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法化”论争与认同焦虑——以文论“失语症”和新诗“西化”说为个案 被引量:24
1
作者 周宪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8-107,共10页
合法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把合法性概念引入文化理论话语及其论争的分析,有助于揭示这些话语及其论争复杂的文化意义。晚近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汉语新诗的理论话语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说法,尤其是以下两种代表性的理... 合法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把合法性概念引入文化理论话语及其论争的分析,有助于揭示这些话语及其论争复杂的文化意义。晚近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汉语新诗的理论话语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说法,尤其是以下两种代表性的理论:中国现代当文论“失语症”说,汉语新诗“西化”说。这两种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同时,表露出一种对现代文化认同的深切焦虑。这种焦虑近代以来一再出现,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对“重新传统化”与“本体安全”关系的分析,可以展现回归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当代建构的复杂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文化认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合法性 文化认同 本体安全 重新传统化
原文传递
从危机到战争:俄罗斯本体安全与俄乌冲突 被引量:19
2
作者 毕洪业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54,I0001,I0002,共36页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持续紧张,最终走向了战争。在俄罗斯的认知中,乌克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邻国,而是关系到自身“存在”的本体安全问题。俄罗斯把乌克兰看作是自己身份叙事的组成部分,俄乌关系不断恶化引发了本体安全威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持续紧张,最终走向了战争。在俄罗斯的认知中,乌克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邻国,而是关系到自身“存在”的本体安全问题。俄罗斯把乌克兰看作是自己身份叙事的组成部分,俄乌关系不断恶化引发了本体安全威胁。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核心要素是其大国身份,但又缺乏强大的物质力量保障,导致其要持续面对本体安全威胁。几个世纪以来,与欧洲关系龃龉不断塑造了俄罗斯的战略文化,即试图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来抵消落后所带来的本体安全威胁。后冷战时代,俄罗斯认为其本体安全威胁依然来自于同西方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其大国身份的连续性受到欧盟及北约东扩对其周边苏联国家势力范围的挑战。因而,乌克兰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严重挑战了俄罗斯的本体安全,克里米亚事件则表明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与西方摊牌。借助与西方国家的持续冲突,俄罗斯试图保持其在周边国家的主体地位,以维护其本体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乌克兰 身份认同 本体安全 俄乌冲突 克里米亚事件 普京
原文传递
“本体安全”——解读安东尼·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慧敏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6,共3页
安东尼·吉登斯以其结构化理论成名于当今社会学理论界,而他的自我认同理论却很少受到关注。文章阐释了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所认为的“本体安全”是自我认同过程的生长点的含义,分析论述了本体安全通过婴儿早期经验获得以及通过习惯... 安东尼·吉登斯以其结构化理论成名于当今社会学理论界,而他的自我认同理论却很少受到关注。文章阐释了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所认为的“本体安全”是自我认同过程的生长点的含义,分析论述了本体安全通过婴儿早期经验获得以及通过习惯和惯例维护和加固的过程,借以对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东尼·吉登斯 自我认同 本体安全
下载PDF
东亚国家间信任生成与流失的逻辑:本体性安全的视角 被引量:16
4
作者 包广将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62,157-158,共25页
信任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东亚一体化进程和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那么,引起东亚国家间信任生成与流失的逻辑是什么?文章试图从国家本体性安全与维护国家本体性安全的国际秩序这两个变量的互动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东亚国... 信任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东亚一体化进程和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那么,引起东亚国家间信任生成与流失的逻辑是什么?文章试图从国家本体性安全与维护国家本体性安全的国际秩序这两个变量的互动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东亚国际秩序、国家本体性安全与国家间信任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即在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本体性安全的国际秩序中,国家间的信任水平较高;而在无法有效维护国家本体性安全的国际秩序中,国家间的信任水平较低。依据这一逻辑,文章在考察了这两个变量在东亚国际秩序演化进程中的相互关系后,重点关注后冷战时期东亚国家间信任的变动,并指出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一方面提供了维护各国本体性安全的保障,引起东亚国家间信任的生成,另一方面又激发了东亚国家的本体性安全需求,引起东亚国家间信任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 本体性安全 东亚国际秩序
