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20世纪30年代梁宗岱与梁实秋的诗学论争
- 1
-
-
作者
郑成志
-
机构
龙岩学院
-
出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8-11,共4页
-
基金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YJC751041)
2011年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175)"20世纪30年代自由诗理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坛出现了在当时著名的"二梁之争"。表面上看,梁实秋和梁宗岱的争论是意气之争;但是,在逞才使气的背后,他们的争论是由于各自所秉持的诗歌观念的迥异造成的。"二梁之争"发生在中国新诗从"非诗"走向"本体的诗"、从"散文化"走向"纯诗化"的分歧路口,在中国新诗理论发展史上有其丰富的内涵。
-
关键词
梁宗岱
梁实秋
象征主义
非诗
本体的诗
散文化
纯诗化
-
Keywords
Liang Zongdai
Liang Shiqiu
symbolism
non-poem
original poetry
prosification, pure poetics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叶燮《原诗》之“变”
- 2
-
-
作者
贺文锋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90-96,共7页
-
文摘
叶燮的《原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诗歌的演进与变化,建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诗史体系,对历代诗论的"通变"观具有总结性、系统性的提升。"变"作为叶燮《原诗》的重要理论核心,就其在诗学的范畴来讲主要有三层意蕴:即"变"具有变化和变体之义;变在价值判断上没有优劣之分,有变化而无盛衰;诗歌变化的终点至宋诗为止。
-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变化
变体
-
Keywords
Ye Xie
original poetry
change
variation
-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海德格尔的原诗学研究
- 3
-
-
作者
张福海
-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4-137,共4页
-
文摘
海德格尔所说的原诗是对世界生成的源初统一性和发生之命运性、诗性的命名。在他那里,世界的本源性发生是一种诗性的生成,而此种诗性的生成就是原诗的发生。海德格尔的"原诗"思想深化着人们对世界本源的诗性生成的认识。他对文学五要素作出了与传统诗学迥然相异的本源性阐释。他的原诗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的诗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然,也要看到海德格尔原诗学思想的局限性,那就是道性有余,技性不足。
-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原诗
本源
诗性哲学
-
Keywords
Heidegger
original poetry
origin
poetic philosophy
-
分类号
B516.54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论叶燮对杜诗“意”与“法”的批评
- 4
-
-
作者
周华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
出处
《杜甫研究学刊》
2019年第3期42-48,共7页
-
文摘
对杜诗“意”与“法”的分析,直到叶燮《原诗》出现才真正达到应有的深度。《原诗》中的“意”主要指向诗人在思维层面的感受能力和构思能力,而“法”则属于语言层面的构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诗歌创作正是二者经营理、事、情的过程。秉承着对“意”与“法”的洞见,叶燮对杜甫诗歌的字句和篇章分别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批评,力图还原诗人本“意”,昭彰诗作“法”理。叶燮的批评实践,不仅是从诗歌本位对宋、明、清初诗学风气的有力反拨,更是其诗学理论自立的重要基础,对其后诗学的发展亦产生深远影响。
-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杜甫
杜诗之“意”
杜诗之“法”
-
Keywords
Ye Xie
original poetry
Du Fu
Du Fu's “yi”
Du Fu's “fa”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上博简《诗论》第二章解读
- 5
-
-
作者
黄怀信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
-
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第3期1-6,共6页
-
文摘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出版以来,学术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编联和复原方面。接下来的研究,应是对其内容的深入考察,以明其精神实质及学术价值,同时以检验和印证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诗经》原文及《诗序》对上博简《诗论》第二章进行详细解读,拟有助于有关问题之解决。
-
关键词
孔子
《诗论》
原诗
《诗序》
-
Keywords
Confucius
Commentaries on The Book of poetry
Some of original poetry inThe Book of poetry
Shi Xu
-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试论译者主体性对原诗风格的干扰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查德义
-
机构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
出处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65-66,共2页
-
文摘
风格是诗歌翻译中最易缺失的部分。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从翻译过程中的解读和表达两个阶段着手,利用翻译实例分析和阐释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因素对原诗风格传递的干扰,并提出了消除干扰的意见。
-
关键词
原诗风格
译者主体性
传递
-
Keywords
original poetry styl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veyance
-
分类号
H15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儿童原创诗歌网 现代诗歌扬帆的港口
- 7
-
-
作者
陈健
-
机构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
出处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15-117,共3页
-
文摘
面对诗歌越来越边缘化的局面,本文认为网络诗歌可以促进诗歌的传播。目前成人网络诗歌被人关注,网站创办机制也比较成熟。而儿童网络诗歌被忽视,即使有少量这样的网站,也办得简陋,为儿童提供创作的原创网更少。所以作者从创立儿童原创诗歌网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儿童诗歌栏目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
关键词
儿童原创诗歌网
重要性
可行性
栏目设计
-
Keywords
