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仑造山带晚泥盆世沉积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 被引量:34
1
作者 陈守建 李荣社 +3 位作者 计文化 赵振明 孟勇 史秉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4-51,共8页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奠基于古生代,晚泥盆世是加里东造山旋回和华力西造山旋回转换的关键阶段,加里东碰撞造山和其后的伸展裂陷等记录均存在于晚泥盆世沉积地层中。西昆仑晚泥盆世奇自拉夫组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沉积,属典型的碰...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奠基于古生代,晚泥盆世是加里东造山旋回和华力西造山旋回转换的关键阶段,加里东碰撞造山和其后的伸展裂陷等记录均存在于晚泥盆世沉积地层中。西昆仑晚泥盆世奇自拉夫组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沉积,属典型的碰撞造山型磨拉石建造,为加里东碰撞造山的产物;东昆仑晚泥盆世黑山沟组和哈尔扎组岩性组合特征与牦牛山组极为相似,均为一套陆相、滨浅海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组合,为典型的裂陷伸展型磨拉石建造,是晚古生代裂陷伸展盆地演化开始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造山带 晚泥盆世沉积 构造古地理环境 造山型磨拉石建造 伸展型磨拉石建造
下载PDF
造山带中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球物理勘探:现状、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15
2
作者 姚卓森 秦克章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00-2817,共18页
地球物理勘探在众多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发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围岩,硫化物矿石在电学、密度和磁化率等物理性质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产生高重力、高磁力、高极化和低电阻的地球物理异常,是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传统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在众多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发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围岩,硫化物矿石在电学、密度和磁化率等物理性质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产生高重力、高磁力、高极化和低电阻的地球物理异常,是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传统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造山带中铜镍硫化物矿床通常具有小岩体成大矿的特征,以中亚造山带的东天山和喀拉通克地区最为突出.这类矿床通常表现出复杂的岩体形态、产状、岩相构成、赋矿岩相和矿体空间展布,给传统地球物理勘查工作提出挑战.国外铜镍矿最大探测深度已达到4000m,最大开采深度也达到2450m,而我国同类矿床分别只有1600m和900m左右,亟待提高.以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波反射、地-井瞬变电磁法、井中重力勘探和航空电磁法为代表的地球物理新进展则为这一问题带来新思路,可能代表着铜镍硫化物矿床大深度精细勘探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硫化物矿床 常规地球物理勘探 金属矿地震勘探 地-井瞬变电磁法 航空电磁法 造山带环境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纪末抬升剥蚀事件及热年代学记录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建强 刘池洋 +3 位作者 赵红格 张东东 ZATTIN Massimiliano 彭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99-1212,共14页
三叠纪末期大型鄂尔多斯盆地遭受了中生代成盆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抬升剥蚀,显著改造了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盆地面貌,并控制了侏罗纪早期沉积格局和油藏分布,对盆地演化及矿产资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地质及大量钻井资料揭示了该... 三叠纪末期大型鄂尔多斯盆地遭受了中生代成盆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抬升剥蚀,显著改造了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盆地面貌,并控制了侏罗纪早期沉积格局和油藏分布,对盆地演化及矿产资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地质及大量钻井资料揭示了该期构造事件对盆地的剥蚀改造特征,盆地及周邻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记录并约束了此次构造抬升的时限与过程;综合周邻区域构造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发育的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末期的剥蚀具西南强、东北弱的特点,西南部大范围内延长组地层残缺不全,剥蚀量最大可达1000余米;前侏罗纪沉积古地貌总体呈西南高、北东低的特点;其抬升时间始于205~190Ma,西南部稍早于盆地腹部,抬升速率大于1℃/Myr,可持续至中侏罗世(约160Ma)。该期抬升剥蚀事件范围可涉及至盆地西南缘更广阔的区域,与同期秦岭造山带内出现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具有较好的时空耦合关系,是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环境转变的响应和纪录。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三叠纪末期构造事件在华北克拉通的影响,对该区油气、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三叠纪末 抬升剥蚀 磷灰石裂变径迹 秦岭造山带 地质动力背景
下载PDF
Petrochemistry ,Chronology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Strong Peraluminous Anatectic Granitoids in Yunkai Orogenic Belt ,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7
4
作者 彭松柏 金振民 +4 位作者 刘云华 付建明 何龙清 蔡明海 王彦斌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1期1-12,共12页
