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容量发电机出口断路器的瞬态恢复电压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渝根 米宏伟 +1 位作者 王建南 马晋佩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43-1950,共8页
为深入地研究小容量(≤30 MW)的发电机组出口是否也应装设GCB,利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计算分析了系统中发生失步故障及三相短路故障情况下,12~30 MW小容量发电机出口断路器的瞬态恢复电压(transient recovery voltage,TRV)... 为深入地研究小容量(≤30 MW)的发电机组出口是否也应装设GCB,利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计算分析了系统中发生失步故障及三相短路故障情况下,12~30 MW小容量发电机出口断路器的瞬态恢复电压(transient recovery voltage,TRV),并研究了降低TRV上升率的措施,从TRV上升率的角度出发确定在何种条件下普通配电型断路器可以替代GCB安装在发电机出口处。计算结果表明:在12、15、18、20、22、30 MW的小容量发电机回路中,分别在发电机出口断路器靠近变压器的一端加装电容量为0.2μF、0.3μF、0.4μF、0.5μF、0.6μF、0.8μF的电容器时,可有效地将TRV上升率降低至0.34 k V/μs以下,此时普通配电型断路器可以替代GCB安装在12~30 MW的发电机出口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容量发电机 普通配电型断路器 发电机断路器 失步故障 三相短路故障 瞬态恢复电压
下载PDF
大容量发电机断路器TRV开断特性及抑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白玉卓 李朋飞 +4 位作者 关寓丹 房崇豪 郭洁 王致远 全恒立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0,130,共10页
发电机断路器(GCB)位于发电机组和升压变压器之间,针对负荷电流高达50 kA、故障电流高达200 kA以上的大容量机组,GCB传导和开断电流远高于线路断路器,在开断过程中,GCB两端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瞬态恢复过电压,威胁GCB的可靠性。文中基于某... 发电机断路器(GCB)位于发电机组和升压变压器之间,针对负荷电流高达50 kA、故障电流高达200 kA以上的大容量机组,GCB传导和开断电流远高于线路断路器,在开断过程中,GCB两端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瞬态恢复过电压,威胁GCB的可靠性。文中基于某大型核电站的实际接线,单机容量为1 722.2 MVA,利用EMTP-RV仿真计算研究了GCB在各种故障下开断时的TRV的电磁暂态特性,分析配置不同容量电容器对TRV幅值和陡度的影响效果。提出了采用辅助断口装设非线性阻尼电阻抑制TRV的方法,并给出了非线性阻尼电阻参数选取原则,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可行性,针对失步故障非线性阻尼电阻可使TRV幅值降低29.2%,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与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发电机 发电机断路器 瞬态恢复过电压 失步故障 三相短路 非线性阻尼电阻
下载PDF
基于COMSOL分析步进电动机故障的电流和磁场变化规律研究
3
作者 龙玉江 王杰峰 +1 位作者 钱俊凤 赵文彬 《微特电机》 2024年第4期44-48,共5页
步进电动机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设备之一,当步进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将直接导致电力系统的停运,给电力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需要对步进电动机内部故障原因进行研究。通过COMSOL有限元分析及建模的方式,对步进电动机的失步故... 步进电动机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设备之一,当步进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将直接导致电力系统的停运,给电力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需要对步进电动机内部故障原因进行研究。通过COMSOL有限元分析及建模的方式,对步进电动机的失步故障和开路故障所引起的电场和磁场的变化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在5种不同频率下失步故障和开路故障所引起的电场和磁场的变化规律,以提高对步进电动机故障诊断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进电动机 失步故障 开路故障 电场变化 磁场变化
下载PDF
伴生台阶断层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运移及应力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亚楠 张培森 +3 位作者 颜伟 赵亚鹏 闫奋前 吴俊达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8-54,60,共8页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同时伴有台阶断层的特殊情况,以柴里煤矿上、下工作面与台阶断层为研究对象,借助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运移及相关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煤层开采中覆岩存在3种垮落结...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同时伴有台阶断层的特殊情况,以柴里煤矿上、下工作面与台阶断层为研究对象,借助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运移及相关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煤层开采中覆岩存在3种垮落结构与3种垮落形式;上下煤层开采覆岩垮落存在明显的"梯形空间"与"三角空间"的差异;下层煤开采整体呈现"随挖随垮、无明显周期来压步距、很难形成梁式结构"的特点;且当存在断层时,支承压力的传递往往受到断层的应力阻隔作用,越靠近断层顶板应力集中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相似模拟 台阶断层 覆岩垮落 应力变化
