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CotB为分子载体表面展示鸡白痢沙门氏菌OmpC的重组枯草杆菌芽孢对小鼠免疫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明刚 戴茜茜 +3 位作者 徐毓琴 张飞燕 唐慧琴 潘康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66-969,977,共5页
为研究小鼠口服以CotB为分子载体表面展示鸡白痢沙门氏菌外膜蛋白OmpC的重组枯草杆菌芽孢后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与交叉保护作用,本研究将120只成年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与B组在第0、15 d分别灌服重组枯草杆菌SE1与野生型枯草杆... 为研究小鼠口服以CotB为分子载体表面展示鸡白痢沙门氏菌外膜蛋白OmpC的重组枯草杆菌芽孢后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与交叉保护作用,本研究将120只成年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与B组在第0、15 d分别灌服重组枯草杆菌SE1与野生型枯草杆菌168芽孢(1.0×10^(10)cfu芽孢/次/只),C组与D组则分别拌料饲喂重组枯草杆菌SE1与野生型枯草杆菌168芽孢(1.0×10~6cfu芽孢/g饲料),E组仅饲喂基础日粮。饲喂至22d,每组随机选取4只小鼠采集血清和小肠内容物,采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OmpC特异性抗体水平;同时,每组小鼠随机选取16只并分为两个小组,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交叉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口服重组芽孢可诱导产生特异性血清IgG与肠粘膜SIgA抗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拌料饲喂方式所诱导的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灌服方式(p<0.05);重组芽孢可为小鼠抗2×LD_(50)和10×LD_(50)攻毒剂量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供100%和50%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重组芽孢经口服免疫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血清IgG与肠粘膜SIgA抗体,并可赋予交叉保护作用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白痢沙门氏菌 外膜蛋白Ompc 枯草芽孢杆菌 芽孢表面展示 免疫效果
下载PDF
鸡白痢沙门菌外膜蛋白C的原核表达与免疫反应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史瑞雅 马邯生 +2 位作者 刘彦威 刘娜 李博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94,共4页
利用PCR方法扩增鸡白痢沙门菌主要抗原外膜蛋白C的基因,将其定向克隆至pET30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表达菌,利用His标签的蛋白纯化柱纯化重组蛋白,通过免疫印迹检测重组蛋白活性。通过BamHⅠ/HindⅢ双酶切鉴定获得了pET30a-... 利用PCR方法扩增鸡白痢沙门菌主要抗原外膜蛋白C的基因,将其定向克隆至pET30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表达菌,利用His标签的蛋白纯化柱纯化重组蛋白,通过免疫印迹检测重组蛋白活性。通过BamHⅠ/HindⅢ双酶切鉴定获得了pET30a-C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化BL21表达菌后,通过IPTG诱导获得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印迹检测显示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为鸡白痢基因工程抗原的制备及诊断试剂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白痢沙门菌 外膜蛋白c 原核表达 免疫反应性
原文传递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对炎症性肠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俞静华 单国栋 +6 位作者 楼滨 陈洪潭 胡凤玲 杨铭 陈文果 陈李华 许国强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75-679,共5页
目的:探讨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大肠埃希菌外膜孔道蛋白 C 抗体(anti-Omp C)、荧光假单胞菌相关序列 I2抗体(anti-I2)、细菌鞭毛蛋白抗体(anti-CBirl)在 IBD 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3年 IBD 患者87例,分为 ... 目的:探讨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大肠埃希菌外膜孔道蛋白 C 抗体(anti-Omp C)、荧光假单胞菌相关序列 I2抗体(anti-I2)、细菌鞭毛蛋白抗体(anti-CBirl)在 IBD 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3年 IBD 患者87例,分为 CD 组、UC 组,其中 CD 组66例,UC 组21例,并根据IBD 患者的年龄及男女比例收集健康对照组62名。空腹采集受试者静脉血2 mL,使用 ELISA 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 ASCA,anti-OmpC,anti-I2和 anti-CBirl 4种抗微生物抗体的表达。分别绘制 ROC 曲线比较各抗体对 IBD,以及 UC 与 CD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结果ASCA 在区分 IBD 与健康对照组、CD 组与 UC 组的 AUC 分别为0.580,0.512,有较低的诊断准确性。anti-CBirl 在区分 IBD 与健康对照组的 AUC 为0.617,其余血清抗体在各组间比较无鉴别诊断意义。ASCA 在 IBD 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2.1%(54/8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8.7%(24/62)。anti-OmpC,anti-I2在 IBD 组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其余各对比组间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ASCA 阳性鉴别 CD 与 UC 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4%、66.7%、81.48%、33.33%,anti-OmpC,anti-I2和 anti-CBirl 鉴别 CD 和 UC 的特异度在81.0%~100.0%,敏感度在9.1%~37.9%。联合 ASCA 阳性或 anti-I2阳性诊断 CD 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86.4%、82.6%、50.0%。CD 患者中 ASCA 或 anti-I2的阳性率显著高于 UC 组[84.8%(56/66)比57.1%(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3,P =0.018)。结论ASCA 阳性对于中国 IBD 患者的检测有一定意义,检测 anti-I2可用于 ASCA 阴性 CD 患者的辅助诊断。anti-OmpC和 anti-CBirl 由于敏感度和阳性率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疾病 诊断 鉴别 抗体 真菌 抗体 细菌 抗酿酒酵母抗体 细菌外膜孔道蛋白c 荧光假单胞菌相关序列12
