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洋浦湾近百年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的环境沉积记录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海丽 郑玉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103,共9页
2005年8月在海南洋浦湾内湾取得1根柱状样,在铅-210定年的基础上分析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值(δ13C)、总氮含量及其同位素值(δ15N)、生物硅含量、重金属(镍、镉、铬、铜、锌、铅)含量及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含量... 2005年8月在海南洋浦湾内湾取得1根柱状样,在铅-210定年的基础上分析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值(δ13C)、总氮含量及其同位素值(δ15N)、生物硅含量、重金属(镍、镉、铬、铜、锌、铅)含量及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含量等参数发现,111cm至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总氮、生物硅含量升高,特别是从45cm至表层,它们的含量明显增加,说明该湾内有富营养化趋势。由有机碳与总氮的原子比和有机碳同位素指示的物源信息可知,该湾内有机质来源为藻类和陆源脉管植物的混合,且以陆源输入为主。陆源有机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17。自23cm至表层有机碳同位素明显偏轻,氮同位素偏重。从111cm至表层,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含量升高。综合分析各环境指标可知,洋浦湾近百年来环境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以前、7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至21世纪初,洋浦湾经历了未污染期、轻度污染期、显著污染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浦湾 生源物质 氮稳定同位素 富营养化 重金属 有机氯农药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及其稳定性同位素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储炳银 李培玺 +3 位作者 孙孟瑶 王晶晶 滕臻 徐小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0-107,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及其稳定性同位素的影响,探讨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及其周转特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查湾自然保护区内全面勘查基础... 【目的】通过分析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及其稳定性同位素的影响,探讨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及其周转特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查湾自然保护区内全面勘查基础之上选取6个标准样地,设置对照(CK,不添加氮和磷)、氮加磷(N+P,添加N 100 kg·hm^(-2)a^(−1)+P 50 kg·hm^(-2)a^(−1))和氮(N,添加100 kg·hm^(-2)a^(−1))添加试验,分析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和不同土层下SOC、TN和土壤δ^(13)C、δ^(15)N之间的差异。【结果】1)连续5 a氮磷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和土壤碳氮比(C/N)无显著影响(P>0.05),SOC、TN大小依次为CK>N处理>N+P处理,土壤C/N大小为N处理>CK>N+P处理,均是N+P处理最小;2)连续5 a氮磷添加对土壤δ^(13)C、δ^(15)N丰度无显著影响(P>0.05),δ^(13)C、δ^(15)N丰度值大小均表现为N+P处理>N处理>CK;3)SOC、TN和土壤C/N比在不同处理下0~1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P<0.001),而土壤δ^(13)C、δ^(15)N值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除CK两土层间无显著性差异外,N和N+P处理下10~20 cm土层土壤δ^(13)C均显著高于0~10 cm土层,N+P处理显著提高了10~20 cm土层δ^(15)N丰度。【结论】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土壤C/N影响不甚显著,其长期动态变化有待进一步的监测分析;氮磷添加对土壤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的影响也不显著,但是氮磷添加均显著增加了下层土壤的δ^(13)C、δ^(15)N丰度,未来可结合土壤微生物做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壤有机碳 碳氮比 稳定性同位素
下载PDF
东北地区典型湖沼沉积物溶解态有机质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以库里泡为例
3
作者 黄晏宇 刘婷婷 +4 位作者 王桂燕 储昭升 高思佳 潘云凤 郑丙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76,I0002,I0003,共14页
溶解态有机质(DOM)是湖泊沉积物的重要组分,解析DOM的组成和来源对于深入理解湖泊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5月和8月采集了大庆市库里泡表层及柱状沉积物、泡内水生物(浮游藻类、挺水植物... 溶解态有机质(DOM)是湖泊沉积物的重要组分,解析DOM的组成和来源对于深入理解湖泊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5月和8月采集了大庆市库里泡表层及柱状沉积物、泡内水生物(浮游藻类、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岸边土壤、陆生C3和C4植物、禽畜粪便以及城镇污水等样品,分析了样品DOM的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组成及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并利用IsoSource软件计算了不同来源样品对沉积物DOM的贡献率。结果显示:(1)库里泡内表层沉积物DOM的δ13C和δ15N组成存在季节性差异,5月δ^(13)C和δ^(15)N均值分别为-25.54‰和9.02‰,8月分别为-26.81‰和8.40‰。(2)库里泡内柱状沉积物DOM的δ^(13)C和δ^(15)N组成在垂直方向存在差异,表层(0~3 cm)δ^(13)C和δ^(15)N均值分别为-26.58‰和9.04‰,深层(3~30 cm)均值分别为-25.40‰和10.61‰。(3)表层沉积物DOM的三维荧光组分存在季节性差异。5月以类腐殖质荧光组分为主,占比为87.89%,HIX和BIX分别为6.27和0.67;8月蛋白类荧光组分占比为49.58%,HIX和BIX指数均值分别为1.72和0.87。(4)5月表层沉积物DOM外源输入占比为61%,以土壤(21.40%)和城镇污水(18.08%)为主;而8月内源贡献占比稍高(55.10%),且以挺水植物为主(48.68%)。(5)柱状沉积物(0~30 cm)不同深度DOM来源组成相近,主要为城镇污水、沉水植物/藻和挺水植物,贡献率均值分别为42.13%、25.07%和18.53%。整体上,库里泡沉积物DOM来源主要受到流域内人类活动及气候特征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我国东北地区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迁移转化及累积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里泡 沉积物 溶解态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 碳氮稳定同位素 来源解析
