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研究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的含量变化规律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成章 高彩霞 +2 位作者 叶建中 陈西娟 姜文英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39-43,共5页
研究了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加工和提取条件对提取得率的影响;采用HPLC法测定橄榄苦苷的含量。对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含量研究表明,一年生长期内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在2月份和5月份,其中2月份最高,两个低谷期则是在11... 研究了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加工和提取条件对提取得率的影响;采用HPLC法测定橄榄苦苷的含量。对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含量研究表明,一年生长期内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在2月份和5月份,其中2月份最高,两个低谷期则是在11月份和4月份;品种间差别很大,科拉地17.2%,最低的配多灵仅为1.65%;20年生较3年生的高。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较加热法提取得率高,自然阴干较烘干的提取得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提取 油橄榄叶 橄榄苦苷
下载PDF
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含量及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叶建中 王成章 +1 位作者 陈虹霞 董艳鹤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67,共5页
油橄榄含有橄榄苦苷、黄酮类和羟基酪醇等多酚抗氧化物。采用ODS(4.6 mm×200 mm,5μm)色谱柱,紫外检测波长为230 nm,甲醇-0.2%醋酸水溶液6∶94(体积比)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建立羟基酪醇的HPLC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的油橄榄叶... 油橄榄含有橄榄苦苷、黄酮类和羟基酪醇等多酚抗氧化物。采用ODS(4.6 mm×200 mm,5μm)色谱柱,紫外检测波长为230 nm,甲醇-0.2%醋酸水溶液6∶94(体积比)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建立羟基酪醇的HPLC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的油橄榄叶进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10个品种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质量分数范围在0.3%~0.8%之间,小莱星含量最高,配多灵含量最低。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声波提取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的工艺,1 g油橄榄叶粉末正交试验的优化结果为:功率120 W、90%甲醇提取、料液比1∶20(g∶mL)、时间20 min。采用90%甲醇提取油橄榄叶,提取液经AB-8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和HPLC制备色谱,分离质量分数95%以上的单体,通过MS、NMR鉴定该化合物为羟基酪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羟基酪醇 正交试验 化学结构
下载PDF
微波辅助提取橄榄苦苷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晓杰 黄立新 +2 位作者 张彩虹 谢普军 邓叶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0-145,共6页
以油橄榄叶为原料,研究微波辅助提取橄榄苦苷的最佳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溶剂种类,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功率、乙醇浓度和料液比对橄榄苦苷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进行L9(33)正交实... 以油橄榄叶为原料,研究微波辅助提取橄榄苦苷的最佳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溶剂种类,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功率、乙醇浓度和料液比对橄榄苦苷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进行L9(33)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5%,料液比1∶50 g/m L,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3 min,提取功率600 W。在该条件下橄榄苦苷得率为(8.06%±0.06%),总多酚、总黄酮含量为(7.85%±0.01%)和(2.20%±0.11%),而热浸提橄榄苦苷的得率为(6.61%±0.16%),总多酚、总黄酮含量为(6.99%±0.13%)和(1.25%±0.11%)。同时探讨了不同干燥方式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发现鼓风干燥(30℃)的效果高于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其IC50值分别为0.65、0.71和0.69 mg/m L。微波辅助提取橄榄苦苷等活性物质的含量高于热浸提,鼓风干燥(30℃)优于其他干燥方式,本文为油橄榄叶活性物质的提取和保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微波辅助提取 橄榄苦苷 抗氧化性 总黄酮 总多酚
下载PDF
油橄榄叶清除自由基活性部位筛选 被引量:12
4
作者 卜令娜 张佳 +2 位作者 徐月敏 刘晔玮 邸多隆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134,共4页