Arguments persist on the genesis and ages for the banded-augen (rapakivi) anatectic granitoids (charnockite) extensively outcropped in the Yunkai (云开) region, western Guangdong (广东) Province. Their petroch... Arguments persist on the genesis and ages for the banded-augen (rapakivi) anatectic granitoids (charnockite) extensively outcropped in the Yunkai (云开) region, western Guangdong (广东) Province. Their petrochemistry, SHRIMP dating, deformational and metamorphic structure were studl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granitoids are A/CNK〉1. 1, CaO/Na2O= 0. 62-1. 61 (average 0.94〉0.3), Al2O3/TiO2 =16.6-60.6 (average 23.68), depleted high field strong elements Ta, Nb, Zr, strong peraluminous high-K calcalkaline and calcalkaline granitoids in the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a subduction-collision orogenic belt in an active-continental margin. The temperatures of charnockite and gneissic garnet-bearing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anded-augen (rapakivi)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and charnockite and gneissic garnet-bearing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with 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type granites. The forming ages from banded-augen (rapakivi)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to charnockite and gneissic garnet-bearing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whose crystallizing zircon SHRIMP ages are (465±10) Ma, (467±10 ) Ma, (435±11 ) Ma and (413±8) Ma, respectively, become younger. This shows that there was an oceaniccontinental subduction-collision and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delamination-underplating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plates during the Caledonian, and the granitoids experienced compressional uplift and extensional exhumation during the lndosinian. This provides important evidence of subduction collision of the Yangtze plate to the Cathaysia plate during the Caledonian in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kai orogenic belt CALEDONIAN strong peraluminous anatectic granitoids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extension-delamination-undcrplating
下载PDF
皖赣相邻地区双桥山群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廖圣兵 张彦杰 +5 位作者 周效华 余明刚 蒋仁 姜杨 陈志洪 赵希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0-143,共14页
皖赣相邻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北缘,双桥山群为区内广泛分布的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岩的复理石建造。综合岩石组合及沉积构造分析,其可能为一套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构造背景下的陆棚斜坡-滨浅... 皖赣相邻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北缘,双桥山群为区内广泛分布的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岩的复理石建造。综合岩石组合及沉积构造分析,其可能为一套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构造背景下的陆棚斜坡-滨浅海相火山-陆缘碎屑岩建造组合体,具体可划分出次深海-陆棚边缘斜坡相、浅海陆棚相、陆棚斜坡相、陆棚斜坡相-陆棚相4个阶段的沉积相,显示该时期海盆演化已处于萎缩闭合阶段。横涌组和安乐林组中近源间断不完整"鲍马序列",主要为浊流和部分砂质碎屑流成因,分别形成于古华南洋新元古代陆缘俯冲作用下有限俯冲过程中和俯冲之后洋盆狭缩海退环境;从火山作用随沉积作用协同演化角度对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的关系分析来看,源于洋壳俯冲作用的火山活动可能始于研究区南西。研究结果从沉积地层学角度,为新元古代皖赣相邻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双桥山群 沉积序列 沉积环境 安徽 江西
下载PDF
皖赣相邻地区溪口岩群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廖圣兵 张彦杰 +5 位作者 周效华 余明刚 蒋仁 姜杨 陈志洪 赵希林 《矿产与地质》 2014年第6期660-667,共8页
溪口岩群为新元古代形成于大陆边缘拉张构造背景下的一套火山-陆缘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建造组合体,可分为浅海陆棚相、陆棚边缘斜坡相、次深海-陆棚边缘斜坡相、次深海相、次深海-深海相、次深海浊流相6个阶段的沉积相。前3个阶段对应板... 溪口岩群为新元古代形成于大陆边缘拉张构造背景下的一套火山-陆缘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建造组合体,可分为浅海陆棚相、陆棚边缘斜坡相、次深海-陆棚边缘斜坡相、次深海相、次深海-深海相、次深海浊流相6个阶段的沉积相。前3个阶段对应板桥岩组的3个岩段,显示该时期皖赣相邻地区盆地演化处于裂陷发展阶段;后3个阶段反映木坑岩组的3个岩段,显示该时期盆地演化已到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溪口岩群 沉积序列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内蒙古东北部乌奴耳地区早石炭世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7
