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蒸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检测器联用分析鳙鱼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75
1
作者 赵庆喜 薛长湖 +3 位作者 徐杰 盛文静 薛勇 李兆杰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7-271,共5页
用微波蒸馏(MD)-固相微萃取装置(SPME)提取鳙鱼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气味化合物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利用嗅觉检测器鉴别了部分挥发性物质的气味特征。实验中优化了MD的操作条件(加热功率、加热时间... 用微波蒸馏(MD)-固相微萃取装置(SPME)提取鳙鱼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气味化合物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利用嗅觉检测器鉴别了部分挥发性物质的气味特征。实验中优化了MD的操作条件(加热功率、加热时间及载气流速等)、SPME参数(萃取头种类、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无机盐离子浓度及搅拌速率等)。通过NIST02质谱数据库检索共定性确定出鳙鱼鱼肉挥发性成分中的53种化合物,其中主要为C6-C9的羰基化合物和挥发性醇类。经过嗅觉检测器分析,这些成分分别具有青草味、鱼腥味、泥土味等气味特征,其协同作用构成了鳙鱼鱼肉特殊的鱼腥味、泥腥味。该方法可用于水产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并可为不良风味化合物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蒸馏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嗅觉检测 挥发性成分 鳙鱼
下载PDF
HS-SPME-GC-MS/O联用分析酱油中的香气活性化合物 被引量:52
2
作者 赵谋明 蔡宇 +2 位作者 冯云子 崔春 赵海峰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4-212,共9页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GC-MS/O)联用,研究酱油的香气组成。GC-MS共分离鉴定出酱油中挥发性化合物109种,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的75.82%,其次是醛类、酯类、酸类和呋喃(酮)类等。采用GC...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GC-MS/O)联用,研究酱油的香气组成。GC-MS共分离鉴定出酱油中挥发性化合物109种,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的75.82%,其次是醛类、酯类、酸类和呋喃(酮)类等。采用GC-MS/O鉴定出39种为香气活性物质,其中,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2-甲基丙醛,3-甲硫基丙醛,乙醇,4-羟基-2-乙基-5-甲基-3(2H)-呋喃酮(HEMF),苯乙醛,1-辛烯-3-醇,2-甲基丙酸乙酯,2-甲基丁醇,3-甲基丁醇,二甲基三硫,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HDMF),乙酸和愈创木酚是OAV值大于20且香气强度评分大于2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它们为酱油整体香味贡献麦芽香,烤土豆香味,醇香,焦糖香,花香味,蘑菇香味,果香味,洋葱味,烟熏味等,综合组成了酱油独特的发酵豆制品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气相色谱-嗅闻检测技术 风味活性物质 香气活性值
原文传递
采用GC-MS结合嗅闻分析鉴定白鲢鱼风味活性物质 被引量:24
3
作者 付湘晋 党亚丽 +3 位作者 许时婴 王璋 李忠海 胡叶碧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9-162,共4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SPME-GC-MS)和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质谱(SDE-GC-MS)结合嗅闻分析了白鲢鱼的风味活性物质。采用SPME-GC-MS结合时间-强度法(OSME)在白鲢鱼中一共检测到13种风味活性物质。通过SDE-GC-MS结合逐步稀释法(AEDA)在...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SPME-GC-MS)和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质谱(SDE-GC-MS)结合嗅闻分析了白鲢鱼的风味活性物质。采用SPME-GC-MS结合时间-强度法(OSME)在白鲢鱼中一共检测到13种风味活性物质。通过SDE-GC-MS结合逐步稀释法(AEDA)在白鲢鱼肉中共检测到16种风味活性物质。白鲢鱼肉中检测到的风味活性物质主要是醇、醛类,风味活性最强的挥发性物质是己醛(hexanal)、E,E-2,4-庚-二烯醛(E,E-2,4-heptadienal)、1-辛烯-3-醇(1-octen-3-ol),它们分别具有青草味、鱼腥味和蘑菇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鲢鱼 气相-质谱 嗅闻 风味活性物质
下载PDF
橘红茶香气特征及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盼盼 郑鹏程 +6 位作者 龚自明 常泽睿 苏方俊 黄波 冯琳 高士伟 郑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8-205,共8页
运用定量描述分析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ry,GC-MS-O)联用仪,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橘红茶及其原料的主要香气轮廓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橘红茶的主体香气是果... 运用定量描述分析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ry,GC-MS-O)联用仪,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橘红茶及其原料的主要香气轮廓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橘红茶的主体香气是果香和甜香。GC-MS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23种,醇类23种,烯类20种,酮类9种,酯类9种和其他类8种,烯类和醇类是主导香气化合物。综合GC-O及气味活度值分析,柠檬烯、β-紫罗酮、芳樟醇、癸醛、β-大马烯酮、(E,E)-2,4-癸二烯醛和辛醛可能是橘红茶中重要的致香物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月桂烯、苯乙醛、芳樟醇等11个挥发性成分对果香、花香、甜香、青香和木香风味属性的表征有较大的贡献。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出了橘红茶与其原料间的标志差异性挥发性成分。本实验可为研究橘红茶及其他柑橘代用茶的香气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红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嗅闻仪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下载PDF
