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122
1
作者 王宁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3,127,共9页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和文化的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的形式,通过这种"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一些文化含量较高的文学作品才能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语境下获得持续的生命或"来世生命"...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和文化的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的形式,通过这种"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一些文化含量较高的文学作品才能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语境下获得持续的生命或"来世生命"。在当前的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这种形式的翻译会更为有效地推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但是另一方面,翻译又不能等同于跨文化阐释,它只是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阐释形式,任何过度的阐释也许能促使一个理论概念或一部文学作品在异域文化中获得新生,但它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在推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这两种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跨文化 阐释 过度的阐释 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文本“过度阐释”及其历史语境分析——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 被引量:12
2
作者 林斌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2-37,共6页
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现代南方女作家。发表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被誉为麦卡靳斯的一部扛鼎力作,其故事情节已经广为熟知,然而作品问世后的一段插曲却多半鲜为人知:作... 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现代南方女作家。发表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被誉为麦卡靳斯的一部扛鼎力作,其故事情节已经广为熟知,然而作品问世后的一段插曲却多半鲜为人知:作者曾因"反犹倾向"的指控而一度遭受精神折磨。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尝试对文本的"过度阐释"及其特定历史语境作出简要分析,从而加深理解麦卡勒斯的反主流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犹倾向” “过度阐释” 历史语境 作者意图 文本意图 隐含作者 反讽
下载PDF
论典籍翻译中的过度诠释——以宇文所安所译《文心雕龙》的3个核心术语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伍凌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9-153,共5页
中国典籍外译的工作向来多由外国译者承担,而外国译者翻译中国典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诠释。本文以艾柯的过度诠释理论为视角,以宇文所安所译《文心雕龙》的"文"、"神思"、"风骨"为研究对象,通过译文... 中国典籍外译的工作向来多由外国译者承担,而外国译者翻译中国典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诠释。本文以艾柯的过度诠释理论为视角,以宇文所安所译《文心雕龙》的"文"、"神思"、"风骨"为研究对象,通过译文分析揭示过度诠释的两大表现形式,即过度引申和牵强附会,并进一步指出外国译者所肩负的"创新"职责是导致过度诠释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翻译 宇文所安 过度诠释
原文传递
略论“讽寓”和“比兴” 被引量:8
4
作者 张隆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共14页
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哲学兴起,挑战荷马史诗传统的经典地位和权威,形成所谓哲学与诗之争。柏拉图等哲学家贬低诗和诗人,但又有斯多葛派的哲学家提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讽寓"(allegory)概念为荷马辩护,认为荷马史... 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哲学兴起,挑战荷马史诗传统的经典地位和权威,形成所谓哲学与诗之争。柏拉图等哲学家贬低诗和诗人,但又有斯多葛派的哲学家提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讽寓"(allegory)概念为荷马辩护,认为荷马史诗在文本字面意义之外,有完全符合经典地位要求的精神意义。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经》里有一篇《雅歌》,语言旖旎香艳,极具情色(eroticism),其作为经典的正当性和权威性曾受到质疑和挑战,有评注者也用讽寓解释来为之辩护,用完全不同于经文字面的精神意义来替换和取代引起争议的字面意义。