作者 王宏明 《四川地质学报》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岩石地球化学对于岩浆物源和形成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针对内蒙古东北部乌奴耳地区早石炭世侵入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总体上具有高硅(49.86%~69.16%)、高碱(3.35%~7.81%)、贫镁(0.36%~5.24%)、贫铁(3.51%~11.46%... 岩石地球化学对于岩浆物源和形成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针对内蒙古东北部乌奴耳地区早石炭世侵入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总体上具有高硅(49.86%~69.16%)、高碱(3.35%~7.81%)、贫镁(0.36%~5.24%)、贫铁(3.51%~11.46%)的特征﹐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岩体轻稀土相对富集,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在微量元素组成上表现为Rb、U、K、Nd、Hf等元素相对富集,Ba、Nb、Sr、P、Zr、Ti等元素相对亏损,属“S”型花岗岩。岩体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极少部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混染。岩体侵位机制具有自北西至南东由陆向洋的指示极性,具有陆缘弧构造岩浆带花岗岩组合特征,是造山晚期活动陆缘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岩石地球化学 同位素测年 构造环境
下载PDF
大别山东南缘侏罗系磨山组沉积环境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妍 石永红 +5 位作者 宋传中 李加好 任升莲 朱琳 冯启 杨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9-652,共14页
侏罗纪是大别造山带与周缘盆地盆山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分布在大别造山带周缘的侏罗纪地层为大别山的造山过程以及深俯冲岩石的折返、剥蚀提供了很好的约束。本文选取大别造山带东南缘安庆月山地区侏罗系磨山组为研究对象,对磨山组... 侏罗纪是大别造山带与周缘盆地盆山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分布在大别造山带周缘的侏罗纪地层为大别山的造山过程以及深俯冲岩石的折返、剥蚀提供了很好的约束。本文选取大别造山带东南缘安庆月山地区侏罗系磨山组为研究对象,对磨山组碎屑岩进行了详细的粒度分析、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和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碎屑岩岩石、沉积特征和粒度分析都指示早侏罗世磨山组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结合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指示磨山组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南侧的华南板块,大别造山带宿松杂岩可能为其提供了少量物源,但碎屑物源中未见石榴子石和典型的三叠纪变质锆石,说明此时大别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可能仍未折返至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大别造山带 沉积环境 粒度分析 物源分析
下载PDF
大陆造山带元古宙构造体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以秦岭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周鼎武 刘良 +1 位作者 刘养杰 董云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85-190,共6页
根据现代构造理论和大陆地质研究的新进展,以秦岭造山带为例,从稳定地块与造山带的结合、显生宙造山过程对元古宙构造体制的限制、元古宙地层划分对比、元古宙古构造环境分析的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入手,对造山带元古宙构造体制研究的... 根据现代构造理论和大陆地质研究的新进展,以秦岭造山带为例,从稳定地块与造山带的结合、显生宙造山过程对元古宙构造体制的限制、元古宙地层划分对比、元古宙古构造环境分析的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入手,对造山带元古宙构造体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造山带 元古宙 构造体制 古构造环境
下载PDF
中国中央造山带资源环境态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胜高 吴登定 陈德兴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87-491,共5页
资源与环境是谋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其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富能、富矿、少植被、土地瘠薄,这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既显示了无穷的诱惑,却又制约着对其的开发利用。对此,从保护利用水土资源... 资源与环境是谋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其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富能、富矿、少植被、土地瘠薄,这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既显示了无穷的诱惑,却又制约着对其的开发利用。对此,从保护利用水土资源、利用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发展科技教育与提高人口素质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该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造山带 资源环境 可持续发展 对策 造山带
下载PDF
阿尔泰造山带苏普特群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原岩恢复
11
作者 魏杰 弓小平 +4 位作者 张坚烨 孙乾龙 杨洋 赵起 韩琼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72-377,共6页
苏普特变质岩位于阿尔泰造山带西南缘琼乎尔-阿巴宫构造带,经历了板块俯冲、碰撞和造山后的地壳垂向增生过程。本文探讨苏普特群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及构造环境,以梳理该构造带变质作用,为阿尔泰造山带晚古生代洋陆格局演变与复杂的造山作... 苏普特变质岩位于阿尔泰造山带西南缘琼乎尔-阿巴宫构造带,经历了板块俯冲、碰撞和造山后的地壳垂向增生过程。本文探讨苏普特群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及构造环境,以梳理该构造带变质作用,为阿尔泰造山带晚古生代洋陆格局演变与复杂的造山作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构造判别的研究结果表明,苏普特变质岩原岩为中酸性岩石(SiO_(2)含量47.61%~68.41%),富铁镁(69.17%~74.71%),富钠(K/NA=0.09~0.56),里特曼指数(σ)为0.98~1.60,小于3.3,属极强钙碱性岩-极强太平洋型的岩石类型,ΣREE=103.39×10^(-6)~133.9×10^(-6),为较低含量型,LR/HR>1,La/Sm>1,为轻稀土微富集,LR/HR>1,La/Sm>1,为轻稀土微富集;分布型式稍右倾,轻稀分馏程度不明显。通过原岩判别图解,第一岩组的样品原岩应为沉积岩中钙质和白云质泥灰岩;第二岩组的样品原岩应为细碧岩-玄武岩和二长安山质凝灰岩。通过(Na_(2)O+K_(2)O)-SiO_(2)图解、沉积岩w(Al_(2)O_(3))/w(Al_(2)O_(3)+Fe_(2)O_(3))值得到原岩形成时所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造山带 苏普特群 地球化学 原岩恢复 构造环境判别
