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十六国时期胡人正统观的嬗变 被引量:16
1
作者 彭丰文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74,共8页
本文通过历史的纵向对比研究,指出十六国胡人正统观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历史性嬗变,一是突破华夏正统观的影响与束缚,将胡人正式纳入五行次序所代表的正统序列;二是提升了中原正统观的地位与作用,使得中原地域因素超越民族因素的影响,成为... 本文通过历史的纵向对比研究,指出十六国胡人正统观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历史性嬗变,一是突破华夏正统观的影响与束缚,将胡人正式纳入五行次序所代表的正统序列;二是提升了中原正统观的地位与作用,使得中原地域因素超越民族因素的影响,成为十六国时期北方胡人认同王权正统地位的唯一实质性标准。这既是先秦魏晋传统正统观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魏晋十六国时期胡人政治军事实力发展壮大和胡汉各族相互交融、密切互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正统观 胡人 汉人
原文传递
“大一统”观的演化过程及其现代性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共14页
本文拟从“大一统”与“正统论”之关系,清朝如何通过“大一统”观重建对“中国”的理解,以及“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大一统”之关联等三个方面,集中阐释“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的流变过程及其现代性意义。为避免只聚焦于“大一统... 本文拟从“大一统”与“正统论”之关系,清朝如何通过“大一统”观重建对“中国”的理解,以及“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大一统”之关联等三个方面,集中阐释“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的流变过程及其现代性意义。为避免只聚焦于“大一统”观在中国古代疆域扩展方面的作用,或者把“大一统”仅仅视为与现代民族国家制度对立的负面思想资源,本文亦尝试对现代中国民族观的形成与“大一统”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出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正统论 中国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
原文传递
谢陛的正统观与《季汉书》的编纂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绪敏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83,共4页
谢陛在继承前人正统说的基础上,提出"古今有有统之世,有无统之世,有分统之世"的观点。并认为三国时期应该属于有统之世,而正统应归于刘备。基于此一认识,他对《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尊魏为正统,大为不满。因此决定遵张轼和... 谢陛在继承前人正统说的基础上,提出"古今有有统之世,有无统之世,有分统之世"的观点。并认为三国时期应该属于有统之世,而正统应归于刘备。基于此一认识,他对《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尊魏为正统,大为不满。因此决定遵张轼和朱熹的义例,编纂《季汉书》。该书主要依据《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等编纂而成,但不是简单照抄,而是对旧史中相关人物传记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其全书的史料价值自然难以超越旧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陛 正统观 《季汉书》
下载PDF
寓修于立:《四库全书》纂修与大一统秩序建立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宜弘 《贵州文史丛刊》 2020年第1期56-66,共11页
乾隆在位期间,清王朝进入了全盛阶段,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在他的主持下,由纪昀、陆锡熊等纂修完成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其纂修背景、纂修思想、纂修过程以及对著作的选删标准等,无不体现了乾隆帝... 乾隆在位期间,清王朝进入了全盛阶段,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在他的主持下,由纪昀、陆锡熊等纂修完成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其纂修背景、纂修思想、纂修过程以及对著作的选删标准等,无不体现了乾隆帝的治国理念和对大一统秩序的认识和构建。为消解明遗民的文化抵抗意识,乾隆帝在重新构建以清廷为主导的大一统秩序,以期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赢得主导权。本文从尊君敬上、大一统观、树立正统以及多元共主国家观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 尊君敬上 正统观
下载PDF
王培荀对传统史学的发展与创新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芹 《管子学刊》 CSSCI 2009年第4期61-65,共5页
王培荀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型的过程中,对传统史学多有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念与认识,在传承之中体现出创新意识,他的史学思想和史料观对后来晚清民国史家新史学的观念形成起到启迪作用,具有进步性。王培荀勤于撰述,记载保... 王培荀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型的过程中,对传统史学多有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念与认识,在传承之中体现出创新意识,他的史学思想和史料观对后来晚清民国史家新史学的观念形成起到启迪作用,具有进步性。王培荀勤于撰述,记载保留诸多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后人研读、了解明清两代社会状况不可或缺的资料,方便学者,嘉惠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培荀 传统史学 春秋笔法 正统观 史料观
