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口头叙事话语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文星 孙滢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70,共7页
本研究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分别描述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口头独白式叙事话语的结构特点,重点比较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口头叙事话语结构的共性和差异,以探究英语学习者的口头话语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 本研究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分别描述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口头独白式叙事话语的结构特点,重点比较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口头叙事话语结构的共性和差异,以探究英语学习者的口头话语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口头叙事话语具有普遍一致的图式性结构特征,具体体现在两者在叙事开端引入话题及叙事主体中阐述话题的方式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此同时,二者在部分话语结构成分的数量及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中国英语学习者第一层次话语结构范畴"评价性结语"和第三层次话语结构范畴"话题关联式评价性阐述"中评价性语言的出现频率明显低于本族语者。上述结果对于口头叙事话语研究具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英语学习者 本族语者 口头叙事话语 话语结构
下载PDF
岳阳柳毅:从传说到信仰
2
作者 周静如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80-86,共7页
自唐传奇《柳毅传》之后,东洞庭湖岳阳地区开始大量流传关于柳毅的口头叙事,主要包括柳毅自身的故事、洞庭王爷与民众的故事两大类,反映出柳毅由人到神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柳毅信仰,反映出当地悠久的水神崇拜与民众对君子大义... 自唐传奇《柳毅传》之后,东洞庭湖岳阳地区开始大量流传关于柳毅的口头叙事,主要包括柳毅自身的故事、洞庭王爷与民众的故事两大类,反映出柳毅由人到神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柳毅信仰,反映出当地悠久的水神崇拜与民众对君子大义品格的追求。自唐末至清,封建王朝不断敕封洞庭湖神,推动了柳毅信仰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给柳毅信仰带来了新的影响,柳毅信仰也为处理当代洞庭湖人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毅 东洞庭湖岳阳地区 口头叙事 信仰
下载PDF
湘昆研究请把目光投向创承人——基于湘昆口述史视角的探索
3
作者 杨和平 《音乐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28-40,3,4,共15页
将目光投向湘昆创承人,通过文献爬梳和访谈实录整理他们的口述资料,旨在从传承主体的视角反映湘昆历史与现状的同时,展现传承主体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湘昆 创承人 口述 思考
下载PDF
叙事身份研究的社会实践转向 被引量:4
4
作者 兰良平 《话语研究论丛》 2016年第1期22-34,共13页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研究的最高追求,而个人叙事研究为这一追求打开了方便之门。本文在厘清'身份'概念的基础上,论述叙事的真实性问题。针对目前话语分析学界关心的'大故事'和'小故事'研究范式之争,本文倡导叙事...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研究的最高追求,而个人叙事研究为这一追求打开了方便之门。本文在厘清'身份'概念的基础上,论述叙事的真实性问题。针对目前话语分析学界关心的'大故事'和'小故事'研究范式之争,本文倡导叙事研究的社会实践转向,并指出在这种转向下叙事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最后,本文指出,要对个人叙事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必须回归到叙事研究的哲学根基——哲学解释学,在叙事分析中注重整体和局部的释义循环,关切分析者和叙述者的视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身份 真实性 大小故事 社会实践转向
原文传递
走向景观叙事:传说形态与功能的当代演变研究——以法海洞与雷峰塔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3
5
作者 余红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117,155,共8页
景观叙事是指以传说人物与情节为前提,以景观建筑物为核心,融图像、雕塑、广告牌,以及导游词等诸多元素为一体的叙事体系。当代社会传统口述叙事日渐萎缩,景观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讲述传说、传承传说价值的叙事功能,这是当代民俗的显著特... 景观叙事是指以传说人物与情节为前提,以景观建筑物为核心,融图像、雕塑、广告牌,以及导游词等诸多元素为一体的叙事体系。当代社会传统口述叙事日渐萎缩,景观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讲述传说、传承传说价值的叙事功能,这是当代民俗的显著特点。在"白蛇传"传说中,传说人物"法海"逐渐转化为视觉景观"法海洞",并重构法海正面形象,承担了地域政治与文化建构的功能;而重建的雷峰塔则将传说拓展至围绕景观的现实生活,系统讲述与雷峰塔密切关联的传说情节,是传说景观超越语言形态的经典个案。民间传说在今天不再主要依赖口头传播,而是通过景观呈现,从而提升地域形象,发展旅游经济,成为文化产业与地域政治的重要资源。这种演变的背后,经济要素冲淡了伦理要素,地域需求替代了价值需求,是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叙事 景观叙事 法海洞 雷峰塔