筛选油橄榄叶不同提取部位中清除自由基最佳活性部位。油橄榄叶经乙醇回流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得到油橄榄叶不同提取部位A-F。分别采用DPPH.法和ABTS+.法对油橄榄叶不同提取部位进行清除自由基活性评价,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 筛选油橄榄叶不同提取部位中清除自由基最佳活性部位。油橄榄叶经乙醇回流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得到油橄榄叶不同提取部位A-F。分别采用DPPH.法和ABTS+.法对油橄榄叶不同提取部位进行清除自由基活性评价,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探讨最佳活性部位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油橄榄叶不同提取部位均有清除自由基活性。其中,对于DPPH.的清除能力依次为C>D>E=F>A>B,对于ABTS+.的清除能力依次为C>D=F>E>A>B。通过对部位C进行HPLC分析,并用对照品标定色谱图中色谱峰,最高峰为橄榄苦苷。说明部位C为清除自由基活性最佳活性部位,且橄榄苦苷是其主要的活性物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抗氧化 DPPH· ABTS+·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杜仲叶中绿原酸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海涛 刘军海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3-14,17,共3页
以杜仲叶为原料,采用醇提水沉法对其有效成分绿原酸进行提取,以响应面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乙醇浓度对绿原酸的提取有显著影响,提取温度与溶剂用量倍数的交互效应较大;提取杜仲叶绿原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8... 以杜仲叶为原料,采用醇提水沉法对其有效成分绿原酸进行提取,以响应面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乙醇浓度对绿原酸的提取有显著影响,提取温度与溶剂用量倍数的交互效应较大;提取杜仲叶绿原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8.9%、提取时间1.8h、提取温度69.5℃、溶剂用量倍数10.5。在最佳条件下,绿原酸的提取率为3.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绿原酸 提取 响应面分析法
下载PDF
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的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叶建中 王成章 +1 位作者 陈虹霞 周昊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9-74,共6页
以90%甲醇-水溶液为提取剂,用超声波提取不同品种、月份和树龄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采用HPLC方法分析5个品种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的含量变化规律,同时考察阿斯、莱星等10种油橄榄叶放置3年后其中橄榄苦苷转化为羟基酪醇的趋势。结果表明:... 以90%甲醇-水溶液为提取剂,用超声波提取不同品种、月份和树龄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采用HPLC方法分析5个品种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的含量变化规律,同时考察阿斯、莱星等10种油橄榄叶放置3年后其中橄榄苦苷转化为羟基酪醇的趋势。结果表明: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含量一年生长期内有1个高峰期和1个低谷期,5~6月份的含量最高;11~12月份最低;不同树龄和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油橄榄叶中羟基酪醇树龄6年以下含量明显高于18年以上的;6年生鄂植8号幼叶中5月份达到0.768%,6年生九峰6号12月份最低,为0.058%;阿斯、莱星等10种18年以上树龄油橄榄叶放置3年后橄榄苦苷明显减少,羟基酪醇的含量增加1倍,因此大量橄榄苦苷在贮存期被降解为羟基酪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提取 油橄榄叶 羟基酪醇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油橄榄叶提取物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晓杰 黄立新 +3 位作者 张彩虹 谢普军 邓叶俊 刘璐婕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90,共8页
对油橄榄叶中总多酚、总黄酮和橄榄苦苷热浸提工艺进行放大实验,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对活性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并运用单指数衰减函数模型对提取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研究结果表明:80%乙醇提取效果最佳,提取液中总多酚、总黄酮和橄榄苦... 对油橄榄叶中总多酚、总黄酮和橄榄苦苷热浸提工艺进行放大实验,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对活性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并运用单指数衰减函数模型对提取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研究结果表明:80%乙醇提取效果最佳,提取液中总多酚、总黄酮和橄榄苦苷分别为3.77、2.85和3.03 g/L;单指数衰减函数拟合效果较好, R 值均大于0.9,且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曲线拟合效果越好。在进风温度150 ℃、进料速率 15 mL /min的条件下将脱除乙醇的提取液进行喷雾干燥处理,并运用AB-8大孔树脂对粗提物进行纯化后,总多酚质量分数由 9.71%提高到31.65%,总黄酮质量分数由7.22%提高到10.98%,橄榄苦苷质量分数由9.16%提高到20.38%。对干燥后提取物粉末的含水量、孔隙率、密度、水溶性和吸湿性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粉末含水量、密度和孔隙率相差不大,水提取物具有更好的水溶性(溶解度为98.38%),乙醇提取物的吸湿性均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提取 大孔树脂 总多酚 总黄酮 橄榄苦苷
