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地区3种水稻土不同温度培养中有机碳库变化及其对升温的响应 被引量:27
1
作者 周运超 潘根兴 +2 位作者 李恋卿 张旭辉 张平究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51,共6页
全球变暖下土壤有机碳储存的变化是土壤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选择了 3种太湖地区代表性水稻土的表层土壤 ,分别进行 2 0℃和 2 5℃的室内恒温培养 ,监测培养过程中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动态 ,试图了解... 全球变暖下土壤有机碳储存的变化是土壤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选择了 3种太湖地区代表性水稻土的表层土壤 ,分别进行 2 0℃和 2 5℃的室内恒温培养 ,监测培养过程中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动态 ,试图了解这些土壤的有机碳分解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点 .结果表明 ,这些土壤培养中总有机碳变化可以用一级衰变动力学方程或对数衰减方程描述 ,但动力学特征依培养温度的不同而异 .升温大大促进了铁渗水耕人为土和潜育水耕人为土中有机碳的分解与呼吸损失 ,而铁聚水耕人为土没有显著变化 .供试土壤总有机碳损失的Q10 系数分别为 :潜育水耕人为土 (1 1 1~ 1 4 1 ) >铁渗水耕人为土 (4 4~ 6 4 ) >铁聚水耕人为土 (0 63~ 0 73 ) .这一方面说明温度敏感性在同一地带的不同土壤间的差异超过文献上报道的不同气候带的差异 ,但另一方面揭示了水稻土可能是一类对全球升温敏感响应的人为土 .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的碳的变化还提示不同温度培养下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改变 ,因而影响到土壤有机碳库的生物有效性在温度条件下的变化 .可以认为 ,土壤升温下有机碳的变化不但与土壤有机碳的性质有关 ,而且与土壤性质控制下的生物条件的改变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水稻土 有机磷库 土壤升温 全球变化 升温敏感响应 土壤碳库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盛明 韩晓增 +1 位作者 龙静泓 李娜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3期320-330,共11页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也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土壤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表层最大和最活跃的碳库,其微小波动会影响全球碳库的源汇效应。中国幅员辽阔,碳储量巨大,其在全球碳汇...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也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土壤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表层最大和最活跃的碳库,其微小波动会影响全球碳库的源汇效应。中国幅员辽阔,碳储量巨大,其在全球碳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我国土壤有机质的数量、组分和结构特征对于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华北、西北、东南、西南和中部地区的土壤有机质数量、组分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阐述各个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特征,解析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地区间差异的影响,期望通过对我国主要地区土壤有机质特征论述,为未来各个地区的有机质研究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碳库 有机质组分 化学结构 区域差别
下载PDF
虾池生态系各有机碳库的储量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国才 李德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056-1060,共5页
1997年 6~ 8月于山东省海阳市黄海集团公司养虾场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虾池生态系各有机碳库的储量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碳 ( DOC)、颗粒有机碳 ( POC)库储量 ( mg C/l)平均分别为 9.95± 2 .0 4及 3.1 0± 1 .60 ,D... 1997年 6~ 8月于山东省海阳市黄海集团公司养虾场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虾池生态系各有机碳库的储量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碳 ( DOC)、颗粒有机碳 ( POC)库储量 ( mg C/l)平均分别为 9.95± 2 .0 4及 3.1 0± 1 .60 ,DOC/POC比值平均为 3.2 1。POC库中 ,腐质颗粒碳为总浮游生物碳的 2倍。浮游植物碳、浮游动物碳、浮游细菌碳平均分别占总浮游生物碳的 53%、1 3%及 34 %。腐质碳、总浮游生物碳平均分别占总有机碳 ( TOC)的 92 %及 8% ,腐质碳为总浮游生物碳的 1 1 .0 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池生态系 有机碳库 储量 实验围隔
下载PDF
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 被引量:14
4
作者 赵文 董双林 +1 位作者 李德尚 张兆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33-2140,共8页
1 998年 4~ 7月对高青盐碱池塘单养鲢和罗非鱼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构成和各有机碳库储量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生物的干重 (PZ)占总颗粒悬浮物干物质 (TS)的 4.2 6%~ 2 5 .97% ,平均 1 2 %。各围隔浮游植物干重(DWP)平... 1 998年 4~ 7月对高青盐碱池塘单养鲢和罗非鱼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构成和各有机碳库储量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生物的干重 (PZ)占总颗粒悬浮物干物质 (TS)的 4.2 6%~ 2 5 .97% ,平均 1 2 %。各围隔浮游植物干重(DW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 0 .1 6~ 0 .70 mg/L,有鱼围隔均比无鱼围隔的大。浮游动物干重 (DWZ)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 .3 2~ 2 .81 mg/L,养鲢围隔中最小 ,小于无鱼对照围隔 ,养罗非鱼围隔明显高于养鲢围隔。颗粒悬浮物的灰分含量平均值为 42 .3 8%。溶解有机碳 (DOC)、颗粒有机碳 (POC)库储量平均值分别为 5 .40± 1 .61 mg C/L和 1 .96± 0 .96mg/L。各处理围隔间颗粒有机物的 C/N比的平均值比较接近 ,总平均值为 6.97± 0 .2 4。 TOC、DOC和 POC比例为 1∶ 0 .73∶0 .2 7。浮游生物碳和腐质颗粒碳占 POC的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 3 4.65 %和 65 .3 5 %。腐质颗粒碳、浮游动物碳与浮游植物碳的比例为 9.2 9∶ 3 .71∶ 1。浮游生物碳中浮游动物碳占 78.8% ,浮游植物碳占 2 1 .2 %。浮游动物碳比浮游植物碳高 ,这可能是内陆盐水的通性。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有机碳 (POC,mg C/L)与浮游植物叶绿素 a(Chla,μg/L)和悬浮颗粒有机物 (SO,mg/L)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池塘 围隔生态系统 颗粒悬浮物结构 有机碳库 单养 罗非鱼