下载PDF
口头叙事与村名之争:一个村寨历史记忆的建构——以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村寨月湖村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肖青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61,共9页
民间口头叙事是一个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所建构的一种历史记忆与历史表述。它是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理解和阐释,是为强化群体认同和巩固群体凝聚而进行的策略性表达。本文通过对一个彝族撒尼村寨世代相传的地方性传说的文本分析,... 民间口头叙事是一个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所建构的一种历史记忆与历史表述。它是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理解和阐释,是为强化群体认同和巩固群体凝聚而进行的策略性表达。本文通过对一个彝族撒尼村寨世代相传的地方性传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月湖村人对本村寨历史的集体记忆和草根阐释,进而说明"小地方"的口述史不仅隐藏着"大社会"的宏大历史叙事,而且表达了村寨共同体以及家族力量对村寨象征性资源的争夺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叙事 历史记忆 认同 象征性资源 建构
下载PDF
从口述到文字:文化记忆研究的视角转换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亚秋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139,共15页
口述与文字在传统史观中是一个对张的存在。口述史料由于其不稳定性等特征,相比于传统档案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不过,口述史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凸显了人的生命性和主体性特征。但口述史料也有局限性,从口述到文字的视角转换,人类... 口述与文字在传统史观中是一个对张的存在。口述史料由于其不稳定性等特征,相比于传统档案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不过,口述史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凸显了人的生命性和主体性特征。但口述史料也有局限性,从口述到文字的视角转换,人类的存储记忆变得丰富起来,人性培育的文化存储空间扩大。扬·阿斯曼认为人类留存的文字符号是探究文化深层意识的主流方法,大部分“真相”留存于以文字等符号为载体的文化记忆中,主要功能是给社会提供基本价值。转向文字的记忆研究路径,除了弥补口述史方法的局限外,还在于帮助我们应对变动不居的社会,通过探索历史的深处,寻求文化发展的动力,这是文化记忆研究的建设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 口述 文本记忆
原文传递
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的互构——基于冀南两村白猫黑狗传说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生柱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3,98,共8页
新时期以来,学界关于传说的研究逐步从文献资料的梳理和类型学的分析转向在田野语境中进行考察,关注传说与民众生活、地方历史的关联,呈现出一种"民俗文化整体观"的研究范式。流传于冀南广宗县刘家庄、夏家庄的白猫黑狗传说,... 新时期以来,学界关于传说的研究逐步从文献资料的梳理和类型学的分析转向在田野语境中进行考察,关注传说与民众生活、地方历史的关联,呈现出一种"民俗文化整体观"的研究范式。流传于冀南广宗县刘家庄、夏家庄的白猫黑狗传说,便应置放于两村相邻但老死不相往来的特殊村际关系中加以理解。这一传说是以两村庙宇的兴修改建及相关阐释为工具,以村民对现实功利的考量为依据而不断建构而成,最终成为比较稳定的村落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叙事 村落信仰 白猫黑狗传说 村际关系
原文传递
从“山”到“海”:从口头传承变迁看京族文化特性的渐变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斯颖 《百色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9-84,共6页
哈节是京族的重要节日传统,通过对哈节来源的叙事辨识,考察其神祇及相关神话侧重的转移,可增强对京族文化特征从"山"到"海"渐变的认知。与此同时,京族整体口头叙事也显示出与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转变。
关键词 京族 哈节 口传叙事 “山” “海”
下载PDF
近20年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回归到“人”的探索
10
作者 周春雨 孙正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2-58,共7页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续中居于核心位置,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近20年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关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教育等方面。然而,在“物本观...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续中居于核心位置,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近20年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关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教育等方面。然而,在“物本观”非遗保护语境中进行的学术研究,并不能有效激发传承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今后的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可以进入传承人的内心世界,激活传承人对传统医药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促进传承人对传统医药核心价值和核心文化的把握,以推动传承人现代化与非遗创造性转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医药 传承人保护 口述志 研究述评