下载PDF
橄榄叶黄酮类抗氧化物质的微波强化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玉红 林庆生 +4 位作者 孔慧清 张晨 李雄 卢秋雁 刘美玲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1-114,共4页
采用微波强化溶剂提取法提取橄榄叶黄酮,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微波提取时间、微波辐射功率、提取液温度、提取液固比、溶剂浓度等因素对黄酮得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提取条件。通过抗氧化活性比较,表明橄榄叶黄酮的抗氧化活... 采用微波强化溶剂提取法提取橄榄叶黄酮,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微波提取时间、微波辐射功率、提取液温度、提取液固比、溶剂浓度等因素对黄酮得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提取条件。通过抗氧化活性比较,表明橄榄叶黄酮的抗氧化活性优于BHT和B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提取 橄榄叶 黄酮
原文传递
油橄榄中橄榄苦苷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叶建中 高彩霞 +2 位作者 周昊 陈虹霞 王成章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11年第3期35-40,共6页
采用OD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0.2%醋酸)体积比45∶55,检测波长为230 nm,建立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的HPLC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优化油橄榄叶橄榄苦苷浸提的最佳工艺,并进一步研究大孔树脂静态和动态吸附和解吸附性... 采用OD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0.2%醋酸)体积比45∶55,检测波长为230 nm,建立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的HPLC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优化油橄榄叶橄榄苦苷浸提的最佳工艺,并进一步研究大孔树脂静态和动态吸附和解吸附性能。结果表明:1)热回流浸提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80%,温度70℃,提取时间3.5 h,料液比1∶15(g∶mL),提取次数2次。2)通过对比不同树脂对橄榄苦苷的吸附,筛选出选择性吸附好的AB-8树脂,吸附量为每克湿树脂32.1 mg。AB-8树脂纯化的最佳条件为:上样质量浓度为2 g/L,70%乙醇-水洗脱,流速为3 mL/min,洗脱液用量为3 BV。3)橄榄苦苷的粗提物经过AB-8树脂纯化后,橄榄苦苷的纯度达到47.90%,黄酮含量为16.4%,收率为6.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橄榄苦苷 提取 大孔树脂 HPLC
下载PDF
佛奥油橄榄叶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谢普军 黄立新 +2 位作者 张彩虹 游凤 张耀雷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101,共5页
采用GC-MS、ICP-AES、杜马斯燃烧法及离子色谱-积分安培检测法等分别测定了佛奥油橄榄叶中的脂溶性成分、矿质元素、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油橄榄叶中酯类占挥发性总成分的26.81%,脂肪酸占18.46%,1-十九碳烯和角鲨烯占1.6... 采用GC-MS、ICP-AES、杜马斯燃烧法及离子色谱-积分安培检测法等分别测定了佛奥油橄榄叶中的脂溶性成分、矿质元素、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油橄榄叶中酯类占挥发性总成分的26.81%,脂肪酸占18.46%,1-十九碳烯和角鲨烯占1.62%,油酸酰胺占2.00%,维生素E占2.68%,可可碱6.88%,(Z)-9,17-十八碳二烯醛占5.53%;而油橄榄叶中灰分占4.9%,其灰分中Ca质量分数最高,占总灰分的30.5%,其次为K、Mg和P,不含As、Hg和Pb重金属元素。同时研究结果显示油橄榄叶中蛋白质为11.46%,粗脂肪3.0%,粗纤维占15.8%,氨基酸丰富且质量分数较高,氨基酸总量约占干物质的0.991%。尤其富含甘氨酸、组氨酸和缬氨酸,但精氨酸含量甚微。因此,油橄榄叶因其含有诸多动物所需的营养成分可为生物饲料领域提供优质饲料的加工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佛奥 营养成分 分析测定
下载PDF
油橄榄叶不同提取部位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卜令娜 马姝雯 +2 位作者 刘晔玮 张佳 邸多隆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2-226,共5页
目的:评价油橄榄叶不同提取部位的降糖活性。方法:采用高浓度胰岛素(5.8×10-3mg/mL)诱导培养HepG2细胞24h,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建模后,培养液中加入各提取部位共同孵育,采用葡萄糖试剂盒法检测24h后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探... 目的:评价油橄榄叶不同提取部位的降糖活性。方法:采用高浓度胰岛素(5.8×10-3mg/mL)诱导培养HepG2细胞24h,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建模后,培养液中加入各提取部位共同孵育,采用葡萄糖试剂盒法检测24h后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探讨其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并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油橄榄叶不同提取部位均能增加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部位B、E对模型细胞的增殖起促进作用,部位A、C、D、F对模型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结论:经MTT校正后,部位D改善胰岛素抵抗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HEPG2细胞 胰岛素抵抗 葡萄糖消耗
原文传递
