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环境中铜的光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徐珑 杨曦 +1 位作者 张爱茜 杨洪生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2-416,共5页
水环境中的铜主要以配合物形式存在,大多具有光化学活性。由于铜在光化学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循环可以导致其配体以及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所以铜及其配合物在污染修复技术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水环境中铜的光化学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的铜主要以配合物形式存在,大多具有光化学活性。由于铜在光化学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循环可以导致其配体以及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所以铜及其配合物在污染修复技术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水环境中铜的光化学研究进展以及在多相和均相光催化体系中铜对污染修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 光催化
下载PDF
有机-无机型钝化剂对水稻土镉钝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郭彬 刘琛 +4 位作者 傅庆林 丁能飞 林义成 李凝玉 李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73-1178,共6页
为了降低水稻土镉(Cd)生物有效性,确保水稻安全生产,采用纯土培和盆栽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改性方法、配比条件及施用量下山核桃壳及矾浆对土壤Cd钝化效果的影响,研发了一种有机-无机型Cd钝化剂及其施用方法。结果表明,山核桃壳对Cd的吸附... 为了降低水稻土镉(Cd)生物有效性,确保水稻安全生产,采用纯土培和盆栽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改性方法、配比条件及施用量下山核桃壳及矾浆对土壤Cd钝化效果的影响,研发了一种有机-无机型Cd钝化剂及其施用方法。结果表明,山核桃壳对Cd的吸附能力显著高于矾浆。山核桃壳和矾浆经0.5 M草酸和1 M NaOH加热改性后,Cd最大吸附量分别提高了30%和233%。淹水条件下,改性后的山核桃壳和矾浆按照85%和15%的比例制备的有机-无机型钝化剂可使水稻土醋酸提取态Cd含量降低49.8%。此外,山核桃壳与矾浆按此比例混合后,山核桃壳的分解速率降低,120 d内固定土壤Cd的效果持续稳定。水稻种植前,将该钝化剂按1.0%的添加量(v/v)与Cd污染土壤(Cd<2 mg·kg^(-1))充分混匀,收获的稻米中Cd含量降低了52.1%。本研究结果为山核桃壳、矾浆复配运用于稻田土壤Cd污染的钝化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壳 矾浆 钝化剂 有机物分解
下载PDF
有机质分解对青海湖湖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_(DIC))的影响及其指示意义——来自沉积物捕获器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汪进 金章东 张飞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3年第3期1322-1327,共6页
青海湖沉积物稳定碳同位素常常被用来指示古环境的变化,然而准确地解译其信号需要充分认识溶解无机碳同位素比值(δ^(13)C_(DIC))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本文利用沉积物捕获器连续一年收集的青海湖湖水及颗粒物,通过其中湖水的δ^(13)C_(CD... 青海湖沉积物稳定碳同位素常常被用来指示古环境的变化,然而准确地解译其信号需要充分认识溶解无机碳同位素比值(δ^(13)C_(DIC))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本文利用沉积物捕获器连续一年收集的青海湖湖水及颗粒物,通过其中湖水的δ^(13)C_(CDIC)和细颗粒沉积物中碳酸盐稳定碳同位素(δ^(13)C_(carb))的同步分析,结合湖水δ^(13)C_(DIC)的垂直分布和表层沉积物δ^(13)C_(carb)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探讨了有机质分解在δ^(13)C_(DIC)和δ^(13)C_(carb)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从沉积物捕获器中获得的湖水δ^(13)C_(DIC)的变化主要受控于与外界隔绝后(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但这种(微)生物分解作用并不会影响到δ^(13)C_(carb)比值。这些现象反映了(1)还原环境下(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对水体δ^(13)C_(DIC)有重要影响和(2)青海湖自生碳酸盐主要从上层湖水沉淀,且形成后不再与周围水体发生交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捕获器 溶解无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有机质分解 青海湖
下载PDF
罗非鱼养殖系统潜在有机物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测定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晓娟 曹煜成 +4 位作者 文国樑 袁翠霖 杨莺莺 林小涛 李卓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3-1239,共7页
为筛选新的益生菌菌源,从罗非鱼养殖系统分离筛选6株有机物降解菌,研究其对罗非鱼饲料浸出液和饲料原液的降解能力以及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6株菌对饲料浸出液的有机物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实验72 h后,菌株D51对饲料浸出液有... 为筛选新的益生菌菌源,从罗非鱼养殖系统分离筛选6株有机物降解菌,研究其对罗非鱼饲料浸出液和饲料原液的降解能力以及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6株菌对饲料浸出液的有机物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实验72 h后,菌株D51对饲料浸出液有机物的降解率最高,达53.49%,其次为菌株D11,降解率为48.83%。各菌株对饲料原液的有机物均具有明显降解作用,菌株D51、D11和D45的降解效果最好,实验15 d饲料原液的COD分别降低了52.46%、46.03%和46.03%,饲料干重分别减少了58.25%、53.08%和52.08%。各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所差异,菌株D45对31种碳源表现出很强的代谢活性,菌株D51和D11次之,菌株D52和D53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相对较低。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D1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D45、D51、D52和D53属于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 sp.)。鉴于菌株D11、D45和D51对有机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将其作为降解养殖池塘有机物的备选菌株开展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降解菌株 罗非鱼养殖系统 降解率 碳源利用
