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及其应对:框架理论的视角 |
王翠梅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0
|
|
2
|
地理想象:主客之镜像与建构 |
林耿
潘恺峰
|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27
|
|
3
|
身份政治的理论逻辑 |
汪越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5
|
|
4
|
我国法律语言中“其他”一词的语篇语义分析 |
于梅欣
王振华
|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5
|
作为“他者”的病毒:关于新冠肺炎隐喻的话语分析 |
丁建新
杨荟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6
|
|
6
|
哈贝马斯商谈伦理的他者旨趣 |
隽鸿飞
陈筱倩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4 |
0 |
|
7
|
拉康主体理论解析 |
张兵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4
|
|
8
|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形象的后殖民解读 |
韩月
|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7 |
3
|
|
9
|
独白、协商、争论:当代跨文化戏曲的中外“对话”模式研究 |
冯伟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0
|
女性自我与道德发展——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影片《幸福额度》 |
郑斯扬
|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11
|
身份理论视域下他者对“中国模式”的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
潘娜娜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2
|
奈保尔笔下身份困境中失语他者的主动言说 |
张弛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3
|
跨文化传播中的身份审视与重塑:在华外国人短视频传播的“双重他者”境遇 |
刘徐州
郝文
|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
2022 |
1
|
|
14
|
从“他者景观”到“零度主体”——《没有个性的人》中索利曼的自治之路 |
郑薇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5
|
“他者”的凸显和“此在”的沦落——“三言”中离乱重逢母题的不同文本表现及其意味 |
刘果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6
|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隐喻关系 |
万明子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7
|
关于竹枝词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思考 |
罗杰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
18
|
“他者”视域下雪莉·杰克逊《抽彩》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
胡敏娜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3 |
0 |
|
19
|
从“他者”到“自我”--“身体”在教育学话语中的失落与重构 |
薛江
|
《科教文汇》
|
2021 |
0 |
|
20
|
东方之作为“他者”及其反思 |
韩军
|
《三峡论坛》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