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4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mbrane-Transport Systems for Sucrose in Relation to Whole-Plant Carbon Partitioning 被引量:38
1
作者 Brian G. Ayre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77-394,共18页
Sucrose is the principal product of photosynthesis us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assimilated carbon in plants. Transport mechanisms and efficiency influence photosynthetic productivity by relieving product inhibition a... Sucrose is the principal product of photosynthesis us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assimilated carbon in plants. Transport mechanisms and efficiency influence photosynthetic productivity by relieving product inhibition and contribute to plant vigor by controlling source/sink relationships and biomass partitioning. Sucrose is synthesized in the cytoplasm and may move cell to cell through plasmodesmata or may cross membranes to be compartmentalized or exported to the apoplasm for uptake into adjacent cells. As a relatively large polar compound, sucrose requires proteins to facilitate efficient membrane transport. Transport across the tonoplast by facilitated diffusion, antiport with protons, and symport with proton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ransport across plasma membranes, symport with protons and a mechanism resembling facilitated diffusion are evident. Despite decades of research, only symport with protons is well established at the molecular level. This review aims to integrate recent and older studies on sucrose flux across membranes with principles of whole-plant carbon partitio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molecular transport membrane proteins phloem physiology gene expression.
原文传递
生物膜结构研究的一些进展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福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95-502,共8页
膜蛋白三维结构的解析存在很多困难 .最近几年由于一些通道 (如K+ 通道 ,Cl-通道 ,水通道Aquaporin 1等 )和泵 (如Ca2 + 泵 )的结晶获得成功 ,这些膜蛋白具有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解析才得以完成 ,从而基本阐明一些极性分子和离子选择... 膜蛋白三维结构的解析存在很多困难 .最近几年由于一些通道 (如K+ 通道 ,Cl-通道 ,水通道Aquaporin 1等 )和泵 (如Ca2 + 泵 )的结晶获得成功 ,这些膜蛋白具有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解析才得以完成 ,从而基本阐明一些极性分子和离子选择性通过生物膜的分子机理 .在膜脂结构方面 ,动物细胞质膜膜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近年来已多方面证明 ,质膜具有一些被命名为“脂筏 (lipidrafts)”和“质膜微囊 (Caveolae)”的微区 .它们富含鞘脂和胆固醇。简单介绍了这些脂质微区的大小、组分以及动态变化 .根据研究结果 ,这类脂质微区含有大量信号分子 ,很可能具有信号传递中心的作用 .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膜蛋白 三维结构 脂筏 质膜微囊
下载PDF
一个中国汉族人家族性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家系NPHS2基因新突变 被引量:25
3
作者 余自华 丁洁 +5 位作者 管娜 石岩 张敬京 黄建萍 姚勇 杨霁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8-112,F002,共6页
目的 分析中国汉族人家族性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 (SRNS)家系NPHS2基因及突变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一个中国汉族人家族性SRNS家系中的先证者及其兄和父母 ,对照人群为 5 3例尿检正常成年人。取肾组织做常规光镜检查和 podocin、neph... 目的 分析中国汉族人家族性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 (SRNS)家系NPHS2基因及突变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一个中国汉族人家族性SRNS家系中的先证者及其兄和父母 ,对照人群为 5 3例尿检正常成年人。取肾组织做常规光镜检查和 podocin、nephrin、α actinin、WT1表达的检查。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 ,PCR扩增NPHS2基因 8个外显子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PCR产物 ,对DHPLC洗脱曲线异常者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 先证者及其兄肾脏病理示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先证者肾组织 podocin重组蛋白P35染色弱阳性 ,P2 1染色阴性 ;nephrin、α actinin和WT1染色的范围、定位、分布和荧光强度与对照组无差异。DHPLC示先证者及其父母洗脱曲线异常 ;DNA测序证实先证者为 4 6 7_4 6 8insT与 5 0 3G >A复合杂合突变 ,其父为 5 0 3G >A杂合突变 ,其母为 4 6 7_4 6 8insT杂合突变。结论 首次发现了一中国汉族人家族性SRNS家系中NPHS2基因突变——— 4 6 7_4 6 8insT与 5 0 3G >A复合杂合突变 ,且 5 0 3G >A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 ;同时还发现该复合杂合突变引起肾组织中抗 podocin重组蛋白P35的染色明显减弱 ,抗 podocin重组蛋白P2 1的染色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汉族 家族性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 家系 NPHS2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中国人先天性肾病综合征NPHS1基因突变 被引量:27
4
作者 石岩 丁洁 +2 位作者 刘景城 王华 卜定方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05-809,共5页
