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及应用 被引量:64
1
作者 杨长春 刘兴材 +3 位作者 李幼铭 刘福贵 冷传波 刘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09-415,共7页
针对复杂介质的成像问题,提出了一套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地震资料精细预处理;(2)速度-深度模型建立;(3)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以Kirchhoff偏移理论为基础,强调地质与地球物理的综合... 针对复杂介质的成像问题,提出了一套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地震资料精细预处理;(2)速度-深度模型建立;(3)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以Kirchhoff偏移理论为基础,强调地质与地球物理的综合以及地震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在ZX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二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所获得的NE206叠前深度偏移剖面揭示了复杂的ZX古潜山及其内部构造,并清楚地展示了逆掩断层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深度偏移 速度分析 层析成像 地震勘探
下载PDF
逆掩断层垂向封闭性定量模拟实验及评价方法 被引量:64
2
作者 付晓飞 吕延防 +1 位作者 付广 文慧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3-233,共11页
在正确分析逆掩断层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封闭机理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与逆掩断层相伴生的塑性岩石的变形特征、断面压力和断裂带中泥质含量是影响断层垂向封闭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断裂带填充物中泥质含量与断层封闭性定量关系物理模拟实验 ... 在正确分析逆掩断层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封闭机理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与逆掩断层相伴生的塑性岩石的变形特征、断面压力和断裂带中泥质含量是影响断层垂向封闭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断裂带填充物中泥质含量与断层封闭性定量关系物理模拟实验 ,并分析了岩石变形特征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 ,建立了断层封闭性评价标准 ,提出了利用断裂带填充物质的性质、断面压力和膏泥岩变形特征评价断层封闭性方法。选择了库车坳陷克拉 3号构造进行了实例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掩断层 垂向封闭性 定量模拟实验 岩石变形 评价
下载PDF
淮南煤田的构造厘定及动力学控制 被引量:43
3
作者 宋传中 朱光 +1 位作者 刘国生 牛漫兰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5,共5页
淮南煤田的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主要构造格架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对冲式断—褶构造带”。该带可分为 3个次级构造带 :南部“八公山—舜耕山构造带” ,为一由南向北逆冲的推覆构造带 ;北部“明龙山—上窑构造带” ,是位于淮南煤... 淮南煤田的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主要构造格架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对冲式断—褶构造带”。该带可分为 3个次级构造带 :南部“八公山—舜耕山构造带” ,为一由南向北逆冲的推覆构造带 ;北部“明龙山—上窑构造带” ,是位于淮南煤田北缘由北向南逆冲的推覆构造带 ;中间为“淮南扇形复向斜带” ,构成淮南煤田的主体。淮南对冲式断—褶构造带是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 ,是大别山北侧薄皮推覆构造前锋带和外缘带的主体 ,主要沿结晶基底与盖层的接触界面滑动。淮南煤田发育在“淮南扇形复向斜带”中 ,南北向的强烈挤压、对冲使得位于其中的含煤地层遭受错断、牵引而弯曲 ,直至倒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变形带 推覆构造 动力学 淮南煤田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构造特征与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34
4
作者 孙自明 熊保贤 +1 位作者 李永林 何会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3-26,37,共5页
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 ,是由不同时期的残留盆地叠加并置而成的中型复合型含油气盆地。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陆盆地和陆内盆地两个大阶段 ,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陆内裂谷时期、再生前陆盆地时期和盆地消亡时期。每个演化阶... 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 ,是由不同时期的残留盆地叠加并置而成的中型复合型含油气盆地。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陆盆地和陆内盆地两个大阶段 ,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陆内裂谷时期、再生前陆盆地时期和盆地消亡时期。每个演化阶段末期几乎都伴有大规模的冲断推覆活动 ,造成盖层变形 ,形成大量圈闭。条湖凹陷—马朗凹陷南部 ,位于逆掩成油组合的有利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区域构造 演化 逆冲断裂 油气勘探 特征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被引量:23
5
作者 解东宁 何明喜 +1 位作者 周立发 谢其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5,共8页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段、周口南缘逆冲推覆区段和淮南-合肥逆冲推覆区段。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印支期碰撞造山阶段、燕山晚期陆内造山阶段和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走滑拉张阶段。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各区带烃源岩保存条件差异较大,油气显示集中分布在前锋带附近。评价前锋逆断带及前渊区(盆地/凹陷)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带,南、北两支逆断带之间的逆冲岩席区(盆地/凹陷)为较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 构造演化 油气勘探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燕山板内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被引量:21
6
