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站站台乘降区宽度的简易计算 被引量:12
1
作者 沈景炎 《都市快轨交通》 2008年第5期9-12,共4页
阐述车站站台的列车停靠、乘客候车和上下车等功能,从乘降区的定义出发,分析乘客在站台上的动态行为和不同状态时所占的面积,并提出合理指标,从而对站台宽度进行计算。重点解决乘降区站台宽度计算的理念,以高峰小时段、每一列车、平均... 阐述车站站台的列车停靠、乘客候车和上下车等功能,从乘降区的定义出发,分析乘客在站台上的动态行为和不同状态时所占的面积,并提出合理指标,从而对站台宽度进行计算。重点解决乘降区站台宽度计算的理念,以高峰小时段、每一列车、平均每一车门的上车客流作为计算客流的依据,探索简易计算方法。对换乘客流特征进行分析,提出车站高峰客流和换乘突发客流的新概念,以修正车站设计客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站 站台 乘降区 候车 上车 下车 客流
下载PDF
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2
作者 汪仕美 靳甜甜 +1 位作者 燕玲玲 巩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087-3096,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簇是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可指征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或协同关系。辨析服务簇内部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有助于实现基于服务簇的生态分区与管理政策制定。基于InVEST模型,综合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 生态系统服务簇是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可指征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或协同关系。辨析服务簇内部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有助于实现基于服务簇的生态分区与管理政策制定。基于InVEST模型,综合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本研究揭示了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群聚特征,探究了服务簇内部权衡与协同关系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7年,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得到改善。除土壤保持高值区在研究区北部较为集中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均在中部和南部较为集中。根据聚类结果将研究区在像元尺度上划分为4个生态系统服务簇,其中,核心保护簇内,产水服务与土壤保持存在较强权衡;粮食生产簇内,生境质量与产水服务、粮食生产存在较强权衡;生态过渡簇和生态脆弱簇内,服务间的协同关系广泛。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受到自然本底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降水和高程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以积极影响为主,而温度、建设用地占比、人口密度等以消极影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权衡 协同 聚类分析 冗余分析 子午岭区
原文传递
Influential Factors in Employment Location Selection Based on “Push-Pull” Migration Theory—A Case Study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China 被引量:10
3
作者 XU Ding-de ZHANG Ji-fei +3 位作者 XIE Fang-ting LIU Shao-quan CAO Meng-tian LIU En-la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6期1562-1581,共20页
In China, farmers employed in non-farm work have become important socio-economic actors, but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farmers' perspective in making their work location choices. Based on "push-pull"... In China, farmers employed in non-farm work have become important socio-economic actors, but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farmers' perspective in making their work location choices. Based on "push-pull" migration theory, this paper utilizes sectional data from a 2013 survey of farmers in China'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migrant workers' choice of employment loc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60.46% of laborers have migrated from their home province, whereas 39.54% have remained in their home province. Focusing on personal, household,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in addition to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 counties—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reveal that farmer-laborers' employment location decis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personal capital endowment(age, years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networks), family structure(the number of laborers, elders, children and students), home village characteristics(lo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degree of relief of the land) and hom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Notably, male and female laborers' location decisions reveal a converging trend, and their differences are not pronounced. Per capita arable land area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location decisions, whereas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laborer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The results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found in previous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farm employment Location selection Migrants Push-Pull migration theory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China
下载PDF