下载PDF
Predicting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with a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 in different forest belts of China 被引量:10
5
作者 YANG Li-xia PAN Jian-jun YUAN Shao-fe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9-43,共5页
The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was analyzed by using laboratory incubation and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 that mineralizable SOC was separated into active carbon pools and slow carbon pools in forest soils ... The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was analyzed by using laboratory incubation and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 that mineralizable SOC was separated into active carbon pools and slow carbon pools in forest soils derived from Changbai and Qilian Mountain areas. By analyzing and fitting the CO2 evolved rates with SOC mineral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ctive carbon pools accounted tor 1.0% to 8.5% of SOC with an average of mean resistant times (MRTs) for 24 days, and slow carbon pools accounted for 91% to 99% of SOC with an average of MRTs for 179 years. The sizes and MRTs of slow carbon pools showed that SOC in Qilian Mountain sites was more difficult to decompose than that in Changbai Mountain sites. By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oil clay content and elevation on SOC mineraliz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ineralization of SOC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emperature and that content of accumulated SOC and size of slow carbon pools from Changbai Mountain and Qilian Mountain site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clay content, respectively, which showed temperature and clay content could make greater effect on mineralization of S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 Active carbon pools Slow carbon pools Mean resistant times (MRTs)
下载PDF
淡水鱼池生态系统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赣林 赵文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30,共4页
于2002年6月至2003年3月对辽宁省碧流河水库4个淡水池塘(鲢、鳙亲鱼池)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池塘颗粒悬浮物重量(TS)为18.14~62.92mg/L,平均为(37.53±22.02)mg/L,灰分含量平均为33... 于2002年6月至2003年3月对辽宁省碧流河水库4个淡水池塘(鲢、鳙亲鱼池)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池塘颗粒悬浮物重量(TS)为18.14~62.92mg/L,平均为(37.53±22.02)mg/L,灰分含量平均为33%;浮游生物干重(PZ)占髑的16.81%~30.65%,平均为25.05%;浮游植物干重(DWP)为4.62—12.33mg/L,平均为8.15mg/L;浮游动物干重(DWZ)为0.08—0.81mg/L,平均为0.50mg/L;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库储量分别为(11.32±3.66)mg/L和(8.75±4.28)mg/L。TOC:DOC:POC=1:0.56:0.44;池塘POC中细菌和腐质碳(BDC)、浮游植物碳(PC)、浮游动物碳(ZC)的比例为26.45:16.30:1;在浮游生物碳(PZC)中,浮游植物碳占94.22%,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悬浮物结构 有机碳库 淡水池塘
下载PDF
Labile and stabile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surface horizons of mountain soils–relationships with vegetation and altitude 被引量:1
7
作者 bojko oskar kabala cezary +3 位作者 mendyk Lukasz markiewicz maciej pagacz-kostrzewa magdalena glina bartlomie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2期2391-2405,共15页
Global and local climate changes could disturb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arbon stocks in forest soils.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characterize the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he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Global and local climate changes could disturb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arbon stocks in forest soils.