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166
1
作者 金峰 杨浩 +1 位作者 蔡祖聪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2-528,共7页
阐明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统计的重要意义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的最新进展 ,探讨了一种较为精确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方法并列举了计算实例 。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储量统计 密度 计算方法
下载PDF
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李跃林 胡成志 +1 位作者 张云 文锦柱 《福建林业科技》 2004年第4期4-7,共4页
对鹤山几种不同人工林的土壤碳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作用下的土壤碳储量存在差异。人工林地、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同一深度不同人工林有机碳含量比较 :木荷林土壤最高 ,大叶相思林土壤最低。全氮的变化趋... 对鹤山几种不同人工林的土壤碳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作用下的土壤碳储量存在差异。人工林地、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同一深度不同人工林有机碳含量比较 :木荷林土壤最高 ,大叶相思林土壤最低。全氮的变化趋势也与有机碳一样 ,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计算结果为 :柠檬桉 10 5 6 7t·hm-2 ,湿地松10 4 6 1t·hm-2 ,马占相思 114 6 2t·hm-2 ,大叶相思 71 4 9t·hm-2 ,木荷 12 7 6 6t·hm-2 ,草地 89 31t·hm-2 。据此认为 ,植树造林是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有效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 碳储量 木荷 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大叶相思 土壤深度 增加 植树造林 变化趋势
下载PDF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CO_2浓度垂直分布 被引量:37
3
作者 易志刚 蚁伟民 +3 位作者 丁明懋 周丽霞 张德强 王新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1-615,共5页
选取鼎湖山3种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按0~15,15~30,30~45cm土层取样,测量了各土层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熏蒸培养法测量了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同时用气象色谱法测量了地表和土壤15、30、45、60cm处... 选取鼎湖山3种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按0~15,15~30,30~45cm土层取样,测量了各土层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熏蒸培养法测量了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同时用气象色谱法测量了地表和土壤15、30、45、60cm处CO2体积分数,并用静态箱/碱石灰吸收法测量了土壤呼吸速率。结果如下:(1)随土层的加深,SOC质量分数降低,0~15cmSOC显著高于其他两层,季风常绿阔叶林SOC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植被类型;(2)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规律一致,0~15cm土壤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两层;(3)0~3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占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81%~92%,随土层加深微生物生物量迅速降低。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比值表明,三种植被类型土壤均处于土壤碳积累中,深层土壤碳积累程度高于表层;(4)土壤CO2浓度随土层的加深迅速升高,主要与土壤透气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CO2 垂直分布 鼎湖山
下载PDF
浙江省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和茶(Camellia sinensis)园土壤碳库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黄承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1年第7期55-57,共3页
采用重铬酸钾-浓硫酸容量法,研究了中亚热带东部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和茶(Camellia sinensis)园土壤有机碳储量,得出毛竹林和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24.6、92.2t/hm2;进一步估算出浙江省毛竹林和茶园土壤有机碳储量为9.9... 采用重铬酸钾-浓硫酸容量法,研究了中亚热带东部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和茶(Camellia sinensis)园土壤有机碳储量,得出毛竹林和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24.6、92.2t/hm2;进一步估算出浙江省毛竹林和茶园土壤有机碳储量为9.94×107、4.67×107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茶园 有机碳储量
下载PDF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庆强 沈承德 +4 位作者 孙彦敏 彭少麟 易惟熙 李志安 姜漫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9-474,共6页
根据鼎湖山若干海拔部位土壤剖面薄层取样样品有机质含量、14 C测年及δ13C结果 ,研究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 .结果表明 ,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深度特征受控于剖面发育进程 ,与有机质组成及其分解过程密切相关 .植被枯落... 根据鼎湖山若干海拔部位土壤剖面薄层取样样品有机质含量、14 C测年及δ13C结果 ,研究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 .结果表明 ,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深度特征受控于剖面发育进程 ,与有机质组成及其分解过程密切相关 .植被枯落物成为表土层有机质以及表土层被埋藏后的有机质更新过程 ,均存在碳同位素分馏效应 ,有机质δ13C显著增大 .相对于地表植被枯落物δ13C ,表土层有机质δ13C增幅取决于表土有机质更新速率 .表土有机质δ13C与植被枯落物δ13C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 ,说明植被构成随海拔升高呈规律性变化 .这与鼎湖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一致 .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 深度特征类似 ,有机质含量深度特征一致 ,有机质14 C表观年龄自上向下增加 .这是剖面发育过程中有机质不断更新的结果 .