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及其应对:框架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翠梅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4-148,I0005,共26页
中国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西方污名化中国的浪潮此起彼伏,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污名化是社会舆论阴影下施污者出于特定目的、对特定个体或群体形象的负面建构。其中,施污者的框架... 中国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西方污名化中国的浪潮此起彼伏,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污名化是社会舆论阴影下施污者出于特定目的、对特定个体或群体形象的负面建构。其中,施污者的框架建构是理解污名化过程的关键所在,受众的框架共鸣是评估污名化影响的基本指标,受污者的反框架是去污名化斗争的重要举措。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正是通过框定中国的"他者"意象及其对西方主导国际秩序的"威胁",架构种种涉华负面话语以煽动国际社会共同打压中国,进而建构一种"污名化中国"框架。这一框架虽缺乏可信度,但极大损害了中国国际形象,乃至危及中国核心利益。百年变局下,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的一言一行,西方或将趁机加大污名化中国的力度。中国要做好进行长期去污名化斗争的准备,揭露西方污名化中国框架的狭隘性,推进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设,提升中国主体性框架的国际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名化 框架理论 他者意象 话语架构 中国国际形象 国际秩序
原文传递
地理想象:主客之镜像与建构 被引量:27
2
作者 林耿 潘恺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地理想象既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地理命题,关涉不同认识论和不同学术流派的主张。通过梳理和分析人地关系中的感知与想象、想象共同体与他者的型塑、话语与权力的建构、地理世界的再现和意义化等研究的源流和观点,可以发现,地理... 地理想象既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地理命题,关涉不同认识论和不同学术流派的主张。通过梳理和分析人地关系中的感知与想象、想象共同体与他者的型塑、话语与权力的建构、地理世界的再现和意义化等研究的源流和观点,可以发现,地理想象作为观看世界的一种方式,虽然路径和景象有别,但始终建构于在主客体的镜像观照之中。在主客体之间映射地理想象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和他者的生产,未来的研究应突破主客二元化的叙述范式,重构理解世界的新视角,重塑地理想象的研究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想象 认同 他者 话语 再现/表征
下载PDF
身份政治的理论逻辑 被引量:15
3
作者 汪越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5-95,共11页
作为在西方取代阶级政治而存在的重要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现象,身份政治深刻地塑造和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身份政治的理论直接源于西方20世纪后现代主义对于主体形而上学的解构,启蒙理性神话破灭的同时,过去被遮蔽的主体对于他者的支配和... 作为在西方取代阶级政治而存在的重要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现象,身份政治深刻地塑造和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身份政治的理论直接源于西方20世纪后现代主义对于主体形而上学的解构,启蒙理性神话破灭的同时,过去被遮蔽的主体对于他者的支配和压迫现象也随之展现于世人面前,身份政治就是那些传统上被视为"边缘人"的他者对于这种支配关系的斗争实践。从本质上说,身份政治是一种文化政治和差异政治。一方面,身份政治在文化霸权斗争方面产生过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身份政治在实质上也成为了资本逻辑的共谋。深刻认识身份政治的本质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政治 主体 他者 话语理论 资本逻辑
下载PDF
我国法律语言中“其他”一词的语篇语义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于梅欣 王振华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32,共10页
法律语言既有精确性又有盖然性。我国现行刑法中的"其他"一词具有这方面的典型特征。本研究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语义观,分析"其他"一词在我国现行刑法中的语义趋向和语义韵特征,系统地探究该词在我国现行刑法... 法律语言既有精确性又有盖然性。我国现行刑法中的"其他"一词具有这方面的典型特征。本研究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语义观,分析"其他"一词在我国现行刑法中的语义趋向和语义韵特征,系统地探究该词在我国现行刑法中的意义及其与司法解释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研究发现:1)该词具有犯罪情节、犯罪主体、犯罪方法、犯罪行为和犯罪对象五种语义趋向,并呈现出饱和型、增强型和主导型语义韵模式,具有中性或消极语义韵特征;2)该词在语篇层面上具有双重识别意义,引发消极评价意义,嵌入丰富的概念意义;3)该词所在的刑法语篇与其司法解释语篇在逻辑语义关系上是扩展关系,具有解释、延伸和提升三种次级关系。本文认为,采用语篇语义观对"其他"一词进行司法解释,可以有效地避免对其进行扩大或限制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语言 刑法语篇 其他 司法解释 语篇语义观
原文传递