下载PDF
董箐水电站4号机组筒形阀失步故障处理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峰 田维青 李锋 《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 2012年第4期37-40,共4页
筒形阀是水轮机的一种新型进水阀门。介绍了董箐水电站4号机组筒形阀故障的特征和分析处理意见,从电气控制部分故障、筒体变形、机械液压控制故障3个方面叙述了4号机组筒形阀失步故障的分析处理过程。
关键词 水电站 进水阀门 筒形阀 失步故障
原文传递
邯邢煤田北北东向构造及其改造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振川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2期33-38,共6页
本文着重讨论了邯邢煤田北北东向构造特征及成生发展过程,同时,也讨论了构造对石炭二迭含煤岩系沉积与赋存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煤田 阶梯式断裂 改造作用
下载PDF
阶梯状断层条件下防水煤岩柱留设宽度研究
7
作者 黄丹 张文忠 陈宝辉 《现代矿业》 CAS 2022年第12期222-225,235,共5页
为研究阶梯状断层组防水煤岩柱宽度,以邯邢矿区邢东矿内F23断层与SF27断层组成的阶梯状断层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煤层开采引起的底板岩层变形和破坏深度,利用断层四边形防水煤岩柱体稳定性结构力学模型,按照四边形煤岩柱体内局部岩体受力... 为研究阶梯状断层组防水煤岩柱宽度,以邯邢矿区邢东矿内F23断层与SF27断层组成的阶梯状断层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煤层开采引起的底板岩层变形和破坏深度,利用断层四边形防水煤岩柱体稳定性结构力学模型,按照四边形煤岩柱体内局部岩体受力情况及其几何特征,推导梯状断层防水煤岩柱塑性区破坏宽度计算公式,且计算结果与相似模拟实验结果一致。结合以往地堑状断层煤柱留设成果,说明该模型对于断层组防水煤岩柱留设研究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状断层 防水煤岩柱 塑性区 底板破坏深度
下载PDF
2505工作面过阶梯状断层技术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匡中文 崔斌 花文雷 《山东煤炭科技》 2014年第11期4-5,共2页
城郊煤矿首次过阶梯状断层,通过采取断层叠加管理、拉长调整范围、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等技术,保证了工作面安全生产,为城郊煤矿以后类似条件工作面的回采和工作面调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阶梯状断层 断层叠加 技术 工程质量
下载PDF
银根—额济纳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5
9
作者 陈启林 卫平生 杨占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1-315,共5页
银根—额济纳盆地基底由多板块组成。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三叠世热拱隆张、早—中侏罗世初始裂谷、早白垩世裂谷发育、晚白垩世引张坳陷及第三纪挤压坳陷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下白垩... 银根—额济纳盆地基底由多板块组成。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三叠世热拱隆张、早—中侏罗世初始裂谷、早白垩世裂谷发育、晚白垩世引张坳陷及第三纪挤压坳陷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下白垩统半深湖相烃源岩形成生储组合。油气勘探方向为单断凹陷多级断阶带的断鼻、断块构造油气藏和缓坡带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以及双断凹陷的滚动背斜构造油气藏。提出了小湖盆围绕“洼槽”烃源岩开展“近源”油气勘探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构造 岩性圈闭 多级断阶带 缓坡带 近源勘探 银根-额济纳盆地
下载PDF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储层砂体预测——以黄骅坳陷埕北低断阶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峰峰 李军 +1 位作者 高志前 毛丽华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81,105,共9页
黄骅坳陷埕北低断阶沙河街组二段(简称沙二段)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储层砂体空间展布及控制因素认识程度较低。根据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和地震属性数据,以及岩心物性化验数据和地震反演结果,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及地理环境,确定研究区沉积特... 黄骅坳陷埕北低断阶沙河街组二段(简称沙二段)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储层砂体空间展布及控制因素认识程度较低。根据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和地震属性数据,以及岩心物性化验数据和地震反演结果,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及地理环境,确定研究区沉积特征和有利沉积微相,预测储层砂体。结果表明:沙二段处于断陷湖盆向坳陷湖盆转换时期,且埕北低断阶地形呈"多陡多缓、陡缓相间"格局,造成沙二段早期同时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水下扇沉积,中期以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晚期主要发育深湖相;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支流间湾。