作者 郭华 吴正文 +1 位作者 刘红旭 王润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9-346,共8页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阶段 ,基本构造格局为一由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北 ,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 (J1—K1)。兴隆、承德、大庙、隆化和围场等 5条主干逆掩断层及其上驮的推覆体 ...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阶段 ,基本构造格局为一由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北 ,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 (J1—K1)。兴隆、承德、大庙、隆化和围场等 5条主干逆掩断层及其上驮的推覆体 ,在同一底界滑动拆离面上由南向北呈前展式扩展 ,造成的地壳缩短量达 4 4 1%。从造山带后端至前缘 ,褶皱形态由以箱状褶皱为主转变成以斜歪褶皱为主 ;断裂构造性质也从脆性断层转变为韧性断层 ,在造山带后缘还形成了三角带构造和突起构造。造山期后的构造变形对已形成的构造格局进行了改造和破坏 ,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逆冲推覆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燕山板内造山带 逆掩断层 断裂构造 脆性断层 韧性断层
下载PDF
小秦岭金(钼)矿田北矿带推覆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元厚 李宗彦 +6 位作者 张孝民 钱明平 杨志强 何岳 张帅民 张力智 王建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在小秦岭北矿带桥上寨、灵湖、大湖和秦南—太阳沟等地,对金矿床的控矿构造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结果表明,小秦岭北矿带近东西向控矿断裂从北向南的F1、F8、F7、F35、F5以及F6断裂是由长英质糜棱岩、构造碎裂岩组成的。其中糜棱岩中S-C... 在小秦岭北矿带桥上寨、灵湖、大湖和秦南—太阳沟等地,对金矿床的控矿构造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结果表明,小秦岭北矿带近东西向控矿断裂从北向南的F1、F8、F7、F35、F5以及F6断裂是由长英质糜棱岩、构造碎裂岩组成的。其中糜棱岩中S-C组构以及构造劈理与断裂面所夹的锐角,反映了这些断裂具有逆断裂特征,它们在平面上又具有分支复合现象。因此,这些断裂为一套向南推覆的叠瓦状断裂构造体系。这些近东西向叠瓦状断裂构造控制了北矿带金矿床的形成,部分含金石英脉发生了变形,呈条带状构造,反映了断裂发生时间为123 Ma之前。晚期与小秦岭山前有关的断裂构造为正断裂,破坏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断裂 推覆构造 金矿床 北矿带 小秦岭
下载PDF
论河西走廊陆盆的演化和最终形成期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宝睿 杨克绳 刘东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31,共7页
河西走廊:酒西、酒东、民乐三盆地,发育在加里东褶皱基底之上,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拉张、翅倾运动形成的箕壮断陷被新近纪挤压坳陷所覆盖,形成统一的河西走廊北西西向的盆地,特点是第四纪印度次大陆强烈的推挤欧亚大陆,使祁连山强烈... 河西走廊:酒西、酒东、民乐三盆地,发育在加里东褶皱基底之上,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拉张、翅倾运动形成的箕壮断陷被新近纪挤压坳陷所覆盖,形成统一的河西走廊北西西向的盆地,特点是第四纪印度次大陆强烈的推挤欧亚大陆,使祁连山强烈回返,向河西走廊逆掩、逆冲,最终形成河西走廊陆盆。各箕壮断陷之上,上覆古近纪—第四纪地层,使断陷内埋深已超过3.5km。古地温大于60oC,使下白垩统烃源岩达到生烃成熟阶段,部分烃源岩目前仍处于生油高峰阶段,处于新近纪,挤压坳陷阶段形成的背斜和非背斜岩性圈闭,受第四纪强挤压,与具有异常高压的下白垩统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相匹配,可形成自生、自储、自盖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拉张箕壮断陷 挤压坳陷 强挤逆掩逆冲 第四纪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构造关系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桂宏 马达德 +1 位作者 张启全 李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8-673,共6页
穿过赛什腾山南侧构造边界的地震剖面显示,赛什腾山南缘断裂带总体表现为扭动特征。该断裂带在西端主要表现为向北、向上冲断;中部以高角度为特征;东缘(1001测线剖面)则表现为低角度、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断层,可能是走滑断裂构造端部的构... 穿过赛什腾山南侧构造边界的地震剖面显示,赛什腾山南缘断裂带总体表现为扭动特征。该断裂带在西端主要表现为向北、向上冲断;中部以高角度为特征;东缘(1001测线剖面)则表现为低角度、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断层,可能是走滑断裂构造端部的构造转换,为伴生构造样式。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的边界造山带并没有向盆地方向大规模逆冲,赛什腾山山前的东台1井及绿梁山山前的尕丘1井均未钻遇被山体掩覆的新地层,而是钻遇了高角度断裂带,也说明山体向南侧的逆冲规模较小。因此,新生代以来柴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以走滑变形为主,逆冲推覆是走滑构造的伴生产物。柴北缘走滑断裂带构造变形具有反转特征,并不是原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地带,走滑带之间的块体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块体,具有较有利的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走滑断裂 逆冲推覆 构造转换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库车坳陷北带逆掩断层在天然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付晓飞 吕延防 +1 位作者 付广 杨晶霞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3期161-165,共5页
库车坳陷北带逆掩断层按其与构造层的关系可划分为穿盐断层、盐下断层、盐上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等 4类 ,其中穿盐断层、盐下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对主要目的层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影响较大。断层与烃源岩和盖层的切割关系不同 ,其在天然气运... 库车坳陷北带逆掩断层按其与构造层的关系可划分为穿盐断层、盐下断层、盐上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等 4类 ,其中穿盐断层、盐下断层和盐内滑脱断层对主要目的层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影响较大。断层与烃源岩和盖层的切割关系不同 ,其在天然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不同 ,因此断层组合模式是影响该地区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关键因素。逆掩断层主要活动期与烃源岩生排气高峰期的匹配关系 ,决定了该地区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为库车末期—西域期。构造挤压而形成的储层异常高压与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一致 ,以及成藏期后穿盐断裂的垂向封闭 ,使得该地区许多圈闭中的天然气与异常高压共存并保存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藏原因 库车坳陷 逆掩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The time-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estern China 被引量:11
