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6157
1
作者 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2年第4期46-51,共6页
翻转课堂也称颠到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有助... 翻转课堂也称颠到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通过围绕翻转课堂的起源、概念与特点的分析,在对国外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并分析了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颠倒课堂 起源 概念 特征 案例 教学模型 挑战
下载PDF
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 被引量:460
2
作者 申天恩 斯蒂文.洛克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51,共5页
成果导向教育的理论渊源于教育目标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精熟教育以及标准参照评量等基础原理,由一个执行范例、两个关键目标、三个关键前提、四个执行原则以及五个实施要点五方面组成。在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可根据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 成果导向教育的理论渊源于教育目标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精熟教育以及标准参照评量等基础原理,由一个执行范例、两个关键目标、三个关键前提、四个执行原则以及五个实施要点五方面组成。在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可根据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协会(ABET)建议流程机制、美国医学教育的课程发展及调整模式(MD2000)以及AACSB确保学习成效流程等成果导向教育的实践成果提出目标导向、纵向连贯、横向整合、能力检验的成果导向实务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 内涵 渊源 实务设计
下载PDF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 被引量:426
3
作者 宋艳玲 孟昭鹏 闫雅娟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翻转课堂是一种将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活动颠倒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颠倒了学习内容传递与内化的顺序。自翻转课堂产生以来,很多学校或教育机构采用此模式,并取得了较优的成效。与此同时,可汗学院的出现也成为了翻转课堂得以迅速发展的催化... 翻转课堂是一种将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活动颠倒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颠倒了学习内容传递与内化的顺序。自翻转课堂产生以来,很多学校或教育机构采用此模式,并取得了较优的成效。与此同时,可汗学院的出现也成为了翻转课堂得以迅速发展的催化剂。目前,国内众多学校都在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期望翻转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转折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是降低了认知负荷,使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通过分析多位学者提出的不同翻转课堂模式,以期能为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起源 认知负荷 模式 案例
下载PDF
“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 被引量:328
4
作者 黄启兵 田晓明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75-83,共9页
在新技术的推动、新需求的产生以及新国情的需要等时代背景下,我国"新文科"产生并具有一系列新特性:学科交叉、知识应用、适应国情。我国"新文科"源于新国情,适应新国情,从而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新文科"... 在新技术的推动、新需求的产生以及新国情的需要等时代背景下,我国"新文科"产生并具有一系列新特性:学科交叉、知识应用、适应国情。我国"新文科"源于新国情,适应新国情,从而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新文科"的两大本质特征:一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二是"新文科"建设强调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执着坚守和传承。"新文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创新、适应与卓越,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等适应时代发展特征;在学术研究方面应注重技术化、跨学科性及应用性;在社会服务方面应顺应国家、社会需求;在管理方面应模糊学科界限,建设跨学科平台,扶持特色、优势学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来源 特性 文科建设
下载PDF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与产业发展 被引量:298
5
作者 邹学校 马艳青 +2 位作者 戴雄泽 李雪峰 杨莎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15-1726,共12页
辣椒(Capsicum spp.)原产中南美洲,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本文中介绍了辣椒在世界的传播路径,考证了辣椒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年生辣椒(C. annuum L.)从浙江传入中国后,先传到华北,再到湖南和辽宁,湖南作为次级传播中心,迅速向西南、西... 辣椒(Capsicum spp.)原产中南美洲,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本文中介绍了辣椒在世界的传播路径,考证了辣椒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年生辣椒(C. annuum L.)从浙江传入中国后,先传到华北,再到湖南和辽宁,湖南作为次级传播中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及周边地区扩散,形成长江中上游嗜辣区,华北、东北、西北微辣区,华东、华南沿海淡辣区。灌木辣椒(C. frutescens L.)和中国辣椒(C. chinense Jacq.)从中国台湾传入,再从台湾传到海南和云南。探明了辣椒传播的动因。回顾了辣椒在中国400多年的发展历程;阐明了辣椒在不同历史阶段从观赏植物到调味品作物,再到蔬菜作物,其身份、地位转换的演进过程。介绍了辣椒在中国的产业功能、应用价值和产业规模;分析了辣椒的产业地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起源 栽培种 中国 传播 产业功能
原文传递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78
6
作者 席居哲 桑标 左志宏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95-998,977,共5页