在中国儒家经典评注传统中,《诗经》十五国风中有许多诗篇,表面看来似乎为言情之作,而从毛郑到孔颖达以来的汉唐注疏的传统,也是通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阐释方法,断定这些作品都另有寄托,可以起到符合儒家观念之美刺讽谏的作用。"比兴"为作诗之法,"美刺讽谏"则是预设解释这些诗的语境,并以此规定诗之意义和作用。在经典文本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和挑战时,讽寓解释为之辩护,有保存经典的作用,但不顾文本字面本意而强作解人,又往往会产生不合理的过度阐释,甚至产生深文周纳、罗织罪名的文字狱。王国维曾批评中国传统诗人不能忘情于政治、缺乏独立精神,这值得我们深思。从阐释学理论的角度看来,任何解释都必须以文本字面意义为基础,必须防止脱离文本本意的强制阐释或过度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荷马史诗 《雅歌》 《诗经》 讽寓 阐释学 过度解释
下载PDF
异元批评和过度阐释——金庸小说研究与批评中的两种常见现象 被引量:7
5
作者 邓集田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47-51,共5页
在目前的金庸小说研究与批评界,有两种常见的现象,即异元批评和过度阐释。文章主要分析了这两种现象及其根源。作者指出,导致两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研究者和批评者内心根深蒂固的新文学本位意识。
关键词 异元批评 过度阐释 金庸小说 新文学本位意识
下载PDF
语境与诠释:论中国教育学的研究范式 被引量:4
6
作者 周霖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30,共7页
范式在中国教育学界的理论旅行,生成了三种不同的语境。本文基于文本阐释学的“过度诠释”概念,指出了解读教育研究范式的合法性理路,分析了库恩意义上的范式和胡森意义上的范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揭示出教育研究范式的理论内涵。笔... 范式在中国教育学界的理论旅行,生成了三种不同的语境。本文基于文本阐释学的“过度诠释”概念,指出了解读教育研究范式的合法性理路,分析了库恩意义上的范式和胡森意义上的范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揭示出教育研究范式的理论内涵。笔者指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语境下,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换是不存在的,而胡森意义上的范式转换则是可能的,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范式”的意义理解和研究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 过度诠释 范式转换 中国教育学
下载PDF
昧于历史与过度诠释——近十年海外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倾向 被引量:3
7
作者 清峻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40-45,共6页
近十年来一批海外学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因其新颖的研究方法和批评策略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兴趣和好评,但他们疏于史实的认知把握和对文本的过度诠释的研究倾向应引起适当注意和辨析。本文通过对部分有影响的学者和论... 近十年来一批海外学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因其新颖的研究方法和批评策略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兴趣和好评,但他们疏于史实的认知把握和对文本的过度诠释的研究倾向应引起适当注意和辨析。本文通过对部分有影响的学者和论点的分析,指出其论证逻辑的纰漏和批评方法的失当,进而反思这种过分倚重西方理论,轻视基本史实,搅扰群书以就我的研究倾向的局限性。此间不仅仅涉及一个方法论和学风的问题,更关乎对现代文学的价值评判和价值认同的问题,其背后自觉与不自觉的理论优越感和话语霸权意识尤为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昧于历史 过度诠释 海外现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金瓶梅词话》“四季词”的解释与金学中的重大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洪涛 《保定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49-54,共6页
《新刻金瓶梅词话》卷首有四首[行香子]词(有学者称之为“四季词”),论者曾用这四首[行香子]来论证金学上重要的问题,包括写作时间、写作地点、作者的身份等。笔者对诸家之说提出质疑,并追溯四首词的真正作者和时代,指出四词来源甚... 《新刻金瓶梅词话》卷首有四首[行香子]词(有学者称之为“四季词”),论者曾用这四首[行香子]来论证金学上重要的问题,包括写作时间、写作地点、作者的身份等。笔者对诸家之说提出质疑,并追溯四首词的真正作者和时代,指出四词来源甚早,研究时应区分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和历史作者。本文的结论是四首词的著作权并不能拨归《金瓶梅》的作者,以前各家基于四首词得出的推论,值得存疑;他们在诠释上的失误,更值得后学警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卷首词 金学问题 写作时间 写作地点 过度诠释
下载PDF
艾柯的无限有界阐释理论及阐释的有效性标准 被引量:1
9
作者 黄艳彬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8-61,共4页