受物源迁移、湖平面波动、地形差异及水动力条件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沉积微相具有发育程度不一、微相形态各异、砂泥岩结构多变、垂向相序缺失等特点。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发育规模较大,砂体储集物性较优;河口坝砂体发育程度较低;水下扇局部发育有利储层砂体。埕北低断阶沙二段中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程度最高,主力砂体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东部,砂体叠合程度高,在近物源构造高部位砂体尖灭程度低,为储层砂体发育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二段 岩性油藏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水下扇 砂体预测 埕北低断阶 黄骅坳陷
下载PDF
Control of Anticline Crest Zone on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Petroleum in Changshaling,Ying- er Sag,Eastern Jiuquan Basin 被引量:5
11
作者 金思丁 王华 +3 位作者 陈思 甘华军 吕振宇 曹海洋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947-961,共15页
ABSTRACT: Yinger sag is the main petroleum and only the Changshaling oil resource has shaling anticline crest zone was formed above the generative sag in eastern Jiuquau Basin, been found after 60 years prospectin... ABSTRACT: Yinger sag is the main petroleum and only the Changshaling oil resource has shaling anticline crest zone was formed above the generative sag in eastern Jiuquau Basin, been found after 60 years prospecting. Chang- regional uplift, and was slightly affected by crest was identified as a structural transposition zone. Based on analysis of seismic facies, logging facies and seismic inversion technique,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anticline crest zone conducts drainage entering basin and dominates sedimentary detritus further dispersing, and the anticline crest zone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ary system consequently.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of multi-step fault belt in Member 3 of Xiagou Formation in Lower Cretaceous in the anticline crest zone is compos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plan and distribution of multi-step fault belt sand bodies in spa- tial.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sand-control models and sequence patterns, and finally a model of reservoirs in anticline crest zone is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cline crest zone reservoir sand body multi-step fault belt Member 3 of XiagouFormation Yinger sag.
原文传递
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南部渐新统陵水组三段三角洲的发现及石油地质意义
12
作者 裴健翔 罗威 +2 位作者 呙诗阳 林璐 李科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10,共12页
基于琼东南盆地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获取的岩性、电性、薄片及测年等分析测试数据,开展宝岛凹陷南部断阶带渐新统陵水组三段(简称陵三段)源-汇体系特征及源-汇耦合定量分析等研究。研究表明:①陵三段沉积期YL10剥蚀区发育东、西2大物源水... 基于琼东南盆地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获取的岩性、电性、薄片及测年等分析测试数据,开展宝岛凹陷南部断阶带渐新统陵水组三段(简称陵三段)源-汇体系特征及源-汇耦合定量分析等研究。研究表明:①陵三段沉积期YL10剥蚀区发育东、西2大物源水系,在宝岛凹陷南部形成了2大优势输砂通道及2个三角洲朵叶体,整体具有西大东小的特征,可划分为初始期、昌盛期、间歇期和回春期4个演变阶段;②综合三角洲砂体发育期次、展布面积、碾平厚度及不同类型母岩区面积、成砂系数等参数进行源-汇耦合定量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具备形成规模储集体的物质基础;③钻井揭示陵三段三角洲沉积以细砂岩为主,砂岩总厚度为109~138 m,最大单层厚度为15.5~30.0 m,砂地比为43.7%~73.0%,不同断阶间储层物性差异明显;④断阶带多期隆升背景下小物源区规模三角洲发育模式揭示幕式隆升提供充足的物源供给,物源水系及流域面积控制砂体的规模,多级活动断阶控制砂体的输送通道,局部断槽控制砂体的侧向推进方向。陵三段三角洲砂体与断块耦合形成多类型圈闭,成为凹陷南部重要的勘探突破口和新领域,有望为盆地内其他构造背景相似区域油气勘探及储层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宝岛凹陷 渐新统陵水组 三角洲模式 源-汇系统 小物源区 规模储集体 断阶带
