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bit optimization for ASTROD-GW and its time delay interferometry with two arms using CGC ephemeris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刚 倪维斗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71-579,共9页
Astrodynamical space test of relativity using optical devices optimized for gravitation wave detection (ASTROD- GW) is an optimization of ASTROD to focus on the goal of detection of gravitation waves. The detection ... Astrodynamical space test of relativity using optical devices optimized for gravitation wave detection (ASTROD- GW) is an optimization of ASTROD to focus on the goal of detection of gravitation waves.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is shifted 52 times toward larger wavelength compared with that of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LISA). The mission orbits of the three spacecrafts forming a nearly equilateral triangular array are chosen to be near the Sun–Earth Lagrange points L3, L4, and L5. The three spacecrafts range interferometrically with one another with an arm length of about 260 million kilometers. In order to attain the required sensitivity for ASTROD-GW, laser frequency noise must be suppressed to below the secondary noises such as the optical path noise, acceleration noise, etc. For suppressing laser frequency noise, we need to use time delay interferometry (TDI) to match the two different optical paths (times of travel). Since planets and other solar-system bodies perturb the orbits of ASTROD-GW spacecraft and affect the TDI, we simulate the time delay numerically using CGC 2.7 (here, CGC stands for center for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ephemeris framework. To conform to the ASTROD-GW planning, we work out a set of 20-year optimized mission orbits of ASTROD-GW spacecraft starting at June 21, 2028, and calculate the differences in optical path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TDIs separately for one-detector case. In our optimized mission orbits of 20 years, changes of arm lengths are less than 0.0003 AU; the relative Doppler velocities are all less than 3m/s. All the second generation TDI for one-detector case satisfies the ASTROD-GW requi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bit optimization ASTROD-GW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 time delay interferometry
下载PDF
Orbit design for 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LISA) 被引量:6
2
作者 Gerhard HEINZEL Albrecht RDIGER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179-186,共8页
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LISA) is a joint ESA-NASA mission for detecting low-frequency gravitational wave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from 0.1 mHz to 1 Hz, by using accurate laser interferometry between thr... 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LISA) is a joint ESA-NASA mission for detecting low-frequency gravitational wave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from 0.1 mHz to 1 Hz, by using accurate laser interferometry between three spacecrafts, which will be launched around 2018 and one year later reach their operational orbits around the Sun. In order to operate successfully, it is crucial for the constellation of the three spacecrafts to have extremely high stability. Based on the study of operational orbits for a 2015 launch, we design the operational orbits of beginning epoch on 2019-03-01, and introduce the method of orbit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We design the orbits of the transfer from Earth to the operational orbits, including launch phase and separation phase;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requirement and flight time of these two orbit phases is investigated. Finally, an example of the whole orbit design i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bital RESTRICTED problem orbit design orbit optimization LAUNCH energy