目的分析并确定一个中国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NS)家系NPHS1基因突变及特征.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NPHS1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的位点.同时应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的方法,分析先证者... 目的分析并确定一个中国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NS)家系NPHS1基因突变及特征.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NPHS1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的位点.同时应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的方法,分析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和对照人群的基因组DNA,确定突变特征.结果在本家系的先证者发现同时存在NPHS1的 G928A(D310N)、1893~1900del 8(CGAAACCG)和G2869C(V957L)的3个杂合突变.具有相同表型的姐姐(Ⅲ:11)与先证者的测序结果完全一致,而在表型正常的先证者的同父异母的大姐及对照样本均未发现这些突变.患儿母亲尿检正常,基因检测显示仅有第8外显子G928A突变;患儿父亲尿检也正常,基因检测显示仅存在第14外显子的1893~1900del 8和第21外显子的G2869C突变,没有第8外显子G928A突变.同时还在先证者发现了4 种碱基变异: E117K (rs3814995)、S1105S(rs2071327)、IVS27+45c>t和IVS8+68 a>g,经比对前3种均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于内含子内的变异(IVS8+68 a>g)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首次发现中国人CNS存在NPHS1基因突变,并证实致病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的3个杂合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膜蛋白质类 突变
原文传递
前列地尔对糖尿病肾病尿清蛋白排泄率、血小板活化和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邹继红 寿伟璋 +2 位作者 阎福岭 谢玉兰 王建伟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09-411,共3页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前列地尔对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清蛋白排泄率、血小板活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老年糖尿病肾病 76例 ,男性 4 8例 ,女性 2 8例 ,分为治疗组 4 0例和对照组 36例 ,2组均行常规治疗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治疗组加用前列地...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前列地尔对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清蛋白排泄率、血小板活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老年糖尿病肾病 76例 ,男性 4 8例 ,女性 2 8例 ,分为治疗组 4 0例和对照组 36例 ,2组均行常规治疗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10 μg ,iv ,gtt ,每日 1次 ,2组疗程均为 14d。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尿清蛋白排泄率、血小板活化水平均下降 ,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血肌酐由治疗前 (14 3±s 16 ) μmol·L- 1下降到 (96± 10 ) μmol·L- 1(P <0 .0 1) ,血脂变化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 :静脉短期使用前列地尔能减少尿清蛋白排泄率 ,降低血小板活化 ,抑制血细胞粘附 ,降低血肌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糖尿病肾病 血小板活化 膜蛋白质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IDO-1、LAG-3、TIM-3与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4
6
作者 陈肖玥 孙健雯 +3 位作者 张国强 沈晨天 邱忠领 罗全勇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究3种免疫检查点吲哚胺2,3-双加氧化酶1(IDO-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 目的探究3种免疫检查点吲哚胺2,3-双加氧化酶1(IDO-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19例DTC患者(男33例,女86例,中位年龄42岁)的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IDO-1、LAG-3、TIM-3在甲状腺癌组织和甲状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其阳性表达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3种免疫检查点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1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5(2~66)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6.47%(91/119)。LAG-3、TIM-3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85%(26/119)和78.15%(93/119),均较甲状腺正常组织更高[7.34%(8/109)和62.39%(68/109);χ^(2)值:9.43、6.81,均P<0.05]。IDO-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59%(84/119),与甲状腺正常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22%(70/109);χ^(2)=1.05,P>0.05]。LAG-3阳性表达与肿瘤单发病灶有关[比值比(OR)=0.248,95%CI:0.086~0.716,P=0.010]。单因素(χ^(2)=4.96,P=0.026)和多因素生存分析[风险比(HR)=2.239,95%CI:1.013~4.592,P=0.046]均提示LAG-3阳性表达是5年PFS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与TIM-3阳性表达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OR:0.309~3.084,均P>0.05),也未发现TIM-3阳性表达与PFS率有关(χ^(2)=0.008,P=0.929)。结论免疫检查点LAG-3及TIM-3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且LAG-3的阳性表达与更差的预后相关,提示LAG-3可能成为DTC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吲哚胺-吡咯2 3-双加氧酶 抗原 CD 膜蛋白类