文章主要通过分析艾柯的阐释约束性理论来论述阐释的界限和标准问题。艾柯通过作者意图、标准读者和文本意图为文本的阐释设界,从而规定阐释有效性的最低标准。而连贯性是最明显,最普遍承认的标准。有效的阐释必须符合文本的内在连贯性... 文章主要通过分析艾柯的阐释约束性理论来论述阐释的界限和标准问题。艾柯通过作者意图、标准读者和文本意图为文本的阐释设界,从而规定阐释有效性的最低标准。而连贯性是最明显,最普遍承认的标准。有效的阐释必须符合文本的内在连贯性,同一文本各种不同阐释间的连贯性及相关文本阐释间的连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柯 过度诠释 阐释约束性 连贯性标准
下载PDF
《黑暗的心脏》与解读误区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腊宝 林大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62,共6页
小说《黑暗的心脏》完整地见证了20世纪西方文论风云激荡的过程。《黑暗的心脏》这部公认的文学经典,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立足人性批评、形式批评、后殖民批评和女权批评的多个角度对它进行的解读,拓展了我们的阐释思路。《黑暗的心脏》... 小说《黑暗的心脏》完整地见证了20世纪西方文论风云激荡的过程。《黑暗的心脏》这部公认的文学经典,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立足人性批评、形式批评、后殖民批评和女权批评的多个角度对它进行的解读,拓展了我们的阐释思路。《黑暗的心脏》寓意深远,人性批评与语言形式批评充分揭示了作品的多元内涵,而后殖民批评和女权批评对于丰富我们对于小说的理解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的心脏》 解读误区
下载PDF
中国重述神话小说的跨文化阐释与接受——以苏童《碧奴》英译为例
11
作者 刘甜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25-130,共6页
中国重述神话小说的译介与对外传播,是与世界分享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中国好故事的重要途径。苏童以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为蓝本创作《碧奴》,融入瑰丽的想象与大胆的创造,塑造了眼泪与哭泣的姿态,赋予古老神话新时代的精神。葛浩... 中国重述神话小说的译介与对外传播,是与世界分享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中国好故事的重要途径。苏童以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为蓝本创作《碧奴》,融入瑰丽的想象与大胆的创造,塑造了眼泪与哭泣的姿态,赋予古老神话新时代的精神。葛浩文的跨文化阐释在原作的字面意义之上建立起一个影子世界,将译本纳入单一化的解读之中,最终消解了眼泪的神力、虚幻了爱情的写意、弱化了阶级的争斗,冲淡了英语读者对作品感性表面的体验,压缩了他们的想象与解读空间,其过度阐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译作在英语文化社会的传播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奴》 重述 跨文化阐释 过度阐释
下载PDF
文本阐释模式与意义生成的知识论考察
12
作者 付昌玲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4-154,共11页
文本的意义阐释问题是文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度阐释”“反对阐释”与“强制阐释”构成了文本意义生成的三种形态。首先,阐释学的知识内涵可以划分为方法论和本体论双重层面,分别涉及符合论的真理观与存在论的真理观。其次,中... 文本的意义阐释问题是文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度阐释”“反对阐释”与“强制阐释”构成了文本意义生成的三种形态。首先,阐释学的知识内涵可以划分为方法论和本体论双重层面,分别涉及符合论的真理观与存在论的真理观。其次,中国当代阐释学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展开了积极反思和持续建构。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涵盖“本体阐释”“核心阐释”“阐释大循环”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概念范畴,实现了对阐释学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融合,推动了当代阐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中国学者对场外征用与文本意义生成、主观预设与文本意义生成、批评的公正性和批评的伦理性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话语体系。中国当代强制阐释论是阐释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文学研究与文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阐释模式 过度阐释 反对阐释 强制阐释 意义生成 知识论考察
原文传递
过度诠释——论董仲舒解释《春秋》、《公羊传》之目的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国民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42,共6页