原文传递
Orbit optimization and time delay interferometry for inclined ASTROD-GW formation with half-year precession-period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刚 倪维斗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671-681,共11页
ASTROD-GW (ASTROD [astrodynamical space test of relativity using optical devices] optimized for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is a gravitational-wave mission with the aim of detecting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massiv... ASTROD-GW (ASTROD [astrodynamical space test of relativity using optical devices] optimized for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is a gravitational-wave mission with the aim of detecting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massive black holes, extreme mass ratio inspirais (EMRIs) and galactic compact binaries together with testing relativistic gravity and probing dark energy and cosmology. Mission orbits of the 3 spacecrafts forming a nearly equilateral triangular array are chosen to be near the Sun-Earth Lagrange points L3, L4, and L5. The 3 space, crafts range interferometrically with one another with arm length about 260 million kilometers. For 260 times longer arm length,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of ASTROD- GW is 260 fold better than that of eLISA/NGO in the lower frequency region by assuming the same acceleration noise. Therefore, ASTROD-GW will be a better cosmological probe. In previous papers, we have worked out the time delay interferometry (TDI) for the ecliptic formation. To resolve the reflection ambiguity about the ecliptic plane in source position determination, we have changed the basic formation into slightly inclined formation with half-year precessionperiod. In this paper, we optimize a set of 10-year inclined ASTROD-GW mission orbits numerically using ephemeris framework starting at June 21, 2035, including cases of inclination angle with 0° (no inclination), 0.5°, 1.0°, 1.5°, 2.0°, 2.5°, and 3.0°. We simulate the time delay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TDI configurations for the different inclinations, and compare/analyse the numerical results to attain the requisite sensitivity of ASTROD-GW by suppressing laser frequency noise below the secondary noises. To explicate our calculation process for different inclination cases, we take the 1.0° as an example to show the orbit optimization and TDI s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bit optimization ASTROD-GW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 time delay interferometry
下载PDF
低轨卫星倾斜轨道设计及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魏占新 王强 姚建 《上海航天》 2010年第3期26-29,共4页
根据有效载荷性能和任务需求对低轨卫星的倾斜回归圆轨道设计进行了研究,以升交点赤经为参数,对1个回归周期内特定目标的覆盖性能指标进行了优化。算例表明:卫星对地面目标点的覆盖率可达0.977 5。如需对多个目标点或目标区域进行观测,... 根据有效载荷性能和任务需求对低轨卫星的倾斜回归圆轨道设计进行了研究,以升交点赤经为参数,对1个回归周期内特定目标的覆盖性能指标进行了优化。算例表明:卫星对地面目标点的覆盖率可达0.977 5。如需对多个目标点或目标区域进行观测,可在此基础上增加目标点再作优化设计,以获得最佳覆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卫星 星下点 地心角 升交点 轨道优化
下载PDF
大椭圆停泊轨道出发的小行星防御航天器轨道优化
5
作者 王杰 钟子凯 +1 位作者 袁浩 宋海波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0,共9页