下载PDF
用口述拼接一部鲜活的马来西亚华文百年话剧史
11
作者 邹元江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马华百年话剧口述史最明显地区分为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建国前的马来亚华族话剧史和建国后的大马华文话剧史两部分。华族话剧史由于与华族族群以及母国中国特殊的紧密联系,在剧团、剧目、剧场、剧运和剧评等视域对我们重新架构中国话... 马华百年话剧口述史最明显地区分为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建国前的马来亚华族话剧史和建国后的大马华文话剧史两部分。华族话剧史由于与华族族群以及母国中国特殊的紧密联系,在剧团、剧目、剧场、剧运和剧评等视域对我们重新架构中国话剧史书写的理论维度都具有独特的参照和补白价值。大马华文话剧史则明显区别于以抗战募捐、支援母国为主旨的马来亚华族话剧史。由于马来西亚建国后形成的“国家意识”,华文话剧的主题、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的采访者抢救式地与口述者、出场人共同作为马华华文话剧史的构作者,将被载入大马百年华文话剧的发展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 马来西亚 华文话剧史
原文传递
“混沌乾坤”是如何造成的?——《水浒传》气候、地理描写错误问题新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纪德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128,共8页
《水浒传》在描写长江以北的时令气候、地理方位时出现了不少错误。这些错误的产生当与《水浒传》脱胎于民间说书有一定关系。受口头文学叙事惯例的影响,说《水浒传》的艺人习惯于采用程式化的韵文套语来描写气候风物,这样就难免会出现... 《水浒传》在描写长江以北的时令气候、地理方位时出现了不少错误。这些错误的产生当与《水浒传》脱胎于民间说书有一定关系。受口头文学叙事惯例的影响,说《水浒传》的艺人习惯于采用程式化的韵文套语来描写气候风物,这样就难免会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至于其地理描写的错误,则与《水浒传》"聚合式"的成书方式有关。《水浒传》的集撰者为了将各地流传的宋江故事聚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有意选择了以山东梁山的水浒故事为核心来吸聚其他地区流行的好汉故事的做法,这样就难免要做一些地理方位上的腾挪或改变,而不管其是否符合实际的地理状况。因此,对于这样一部基于口头传统、累积聚合而成的英雄传奇,似乎不宜以考证的眼光审视其气候与地理描写存在的错误,也不宜以此作为实证的材料来证明其作者是一个不懂江北气候、地理状况的南方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时令气候 地理方位 口头叙事 “聚合式”成书
下载PDF
足球美学——一种关于接受、阐释与理性构建的身体叙事
13
作者 路云亭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1-37,47,共8页
足球是世界级的显学,其奇观性、想象性、陪伴性功能很强烈,三者合成了其审美维度。足球从一种身体游戏逐渐进化为一种审美体系,其所经历的恰是从经典身体学到口头叙事学的演进过程。足球美学一度难以在传统美学的范畴内获得认同,却极易... 足球是世界级的显学,其奇观性、想象性、陪伴性功能很强烈,三者合成了其审美维度。足球从一种身体游戏逐渐进化为一种审美体系,其所经历的恰是从经典身体学到口头叙事学的演进过程。足球美学一度难以在传统美学的范畴内获得认同,却极易在现代美学的体系内成为主流。中国的足球美学经历了球迷口述、跨学科交融、融入传统美学界三个阶段,其中混合了球迷感知、大历史观启示以及文化学、生物学、进化论、物种学等多学科知识能量。足球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成果,所涉及的评判理性、戏剧美学、球迷成瘾、想象力、哲学虚构、足球诗学、足球修辞学、美丽足球等议题都有很大的开拓性意义,类似的议题将足球美学导入一种虚构与真实、身体与信念、神话与图腾、审美与审丑之类的复合式文化构成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球美学 自然感悟 口述 现代美学体系 大历史观
下载PDF
“伏羲兄妹”神话:广西大瑶山瑶族起源历史记忆的文化表征——“广西大瑶山瑶族文化记忆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被引量:3
14
作者 雷文彪 唐骋帆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29-35,共7页
广西大瑶山瑶族广泛流传的"伏羲兄妹"神话蕴含着非常丰富瑶族文化记忆,它是大瑶山瑶族对中华民族始祖"伏羲""女娲"记忆的表征,凸显了当地瑶族对"伏羲""女娲"先祖的诗意想象性记忆和... 广西大瑶山瑶族广泛流传的"伏羲兄妹"神话蕴含着非常丰富瑶族文化记忆,它是大瑶山瑶族对中华民族始祖"伏羲""女娲"记忆的表征,凸显了当地瑶族对"伏羲""女娲"先祖的诗意想象性记忆和对"伏羲兄妹造瑶人"的民族记忆。"伏羲兄妹"神话集中体现了大瑶山瑶族文化记忆的诗性思维、诗性伦理,是大瑶山瑶族"生殖崇拜"的记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兄妹”神话 口述叙事 文化表征 诗性思维 诗性伦理
下载PDF
对口述传统的纵横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斌 胡鸿保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17,共4页