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最大值深度与14 C弹 穿透深度的成因和大小不同 ,均反映地貌与地表植被对有机碳同位素深度分布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碳同位素 碳循环 亚热带 鼎湖山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主要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斌 满秀玲 王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9-91,95,共4页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北部两类主要沼泽湿地(柴桦—笃斯越桔和落叶松—杜香)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与积累特征,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凯氏定氮仪分别测定了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并用环刀法测定了土壤密度。结果表明:两类...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北部两类主要沼泽湿地(柴桦—笃斯越桔和落叶松—杜香)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与积累特征,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凯氏定氮仪分别测定了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并用环刀法测定了土壤密度。结果表明:两类湿地剖面有机碳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储碳层和淀积层;上层的储碳层厚度约为10 cm,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20.09、74.93 g·kg-1,全氮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8.36、3.75 g·kg-1;下层的淀积层(10~50 cm)内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较低。两类湿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与剖面深度呈指数下降趋势,有机碳、全氮与土壤密度之间相关极显著(P<0.01)。柴桦—笃斯越桔湿地和落叶松—杜香湿地0~5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66×104、1.19×104t.km-2,全氮储量分别为1.43×103、703 t.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湿地 有机碳 全氮 分布特征 储量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植被主要演替群落土壤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鹏 陈骏 +2 位作者 崔迎春 丁访军 朱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81-186,共6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3种演替换群落喀斯特乔木林、次生林和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3种演替换群落喀斯特乔木林、次生林和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的差异,以及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3种不同演替群落在整个剖面上(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表现均为喀斯特乔木林(81.9508 g/kg、11.631 1 kg/m2)>次生林(52.171 2 g/kg、10.744 7 kg/m2)>灌木林(38.380 4 g/kg、7.411 8 kg/m2);②3种不同演替群落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 cm有机碳含量为喀斯特乔木林107.259 4g/kg、次生林63.203 1 g/kg和灌木林51.226 7 g/kg,分别是其整个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均值的1.31、1.21和1.33倍;土壤有机碳密度均以0~10 cm为最大,分别占整个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的55.11%、54.44%和63.50%,介于6.41~4.71 kg/m2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表聚性;③3种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速效K和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不同演替群落影响其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子不同;各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回归方程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以正确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喀斯特 茂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细柄阿丁枫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2 位作者 邢世和 邹双全 崔纪超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研究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与有机碳贮量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 研究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与有机碳贮量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都是以大团聚体(〉0.25mm)为主,占了干土质量的85%以上.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变化差异不明显,但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22.62%~51.78%,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更为严重.2种林分的大于2.0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0.25~O.5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低,在大团聚体中呈现出随粒径增加,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贮量明显下降,下降是由各粒径团聚体碳质量比减小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细柄阿丁枫 杉木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海河流域平原区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和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素荣 张燕 +2 位作者 杨俊泉 贺福清 高学生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5年第4期305-310,共6页
