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的和谐使命与和谐教育思想的重构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长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52,共10页
在和谐文明时代,教育必须实现由谋职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转型,担负起应有的和谐使命。而和谐教育要履行其固有的和谐使命,必须进行教育思想的重构,确立和谐教育思想,向和谐化方向发展。两个和谐发展战略———人类自身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 在和谐文明时代,教育必须实现由谋职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转型,担负起应有的和谐使命。而和谐教育要履行其固有的和谐使命,必须进行教育思想的重构,确立和谐教育思想,向和谐化方向发展。两个和谐发展战略———人类自身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类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德、智、体、美、情诸方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人文使命;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社会使命和自然使命。为了使和谐教育思想由理念层面尽快进入实践层面,有必要确立“三进一出”的教育方略,将和谐教育思想贯穿教育全过程,以便使受教育者习自然之智、学自然之德、感自然之恩,逐渐养成和谐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思想 自身自然 身外自然 “三进一出”
下载PDF
论《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2
作者 徐会利 《前沿》 2023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庄子》中多次提及圣人和明王,但其对圣人和明王的界定不同于传统儒家。《庄子》所推崇的圣人是一种完全继承道体清静、无为、自然之性,由此保持素朴、本真、守静特点之人。《庄子》的明王能够顺应百姓的自然之性,不妄为,坚持“我无为... 《庄子》中多次提及圣人和明王,但其对圣人和明王的界定不同于传统儒家。《庄子》所推崇的圣人是一种完全继承道体清静、无为、自然之性,由此保持素朴、本真、守静特点之人。《庄子》的明王能够顺应百姓的自然之性,不妄为,坚持“我无为而民自化”的原则。而儒家推崇天道生生不息的仁德之性,因此其推崇的圣人是道德高尚、极具仁爱之人,圣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明王提倡积极有为,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采取相应的政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 外王 自然 无为
原文传递
自由意志的生态意蕴与生态道德责任的生成
3
作者 黄翠新 《桂海论丛》 2012年第1期59-62,共4页
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的前提。传统伦理学仅仅局限于在人类自身及人与人之间探讨人的自由意志及责任与义务问题,因而对自然的生态道德责任几乎无从谈起。自由意志的存在源于人自身与其内在自然的和谐,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 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的前提。传统伦理学仅仅局限于在人类自身及人与人之间探讨人的自由意志及责任与义务问题,因而对自然的生态道德责任几乎无从谈起。自由意志的存在源于人自身与其内在自然的和谐,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即自由意志的生成与发展必然与自然相关。要实现最终的意志自由必然是自然和谐的自由;自由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证成自由意志具有生态性,不仅为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提供了合法性理由,也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道德合理性和生态正当性,从而成为生态道德责任的生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意志 生态道德 内在自然 外在自然 责任
下载PDF
从“内圣”到“外王”:儒家人性论反思
4
作者 刘亚明 《江汉学术》 2016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内圣"与"外王"演绎了儒家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一般逻辑,"内圣"为"外王"预设了前提假定,"外王"则是"内圣"的逻辑推论。较之于西方基督教人性观和康德的人性观,儒家的人性观... "内圣"与"外王"演绎了儒家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一般逻辑,"内圣"为"外王"预设了前提假定,"外王"则是"内圣"的逻辑推论。较之于西方基督教人性观和康德的人性观,儒家的人性观显然是高调而又乐观的。由于儒家人性观缺乏对人性幽暗面的直视与警醒,一直致力于内在圣贤人格的修成而少有外在制度方面对权力进行防范,这导致了传统中国政治实践中德治和人治观念的盛行,从而难以产生出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由于"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因果逻辑,新儒家从"老内圣"推出"新外王"的理论努力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人性论 内圣 外王 人性 现代性
下载PDF
宋至清思想转型视野中的王阳明性论 被引量:2
5
作者 傅锡洪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51-60,共10页
王阳明对性的问题有丰富而独到的论述。不过与他对心和良知的论述相比,他的性论较少受到关注。在心性关系方面,他不是把心提升为与形而下世界相对的形而上的实体,反而是把性引向形而下的世界,使性是直接呈现于形而下世界的规范性力量。... 王阳明对性的问题有丰富而独到的论述。不过与他对心和良知的论述相比,他的性论较少受到关注。在心性关系方面,他不是把心提升为与形而下世界相对的形而上的实体,反而是把性引向形而下的世界,使性是直接呈现于形而下世界的规范性力量。现实性与规范性构成其性论的两项要义。这既不同于把性视为形上实体的朱子,也不同于单纯以现实人性为性的自然人性论,而构成了两者的过渡。在此前提下,他专门论性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阐明性呈现于现实世界,除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以外别无抽象的性;第二,阐明因为性呈现于现实世界而又是规范性的力量,所以性对完成工夫而言具有直接性与充足性。上述两类论述分别意味着直接在意识和行动层面落实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合一 无善无恶 性无内外 吾性自足 性无不善
下载PDF
二程的理本体与心性论 被引量:2
6
作者 韩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22-27,共6页
程颢以“天人一本”为根据,提出“心即理”“性即气”“性无内外”的心性论,强调“内外两忘”的定心方法,进而作到“学者先识仁,仁者与万物同体”。程颐建立了以理气观为基础的心性情理论,他提出了“性即理”“性为心之体,情为性之动”... 程颢以“天人一本”为根据,提出“心即理”“性即气”“性无内外”的心性论,强调“内外两忘”的定心方法,进而作到“学者先识仁,仁者与万物同体”。程颐建立了以理气观为基础的心性情理论,他提出了“性即理”“性为心之体,情为性之动”的心体用论,为朱熹的“心统性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一本 性无内外 学者先识仁 性即理 体用一源
下载PDF
性理、心性与性情——牟宗三对程朱中和说的批评及其反思
7
作者 赵法生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4期127-137,166,共12页
程颐的"性即理"开辟了将《中庸》性命说理学化的方向,但他以"在中"释未发之中,表明他尚未将理学原则与《中庸》的中和思想完全打通,这一工作直到朱熹苦参中和才得以完成。牟宗三认为程颐的中和观并未能把握异质和... 程颐的"性即理"开辟了将《中庸》性命说理学化的方向,但他以"在中"释未发之中,表明他尚未将理学原则与《中庸》的中和思想完全打通,这一工作直到朱熹苦参中和才得以完成。牟宗三认为程颐的中和观并未能把握异质和超越的中体,而朱熹的中和观则以理气二分和心性情三分为特征,同样也不符合心学的一本论形态。朱熹与牟宗三基于理学与心学立场,分别对于《中庸》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与重构,但均与《中庸》文本的原意不相应,而建立在礼乐文明基础上的性情一本论,才是《中庸》中和思想的本来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中和 性理 心性 理气 性情 逆觉体证
原文传递
厚德载物,顺天而行——《周易·坤卦》经传文字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景龙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4-8,共5页
坤卦象征地,地道柔顺,性顺而体厚,含弘以内敛,顺承天道,负载万物,是整个宇宙万有发展的受动力,一切生命的孕育之源,万物无不受其利。君子取法于地,德业双修,敬义直方,积渐成德,谨言慎行,功成不居,正己容众,成就事业。
关键词 厚德载物 敬义直方 顺天而行 以柔制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