原文传递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胎盘细胞凋亡与Fas、FasL的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冬梅 腊晓琳 +1 位作者 丁丽 平小佳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199-201,共3页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胎盘组织Fas及 Fas L (Fasligand)表达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 d U TP缺口末端标记法 (TU NEL )和免疫组化技术对 31例 ICP患者胎盘组织中的细胞...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胎盘组织Fas及 Fas L (Fasligand)表达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 d U TP缺口末端标记法 (TU NEL )和免疫组化技术对 31例 ICP患者胎盘组织中的细胞凋亡、Fas、Fas L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 ,并以正常妊娠胎盘组织 31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  ICP组胎盘组织中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蜕膜细胞及绒毛间质细胞的凋亡指数 (AI)分别为 4 9.0 9± 9.13(t=13.4 1)、4 6 .6 4± 9.77(t=12 .16 )、35 .0 9±9.4 9(t=8.4 3)、38.74± 9.70 (t=11.2 8)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0 5 )。 ICP组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 Fas表达明显增强 (P<0 .0 0 5 ) ,Fas L在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蜕膜细胞及绒毛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0 5 )。 结论  ICP患者胎盘组织中 Fas表达增强 ,Fas L表达减弱 ,可导致母胎间免疫耐受的破坏 ,胎盘细胞凋亡增加 ,可能与 ICP患者胎盘功能减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肝内胆汁淤积症 胎盘 细胞凋亡 Fas FASL TUNEL 免疫组化技术
原文传递
胃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正昕 张明徽 +3 位作者 李楠 王元和 王强 曹雪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 ( dendritic cells,DC)浸润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消化胃癌组织 ,分离细胞后进行免疫组化 S- 10 0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析 ,研究 15例胃癌组织中 DC的浸润及其表面分子表达与胃癌病理...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 ( dendritic cells,DC)浸润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消化胃癌组织 ,分离细胞后进行免疫组化 S- 10 0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析 ,研究 15例胃癌组织中 DC的浸润及其表面分子表达与胃癌病理分期的关系 ,并通过 RT- PCR技术分析了 IL - 10、VEGF和 TGF-β1 等免疫抑制因子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 :胃癌组织中 DC的数量少 ,而且其表面分子如 MHC 类分子、共刺激分子 B7- 1和粘附分子 ICAM- 1等呈低表达或不表达 ,DC的数量及其表面分子的表达与胃癌的病理分期负相关。免疫抑制因子 IL- 10、VEGF和 TGF- β1 在胃癌细胞中有高水平的表达。 结论 :提示胃癌组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胃肿瘤 肿瘤分期 膜蛋白质类 肿瘤浸润
下载PDF
牛支原体生物学特性及其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忠琼 范媛 黎晓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是引起牛肺炎、关节炎、乳房炎和中耳炎等众多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牛支原体引起的疾病在欧美地区广泛蔓延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国2008年首次报道在犊牛肺炎中分离到牛支原体,目前国内对牛支原体的认...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是引起牛肺炎、关节炎、乳房炎和中耳炎等众多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牛支原体引起的疾病在欧美地区广泛蔓延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国2008年首次报道在犊牛肺炎中分离到牛支原体,目前国内对牛支原体的认识还很欠缺,现对牛支原体生物学特性及其膜蛋白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牛支原体病的防控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支原体 生物学特性 膜蛋白
下载PDF
New Insight in Ethylene Signaling: Autokinase Activity of ETR1 Modulates the Interaction of Receptors and EIN2 被引量:18
10
作者 Melanie M.A. Bisson Georg Groth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882-889,共8页
Ethylene insensitive 2 (EIN2), an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of the ER network,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the ethylene signaling pathway. Still,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ethylene signal is tra... Ethylene insensitive 2 (EIN2), an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of the ER network,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the ethylene signaling pathway. Still,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ethylene signal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receptors to EIN2 has not been solved yet. Here, we show that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is a key mechanism to control the interaction of EIN2 and the receptors. In vivo and in vitro fluorescence studies reveal that the kinase domain of the receptors is essential for the interaction. Cyanide, an ethylene agonist, which is known to reduce auto-phosphorylation of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hylene resistant 1 (ETR1) or a mutation in the kinase domain of ETR1 that prevents autophosphorylation (H353A), increases the affinity of the receptors for EIN2. On the other hand, mimicking permanent auto-phosphorylation of ETR1 as in the mutant H353E releases the EiN2-ETR1 interaction from the control by the plant hormone. Based on our data, we propose a novel model on the integration of EIN2 in the ethylene signaling casc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brane biochemistry protein phosphorylation/dephosphorylation RECEPTORS signal transduction membrane proteins ethylen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GP73和AFP单项与联合诊断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应用的Meta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万豪光 徐浩 +5 位作者 顾玉明 王慧 许伟 祖茂衡 王勇 宗迎迎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8-382,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AFP、GP73单项检测,GP73和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Meta分析。