Trade-off and Synergy of Rural Functions Under County Depopulation in the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LI Dongmei WEN Qing +1 位作者 QI Yue ZHANG Ping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616-633,共18页
As the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shrink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since 2000,it is critical to master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shrinkage on rural functions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 As the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shrink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since 2000,it is critical to master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shrinkage on rural functions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his study,we focused on the impacts of depopulation on the evolution and interrelationship of rural subfunctions.Based on the rural function indexes system,the 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method,spatial analysis method,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summari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function development,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shrinkage in the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population varied in the extent and duration between the forested region and plain areas,which both impacted the trajectories of rural subfunctions evolution.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unction,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slight depopulation was beneficial,while the effect of rapid depopulation was adverse,which was exactly opposite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All forms of population shrinkage we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With the deepening population shrinkage,depopulation mainly promoted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subfunctions in this study,excep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But effects of depopulation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rural subfunctions varied between the forested region and plain areas in some cases.The results provided evidence for the cognition that population shrinkage had complicated effects on rural sub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function depopulation trade-off and synergy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Off-farm income promotes energy transition in the Pan-Third Pole cross-national region
5
作者 Xiao-Qi ZHENG Xiang-Bo XU +2 位作者 Chang LI Chao FU Zhao-Yuan FA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798-809,共12页
The Pan-Third Pole region comprises multiple nations affected by climate vulnerability and energy inequality,wherein promoting energy transitions in rural households would provide a path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Ident... The Pan-Third Pole region comprises multiple nations affected by climate vulnerability and energy inequality,wherein promoting energy transitions in rural households would provide a path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Identifying the factors that drive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transition is important.This study performed a micro-survey of 1060 rural households in five countries in the Pan-Third Pole region and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ff-farm income,energy consumption,and energy transitions.The off-farm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was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p<0.01)on energy expenditure,indicating that energy expenditur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off-farm income.Off-farm income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p<0.01)on the proportion of commercial energy but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 on the proportion of noncommercial energy.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ing off-farm income can adjus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households.Furthermore,a robustness check by substituting independent variables,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IV),an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PSM)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to prove the robustness of the results.