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跨度钢管桁架结构施工顺序优选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包雯蕾 王秀丽 崔延渊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5,共6页
以兰州大学体育馆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对大跨度钢管桁架结构施工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吊装过程中钢管桁架各杆的轴力和应力进行验算,验证吊装过程的安全性.首先提出从左至右、从中间至两边和从两边至中间的3种吊装施... 以兰州大学体育馆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对大跨度钢管桁架结构施工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吊装过程中钢管桁架各杆的轴力和应力进行验算,验证吊装过程的安全性.首先提出从左至右、从中间至两边和从两边至中间的3种吊装施工顺序,然后针对这3种安装顺序,分别对6~17轴施工阶段结构挠度和结构应力进行分析,最后对3种安装顺序对主桁架造成的位移和应力影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从两边至中间的施工方法可以有效抵消由桁架自重引起的几何积累效应,同时配合主桁架预起拱技术,使得整个桁架结构安装达到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钢管桁架 施工顺序 优选 结构挠度 结构应力
下载PDF
乌鞘岭隧道F7断层大变形控制方案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学亮 《山西建筑》 2007年第31期311-312,共2页
针对乌鞘岭隧道F7断层的特殊地质条件和在施工中产生的不良地质变形,对支护形式和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一次、二次支护的变形量做了详尽的观察,由此得出迂回导坑的施工参数和施工相关措施,达到了施工反馈设计、处理断层的目的。
关键词 断层 方案优化 变形量观测 施工参数
下载PDF
具有 120°偏转角的偏转线圈优化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屠彦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2-37,共6页
研究了屏的位置与偏转角之间的关系以及彩色质量因子Qk与偏转角之间的关系.对120°偏转角的偏转线圈进行了优化设计,给出了优化结果.
关键词 电视 偏转线圈 优化设计 偏转角 彩色质量因子
下载PDF
空中铰幕墙立梃最优作法问题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符旭晨 刘斌 刘旭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7年第1期143-146,209,共5页
多跨连静定梁结构是幕墙设计中最常用的立梃受力结构形式,关于空中铰伸出支座的最优长度问题一直是一个设计师比较模糊甚至缺少概念的问题。通过理论推导和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充分论证了分别在强度最优和挠度最优条件下空中铰外伸长度... 多跨连静定梁结构是幕墙设计中最常用的立梃受力结构形式,关于空中铰伸出支座的最优长度问题一直是一个设计师比较模糊甚至缺少概念的问题。通过理论推导和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充分论证了分别在强度最优和挠度最优条件下空中铰外伸长度的最佳比例值为外伸段占层高的14.7%时为强度最优(弯矩最小),外伸段点层高22.5%时挠度最优(变形最小)。计算结果以期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设计工作,减少材料用量,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跨连静定梁 空中铰 强度最优 变形最优
下载PDF
埋地管道泄漏自适应封堵机器人设计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闫宏伟 刘翼 +3 位作者 李健 寇子明 赵鹏洋 何勃龙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8-74,共7页
为解决管道在长期使用中出现的破损、杂质增多及因介质腐蚀和冲蚀产生不规则障碍物等一系列问题,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提出1种驱动性能好、可靠性强的多体分布式自适应管道封堵修复机器人。通过建立机器人越障模型,研究驱动轮和支撑轮运... 为解决管道在长期使用中出现的破损、杂质增多及因介质腐蚀和冲蚀产生不规则障碍物等一系列问题,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提出1种驱动性能好、可靠性强的多体分布式自适应管道封堵修复机器人。通过建立机器人越障模型,研究驱动轮和支撑轮运行时的越障方程;在ADAMS软件中建立驱动单元模型,对其运行速度、驱动力、越障高度进行仿真分析;建立模型样机并进行实验验证,驱动轮偏转角设置在20°~35°时,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结果表明:减小驱动轮偏转角度或降低电机主轴转速可以提高越障能力;在驱动轮偏转角为20°时,可以穿越最大6 mm的障碍。该埋地管道泄漏自适应封堵机器人的设计能为管道泄漏应急防控领域装备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 封堵机器人 驱动单元 越障 最佳偏转角度 仿真分析
下载PDF
大口径KDP晶体最佳偏转角预测误差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婷 张洋 +1 位作者 徐旭 张彬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16,共6页
通过测量晶体全口径正交偏振透射波前的干涉数据,建立了计算KDP晶体最佳偏转角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探针激光工作稳定及环境温度稳定的情况下,理论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差值在10.0μrad以... 通过测量晶体全口径正交偏振透射波前的干涉数据,建立了计算KDP晶体最佳偏转角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探针激光工作稳定及环境温度稳定的情况下,理论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差值在10.0μrad以内。分析了影响测量精度的各种因素,找出了理论预估值与实验结果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由单点模型推广建立了全口径KDP晶体最佳偏转角的计算模型,并且数值模拟了KDP晶体折射率不均匀性对晶体全口径最佳入射角和转换效率产生的影响。得到的结果为工程上实现大口径KDP晶体精密装校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器件 KDP晶体 折射率不均匀性 最佳偏转角 误差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