提出了一种从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出发的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航天器的轨道优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构造了以小行星偏转距离最大为目标,考虑时间、航天器燃料占比等非线性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以小行星2019 PDC为对象,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 提出了一种从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出发的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航天器的轨道优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构造了以小行星偏转距离最大为目标,考虑时间、航天器燃料占比等非线性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以小行星2019 PDC为对象,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了撞击航天器出发时刻和转移时间的最优解,计算了航天器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地球逃逸轨道和行星际转移轨道段参数,同时采用遍历方法获取了小行星偏转距离与出发时刻、转移时间的Pork chop图,验证了优化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动能撞击任务场景和轨道优化设计方法可有效处置直径百米量级、预警时间为数年的小行星。提出的任务轨道设计方法和处置场景可为近地小行星防御提供参考,可为进一步开展航天器轨道参数精确设计、实施工程在轨验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动能撞击 轨道优化 地球停泊轨道 遗传算法 小行星偏转
下载PDF
星座寿命后碎片飞越轨道设计与优化
6
作者 张思扬 王蜀泉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6-880,共15页
针对星座卫星寿命结束后转变为大规模碎片的主动清理问题,提出一种多目标飞越方案,以SL(StarLink)星座为例设计从停泊轨道出发对多个轨道面、多枚碎片的飞越探测最优轨道。首先根据SL星座的轨道特征将目标按照轨道面进行聚类,然后根据... 针对星座卫星寿命结束后转变为大规模碎片的主动清理问题,提出一种多目标飞越方案,以SL(StarLink)星座为例设计从停泊轨道出发对多个轨道面、多枚碎片的飞越探测最优轨道。首先根据SL星座的轨道特征将目标按照轨道面进行聚类,然后根据球面几何关系和Gibbs公式对轨道机动参数进行降维,在开普勒运动假设下快速设计考虑航天器空飞、套圈飞行的单脉冲飞越多目标的轨道机动参数初值。最后基于分支定界广度优先方法,考虑J2引力摄动搜索单脉冲飞越双目标的飞行序列,得到燃耗最小的飞越轨道。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航天器通过24次轨道机动后,共飞越探测了48颗SL卫星,共需速度脉冲1.66 km/s,飞行时间9.64天,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为未来大规模空间碎片清理任务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 单脉冲多目标飞越 轨道优化 星座
下载PDF
全电推进卫星轨道优化的推力同伦解法 被引量:5
7
作者 段传辉 任立新 +3 位作者 常雅杰 柏芊 安然 黄宇嵩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48,共7页
全电推进卫星的入轨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多圈小推力轨道优化问题,由于其推力器加速度小,变轨圈数多,造成其最优理论解的求解较困难。为解决该问题,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了全电推进卫星变轨优化的间接法模型,将变轨优化问题转化为协态变量... 全电推进卫星的入轨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多圈小推力轨道优化问题,由于其推力器加速度小,变轨圈数多,造成其最优理论解的求解较困难。为解决该问题,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了全电推进卫星变轨优化的间接法模型,将变轨优化问题转化为协态变量初值猜测的两点边值问题。从大推力问题开始,通过遗传算法获得大范围猜测值并结合系列二次规划方法获得大推力的精确解。采用推力同伦思想,使用逐渐缩小推力的方式完成小推力问题的求解。仿真算例表明,采用推力同伦的方法,通过数十次的推力缩减即可有效解决多达上百圈变轨的静止轨道全电推进卫星入轨优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电推进卫星 小推力 轨道优化 同伦法 协态变量
下载PDF
基于伴飞模式的补给星轨道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冯全胜 徐波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5,共7页
针对采用伴飞模式的星座燃料补给问题,本文对其补给星的轨道进行了设计与优化。在给出补给星的轨道设计之后,利用遗传算法对补给星轨道机动所消耗的燃料质量以及每次转移给工作星的燃料质量进行了优化求解,使得补给星燃料利用率达到最... 针对采用伴飞模式的星座燃料补给问题,本文对其补给星的轨道进行了设计与优化。在给出补给星的轨道设计之后,利用遗传算法对补给星轨道机动所消耗的燃料质量以及每次转移给工作星的燃料质量进行了优化求解,使得补给星燃料利用率达到最高。仿真结果同时给出了燃料利用率与工作星轨道高度以及星座中卫星数目之间的关系,该结论对采用伴飞模式的星座燃料补给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给星 遗传算法 燃料利用率 轨道优化 燃烧转移量
下载PDF
一种空射火箭减载轨道设计方法
9
作者 吕艳 张广勇 +1 位作者 刘琳 王建滨 《战术导弹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38,45,共6页
空射火箭在稠密大气层飞行时受载荷约束显著,且大攻角的飞行特点使得传统轨道设计中利用攻角动压积来表征载荷的方法不再适用。提出了适用于空射火箭轨道设计过程的载荷表征手段,在轨道设计模型中加入特征截面的载荷约束,使得轨道设计... 空射火箭在稠密大气层飞行时受载荷约束显著,且大攻角的飞行特点使得传统轨道设计中利用攻角动压积来表征载荷的方法不再适用。提出了适用于空射火箭轨道设计过程的载荷表征手段,在轨道设计模型中加入特征截面的载荷约束,使得轨道设计时对攻角剖面的调整能够准确反应飞行轨道与载荷的耦合关系,通过一体化优化快速获得满足多约束的最优轨道。推导了空射火箭动力学和运动学微分方程,给出一级飞行段典型程序攻角设计剖面,推导了参与轨道迭代设计的特征截面载荷计算公式;结合hp自适应伪谱法,使用典型算例说明本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本方法可减小解耦以及设计量降维造成的可行域损失,并提高了设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射火箭 轨道设计 载荷 hp自适应伪谱法 减载 轨道优化 攻角
原文传递
基于遗传算法的交叉定标基准载荷轨道优化方法
10
作者 史树峰 武海雷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4-1120,共7页