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off-farm income on energy expenditure and transitions differed among countries,off-farm income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energy expenditure in Cambodia and Myanmar,but it worked for China,Nepal,and Thailand.Finally,policy implica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energy transition in the Pan-Third pole region:providing more full-time or part-time off-farm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employment assistance or skill training by local governments;increasing the pace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solve energy inaccessibility;multipl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farm income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transition Pan-Third Pole region
原文传递
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效应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56
6
作者 张静静 朱文博 +1 位作者 朱连奇 李艳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5-988,共14页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已成为当前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对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多尺度分析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实施森林资源管理。综合森林类型图、NDVI、气象和土壤等多源数据,借助CASA模型、InVEST 3.2模型和ArcGIS 10.2软...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已成为当前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对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多尺度分析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实施森林资源管理。综合森林类型图、NDVI、气象和土壤等多源数据,借助CASA模型、InVEST 3.2模型和ArcGIS 10.2软件,开展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运用空间叠置方法从多个空间尺度(区域、南北坡、垂直带)探讨服务权衡与协同效应。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平均蓄积量为49.26 m^3/hm^2,碳密度为156.94 t/hm^2,供水深度为494.46 mm,土壤保持量为955.4 t/hm^2,生境质量指数为0.79。②区域尺度上,28.79%的森林服务之间存在高协同效应,10.15%的森林存在低协同效应,61.06%的森林存在强权衡和弱权衡效应。③南北坡尺度上,南坡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优于北坡。垂直带尺度上,南坡中山落叶阔叶林带(SIII)服务之间协同关系最好,北坡低山落叶阔叶林带(NI)协同关系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多尺度 CASA模型 InVEST模型 伏牛山地区
原文传递
鄱阳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38
7
作者 冉凤维 罗志军 +4 位作者 吴佳平 齐松 曹丽萍 蔡正妹 陈瑶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5-1004,共10页
鄱阳湖地区是中国最大淡水湖影响的区域,定量分析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遥感、土壤、气象、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多源数据,定量测算2005—2015年鄱阳湖地区食物供给服务、土壤保... 鄱阳湖地区是中国最大淡水湖影响的区域,定量分析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遥感、土壤、气象、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多源数据,定量测算2005—2015年鄱阳湖地区食物供给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分析服务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空间制图方法探析1 km×1 km尺度上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特征,并研究土地利用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鄱阳湖地区食物供给服务增加,土壤保持服务减少,产水服务先增后减.空间分布上,食物供给服务在西北-东南方向上呈现"低-高-低-高"的分布格局,土壤保持服务呈现高低值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产水服务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鄱阳湖地区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食物供给与产水量是权衡关系,土壤保持与产水量是协同关系.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呈现北部协同、南部权衡的空间格局,食物供给与产水量之间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权衡关系,土壤保持与产水量之间从北至南呈现协同-权衡-协同的"夹心式"分异规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耕地与食物供给、园林地与土壤保持、水域与产水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协同关系,建设用地与3种服务皆是权衡关系.食物供给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之间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皆以权衡为主,土壤保持与产水服务在耕地、园林地、草地及建设用地中以协同关系为主、在水域和未利用地中则以权衡关系为主.鄱阳湖地区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主要在东部和南部平原区,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土地利用 鄱阳湖地区
原文传递
西部地区生态状况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被引量:30
8