下载PDF
2016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晓峰 刘东艳 +1 位作者 吴辉 王玉珏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5-74,共10页
2016年夏季,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5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分析样品的粒级组成、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其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等相关指标,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 2016年夏季,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5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分析样品的粒级组成、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其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等相关指标,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与海域周边陆源有机质输入、沉积物粒径及海流影响密切相关,长江口外南侧海域和浙江外海泥质区是TOC、TN的高值区(TOC>0.5%,TN>0.08%),长江口北侧的砂质粉砂区为低值区(TOC<0.4%,TN<0.05%)。δ^13C(-23.94^-20.49‰)与TOC/TN(6.45~11.16)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数值范围显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是海洋和陆地来源的混合;通过分析陆源有机碳的相对贡献率(f:13.00~58.45%)与海源有机碳(TOCmarine:0.12~0.55%)可知,陆海物质来源比例的变化与离岸距离及长江冲淡水的路径密切相关,海源有机质在123°E以东海域显著增加。δ^15N(3.66~5.38)的数值显示,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氮的来源受该海域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对氮来源的指示方面需要进一步联合其他相关参数进行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沉积物 有机质 碳、氮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不同肥力棕壤玉米根茬和茎叶残体碳氮的固定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佳燕 孙良杰 +2 位作者 马南 王丰 汪景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4664-4677,共14页
【目的】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碳固定和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玉米不同部位残体碳、氮在土壤中的固定特征,明确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培肥机制。【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采集不施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 【目的】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碳固定和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玉米不同部位残体碳、氮在土壤中的固定特征,明确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培肥机制。【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采集不施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土壤分别作为低肥力(LF)和高肥力(HF)土壤,并分别与^(13)C和^(15)N双标记的玉米茎叶(S)、玉米根茬(R)混合,在25℃条件下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试验于第1、30、60、180和360天取样并测定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其同位素丰度,分析玉米不同部位残体碳、氮在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中的固定特征。【结果】添加玉米残体显著提高土壤SOC,一年后仍能提高14.0%。添加玉米残体后,土壤系统中有一小部分氮素可能以反硝化方式流失,且外源玉米残体氮和土壤原有老氮均有损失。与添加根茬相比,添加茎叶更有利于外源新碳、氮的增加,而且具有更强的激发老碳、氮分解/损失的效应,不利于土壤老碳、氮的固持;根茬残体则更趋向于被分解,使土壤老碳、氮得到相对的保护和固定。外源残体碳虽然在低肥力土壤中的固定较少,但是对低肥力土壤碳库的提升具有更大的贡献。添加残体后低肥力土壤的C/N和^(13)C/^(15)N(代表土壤中来自于外源残体的C/N)显著高于高肥力土壤。但本研究结果表明^(13)C/^(15)N并不是限制低肥力土壤中残体分解和固定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底物长期选择条件下的特异性土著土壤微生物群落较为稳定,对于外源有机质加入的干扰具有抵抗力造成的。【结论】土壤中添加玉米不同部位残体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碳、氮水平,但其内在的残体新碳/氮和土壤老碳/氮的固定策略相异。低肥力土壤较高肥力土壤对外源碳的固定少,其对不同部位残体的固定在本研究中并不受到来自于外源残留残体C/N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残体 土壤肥力水平 土壤碳氮固定 稳定同位素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