二三十年来,心理弹性(resilience)发展现象受到研究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研究,这动摇了研究界长期笃信的压力/逆境对人的发展的功能影响的传统认识,促使人们从多重结果的角度审视压力/逆境之于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以积极的视角看... 二三十年来,心理弹性(resilience)发展现象受到研究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研究,这动摇了研究界长期笃信的压力/逆境对人的发展的功能影响的传统认识,促使人们从多重结果的角度审视压力/逆境之于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压力/逆境中人的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resilience的中文译法,接下来对心理弹性研究的缘起、沿革、成果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回顾,总结了该领域研究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尝试对心理弹性研究何去何从予以前瞻性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弹性(resilience) 回顾 展望 缘起 沿革 成果 问题
下载PDF
自我效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52
7
作者 蒋晓莲 薛咏红 汪国成 《护理研究》 2004年第5期763-767,共5页
介绍了自我效能的概念、来源、功能测评项目以及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自我效能 概念 来源 功能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68
8
作者 曾联波 李忠兴 +3 位作者 史成恩 王正国 赵继勇 王永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4-180,共7页
根据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实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一西倾的平缓单斜构造,其上发育两组正交型式的构造裂缝系统,在盆地中部的靖安—安塞地区主要为东西向和... 根据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实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一西倾的平缓单斜构造,其上发育两组正交型式的构造裂缝系统,在盆地中部的靖安—安塞地区主要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正向正交裂缝,而在盆地西南部的陇东地区主要为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两组斜向正交裂缝,它们主要在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形成。侏罗纪末期,在北西西—南东东方向水平构造挤压为主的应力作用下,可以形成东西向和北西—南东向共轭剪切裂缝;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在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水平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可以形成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共轭剪切裂缝。但由于受沉积和成岩作用造成的岩层强烈非均质性的影响,同一时期的两组共轭剪切裂缝的发育程度在不同沉积体系不一致,其中一组裂缝受到抑制,发育程度较差。因此,在每个构造时期主要发育有一组单剪裂缝,在两期构造作用下,主要表现为两组正交的裂缝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分布特征 成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和分化 被引量:158
9
作者 吴征镒 孙航 +2 位作者 周浙昆 彭华 李德铢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7-604,共28页
对中国植物区系中的239个特有属,分属67个科,进行了分析研究,列出了这些特有属在种子植物各个科的分布,现代地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含特有属在10个以上的有5个科即Gesneriaceae,Compositae,Labiatae,Cruiciferae,Umbelliferae;其中以Ges... 对中国植物区系中的239个特有属,分属67个科,进行了分析研究,列出了这些特有属在种子植物各个科的分布,现代地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含特有属在10个以上的有5个科即Gesneriaceae,Compositae,Labiatae,Cruiciferae,Umbelliferae;其中以Gesneriaceae居榜首(27属),Compositae位居第二(20属),Labiatae有12属,居第三。含2属的科有15个,含1属的科有30个;其中Ginkgaceae,Davidiaceae,Eucommiaceae,Acanthochlamydaceae组成了中国植物区系最具古老性、特有性和代表性的4个单型科。在此基础上,从特有属在被子植物八纲系统各个纲的分布特点,以及在各个科组成和系统关系及已有地质、化石历史和系统学,形态,分子证据论述了这些特有属的起源、系统关系及在植物地理上的关系。在裸子植物中,特有属最为丰富,几乎皆是地质历史上北极-第三纪成分的残遗,起源时间较早,可追溯到白垩纪或更早。被子植物中,中国特有属存在于八纲被子植物的所有纲中,几乎在现代被子植物各个演化阶段均有古老残遗的特有类群存在,同时也不乏新特有类群尤其是在演化的高级阶段的类群。从起源上看,被子植物的古特有属主要发生于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地质历史上大都占有广阔的分布区;新特有属多发生在新第三纪以后。其源头主要是北极第三纪、古热带第三纪(冈瓦纳第三纪)和古地中海第三纪的奇妙结合,不少类群是就地起源的;特有性是在第三纪中晚期以后北半球气候变迁,迁移途径(如北大西洋陆桥和白令陆桥)中断后形成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特有属形成发展的起始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植物区系 特有性 起源 进化
下载PDF
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53
10
作者 赵宇瑛 张汉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04-905,907,共3页
综述了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花青素的植物来源,种类、结构与特性,花青素的分离与分析,生物合成途径,生物合成的基因工程,生理和保健功能,以及组织培养技术。
关键词 花青素 研究现代 研究发展趋势
下载PDF
科学安全勘探开发高硫化氢天然气田的建议 被引量:149
11
作者 戴金星 胡见义 +5 位作者 贾承造 方义生 孙志道 魏伶华 袁进平 杨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共4页
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超过 2 %称高硫化氢气。硫化氢极毒 ,人吸入浓度 1g/m3 的H2 S(相当于天然气中含 0 .0 63 %的H2 S)时 ,数秒钟内即可死亡。高硫化氢气仅出现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 ,碎屑岩储集层的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很低 ,绝大部分在... 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超过 2 %称高硫化氢气。硫化氢极毒 ,人吸入浓度 1g/m3 的H2 S(相当于天然气中含 0 .0 63 %的H2 S)时 ,数秒钟内即可死亡。高硫化氢气仅出现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 ,碎屑岩储集层的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很低 ,绝大部分在民用标准之下 (2 0mg/m3 ) ,无需脱硫即可使用。高硫化氢气田均分布在碳酸盐岩 硫酸盐岩地层组合中 ,有三种成因 :①高温还原成因 ;②生物还原成因 ;③裂解成因。我国以往在高硫化氢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硫化氢气井地质、工程和开发系列技术、普及防硫化氢知识、迅速消除硫化氢大范围空气毒性污染方面的研究薄弱 ,建议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 ,以科学安全勘探开发高硫化氢气田。图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化氢气田 成因 科学安全勘探开发 研究 建议
下载PDF
木兰科(Magnoliaceae)的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 被引量:132