作者 牛丽楠 邵全琴 +1 位作者 宁佳 黄海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195,共14页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得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分析西部地区生态状况变化及其生态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其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研究发现西部地区2000—2...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得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分析西部地区生态状况变化及其生态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其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研究发现西部地区2000—2019年间:①聚落和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显著增加,草地有逐年下降趋势。②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年际差异且空间差异较大。③水源涵养服务有轻微下降趋势,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藏东南地区、三江源西部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等;土壤保持服务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上升区域主要黄土高原地区、川滇西部地区、藏西北地区、藏东南地区等;防风固沙服务呈下降趋势,大幅下降区域主要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西藏和北疆部分地区。④生态系统供给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主要为协同关系,与防风固沙主要为权衡关系且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地区。⑤生态工程区内生态系统服务协同程度大于非工程区。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有助于进行科学化生态管理,最大化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关系 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
原文传递
华庆地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及有效厚度下限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溪 李文厚 韩伟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24-129,共6页
华庆地区长6储层主体为三角洲相沉积,储层主要为细砂岩。本次研究通过薄片鉴定、压汞、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位的"四性"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长6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油层,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储层油藏的富集程度,... 华庆地区长6储层主体为三角洲相沉积,储层主要为细砂岩。本次研究通过薄片鉴定、压汞、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位的"四性"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长6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油层,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储层油藏的富集程度,确定了储层物性下限的标准:孔隙度为8%,渗透率为0.08×10-3μm2;电性下限电阻率为16Ω.m,声波时差为215μs/m。通过对储层参数定量解释模型的优化,提高了储层参数计算精度,避免了有效厚度的漏失;并利用测井方法、压汞资料和密闭取心方法综合确定了长6油藏含油饱和度储量计算取值为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性关系 有效厚度下限 长6储层 华庆地区
下载PDF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祝莉 许传宝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9,共9页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点 -轴”系统理论和增长极理论 ,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对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产业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西部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构想及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小康社会 体育产业 发展 规划 西部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研究——基于乡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的空间效应 被引量:21
11
作者 方方 何仁伟 李立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99-712,共14页
探讨乡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农业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对有序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京津近郊区(I)、冀东北地区(II)、冀中平原区(III)、冀西太行山区(IV)... 探讨乡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农业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对有序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京津近郊区(I)、冀东北地区(II)、冀中平原区(III)、冀西太行山区(IV)、坝上地区(V)五类地域类型,采用2000—2016年京津冀县域面板数据,应用空间回归模型测算了京津冀地区乡村非农就业对农民增收的空间效应,提炼了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及五类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0—2016年,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86元增至11920元,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由38.9%增至57.5%,五类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排序依次为:I>III>II>IV>V,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序依次为:I>II>III>IV>V;(2)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每提高1个单位,农民收入增长9.215个单位,I、II、III、V区就业非农化对农民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29.986、-23.605、-10.388、9.951,IV区两者之间关系不显著;(3)依据不同地域类型乡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的特征、机理与未来发展趋势,提炼了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的四种地域模式,即就业平稳型+农工商主导、兼业型+现代农业主导、就业输出型+复合型特色农业主导、就业输出型+生态农旅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非农就业 农民增收 空间效应 地域模式 乡村振兴 京津冀地区
原文传递
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温玉玲 张小林 +2 位作者 魏佳豪 王晓龙 蔡永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29-1238,共10页
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结合1988—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食物生产、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等7项生态服务功能进... 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结合1988—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食物生产、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等7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结果表明:①1988—2020年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77.95亿元增至592.50亿元,呈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变化特征。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不均衡性,ESV显著减少的区域为南昌市区、九江市区以及其它各区县的城镇建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区域均匀分布在研究区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及靠近研究区外侧的东南和西南地区。③协同关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主导关系,权衡关系较少且主要存在于食物生产与其他服务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 权衡与协同 鄱阳湖环湖区