原文传递
最心安处是吾乡: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岚 蒋怡然 +2 位作者 崔楠 张留霞 赵帅勤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3-527,共15页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贸易战的发生让人们处于一种本体不安全的状态中,即人们的本体安全感受到了威胁。本文研究了消费者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影响。三项研究的结果表明,相比本体安全感没有受到威胁的个体,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贸易战的发生让人们处于一种本体不安全的状态中,即人们的本体安全感受到了威胁。本文研究了消费者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影响。三项研究的结果表明,相比本体安全感没有受到威胁的个体,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对家乡品牌的偏好度更高,其中家乡依恋起到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更倾向于依恋可以提供常规生活和构建个人身份的家乡,以此寻求本体安全感恢复,从而增加了对家乡品牌的偏好。实验结果还发现,自然栖息地情境展露在本体安全感威胁对家乡品牌偏好的作用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当展露于自然栖息地情境时,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个体能够通过对自然栖息地这一更广泛的地点依恋来对抗本体安全感威胁,不再需要寻求家乡依恋来缓解本体安全感威胁,从而使其在对家乡品牌和非家乡品牌的偏好上不再呈现出差异。本研究的发现丰富了现有本体安全感和品牌偏好的相关研究,为品牌提供了一种新的本土营销策略,具有丰富的理论贡献和管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安全感 家乡品牌 家乡依恋 自然栖息地情境展露
下载PDF
大国引导、信任生成与东盟国家对华安全感 被引量:12
6
作者 方晓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155,160,共25页
冷战后,中国通过安抚赢得了东盟国家的信任,但相似的安抚行动下不同国家对华信任程度呈现差异。为解释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可以围绕国家安全感构建一个中小国家对大国的信任生成框架:国际信任分为基于物理性安全感的信任和基于本体性安... 冷战后,中国通过安抚赢得了东盟国家的信任,但相似的安抚行动下不同国家对华信任程度呈现差异。为解释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可以围绕国家安全感构建一个中小国家对大国的信任生成框架:国际信任分为基于物理性安全感的信任和基于本体性安全的信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大国的战略信誉与战略安抚可以满足中小国家的物理性安全感,而大国对中小国家自传体叙述与身份认知的尊重可以满足它们的本体性安全。大国满足中小国家物理性安全感和本体性安全的程度决定了中小国家对大国的信任层次,因此东盟国家对华信任的差异源自中国对东盟国家物理性安全感与本体性安全的满足程度的差异。对比老挝和越南两个案例可以发现,中国满足了老挝的物理性安全感和本体性安全,因此老挝对华信任程度较高;中国部分地满足了越南的物理性安全感、难以满足越南本体性安全,因此导致越南对华信任程度较低。有鉴于此,中国在引导周边中小国家信任生成时,要兼顾对方的物质利益关切和身份认知,并根据是否存在物质利益冲突、能否容忍对方自传体叙述的关系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对方的对华信任生成,争取更为友好的周边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关系 国际信任 国家安全感 身份认知 本体性安全
原文传递
信任关系的变革——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再思考 被引量:12
7
作者 郭忠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9-103,共5页
考察吉登斯庞大的现代性理论体系,信任关系是其内在的连贯线索。在他看来,信任是个人本体安全系统的基础,是本体安全与外在环境之间的联系纽带,信任关系以个体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为前提。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 考察吉登斯庞大的现代性理论体系,信任关系是其内在的连贯线索。在他看来,信任是个人本体安全系统的基础,是本体安全与外在环境之间的联系纽带,信任关系以个体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为前提。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导致信任关系也从"地域性"信任关系向"脱域性"信任关系转变。"脱域性"信任关系建立在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的基础之上,它使人们的心理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如"运气"态度、"实用主义"态度、"犬儒式悲观主义"态度等。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意义既体现在其研究方法上,又体现在它对现实的警示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登斯 现代性 信任 本体安全
下载PDF
本体安全视角下的澳大利亚对华政策演变 被引量:6
8
作者 汪金国 魏衍学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130,I0004,I0005,共27页