基于ROAV和嗅闻技术分析乳脂的关键风味化合物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扬 李妍 +6 位作者 李栋 张列兵 王蓓 孙艳芳 杜学贤 吴迎乐 卢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2-267,共6页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ME-GC-MS)分析国内市场常见的8种乳脂产品(4种黄油、2种稀奶油及2种发酵黄油)的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ME-GC-MS)分析国内市场常见的8种乳脂产品(4种黄油、2种稀奶油及2种发酵黄油)的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和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鉴定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发现:8种乳脂产品中共检出4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7种醛类、6种甲基酮类、7种脂肪酸类和7种内酯类。ROAV法确定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共17种,GC-O可识别7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其中,乙酸、丁酸、己酸、δ-辛内酯、δ-癸内酯、γ-十二内酯的ROAV大于1,且可被GC-O识别,是最为重要的6种关键风味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脂 固相微萃取 相对气味活度值 嗅闻 关键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嗅觉检测法鉴定血橙汁中的香气活性化合物 被引量:14
6
作者 乔宇 谢笔钧 +2 位作者 张妍 张韵 潘思轶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9-514,共6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和嗅觉检测法对血橙汁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确定了血橙汁中的香气活性化合物。采用二乙烯基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DVB/CAR/PDMS)萃取头在40℃条件下顶空萃取40min。通过气相...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和嗅觉检测法对血橙汁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确定了血橙汁中的香气活性化合物。采用二乙烯基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DVB/CAR/PDMS)萃取头在40℃条件下顶空萃取40min。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保留指数,在所萃取的血橙汁的挥发性化合物中共鉴定出46种化合物。通过嗅觉检测法检测出34种具有气味的化合物,其中23种被定性。结果表明,对血橙汁香气起主要贡献的化合物是丁酸乙酯、辛醛、γ-松油烯、芳樟醇、4-乙酰基-1-甲基环己烯、癸醛、(-)-香芹酮、乙酸香叶酯、巴伦西亚桔烯以及保留指数分别为1020,1143,1169和小于800的4个未知化合物,这些香气强度较高的化合物的总相对含量为7.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嗅觉检测法 保留指数 香气活性化合物 血橙
下载PDF
欧洲的恶臭污染法规及测试技术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石磊 耿静 +2 位作者 徐金凤 宁晓宇 刘咏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21,34,共3页
欧洲城市中人口密度的增加导致了严重的恶臭污染,几百年来,各种有关恶臭污染的法规相继出台。在过去的30年中,恶臭测试方法有所发展,人们不再轻信环境健康工作者的主观判断,而是将恶臭测试推向定量化的轨道。根据恶臭排放测试,扩散模式... 欧洲城市中人口密度的增加导致了严重的恶臭污染,几百年来,各种有关恶臭污染的法规相继出台。在过去的30年中,恶臭测试方法有所发展,人们不再轻信环境健康工作者的主观判断,而是将恶臭测试推向定量化的轨道。根据恶臭排放测试,扩散模式以及恶臭标准(以定量恶臭性质的影响研究为基础,确定恶臭污染的可忍受程度),荷兰率先推动了恶臭量化管理趋势。恶臭标准根据各行业的恶臭污染的具体程度制定。嗅觉计测试臭气浓度是一项可靠的技术,目前已经写入欧洲标准(EN13725:2003),将嗅觉计测试法和日本的三点式比较臭袋法进行比较,发现结果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嗅辨员的严格筛选也是促成其一致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恶臭 法规 测试 嗅觉计 标准化
下载PDF
玫瑰深加工产品关键香气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彩云 薛洁 +3 位作者 蔡旭东 郭静 李彪 武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7-161,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定量与闻香仪相结合的方法,对包括细胞液、玫瑰纯露与玫瑰饮料在内的3种玫瑰深加工产品的关键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香气值理论,确定了玫瑰细胞液的关键香气成分为β-苯乙醇、香茅醇、香叶醇和丁子...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定量与闻香仪相结合的方法,对包括细胞液、玫瑰纯露与玫瑰饮料在内的3种玫瑰深加工产品的关键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香气值理论,确定了玫瑰细胞液的关键香气成分为β-苯乙醇、香茅醇、香叶醇和丁子香酚;决定玫瑰纯露质量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包括:β-苯乙醇、香茅醇、香叶醇、丁子香酚、芳樟醇和玫瑰醚;玫瑰饮料中4种主要呈香化合物分别为:β-苯乙醇、丁子香酚、香茅醇和芳樟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液 玫瑰纯露 玫瑰饮料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闻香仪
下载PDF
基于GC-MS和嗅闻联用的不同品种黑莓果酒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屈乐轶 马永昆 李祥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6-149,共4页
分析了4个品种黑莓果酒的香气成分和差异,为选用酿酒用黑莓品种提供依据。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黑莓果酒香气成分,用GC-M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应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同时根据嗅闻校正确定4种黑莓果酒的特征香气。结... 分析了4个品种黑莓果酒的香气成分和差异,为选用酿酒用黑莓品种提供依据。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黑莓果酒香气成分,用GC-M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应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同时根据嗅闻校正确定4种黑莓果酒的特征香气。结果表明,4种黑莓果酒的香气成分分别为切斯特果酒33种、赫尔果酒34种、宁8果酒32种和刺莓果酒32种,其主要的香气物质是酯类和醇类。确定4种黑莓果酒共有的特征香气成分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乙酸乙酯、异戊醇、β-苯乙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莓果酒 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嗅闻