下载PDF
黄淮海东部冬小麦一次性施肥的产量效应 被引量:17
13
作者 谭德水 林海涛 +4 位作者 朱国梁 李子双 郭清福 吴小宾 刘兆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887-3896,共10页
【目的】采用控释氮肥掺混磷钾等养分在冬小麦上一次性施用,揭示减肥、增效、节本增收方面的效应,为冬小麦轻简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1—2012、2012—2013、2013—2014年,选择在黄淮海东部不同冬小麦生态区进行控释氮肥随... 【目的】采用控释氮肥掺混磷钾等养分在冬小麦上一次性施用,揭示减肥、增效、节本增收方面的效应,为冬小麦轻简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1—2012、2012—2013、2013—2014年,选择在黄淮海东部不同冬小麦生态区进行控释氮肥随小麦播种一次性施用试验。与普通氮肥分次施用(农民习惯施肥(FP)和优化施肥(OPT))对比,通过设置控释氮肥a等量氮素投入(CRFa)、控释氮肥a和控释氮肥b分别减量20%氮素投入(80%CRFa与80%CRFb)处理,经过3年31个试验对产量、养分效率、节本增收等进行研究。【结果】控释氮肥在冬小麦上一次性施用总体表现稳产或小幅增产趋势,相比普通氮肥分次施用(OPT)3年平均增产2.6%,增产点位数占全部试验点数量的83.9%。减少20%氮素投入的控释氮肥处理稳产增产点比例显著降低,两种控释氮肥中生物可降解型控释氮肥a的产量效应优于有机树脂包膜控释氮肥b;4种施肥模式随土壤质地由轻到重平均施氮增产分别为10.7%、17.4%增长到19.7%,控释氮肥应用在砂质或壤质土壤的相对增产效应(较OPT)优于黏质土壤;在中低产量水平下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相对产量效应(较OPT)优于高产水平地块。CRFa、80%CRFa和80%CRFb处理相比农民习惯施肥(FP)分别节约氮素投入14.7、59.3、59.3 kg N·hm^(-2),CRFa、80%CRFa和80%CRFb处理相比OPT氮肥偏生产力(PFPN)分别提高0.4、7.32、6.93 kg·kg^(-1),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1.5、8.6、6.2个百分点。CRFa和80%CRFa处理相比OPT节本增收分别达到543.8、150.3元/hm^2。【结论】冬小麦上控释氮肥配合其他养分底肥一次性施用、后期不再追肥的方式相比习惯施肥及普通肥料优化施用在产量稳定性、提高氮效率、节约劳动力及节本增收等方面优势明显。本试验条件下CRFa和80%CRFa处理效果较好。推荐减少20%氮用量CRFa施肥模式在黄淮东部冬小麦生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控释氮肥 一次性施用 氮利用 产量效应 黄淮海东部地区
下载PDF
2009年至2016年华南近海赤潮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易斌 陈凯彪 +1 位作者 周俊杰 吕意华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1,共9页
本文对2009年至2016年间南海近岸海域发生的赤潮进行了分析,研究近岸海域赤潮爆发的时间规律,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赤潮种类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华南近海赤潮整体高发期集中在春季海水水温上升期,甲藻赤潮在南海赤潮中所占的比例达... 本文对2009年至2016年间南海近岸海域发生的赤潮进行了分析,研究近岸海域赤潮爆发的时间规律,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赤潮种类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华南近海赤潮整体高发期集中在春季海水水温上升期,甲藻赤潮在南海赤潮中所占的比例达79%,且在南海近岸广泛分布,而硅藻出现次数较少,分布范围较窄。同时初步探讨了爆发硅藻赤潮为主的湛江港和爆发甲藻赤潮为主的大鹏湾内,水体环境和赤潮的关系:湛江港内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长期处于赤潮富营养阈值,氮磷比在4至37之间,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集中在春夏水温较高时期爆发赤潮;而大鹏湾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均为超过富营养阈值,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集中在冬季和初春水体温度较低时爆发赤潮,不同的温度变化和氮磷含量是导致2个海湾赤潮种类差异较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近海 赤潮 中肋骨条藻 夜光藻
原文传递
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动态及权衡与协同分析——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聂名萱 黄思华 +2 位作者 濮励杰 朱明 郄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8-1099,共12页
苏锡常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国土空间配置亟待优化。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对苏锡常地区2000~2018年碳储存、食物供给、维持生物多样性3种生态... 苏锡常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国土空间配置亟待优化。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对苏锡常地区2000~2018年碳储存、食物供给、维持生物多样性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刻画,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2000~2018年,苏锡常地区的碳储存服务略有上升,食物供给服务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服务波动下降;(2)苏锡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严重失衡,表现为中部建成区低,四周自然用地高的分布特点,城镇扩张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退化较为严重;(3)在权衡与协同分析中,碳储存-食物供给服务、碳储存-维持生物多样性服务呈现协同关系,食物供给-维持生物多样性服务呈现权衡关系;(4)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存在空间差异,低值协同区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高值协同区主要分布在西侧与南侧林地范围,低-高值与高-低值权衡区在空间上呈环绕相间分布。苏锡常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意低值协同区和权衡区,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合理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城镇化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苏锡常地区
原文传递
西北地区易地移民搬迁扶贫——既有成效、现实难点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郭俊华 赵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7,共9页