董仲舒在解释《春秋》、《公羊传》时表现了较强的主观性,这主要基于他解释之目的:其一,通过解释,董仲舒把《春秋》经传之义理论化、系统化;其二,通过解释,他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为其思想体系建立经典的根据;其三,通过解释,董仲舒... 董仲舒在解释《春秋》、《公羊传》时表现了较强的主观性,这主要基于他解释之目的:其一,通过解释,董仲舒把《春秋》经传之义理论化、系统化;其二,通过解释,他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为其思想体系建立经典的根据;其三,通过解释,董仲舒论证了大一统皇权专制政治的合理性,且通经致用,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春秋》之义解决现实社会政治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过度诠释 解释目的
下载PDF
强制阐释与过度阐释:文本意义异化的两种主要形态
14
作者 盛显容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54-58,共5页
强制阐释与过度阐释是导致文本意义异化的两种主要形态。前者不顾文本的逻辑连贯性和历史文化语境,强制裁剪和阉割文学文本,以实现阐释者主观意图和论证,造成了阐释的失效;后者过分突破文本的自在性而对文本意图“无限衍义”,造成了阐... 强制阐释与过度阐释是导致文本意义异化的两种主要形态。前者不顾文本的逻辑连贯性和历史文化语境,强制裁剪和阉割文学文本,以实现阐释者主观意图和论证,造成了阐释的失效;后者过分突破文本的自在性而对文本意图“无限衍义”,造成了阐释的失控。我们必须以普遍的历史前提为基点,在作者、文本、世界和读者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和逻辑的自洽,尽量在多向度的思考中进行有公共理性的“公共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过度阐释 动态阐释圈 公共阐释
下载PDF
过度诠释理论对于中国古典审美接受的观照
15
作者 杨丽娜 亓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28-30,共3页
通过中国古典审美接受过程中对于"过度诠释"的理论与方法支持的回顾,以及审美接受实践过程中对于"过度诠释"的不可避免,可以得出"过度诠释"在整个中国古典审美接受过程中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当"过... 通过中国古典审美接受过程中对于"过度诠释"的理论与方法支持的回顾,以及审美接受实践过程中对于"过度诠释"的不可避免,可以得出"过度诠释"在整个中国古典审美接受过程中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当"过度诠释"超出了社会与时代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这种"过度诠释"本身就会给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带来压迫与损害,让我们对于审美接受存在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在审美接受过程中,可以容忍"过度诠释"的存在,但还是应该有意识的控制审美接受过程中诠释的过度,以确保我们文化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柯 过度诠释 中国古典 审美接受
下载PDF
论随机性的接受
16
作者 马西莫·莱昂内 《符号与传媒》 2020年第1期50-74,共25页
本文首先定义了随机性的三种类型:本体论随机性、现象学随机性以及认识论随机性,进而给出了第四种也即符号学式的定义。随机性不来自内在的本体论特征,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具备完全的感知力,因此它是底层规则性在现象学意义上的不可测性。... 本文首先定义了随机性的三种类型:本体论随机性、现象学随机性以及认识论随机性,进而给出了第四种也即符号学式的定义。随机性不来自内在的本体论特征,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具备完全的感知力,因此它是底层规则性在现象学意义上的不可测性。它的产生也不是因为它不与那些似乎可以被掌握甚至被控制的准则不相符。随机性是通过制造可以描述以及理解不规则性的元语言而形成的。为了说明上述定义,本文重构皮尔斯符号过程这一概念,区分解释项与解释范围之间的差异,并阐明过度复杂化、过度简化以及意义等概念。本文最后指出,不同领域的学者应当在将来致力于探索一个正确的范围,在这种范围中对实在的理解必然会发生,同时探索对实在的理解作为一种结果所需的社会协调和行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性 符号过程 理解范围 过度简化 过度解释
下载PDF
反书传统、反左书与“透明之石”的过度阐释——《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献疑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5-80,212,共6页
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一书的重要性已经毋庸赘言。不过其所带来的争议也堪称无以伦比,贝格利教授甚至长篇累牍地对全书展开过尖刻的批评。若以《中国学术》2000年的发表为坐标点,抛开... 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一书的重要性已经毋庸赘言。不过其所带来的争议也堪称无以伦比,贝格利教授甚至长篇累牍地对全书展开过尖刻的批评。若以《中国学术》2000年的发表为坐标点,抛开人格攻击的激烈言辞,贝氏批评与作者辩护二者,几乎以一种互文的方式,定格了世纪之交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的高峰对决。本文讨论与质疑的重点,主要针对该书第五章"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从"反左书"历史原境入手,再由楷书上溯,考察甲骨文以来汉字书刻历史中的反书传统,进而分析"透明之石"中的过度阐释现象。由于透明之石并不曾"透明","一个时代"无法终结在南朝,本文还将涉及有关"阈界点"的判断以及"纪念碑性"的收束时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书传统 反左书 “透明之石” 过度阐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