本文从本体安全的视角阐释2016年以来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发生的制衡转向。本体不安全感是澳大利亚对华政策转向的核心动因,情感和习惯则构成其政策转向的驱动机制。国际秩序演变损害了澳大利亚的本体安全,使之产生了焦虑感和羞耻感。在“... 本文从本体安全的视角阐释2016年以来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发生的制衡转向。本体不安全感是澳大利亚对华政策转向的核心动因,情感和习惯则构成其政策转向的驱动机制。国际秩序演变损害了澳大利亚的本体安全,使之产生了焦虑感和羞耻感。在“焦虑回避”和“羞耻回避”的驱动下,在僵化的“基本信任系统”的制约下,澳大利亚通过回归和强化“依附强国”的战略习惯来实现其本体安全。习惯性逻辑强调的结构化身份认同加剧了澳大利亚对美国的战略依附,也助推其对华政策的制衡转向。联美制华战略成为澳大利亚支撑其国家身份和本体安全的一种选择,习惯性逻辑将长期支配其对华战略思维,中澳关系在中低位震荡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而澳大利亚也难以实现实质性、可持续的本体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安全国家身份中澳关系情感习惯 国际 秩序 制衡
原文传递
能动性与教师本体性安全 被引量:10
9
作者 操太圣 乔雪峰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49,共5页
改革情境下角色期待与身份认同间的张力威胁到教师的本体安全和专业发展。在指令型的制度框架和权威性的专业话语中,教师沦为教育改革的对象和工具,被动地执行预设的角色。传统道德制约下,过度责任强加到教学中,教师角色被过分苛求,生... 改革情境下角色期待与身份认同间的张力威胁到教师的本体安全和专业发展。在指令型的制度框架和权威性的专业话语中,教师沦为教育改革的对象和工具,被动地执行预设的角色。传统道德制约下,过度责任强加到教学中,教师角色被过分苛求,生活世界被边缘化。重塑教师本体地位,需要激发其能动性,培养反思性实践,并在基层生成信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性 本体性 身份认同 实践意识
原文传递
论国家的承认安全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向红 陈明霞 《国际安全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55,163,164,共31页
维护安全构成国家行为的基础和重要动机。国家安全至少涵盖现实维度的物质安全和理念维度的身份安全。国家身份安全的核心内涵是国家身份的外在肯定性与内在稳定性共同铸造出的身份确定性。只有同时获得本体安全与承认安全,国家才能确... 维护安全构成国家行为的基础和重要动机。国家安全至少涵盖现实维度的物质安全和理念维度的身份安全。国家身份安全的核心内涵是国家身份的外在肯定性与内在稳定性共同铸造出的身份确定性。只有同时获得本体安全与承认安全,国家才能确保其身份安全。承认安全是指,行为体持有的有关其本质属性的自我理解因为得到他者承认而产生的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具有双重来源:一是行为体的基本承认需求得以实现,二是行为体的身份生成顺利开展。承认安全得以建立的基础是行为体自我理解与他者理解之间的一致性带来的自我肯定,这种自我肯定是行为体既满足承认需求、又实现身份生成所产生的共同的积极结果,因此构成行为体满足感的直接来源,从而确保了其承认安全感;反之,承认不安全的来源就是自我理解与他者理解之间的非一致性带来的自我怀疑,这种自我怀疑是行为体无法满足承认需求和身份生成受阻所产生的共同的消极结果,阻断了行为体满足感的形成,从而导致其产生承认不安全感。承认不安全将使国家滋生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焦虑情绪和以报复冲动为主导的怨恨情感,在二者的复合作用下,国家将作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破坏性行为。俄罗斯与土耳其国家身份建构历程中的承认安全问题及其国际后果,可以对有关承认安全的理论发现提供初步经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安全 本体安全 承认安全 承认与蔑视 角色身份
下载PDF
建构场域安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启示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卓 《学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4期64-72,共9页
建构场域安全是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此提供了颇多启示。从宏观层面上看,需要将场域安全放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背景下统筹安排,围绕"深化安全""拓宽安全""延伸安全"的要求... 建构场域安全是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此提供了颇多启示。从宏观层面上看,需要将场域安全放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背景下统筹安排,围绕"深化安全""拓宽安全""延伸安全"的要求,建构安全共同体。从中观层面上看,场域安全需要通过安全治理来实现,应当建立进入性、开放性的治理制度,完善群众参与安全治理的机制,以制度化的形式促进政府向民众赋权。从微观层面上看,现代社会中"人为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本体性安全"问题,需要密切联系群众,建立与群众的互信机制,培育专业力量,充分发挥专家系统的积极作用,在社会整合的基础上完善系统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安全 安全共同体 安全治理 本体性安全
下载PDF
微生物转向背景下的生物安全治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天阳 何诗雨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20-131,共12页
文章以尺度、边界和身份建构为理论视角,借鉴微生物转向的理论进路,探讨微生物对安全边界和安全身份的影响,认为微生物的群内变异和群际感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重塑了传统的安全边界和人的本体安全,致使国家边界、身体(身份)边界和微生... 文章以尺度、边界和身份建构为理论视角,借鉴微生物转向的理论进路,探讨微生物对安全边界和安全身份的影响,认为微生物的群内变异和群际感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重塑了传统的安全边界和人的本体安全,致使国家边界、身体(身份)边界和微生物(知识)边界之间新型互构关系的生成,这三个层面的辩证互动构成了微生物转向背景下生物安全治理的根本性关系。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对这一动态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和再构,以便重新审视与构筑这一认知转向背景下的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共性,进而促进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理念创新与实践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 生物安全 微生物 安全边界 身份构建 本体安全 安全化
