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0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270
1
作者 张功成 米立军 +3 位作者 吴时国 陶维祥 何仕斌 吕建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共7页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期(早—中中新世)发生了区域性拗陷作用,形成了隆坳相间格局,沉积厚度小于2 000m;新构造期(晚中新世—第四纪)沉降幅度加大,并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断裂活动东强西弱。上述3期构造演化均形成了沉积厚度很大的叠加伸展盆地。深水区生烃凹陷是裂谷期的断陷,已经证实的主力烃源岩是渐新统下部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海相泥岩与煤系地层,可能的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潜在的烃源岩是渐新统上部和中新统海相泥岩,生、排烃产物主要是天然气。深水区至少有3套储层,即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新近系海相砂岩及生物礁、始新统陆相砂岩。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和渐新统泥岩。圈闭数量较多,其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油气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变化很大,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策略是优先勘探凹陷内部及其周边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然后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构造演化 生烃凹陷 烃源岩 储层 油气运移 勘探领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物源分析 被引量:96
2
作者 席胜利 王怀厂 秦伯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24,共4页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二叠系碎屑岩气藏的不断发现 ,其物源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结合轻重矿物、岩屑组成的分布特征 ,并与源岩对比 ,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物源问题。分析结...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二叠系碎屑岩气藏的不断发现 ,其物源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结合轻重矿物、岩屑组成的分布特征 ,并与源岩对比 ,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物源问题。分析结果表明 :①盆地西缘地区与西部苏里格庙地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物源体系 ;②盆地西部苏里格庙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物源母岩有着较强的亲缘性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即西部地区母岩以沉积变质岩 (石英岩 )和中基性火山岩为主 ,中东部地区主要以酸性侵入岩为主。这些分析和结论不但澄清了鄂尔多斯盆北部上古生界物源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而且使我们对盆地西部到东部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碎屑成分含量变化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北部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二叠纪 数理统计 重矿物 岩屑 物源区 石油地质
下载PDF
黄骅坳陷高柳地区重矿物物源分析 被引量:64
3
作者 李珍 焦养泉 +1 位作者 刘春华 郑红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7,共3页
沉积体系的发育受控于盆地外围物源位置和沉积物运移通道等因素,物源特征可以借助重矿物的信息加以描述。重视沉积体系研究与重矿物物源研究有助于远景区的油气勘探预测。黄骅坳陷南堡凹陷高柳地区Es33(Ⅱ+Ⅲ)段发育3个大型的... 沉积体系的发育受控于盆地外围物源位置和沉积物运移通道等因素,物源特征可以借助重矿物的信息加以描述。重视沉积体系研究与重矿物物源研究有助于远景区的油气勘探预测。黄骅坳陷南堡凹陷高柳地区Es33(Ⅱ+Ⅲ)段发育3个大型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2个大型的三角洲间湾相带。重矿物分布主要集中于扇三角洲前缘,与主力油层段含油范围恰好吻合。根据对其陆源重矿物的分布统计和聚类及因子分析,控制拾场缓坡型扇三角洲发育的物源仅有1个,位于高尚堡北部,其主要母岩为中深变质岩类,次要母岩为中浅变质岩类;控制高西南扇三角洲发育的物源也仅有1个,位于高尚堡西南部,其主要母岩为中深变质岩类,次要母岩为中浅变质岩类;控制柳赞陡坡型扇三角洲发育的物源有2个,主要物源在东南部,母岩类型为中浅变质岩类,次要物源在东北部,母岩类型为中深变质岩类。图4表1参4(梁大新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测井曲线 岩心分析 重矿物源
下载PDF
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早中期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 被引量:47
4
作者 郭艳琴 李文厚 +2 位作者 胡友洲 庞日轩 张宝平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利用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古水流方向、砂岩岩石学特征、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空间展布及沉积构造特征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母岩类型、物源方向以及沉积体系进行研究。古流向参数表明,延长组沉积时期,沉积物... 利用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古水流方向、砂岩岩石学特征、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空间展布及沉积构造特征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母岩类型、物源方向以及沉积体系进行研究。古流向参数表明,延长组沉积时期,沉积物从盆地边部向中心搬运。根据轻重矿物组合划分出3个主要物源方向,即西、西南和东北方向。此外,根据古流向判断有南部的次要物源。母岩是盆地周缘的前寒武系石英岩、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变质岩和古生界的浅变质岩、碳酸盐岩和砂砾岩。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划分为:北东向吴旗-华池三角洲沉积体系和西部环县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南部镇原-泾川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南部合水-固城川浊积扇沉积体系。在沉积体系划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不同沉积体系的岩石学特征、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及各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延长组 古流向 物源分析 沉积体系 陇东地区