下载PDF
DO对有机物降解速率及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高春娣 王淑莹 +1 位作者 彭永臻 殷波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15,共4页
就SBR法处理啤酒废水过程中溶解氧 (DO)对有机物降解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DO浓度对有机物降解速率的影响遵循Monod方程式。当反应过程中DO >2 .0mg/L时 ,有机物比降解速率受DO浓度的影响不大 ;当DO <0 .8mg/L时 ,有... 就SBR法处理啤酒废水过程中溶解氧 (DO)对有机物降解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DO浓度对有机物降解速率的影响遵循Monod方程式。当反应过程中DO >2 .0mg/L时 ,有机物比降解速率受DO浓度的影响不大 ;当DO <0 .8mg/L时 ,有机物比降解速率与DO浓度呈正相关。试验中还求得了DO浓度影响有机物降解速率的动力学常数———氧饱和常数 (KO2 )与有机物最大比降解速率 (Vmax) ,同时对反应过程中不同恒定DO浓度与污泥沉降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废水 污泥沉降 DO 有机物 离解 氧饱和常数
下载PDF
西湖底泥不同供氧条件下有机质降解及CO_2与CH_4释放速率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周启星 朱荫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5,共5页
采用密闭培养实验装置于室温(25℃左右)及pH为75条件下,对西湖底泥中有机质完全降解及转化为CO2和CH4的速率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西湖湖水现有供氧水平(50—86mg(O2)/L)条件下,底泥中有机... 采用密闭培养实验装置于室温(25℃左右)及pH为75条件下,对西湖底泥中有机质完全降解及转化为CO2和CH4的速率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西湖湖水现有供氧水平(50—86mg(O2)/L)条件下,底泥中有机质完全降解的速率最为缓慢,培养期间(42天)平均只有072mg(C)/(kg·d).当湖水供氧水平进一步上升(86→120→160mg(O2)/L),CO2释放速率增加,最大值可达到87mg(C)/(kg·周);当湖水供氧水平下降(86→0mg(O2)/L),CH4释放速率加快,最大值可达到46mg(C)/(kg·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有机质 完全降解速率 污泥处理 降解 模拟
下载PDF
空气提升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周平 钱易 《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9-12,共4页
进行了空气提升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内液体内循环速度、有机物降解动力学、载体表面生物膜脱落与增长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内循环速度分别与反应器高度及升流区表观气速Ug的0.5次方成正比;当内循环流量很... 进行了空气提升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内液体内循环速度、有机物降解动力学、载体表面生物膜脱落与增长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内循环速度分别与反应器高度及升流区表观气速Ug的0.5次方成正比;当内循环流量很大时,反应器可视为CSTR;生物膜的脱落率分别与Ug及膜厚的一次方、载体数量的2/3次方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提升内循环 生物流化床 流化床反应器
下载PDF
Effect of four crop straws on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被引量:27
8
作者 ZHAO Xiu-lan LI Bi-qiong +1 位作者 NI Jiu-pai XIE De-t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32-240,共9页
A 45-d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four crop straws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OM) during composting of sewage sludge. The four crop straws included rape straw, wheat ... A 45-d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four crop straws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OM) during composting of sewage sludge. The four crop straws included rape straw, wheat straw, maize straw and rice straw.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 OM, humic-like substances (HS), fulvic-like acids (FA) and humic-like acids (HA) were determined. The degradation of OM and the formation of HS and HA could be described well by the first-order kinetic model, while the FA content fluctuated during composting. The maximal degradation rates of OM in the compost piles added with rape straw, wheat straw, maize straw and rice straw were 34.7, 46.9, 54.7 and 52.8%, respectively, and the final contents of HS were 118, 128, 141 and 134 g kg-1, respectively, while the humification indices were higher in the compost piles added with maize straw and wheat straw than in those with rice straw and rape straw.