油橄榄叶提取物对Botrytis cinerea抑菌效果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立鹏 万强贵 +3 位作者 王婷 李春爱 蔡梦 蒲陆梅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9-337,共9页
为研究油橄榄叶提取物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本试验采用溶剂浸提法制备油橄榄叶提取物,再与灰葡萄孢作用,通过测定菌落直径、菌丝生物量探究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相对电导率、核酸和蛋... 为研究油橄榄叶提取物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本试验采用溶剂浸提法制备油橄榄叶提取物,再与灰葡萄孢作用,通过测定菌落直径、菌丝生物量探究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相对电导率、核酸和蛋白质泄露量考察油橄榄叶提取物对菌体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并基于平板培养体系,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研究提取物对灰葡萄孢细胞膜通透性、活性氧(ROS)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灰葡萄孢对油橄榄叶90%乙醇提取物具有高敏感性,经油橄榄叶提取物处理后其菌落直径和菌丝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20%、8.91%,膜电导率、核酸以及蛋白质泄漏量显著增加;孢内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显著增加,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NO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下降。综上,油橄榄叶90%乙醇提取物处理后的灰葡萄孢细胞膜受到损伤,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并诱导ROS在胞内积累,加剧了膜脂质过氧化,使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进而抑制了菌体的生长。本研究结果为油橄榄叶提取物在果蔬杀菌剂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灰葡萄孢 抑菌作用 活性氧代谢
下载PDF
19个品种油橄榄叶营养及活性成分分析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庆苹 魏鉴腾 +3 位作者 何海荣 冶超军 段存娟 刘晔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166,共5页
测定了19个品种油橄榄叶中8种营养成分和3种活性成分含量,并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油橄榄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油橄榄叶营养及活性成分含量不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膳食纤维、还原糖、橄榄苦苷是油橄榄叶的特征... 测定了19个品种油橄榄叶中8种营养成分和3种活性成分含量,并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油橄榄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油橄榄叶营养及活性成分含量不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膳食纤维、还原糖、橄榄苦苷是油橄榄叶的特征成分,与油橄榄叶品质密切相关,其主成分得分图和聚类分析将19个品种油橄榄叶分为3类,即高膳食纤维+低橄榄苦苷+低还原糖、中膳食纤维+高橄榄苦苷+高还原糖、低膳食纤维+中橄榄苦苷+高还原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营养成分 活性成分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菌种对油橄榄叶发酵饲料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普军 黄立新 +2 位作者 张彩虹 游凤 张耀雷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4,共6页
以黑曲霉、白地霉、米曲霉、绿色木霉、产朊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为固态发酵菌种,考察单菌及混合菌种对油橄榄叶发酵饲料中纤维素酶活(β-葡萄糖苷酶活、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及滤纸酶活),蛋白质及总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菌发酵效... 以黑曲霉、白地霉、米曲霉、绿色木霉、产朊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为固态发酵菌种,考察单菌及混合菌种对油橄榄叶发酵饲料中纤维素酶活(β-葡萄糖苷酶活、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及滤纸酶活),蛋白质及总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菌发酵效率最高的菌种为黑曲霉,发酵3天时纤维素酶活最高,β-葡萄糖苷酶活10.53 U/m L、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10.61 U/m L、滤纸(FPA)酶活4.02U/m L,发酵5天时蛋白质最高达14.61%,发酵7天总单宁降解率最高达84.14%;混菌发酵效率最高的为黑曲霉与产朊假丝酵母的组合,其最佳比例为1∶1(体积比),发酵时间5天,纤维素酶活最高,β-葡萄糖苷酶活12.45 U/m L、CMC酶活12.59 U/m L及FPA酶活5.51 U/m L,发酵7天时蛋白质最高可达18.63%,总单宁降解率最高为86.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种 油橄榄叶 固态发酵 纤维素酶活 蛋白质含量 总单宁含量
下载PDF
油橄榄叶抗氧化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婷 张程程 +3 位作者 吴文俊 章检明 牛海月 刘大群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6-266,共11页