基于2003年以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积累的大量表、深层土壤有机碳、全碳分析数据,以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为基本计算单元,本文重点对海河流域平原区土壤碳密度与碳储量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河流域表、深层土壤全碳和... 基于2003年以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积累的大量表、深层土壤有机碳、全碳分析数据,以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为基本计算单元,本文重点对海河流域平原区土壤碳密度与碳储量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河流域表、深层土壤全碳和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总体均表现为"北东呈带、区域连片","南部高于北部,山前高于平原,城市高于农田"的特征。从土壤类型上看,湿潮土的有机碳密度最高,为17.92 kg/m^2,其次为石灰性褐土,达到15.49 kg/m^2,草甸风沙土的有机碳密度最低,为7.9 kg/m^2;有机碳密度最大者与最小者相差将近2倍。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的有机碳密度最高,这与近年来推广的秸秆还田和人工施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库 有机碳 碳密度 碳储量 海河流域 平原区
下载PDF
安徽省江淮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历史变化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贾十军 梁红霞 +1 位作者 邢润华 陈富荣 《安徽地质》 2012年第1期40-42,共3页
本文根据安徽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以及1980年安徽省土壤第二次普查数据对安徽省江淮流域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1980年,本区近20年间碳储量增加了7060228吨。从碳汇、碳源面积衡量,区... 本文根据安徽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以及1980年安徽省土壤第二次普查数据对安徽省江淮流域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1980年,本区近20年间碳储量增加了7060228吨。从碳汇、碳源面积衡量,区内碳汇面积较碳源面积多7700km2。区内总体为碳汇区。江淮流域表层土壤中碳储量碳源区主要沿长江带分布,碳汇区主要沿江淮分水岭及沿淮、淮北地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有机碳储量 碳源 碳汇
下载PDF
植被修复初期对贵州高原喀斯特湿地湖滨带碳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云杰 田鑫 +1 位作者 张明意 王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785-7795,共11页
以贵州草海保护区(海拔约为2171.7 m)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不同地貌环境(非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及植被修复地貌)下,保护区内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准确估... 以贵州草海保护区(海拔约为2171.7 m)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不同地貌环境(非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及植被修复地貌)下,保护区内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准确估算保护区内碳组分储量及其固碳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地貌下有机碳(SOC)含量、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与土层深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即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2)在0—50 cm土层中喀斯特地貌与非喀斯特地貌下土壤团聚体均以>0.2 mm粒级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0.125 mm粒级含量最低。(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组分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增强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同时也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有机碳 植被修复 草海保护区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根层土壤碳活性与储量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彬 鞠佳伶 +4 位作者 罗承德 刘牧 张健 白景文 雷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根层土受植物地下部分生命活动、代谢影响最直接和最强烈,其碳活性与储量特征对土壤质量改变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极高的灵敏性。以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及邻近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根层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等碳活性以... 根层土受植物地下部分生命活动、代谢影响最直接和最强烈,其碳活性与储量特征对土壤质量改变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极高的灵敏性。以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及邻近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根层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等碳活性以及碳密度、碳储量特征,可为该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根层土的土壤碳密度为(0.14±0.007)~(101.16±0.301)kgC/m2,碳储量为(30.2±1.51)~(21850.6±65.02)kg。相对于干旱河谷,交错带根层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等碳活性更强,为沿交错带逐步向下改善土壤环境抑制干旱河谷区上延提供了较好的碳素环境。尽管交错带天然林植被面积较小,但其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丰度指数因物种优势和所在山地垂直带谱中所处的相对有利位置,显著高于干旱河谷。在交错带内部,以高山栎为优势种的根层土具有更强的储碳能力,是包括退耕还林地在内的自然或人工植被调控生态工程建设中重要造林树种和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 根层土 碳活性 碳密度 碳储量
下载PDF
长潭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友胜 黄国阳 +2 位作者 郑定华 周毅 苏志尧 《热带林业》 2009年第3期23-26,共4页
在分析长潭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土壤有机碳分布时,本研究发现,不同功能区土壤有机碳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不同功能区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0~5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实验区〉缓冲区... 在分析长潭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土壤有机碳分布时,本研究发现,不同功能区土壤有机碳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不同功能区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0~5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5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缓冲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大于核心区与实验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长潭自然保护区 功能区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县域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以洪江市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江 《时代农机》 2015年第9期127-130,共4页