11
作者 董卫斌 赵晓鸣 +1 位作者 刘芳 赵国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8年第2期127-135,共9页
The time-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TFEM) method combines frequency-domain sounding with time-domain sounding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system so that it is possible to select different frequencies and induce waves ac... The time-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TFEM) method combines frequency-domain sounding with time-domain sounding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system so that it is possible to select different frequencies and induce waves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depth to be explored. During processing not only resistivity but also polarization information can be provided so we can study resistivity as well as predict oil-bearing characteristics simultaneously. Timedomain resistivity information is obtained by pseudo-2D resistivity inversion and frequencydomain IP information is obtained using the Cole-Cole model. Some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in western China show that it provides unique results in an overthrust zone, deep igneous rock investigation, and hydrocarbon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FEM overthrust igneous rock hydrocarbon prediction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部地区推覆构造与油气勘探趋势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丙中 王东坡 李西建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361-369,400,共10页
本文通过重力、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面石油地质调查等工作,将虎林盆地划分了七个二级构造单元,确定了虎林盆地存在一个大型推覆构造,其基本特征不仅表现在1000~5000Ωm的高阻层覆盖在3~20Ωm的低阻层之上,而且在宏观与微观的构造... 本文通过重力、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面石油地质调查等工作,将虎林盆地划分了七个二级构造单元,确定了虎林盆地存在一个大型推覆构造,其基本特征不仅表现在1000~5000Ωm的高阻层覆盖在3~20Ωm的低阻层之上,而且在宏观与微观的构造变形与变位方面也有显示。说明虎林盆地确实经历了塑性流变和剪切滑脱构造事件,即经历了拉张、推覆碰撞、第三纪盆地形成三个阶段;并且指出由于推覆构造的存在,便可有望在推覆体之下发现油气田,扩大油气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推覆构造 油气勘探
全文增补中
苏皖境内滁河断裂的演化与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8
13
作者 宋传中 朱光 +1 位作者 王道轩 牛漫兰 《中国区域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67-374,共8页
滁河断裂从古生代以来记录了下扬子地区的动力学特征。该断裂震旦纪—志留纪是滁县—全椒深水盆地与巢县—含山浅水盆地的分界线 ;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其北侧未见沉积 ,南侧表现出由于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而导致的陆内拉张断陷 ;晚三叠世时... 滁河断裂从古生代以来记录了下扬子地区的动力学特征。该断裂震旦纪—志留纪是滁县—全椒深水盆地与巢县—含山浅水盆地的分界线 ;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其北侧未见沉积 ,南侧表现出由于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而导致的陆内拉张断陷 ;晚三叠世时成为大别—胶南造山带南侧前陆冲断褶带中一条重要的逆冲断层 ,随后卷入郯庐断裂系的左行走滑剪切 ;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时表现为垒堑构造的调整边界 ,控制着滁全红色盆地的发展。新生代以来再次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褶带 深大断裂 大地构造 滁河断裂
下载PDF
Reservoir differenc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in the Ke-Bai overthrust belt,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China 被引量:7
14
作者 Zhu Xiaomin Zhu Shifa +5 位作者 Xian Benzhong Chen Shuping Kuang Lichun Xue Xinke Xue Jingjing You Xinca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0-48,共9页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quality of clastic rock betwee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 wall of the Ke-Bai overthrust belt,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western China, which affect the effic...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quality of clastic rock betwee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 wall of the Ke-Bai overthrust belt,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western China, which affect the efficient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is highly mature exploration area.