下载PDF
星型网络的几种故障诊断度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春萍 梁家荣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9-704,共6页
针对星型网络的故障诊断问题,利用集合论、图论等方法对星型网络的结构特性进行研究,给出了星型互连网络在PMC故障模式下的几种诊断度,包括:一步故障诊断度,t1/t1-诊断度,局部故障诊断度。对于一个n维星型网络(n≥3),其一步故障诊断度、... 针对星型网络的故障诊断问题,利用集合论、图论等方法对星型网络的结构特性进行研究,给出了星型互连网络在PMC故障模式下的几种诊断度,包括:一步故障诊断度,t1/t1-诊断度,局部故障诊断度。对于一个n维星型网络(n≥3),其一步故障诊断度、t1/t1-诊断度策略和局部故障诊断度分别为n-1,2n-4和n-1,这些诊断度的提出,对星型互连网络的可靠性和容错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型网络 一步故障诊断度 t1/t1-故障诊断度 局部故障诊断度 PMC故障模型
下载PDF
埕北低断阶沙二段原油特性及油源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忠梅 许名文 +2 位作者 袁淑琴 刘荣军 马金龙 《海洋石油》 CAS 2014年第3期46-50,共5页
埕北低断阶区沙二段是大港油田近年来重点勘探层系之一,研究目标层段原油特点及油源对比分析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原油物理性质总体表现出高成熟原油特征,具有四低一高的特点,即低密度,低黏度,低胶质+沥青含量、低含硫... 埕北低断阶区沙二段是大港油田近年来重点勘探层系之一,研究目标层段原油特点及油源对比分析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原油物理性质总体表现出高成熟原油特征,具有四低一高的特点,即低密度,低黏度,低胶质+沥青含量、低含硫量及高含蜡量。原油地球化学性质和原油生物标志特征整体反映出生油母质形成于湖相沉积弱还原环境,具有丰富的藻类贡献,也表现出高成熟油特征。通过原油的物理四性分析和层系间油岩生物标志特征对比研究,分析认为其油气来源为两个方面:主要方面来自歧口凹陷和歧南次凹两大生油凹陷的双向供油,另一方面油气来自沙二段烃源岩的自生自储和沙三段的高成熟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北低断阶 沙二段 原油 生物标志 油源对比
下载PDF
豫西嵩县盆地周边地区地震空区地质环境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德润 苏怡之 盛小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32-438,共7页
通过时豫西嵩县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构造类型、断裂发育及其活动程度的初步分析,认为该盆地及其邻区具有断裂发育规模小、新构造活动程度低、盆内无次级断裂及其所围限的地堑和地垒断块构造发育等特征,从而形成了被深断裂割开的地震空区。
关键词 阶状断层组 地震空间 深断裂 地质环境
下载PDF
Vertical migration through fault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tterns in deepwater areas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被引量:4
16
作者 WANG Zhenfeng LIU Zhen +4 位作者 CAO Shang SUN Zhipeng ZUO Qianmei WANG Yahui HE Weij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96-106,共11页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faults are well developed.Based on the drilling results, the traps controlled two or more faults are oil-rich. However, when only one fault cut through the sand body, there is no sign for hy...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faults are well developed.Based on the drilling results, the traps controlled two or more faults are oil-rich. However, when only one fault cut through the sand body, there is no sign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andstone. In terms of this phenomenon, the principle of reservoir-forming controlled by fault terrace is proposed, i.e., when the single fault activates, because of the incompressibility of pore water, the resistance of pore and the direction of buoyancy, it is impossible for hydrocarbon to ac-cumulate in sandstone. But when there are two or more faults, one of the faults acts as the spillway so the hydrocarbon could fill in the pore of sandstone through other faults. In total five gas bearing structures and four failure traps are considered, as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our finding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it is well-advised that south steep slope zone of Baodao-Changchang Depression, south gentle slope zone of Lingshui Depression, north steep slope zone of Lingshui Depression, and north steep slope zone of Baodao Depression are the most favorable step-fault zones, which are the main exploration direction in next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nciple of reservoir-forming controlled by fault terrace gas bearing structures step-fault zone Qiongdongnan Basin