下载PDF
欧阳修正统悖论及其嬗变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君煊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23-27,共5页
《居士集》是欧阳修晚年亲手整理过的著作集,《居士外集》(以下简称外集)则是后人搜集整理而成的欧阳修著作集。二集中关于正统思想的观点并不一致。就其本人而言,早期大体上是肯定后梁的正统性而晚年却持否定态度;就其早期正统观而言,... 《居士集》是欧阳修晚年亲手整理过的著作集,《居士外集》(以下简称外集)则是后人搜集整理而成的欧阳修著作集。二集中关于正统思想的观点并不一致。就其本人而言,早期大体上是肯定后梁的正统性而晚年却持否定态度;就其早期正统观而言,对后梁正统性的认定出现过反复;就当时正统思想的潮流而言,欧阳修前期的正统思想与主流正统思想是一致的。但随着儒学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主流正统观逐渐发生转变,因此产生矛盾。欧阳修前期的正统观直接影响到他与尹洙合撰《五代史》;后期正统观既是对他亲自参与过的儒学复兴运动的呼应,也是对其早期矛盾正统观的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正统观 《居士集》 外集
下载PDF
清代开国政权意识形态探析——以清太祖、太宗正统观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承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79-82,共4页
清代开国之初,努尔哈赤在与明朝进行军事较量的主战场之外,在思想舆论上也公开质疑明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努尔哈赤宣扬天命正统观,以证明其反明行动合乎天意,所建政权具有合法性。这一观念对统一女真各部和与明争夺辽东战争的胜利发挥... 清代开国之初,努尔哈赤在与明朝进行军事较量的主战场之外,在思想舆论上也公开质疑明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努尔哈赤宣扬天命正统观,以证明其反明行动合乎天意,所建政权具有合法性。这一观念对统一女真各部和与明争夺辽东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由于其思想观念的僵化也对后金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继努尔哈赤而登基的皇太极,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在宣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皆受天命保佑观念的同时,更加重视得道者天命佑之、失德者天命弃之的正统观,积极奉行德政。皇太极最终完成了后金政权意识形态与儒家思想文化的链接,为其最终获得以"道统"为标志的文化象征力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正统观 德政 道统
下载PDF
方孝孺正统观下的族谱思想研究
8
作者 贾庆军 魏浩然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4-29,共6页
方孝孺的正统观基于儒家礼义思想,核心是血缘家庭伦理,族谱为正统礼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方孝孺的族谱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族谱的基本理论,包括谱以载道说和谱本体论;一是族谱的具体实践,包括社会实践(睦族)和个人实践(君子)。在理论方... 方孝孺的正统观基于儒家礼义思想,核心是血缘家庭伦理,族谱为正统礼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方孝孺的族谱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族谱的基本理论,包括谱以载道说和谱本体论;一是族谱的具体实践,包括社会实践(睦族)和个人实践(君子)。在理论方面,方氏发展出了一套谱本体论:天下皆属于一宗,众谱终汇成一谱。族谱不再是低于先王之法、天道、古道思想的存在,甚至可以反过来说,被记录下来的先王之法、天道、古道都是谱的某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孝孺 正统观 族谱
下载PDF
中国历史正统观摭谈——从司马光遭非议说起
9
作者 魏伯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18-124,共7页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怎样才是正统,历来被视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且众说纷纭。一些著名史学家如陈寿、司马光等均因这一问题受到訾议。其实,史家以谁为正统,标准并不一致,而且无不受到所处时代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因此,评价前人的正统观,也...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怎样才是正统,历来被视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且众说纷纭。一些著名史学家如陈寿、司马光等均因这一问题受到訾议。其实,史家以谁为正统,标准并不一致,而且无不受到所处时代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因此,评价前人的正统观,也必须知人论世。我们今天只有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高度,用历史发展的、民族不断融合的新的历史观来审视几千年历史的变迁,才能把握历史的基本脉络,收到居高临下、纲举目张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士祯 正统观 多元一体格局
下载PDF
辽人正统观及其文学表现
10
作者 张琴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84,100,共5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契丹所建辽朝以华夏正统王朝自居。这是它们不同于以往绝大多数非汉族政权的显著特点。中国古代正统观的发展分为先秦中原地区正统观、汉民族正统观和中华民族统一正统观三个时期。辽人的正统观处在第三个时期之始,有...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契丹所建辽朝以华夏正统王朝自居。这是它们不同于以往绝大多数非汉族政权的显著特点。中国古代正统观的发展分为先秦中原地区正统观、汉民族正统观和中华民族统一正统观三个时期。辽人的正统观处在第三个时期之始,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辽人正统观在本时期文学中有突出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正统观 民族融合 文学
