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后再内皮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罗明华 关怀敏 +5 位作者 解金红 陈玉善 王贺 邱承杰 董文杰 宗永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4-727,共4页
目的:探索冠心病患者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置入1年后冠状动脉再内皮化特点,为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时程的制定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入院的冠心病支架置入后1年的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 目的:探索冠心病患者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置入1年后冠状动脉再内皮化特点,为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时程的制定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入院的冠心病支架置入后1年的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支架置入处新生内膜增殖厚度,支架小梁内膜覆盖率等,考察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再内皮化的特点。结果:43例患者中的48枚支架,内膜覆盖率90.70%。轻/中/重内膜增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19.92%、37.55%、42.53%。亚组分析,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以及临床诊断为ACS者较稳定型心绞痛者内膜覆盖率更高,增生程度重。结论:DES置入1年后,绝大多数支架梁被内膜覆盖,但仍存在内皮化不全现象;糖尿病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是影响内皮化进程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药物涂层支架 内皮化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糖尿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置换治疗中青年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帅 黄俊 +2 位作者 游志鹏 毛新帮 谢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220-3224,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置换治疗中青年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将我院眼科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中青年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60眼按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联合手术组(30眼)和分期手术组(30眼),联合手术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置换治疗中青年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将我院眼科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中青年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60眼按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联合手术组(30眼)和分期手术组(30眼),联合手术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置换手术,分期手术组单纯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根据晶状体混浊程度择期行白内障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分期手术组二次手术率,两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远近视力,术后6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复位情况并行视觉质量调查问卷。结果分期手术组术后晶状体混浊加重27只眼(90%),因此行Ⅱ期白内障手术21只眼(70%)。联合手术组BCVA恢复、术后远视力及术前术后远视力差值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黄斑区视网膜情况及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视觉质量综合评分联合手术组优于分期手术组(t=-3.95,P=0.00),联合手术组在远视力、立体视觉、视疲劳项目上评分占优势,分期手术组在干眼、夜间眩光项目上评分高于联合手术组(均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置换治疗中青年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有效避免二次手术,改善视功能,是临床上可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玻璃体切割 晶状体置换 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觉质量调查问卷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与mf-ERG中央反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刚贾万程陆卫兴周梅娟裴响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6期595-597,共3页
目的探讨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中央反应波的相关洼。方法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2年3—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眼科累及黄斑区的RRD16例(16只眼... 目的探讨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中央反应波的相关洼。方法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2年3—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眼科累及黄斑区的RRD16例(16只眼)行巩膜外加压术视网膜复位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1、3、6个月行频域OCT及mf-ERG检测,观察RRD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结构与视功能的变化,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中央反应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1、3、6个月RRD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12、18.794、23.234,均P=0.05);1环N1波和P1波振幅密度较手术前明显提高(t=-27.28、-92.992,-29.794、-94.942,-61.416、-88.672;均P=O.05),潜伏期较手术前缩短(t=32.280、22.262,17.820、23.858,18.947、8.063;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3、6个月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与1环N1波和P1波振幅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4、-0.667,P=0.033、0.005;r=-0.611、-0.679,P=0.012、0.004;-0.500、-0.668,P=0.049、0.005),与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55、0.027,P=0.340、0.922;r=0.300、0.058,P=0.258、0.876;r=0.402、0.458,P=0.123、0.074)。结论OCT和mf-ERG联合应用能全面准确地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脱离 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邢晓利 梁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583-1585,共3页
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主要包括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和特发性黄斑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 ography,OCT)作为一种新的能提供高分辨活体组织横截面图像的非损伤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独特的高... 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主要包括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和特发性黄斑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 ography,OCT)作为一种新的能提供高分辨活体组织横截面图像的非损伤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独特的高分辨率、无损伤性等特点,自临床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的监测以及定量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及参考价值。我们对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在OCT图像中的解剖形态学特征的了解,促进了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下面我们就OCT在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