下载PDF
Control effects of the synsedimentary faults on the basin-marginal fan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deep-water area of early Oligocene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7
作者 Guangzeng Song Zengxue Li +3 位作者 Haizhang Yang Dongdong Wang Ying Chen Rui S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54-64,共11页
The synsedimentary faults and basin-marginal fan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early Oligocene Qiongdongnan Basi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seismic profiles,boreholes,and well-log data.... The synsedimentary faults and basin-marginal fan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early Oligocene Qiongdongnan Basi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seismic profiles,boreholes,and well-log data.Through the formations of the characterized paleogeomorphology,such as transverse anticlines,fault ditches,and step-fault belts,the synsedimentary faults are known to have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distribution direction,and extension scales of the basin-marginal fans.For example,at the pitching ends of two adjacent faults,transverse anticlines developed,which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fans.During the early Oligocene,the faults controlled the subsidence center,and fault ditches were formed at the roots of the faults.In the surrounding salient or low salient areas,which were exposed as provenance areas during early Oligocene,the fault ditches acted as the source channels and determined the flow paths of the clastics,where incised valley fills were obviously developed.The fault ditches which developed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s were able to capture the drainage systems and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fans.The large boundary faults and the secondary faults generated two fault terraces and formed step-fault belts.The first fault terrace caused the clastics to be unloaded.As a result,fans were formed at the entrance to the basin.Then,the second fault terrace caused the fans to move forward,with the fans developing in a larger extension scale.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will potentially be beneficial in the future prospecting activities for reservoirs and coalmeasure source rocks in the basins located in the deep-water area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water area synsedimentary fault basin-marginal fan transverse anticline fault ditch step-fault belt
下载PDF
徐宿地区推覆构造 被引量:35
18
作者 舒良树 吴俊奇 刘道忠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4期638-647,共10页