下载PDF
华南东段早古生代造山带研究 被引量:206
12
作者 舒良树 于津海 +3 位作者 贾东 王博 沈渭洲 张岳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81-1593,共13页
对华南东段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火山岩、超镁铁岩—镁铁岩年代、韧性变形运动学、早古生代造山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震旦纪一奥陶纪期间(680-440Ma)的沉积岩以泥砂质碎屑岩为主体,岩层中浅海相沉积构造发育;缺乏鲍玛... 对华南东段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火山岩、超镁铁岩—镁铁岩年代、韧性变形运动学、早古生代造山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震旦纪一奥陶纪期间(680-440Ma)的沉积岩以泥砂质碎屑岩为主体,岩层中浅海相沉积构造发育;缺乏鲍玛层序,不含火山熔岩和爆发火山碎屑岩;原定的一些玄武岩实为杂砂岩。结合沉积岩地球化学成果.认为本区早古生代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海一半深海沉积环境。对区内部分镁铁岩和火山岩作SHRIMP岩浆锆石U—pb定年,年龄集中在860-800Ma之间。韧性变形运动学研究表明,武夷山南东麓从北西向南东逆冲推覆,北麓从南向北逆冲推覆,剖面上呈花状构造样式。之后发生了韧性走滑剪切作用。对糜棱岩的云母矿物作40Ar-39Ar定年,年龄集中在430-390Ma之间。与国内外典型加里东期造山带相比,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造山机制大致可与西欧比利牛斯造山带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造山带 沉积环境 构造运动学 年代学 构造属性 华南东段
下载PDF
滇西北金沙江带硅质岩沉积环境的确定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0
13
作者 孙晓猛 聂泽同 梁定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74-178,T001,共6页
硅质岩是金沙江造山带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岩石类型,其沉积环境的确定对金沙江造山带的深海沉积,大陆边缘地质以及构造格局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岩性特征、放射虫生态组合特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沉积组合特征等方面对... 硅质岩是金沙江造山带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岩石类型,其沉积环境的确定对金沙江造山带的深海沉积,大陆边缘地质以及构造格局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岩性特征、放射虫生态组合特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沉积组合特征等方面对滇西北金沙江带硅质岩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据此认为金沙江缝合带不能构成古特提斯域的主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造山带 硅质岩 沉积环境 大地构造意义
下载PDF
钦-杭结合带在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以前的板块构造机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曾长育 周永章 +3 位作者 郑义 虞鹏鹏 牛佳 梁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63,共10页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在演化成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之前,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扬子和华夏板块于新元古代通过四堡造山运动(1 000~880 Ma)沿江山—绍兴断裂,经赣东北、湘中...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在演化成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之前,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扬子和华夏板块于新元古代通过四堡造山运动(1 000~880 Ma)沿江山—绍兴断裂,经赣东北、湘中至钦州湾地区发生碰撞-拼合事件,拼合界线大致位于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内,形成"两陆夹一盆"的主要格局。后碰撞过程经历了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大陆拉张裂解两个过程,在结合带形成广阔的拉张盆地,加里东期(460~410 Ma)以及印支期(250~200 Ma)发生的碰撞-拼合事件导致扬子和华夏地块多次再造,引发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并形成了华南统一的沉积环境。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125~140 Ma)使华南地区主要构造背景由碰撞挤压调整为岩石圈减薄,成为华南最重要的岩浆活动和成矿期。根据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差异,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可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3段。其中,中段与传统南岭大体一致;北段为南岭以北地区,即绍兴—江山—萍乡一带;南段为南岭以南地区,大致与云开隆起—十万大山盆地相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在云开地块西缘的一系列变质基性岩、超基性岩和变质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洋中脊(MORB)或者岛弧(ITA)特征的构造环境,最近在岑溪一带发现形成于加里东期(441 Ma)的变质火山岩同样具有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在十万大山两侧发现早中生代的酸性火山岩和流纹岩具有典型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可见结合带南段曾经存在古老洋壳,先后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碰撞造山事件,与北段演化历史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机制 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 钦-杭结合带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岛弧俯冲环境