基于农业部第三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县洪江市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数据成果,运用ArcGIS技术对洪江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估算,对洪江市耕地表层土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估算结果分析了不同类... 基于农业部第三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县洪江市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数据成果,运用ArcGIS技术对洪江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估算,对洪江市耕地表层土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估算结果分析了不同类型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研究发现洪江市面积加权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1.50t/hm2,储量为1.20×106t。洪江市耕地土壤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东南地区较高,西部中部及流域地区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耕地表层土壤 碳密度 碳储量
下载PDF
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庆令 李清彩 +3 位作者 李元仲 姬永红 庞成宝 申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05-511,共7页
济宁市南部区域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优质大蒜、优质稻米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土壤有机碳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土壤改良、作物质量和产量提高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 济宁市南部区域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优质大蒜、优质稻米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土壤有机碳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土壤改良、作物质量和产量提高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济宁南部煤田地区作为典型区域,以耕作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9件耕作层土壤样品,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土壤样品中有机碳含量。经统计分析发现,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92~4.83kg/m2之间,有机碳密度的加权平均值为4.03kg/m2,高于中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值2.97kg/m2;通过壤质类型分类而估算的有机碳总储量为4.57×109 kg,通过土壤利用方式分类而估算的有机碳总储量为4.53×109 kg,二者基本吻合;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富集程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耕作层土壤中氮含量与有机碳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24 9;另外,有机碳富集程度与秸秆返田规模也有着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不仅为研究区今后开展耕作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也为区域生态平衡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有机碳丰度指数 耕作层 济宁
下载PDF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120
16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3 位作者 Sandra Brown 周国逸 张倩媚 李德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基于 6 1个土壤剖面的数据 ,分析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4种自然植被类型 (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地灌木草丛 )和 4种次生植被类型 (马尾松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灌丛 )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及... 基于 6 1个土壤剖面的数据 ,分析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4种自然植被类型 (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地灌木草丛 )和 4种次生植被类型 (马尾松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灌丛 )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如下 :(1)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除 >4 0 cm土层外 ,自然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次生植被类型。 (2 )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一样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两大植被类型间比较 ,除山地灌木草丛 >4 0 cm土层外 ,自然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都高于所有的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 ,各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在 30 .9~ 12 7.9t/ hm2间 ,总平均为 73.9t/ hm2。 (3)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厚度平均为36 .7~ 73.3cm,总平均为 5 6 .4 cm。除了山地常绿阔叶林外 ,土壤厚度基本上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4)保护区各植被类型总面积为 10 2 8.4 hm2 ,土壤总碳贮量为 72 2 87.0 t,其中 0~ 10、10~ 2 0、2 0~ 4 0 cm和 >4 0 cm四个土层分别占 32 .0 %、2 0 .6 %、2 5 .8%和 2 1.6 %。自然植被土壤碳贮量在表层 (0~ 2 0 cm)的比重比次生植被的高。所有的植被类型中 ,混交林碳贮量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碳密度 碳贮量 碳分配 鼎湖山