作为“他者”的病毒:关于新冠肺炎隐喻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丁建新 杨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文章通过对疾病作为"他者"被流放、排斥的历史的梳理,结合桑塔格、福柯等人的隐喻和"他者"理论,以及道格拉斯、凯博文等人的污名化理论,分析疾病是如何被隐喻,患者是如何被"他者"化,疾病又是如何从单纯... 文章通过对疾病作为"他者"被流放、排斥的历史的梳理,结合桑塔格、福柯等人的隐喻和"他者"理论,以及道格拉斯、凯博文等人的污名化理论,分析疾病是如何被隐喻,患者是如何被"他者"化,疾病又是如何从单纯的医学名词被赋予道德批判意义和政治化立场的,同时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分析在新话语时代,患者、"武汉人"甚至"中国人"等群体被污名化背后隐藏的微观话语权力博弈,进一步指出防范疫情带来的"二次伤害",消除疾病隐喻及患者污名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隐喻 他者 新冠肺炎 话语分析
下载PDF
哈贝马斯商谈伦理的他者旨趣
6
作者 隽鸿飞 陈筱倩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41-49,共9页
在当今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他者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哈贝马斯借助交往理论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分析,确立了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地位与交往关系,并通过对语言交往中的话语伦理原则和普遍化原则重建了自我与... 在当今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他者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哈贝马斯借助交往理论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分析,确立了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地位与交往关系,并通过对语言交往中的话语伦理原则和普遍化原则重建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将商谈理解为通过语言交往确立普遍的道德规范,以及团结他者、接受他者,进而建构共同体的过程,为突破理性哲学中主体的绝对主导地位提供了新的理解范式。尽管该理论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也体现了对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向往,为开辟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他者 商谈伦理 话语伦理原则 普遍化原则
下载PDF
拉康主体理论解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93-99,共7页
"我是谁"指向的是人关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作为事件的挑起者,后现代分子提供的激进回答更把人带入了"不知此身是何身"的境地。借助拉康的主体解析,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在貌似错乱之语的后现代宣言中所包含的&qu... "我是谁"指向的是人关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作为事件的挑起者,后现代分子提供的激进回答更把人带入了"不知此身是何身"的境地。借助拉康的主体解析,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在貌似错乱之语的后现代宣言中所包含的"主体"概念自身的某种根本的、令人惊讶的变化,这种变化揭示了"我"的错综复杂的身份——"我是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阶段 大他者话语 能指转换 无意识主体
下载PDF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形象的后殖民解读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月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4期35-37,共3页
《弗兰肯斯坦》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其中更是隐含着丰富的寓意。小说写于十九世纪,而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殖民扩张时期,动荡的社会对于文学界亦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却很少有学者能从此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本文将结合后殖民批评理论,... 《弗兰肯斯坦》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其中更是隐含着丰富的寓意。小说写于十九世纪,而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殖民扩张时期,动荡的社会对于文学界亦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却很少有学者能从此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本文将结合后殖民批评理论,从"他者"形象、权力话语以及东方主义等方面着重对小说中的怪物这一特殊形象进行解读,进而探讨小说文本中的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怪物 弗兰肯斯坦 他者 权力话语 东方主义
下载PDF
独白、协商、争论:当代跨文化戏曲的中外“对话”模式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冯伟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27,共13页
跨文化戏曲是当代戏曲现代性转化中的重要现象。与国内学界侧重外国文化他者的本土化研究倾向不同,本文以巴赫金对话原则为指导,突出外来文化的声音,探讨当代跨文化戏曲中自我与他者的话语关系。由于实践者能动性有所不同,这种中外话语... 跨文化戏曲是当代戏曲现代性转化中的重要现象。与国内学界侧重外国文化他者的本土化研究倾向不同,本文以巴赫金对话原则为指导,突出外来文化的声音,探讨当代跨文化戏曲中自我与他者的话语关系。由于实践者能动性有所不同,这种中外话语关系体现出三种样态:注重批量生产的独白、强调创造性转化的协商、展现主体性的争论。本文将分别检视其运作机制、意图及问题,并试图在当代跨文化戏曲的多种面貌中,寻找相对理想的跨文化对话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戏曲 对话 巴赫金 他者 话语
原文传递
女性自我与道德发展——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影片《幸福额度》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斯扬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11-113,共3页