以当代构造地质学的新理论A型俯冲陆内变形为指导,运用台阶状逆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和构造运动学的研究新办法,通过对徐州-宿州地区(简称徐宿区)大、中、小各种构造尺度的调查,获得了该区构造格架,变形样式和演化的新认识,提出... 以当代构造地质学的新理论A型俯冲陆内变形为指导,运用台阶状逆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和构造运动学的研究新办法,通过对徐州-宿州地区(简称徐宿区)大、中、小各种构造尺度的调查,获得了该区构造格架,变形样式和演化的新认识,提出了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是华北板块东南缘前陆盆地断裂与褶皱变形的最基本表现形式的观点.通过对研究区大型推覆构造的空间分布、构造样式、时序演化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分析,查明了主拆离面上盘的8个次级滑动层系,发现了推覆构造的平而分带、垂向分层性质,确定了推覆变形的运动方向和定位时间,是一种发生在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从东南向西北方向的盖层推覆作用,属薄皮构造、最后,对徐宿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俯冲 逆断层 褶皱 弧形构造 推覆构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文磊 孙相灿 +5 位作者 李程 周新桂 杜小弟 高永进 易立 龚晓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7-1120,共14页
乌伦古坳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部、阿尔泰山南缘,由北西-南东走向的红岩断阶带、索索泉凹陷和南部斜坡带组成。坳陷内上三叠统直接覆盖在石炭系基底之上,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发育生长地层,白垩系向红岩断阶带方向超覆沉积在侏罗系顶削蚀不... 乌伦古坳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部、阿尔泰山南缘,由北西-南东走向的红岩断阶带、索索泉凹陷和南部斜坡带组成。坳陷内上三叠统直接覆盖在石炭系基底之上,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发育生长地层,白垩系向红岩断阶带方向超覆沉积在侏罗系顶削蚀不整合面之上,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较稳定地沉积在白垩系顶小角度不整合面之上。索索泉凹陷中生界底面最深,往南部斜坡带逐渐抬高。红岩断阶带中生界被抬升剥蚀,古生界之上直接覆盖新生界。根据生长地层、不整合面、卷入变形的地层时代判断:早-中三叠世乌伦古坳陷延续了二叠纪的隆升剥蚀格局,地层缺失;晚三叠世-侏罗纪陆梁隆起隆升,在坳陷内沉积生长地层,局部发育逆冲断层;白垩纪为红岩断阶带主形成期,白垩系朝着红岩断阶带超覆沉积于侏罗系之上;古近纪构造变形微弱,沉积较为稳定;新近纪-第四纪发育挤压构造和正断层。乌伦古坳陷中生代受阿尔泰陆内造山作用制约,属于阿尔泰中生代陆内前陆盆地系统的一部分:楔顶带从阿尔泰山不断往南扩展,到白垩纪扩展到乌伦古坳陷红岩断阶带;前隆带位于陆梁隆起,并于晚三叠世-侏罗纪挠曲隆升。古近纪造山作用减弱,乌伦古坳陷区域沉降,地层较稳定沉积。新近纪-第四纪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远程效应影响,北天山发生陆内造山作用,乌伦古坳陷远离北天山,挤压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新近纪-第四纪正断层为造山间歇期形成的区域性伸展构造,代表了中亚地区晚新生代脉动式冲断作用的一个间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山 北天山 乌伦古坳陷 陆内造山带 红岩断阶带 正断层
下载PDF
南海北部强活动型被动陆缘盆地宝岛21-1大气田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长贵 邓勇 +2 位作者 吴克强 胡林 尤丽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3-729,共17页
宝岛凹陷是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凹陷,2022年在宝岛21转换断阶带发现中国首个深水深层大型气田--宝岛21-1气田,证实了宝岛凹陷的天然气资源潜力。在宝岛21-1气田基本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气田烃源岩富集生烃机理... 宝岛凹陷是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凹陷,2022年在宝岛21转换断阶带发现中国首个深水深层大型气田--宝岛21-1气田,证实了宝岛凹陷的天然气资源潜力。在宝岛21-1气田基本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气田烃源岩富集生烃机理、储层-圈闭形成机制、断裂体系运聚机理和天然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总结针对深水深层的地球物理与测试作业攻关创新技术。宝岛21-1构造发育“双源”有机质富集,地壳强烈薄化导致构造具高热流值,烃源岩热演化加速、生气强度大;隆起区物源沿转换斜坡注入凹陷,形成大型三角洲朵叶体控制的构造+岩性圈闭;大型构造脊利于天然气汇聚,主控断层差异活动与三角洲砂岩构成高效输导系统,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地质基础。宝岛21-1气田具有多期油气充注,证实转换断阶带发育“半封闭环境富集/高热加速生烃控源-转换斜坡控圈-长期活动断裂控运-晚期多期强充注-弱活动断裂控聚”的天然气成藏富集模式。建立深水陡陆坡崎岖海底区深层油气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实现了构造精细落实与含气性成功预测;创建深水深层复杂流体流动安全保障与产能释放关键技术,保障了地层真实产能释放。宝岛21-1大型气田的发现,证实强活动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成藏富集模式,认为相对稳定的走向斜坡型转换带是大-中型气田富集的“黄金带”。研究认识为宝岛凹陷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对琼东南盆地乃至南海北部及中-南部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宝岛凹陷 转换断阶带 深水深层 烃类气 大型气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