下载PDF
2013年夏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长三角典型城市O_3来源识别 被引量:57
5
作者 李浩 李莉 +12 位作者 黄成 安静宇 严茹莎 黄海英 王杨君 卢清 王倩 楼晟荣 王红丽 周敏 陶士康 乔利平 陈明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的高速推进以及大气活性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秋季节面临严峻的以高浓度O3为典型特征的光化学污染问题.然而,O3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反应过程使得其来源识别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针对高浓度O... 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的高速推进以及大气活性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秋季节面临严峻的以高浓度O3为典型特征的光化学污染问题.然而,O3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反应过程使得其来源识别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针对高浓度O3的控制途径仍不清楚.本文以2013年7月长三角地区发生的一次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强度高的高浓度O3污染过程为研究案例,基于CAMx空气质量数值模型中耦合的臭氧来源追踪方法(OSAT),采用物种示踪的方法对长三角3个代表性城市上海、苏州、杭州近地面O3的污染来源开展了模拟研究,探讨了4个源区(上海、浙北、苏南和长距离输送)、7类排放源(工业锅炉和窑炉、生产工艺过程、电厂、生活源、流动源、挥发源和天然源)对上海、苏州和杭州城区地面O3的浓度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长距离输送以及区域背景产生的O3约在20×10-9~40×10-9(体积分数)之间;加上上海及苏南、浙北地区排放的前体物在长三角城区地区二次生成O3,可使O3上升至40×10-9~100×10-9(体积分数)乃至更高.模拟时段内日间8 h O3浓度的地区贡献分析结果显示,长距离传输对于上海、苏州、杭州的浓度贡献分别为42.79%±10.17%、48.57%±9.97%和60.13%±7.11%;上海城区O3来源中,上海本地污染贡献平均为28.94%±8.49%,浙北地区贡献约19.83%±10.55%;苏州城区O3来源中,苏南地区贡献约26.41%±6.80%;杭州城区O3来源中,浙北地区贡献约29.56%±8.33%.从各受点日最大O3小时浓度贡献来看,长距离传输贡献比例显著下降(35.35%~58.04%),而本地污染贡献上升.区域各类污染源贡献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对O3污染贡献最为突出的几类污染源分别是工业锅炉和窑炉(浓度贡献约18.4%~21.11%)、生产工艺过程(19.85%~28.46%)、流动源(21.30%~23.51%)、天然源(13.01%~17.07%)和电厂排放(7.08%~9.75%).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来源追踪 长三角 城区 OSAT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美丽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研究 被引量:52
6
作者 徐兴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美丽地区的勘探一直没有突破,是否存在有效烃源岩成为制约勘探决策的主要因素。文章在分析地表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有机相的方法研究和预测了石炭系烃源岩性质与分布,滴水泉组现今处于成熟到高成熟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美丽地区的勘探一直没有突破,是否存在有效烃源岩成为制约勘探决策的主要因素。文章在分析地表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有机相的方法研究和预测了石炭系烃源岩性质与分布,滴水泉组现今处于成熟到高成熟演化阶段,主要分布在克拉美丽山前五彩湾凹陷至陆梁隆起一带,推测乌伦古坳陷可能也存在对应分布,最大厚度可达700m以上;巴塔玛依内山组是一套以腐殖型干酪根为主的湖相好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北三台、吉木萨尔凹陷、五彩湾凹陷及乌伦古坳陷一带,厚度在100m以上;石钱滩组为成熟到高成熟较差海相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石钱滩凹陷,生油能力较差,以生气为主。石炭系烃源岩在侏罗纪-白垩纪末进入二次生烃高峰期和排烃期,较晚的生烃期对油气的保存较为有利,对石炭系烃源岩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烃源岩 石炭系 坳陷 准噶尔盆地 演化阶段 干酪根 地球化学特征 凹陷 排烃 海相烃源岩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系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7
7
作者 朱如凯 郭宏莉 +2 位作者 何东博 罗忠 邵龙义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0-136,共7页