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higher hemicellulose content and a lower C/N ratio in crop straw can result in a higher rate of OM degradation and higher contents of HS, while a higher content of lignin can lead to a higher polymerization degree of humic substances in compost piles. The final compost piles added with maize straw has the highest contents of OM, total nitrogen and humus substance as well as the highest values of polymerization degree, while compost piles with rape straw have the highest potassium content and those with rice straw have the highest pH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wage sludge crop straw COMPOSTING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HUMIFICATION
下载PDF
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作用及其评价趋势展望 被引量:23
9
作者 史东梅 金慧芳 蒋光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18-126,共9页
土壤侵蚀是导致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和土壤生产力不稳定的关键驱动因素。该文从水蚀区坡耕地侵蚀控制和生产功能角度,在解析地块尺度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农业活动对坡耕地耕层生态过程作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 土壤侵蚀是导致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和土壤生产力不稳定的关键驱动因素。该文从水蚀区坡耕地侵蚀控制和生产功能角度,在解析地块尺度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农业活动对坡耕地耕层生态过程作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作用、影响效应及作用途径。认为:1)坡耕地耕层质量变化由降雨侵蚀、耕作活动交互作用的生态过程决定,2种作用的时间、空间尺度不同;耕层土壤参数在坡耕地农业生产中作用分为保水、保土、保肥和增产潜力,由地块尺度农作物-耕层耦合效应决定土壤生产能力、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耕层侵蚀性退化方向及程度。2)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作用表现为土壤性质恶化、土壤质量劣化、土地生产力衰退3个方面,耕层土壤物理性质变异程度大于化学性质变异,径流作用导致的土地生产力衰退大于土壤流失作用。3)坡耕地耕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兼顾侵蚀下降、产量提升2个目标,地块尺度诊断指标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抗剪强度、土壤有机质、土壤渗透性可作为合理耕层评价最小数据集;坡耕地合理耕层适宜性分为5级,其诊断指标分级标准宜与土壤侵蚀分级和耕地地力分级衔接。4)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未来应密切关注耕层质量诊断指标最小数据集、坡耕地合理耕层阈值/适宜值分级标准、坡耕地水土流失阻控标准拟定3个主要方向。研究可为深入认识坡耕地侵蚀性退化机制,辨识坡耕地合理耕层调控途径以及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参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有机质 坡耕地 耕层质量 退化作用 合理耕层 诊断指标
下载PDF
超高温预处理对猪粪堆肥过程碳氮素转化与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曹云 黄红英 +5 位作者 孙金金 吴华山 段会英 徐跃定 靳红梅 常志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92-1800,共9页
以猪粪、砻糠为原料,利用自行设计的超高温预处理装置,开展了为期56d的模拟堆肥试验,比较了超高温预处理好氧堆肥(HPC)和常规高温好氧堆肥(CK)过程中碳、氮素转化及损失.结果表明,CK有机质最大降解度(42.58%)比HPC堆体(49.29%)小,但降... 以猪粪、砻糠为原料,利用自行设计的超高温预处理装置,开展了为期56d的模拟堆肥试验,比较了超高温预处理好氧堆肥(HPC)和常规高温好氧堆肥(CK)过程中碳、氮素转化及损失.结果表明,CK有机质最大降解度(42.58%)比HPC堆体(49.29%)小,但降解速率常数(0.1d^(-1))高于HPC(0.07d^(-1)),两种堆肥工艺碳素降解率差异不显著.HPC堆体NH_4^+-N、TN质量分数平均比CK高143.9%、11.2%,而NO_3^--N质量分数则比CK低58.8%.HPC堆肥后期胡敏酸含量及腐殖质聚合程度分别比CK高45.2%~56.8%、59.1%~65.3%.在预处理阶段以及后续堆肥阶段,HPC、CK有机碳损失率分别为48%、51%,氮损失率分别为18%、27%.说明超高温预处理不仅有利于堆肥过程的保氮,而且促进富里酸向胡敏酸的转化,提高了堆肥产品腐殖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预处理 堆肥 氮损失 有机质降解 猪粪
下载PDF
电芬顿反应原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邱珊 柴一荻 +3 位作者 古振澳 杨乐 陈德坤 周桢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4年第9期55-58,共4页