“口述”和“传统”以及“口述传统”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议。从“传统”的建构来看 ,社会记忆使“传统”通过“现在”而被呈现。从史学角度来看 ,“口述”与“历史”的携手不仅打破了历史陈述的垄断 ,赋予历史平民化、大众化的基本特色 ... “口述”和“传统”以及“口述传统”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议。从“传统”的建构来看 ,社会记忆使“传统”通过“现在”而被呈现。从史学角度来看 ,“口述”与“历史”的携手不仅打破了历史陈述的垄断 ,赋予历史平民化、大众化的基本特色 ,而且也促使一些历史学家的史观发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口述 传统 真实性 记忆
下载PDF
文化的多重色彩:撒拉族历史与传说的叙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朝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7-71,共5页
本文以撒拉族传说为个案,从文本历史和口头传承比较的差异性入手,认为传说的叙事暗含着有关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进行文化交往的重要信息,传说叙事是社会情境在个体情境中的集中反映,也是少数族群特定的文化生态和族群生存策略的独特反映。
关键词 文献历史 口头传承 族群生态 叙事研究
下载PDF
副词性关联词语在英语口头叙事中的功能研究及其对口语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顾正靓 原苏荣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23年第5期14-19,79,共7页
口头叙事是学生口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通过中国英语学习者梨子故事综合语料库(CLIPS)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叙述“梨子故事”所使用的副词性关联词语的功能类型、句法分布和话语功能,发现中国学生在该类词语的选... 口头叙事是学生口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通过中国英语学习者梨子故事综合语料库(CLIPS)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叙述“梨子故事”所使用的副词性关联词语的功能类型、句法分布和话语功能,发现中国学生在该类词语的选择及表意上呈现僵化趋势、叙事中评议较少、叙事缺乏感染力。笔者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语义、句法、语用多角度探究该类词语在口头叙事中的作用,完善口头叙事话语结构模式,提升口头叙事的凝聚力、连贯性和感染力,从而增强口头叙事和口语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词性关联词语 口头叙事 口语能力
下载PDF
口头传统、口头传播与口头叙事——英语世界口头文学研究及启示
18
作者 李斌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0年第2期147-152,共6页
英语世界口头文学研究明确了口头文学创作和传播机制,也解决了如何分析、理解和阅读口头文学的问题。录音文本、程式理论使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得以运用于口头文学研究。其中,重视个体创造性和差异化使口头文学研究回归口头传统,打破口... 英语世界口头文学研究明确了口头文学创作和传播机制,也解决了如何分析、理解和阅读口头文学的问题。录音文本、程式理论使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得以运用于口头文学研究。其中,重视个体创造性和差异化使口头文学研究回归口头传统,打破口头与书面的对立赋予口头文学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转喻、传统指导性、转喻性指示等理论破解口头文学达意难题。同时,对于口头表演和口头传统的重视也充分展现口头文学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口头文学研究丰富了文学创作、文学叙事和文学审美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口头文学 口头传统 口头叙事 口头程式理论
原文传递
侗台语民族祈雨仪式的口头叙事隐喻——以壮族史诗《布伯》与泰国神话《青蛙神的故事》的比较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斯颖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4-39,共6页
在壮族民间师公教祈雨仪式中经常被唱诵的壮族英雄史诗《布伯》塑造了一个多次与雷公斗争、为人间解除干旱的人间英雄形象。在泰国东北部,解释芒飞节起源的神话《青蛙神的故事》在"智斗"的情节上与《布伯》极其相似。通过比... 在壮族民间师公教祈雨仪式中经常被唱诵的壮族英雄史诗《布伯》塑造了一个多次与雷公斗争、为人间解除干旱的人间英雄形象。在泰国东北部,解释芒飞节起源的神话《青蛙神的故事》在"智斗"的情节上与《布伯》极其相似。通过比较二者的内容,可发现侗台语族群口头叙事与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张力,其背后是深厚的越巫传统、稻作文化与蛙崇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叙事 祈雨仪式 侗台语族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口头叙事与民间信仰:两种地方性知识的互文性——以乡村视野中的传说与信仰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洁 《柳州师专学报》 2013年第4期11-16,共6页
对口头叙事和民间信仰的研究,学术界长期停留在民俗事象的历史演进范式和类型化处理,很少突破脱离情境的标本化。众多研究成果和事实表明,在地方性知识体系内,口头叙事在具体时空坐落中的民众和民众活动中生成、传播并获得意义,民众生... 对口头叙事和民间信仰的研究,学术界长期停留在民俗事象的历史演进范式和类型化处理,很少突破脱离情境的标本化。众多研究成果和事实表明,在地方性知识体系内,口头叙事在具体时空坐落中的民众和民众活动中生成、传播并获得意义,民众生活、心灵世界和信仰的内容也由传说建构和调适,从而形成一种互动的完整的社会性传承。由此,强调了纳入文化整体视野下建立二者的双向解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互文性 口头叙事 民间信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