详细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系泥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样品稀土总量为18 86× 10 -6~ 6 2 0 4× 10 -6,变化较大 ,其中祁连地区REE总量为 76 49× 10 -6~ 6 2 0 4×10 -6,甘肃永昌煤山子剖面的稀土总量最... 详细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系泥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样品稀土总量为18 86× 10 -6~ 6 2 0 4× 10 -6,变化较大 ,其中祁连地区REE总量为 76 49× 10 -6~ 6 2 0 4×10 -6,甘肃永昌煤山子剖面的稀土总量最高 ,新疆北部地区泥岩和灰岩 (泥灰岩 )的稀土总量均较低。各泥岩样品的轻稀土富集 ,Eu负异常 ,δEu介于 0 44~ 0 90之间 ,δCe部分为正异常 (>1) ,部分为负异常 (<1)。研究区样品的Sm含量与北美页岩样品相比为正异常 ,Dy出现负异常的样品较多。根据稀土元素δCe和Ceanow的变化 ,反映当时新疆北部地区水介质环境大部分为缺氧的还原条件 ;祁连地区为海陆过渡环境 ,部分为氧化条件 ,另一部分为缺氧的还原条件 ,这与其他相标志所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根据稀土元素组合及比值的变化 ,显示物源区母岩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混合来源 ,稀土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 ,重稀土配分曲线较为平坦 ,显示源岩为粘土岩、花岗岩和中性岩的混合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稀土元素 物源 古环境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关中地区冬季PM_(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49
8
作者 田鹏山 曹军骥 +3 位作者 韩永明 张宁宁 张蓉 刘随心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7-433,共7页
为研究关中地区冬季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在西安、宝鸡、渭南和秦岭进行PM2.5的采集,并利用热光反射法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结果表明,4个采... 为研究关中地区冬季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在西安、宝鸡、渭南和秦岭进行PM2.5的采集,并利用热光反射法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7.8、45.8、31.2和37.0μg·m-3,EC分别为8.5、6.7、7.6和5.7μg·m-3,总碳气溶胶(total carbonaceous aerosol,TCA)分别占PM2.5的36.4%、46.2%、36.9%和33.4%.OC和EC的相关性在西安(R2=0.93)和秦岭(R2=0.91)高于宝鸡(R2=0.58)和渭南(R2=0.62),表明OC和EC在西安和秦岭可能具有更为相似的来源,也可能具有更高的混合程度.所有样品的OC/EC比值均大于2.0,表明有二次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的生成,4个采样点SOC分别占OC的21.6%、40.3%、23.2%和27.8%.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解析结果显示,燃煤是关中地区冬季碳气溶胶的首要来源,占45.3%~47.9%,汽油车和生物质燃烧是次要来源,分别占26.1%~33.1%和14.3%~20.1%,此外柴油车也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碳 元素碳 来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 关中地区
原文传递
2009年云南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与降落机制 被引量:39
9
作者 沈慧梅 吕建平 +3 位作者 周金玉 张孝羲 程遐年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350-4364,共15页
对2009年云南省江城、金平、西畴、师宗、彝良5个站点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下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结合部分田间调查数据、峰期对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等气象因子,明确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和降落机... 对2009年云南省江城、金平、西畴、师宗、彝良5个站点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下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结合部分田间调查数据、峰期对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等气象因子,明确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和降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9年云南4—5月份前期迁入飞虱虫源主要来自缅甸,部分虫源来自老挝与越南,极少数虫源来自印度东部因帕尔地区。(2)低温屏障、风场切变以及垂直气流扰动是造成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最主要气象因子。(3)缅甸虫源区偏西气流盛行以及冬春稻种植面积扩大而导致的虫源基数增加是造成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大量迁入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虫源地 轨迹模拟 降落机制
下载PDF
涡动相关仪和大孔径闪烁仪观测通量的空间代表性 被引量:36
10
作者 宫丽娟 刘绍民 +2 位作者 双喜 蔡旭辉 徐自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6-257,共12页
在对涡动相关仪和大孔径闪烁仪足迹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密云站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的观测资料,应用足迹模型对观测通量的空间代表性做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涡动相关仪和大孔径闪烁仪的源区对风向、Monin-Obuk... 在对涡动相关仪和大孔径闪烁仪足迹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密云站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的观测资料,应用足迹模型对观测通量的空间代表性做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涡动相关仪和大孔径闪烁仪的源区对风向、Monin-Obukhov长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观测高度/有效高度等因子比较敏感。密云站涡动相关仪的源区白天主要分布在仪器的西南与南面,而夜间则在东北与北面。大孔径闪烁仪的源区为西南—东北向分布。涡动相关仪各月源区形状不同,但大致分布在南北长1000 m、东西宽850 m的范围内,而LAS各月源区为西南—东北向分布,长约2060 m,最宽处约为620 m。对涡动相关仪通量有贡献的下垫面主要为园地(67%)和耕地(19%)。其中园地的通量贡献比例在夏、秋季比较大,冬、春季稍小,而耕地则相反。大孔径闪烁仪的主要通量贡献源区为园地、耕地和居民地,通量贡献比例分别为49%,28%和11%。其中园地和耕地通量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与涡动相关仪的观测结果一致,但没有涡动相关仪的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仪 大孔径闪烁仪 源区 足迹