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characterize the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he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fractions in forest ecosystems. This study had two aims:(1)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ltitude and vegetation on the content of labile and stabile forms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mountain soils; and(2)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propertie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on the SOC pools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the Karkonosze Mountains(SW Poland, Central Europe). The content of the most labile fraction of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decreases with altitude, but the content of fulvic acids(FA), clearly increases in the zone above 1000 m asl, while the stabile fraction(humins, nonhydrolyzing carb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A higher contribution of stabile forms was found in soils under coniferous forests(Norway spruce), while a smaller-under deciduous forests(European beech) and on grasslands. The expected climate change and the ongoing land us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zone above1000 m asl may lead to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stable humus fraction(mainly of a non-hydrolyzing carbon) and an increase in the SOC pools, even if humus acid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lower maturity and greater mobility favorable to soil podzolization.In the lower zone(below 1000 m asl), a decrease in the most stable humus forms can be expected,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of DOC contribution,which will result in a reduction in SOC pools. Overall,the expected prevailing(spatial) effect is a decreasing contribution of the most stable humus fractions,which will be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the SOC pools in medium-high mountains of temperate zone of Central Eur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matter Humus fraction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organic carbon pools VEGETATION Climate Mountain soils
下载PDF
东北春玉米种植区土壤不同剖面碳库变化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娜 赵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3-49,共7页
为提高东北农田农民习惯施肥田条件下化肥的利用效率,并为东北农田土壤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采集东北三省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春玉米种植区0~30 cm、30~60 cm、60~90 cm剖面土壤,分别测定了土壤全碳(TC)、有机碳(SOC)、无机碳(IC)... 为提高东北农田农民习惯施肥田条件下化肥的利用效率,并为东北农田土壤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采集东北三省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春玉米种植区0~30 cm、30~60 cm、60~90 cm剖面土壤,分别测定了土壤全碳(TC)、有机碳(SOC)、无机碳(IC)、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0~30 cm、30~60 cm土壤剖面各活性碳库变化较为明显;且黑龙江、吉林、辽宁TC、SOC、SMBC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在0~30 cm土壤剖面各省TC、SOC、SMBC含量均值达显著性差异(P<0.05);吉林、辽宁SIC含量平均值显著低于黑龙江。而POC、DOC以及60~90 cm土壤剖面各活性碳库之间的增减规律并不完全一致。可见,东北三省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浅层土壤剖面碳库的变化较为明显,而深层土壤剖面规律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无机碳 碳库 土壤剖面 东北三省
下载PDF
祁连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库及分解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朱凌宇 潘剑君 张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8-675,共8页
依据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通过室内土样培养实验,研究了祁连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总有机碳库(Csoc)、活性碳库(Ca)、缓效性碳库(Cs)和惰性碳库(Cr)特征及有机碳(SOC)的分解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不同海拔A、B层土壤总有机碳库含量分别为7.60... 依据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通过室内土样培养实验,研究了祁连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总有机碳库(Csoc)、活性碳库(Ca)、缓效性碳库(Cs)和惰性碳库(Cr)特征及有机碳(SOC)的分解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不同海拔A、B层土壤总有机碳库含量分别为7.606~89.026 g·kg-1,5.804~84.267 g·kg-1;活性碳库含量分别为0.180~1.328 g·kg-1,0.159~1.273g·kg-1;缓效性碳库含量分别为3.650~35.173 g·kg-1,3.703~43.623 g·kg-1;惰性碳含量分别为3.776~65.298 g·kg-1,1.942~48.121 g·kg-1.总有机碳库随海拔表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3种组分碳库未表现出海拔高度上的明显变化规律,大致呈现中高海拔>高海拔>中低海拔.土壤总有机碳库和惰性碳库含量在海拔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缓效碳库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性碳库间无显著性差异.培养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也未表现出随海拔高度的明显变化规律,与碳库变化几乎一致.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日释放速率峰值与整个培养过程土壤有机碳释放速率变化一致,可以用以代表有机碳分解的快慢特征.活性碳库与有机碳日释放速率峰值满足线性关系(P<0.01).培养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按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惰性碳库的顺序进行周转.多项式方程能很好表达有机碳累积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三次多项式已能达到较好的精度(R2>0.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海拔 土壤有机碳 三库 周转