children original poetry internet
importance
feasible
column designing
-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处常子《续本事诗》辑考
被引量:3
- 8
-
-
作者
罗宁
-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
出处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3-57,共5页
-
文摘
处常子《续本事诗》是五代时期吴国出现的一部诗话体小说,为续补唐代孟启的《本事诗》而作。《续本事诗》全书已亡,但通过辑出的17条佚文,可以一窥该书的面貌。相对《本事诗》来说,《续本事诗》更加依赖于从较早书籍选取诗话材料。从《本事诗》到《续本事诗》,再到《续广本事诗》和《唐宋分门名贤诗话》、《诗话总龟》,唐五代的诗话体小说完成了向宋代诗话丛编的转变。
-
关键词
《续本事诗》
诗话体小说
诗话
-
Keywords
Continuation of original Story of poetry
book about poets and thier stories
poets andthier stories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诗学批评视域中的“本色论”
被引量:3
- 9
-
-
作者
潘明福
王兆鹏
-
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
武汉大学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32,共8页
-
文摘
"本色"是中国诗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指创作者"专业"的身份、诗歌作品"正宗"的地位,又指诗歌语言的素朴、表达的自然和情感的真挚,在宋、元、明、清各时期的诗学批评视域中,"本色论"呈现出动态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态势。"本色论"从关注诗人本位向关注诗歌内容、风格、情感、语言等方面的全面拓展,体现了"本色论"的本体回归。"本色论"自身的成熟和完善,对于丰富中国诗学理论和完善中国诗学批评框架,都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诗学
批评
本色
诗歌
-
Keywords
poetics criticism ben - se ( original color) poetry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庄子——中国文学的奠基者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魏秀艳
高云斌
-
机构
内蒙古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8-62,共5页
-
文摘
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 ,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他对中国文学有着开启之功 :崇尚自然 ,维护人的自然性情 ,成为中国启蒙文学的渊源 ;他的审美情感 ,开拓了诗的疆域 ,与《诗经》、《楚辞》鼎足而三 。
-
关键词
庄子
文学
奠基
启蒙文学
诗歌之源
-
Keywords
Zhuang Zi
Literature
Foundation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The origin of poetry.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叶燮诗学的两个理论支点
被引量:3
- 11
-
-
作者
李铁青
-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1-147,共7页
-
文摘
《原诗》这部诗学专著将"两端论"与"相济论"作为两个理论支点,不仅根植于儒释道文化的沃土之中,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而且也在清初诗论家叶燮诗学中一以贯之,具有多层面的重要价值。"两端论"注重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济论"强调用相互联系的、整体的思想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畸、胶固一偏等问题进行纠偏与中和。二者互融共存,使得叶燮诗学自成体系,对后世诗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两端论
相济论
理论支点
-
Keywords
Ye Xie
the origin of poetry
Contradiction theory
Moderation theory
Theoretical pivots
-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叶燮《原诗》论纲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刘惠文
刘浏
-
机构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
出处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6期29-36,共8页
-
文摘
叶燮是清代初期重要诗论家之一,其《原诗》是一部阐述诗歌原理与发展变化的专论。叶燮诗学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自主创新,而其所云“变又不能背离正”,即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道统和审美上的风雅传统。
-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正变
才胆
识力
-
Keywords
Yexie
The origin of poetry
staying right while changing
talent
courage
insight and competence
-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两面罕见的西汉铜镜
被引量:3
- 13
-
-
作者
李学勤
-
机构
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
-
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8-113,共6页
-
文摘
郑州未来铜镜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面草叶纹镜,其形制、纹饰接近满城中山靖王墓所出,也属于武帝前期。镜铭两句十六字,系楚歌体诗,有助于七言诗起源的研究。该馆收藏的另一面星云纹镜,从纹饰看属于西汉中期偏早,特点是有同类型镜罕见的铭文。内容描写思人之梦,更为镜铭中的异例。
-
关键词
西汉
铜镜
楚歌体
七言诗起源
-
Keywords
Western Han Dynasty
inscription
Chu style of poem
the origins of Chinese poetry with seven-character lines
-
分类号
K875.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古歌、古谣谚:中国古典诗歌发生发展的另一重要源头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金春媛
-
机构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118,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宋大曲源流研究”(17CZW022)
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当代广东高校诗词教育研究”(2016GXJK141)
-
文摘