检索PubMed、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自建库至2013年6月国内外发表的关于AFP、GP7... 目的系统评价AFP、GP73单项检测,GP73和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Meta分析。检索PubMed、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自建库至2013年6月国内外发表的关于AFP、GP73单项检测,GP73和AFP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诊断性实验的文献,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并按纳人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同时根据诊断性研究的质量表(QUADAS)评价符合纳人标准的文献质量,通过Meta分析合并诊断效应量及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统计分析AFP、GP73,GP73联合和AFP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性试验比值比(DOR)及95%可信区间。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英文文献27篇。AFP汇总的敏感度、特异度、DOR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58(0.56~0.60)、0.85(0.84~0.87)、12.57(8.60~18.36).GP73为0.76(0.74~0.77)、0.82(0.81~0.83)、19.14(13.70~26.75),GP73币口AFP联合为0.86(0.84~0.88)、0.80(0.78~0.82)、40.60(28.49~57.87)。AFP、GP73单项检测,GP73和AFP联合检测的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71、0.8812和0.9294,Z检验比较AFP、GP73单项检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FP、GP73分别与GP73和AFP联合检测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GP73单项检测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时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但GP73和AFP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能有效避免一些AFP阴性漏检病例。(手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378-3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膜蛋白质类 甲胎蛋白类 肿瘤标记 生物学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血清GP73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陈文莉 彭涛 +1 位作者 陈小苹 古艳丽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GP73检测在肝脏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5例各类肝脏疾病患者(57例肝炎、69例肝硬化和29例肝癌)及216份对照组(80名健康人血清和136例非肝病患者)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对血清GP73、AFP进行定量检测,利... 目的探讨GP73检测在肝脏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5例各类肝脏疾病患者(57例肝炎、69例肝硬化和29例肝癌)及216份对照组(80名健康人血清和136例非肝病患者)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对血清GP73、AFP进行定量检测,利用生化分析仪检测ALP、ALT、AST、GGT、CHE、TP、ALB、TBIL、DBIL的含量,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拷贝,分析不同肝病患者血清GP73含量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肝脏疾病组的血清GP73、ALP、ALT、TBIL含量中位数(171.3μg/L、100U/L、51.5U/L、39.6μmoL/L)高于对照组中位数(49.6μg/L、52.5U/L、33.5U/L、20.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值分别为91.429、33.441、36.490、28.183,P均〈0.01),肝脏疾病组的血清TP、ALB、DBIL含量(64.5U/L、30.7U/L、15.2μmol/L)与对照组(41.8U/L、20.5U/L、13.2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93、2.350、0.335,P均〉0.05);血清GP73与AST、CHE、ALB、TBIL和DBIL相关(r分别为0.308、-0.359、-0.278、0.338、0.333,P均〈0.01),HBV感染与无HBV感染标本之间的GP73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31,P〉0.05);将GP73与其他指标结合起来可以将肝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高到85.2%和89.8%。结论将GP73列入联合检测可提高各种肝病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膜蛋白质类 甲胎蛋白类
原文传递
经基因诊断确诊的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付峰 唐北沙 +3 位作者 严新翔 江泓 沈璐 夏昆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40-443,共4页
目的研究经基因诊断确诊的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电生理特征。方法对来自4个家系的5例HNPP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同时分析其电生... 目的研究经基因诊断确诊的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电生理特征。方法对来自4个家系的5例HNPP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同时分析其电生理特征,包括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5例患者均存在周围髓鞘蛋白22 (peripheral myelination protein 22,PMP22)基因缺失。HNPP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麻木、无力,神经传导存在广泛异常。结论电生理检查对HNPP的诊断很重要,基因检测发现PMP22基因缺失是诊断HNPP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运动和感觉性神经病 膜蛋白质类 基因缺失
原文传递
猪脂肪沉积相关的生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在清 熊远著 +6 位作者 郑用链 夏涛 甘莉 王绩 袁继红 朱意 李维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0-396,共7页