下载PDF
沉积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1
作者 魏然 李红阳 +2 位作者 于斌 蔡来星 王起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3期53-57,共5页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研究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物源分析方法,但尚未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物源区位置的确定、物源区母岩特征的分析、...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研究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物源分析方法,但尚未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物源区位置的确定、物源区母岩特征的分析、搬运路径的确定及物源区构造背景的分析等4个方面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建立了物源分析的体系框架。研究认为:在不同的沉积盆地中,根据各种地质资料的丰度,只有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多种分析手段相互补充的分析思路,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物源体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物源区位置 母岩特征 搬运路径 物源区构造背景 沉积盆地
下载PDF
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Mesozo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Linjiang Area,Jilin Province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29
12
作者 YU Yang XU Wenliang PEI Fuping YANG Debin ZHAO Quangu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45-257,共13页
Zircon U-Pb ages and geochemical analytic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the volcanic rocks of the Naozhigou, Ergulazi, and Sidaogou Formations in the Linjiang area, southeastern Jilin Province to constrain the nature of... Zircon U-Pb ages and geochemical analytic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the volcanic rocks of the Naozhigou, Ergulazi, and Sidaogou Formations in the Linjiang area, southeastern Jilin Province to constrain the nature of magma source and their tectonic settings. The Naozhigou Formation is composed mainly of andesite and rhyolite and its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for 13 zircon grains is 222±1 Ma. The Ergulazi Formation consists of basaltic andesite, basaltic trachyandesite, and andesite, and six grains give a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of 131±4 Ma. The Sidaogou Formation consists mainly of trachyandesite and rhyolite, and six zircon grains yield a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of 113±4 Ma. The volcanic rocks have SIO2=60.24%-77.46%, MGO=0.36%-1.29% (Mg#=0.32-0.40) for the Naozhigou Formation, SIO2=51.60%-59.32%, MGO=3.70%-5.54% (Mg#=0.50-0.60) for the Ergulazi Formation, and SIO2=58.28%-76.32%, MGO=0.07%-1.20% (Mg#=0.14-0.46) for the Sidaogou Formation. The trace element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volcanic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in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REEs)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s), relative depletion in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HREEs)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s, Nb, Ta, and Ti), and negative Eu anomalies. Compared with the primitive mantle, the Mesozo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Linjiang area have relatively high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0.7053-0.7083) and low εNd(t) values (-8.38 to -2.43), and display an EMⅡ trend. The late Triassic magma for the Naozhigou