下载PDF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扩张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44
17
作者 吴家森 姜培坤 王祖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9-692,共4页
为了解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扩张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在毛竹扩张水平方向上设置毛竹纯林、竹-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3种林分样地,分别采集土壤,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扩张,林地表层土壤水解氮含量明显提高... 为了解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扩张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在毛竹扩张水平方向上设置毛竹纯林、竹-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3种林分样地,分别采集土壤,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扩张,林地表层土壤水解氮含量明显提高,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但对土壤pH值、全氮、全磷含量影响不大;土壤水溶性碳、微生物量碳、矿化态碳均随着毛竹的扩张,其含量不断增加,与针-阔混交林相比,分别增加了50.3%、36.5%和66.1%,且扩张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率也随着毛竹的扩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土壤肥力 土壤活性碳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区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碳储量及固碳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29
18
作者 胡杰龙 辛琨 +2 位作者 李真 高春 颜葵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为例,利用遥感判读、野外调查和采样数据,采用经验公式和实验室分析方法,计算了12种红树群落植物和土壤的固碳量,得到海南东寨港红树群落的固碳总量为29.56×104t,单位面积固碳量为187.54 t/hm2,其中,土壤... 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为例,利用遥感判读、野外调查和采样数据,采用经验公式和实验室分析方法,计算了12种红树群落植物和土壤的固碳量,得到海南东寨港红树群落的固碳总量为29.56×104t,单位面积固碳量为187.54 t/hm2,其中,土壤固碳量达到90.99%;最后,运用碳税法计算东寨港红树林固碳功能价值为2.75×108元,单位面积红树林的固碳功能价值为17.44×104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功能 红树林群落 土壤有机碳 价值估算 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西藏地区土壤表层和全剖面背景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22
19
作者 范宇 刘世全 +1 位作者 张世熔 邓良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834-2846,共13页
根据西藏2607个土壤剖面资料和1:200万土壤图的数字化处理,按地区以制图单元土壤亚类为基础估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R),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地区的SOCD平均为7.48 kg m^-2,并随土壤类型而变化,以... 根据西藏2607个土壤剖面资料和1:200万土壤图的数字化处理,按地区以制图单元土壤亚类为基础估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R),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地区的SOCD平均为7.48 kg m^-2,并随土壤类型而变化,以山地铁铝土最高(29.2 kg m^-2),其后依次是山地淋溶土(16.6 kg m^-2)、高山草甸型土壤(12.2 kg m^-2)、山地半淋溶土(9.2kgm^-2)、高山草原型土壤(3.7kg m^-2)等,而以寒冻土(1.6kg m^-2)和高山荒漠土(1.3kg m^-2)为最低.同时土壤表层(0~20cm)的SOCD平均为4.27 kg m^-2,占全剖面总量的57﹪,反映西藏地区土壤有机碳库(SOCP)对环境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西藏SOCD具有独特的水平地带分布,即自藏东南向西北逐次降低,由此可大体分为高(Ⅰ)、中(Ⅱ)、低(Ⅲ)、极低(Ⅳ)4个碳密度带,其平均SOCD分别为21、10、4、<2 kg m^-2;各带SOCD又有不同的垂直分布,总趋势是由复杂到简单,但均以最高位置的寒冻土极低碳密度为终点.(3)西藏SOCR总计为8.23 Pg,占全国SOCR总量的9.14﹪.各地SOCR分布极不平衡:就各碳密度带的SOCR相对比例(占西藏全区总量﹪)而言,Ⅰ、Ⅱ、Ⅲ、Ⅳ带分别为25﹪、50﹪、22﹪、3﹪,其中Ⅰ、Ⅱ带合计的土壤面积仅占45﹪,而SOCR却占75﹪,因而是西藏SOCP的主体;而反映土壤储碳能力的丰度指数(R)则分别为2.82、1.37、0.53、0.23.就各地区的SOCR而言,以那曲地区最大(2.19Pg),拉萨地区最小(0.31Pg);而R值则是林芝>山南>拉萨>昌都>日喀则>那曲>阿里.这些结果将为全球变化研究与区域环境评价提供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 土壤有机碳储量(SOCR) 空间分布
下载PDF
秦岭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特征 被引量:19
20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1 位作者 王得祥 赵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6-160,共5页
【目的】精确估计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方法】基于林下灌木、草本群落特征数据,采用分层抽样法确定研究区土壤剖面的调查数量,对调查样地上、中、下3“层”的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与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植物物... 【目的】精确估计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方法】基于林下灌木、草本群落特征数据,采用分层抽样法确定研究区土壤剖面的调查数量,对调查样地上、中、下3“层”的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与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上“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较小,变化幅度为56.60-71.98 Mg/hm^2,变异系数为8.26%;而“中、下”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波动较大,变化幅度为22.83-59.45和38.33-85.82 Mg/hm^2,变异系数分别为15.91%和22.94%;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95%的可靠性下,抽样估计的相对误差为±11.13%时,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为(60.492±6.73)Mg/hm^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72.59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天然次生油松林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碳贮量 分层抽样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