通过对影片《幸福额度》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从金钱与女性的"他者"身份关系,"情境的氛围"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影响以及打破女性化话语三个方面解读了影片所表现的女性主义思想。认为影片体现了女性主义伦理情... 通过对影片《幸福额度》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从金钱与女性的"他者"身份关系,"情境的氛围"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影响以及打破女性化话语三个方面解读了影片所表现的女性主义思想。认为影片体现了女性主义伦理情怀和对女性自我与道德发展问题深刻而多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额度》 女性主义 “他者” 关怀伦理 话语
下载PDF
身份理论视域下他者对“中国模式”的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娜娜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4-172,共9页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中国模式 他者 学术话语 叙事
下载PDF
奈保尔笔下身份困境中失语他者的主动言说
12
作者 张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143,共8页
受困于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奈保尔将作品中的有色人种和女性人物塑造为种族他者、阶级他者或性别他者,以模式化、机械化的二元对立价值体系作为刻画失语他者的刻板标准。尽管毕司沃斯先生终其一生的建房之旅依旧充满浓重的悲剧色彩,吉米... 受困于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奈保尔将作品中的有色人种和女性人物塑造为种族他者、阶级他者或性别他者,以模式化、机械化的二元对立价值体系作为刻画失语他者的刻板标准。尽管毕司沃斯先生终其一生的建房之旅依旧充满浓重的悲剧色彩,吉米的激进反抗总使他受困于野蛮与非理性的泥沼,而图尔西夫人与海瑞拉夫人也并不足以掩盖奈保尔一贯的厌女意识,但作家依然肯定了他们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并赋予他们主动言说的权力,使他们短暂地脱离被主体肆意操控的被动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具备自我意志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困境 他者 主动言说 霸权话语 奈保尔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中的身份审视与重塑:在华外国人短视频传播的“双重他者”境遇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徐州 郝文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2年第6期179-195,共17页
短视频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形式,在华外国视频博主以其特殊的国别身份成为中国对外宣传中“助力的他者”,也因现实语境中的多重审视而被迫沦为外媒话语建构中“想象的他者”,陷入“双重他者”境遇。本文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内容分... 短视频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形式,在华外国视频博主以其特殊的国别身份成为中国对外宣传中“助力的他者”,也因现实语境中的多重审视而被迫沦为外媒话语建构中“想象的他者”,陷入“双重他者”境遇。本文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外媒的报道文本、对应评论区内容以及在华外国人的回应视频,发现在华外国视频博主卷入中西话语博弈,在偏见与反偏见的对抗中重塑身份认同。我国应以“双重他者”困境为鉴,在未来的对外传播中做好“三个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媒介偏见 话语建构 身份认同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从“他者景观”到“零度主体”——《没有个性的人》中索利曼的自治之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罗伯特·穆齐尔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表现了社会权力话语的"同质化"而导致的主体危机。同质化的形态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种族特质的同质化,在小说中集中体现在对非裔黑人索利曼形象的塑造中。穆齐尔一面致力于揭示将... 罗伯特·穆齐尔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表现了社会权力话语的"同质化"而导致的主体危机。同质化的形态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种族特质的同质化,在小说中集中体现在对非裔黑人索利曼形象的塑造中。穆齐尔一面致力于揭示将黑人族群他者化、同质化的权力话语机制,即把本应作为个性主体的索利曼建构为一种"他者景观";一面将叙述转向索利曼的自我视角,探讨了解除此类同质化的途径,即通过人物在"疯癫"状态中的自我命名来拒绝同化。小说以此在20世纪初的种族话语背景下探讨了一种自我拯救策略:借由"疯癫"作为"零度主体"化的一种表征,否定象征秩序对个体的规定,从而使其获得自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有个性的人》 同质化 他者 种族话语 主体
原文传递
“他者”的凸显和“此在”的沦落——“三言”中离乱重逢母题的不同文本表现及其意味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0-73,89,共5页
通过对"三言"中六篇离乱重逢母题话本小说的比勘,本文认为,以共时性观之,离乱带来的叙述背景的变化,凸显了女性的他者地位;以历时性观之,在此叙述背景下女主人公所作出的生死抉择,则反映了该母题下"三言"明代话本... 通过对"三言"中六篇离乱重逢母题话本小说的比勘,本文认为,以共时性观之,离乱带来的叙述背景的变化,凸显了女性的他者地位;以历时性观之,在此叙述背景下女主人公所作出的生死抉择,则反映了该母题下"三言"明代话本小说中"此在"的沦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主流性别规范 话语