以遗传瘦肉型的斯格猪和长白猪以及遗传脂肪型的通城猪和太湖猪为动物样本 ,分析了血清中激素敏感脂酶 ,肌肉组织中氨基酸组成、含量和克分子比 ,分离纯化了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质和膜 ,并对其膜蛋白进行了SDS PAGE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脂... 以遗传瘦肉型的斯格猪和长白猪以及遗传脂肪型的通城猪和太湖猪为动物样本 ,分析了血清中激素敏感脂酶 ,肌肉组织中氨基酸组成、含量和克分子比 ,分离纯化了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质和膜 ,并对其膜蛋白进行了SDS PAGE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脂肪型的通城猪血中激素敏感脂酶活性比瘦肉型的长白猪高近 3倍 ,2猪种中雌雄差异不显著。脂肪型的通城猪与太湖猪肌细胞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十分相似 ,瘦肉型的斯格和长白猪的氨基酸含量却显著地高于脂肪型的通城和太湖猪。氨基酸组分中 ,瘦肉型猪的 3种碱性氨基酸 (Lys、Arg和His)、2种典型的疏水氨基酸 (Leu和Ile)、易形成疏水核的苯丙氨酸以及形成二硫键的半胱氨酸均显著的高于脂肪型 ,这与瘦肉型猪蛋白质的溶解性能较差相关。蛋白质的SDS PAGE分析发现 ,脂肪型猪肌细胞质中存在一种分子量约 4 4 7kDa ,与脂肪沉积相关的蛋白质。脂肪细胞膜中的 94kDa蛋白也显示与脂肪沉积的遗传特征相关 ,另外 ,脂肪型的通城猪性成熟前后肌细胞膜上存在蛋白质组分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细胞 脂肪细胞 膜蛋白 脂肪沉积 激素敏感脂酶活性 氨基酸组成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量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琳 赵春楠 +3 位作者 祁松楠 彭群新 史进方 顾国浩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42.2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42.25±14.22)岁,健康对照组30名来自本院预防保健科,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2.32±3.74)岁;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定量PCR等技术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CTLA4、PD.1、Tim一3的表达、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其中未经抗病毒及相关免疫治疗的有40例,经过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有30例,无效的12例,并结合HBV病毒载量、乙型肝炎e抗原和丙氨酸转氨酶等指标作综合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H检验,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用Spearman+S检验。结果CD4+CD28+组间表达量健康对照组最高[404.65(331.65—536.09)],治疗无效组最低[277.15(249.90—34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9.81,P〈0.001);CD4+PD一1+组间表达量未治疗组最高[32.89(29.69~39.69)],治疗无效组最低[19.26(11.90—2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3.13,P〈0.001);CD8+PD.1+组间表达量未治疗组最高[15.47(12.50~17.78)],健康对照组最低[3.05(1.41~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6.60,P〈0.001);CD4+Tim-3+组间表达量治疗无效组最高[199.62(55.61—239.45)]、健康对照组最低[70.62(53.88—1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1.03,P〈0.001);CD8+Tim-3+组间表达量未治疗组最高[82.50(78.69~84.58)],健康对照组最低[3.07(1.56—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4.84,P〈0.001);与低病毒载量组相比,治疗前CD8+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T淋巴细胞 抗原 CD28 CTLA-4抗原 膜蛋白质类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基因表达谱芯片在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相关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戴毓欣 郎景和 +3 位作者 朱兰 刘珠凤 潘凌亚 孙大为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2-347,共6页
目的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绝经后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与绝经后非POP患者子宫主韧带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探讨POP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2007年1-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手术的绝经后POP患者3例为POP组,同期因妇科良性疾病行... 目的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绝经后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与绝经后非POP患者子宫主韧带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探讨POP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2007年1-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手术的绝经后POP患者3例为POP组,同期因妇科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除术的绝经后非POP患者3例为对照组.获取两组患者的子宫主韧带组织,进行组织来源确定及形态学观察;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两组子宫主韧带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所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POP组患者子宫主韧带组织中胶原纤维与平滑肌束失去正常的排列,形态紊乱,可见胶原纤维断裂,平滑肌束细碎.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共筛选出179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加个功能未知的基因.107个基因在POP组中表达上调,72个基因在POP组中表达下调.差异基因涉及多种功能蛋白和代谢通路,其中Wnt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最显著(P=0.000).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证实,COL1A1、DKK1、SFRP1、FZD5、WNT16b基因在POP组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98±1.40、3.03±0.48、8.13±4.42、5.19.4±3.50和12.40±3.8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9±0.08、1.20±0.18、0.41±0.51、0.87±0.24和1.40±0.47,P〈0.05),与基因表达谱芯片的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POP的病理牛理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功能蛋白和代谢通路,其中Wnt信号传导通路拮抗剂DKK1、SFRP1介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可能与POP的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脱垂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胞间信号肽类和蛋白质类 膜蛋白质类 神经变性疾病
原文传递
红细胞膜蛋白与膜骨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卢义钦 刘俊凡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83-291,共9页
