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双光束技术确定纳米金膜倍频系数的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芙香 严捷 +3 位作者 唐炜栋 杨旭雯 胡逸君 潘勤鹤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1-219,共9页
对比分析了单、双光束偏振倍频技术在确定各向同性纳米金膜二阶非线性效应方面的优劣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射频磁溅射方法制备的100 nm金膜样品具有面内各向同性特征。在单光束手性实验装置中,当采用p线偏振起始光并探测(p±s)偏振... 对比分析了单、双光束偏振倍频技术在确定各向同性纳米金膜二阶非线性效应方面的优劣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射频磁溅射方法制备的100 nm金膜样品具有面内各向同性特征。在单光束手性实验装置中,当采用p线偏振起始光并探测(p±s)偏振倍频光时,纳米金膜的实验拟合展开系数不唯一,改以s或(p+s)偏振为起始光时,相应实验展开系数唯一;而对于双光束技术相关展开系数的唯一性则不受起始光偏振条件的限制。单光束技术仅能测定纳米金表面结构对称性破缺产生的有效表面电偶极贡献,双光束技术则能实现其内部多极贡献(磁偶极和电四极效应)的完全分离;由两实验装置确定的非零独立二阶非线性极化率张量元在数值和位相上接近,当仅考虑纳米金的表面电偶极效应时,双光束技术测得的张量元可实现其质量自检验。在表征纳米金膜的非线性效应方面,双光束技术更具优势,且这一结论适用于具有高对称结构的薄膜/块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 倍频 电偶极和多极效应 纳米金膜 单、双光束技术 展开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