电芬顿法作为一种新型电化学氧化技术,因其强氧化能力以及环境友好的特性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电芬顿反应通过电极产生H2O2和(或)Fe2+,进行一系列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OH。为了提高电子传递速度,产生更多芬顿试... 电芬顿法作为一种新型电化学氧化技术,因其强氧化能力以及环境友好的特性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电芬顿反应通过电极产生H2O2和(或)Fe2+,进行一系列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OH。为了提高电子传递速度,产生更多芬顿试剂,国内外学者研发出不同类型的电芬顿反应器。通过分析电芬顿反应中·OH浓度与有机物浓度间的关系,大多数学者在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基础上确定了反应常数,然而,目前其应用仍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电芬顿技术的效率及机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芬顿 有机物降解 H2O2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序列间歇式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生物制药废水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佘宗莲 李世美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6,共4页
本研究采用好氧SBR法处理生物制药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废水中不需另加氮磷营养物质,当进水CODCr为911~3280mg/L时,在曝气16h条件下,出水CODCr在350mg/L以下,BOD5在80mg/L以下,SS... 本研究采用好氧SBR法处理生物制药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废水中不需另加氮磷营养物质,当进水CODCr为911~3280mg/L时,在曝气16h条件下,出水CODCr在350mg/L以下,BOD5在80mg/L以下,SS在150mg/L以下,皆达到生物制药工业废水二级排放标准。本文还对好氧SBR法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SBR法 生物制药废水 废水处理
全文增补中
子午岭林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13
作者 朱冰冰 李鹏 +1 位作者 李占斌 卢金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4-128,134,共6页
【目的】揭示子午岭林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富县任家台林场子午岭林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系... 【目的】揭示子午岭林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富县任家台林场子午岭林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土地退化过程中,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减少;土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开垦/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随着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或退耕年限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土地开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减少,土壤结构稳定性被破坏,调控能力减弱;土地恢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平均质量直径增大,稳定性增强,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水稳性团聚体 土地退化/恢复 子午岭林区
下载PDF
利用微生物技术改良泥炭土工程性质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桂跃 吴承坤 +2 位作者 刘颖伸 高玉峰 何稼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提出利用微生物技术制备原生菌高浓度菌液,用来加快土中有机质分解速率,实现在较短时间内显著降低有机质含量、改善土的工程性质的目的。为验证其可行性,从昆明市2个场地采取了泥炭土样,研发了2套模型装置,分别模拟厌氧、好氧环境下泥... 提出利用微生物技术制备原生菌高浓度菌液,用来加快土中有机质分解速率,实现在较短时间内显著降低有机质含量、改善土的工程性质的目的。为验证其可行性,从昆明市2个场地采取了泥炭土样,研发了2套模型装置,分别模拟厌氧、好氧环境下泥炭土有机质分解过程,并测试分析了分解后泥炭土的烧失量、界限含水率及一维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厌氧环境下,菌液浸泡的泥炭土生物气产量比纯水浸泡的有大幅度提高,其产气动力学特征符合修正Gompertz模型。好氧环境下,分解30d左右时,2个场地泥炭土烧失量分别减少了10.3%和15.6%,减少量比厌氧环境下的大。界限含水率试验表明,泥炭土液限随微生物分解反应时间的增长有所降低,而塑限变化幅度不大。一维固结蠕变试验表明,有机质分解后的泥炭土次固结系数下降,分解时间越长,次固结系数下降越显著。对新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理论及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该技术有望发展为一项生态友好型的泥炭土地基新型处理方法,改良泥炭土有望成为微生物岩土技术一个潜在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土技术 泥炭土 有机质分解 生物气 烧失量
下载PDF
臭氧催化氧化降解煤化工生化进水有机物的实验及机理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吉坤 李阳 +3 位作者 陈贵锋 刘敏 李文博 何毅聪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837-5844,共8页