12
作者 刘玉壶 夏念和 杨惠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12,共12页
木兰科为亚洲-美洲间断分布科,全世界有15属,24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喜马拉雅至日本,向南达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少数种类分布于北美东南部、中美至南美巴西.中国有11属,约99种.木兰科的现... 木兰科为亚洲-美洲间断分布科,全世界有15属,24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喜马拉雅至日本,向南达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少数种类分布于北美东南部、中美至南美巴西.中国有11属,约99种.木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根据木兰科的化石记录、系统发育和现代分布,推测其起源时间为早白垩纪,甚至更早.起源地可能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由此向外辐射,向东经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经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向西经西亚、欧洲,通过格陵兰进入北美,然后到达南美;向南经印度支那、马来西亚,直至新几内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形成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南美的木兰科是从北美迁移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科 地理分布 起源
下载PDF
The origin, transmission and clinical therapies 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outbreak——an update on the status 被引量:143
13
作者 Yan-Rong Guo Qing-Dong Cao +6 位作者 Zhong-Si Hong Yuan-Yang Tan Shou-Deng Chen Hong-Jun Jin Kai-Sen Tan De-Yun Wang Yan Yan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93-103,共11页
An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caused by a novel coronavirus(SARS-CoV-2,previously known as 2019-nCoV),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has spread throughout China and received worldwide attention.On 30 January 202... An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caused by a novel coronavirus(SARS-CoV-2,previously known as 2019-nCoV),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has spread throughout China and received worldwide attention.On 30 January 202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officially declared the COVID-19 epidemic as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The emergence of SARS-CoV-2,since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in 2002 and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in 2012,marked the third introduction of a highly pathogenic and large-scale epidemic coronavirus into the human popul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s of 1 March 2020,a total of 87,137 confirmed cases globally,79,968 confirmed in China and 7169 outside of China,with 2977 deaths(3.4%)had been reported by WHO.Meanwhile,several independent research groups have identified that SARS-CoV-2 belongs toβ-coronavirus,with highly identical genome to bat coronavirus,pointing to bat as the natural host.The novel coronavirus uses the same receptor,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as that for SARS-CoV,and mainly spreads through the respiratory tract.Importantly,increasingly evidence showed sustained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along with many exported cases across the globe.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COVID-19 patients include fever,cough,fatigue and a small population of patients appeared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 symptoms.The elderly and people with underlying diseases are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and prone to serious outcomes,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and cytokine storm.Currently,there are few specific antiviral strategies,but several potent candidates of antivirals and repurposed drugs are under urgent investigation.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and discussed the current treatment and scientific advancements to combat the epidemic novel coronavi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origin SARS-CoV-2 Therapy TRANSMISSION
下载PDF
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 被引量:125
14
作者 杨文全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5-130,共6页
文章紧扣当代语言生活的现实,以一般现代汉语教材和语言学词典未列或语焉不详的流行语作为考察对象,着重论述和分析了流行语这种跨层级的语言现象的来源、表现形式及其特征,同时还剖析了目前流行语使用上的若干倾向及其原因。
关键词 来源 表现形式 特征 现代汉语 语言形式 应用
下载PDF
秦岭植物区系的性质、特点和起源 被引量:113
15
作者 应俊生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4年第5期389-410,共22页