下载PDF
南阿尔金地区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对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楠 吴才来 刘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67-4084,共18页
南阿尔金造山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之间,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俯冲-碰撞杂岩带,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洋壳俯冲的时限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茫崖石英二长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 南阿尔金造山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之间,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俯冲-碰撞杂岩带,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洋壳俯冲的时限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茫崖石英二长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成岩时的构造环境。样品显示高碱、富钾、低钛、贫铁及Nd-Ta-Ti异常等与钾玄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岩年龄为511~495 Ma,ε_(Hf)(t)主要为-3.51~-0.08,少量介于0.04~1.69之间。我们认为俯冲洋壳到达角闪岩相边界时释放大量水并上升进入地幔楔,导致地幔楔橄榄岩发生角闪石化交代作用,由于地幔楔沿俯冲带向下拖曳而温度升高,角闪石化橄榄岩熔融形成的熔体在上升过程诱发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壳源岩浆混合少量幔源岩浆形成了石英二长岩,该期花岗岩是对造山带从大洋岛弧环境向活动大陆边缘过渡的岩石学响应。因此,南阿尔金洋壳可能在约517 Ma前已经开始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阿尔金造山带 钾玄岩 构造环境 俯冲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疆域自然环境的影响:破解“胡焕庸线”的思考
16
作者 滕吉文 董庆 +2 位作者 孟德利 马浩 刘少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共33页
中国疆域广大,人口、土地、耕地和发展程度很不均衡。1935年,知名学者胡焕庸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利用这条北东-南西走向直线,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该线的东、西两侧差异悬殊。究其缘由,制约因素多元,而近地表的自... 中国疆域广大,人口、土地、耕地和发展程度很不均衡。1935年,知名学者胡焕庸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利用这条北东-南西走向直线,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该线的东、西两侧差异悬殊。究其缘由,制约因素多元,而近地表的自然环境和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与探索表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两陆-陆板块的碰撞-挤压驱使高原南缘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是根本原因。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阻隔了印度洋南来温湿气流的北进,并形成了西风带,造成了中国西北地域的干旱和荒漠化。在力系作用下,壳、幔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地壳短缩增厚、高原整体抬升不仅导致东、西两部降水量、气温、人口、耕地与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变,且地球物理场发生了强烈变异与分布不均。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水,水进则人进,人进则文化进,文化进则科技进,科技进则发展快,西部人民生活与生存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则更安宁。东部不断强化开辟与利用地下空间,西部期盼“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实施,维护生态环境,兴建亿亩现代化耕地、牧场与绿洲。中国东部与西部共同发展与建设十分重要,饭碗要永远端在自己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喜马拉雅造山带突起 地壳短缩增厚与高原抬升 生态环境 “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
下载PDF
茫崖闪长岩的成因及对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楠 吴才来 +1 位作者 赵苗苗 刘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85-2111,共27页
南阿尔金造山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俯冲—碰撞杂岩带。笔者等对茫崖地区出露的闪长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成岩时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茫崖闪长岩亏损Nb、Ta、Ti、P、Th... 南阿尔金造山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俯冲—碰撞杂岩带。笔者等对茫崖地区出露的闪长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成岩时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茫崖闪长岩亏损Nb、Ta、Ti、P、Th、U、HREEs、Ba、Sr等元素,富集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LREEs,显示与俯冲相关岛弧岩浆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为494~461 Ma,ε_(Hf)(t)为0.01~3.90,t_(DM2)为1496~1447 Ma,少量ε_(Hf)(t)为负值(-2.22~-0.03),t_(DM2)为1453~1254 Ma,指示其物质来源以中元古代(1453~1254 Ma)新生地壳物质为主,混合少量中元古代(1496~1447 Ma)古老地壳物质。综上,该期岩浆活动是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下地壳熔融的产物,指示南阿尔金造山带在<494 Ma进入深俯冲陆壳断离—折返阶段,同时伴随着大规模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茫崖闪长岩是深俯冲陆壳断离后折返作用的岩浆活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阿尔金造山带 闪长岩 构造环境 折返作用
下载PDF