中国古典诗歌发生发展问题,历来文学史注重强调诗与骚两大源头。而在诗三百之外仍出现与“诗”同时发生或更早传唱的古歌、古谣谚。这些流传千载的口头文学,质朴天然、寓意深厚。从艺术手法与乐歌形式上看,其六义兼备,句式多样,已初具唐前及初唐诗歌的基本创作模式。其中,带有警示性的谚语,采入诗词,成为诗词中的典故。从我国诗歌的发展史上看,古歌、古谣谚可与诗、骚并提,实为中国古典诗歌发生发展的另一重要源头。
-
关键词
古歌
古谣谚
六义兼备
乐歌形式
诗歌源头
-
Keywords
Ancient songs
Ancient ballads and proverbs
The combination of Liuyi
The form of the poetry
The origin of poetry
-
分类号
I207.2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沉入生存世界的本源——论贾平凹的写作哲学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阎峰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98-102,共5页
-
文摘
黄土地是西北作家们写作的共同的根源性的事实 ,贾平凹的写作深刻地表现出了人与大地本源的亲密状态。他不仅仅构建了一个艺术世界 ,更是构建了一个意义澄明、与本源灵性相通的诗意的存在世界。本文否定了所谓理性与感性对立紧张的二元论的流行观点 ,认为贾平凹不存在保守的、感情上指向静态的“桃花源”的乡土回归的现象 ,而恰恰表现了黄土高原人家本真的苦乐追寻 ,向着存在的意义奋力进取的动态事实 ,以及人们对生存根基。
-
关键词
贾平凹
追寻
乡土
本真
艺术世界
大地
本源
存在
澄明
事实
-
Keywords
origin of poetry
dualism
-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诗画一律”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 16
-
-
作者
王宏林
-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62-64,共3页
-
文摘
"诗画一律"的提出与近体诗和山水画的兴起有密切关系。近体诗和古体诗相比,由于篇幅短小,为提高抒情效果必须通过景物刻画营造意境、以此为媒介来抒情。当诗歌重视对景物传神的描写时,其表现方式与山水画趋于一致。因此,"诗画一律"更精确的表述是,近体诗与山水画在推崇状物传神和不尽之意这两方面是相通的。
-
关键词
诗乐同源
意境
诗画一律
-
Keywords
co-origin of poetry and music
artistic imagery
harmony of poetry and painting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词源》中之“骚雅”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李岳
朱国林
-
机构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出处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8-10,共3页
-
文摘
“骚雅”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张炎的《词源》中 ,“骚雅”之义在于作品立意不忘天下之事 ,但在艺术上要出以比兴寄托 ,继承《离骚》“芳草美人”的传统 ,取曲而不取直 ,取温柔敦厚而不取强烈激切。《词源》中之“骚雅”共出现三次 ,可视为一种论词标准和审美理想。
-
关键词
《词源》
“骚雅”
论词标准
审美理想
中国
词学
-
Keywords
the origin of Statement poetry
refined tastes
standard for criticizing statement poetry
aesthetical ideal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高丽文学家李奎报的诗画观探究
- 18
-
-
作者
杨雅琪
马金科
-
机构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
出处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7-54,142,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WW0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189)。
-
文摘
李奎报的诗画观具有东方诗学的审美特色,诗书画兼美是其诗画一体关系主张的理论基础。在此之上,李奎报重视诗画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诗能够帮助画传意,画能够增加诗的审美价值。与此同时,还关注到蓄画人对诗与画的作用,阐释了蓄画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对诗与画的创作与流传具有深刻的影响。李奎报也是首次在诗与画的蓄藏关系上提出明确见解的高丽文人,这一点是中朝理论家们少有论及的。并且,李奎报强调诗与画的共同追求是达意传神,强调人物画应求“心”,写形为次,传神为首,以神赋形才是创作人物画的真谛。景物画重视“真态”,即超越实景实物的真实,是景的意境与物的传神,是真而有味。题诗常以拟人绘物,以丰富想象赋予景物灵动之感。强调诗歌创作应以意为主,追求自然;反对蹈袭,学诗要学其气其神而非外在形式。
-
关键词
李奎报
诗画同源
诗画蓄藏
诗画传神
东方诗学
-
Keywords
Yi Kyubo
common origi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intersectio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spiritual conveying of poetry and painting
Eastern poetics
-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I3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宋末词人张炎论略
- 19
-
-
作者
田维瑞
-
机构
仰恩大学
-
出处
《学术问题研究》
2010年第2期34-38,共5页
-
文摘
张炎的词学理论和创作较全面地体现了宋词发展的水平。文章梳理了张炎的生平及其作品集。《山中白云词》三百首,多写黍离之悲、兴亡之感,贯穿于对江南山水与落魄飘零之模写中。词风深婉雅净、清丽疏朗,融合北宋词之浑化与南宋词之骚雅,集婉约词之大成。其《词源》理论,影响深远,使得清初词坛“家白石而户玉田”几半天下。
-
关键词
张炎
词
《词源》
《山中白云词》
-
Keywords
Zhang Yan
Ci poetry
origin of Ci poetry
Ci poetry about White Cloud over Moutain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叶燮《原诗》所举杜诗四例疏解
- 20
-
-
作者
张广林
段宗社
-
机构
南郑县教师进修学校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安康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59-62,68,共5页
-
基金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论中‘法’的形态与理论的现代阐释研究"(10BZW028)
-
文摘
叶燮《原诗》内篇下举杜甫"碧瓦初寒外"、"月傍九霄多"、"晨钟云外发"、"高城秋自落"四句以说明"诗之妙处在含蓄无垠"、"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但诗例本身较难理解,需要结合杜甫诗歌的原文作全面理解。本文以仇兆鳌《杜诗详注》和杨伦《杜诗镜诠》为参照对四句诗例作详细疏解,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原诗》的诗学意旨。
-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杜诗
诗语
隐喻
-
Keywords
Ye Xie
the origin of poetry Du Fu's poetry poetry language
metaphor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