近10多年红细胞膜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在红细胞膜蛋白的结构-功能相关和相互作用以及红细胞膜障碍多方面都有新的发现和开拓.现主要就国内外有关报道作一扼要综述,涉及红细胞膜蛋白的组成、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红细胞膜骨架和红... 近10多年红细胞膜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在红细胞膜蛋白的结构-功能相关和相互作用以及红细胞膜障碍多方面都有新的发现和开拓.现主要就国内外有关报道作一扼要综述,涉及红细胞膜蛋白的组成、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红细胞膜骨架和红细胞膜蛋白疾病等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膜蛋白 相互作用 功能障碍 膜骨架
下载PDF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早老素-1基因突变三例报告 被引量:11
18
作者 贾建平 许二赫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 探讨早老素 1基因突变在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 (F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机能障碍和卒中研究所及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协会 (NINCDS ADRDA)AD诊断标准对AD家系的三代人共 2 3名进行筛查和诊断 ,并... 目的 探讨早老素 1基因突变在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 (F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机能障碍和卒中研究所及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协会 (NINCDS ADRDA)AD诊断标准对AD家系的三代人共 2 3名进行筛查和诊断 ,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变性高效液相 (DHPLC)和DNA序列分析技术对该家系以及对照组的早老素 1(PS 1 )基因第 4、5号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 家系 2 3名中有 3例被确诊为FAD。研究发现这 3例FAD患者的PCR SSCP泳动发生异常 ,又经DHPLC检测有双峰出现 ,提示有突变存在的可能。最后经DNA序列分析确认 ,PS 1基因第 4号外显子的 97号密码子发生了GTG→TTG错义突变 (2 89位点发生G→T突变 ) ,此密码子的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亮氨酸 (Val 97Leu) ,第 5号外显子未发现突变。家系内健康人及对照组的第 4、5号外显子经以上检测也未发现突变。结论 该AD家系中的AD患者存在早老素 1第 4号外显子的突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 膜蛋白质 发病机制 早老素-1基因 基因突变 PCR-SSCP
原文传递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微生物低温适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琦 王志 +3 位作者 何仕武 季秀玲 林连兵 魏云林 《生命科学》 CSCD 2012年第1期58-62,共5页
地球生物圈75%以上的环境温度常年低于5℃,在这种低温环境中栖息着多种适应低温的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低温微生物从细胞到分子水平形成一套独特的低温环境适应机制,而通过增加细胞膜膜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来维持低温条件下最佳... 地球生物圈75%以上的环境温度常年低于5℃,在这种低温环境中栖息着多种适应低温的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低温微生物从细胞到分子水平形成一套独特的低温环境适应机制,而通过增加细胞膜膜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来维持低温条件下最佳的细胞膜流动性是其中的一种。从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微生物低温生长、细胞膜流动性细胞膜蛋白的组成和表达水平的影响来探讨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微生物低温适应性的关系,总结多不饱和脂肪酸低温合成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相关的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低温适应性 膜流动性 膜蛋白 调节机制
原文传递
Intracellular Transport of Plant Viruses: Finding the Door out of the Cell 被引量:8
20
作者 James E. Schoelz Phillip A. Harries Richard S. Nelson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813-831,共19页
Plant viruses are a class of plant pathogens that specialize in movement from cell to cell. As part of their arsenal for infection of plants, every virus encodes a movement protein (MP), a protein dedicated to enlar... Plant viruses are a class of plant pathogens that specialize in movement from cell to cell. As part of their arsenal for infection of plants, every virus encodes a movement protein (MP), a protein dedicated to enlarging the pore size of plasmodesmata (PD) and actively transporting the viral nucleic acid into the adjacent cell. As our knowledge of intercellular transport has increased,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viruses must also use an active mechanism to target the virus from their site of replication within the cell to the PD. Just as viruses are too large to fit through an unmodified plasmodesma, they are also too large to be freely diffused through the cytoplasm of the cell. Evidence has accumulated now for the involvement of other categories of viral proteins in intracellular movement in addition to the MP, including viral proteins originally associated with replication or gene expression. In this review, we will discuss the strategies that viruses use for intracellular movement from the replication site to the PD, in particular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host membranes for intracellular transport and the coordinated interactions between virus proteins within cells that are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virus spre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molecular trafficking membrane biology membrane proteins movement proteins PLASMODESMATA plant-virus interac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