针对星间交叉定标和地面固定场地交叉定标两种辐射定标方案,利用卫星的轨道参数建立了交叉定标轨道模型,提出了定标交叉频次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各轨道参数对交叉频次的影响程度,经过分析限定了轨道高度、升交点赤经、纬度幅角是影响交... 针对星间交叉定标和地面固定场地交叉定标两种辐射定标方案,利用卫星的轨道参数建立了交叉定标轨道模型,提出了定标交叉频次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各轨道参数对交叉频次的影响程度,经过分析限定了轨道高度、升交点赤经、纬度幅角是影响交叉频次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服务于多目标载荷轨道的基准载荷轨道优化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适应度函数,优化得到的基准载荷轨道相较于未优化前,单位仿真周期内总体交叉频次和对各目标载荷的交叉均匀度都有明显改善。仿真分析结果有助于开展服务多目标载荷的基准载荷轨道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卫星 轨道预报 基准载荷 交叉定标 轨道优化
原文传递
连续小推力拦截卫星攻击轨道的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琳 李玉玲 +2 位作者 刘源 郝勇 王艺鹏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8-186,共9页
针对空间攻防中目标卫星周围由若干小卫星以编队形式绕飞的情况,研究了拦截卫星的轨道规划问题。以配备电推进的连续推力拦截卫星为对象,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拦截卫星攻击轨道寻优方法。以编队小卫星的动态防御模型作为环境模型,根据... 针对空间攻防中目标卫星周围由若干小卫星以编队形式绕飞的情况,研究了拦截卫星的轨道规划问题。以配备电推进的连续推力拦截卫星为对象,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拦截卫星攻击轨道寻优方法。以编队小卫星的动态防御模型作为环境模型,根据进攻轨道安全性和节省燃料的要求建立综合适应度函数,并对算法的编码方式、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进行了设计。基于MATLAB平台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拦截卫星于650s时击中目标卫星,总开机时间为410s。提出的算法能够寻找到最优攻击路径,并且算法收敛性速度快,稳定性高。与同类的研究方法相比,该算法能够有效减少火箭开机时间,进而减轻了卫星在轨道机动过程中姿态调整的任务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小推力拦截卫星 攻击轨道 轨道优化 遗传算法 动态模型
下载PDF
航天器多约束空间抵近掠飞轨迹优化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庆泽 尹龙逊 +3 位作者 张强 王博 叶东 王佐伟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56,共8页
近距离掠飞能够以较小的燃料消耗实现对空间目标的抵近观测,是空间态势感知的重要手段.任务航天器抵近目标航天器后实施观测,需满足合适的观测距离、光照角度等诸多条件,该过程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既能快速优化,又可使优... 近距离掠飞能够以较小的燃料消耗实现对空间目标的抵近观测,是空间态势感知的重要手段.任务航天器抵近目标航天器后实施观测,需满足合适的观测距离、光照角度等诸多条件,该过程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既能快速优化,又可使优化后的轨道满足任务需求的优化算法.本文设计了一种综合多步优化和序列二次规划综合的优化算法,并提出了针对近程观测任务约束条件的简化模型,用以处理运算过程中的非线性约束问题,在符合任务需求和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燃料最省的轨道机动.通过程序运算及仿真,验证了算法设计的有效性及简化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步优化 序列二次规划 轨迹优化 空间攻防
下载PDF
在轨拦截器停泊轨道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武健 刘新学 +2 位作者 舒健生 姚挺 王汉坤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研究了在轨拦截器停泊轨道优化问题。首先,建立了基于模矢法的单脉冲拦截优化模型作为停泊轨道拦截的基础;在研究粒子构造、正交种群产生、粒子适应度计算及正交搜索策略的基础上,针对停泊轨道优化的特点,以覆盖空间航天器目标数及拦截... 研究了在轨拦截器停泊轨道优化问题。首先,建立了基于模矢法的单脉冲拦截优化模型作为停泊轨道拦截的基础;在研究粒子构造、正交种群产生、粒子适应度计算及正交搜索策略的基础上,针对停泊轨道优化的特点,以覆盖空间航天器目标数及拦截覆盖目标所需总能量为优化指标,建立了基于正交粒子群算法的停泊轨道优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能够为在轨拦截器的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拦截器 单脉冲 模矢法 停泊轨道 轨道优化
原文传递
应用改进遗传算法优化天基光学监视平台轨道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翔春 廖瑛 文援兰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8-62,共5页
针对地球遮挡、地影、太阳光干扰、月光干扰、空间目标相对观测平台的角速度等约束对空间目标可见性的影响问题,基于已编目空间目标双行轨道根数,研究以太阳同步晨昏圆轨道作为观测平台轨道,采用改进多变异位自适应遗传算法对单星观测... 针对地球遮挡、地影、太阳光干扰、月光干扰、空间目标相对观测平台的角速度等约束对空间目标可见性的影响问题,基于已编目空间目标双行轨道根数,研究以太阳同步晨昏圆轨道作为观测平台轨道,采用改进多变异位自适应遗传算法对单星观测平台轨道倾角进行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多变异位自适应遗传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多变异位自适应遗传算法不能保证收敛到所有种群中最优个体的问题,且随机抽取10%左右的目标样本可以达到与采用所有目标相当的性能,计算效率提高约1个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目标 双行轨道根数 天基光学监视 光学可见性 多变异位自适应遗传算法 轨道优化
下载PDF
遗传算法在通信卫星轨道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邓武东 陈锋 +1 位作者 成飞 赖京 《飞控与探测》 2020年第3期57-64,共8页
大椭圆通信卫星的发展,既是对传统通信卫星的有力补充,又可以为验证大椭圆轨道通信卫星技术提供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解决重点区域24小时实时通信覆盖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以寻求卫星组网的最优轨道参数设计。分析了星... 大椭圆通信卫星的发展,既是对传统通信卫星的有力补充,又可以为验证大椭圆轨道通信卫星技术提供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解决重点区域24小时实时通信覆盖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以寻求卫星组网的最优轨道参数设计。分析了星座的轨道面及相位布置,设计了个体编码方式并提出了改进算法性能的保优算子。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寻求到最优星座方案,该方案可为目标区域提供24小时实时通信,且算法的收敛速度快、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椭圆 实时 通信 轨道优化 遗传算法