下载PDF
湖南绅士的湘军情结与《湘军志》毁版事件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平一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164,共4页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事功在湖南绅士中激起了一种"湘军情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湘军志》的编修及其被毁版,与这种"湘军情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湘军志》被毁版,也反映了湖南绅士的"正统湘军观"。
关键词 《湘军志》 湘军情结 王闿运 正统湘军观
下载PDF
从《晋承汉统论》看习凿齿的正统史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海旺 《甘肃理论学刊》 2006年第4期97-100,共4页
东晋中期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将后汉、三国、西晋三百年史事勒成一书,于三国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认为晋越魏而继汉。在临终前又作《晋承汉统论》上疏晋帝,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晋承汉统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封建正统史观。
关键词 习凿齿 正统史观 《晋承汉统论》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霸朝”概念辨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庞骏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3-107,共5页
"霸朝"概念最早是由东晋史家袁宏对汉魏之际的政权更替提出的史学概念,它是对这段特殊政治历史现象的评价性指称,其史学价值在于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以武力定霸为特征的汉魏政治。汉魏以后,东晋南北朝皇权更替的诸多相似性使后... "霸朝"概念最早是由东晋史家袁宏对汉魏之际的政权更替提出的史学概念,它是对这段特殊政治历史现象的评价性指称,其史学价值在于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以武力定霸为特征的汉魏政治。汉魏以后,东晋南北朝皇权更替的诸多相似性使后世史家修史时在史书的结尾"史臣曰"中经常使用这一概念,尤其是唐初修订"五史"及《晋书》等书中使用较频繁。但下列两种情况下不使用这一概念:第一,在儒家正统史观影响下,被史家视为正统政权,其前身(雏形)不称霸朝。第二,政权内的特殊军人执政和军事机构,如西晋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东晋的桓温等。这一史学概念的提出既突破了儒家王霸观影响下流于单一的史学认知模式,又反映了此期史学求真求义的优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袁宏 正统史观 霸朝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史学思想研究——以其史部提要与分纂稿比较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涛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9-90,共12页
编纂于清朝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进入成熟、总结阶段的目录学巨著,它既体现着古典文化生成、流变的轨迹,又反映着清代前期学术文化的思想精神。《四库全书总目》在开展规模宏大的史学批评时,凸显出内涵丰富的... 编纂于清朝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进入成熟、总结阶段的目录学巨著,它既体现着古典文化生成、流变的轨迹,又反映着清代前期学术文化的思想精神。《四库全书总目》在开展规模宏大的史学批评时,凸显出内涵丰富的史学价值判断和史学思想理论,不仅涵括了对史学自身性质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对史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史学正统观、功用观和经世观,鲜明地表现了史学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形成了系统的史学思想体系,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分纂稿 史学思想 正统史观 功用史观 经世史观
原文传递
史由巫出:史以载“道”与中原“正统”史观——以司马迁《史记》为观照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禹阶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131,共11页
中国古代的史由巫出,由巫而史,导致早期史官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史前“巫”的宗教祭祀与建构道德秩序等特征,并形成史以载“道”的功能。史以载“道”使中国古代史官文化在价值理念与书写格式上均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并在战国秦汉时代层累... 中国古代的史由巫出,由巫而史,导致早期史官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史前“巫”的宗教祭祀与建构道德秩序等特征,并形成史以载“道”的功能。史以载“道”使中国古代史官文化在价值理念与书写格式上均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并在战国秦汉时代层累式的构成以中原王朝为主线的五帝三王“正统”世系。司马迁的《史记》正是这一价值取向下的产物,它的史家价值理念与史学的书写风格对后世史学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由巫出 史以载“道” 中原“正统”史观 《史记》 价值理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