原文传递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碳库及周转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严毅萍 曹建华 +3 位作者 杨慧 尹辉 梁毅 王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4-149,共6页
通过土壤样品的室内培养,运用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分析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旱地、灌丛、果园、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石灰土有机碳库容大小、各碳库平均周转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5.41~2... 通过土壤样品的室内培养,运用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分析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旱地、灌丛、果园、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石灰土有机碳库容大小、各碳库平均周转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5.41~20.10g/kg,13.07~31.16g/kg,9.38~14.74g/kg,30.82~37.52g/kg。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小,分别为0.61%~0.93%,0.95%~1.24%,0.77%~1.00%,1.49%~1.66%。缓效性有机碳库分别占总有机碳含量的21.13%~30.18%,13.58%~23.46%,29.54%~46.58%,30.39%~33.84%。平均周转时间分别为7,8,7,12年。惰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高,分别为69.18%~78.26%,75.27%~85.47%,56.63%~69.70%,64.64%~68.12%。延长缓效性碳库驻留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关键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总量、土壤碳酸钙含量、总钙量、土壤pH值、全氮含量、C/N与土壤有机碳各库库容及周转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腐殖质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库及周转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含量及周转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周转时间 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类型 岩溶区
下载PDF
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 被引量:16
11
作者 邬建红 潘剑君 +3 位作者 葛序娟 曹罗丹 李炳亚 陈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8-183,共6页
通过土壤样品室内培养法测定菜园、桃园、水田及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和3种土壤有机碳组分,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库各库大小及周转速率,探讨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 通过土壤样品室内培养法测定菜园、桃园、水田及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和3种土壤有机碳组分,并根据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库各库大小及周转速率,探讨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日矿化速率差异主要在培养前期,表现为菜园>桃园>水田>旱地,后期差异减小且保持平稳。旱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小,菜园、桃园、水田分别为其2.61,2.50,1.63倍。由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参数发现,活性碳库(C_a)所占总有机碳(TOC)比例最小,且与易氧化碳(ROC)、颗粒态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除桃园外,缓效性碳含量(Cs)均低于惰性碳含量(Cr),且ROC、POC、LFOC亦与Cs具有显著相关性。活性碳库周转速率(Ka)和缓效性碳库周转速率(Ks)仅与LF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具有显著相关性,故可用LFOC/TOC来指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缓效性碳库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矿化 三库 周转 土壤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of natural Larix olgensis forest at different ages 被引量:5
12
作者 Ling Liu Haiyan Wang Wei Da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495-1506,共12页