油橄榄叶是油橄榄种植和橄榄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黄酮、裂环烯醚萜、羟基肉桂酸、简单酚和三萜酸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抵抗机体氧化应激的作用。本文对油橄榄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方法、抗... 油橄榄叶是油橄榄种植和橄榄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黄酮、裂环烯醚萜、羟基肉桂酸、简单酚和三萜酸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抵抗机体氧化应激的作用。本文对油橄榄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方法、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及抗氧化作用机制进行全面综述,并对油橄榄叶提取物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油橄榄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抗氧化成分 提取工艺 抗氧化机制
下载PDF
油橄榄叶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碧霞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4期278-282,共5页
指出了油橄榄叶是地中海人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最传统的植物茶之一。油橄榄叶提取物中富含橄榄苦苷、羟基酪醇、黄酮等酚类化合物,其中橄榄苦苷具有强抗氧化、抗高血压、降血糖、降胆固醇和保护心脏等功效。对油橄榄叶提取物生物活性的研究... 指出了油橄榄叶是地中海人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最传统的植物茶之一。油橄榄叶提取物中富含橄榄苦苷、羟基酪醇、黄酮等酚类化合物,其中橄榄苦苷具有强抗氧化、抗高血压、降血糖、降胆固醇和保护心脏等功效。对油橄榄叶提取物生物活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抗氧化、抗菌、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低胆固醇、低血糖以及酚类化合物成分方面,其酚类化合物在医药和保健方面广阔的运用前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提出了油橄榄叶作为一种丰富又廉价的原材料,应鼓励将其高附加值作为抗氧化剂的来源进行工业生产,应用于药品、化妆品、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酚类化合物 抗菌成分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基于新型溶剂系统筛选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玉 夏鹏飞 +5 位作者 杨雪 段文达 全凯军 黄新异 邸多隆 赵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66-772,共7页
目的采用HEMW(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系统组成基于9×9表新型溶剂系统筛选的方法应用于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橄榄苦苷、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和羟基酪醇。方法通过测定目标物在4种溶剂体系... 目的采用HEMW(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系统组成基于9×9表新型溶剂系统筛选的方法应用于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橄榄苦苷、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和羟基酪醇。方法通过测定目标物在4种溶剂体系中的分配系数K值并在LogK值和溶剂系统数之间构建相关的线性关系,筛选出最佳溶剂系统HEMW(1.2∶8.8∶1.7∶8.3,V/V)进行HSCCC分离油橄榄叶提取物并优化了流速、转速及进样量等参数。结果计算所得HEMW(1.2∶8.8∶1.7∶8.3,V/V)为溶剂系统,流速为1.5 mL/min、转速为950 r/min、进样浓度为20 g/L从500 mg油橄榄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5.8 mg橄榄苦苷、17.7 mg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及6.8 mg羟基酪醇,且3种化合物纯度均大于90%。结论本研究表明9×9表溶剂系统筛选应用于HSCCC分离天然产物领域中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并为HSCCC溶剂系统快速筛选及提高其从复杂体系中分离制备目标化合物的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溶剂系统 高速逆流色谱 油橄榄叶 分离
原文传递
油橄榄叶多酚的酶法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清源 赵燕 张万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52,61,共6页
以橄榄叶为原料,运用酶法提取叶片中多酚类物质,并对其加工稳定性进行探讨。在优化复合酶配比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和均匀试验设计方法,考察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值、酶用量和料液比5个因素对橄榄叶粗多酚得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 以橄榄叶为原料,运用酶法提取叶片中多酚类物质,并对其加工稳定性进行探讨。在优化复合酶配比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和均匀试验设计方法,考察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值、酶用量和料液比5个因素对橄榄叶粗多酚得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甜味剂、防腐剂、氧化剂和还原剂对油橄榄叶粗多酚加工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酶的最佳配比为纤维素酶∶果胶酶∶中性蛋白酶为1∶1∶2;橄榄叶粗多酚的最佳提取方案是酶解时间40 min,酶解温度72℃,pH值4.2,酶用量7.1%,料液比1∶52(g/mL);粗多酚在葡萄糖、蔗糖、阿斯巴甜和木糖醇溶液中的稳定性依次降低;低浓度山梨酸钾中多酚稳定性较好,山梨酸钾对多酚稳定性整体优于苯甲酸钠;高浓度氧化剂和还原剂对多酚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叶 多酚 酶法 均匀试验设计