Formation could b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 newly accretional crust with the minor involvemen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basement and formed under an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after the collis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 and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Early Cretaceous volcanic rocks for the Ergulazi and Sidaogou Formations could be formed under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related to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GEOCHEMISTRY volcanic rocks magma source tectonicsetting Linjiang area Jilin
下载PDF
辽东湾北部河口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识别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7
13
作者 闫晓露 郑欢 +2 位作者 赵烜杭 于瑶光 钟敬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028-3039,共12页
选取我国北方典型河口区-辽东湾北部区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29个表层土样,测定了Cu、Cr、Cd、Ni、Zn和Pb等土壤重金属含量,利用地统计分析、地累积指数(Igeo)、内梅罗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多元统计分析及健康风险模型对研究区土... 选取我国北方典型河口区-辽东湾北部区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29个表层土样,测定了Cu、Cr、Cd、Ni、Zn和Pb等土壤重金属含量,利用地统计分析、地累积指数(Igeo)、内梅罗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多元统计分析及健康风险模型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及健康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区域人居环境改善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Cu、Cr、Cd、Ni、Zn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87、148.97、1.31、40.91、102.86和12.42 mg·kg^-1,除Cu和Pb以外都超过了辽宁省土壤背景值;②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Cd>Cr>Zn>Ni>Cu>Pb,其中Cd元素污染最严重;土壤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为325.689,处于重度生态风险水平,Cd是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③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重金属Cu、Zn和Pb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Cr和Ni主要源于生活及工业废水排放,Cd以磷肥的大量使用、石油化工生产及工业活动作为主要的人为来源;④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皮肤接触暴露途径中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大于成人,呼吸暴露途径中成人的致癌风险大于儿童,元素Cr的总致癌风险Rall<10^-6,不存在致癌风险,Cd的总致癌风险10^-4<Rall<10^-6,存在可接受致癌风险;⑤河口海岸区对我国海湾及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土壤重金属污染和人居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希冀本研究可为当地政府及同类区域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布 潜在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来源解析 河口区
原文传递
僵蚕本草源流考证 被引量:27
14
作者 闻崇炜 石莉 +2 位作者 赵烨清 欧阳臻 詹志来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1-173,共3页
目的对僵蚕的基原、产地、功效及规格修治的药用历史沿革进行本草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并结合现代的研究文献。结果查清了基原、产地、功效及规格修治的源流变迁。结论考证出僵蚕基原最初为"食桑者,四月头番蚕,病风自死&quo... 目的对僵蚕的基原、产地、功效及规格修治的药用历史沿革进行本草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并结合现代的研究文献。结果查清了基原、产地、功效及规格修治的源流变迁。结论考证出僵蚕基原最初为"食桑者,四月头番蚕,病风自死",目前也可人工用白僵菌感染家蚕4~5龄幼虫制得;考证出除文字记载的河南颖川外,山东棣州也应为僵蚕重要历史产区,当前主产区为江浙、安徽、四川、广东等地;僵蚕不仅有平肝息风、化痰散结的功效,还有望用于抗血栓、降糖降脂及抗肿瘤;规格等级最初要求为"色白、条直、质硬",后又增加了"断面光亮"及其它显微特征分析。上述结论有利于后续借助现代分子药学及药理学技术,更好地研究僵蚕的临床应用及质量监控,使其更好的造福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僵蚕 基原 产地 功效 规格修治
原文传递
致密油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测井评价方法优选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为例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杜江民 张小莉 +4 位作者 钟高润 封从军 郭岭 张晓龙 罗文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26-2533,共8页