下载PDF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隐喻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万明子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3-66,共4页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谈论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关系时,他真正关心并想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人与神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巴赫金关心这样重大的哲学命题的最终意图,是要消除上帝死后现代人的焦虑感,要对抗异化的人...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谈论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关系时,他真正关心并想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人与神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巴赫金关心这样重大的哲学命题的最终意图,是要消除上帝死后现代人的焦虑感,要对抗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要实现这个意图,惟有通过自我意识的普遍觉醒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才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作者与主人公关系隐喻的本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复调小说 作者 主人公 现代性焦虑 他人话语 平等对话
下载PDF
关于竹枝词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03-108,共6页
近30年来,对竹枝词的研究开始成为热点,但总体来说,研究视域仍局限于对竹枝词的民俗学、城市文化价值、民族史志材料的分析为主,对竹枝词文学审美性的深层次挖掘和探究并未得到拓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视角来看,竹枝词中涵盖了从唐... 近30年来,对竹枝词的研究开始成为热点,但总体来说,研究视域仍局限于对竹枝词的民俗学、城市文化价值、民族史志材料的分析为主,对竹枝词文学审美性的深层次挖掘和探究并未得到拓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视角来看,竹枝词中涵盖了从唐到民国时期的异国异族形象,包括少数民族形象、都市文化形象、西方形象、近世女性形象、异域形象、学生形象等。文章在梳理这些形象在中国风土诗歌中形象演变的基础上,厘清竹枝词中各类形象生成的根源,分析其跨文化交流的心理诉求及底层书写,探究出一条与竹枝词相对应的审美话语体系,从而建构起中国文学地方书写中他者视域下的审美认同。这在研究视域上深入拓展了比较文学层面上的竹枝词研究,动态地呈现了竹枝词的审美意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比较文学形象学 他者视域 审美话语 对话美学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雪莉·杰克逊《抽彩》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18
作者 胡敏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6期18-21,共4页
美国小说家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抽彩》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揭露了人性的丑陋、批判了社会现实的荒诞,倾注了作家对同时代女性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该文以该作品为研究对象,借助西蒙·德·波伏娃... 美国小说家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抽彩》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揭露了人性的丑陋、批判了社会现实的荒诞,倾注了作家对同时代女性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该文以该作品为研究对象,借助西蒙·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对故事中女性人物的“他者”处境进行特征及成因分析,并剖析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与“他者”身份之间的联系。结论指出:处于男权社会的女性“他者”受制于社会结构性压迫和男权文化束缚,自觉将男权思想内化于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导致话语权丧失、主体意识和抗争意识匮乏,无法突破“他者”身份桎梏和摆脱悲剧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彩》 他者 男权社会 话语权 主体意识 悲剧
下载PDF
从“他者”到“自我”--“身体”在教育学话语中的失落与重构
19
作者 薛江 《科教文汇》 2021年第9期60-61,共2页
"他者"是与"自我"相对而逐渐形成的概念,是除自我存在之外一切存在的统称。长久以来,"身体"一直是教育学话语中的边缘性存在,在话语表征中往往被视作"秩序""理性"和"心灵"... "他者"是与"自我"相对而逐渐形成的概念,是除自我存在之外一切存在的统称。长久以来,"身体"一直是教育学话语中的边缘性存在,在话语表征中往往被视作"秩序""理性"和"心灵"的他者。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身体"则被视作规训的对象、肤浅需求的来源和冷漠的精神容器。因此,教育学应当从身体的价值、概念和教育理论本身出发,重新对身体进行认识,使身体从话语中的"他者"向"自我"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教育学话语 话语建构
下载PDF
东方之作为“他者”及其反思
20
作者 韩军 《三峡论坛》 2010年第4期108-112,共5页
作为当下中西文化交流中某些问题的投射,萨义德东方学中的学术发现和相应困难尤需要得到深刻反思,东方作为小写他者所带来的客体化、同质化、差异化研究倾向,以及西方作为大写他者所激发出的功利化、依附化、技术化的学术症候,都是亟需... 作为当下中西文化交流中某些问题的投射,萨义德东方学中的学术发现和相应困难尤需要得到深刻反思,东方作为小写他者所带来的客体化、同质化、差异化研究倾向,以及西方作为大写他者所激发出的功利化、依附化、技术化的学术症候,都是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学 他者 小写 话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