下载PDF
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含量的HPLC-DAD测定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春燕 唐远谋 +3 位作者 梁晓玲 刘嵬 颜军 苟小军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98-101,共4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HPLC-DAD)定性定量分析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油橄榄叶中的橄榄苦苷,色谱柱为Akasil C18,流动相为23%乙腈-水溶液,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5℃,流速为1 mL/...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HPLC-DAD)定性定量分析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油橄榄叶中的橄榄苦苷,色谱柱为Akasil C18,流动相为23%乙腈-水溶液,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5℃,流速为1 mL/min。结果表明:油橄榄苦苷在0.0125~0.4 mg/mL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9,根据橄榄苦苷的线性回归方程得出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含量为0.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橄榄苦苷
下载PDF
Immune enhancement effect of an herb complex extract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and the regulation of cytokine levels in a cyclophosphamide-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rat model 被引量:2
20
作者 Sung Min Woo Woo Rin Choi +10 位作者 Dooly Jang Chun Sik Yi Hae Lim Kim Kyung Hyeon Kim Jong Tae Kim Won Hee Choi Seung Hee Jang Min Jeung Kim Ji Hyang Wee Yeon Ki Kim Bao Le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8年第12期653-658,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herb complex extract(HCE) prepared from 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ey, and olive leaves on immune response of mouse spleen NK cells in vitro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herb complex extract(HCE) prepared from 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ey, and olive leaves on immune response of mouse spleen NK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analysis. Methods: The activity of natural killer(NK) cells was measured in splenocytes and YAC-1 cells. Mice were immunosuppressed using cyclophosphamide(5 mg/kg body weight). Three different doses of HCE(200, 400, and 800 mg/kg body weight) and red ginseng extract(800 mg/kg body weight) which was used as standard immunomodulatory herb were administered orally for 4 weeks. The body weight, dietary, water intake, organs(liver, thymus, and spleen) weight, completed blood count, and cytokines(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terferon gamma, and interleukin-2) production was measured. Results: At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HCE, the activity of NK cells was increased by 48.5%. HCE increased liver, spleen, and thymus weights without altering numbers of white blood cells, lymphocytes, and neutrophils in a cyclophosphamide-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rat model. However, HCE recovered the inhibited cytokine expression; HCE(800 mg/kg) increased cytokines leve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immune enhancement potential of this HCE. Conclusion: The HCE enhances immunity by increasing NK cell activity, regulating cytokine levels, and maintaining spleen weight. Therefore, it may be used as a potential immunity enh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E system enhancement CYCLOPHOSPHAMIDE 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ey olive leav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