原文传递
外膜蛋白C作为蛋白呈递平台将抗原定位至细菌外膜囊泡表面的可行性
4
作者 孙京京 黄建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2,47,共5页
目的探讨外膜蛋白C(outer membrane protein C,OmpC)作为蛋白呈递平台将抗原定位至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OMV)表面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含有ompC基因片段及金黄色葡萄球菌EsxA抗原基因(esxA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 目的探讨外膜蛋白C(outer membrane protein C,OmpC)作为蛋白呈递平台将抗原定位至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OMV)表面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含有ompC基因片段及金黄色葡萄球菌EsxA抗原基因(esxA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12%SDS-PAGE分析。提取重组菌OMV,经12%SDS-PAGE分析OMV总蛋白,并采用Western blot法和纳米流式仪检测融合蛋白定位至OMV表面的情况。结果含ompC基因和esxA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经测序证明构建正确。融合蛋白OmpC-EsxA经12%SDS-PAGE分析,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57000的目的蛋白条带,大小与预期相符。OMV总蛋白经12%SDS-PAGE分析,可见多条蛋白条带,表明成功提取重组菌OMV。重组菌OMV表面的融合蛋白OmpC-EsxA可与小鼠抗His-Tag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且纳米流式仪可检测到荧光抗体标记的OMV。结论OmpC可作为蛋白呈递平台将抗原定位至OMV表面,有望应用于抗原呈递疫苗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膜蛋白c 蛋白呈递 细菌外膜囊泡
原文传递
产CTX-M-55-like型β-内酰胺酶同时伴膜孔蛋白ompC基因新突变等多株大肠埃希菌新菌株的发现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旺胜 刘根焰 糜祖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3-209,247,共8页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尿液分离株中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况。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到的ECO菌共6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尿液分离株中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况。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到的ECO菌共6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1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结果:在60株ECO菌中,TEM基因阳性51株(85.0%),经测序比对均为TEM-1-like;OXA-1群基因阳性6株(10.0%),经测序比对均为OXA-30-like;CTX-M-1群基因阳性38株(63.3%),经测序比对均为CTX-M-55-like。膜孔蛋白ompC基因经测序比对60株中有6株(10.0%)无突变,其余54株均有突变(突变率90.0%),其中6株经BLASTn比对确认为新的突变类型。结论:产CTX-M-55-like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是本组ECO菌对β-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6株ompC基因新的突变类型中,3株为同时携带TEM-1-like、CTX-M-55-like基因的新菌株;2株为携带了TEM-1-like基因的新菌株;1株为同时携带了TEM-1-like、OXA-30-like基因的新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Β-内酰胺酶基因 膜孔蛋白c 突变
下载PDF
艾灸对钩端螺旋体感染豚鼠延髓中c-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吴俊梅 魏东焰 +1 位作者 黄迪君 张燕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37-40,共4页
选用39KDa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OmpL39)免疫豚鼠并施予艾灸,研究艾灸对伤害性刺激所致延髓中枢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灸加OmpL39、单用OmpL39和单纯艾灸均能使豚鼠体内出血程度减轻,抑... 选用39KDa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OmpL39)免疫豚鼠并施予艾灸,研究艾灸对伤害性刺激所致延髓中枢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灸加OmpL39、单用OmpL39和单纯艾灸均能使豚鼠体内出血程度减轻,抑制内部伤害所致cfos表达的中枢积累,且灸加OmpL39组作用最强,单用OmpL39组次之,单纯艾灸组再次之。提示艾灸通过扶助正气,减轻了钩体在体内造成的病理伤害和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从而使原癌基因cfos在中枢的表达减少,促进了OmpL39的免疫保护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钩端螺旋体病 c-FOS基因 豚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