下载PDF
不对称结构和本体性安全视角下的中缅关系:依赖与偏离 被引量:6
13
作者 孔建勋 包广将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37-43,共7页
当前缅甸政治转型对中缅关系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不对称权力结构和本体性安全的视角,对中缅双边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进行理论探索,分析缅甸对中国产生依赖性与离心力的结构限制。本文认为,缅甸对中国形... 当前缅甸政治转型对中缅关系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不对称权力结构和本体性安全的视角,对中缅双边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进行理论探索,分析缅甸对中国产生依赖性与离心力的结构限制。本文认为,缅甸对中国形成既依赖又偏离的两种倾向是由中缅不对称结构关系决定的,在此结构下缅甸对自身本体性安全的关注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政治转型后的缅甸在对中国的依赖与偏离的博弈中孰强孰弱,主要取决于不对称权力结构中缅甸的本体性安全是否能得到充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不对称结构 本体性安全 中缅关系
下载PDF
本体安全、国家身份与朔尔茨政府的对华政策调整
14
作者 李永成 王思懿 《区域国别学刊》 2024年第5期55-75,156,157,共23页
2024年4月,德国总理朔尔茨第二次访华,中德关系成为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积极指标。然而,朔尔茨政府的中国战略却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位一体的国家,在追求对华理性合作的同时,明确以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为基底调... 2024年4月,德国总理朔尔茨第二次访华,中德关系成为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积极指标。然而,朔尔茨政府的中国战略却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位一体的国家,在追求对华理性合作的同时,明确以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为基底调整对华政策,战略上加强德美协调,经贸上推行“去风险”政策,意识形态上突出价值观差异。如何解释朔尔茨政府对华政策的新调整?既有研究主要从德国国内政治、双边经贸关系、国际体系新态势等三个物质性维度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尽管中德之间互不构成实体安全意义上的威胁,但本体安全焦虑是德国对华政策调整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乌克兰危机、中国崛起、美国外交退化为大国竞争主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严重冲击了德国国家身份框架,使德国积累了强烈的本体安全焦虑情绪。为维护其国家身份的稳定与连续,德国采取调整身份叙事与强化德美协调等多重措施,并将之深嵌于对华政策之中,驱动德国调整对华政策。不过,尽管德国对本体安全的追求增加了双边合作关系管理的不确定性,但中德关系仍颇具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安全 国家身份 德国 战略焦虑 对华政策 中德关系
下载PDF
“吾心安处是我家”:农村养老机构中老人的本体安全和生存焦虑
15
作者 郭琦 肖瑛 +1 位作者 王东晖 符佳佳 《开放时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9,M0008,共19页
近年来,“养老”进入农民的生活词典并蜕变为他们的生存焦虑和农村治理关注点。既有农村养老研究多忽视老人的真实需求及背后的深层次观念。S县各类型养老机构的兴起,跟三农“政策丛”以及该县的政策落实策略密切关联。在该县不同养老... 近年来,“养老”进入农民的生活词典并蜕变为他们的生存焦虑和农村治理关注点。既有农村养老研究多忽视老人的真实需求及背后的深层次观念。S县各类型养老机构的兴起,跟三农“政策丛”以及该县的政策落实策略密切关联。在该县不同养老机构中,老人的感受和行动各有不同:老年公寓的老人普遍声称是主动选择的,专业化养老机构的老人迷离于本体安全,“看不得”的乡镇敬老院的老人的生存焦虑程度相对较低。上述不同体受,根源于不同机构与老人深层次的家观念的契合程度。所谓“家”,既指儿孙满堂的大家庭,又指分家后的核心家庭。家人、房屋和家园三者构成老人的总体性家观念,也是其所渴望的自由的温床。离家越近,自由感越强,本体安全越稳固,反之则滋生生存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老人 养老机构 本体安全 生存焦虑
原文传递
微粒社会下青少年手机“软瘾”现象的批判性分析
16
作者 王健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6-51,共6页
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科技产品在大众生活中的全面渗透,当代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以手机依赖为典型特征的“软瘾”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身处微粒社会中的青少年应对闲暇时所选择的一种拟真化生活方式,用于维持本体安... 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科技产品在大众生活中的全面渗透,当代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以手机依赖为典型特征的“软瘾”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身处微粒社会中的青少年应对闲暇时所选择的一种拟真化生活方式,用于维持本体安全感以及构建自我认同。未来可通过心理调适、技术改进以及丰富具身体验等途径,引导青少年群体向着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社会 青少年 手机“软瘾” 本体安全 自我