易地移民搬迁作为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五个一批”工程之一,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西北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庞大的贫困人口使易地移民搬迁的... 易地移民搬迁作为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五个一批”工程之一,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西北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庞大的贫困人口使易地移民搬迁的精准扶贫之路漫长而曲折,数量大而任务艰巨。通过总结西北地区近年来易地移民搬迁取得的成效,再从精准识别、区位环境、扶志扶智、资金整合使用、扶贫机制创新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难点,提出提高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优化项目供给等相应路径选择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移民搬迁 精准扶贫 扶贫难点 脱贫致富 西北地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下载PDF
严寒条件下面板堆石坝长面板一次拉成裂缝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家正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共8页
因工期及气候条件限制,部分严寒地区面板堆石坝的混凝土面板需一次拉成。通过对某面板堆石坝工程面板混凝土材料体系、环境条件、堆石体结构和垫层接触面特性、养护及越冬措施等因素对面板开裂影响的研究,结合现场实测裂缝性态,分析了... 因工期及气候条件限制,部分严寒地区面板堆石坝的混凝土面板需一次拉成。通过对某面板堆石坝工程面板混凝土材料体系、环境条件、堆石体结构和垫层接触面特性、养护及越冬措施等因素对面板开裂影响的研究,结合现场实测裂缝性态,分析了严寒地区一次拉成长斜面混凝土面板施工期裂缝的成因。结果表明:混凝土胶凝材料体系绝热温升值高,温度收缩、自生收缩、干燥收缩大是面板开裂的内因;混凝土浇筑温度高、昼夜温差大、养护水温较低,越冬期混凝土温降绝对值大,是影响面板开裂的环境因素;垫层接触面对面板约束程度对混凝土面板内部的受力状态、应力水平和分布特性有显著影响;喷涂乳化沥青可有效降低面板的受约束程度,减小开裂风险。预防和减少面板混凝土裂缝的发生,应从混凝土材料体系、堆石体和垫层结构、环境因素的控制等方面予以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 面板堆石坝 裂缝 乳化沥青 一次拉成 严寒地区
下载PDF
针对警戒雷达的机载远距离支援干扰动态压制区域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贺卫东 王建涛 +1 位作者 栗苹 闫晓鹏 《测试技术学报》 2011年第6期489-493,共5页
从传统的雷达干扰方程出发,根据作战体系中远距离支援干扰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利用空间几何关系分析了远距离支援中干扰机动态情况下雷达干扰方程;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动态描述雷达压制距离的方法,该方法可有效描述出针对警戒雷达的... 从传统的雷达干扰方程出发,根据作战体系中远距离支援干扰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利用空间几何关系分析了远距离支援中干扰机动态情况下雷达干扰方程;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动态描述雷达压制距离的方法,该方法可有效描述出针对警戒雷达的动态压制区域,通过典型数据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戒雷达 支援干扰 动态压制区域
下载PDF
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的生态退耕空间优化及权衡分析——以奇台县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许尔琪 李婧昕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7-642,共16页
干旱区耕地大规模扩张导致水资源超载、生态问题频发,亟须退地还水。因此,探索水资源约束下的生态退耕空间优化方案,不仅有助于解决干旱区面临的问题,还可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目前对退耕方案多效益矛盾的研究尚量化不足,有... 干旱区耕地大规模扩张导致水资源超载、生态问题频发,亟须退地还水。因此,探索水资源约束下的生态退耕空间优化方案,不仅有助于解决干旱区面临的问题,还可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目前对退耕方案多效益矛盾的研究尚量化不足,有鉴于此,本文建立生态退耕空间优化配置及权衡分析模型,以新疆奇台县为研究区进行模型应用,构建了水资源约束下的生态退耕方案群,并设计保有耕地优先和保护生态优先等两种情景,利用蚁群优化算法实现了生态退耕的空间配置模拟与优化。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在保有耕地优先情景将减至9.94万hm^(2),保护生态优先情景则为6.96万hm^(2);在此退耕过程中,河道内生态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从10%增加到30%,防固沙量由713.22万t增加至816.59万t,经济效益则由34.86亿元下降至24.75亿元。通过比较单位经济效益的减少比例可产生的生态效益增加比例,确定耕地面积退至8.35万hm^(2)时是权衡生态和经济效益下的生态退耕最优方案。退耕还草主要发生在奇台县耕地集中区的东北、西北及西南部边缘,将有利于北部的沙漠化防控和南部的水源保护。本研究实现了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生态退耕方案空间模拟和优化,对农业经营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权衡分析 水资源约束 蚁群算法 空间优化 干旱区
原文传递
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方方 何仁伟 何砚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4-242,共9页
将京津冀地区147个典型区县划分为优化开发区(Ⅰ)、重点开发区(Ⅱ)、农产品主产区(Ⅲ)与生态保护区(Ⅳ)四大地域类型区,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2000—2016年京津冀县域及四大地域类型区的耕地利用效率,探讨了京津冀地区乡村就... 将京津冀地区147个典型区县划分为优化开发区(Ⅰ)、重点开发区(Ⅱ)、农产品主产区(Ⅲ)与生态保护区(Ⅳ)四大地域类型区,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2000—2016年京津冀县域及四大地域类型区的耕地利用效率,探讨了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京津冀四大地域类型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由高至低依次为Ⅱ>Ⅰ>Ⅲ>Ⅳ,四大地域类型区不同时期耕地利用效率值及其增速各异;2)回归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乡村就业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Ⅰ、Ⅱ、Ⅲ区耕地利用效率对乡村就业非农化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08 9、-0.003 8、0.002 4,Ⅳ区乡村就业非农化率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3)基于此,应采取培育农村新产业与新业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与农用地用途变更监管机制,实施差异化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路径等措施,构建不同地域类型农业发展新模式,以提升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效率,引导乡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理性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就业非农化 耕地利用效率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固定效应模型 地域类型 京津冀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