秦岭是中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位于北纬32°5′至34°45′;东经104°30′至115°52′,最高峰达3767m。该山区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实的地区之一,约有种子植物3124种,隶属于158科,892属。包括热带属220属,温... 秦岭是中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位于北纬32°5′至34°45′;东经104°30′至115°52′,最高峰达3767m。该山区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实的地区之一,约有种子植物3124种,隶属于158科,892属。包括热带属220属,温带属563属,和中国特有属39属。根据该山区植物区系中各大科、主要植物群落优势种和组成种类的温带性质以及温带属在整个植物区系中的主导地位。该山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具有明显的温带性特点。特有种和非特有种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山区植物区系的特点还表现在高度特有性和以中国-日本森林植物区系为主体方面。 根据古植物学资料分析,秦岭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时间不会晚于晚白垩纪;植物群落的主要成份可能以原地生长的种类为主;秦岭及其邻近古老山区,不仅对自身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具有较大的发生意义,而且对东亚植物区系具有始生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起源 秦岭
下载PDF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被引量:121
16
作者 彭建兵 范文 +8 位作者 李喜安 王庆良 冯希杰 张骏 李新生 卢全中 黄强兵 马润勇 卢玉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33-440,共8页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点研究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分布关系与成生联系,建立构造地裂缝的地质结构模型;将现代物理数值模拟技术与高精度观测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构造活动启动地裂缝灾害的力学机理以及构造作用与抽水作用耦合致裂机理;以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成生与青藏、华北大陆变形的动力学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该区地裂缝与现今中国大陆动力学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驱动力产生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地裂缝 成因 抽水作用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起源的探讨 被引量:109
17
作者 王荷生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89年第1期1-16,共16页
本文根据文献和调查资料,对于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包括半特有属)进行了统计分析,着重根据现知化石资料和一些代表科属的系统发生,结合它们的地理分布探讨了中国特有属的起源问题,初步获得6点结论。主要是中国植物区系的特有性很高,种子... 本文根据文献和调查资料,对于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包括半特有属)进行了统计分析,着重根据现知化石资料和一些代表科属的系统发生,结合它们的地理分布探讨了中国特有属的起源问题,初步获得6点结论。主要是中国植物区系的特有性很高,种子植物中含有321个特有属和10个特有科(皆包括半特有的),约占全国同类属数的10%。包括系统发生和地理分布的各种类群。裸子植物特有属多发生于白垩纪或更早,被子植物古特有属主要发生于晚白垩纪及第三纪各时期,新特有属多发生于新第三纪及其以后,秦岭以南亚热带至热带山地是大多数特有属的分布和分化中心或发源地。即各特有属科主要起源于华南古陆和古地中海东岸,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于中国特有属的形成、发展和分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特有属 起源
下载PDF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特性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102
18
作者 赵劲松 张旭东 +1 位作者 袁星 王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6-130,共5页
土壤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介质多界面体系 .尽管关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研究还不完善 ,但现有的研究表明 ,它是这一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化学组成之一 .由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在C、N、P和S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成土过程、微生物... 土壤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介质多界面体系 .尽管关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研究还不完善 ,但现有的研究表明 ,它是这一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化学组成之一 .由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在C、N、P和S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成土过程、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已成为土壤科学、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提取方法、来源、组成、含量和影响因素、生物有效性及环境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的论述 ,同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提取方法 来源 组成 生物有效性 环境意义
下载PDF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 被引量:106
19
作者 李志清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72,共5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于少数民族的各种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是与少数民族认识水平的发展及他们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少数民族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生了显著的变...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于少数民族的各种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是与少数民族认识水平的发展及他们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少数民族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异 ,这种变异折射出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民族文化 起源 运动本能 经济活动 军事训练 原始信仰 娱乐性 竞技性
下载PDF
中国栽培甜瓜植物的起源、分类及进化 被引量:117
20
作者 林德佩 《中国瓜菜》 CAS 2010年第4期34-36,共3页
甜瓜植物起源于非洲(初生中心)和亚洲(次生中心)。据皮特拉特博士的最新研究:甜瓜Cucumis meloL.种下分类可分成2个亚种和16个变种。甜瓜植物的进化来自于人工选择和3种杂交育种途径。
关键词 甜瓜 起源 分类 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