Soil organic carbon(SOC)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carbon source or sink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Natural stands of Larix olgensis on the Jincang forest farm,Jili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 Soil organic carbon(SOC)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carbon source or sink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Natural stands of Larix olgensis on the Jincang forest farm,Jili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SOC mineralization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other soil properties in a young forest and mid-aged forest at soil depths of 0–10,>10–20,>20–40 and>40–60 c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a mid-aged forest,the SOC stock in the young forest was 32%higher.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soil carbon(C0)in the young forest was 1.1–2.5 g kg^-1,accounting for 5.5–8.1%of total SOC during the 105 days incubation period and 0.3–1.5 g kg^-1 in the mid-aged forest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occupying 2.8–3.4%of total SOC.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0 among the soil depths.The dynamics of the SOC mineralization was a good fit to a three-pool(labile,intermediate and stable)carbon decomposition kinetic model.The SOC decomposition rate for different stand ages and different soil depths reached high levels for the first 15 days.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0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SOC content,soil total N(TN)and readily available K(AK)concentration.The labile soil carbon pool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OC and TN concentration,and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bulk density.The intermediate carbon pool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N and AK.The stable carbon pool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SOC,TN and 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IX olgensis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carbon pools FOREST age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13
作者 张黛静 刘毅昕 +3 位作者 陈慧平 方凌 李春喜 王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为探寻最适宜小麦种植的秸秆还田模式,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采用根箱培养,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化肥共6个处理,即秸秆还田(SF)、秸秆生物炭还田(BF)、秸秆配施腐熟剂还田(SDF)、秸秆配施纳米载体腐熟剂还... 为探寻最适宜小麦种植的秸秆还田模式,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采用根箱培养,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化肥共6个处理,即秸秆还田(SF)、秸秆生物炭还田(BF)、秸秆配施腐熟剂还田(SDF)、秸秆配施纳米载体腐熟剂还田(SNDF)以及单施化肥(F).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在不同时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组分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SNDF处理在小麦成熟期的表层土壤总有机碳(SOC)、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分别为36.40 g/kg、491.56 mg/kg、273.10 mg/kg,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为225.7%,SDF在小麦成熟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LOC)质量分数为7.79 g/kg,SOC、土壤DOC、土壤MBC、土壤LOC和碳库管理指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研究发现SNDF处理对冬小麦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改善效果最好,该结果为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有机污染水灌溉对土壤有机碳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霄云 王益权 +1 位作者 石宗琳 张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26,共6页
以长期采用有机污染型水灌溉的陕西交口灌区的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耕作制度基本一致,长期采用未污染的地下水灌溉的农田土壤作为对照,分别测定土壤剖面上总有机碳含量、有机碳组成等指标,结合第二次全国土... 以长期采用有机污染型水灌溉的陕西交口灌区的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耕作制度基本一致,长期采用未污染的地下水灌溉的农田土壤作为对照,分别测定土壤剖面上总有机碳含量、有机碳组成等指标,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分析长期采用有机污染水灌溉对土壤有机碳累积速率及有机碳密度的影响,探讨关中土壤"环境碳容量"水平及提升土壤有机碳潜力的途径。结果表明:长期采用有机污染水灌溉,土壤有机碳主要在耕层(0~20 cm)极显著地增加,且增加部分主要是活性有机碳组分,其累积速率是对照灌区的近3倍,非活性有机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分化现象,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比总有机碳的变化更为显著。有机污染水灌溉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尤其在0~40 cm范围内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果证实渭河水中富含的有机污染物提升了灌溉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关中地区农田土壤环境碳容量仍未达到饱和水平,通过外源有机碳的输入,仍然有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 土壤有机碳库 碳密度 土壤性状
下载PDF
短期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碳库有机碳储量及组成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凌波 孙宗玖 +4 位作者 刘慧霞 崔雨萱 董乙强 哈里·阿力腾别克 姚树润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19,共11页