致密油勘探初期存在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等问题;利用测井资料可定量评价烃源岩.烃源岩富含有机质,在测井曲线上常以高伽马、低密度、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高中子孔隙度等特征呈现.论文系统介绍了ΔLogR法和多元回归法两... 致密油勘探初期存在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等问题;利用测井资料可定量评价烃源岩.烃源岩富含有机质,在测井曲线上常以高伽马、低密度、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高中子孔隙度等特征呈现.论文系统介绍了ΔLogR法和多元回归法两种基于测井资料的烃源岩定量评价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进行预测,并对计算出的TOC数据(TOC_(计算))与实测TOC数据(TOC_(实测))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ΔLogR法与多元回归法中的双参数模型为较好的预测方法,且ΔLogR法预测结果明显优于多元回归法,优选ΔLogR法为最佳评价方法;并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测井评价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 延长组
原文传递
Non-Point-Sourc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adings from a Small Watersh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被引量:25
16
作者 ZHU BO WANG Zhenhua +1 位作者 WANG Tao DONG Zhix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10-15,共6页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has become a major threat to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TGR);however,nutrient loadings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 are unclear due to a lack of in situ monitoring.A represe...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has become a major threat to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TGR);however,nutrient loadings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 are unclear due to a lack of in situ monitoring.A representative small watersh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TGR area was selected to monitor the loss of nitrogen(N) and phosphorous(P) continuously along with the runoff from 2007 through 2009 to understand the exact sources and loadings.Results show that the non-point-sourc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mes mainly from the storm runoff from residential areas,citrus orchards and sloping croplands,which contributes up to 76% of the loadings in this watershed.Thus,a crucial measure for controlling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is to intercept storm runoff from the three sources.Paddy fields provide a sink for non-point-source N and P by intercepting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along with their different form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The N and P removal efficiency by paddy fields from residential areas is within the range of 56% to 98%.Paddy fields are an important land-use option for reducing the non-point-source loading of N and P in the TG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source and sink Nitrogen Phosphorus Paddy fiel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hina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古老烃源岩滞留烃及其裂解气资源评价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剑 王义凤 +3 位作者 马卫 王东良 马成华 李志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15,共7页
我国高-过成熟海相天然气主要成因类型为原油裂解气,滞留烃是原油裂解气的重要来源,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意义重大。为此,结合正演(实验模拟)和反演(地质剖面解剖)两种方法,求取了我国重点盆地不同类型、不同丰度、不同演化阶段的滞留烃量,... 我国高-过成熟海相天然气主要成因类型为原油裂解气,滞留烃是原油裂解气的重要来源,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意义重大。为此,结合正演(实验模拟)和反演(地质剖面解剖)两种方法,求取了我国重点盆地不同类型、不同丰度、不同演化阶段的滞留烃量,建立了5种类型烃源岩(腐泥型、偏腐泥混合型、偏腐殖混合型、腐殖型、煤型)的滞留烃演化模型。结果表明:腐泥型、偏腐泥混合型优质烃源岩在低成熟阶段的排烃效率低于20%,在主生油阶段的排烃效率介于20%~50%,在高成熟阶段的排烃效率介于50%~80%,而相应阶段偏腐殖混合型和腐殖型烃源岩的排烃效率则要低约10%。基于该演化模型,初步计算了四川盆地海相烃源岩中高成熟阶段-现今滞留烃资源分布和裂解排气量:该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滞留烃在高演化阶段裂解排出的气态烃总量达230.4×10^(12)m^3,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滞留烃裂解气的排出量为12.3×10^(12)m^3,均显示出很好的天然气成藏潜力;进而指出,四川盆地筇竹寺组烃源岩滞留烃裂解气的有利区主要包括高石梯-磨溪、资阳、威远地区,有利分布面积达4.3×10~4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烃源岩 高—过成熟 滞留烃 裂解气 定量评价 正演法 反演法 勘探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主要构造圈闭形成期分布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20