研究了臭氧催化氧化降解煤化工生化进水有机物的工艺条件及机理。本文以新疆某煤化工生化进水为研究对象,确定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种类及含量,开展臭氧催化氧化试验,探讨工艺条件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最后以溶解性有机物(DOM)为... 研究了臭氧催化氧化降解煤化工生化进水有机物的工艺条件及机理。本文以新疆某煤化工生化进水为研究对象,确定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种类及含量,开展臭氧催化氧化试验,探讨工艺条件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最后以溶解性有机物(DOM)为对象,解析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废水中主要为苯酚及腐殖酸;最佳工艺参数为催化剂投加量1.2L/L、臭氧浓度500mg/L、臭氧通气量2.5m^(3)/h;反应后各组分的UV_(254)均下降,去除率从高到低为疏水性中性物质(HoN)>亲水性碱性物质(HiB)>疏水性碱性物质(HoB)>亲水性酸性物质(HiA)>疏水性酸性物质(HoA)>亲水性中性物质(HiN),富里酸类、腐殖酸类、蛋白质类及溶解性生物代谢产物等荧光强度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催化氧化 煤化工 难降解有机物 降解规律 溶解性有机物
下载PDF
Importance of hydrogenotrophic, aceticlastic and methylotrophic methanogenesis for methane production in terrestrial, aquatic and other anoxic environments: A mini review 被引量:13
16
作者 Ralf CONRAD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5-39,共15页
Microbial methanogenesis is a major source of the greenhouse gas methane(CH4).It is the final step in the anaerob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when inorganic electron acceptors such as nitrate,ferric iron,or sulfat... Microbial methanogenesis is a major source of the greenhouse gas methane(CH4).It is the final step in the anaerob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when inorganic electron acceptors such as nitrate,ferric iron,or sulfate have been depleted.Knowledge of this degradation pathway is important for the creation of mechanistic models,prediction of future CH4 emission scenarios,and development of mitigation strategies.In most anoxic environments,CH4 is produced from either acetate(aceticlastic methanogenesis)or hydrogen(H2)plus carbon dioxide(CO2)(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esis).Hydrogen can be replaced by other CO2-type methanogenesis,using formate,carbon monoxide(CO),or alcohols as substrates.The ratio of these two pathways is tightly constrained by the stoichiometry of conversion processes.If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s complete(e.g.,degradation of straw in rice paddies),then fermentation eventually results in production of acetate and H2 at a ratio of>67%aceticlastic and<33%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sis.However,acetate production can be favored when heterotrophic or chemolithotrophic acetogenesis is enhanced,and H2 production can be favored when syntrophic acetate oxidation is enhanced.This typically occurs at low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s,respectively.Thus,temperature can strongly influence the methanogenic pathway,which may range from 100%aceticlastic methanogenesis at low temperatures to 100%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esis at high temperatures.However,if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s not complete(e.g.,degrad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the stoichiometry of fermentation is not tightly constrained,resulting,for example,in the preferential production of H2,followed by 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esis.Preferential production of CH4 by either aceticlastic or 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esis can also happen if one of the methanogenic substrates is not consumed by methanogens but is,instead,accumulated,volatilized,or utilized otherwise.Methylotrophic methanogens,which can use methanol as a substrate,are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 ACCEPTOR FERMENTATION METHANOGENIC PATHWAY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pH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temperature Wood-Ljungdahl PATHWAY
原文传递
微生物降解影响下湖泊草源DOM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任浩宇 姚昕 马飞扬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989-4997,共9页