下载PDF
搭载平动点中继星的载人自由返回探月轨道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路毅 李恒年 +3 位作者 韩雷 王军 曹璐 张建辉 《载人航天》 CSCD 2017年第3期320-326,共7页
针对意义重大但目前尚无成功先例的月球背面载人登月任务,通过建立地惯系三体动力学模型,采用微分修正法迭代计算,设计了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的候选自由返回轨道;通过建立旋转系三体动力学模型,利用"类Halo轨道截面"法,得到了从... 针对意义重大但目前尚无成功先例的月球背面载人登月任务,通过建立地惯系三体动力学模型,采用微分修正法迭代计算,设计了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的候选自由返回轨道;通过建立旋转系三体动力学模型,利用"类Halo轨道截面"法,得到了从自由返回轨道以最低能耗转移到L2点halo轨道的拼接轨道。仿真计算结果显示所优化设计的搭载中继星的载人自由返回探月轨道既能满足任务安全要求,又能以最小能耗布设中继星座并提供中继任务支持。设计方法和结果可对未来月球背面载人着陆探测任务安全轨道设计和月球中继星座的设计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背面 载人登月 轨道优化 平动点轨道 不变流形
下载PDF
主矢量法在空间近距离拦截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国梁 郑建华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1-365,共5页
重点研究了在固定时间内利用主矢量原理判断近距离冲量拦截轨道燃料消耗是否最优的问题,并对非最优情况提出了优化策略.根据轨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近距离空间拦截轨道的数学模型.根据主矢量理论给出了判断冲量拦截是否最优的理论依据,... 重点研究了在固定时间内利用主矢量原理判断近距离冲量拦截轨道燃料消耗是否最优的问题,并对非最优情况提出了优化策略.根据轨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近距离空间拦截轨道的数学模型.根据主矢量理论给出了判断冲量拦截是否最优的理论依据,并给出了优化方法.利用仿真算例证实了优化的有效性.通过对不同时间的空间拦截燃料消耗进行仿真比较分析,提出了燃料消耗最优的拦截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矢量理论 空间拦截 轨道优化
下载PDF
基于配点法的轨道在线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志刚 陈祥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6,共4页
针对传统轨道优化方法无法应用于轨道在线优化的问题,提出了三阶辛普森配点法结合乘子法求解轨道在线优化问题的方法。首先建立变轨的最优化模型;然后,用三阶辛普森配点法将该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受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最后,采用增广... 针对传统轨道优化方法无法应用于轨道在线优化的问题,提出了三阶辛普森配点法结合乘子法求解轨道在线优化问题的方法。首先建立变轨的最优化模型;然后,用三阶辛普森配点法将该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受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最后,采用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对转化得来的受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得到高精度的轨道优化结果,并且对状态量和控制量的初值选取不敏感,且仿真具有实时性,计算速度快,可以达到在线进行轨道优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控制 轨道优化 在线优化 配点法 拉格朗日乘子法
原文传递
基于速度增益制导的大椭圆转移中段制导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金磊 李君 +2 位作者 庄学彬 李罗钢 谢泽兵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99,108,共5页
针对大椭圆转移中初始偏差和长时间飞行中摄动因素导致的方法偏差较大的现象,需进行中段轨道修正。基于显式制导的思路,采用速度增益制导,研究了考虑项摄动有限推力条件下的中段轨道修正方法,并通过优化修正时间设计了终端偏差小、燃料... 针对大椭圆转移中初始偏差和长时间飞行中摄动因素导致的方法偏差较大的现象,需进行中段轨道修正。基于显式制导的思路,采用速度增益制导,研究了考虑项摄动有限推力条件下的中段轨道修正方法,并通过优化修正时间设计了终端偏差小、燃料消耗少的中段修正优化轨道。针对不同初始偏差工况通过数学建模仿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增益 显式制导 中段修正 轨道优化
下载PDF
基于燃料最省的SGKW共面打击轨道优化设计
20
作者 胡正东 李鹏奎 蔡洪 《弹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4-97,共4页
天基对地打击动能武器(SGKW)用于从太空对地面高价值战略目标进行快速、准确的打击.针对燃料最省要求,研究了SGKW共面打击轨道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SGKW的无量纲化平面运动模型,利用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将燃料最省共面打击轨道的最优控... 天基对地打击动能武器(SGKW)用于从太空对地面高价值战略目标进行快速、准确的打击.针对燃料最省要求,研究了SGKW共面打击轨道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SGKW的无量纲化平面运动模型,利用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将燃料最省共面打击轨道的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两点边值问题.由于约束条件中存在优化参数,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序列二次规划"的组合优化算法被用于求解未知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克服传统优化方法的初值敏感问题,且在过渡段轨道中加入无动力滑行段可以有效降低飞行器的燃料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基对地打击动能武器 燃料 轨道优化 极大值原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