为探讨短期封育(4~7年)对荒漠草地碳库固碳能力及其组成的影响,采用成对试验设计,通过对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地上植被、凋落物、地下生物量、0~50cm土壤4个有机碳库碳含量及其储量的测算,明确各碳库储量及其组成比例对短期封... 为探讨短期封育(4~7年)对荒漠草地碳库固碳能力及其组成的影响,采用成对试验设计,通过对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地上植被、凋落物、地下生物量、0~50cm土壤4个有机碳库碳含量及其储量的测算,明确各碳库储量及其组成比例对短期封育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短期封育促进了蒿类荒漠草地地上植被、凋落物、地下生物量有机碳的积累,依次较对照增加109.41%、81.88%、26.91%,不利于0~5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积累,依次较对照降低19.60%、16.30%。(2)短期封育改变了蒿类荒漠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组成比例,植被有机碳库比例显著上升,土壤有机碳库比例显著下降,但土壤有机碳库仍居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84.00%~96.31%。总之,短期封育促进了蒿类荒漠草地植被的固碳能力,降低了土壤碳库有机碳储量,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总有机碳储量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封育 蒿类荒漠草地 四大有机碳库 有机碳储量 碳库组成比例
下载PDF
雷竹林下养鸡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盖旭 张健 +5 位作者 吕衡 黄志远 李巧玲 钟哲科 卞方圆 张小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8-86,共9页
【目的】探究雷竹林下养鸡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明确不同养殖密度下竹林养鸡对土壤质量和竹林生态系统碳素稳定的扰动程度,为制定可持续性、生态友好性的林下养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距鸡舍的距离表征养... 【目的】探究雷竹林下养鸡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明确不同养殖密度下竹林养鸡对土壤质量和竹林生态系统碳素稳定的扰动程度,为制定可持续性、生态友好性的林下养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距鸡舍的距离表征养殖密度,分析距鸡舍5 m(2.25~2.70只·m^(−2))、15 m(1.05~1.26只·m^(−2))、25 m(0.60~0.72只·m^(−2))、35 m(0.34~0.41只·m^(−2))和>60 m(雷竹纯林对照,0只·m^(−2))条件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差异。【结果】与雷竹纯林对照相比,竹林养鸡能够有效促进土壤有机碳(SOC)积累,但不同养殖密度下SOC无显著差异。易氧化有机碳(EOC)、轻组有机碳(LFOC)、颗粒态有机碳(POC)等活性有机碳组分在竹林养鸡系统中分别提高43.72%~76.95%、5.55%~47.85%、19.59%~43.54%,可溶性有机碳(DOC)显著降低6.35%~19.09%。EOC、LFOC、POC均与SOC呈显著正相关,DOC与SOC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雷竹纯林对照相比,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等在竹林养鸡系统中显著提高,氧化稳定系数显著下降。【结论】雷竹林下养鸡能够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质量,显著改善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较高的养殖密度可能影响凋落物输入,并通过频繁扰动破坏表层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水稳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较高养殖密度下的适度休养或轮养可能是目前竹林养鸡过程中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土壤质量 林下养殖 雷竹
下载PDF
基于大气CO2浓度和生态碳通量模型的土壤碳库优化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文贤 李勇 +3 位作者 陈镜明 王禄恒 郑珩 崔艳宽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227-1234,共8页
在碳循环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和分布对于基于过程的生态系统模型至关重要.由于全球地表土壤有机碳含量直接观测数据分辨率极为稀疏,基于这些数据所得的区域土壤有机碳库分布存在极大的误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和土壤有机碳库... 在碳循环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和分布对于基于过程的生态系统模型至关重要.由于全球地表土壤有机碳含量直接观测数据分辨率极为稀疏,基于这些数据所得的区域土壤有机碳库分布存在极大的误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和土壤有机碳库是生态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CO2浓度和生态碳循环模型修正土壤有机碳库,是改进碳库估计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大气CO2传输模型和陆地生态碳通量模型,建立CO2浓度和土壤有机碳库之间的关系,获得了修正土壤有机碳库的方法.应用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修正土壤有机碳库,明显改进陆地生态通量模型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CO2浓度 大气传输模型 生态碳通量模型 双优化方法
原文传递
中度火灾一年后马尾松林土壤碳库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斯生 罗碧珍 +6 位作者 魏书精 胡海清 李小川 王振师 周宇飞 宋兆 钟映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35,共11页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次生林在森林火灾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LOC)的动态特征及变化趋势,定量评价中度林火强度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可为定量研究中度林火对土壤碳平衡与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次生林在森林火灾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LOC)的动态特征及变化趋势,定量评价中度林火强度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可为定量研究中度林火对土壤碳平衡与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成熟林、中龄林和幼龄林的马尾松次生林,采集火烧迹地及相邻未烧林分0~60 cm土壤,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细根生物量和土壤LOC组分含量,通过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析土壤碳库变化特征,采用通径分析探讨土壤CPMI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样地相比,森林火灾后各林龄0~60 cm土层的土壤密度提高3.80%~4.85%、土壤pH值提高4.21%~5.78%、土壤全磷含量提高7.97%~12.44%,土壤含水率降低3.41%~3.97%、土壤全氮含量降低15.09%~17.45%、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10.07%~14.31%,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分别降低22.70%、19.48%和17.48%。