通过微生物降解实验以及荧光滴定法研究草源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性的不同以及铜(Cu)与草源DOM在微生物降解影响下的相互作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PARAFAC分析显示,草源DOM含有3个荧光组分,新鲜的草源DOM以类蛋白质组分C2为主,微生物降... 通过微生物降解实验以及荧光滴定法研究草源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性的不同以及铜(Cu)与草源DOM在微生物降解影响下的相互作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PARAFAC分析显示,草源DOM含有3个荧光组分,新鲜的草源DOM以类蛋白质组分C2为主,微生物降解之后类腐殖质组分C1和C3成为草源DOM中的主要物质.二维相关光谱(2D-COS),表明类蛋白物质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比类腐殖物质有着更高的敏感度和更快降解速率.并且随着Cu的增加,草源DOM中所有组分的荧光强度在微生物降解前后均发生明显猝灭.草源DOM原始样品中类腐殖质组分的络合常数大于类蛋白质组分,说明相比于类蛋白质组分,原始草源DOM中的类腐殖质组分有着更高的金属结合能力.而类蛋白质组分的络合常数在微生物降解之后的草源DOM中却高于类腐殖质组分.微生物降解对草源DOM的光谱特性以及金属结合能力有着显著影响,并对湖泊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生态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质 微生物降解 荧光猝灭 2D-COS 金属结合能力
下载PDF
纳帕海退化湿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莫剑锋 田昆 +2 位作者 陆梅 常凤来 李宁云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5-28,共4页
对云南省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受不同强度人为活动干扰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学特征值和土壤退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水平空间分异为沼泽>沼泽化草甸>垦后湿地>草甸,变异... 对云南省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受不同强度人为活动干扰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学特征值和土壤退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水平空间分异为沼泽>沼泽化草甸>垦后湿地>草甸,变异程度为44.68%,垂直空间分异上差异显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亚表层,变异程度沼泽化草甸63.32%,草甸54.95%,垦后湿地49.93%,土壤退化指数定量反映了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湿地土壤有机质的退化程度,即原生沼泽随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加剧而退化程度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退化湿地 土壤有机质 空间变异 土壤退化指数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中硫的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罗莎莎 万国江 《四川环境》 2000年第3期1-3,共3页
湖泊沉积物中的硫是控制氧化还原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湖泊硫酸盐还原作用主要发生在沉积物表层几厘米范围内 ,界面硫酸盐还原具有双重环境效应。硫酸盐还原主要形成黄铁矿和有机硫 ,黄铁矿的生成要受到沉积物中硫酸盐、有机质以及铁氧... 湖泊沉积物中的硫是控制氧化还原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湖泊硫酸盐还原作用主要发生在沉积物表层几厘米范围内 ,界面硫酸盐还原具有双重环境效应。硫酸盐还原主要形成黄铁矿和有机硫 ,黄铁矿的生成要受到沉积物中硫酸盐、有机质以及铁氧化物活性的控制。单硫化物不稳定 ,并且会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硫酸盐还原 硫循环 地球化学 降解
下载PDF
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退化过程土壤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林春英 李希来 +2 位作者 金惠瑛 何生存 Jay Gao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3期243-249,共7页
笔者从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地理地形指标和土壤指标出发,分析和研究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的酸碱值大于p H 7时,p H随退化程度加剧有明显减少;随着退化梯度的加剧,土... 笔者从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地理地形指标和土壤指标出发,分析和研究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的酸碱值大于p H 7时,p H随退化程度加剧有明显减少;随着退化梯度的加剧,土壤含水量减少,草土比也逐渐减小;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退化土壤为松砂土,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小于0.01 mm物理黏粒含量基本上呈现减少的趋势;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主要养分在垂直方向上都表现出上层高于下层的规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随着湿地退化都呈现了逐渐减少的规律。多重比较的结果,全N、全K和有机质,在退化阶段5与阶段1、阶段2、阶段3和阶段4之间差异显著(P<0.05),阶段1、阶段2、阶段3和阶段4之间差异不显著;碱解N在退化阶段2与阶段5之间差异显著(P<0.05),阶段1、阶段3和阶段4之间差异不显著;全P、速效P和速效K在河漫滩湿地退化过程中差异虽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随着退化进展,速效P是呈现出减少趋势,全P和速效K呈现出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河漫滩湿地 土壤特征 土壤有机质 退化演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