18
作者 赵宗举 周新源 范国章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2期1-8,共8页
通过对塔中地区钻遇奥陶系的60余口井过井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及地震反射截切—上超关系、沉积厚度变化分析,识别出最初形成于晚奥陶世—泥盆纪、石炭纪—早二叠世、早二叠世晚期及中、新生代的四期奥陶系内幕构造圈闭,以及最初形成于石... 通过对塔中地区钻遇奥陶系的60余口井过井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及地震反射截切—上超关系、沉积厚度变化分析,识别出最初形成于晚奥陶世—泥盆纪、石炭纪—早二叠世、早二叠世晚期及中、新生代的四期奥陶系内幕构造圈闭,以及最初形成于石炭纪—早二叠世、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及早第三纪末以来的五期石炭系内幕构造圈闭;发现了塔中地区主要构造圈闭的首次形成期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晚的总体趋势。构造圈闭形成与成藏配套综合分析表明,该区现今工业性油藏的主要成藏期为二叠纪—早三叠世,而中—晚三叠世及其以后所形成的构造圈闭不利于油藏的形成。认为塔中地区的主力烃源应该来自近邻的满加尔凹陷中—上奥陶统相当于黑土凹组—萨尔干组的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圈闭 油气藏形成 油气源 石炭纪 奥陶纪 塔中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河南省黄淮气旋暴雨的天气特征及个例诊断 被引量:23
19
作者 梁钰 王新敏 +2 位作者 邵宇翔 代佩玲 徐泉丽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年第1期24-29,共6页
通过对1990-2001年6-8月影响河南省的18个黄淮气旋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得知:影响河南省的黄淮气旋暴雨6月最多,7月次之,8月最少。黄淮气旋暴雨产生有两个源地,一个在河南省三花间略偏南一带,另一个在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的交界处,气旋的形成... 通过对1990-2001年6-8月影响河南省的18个黄淮气旋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得知:影响河南省的黄淮气旋暴雨6月最多,7月次之,8月最少。黄淮气旋暴雨产生有两个源地,一个在河南省三花间略偏南一带,另一个在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的交界处,气旋的形成与两地向东开口的喇叭口地形有关。黄淮气旋暴雨发生前24-12 h,地面图上影响系统可分为西路冷空气影响型和倒槽顶部发展型两种;高空图上,河南多受高压脊控制,700 hPa影响系统有"人"字型切变和低槽型两种,但与地面影响系统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机理,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2-15日黄淮气旋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发展是大气斜压性强烈发展的结果,500 hPa高空急流和70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气旋 产生源地 移动路径 500 hPa急流 700 hPa低涡 暴雨落区
下载PDF
基于APCS-MLR受体模型的贵州喀斯特矿区水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旺 高珍冉 +3 位作者 邰粤鹰 陈小然 黄啸云 何腾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2-219,共8页
水田重金属污染对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喀斯特矿区周边土壤受到地质和工矿活动的双重污染,而备受关注。为探讨贵阳市开阳县喀斯特矿区水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应用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水田重金属污染对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喀斯特矿区周边土壤受到地质和工矿活动的双重污染,而备受关注。为探讨贵阳市开阳县喀斯特矿区水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应用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APCS-MLR)与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对水田土壤中重金属Cd、Hg、As、Pb、Cr、Cu、Zn、Ni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Hg的变异系数最强(384.56%),其均值(1.51mg/kg)是贵州省土壤背景(0.11 mg/kg)的13.73倍,表现出很高的外源Hg富集;8项重金属均有点位超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d超的比例最高(47.54%),污染风险最为突出。Cd、Cr、Cu、Zn和Ni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中部,且位置相对一致;Hg的高值区分布于西南部;As的高值区分布于西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具有明显的连续性;Pb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各重金属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特征,高值区以点状形式分布,并未出现明显的大范围聚集区域。通过分析最终解析出3个主要污染源,Cd、Cr、Cu和Ni主要受自然源影响,其中Cd的污染来源较为复杂,受人为源的影响也较大;Pb和Zn主要是受工矿业与农业混合源的影响;Hg和As主要受到大气沉降与农业混合源的影响,特别是Hg受到极强的人为活动影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污染防治。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高背景矿区水田重金来源解析、水田土壤重金属综合防控和水稻安全生产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地统计 源解析 采矿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