与CeO2产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使部分Cu2+取代Ce4+进入CeO2晶格,形成-Cu2+-O-Ce4+-链,导致Cu-O键拉长,而易活化。500℃焙烧样品中Cu与CeO2相互作用不显著,其催化协同性没有完全体现;而800℃焙烧时,Cu与Al2O3发生强相互作用,部分铜物种转化为尖晶石相,致使Cu-O键收缩,加上CeO2的烧结,活性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附-水解法 CuO/CeO2-Al2O3催化剂 XANES EXAFS CO氧化 结构表征
下载PDF
生物质基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谱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正伟 彭可睿 +1 位作者 陈建秋 严拯宇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14年第3期30-35,共6页
以木屑为前驱物制备的活性炭为碳源,采用化学氧化法,用聚乙二醇2000进行表面钝化,制备出了水溶性的生物质基碳量子点。优化了CQDs的合成方法:0.3 g生物质基活性炭,40 mL HAc-80 mL 30%H2O2混合氧化剂,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12 h。... 以木屑为前驱物制备的活性炭为碳源,采用化学氧化法,用聚乙二醇2000进行表面钝化,制备出了水溶性的生物质基碳量子点。优化了CQDs的合成方法:0.3 g生物质基活性炭,40 mL HAc-80 mL 30%H2O2混合氧化剂,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12 h。采用微波和超声结合法进行钝化,修复了CQDs的表面缺陷,荧光强度和量子产率均得到了提高。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进行表征,所合成的碳量子点发光性能优异、粒径小、分散性好,且无团聚现象。进一步考察了光照、温度和体系pH值对碳量子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稳定性好,抗光漂白性优异,荧光强度具有pH值依赖性,且易于表面功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化学氧化法 表征 光谱性质
下载PD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ammonium and manganes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wo types of filter media in groundwater treatment 被引量:8
17
作者 Ya Cheng Tinglin Huang +3 位作者 Lijie Cheng Yuankui Sun Laisheng Zhu Ye L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89-97,共9页
Two types of filter media in groundwater treatment were conducted fo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rface structure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Natural filter media was adopted from a conventional aeration–filtration groun... Two types of filter media in groundwater treatment were conducted fo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rface structure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Natural filter media was adopted from a conventional aeration–filtration groundwater treatment plant, and active filter media as a novel and promising filter media was also adopted.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two kinds of filter media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numerous analytical techniques,such as X-Ray diffraction(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energy dispersive X-ray(EDX),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and Zeta potential. The catalytic activities of these filter media were evaluated for ammonium and manganese oxidation.XRD data showed that both active filter media and natural filter media belonged to birnessite family. A new manganese dioxide(Mn O2) phase(PDF#72-1982) was found in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filter media. The SEM micrograph of natural filter media showed honeycomb structures and the active filter media presented plate structures and consisted of stacked particle. These natural filter media presented lower level of some trace elements such as calcium and magnesium, lower degree of crystallinity, lower Mn(III) content and lattice oxygen content than that of active filter media, which were associated with its poor ammonium and manganese catalytic activities. In addition, some γ-Fe2 O3 and Mn CO3 were found in the coating which may hinder the ammonium and manganese catalytic oxid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thorough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filter media in water treatment, which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guide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filter media Active filter media Manganese and ammonium removal Manganese oxides characterization ACTIVITY
原文传递
低温可膨胀石墨的制备及插层过程特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罗立群 刘斌 +2 位作者 王召 魏金明 安峰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78-3785,共8页
可膨胀石墨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碳素材料应用广泛,尤其在防火阻燃材料中备受关注,但由于膨化温度过高而在实际生产中受到限制。现以50目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以KMnO_4/HClO_4/NH_4NO_3作为氧化插层体系,探索低温高倍率可膨胀石墨的制备工... 可膨胀石墨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碳素材料应用广泛,尤其在防火阻燃材料中备受关注,但由于膨化温度过高而在实际生产中受到限制。现以50目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以KMnO_4/HClO_4/NH_4NO_3作为氧化插层体系,探索低温高倍率可膨胀石墨的制备工艺,采用XRD、FTIR和SEM对鳞片石墨、可膨胀石墨及膨胀石墨的结构、形貌和官能团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获得插层最佳反应条件为石墨∶KMnO_4∶HClO_4∶NH_4NO_3(质量比)=1∶0.45∶8∶0.12,连续搅拌15min,搅拌速度200r/min,起始膨胀温度为150℃,400℃下膨胀容积为430m L/g。分析表明:经插层后石墨层边缘和层间接枝了插层剂的含氧基团,导致晶体结构完整性下降,层间距增大,层内结构未发生变化。经膨胀后,低温气化的酸根离子呈气体逸出,撑开石墨片层形成丰富的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膨胀石墨 低温 低温可膨胀石墨 氧化插层 膨胀容积 制备表征
下载PDF
甲醇气相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 Ⅲ.复合载体铜基催化剂的表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兴权 薛冰 +1 位作者 赵春香 赵天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41-1045,共5页
采用X射线衍射、表面物理吸附、CO原位吸附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热重分析方法对甲醇直接气相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复合载体铜基催化剂(Cu(Ⅱ)/Naβ-AC)的物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条件下制备的Cu(Ⅱ)/Na... 采用X射线衍射、表面物理吸附、CO原位吸附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热重分析方法对甲醇直接气相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复合载体铜基催化剂(Cu(Ⅱ)/Naβ-AC)的物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条件下制备的Cu(Ⅱ)/Naβ-AC催化剂中,活性组分CuC l2一方面与分子筛载体间发生了固相离子交换反应,并形成了铜分子筛物种,另一方面,可直接高度分散在复合载体表面。反应后Cu(Ⅱ)/Naβ-AC催化剂中部分Cu2+被还原为Cu+或Cu0,Cu2+的结合能峰向低结合能方向迁移,但微波辐射处理并未破坏分子筛载体的骨架结构。采用复合载体增加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并产生一定量的微孔,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羰化反应活性。热重分析表明,当温度低于350℃时,Cu(Ⅱ)/Naβ-AC催化剂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载体 铜基催化剂 甲醇 氧化羰化 碳酸二甲酯 表征
下载PDF
纳米铜薄膜氧化反应动力学规律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罗宇峰 钟澄 +3 位作者 张莉 严学俭 李劲 蒋益明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521-1526,共6页
研究了140℃下纳米尺度Cu薄膜的氧化行为.采用真空蒸发法以不同沉积速率制备一系列Cu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其微观形貌,选取形貌良好的Cu薄膜样品.采用方块电阻和透射光谱两种方法为表征手段,测量16~22nm范围内不同厚度Cu薄膜... 研究了140℃下纳米尺度Cu薄膜的氧化行为.采用真空蒸发法以不同沉积速率制备一系列Cu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其微观形貌,选取形貌良好的Cu薄膜样品.采用方块电阻和透射光谱两种方法为表征手段,测量16~22nm范围内不同厚度Cu薄膜在140℃下完全氧化所需要的时间,得到了Cu薄膜氧化反应的动力学曲线,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氧化产物的晶相结构和成分.结果表明,纳米尺度下Cu薄膜在140℃下氧化反应的动力学表征结果满足特殊的反对数生长规律,反应产物为Cu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薄膜 氧化 动力学表征 方块电阻 透射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