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thin-sections, cast thin-sections, and physical property analysis of cores, we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Permian-Jurassic reservoi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 wall of the Ke- Bai overthrust fault from the aspects of structural evolution, time-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diagenesis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quality and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properties. The overthrusting of the Ke-Bai fault directly results in different burial histories, diagenesis evolution, and porosity evolution betwee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 wall. The diflbrences of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buried depth, grain size, sedimentary facies, diagenetic stage, and reservoir quality.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burial history a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ed by overthrusting are 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ervoir differences. Because of shallow burial depth of the hanging wall, the reservoir compaction is weak and primary pores are preserved well. The porosity of reservoir on the hanging wall is generally 10%-25%. The strata on the foot wall are deeply buried, and there are mainly mixed pores with the average porosity of 5%-20%. The favorable reservoir on the foot wall is generally developed near faults or in the channel sand bodies, which are usually dissolution developmen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nggar Basin overthrust belt reservoir differences form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封闭性研究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姜向强 柳广弟 +3 位作者 张年富 何周 韦恒业 张运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3-249,共7页
克百断裂为一大型逆掩断裂,其封闭性能控制了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油气的分布。对区域主应力方向、断裂带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地层水性质的研究表明,克百断裂的封闭性具有分段的特点。断裂封闭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方向近于垂直,断裂... 克百断裂为一大型逆掩断裂,其封闭性能控制了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油气的分布。对区域主应力方向、断裂带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地层水性质的研究表明,克百断裂的封闭性具有分段的特点。断裂封闭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方向近于垂直,断裂带断层泥发育,破碎带厚度、声波时差变化幅度差、井径扩大值较小,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钠氯比值小于0.7。断裂开启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走向交角小于45°,断裂带断层泥不发育,破碎带厚度、声波时差变化幅度差、井径扩大值较大,地层水以NaHCO3和Na2SO4型为主,钠氯比值大于0.85。断裂开启段是该区主要的油气充注点,而断裂封闭段是下盘油气的主要封堵段,是下盘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掩断裂 构造应力 断层岩 破碎带 地层水
下载PDF
洛伊凹陷西南部边界大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于浩雨 于明德 +1 位作者 李洲 熊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24,共12页
洛伊凹陷在上三叠统试采获天然气流,为弄清其西南部边界大断裂发育特征及油气成烃、成储、成藏特点,在大量钻井/钻孔、关键地质露头和新老二维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利用地震地质综合分析法和断裂及盆地动力学分析手段,剖析了洛伊凹陷西... 洛伊凹陷在上三叠统试采获天然气流,为弄清其西南部边界大断裂发育特征及油气成烃、成储、成藏特点,在大量钻井/钻孔、关键地质露头和新老二维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利用地震地质综合分析法和断裂及盆地动力学分析手段,剖析了洛伊凹陷西南部边界大断裂发育特征、演化阶段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义伊断裂是一条区域性的复杂深大断裂,分为叠瓦状强烈逆冲推覆段、逆冲挤压叠加后期负反转段、多角度叠瓦状强烈逆冲推覆叠加走滑构造段、不对称牛轭-叠瓦状较强逆冲推覆段共4段;②洛伊凹陷经历了海西中晚期弱伸展裂陷、印支早期弱挤压隆升变形、印支晚期不均衡整体拗陷、燕山期强烈的逆冲推覆-隆升剥蚀、喜马拉雅期左旋走滑裂陷等5个构造演化阶段;③义伊断裂的构造活动控制着研究区二叠系、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发育特点、生烃阶段、沿构造转换带有利储层的发育及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化改造,同时,此断裂对油气成藏也有破坏作用;④义马次凹北部等3个区带是二叠系和中生界油气成藏的较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大断裂 上三叠统 二维地震 逆冲推覆 走滑裂陷 褶皱变形 油气成藏 洛伊凹陷
下载PDF
滇西无量山北缘弧形推覆构造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述靖 单业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96-305,共10页
滇西无量山北缘弧形推覆构造是一个具有多重叠置结构的复杂推覆系统。原地系统为保罗系和白垩系组成的北西西向弧形褶皱带。外来系统主要是上三叠统。总体上自南向北推覆,上盘向北北东方向推移距离在10km以上。形成深度约5—10km,形成... 滇西无量山北缘弧形推覆构造是一个具有多重叠置结构的复杂推覆系统。原地系统为保罗系和白垩系组成的北西西向弧形褶皱带。外来系统主要是上三叠统。总体上自南向北推覆,上盘向北北东方向推移距离在10km以上。形成深度约5—10km,形成环境不超过绿片岩相。大体生成于渐新世时期,约40—20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推覆构造 逆掩断层 飞来峰 滇西 推覆构造
下载PDF