下载PDF
现代风险环境中本体性安全的建立——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探索 被引量:4
17
作者 曾怀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1-14,共4页
现代性风险环境下,个体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风险。文章在探索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就个体在意识层面上应对现代性风险的主要表现作了一些分析,认为它们实际上也是为了满足个体建立自己本... 现代性风险环境下,个体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风险。文章在探索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就个体在意识层面上应对现代性风险的主要表现作了一些分析,认为它们实际上也是为了满足个体建立自己本体性安全的需要,从而为更好地拓展未来打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登斯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环境 现代社会 本体性安全
下载PDF
本体安全感:心理健康研究的社会学取向 被引量:5
18
作者 俞国良 靳娟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8-196,共9页
对心理健康绝不能就事论事,它有着特定的社会根源。本文以本体安全感概念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从心理健康研究的社会学取向着手,系统探讨了本体安全感的两个核心变量:自我认同和环境适应。前者是人格发展中自我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后者是... 对心理健康绝不能就事论事,它有着特定的社会根源。本文以本体安全感概念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从心理健康研究的社会学取向着手,系统探讨了本体安全感的两个核心变量:自我认同和环境适应。前者是人格发展中自我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后者是取得社会生活的平衡感和秩序感。由于自我内部的连续一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良好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本体安全感与心理健康互为因果关系。本体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则为本体安全感固本强基,两者的目标都是实现人类生活的健康与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本体安全感 人与环境 自我认同 环境适应
下载PDF
信任与教师的确定性寻求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茂森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47,11,共5页
当前风险社会与教师实践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教育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都引发了教师的存在论危机。这种存在论危机的化解,可以以信任为基础来寻求一种新的确定性,从而维护教师的本体性安全。为此,确定性的寻求可以从制度信任的建立... 当前风险社会与教师实践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教育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都引发了教师的存在论危机。这种存在论危机的化解,可以以信任为基础来寻求一种新的确定性,从而维护教师的本体性安全。为此,确定性的寻求可以从制度信任的建立与完善、以信任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塑造可信性的教师自我形象、基于"不信任"的反思性选择、教学习性的合理改造等方面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存在论危机 信任 本体性安全
原文传递
国际关系本体安全理论的批判与重构——以本体安全的实现路径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慕 王文奇 《太平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38,共13页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对安全理论的深入探讨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在安全理论的探讨中,本体安全研究方兴未艾。学者们揭示了本体安全对国际关系、外交决策分析和安全研究的价值。然而,目前本体安全的学理性...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对安全理论的深入探讨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在安全理论的探讨中,本体安全研究方兴未艾。学者们揭示了本体安全对国际关系、外交决策分析和安全研究的价值。然而,目前本体安全的学理性探讨深度不足,存在本体论与实现路径的争论及本体安全与外交政策间因果关系不甚明确等问题,使该理论的适用性受限。为解决本体安全理论构建中的问题,本文借鉴历史社会学和角色互动理论重构国际关系本体安全理论,通过阐发国家身份在国内和国际两个互动场域中的形成机制可消解本体论质疑,搭建本体安全实现路径的分析框架可明确寻求本体安全对政策的驱动作用和政策与实践对本体安全的影响机制,从而指明本体安全与外交政策间的构成性关系。对本体安全的理论重构既回应了现有批判和争论,同时也可加强该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在中日钓鱼岛争端所引发的两次危机中,日本的国家身份认知和对华角色期望均发生变化。日本对本体安全的寻求影响了其对华政策乃至国家安全政策,证明了本体安全实现路径分析框架的有效性。本体安全理论虽然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但是理论重构对国家安全学、国际关系的学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安全 国家身份 实现路径 外交政策 国家安全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