不同林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CPMI对森林火灾的响应有差异,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CPMI分别为26.15、30.57和32.09,呈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马尾松次生林土壤CPMI与土壤LOC各组分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细根生物量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对土壤CPMI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达1.786,土壤全磷含量、土壤细根生物量对其影响次之,通径系数分别为-1.021和0.981。【结论】中度林火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森林火灾后3种林龄之间的土壤活性有机质矿化释放的土壤养分产生差异,是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库稳定性变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随着林龄的增加和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强。因此,在制定火烧迹地生态修复策略时,应加强成熟林地的保护,同时加强对中幼龄林地的人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马尾松次生林 林龄 土壤碳库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高寒灌丛与珠芽蓼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慧平 展争艳 李小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91-96,共6页
在高山草原带选择了以珠芽蓼为主要群落组成的草地、以金露梅为主要群落组成的灌丛和以柳+金露梅为主要群落组成的灌丛,研究土壤有机碳的生物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金露梅灌丛平均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珠芽蓼草地,但... 在高山草原带选择了以珠芽蓼为主要群落组成的草地、以金露梅为主要群落组成的灌丛和以柳+金露梅为主要群落组成的灌丛,研究土壤有机碳的生物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金露梅灌丛平均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珠芽蓼草地,但是与柳+金露梅灌丛之间差异不显著.金露梅灌丛和柳+金露梅灌丛土壤粗有机碳、热水溶性有机碳在土壤总有机碳中的比例以及矿化有机碳与微生物量有机碳的比值显著高于珠芽蓼草地.这些结果说明灌丛土壤有机碳的生物稳定性显著低于草本珠茅蓼草地,意味着在过度放牧、砍伐和开垦等人为干扰下灌丛土壤有机碳将更加容易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灌丛 高寒草地 生物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库
下载PDF
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土壤剖面碳库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仇少君 赵士诚 +4 位作者 侯云鹏 徐新朋 王娜 何萍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8-1538,共11页
【目的】农田土壤碳储量及变化影响着农田肥力、生产力以及地力的可持续性。本文研究了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在0—90 cm土层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农民习惯施肥措施下土壤的碳贮存情况。【方法】于201... 【目的】农田土壤碳储量及变化影响着农田肥力、生产力以及地力的可持续性。本文研究了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在0—90 cm土层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农民习惯施肥措施下土壤的碳贮存情况。【方法】于2012年春玉米全生育期定点跟踪了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各17户,总计51户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测定了0—30、30—60、60—90 cm土层中全碳(TC)、有机碳(SOC)、无机碳(IC)、颗粒有机碳(POC)、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结果】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典型春玉米种植区0—90 cm土层全碳储量分别为159.8、128.5、108.1 t/hm^2,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1.7、120.5、90.2 t/hm^2,无机碳储量分别为18.2、8.0、17.9 t/hm^2。三个省份间0—90 cm土层SOC储量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P <0.05),黑龙江的储量显著高于吉林的,吉林的储量又显著高于辽宁的。关于0—30 cm土壤TC、SOC储量,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 <0.05),在30—60 cm、60—90 cm土层,黑龙江的TC、SOC储量显著高于吉林和辽宁的(P <0.05),吉林和辽宁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剖面TC、SOC储量表现为0—30cm> 30—60 cm> 60—90 cm深。在土壤活性碳库方面,0—30 cm土层中,随着纬度的降低,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内POC、POC/SOC、SMBC/SOC、DOC/SOC呈增加趋势,而SMBC则呈降低趋势,三省间POC/SOC、SMBC、DOC/SOC平均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P <0.05),黑龙江POC平均含量显著低于吉林、辽宁的(P <0.05),吉林的D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黑龙江、辽宁的(P <0.05);30—60 cm土层,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内POC、POC/SOC、DOC/SOC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且三省间POC/SOC平均值差异达显著性水平,黑龙江POC、DOC/SOC显著低于吉林、辽宁的(P <0.05),但SMBC含量黑龙江显著高于吉林、辽宁的(P <0.05);在60—90 cm土层,黑龙江土壤的POC、POC/SOC、D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活性有机碳库 无机碳 土壤剖面 东北三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