Study of overthrust nappe structure and its geodynamic mechanism along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Nansha Trough 被引量:4
18
作者 Guang-xue Zhang Zhen Yang +2 位作者 Li Zhang Wei Yan Kun-sheng Qiang 《China Geology》 2018年第4期459-465,共7页
On the basis of interpretation of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data and foreign data analysis,there existed a lot of overburden detachment shear thrust faults along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Nansha Trough,which composed... On the basis of interpretation of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data and foreign data analysis,there existed a lot of overburden detachment shear thrust faults along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Nansha Trough,which composed imbricated overthrust nappe structure.Thrust-faulted nappe structure pattern is determined in this area,which consists of frontal fault zone,thrust fault-folded zone and root zone structures,and presents regularly zonation on plane.The detail description of the structural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is given in shallow thrust fault zone,and the kinematical mechanism of thrust fault nappe structure is furtherly discussed.Overthrnst nappe structure in this area is resulted from island arc-continent collision and orogenic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thrust Structure GEODYNAMIC Mechanism Nansha TROUGH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西段构造成因及油气远景展望——以阿瓦特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耀祖 谷永兴 +3 位作者 刘军 商国玺 王本强 吕瑞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60-2168,共9页
基于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数据体,结合数字高程模型、野外地质露头信息、钻井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选取若干阿瓦特地区的典型剖面进行精细构造解析,参照邻区地震剖面,梳理出研究区的区带结构特征。分析认为,阿瓦特地区长距离逆掩推覆构造... 基于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数据体,结合数字高程模型、野外地质露头信息、钻井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选取若干阿瓦特地区的典型剖面进行精细构造解析,参照邻区地震剖面,梳理出研究区的区带结构特征。分析认为,阿瓦特地区长距离逆掩推覆构造的成因,主要有以下3点:1动力来源:受印藏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中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使该地受到强烈挤压,发育大规模的冲断褶皱变形,在阿瓦特段构造缩短率达到52%,为阿瓦特地区长距离逆掩推覆构造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来源。2变形空间:阿瓦3井的钻探结果表明,阿瓦特地区的古近系膏盐层厚度达到1 855m,临近的博孜井区同期沉积的膏盐层平均厚度仅为236m,研究认为阿瓦特地区为古盐湖的一个沉积中心,岩性以石膏、膏质盐岩、盐岩和盐质泥岩为主,膏盐纯度高,可塑性与流变能力强,为阿瓦特地区长距离逆掩推覆构造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变形空间。3逆掩条件:阿瓦特地处侏罗系煤系地层的沉积边缘,煤层较薄,内摩擦系数较大,滑脱效率底下,在向南持续楔入的过程中,上、下滑脱层的内摩擦力差导致早期叠瓦状冲断构造向前发育受阻,5号断裂以古近系膏盐为支撑向上突破,断距自东向西逐渐加大,最终,在阿瓦3井区附近以长距离的垂向叠置构造变形,部分取代了向前陆方向传递的叠瓦状构造变形。巨厚的膏盐层为阿瓦特地区的油气成藏提供了优异的垂向和侧向封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苏构造带 构造缩短量 膏盐层 滑脱作用 逆掩构造
原文传递
The Arcuate Nappe Structure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uliang Moutnains in Western Yunnan
20
作者 Li Shujing and Shan Yehua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The arcuate nappe structure on the north edge of the Wuliang Mountains in westernYunnan Province is a complex nappe structural system with multiple superimposed structures.The autochthonous system is a WNW-trending ar... The arcuate nappe structure on the north edge of the Wuliang Mountains in westernYunnan Province is a complex nappe structural system with multiple superimposed structures.The autochthonous system is a WNW-trending arcuate fold belt consisting of the Jurassic andCretaceous and the allochthonous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Upper Triassic rocks. Generally,the nappe structure moved from south to north, with the hanging wall thrusting in a WNW direc-tion for a distance of over 10km. The deep nappe structural system was formed at depths ofabout 5-10km in an environment not exceeding the greenschist facies. It occurred in theOligocene (about 40-2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uate nappe structure overthrust KLIPPE multiple superimposed structure LOADING Wuliang Mountains in western Yunna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