西秦岭西段然果儿岗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小江 李佐臣 +11 位作者 杨拴海 杨高学 景永康 常亮 魏立勇 张哲 李国英 许东东 赵常存 董俊超 武海文 刘江岭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93-398,共6页
对侵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中下三叠统隆务河群中的然果儿岗花岗闪长岩进行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27±4)Ma(MSWD=2.0),... 对侵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中下三叠统隆务河群中的然果儿岗花岗闪长岩进行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27±4)Ma(MSWD=2.0),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然果儿岗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或者至少是由同碰撞到后碰撞的转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造山带 花岗闪长岩 锆石U-PB定年 形成环境
下载PDF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芨芨台子地区早二叠世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汪晓伟 崔方磊 +3 位作者 孙吉明 朱小辉 白建科 朱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00-114,共15页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芨芨台子地区早二叠世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在时空上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亚碱性玄武岩和流纹岩,主体属钙碱性系列。玄武岩SiO2含量为47.70%-51.71%,TiO2含量(1.26%-1.52%)略高于N型大洋中脊玄武岩,...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芨芨台子地区早二叠世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在时空上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亚碱性玄武岩和流纹岩,主体属钙碱性系列。玄武岩SiO2含量为47.70%-51.71%,TiO2含量(1.26%-1.52%)略高于N型大洋中脊玄武岩,高Al(Al2O3=14.06%-20.93%),富Na贫K(Na2O/K2O=2.34-28.36),低Mg(MgO=2.99%-8.62%,Mg^#为27-52),表明其玄武岩浆发生过明显的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玄武岩轻稀土元素略微富集,Eu异常不明显(δEu=0.85-1.02),相对富集Rb、Ba、P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Sr、Ti等不相容元素。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玄武质岩浆来自于亏损岩石圈地慢的部分熔融,且受到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显示了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内伸展环境。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O2(73.58%-75.45%)和全碱(Na2O+K2O=8.56%-8.79%)含量,以及较低的TiO2(0.12%-0.18%)、Al2O3(12.77%-13.24%)和MgO(平均为0.21%)含量;显示右倾负斜率稀土配分模式,Eu负异常明显(δEu为0.52-0.70),显著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Sr、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后碰撞伸展环境下底侵玄武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博格达造山带东部芨芨台子地区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火山岩应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同时获得流纹岩锆石U-Pb年龄为(294.2±1.3)Ma,表明该套火山岩形成于早二叠世早期。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区在历经石炭纪汇聚碰撞事件后进入二叠纪后碰撞伸展的演化时期,为进一步理解博格达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板块构造体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造山带 早二叠世 双峰式火山岩 岩石成因 后碰撞伸展
下载PDF
东昆仑西段原特提斯洋洋盆闭合时间——来自新疆木孜塔格地区同碰撞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坤 蔡志超 +5 位作者 王玺 王艳慧 李鑫浩 曾水石 李腾鑫 韩亦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56-1570,共15页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研究,探讨其成因及构造环境,为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信息。对木孜塔格地区出露的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研究,探讨其成因及构造环境,为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信息。对木孜塔格地区出露的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其206 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15±4 Ma(MSWD=2.9)和419±6 Ma(MSWD=4.3),表明该花岗岩形成于早泥盆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木孜塔格地区中粗粒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均具有高硅、低镁和低钛特征,铝饱和指数大于1.0,主体为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系列。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2类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等元素,而亏损Nb、Ta、Yb、Y等高场强元素,结合CaO/Na_(2)O和Al_(2)O_(3)/TiO_(2)值及区域地质资料,推测木孜塔格地区花岗岩应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且岩浆源区为贫粘土沉积物的陆壳。综合造山带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东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的闭合在时空上表现出差异性,整体呈现出纵向上北部和中部早于南部,横向上东段早于西段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同碰撞构造环境 早泥盆世 原特提斯洋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