下载PDF
毛氏红烧肉特征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薛雁 周芳伊 +3 位作者 黄峰 张良 张春江 张泓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3-158,共6页
通过对毛氏红烧肉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性质分析以及对其生成途径进行探索,对红烧肉生产以及储存过程进行控制,使毛氏红烧肉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同时也为其品质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在确定的优化条件... 通过对毛氏红烧肉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性质分析以及对其生成途径进行探索,对红烧肉生产以及储存过程进行控制,使毛氏红烧肉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同时也为其品质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在确定的优化条件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er,GC-O-MS)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溶剂辅助蒸发萃取(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两种前处理方法鉴定毛氏红烧肉中关键风味化合物。综合两种处理方法,癸烯醛、苯乙醛、肉桂醛、乙酸乙酯、糠醇、壬醛苯甲醛这7种物质对毛氏红烧肉整体风味轮廓起到关键作用。在检测出的所有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对毛氏红烧肉整体风味影响最大,其次是酯类物质,最后是醇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烧肉 溶剂辅助蒸发技术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嗅闻
下载PDF
正常年轻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的特点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剑锋 倪道凤 张秋航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52-355,共4页
目的:研究正常年轻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ERP)的特点。方法:嗅觉正常的健康年轻志愿者55例,使用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以醋酸异戊酯(刺激浓度<1 648×10-6)为气味刺激剂行OERP测试。在刺激间隔优化测试时,分别采用间隔5次(15 s... 目的:研究正常年轻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ERP)的特点。方法:嗅觉正常的健康年轻志愿者55例,使用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以醋酸异戊酯(刺激浓度<1 648×10-6)为气味刺激剂行OERP测试。在刺激间隔优化测试时,分别采用间隔5次(15 s)、10次(30 s)、20次(60 s)呼吸的刺激间隔。结果:OERP波形分类:①N1P2型;②P1N1P2型;③P1N1P2P3型;④P1N1P2N2P3型。引出率:正常年轻人OERP的引出率为100%。其中P1引出率为60.4%,P2引出率为100.0%,P3引出率为32.1%。男女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P1、N1、P2、N2、P3潜伏期分别为(233±32)ms、(365±52)ms、(511±90)ms、(625±56)ms、(717±88)ms;男女各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幅值:P1、N1、P2、N2、P3幅值分别为(7.22±5.93)μV、(-6.00±2.56)μV、(16.65±8.19)μV、(6.35±3.55)μV、(13.23±6.93)μV;以上各波男女间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1P2幅值为(22.58±8.25)μV,男性为(19.53±6.89)μV,女性为(25.24±8.44)μV,女性N1P2幅值大于男性(P<0.05)。随刺激间隔增加,P2和N1P2幅值增加;潜伏期无显著改变。结论:正常年轻人OERP P2的引出率为100%,P1引出率较P3高,性别、刺激间隔是影响N1P2幅值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事件相关电位 嗅觉 嗅觉测试
原文传递
笃斯越橘果酱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鲍杰 李莹灿 +4 位作者 刘雅冉 颜志秀 顾盼 朱保庆 张柏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5-262,共8页
以笃斯越橘果酱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同时辅以气相色谱嗅闻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香气成分。结果:液液萃取法鉴定出32种化合物,固相微萃取法鉴定出61种化合物,2种萃取方法检测出的香气化合物组分含量和种类... 以笃斯越橘果酱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同时辅以气相色谱嗅闻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香气成分。结果:液液萃取法鉴定出32种化合物,固相微萃取法鉴定出61种化合物,2种萃取方法检测出的香气化合物组分含量和种类存在差异,固相微萃取法更适合作为笃斯越橘果酱香气分析的萃取技术。根据固相微萃取果酱香气组分含量计算出各组分香气值,其中紫罗兰酮、(E,E)-2,4-壬二烯醛、正己醛、反-2-癸烯醛、苯乙醛等19种物质对笃斯越橘果酱香气有贡献,赋予产品花香、木香、脂肪味、水果香、坚果香、青草香、焦糖味等特征香气。结果表明,来源于果实的香气组分是构成笃斯越橘果酱典型风味的重要物质基础,应采用适度的热加工工艺以降低生产过程中该类组分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笃斯越橘果酱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 嗅闻技术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与嗅觉测量法联用分析橙油中致香物质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丽君 高建宏 +3 位作者 王申 谢雯燕 张士成 刘百战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2-146,208,共6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与嗅觉测量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metry,GC-MS/O)联用的分析方法,对橙油的致香物质进行了分析与鉴别。GC-MS检测到3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为柠檬烯(80.79%)、芳樟醇(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与嗅觉测量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metry,GC-MS/O)联用的分析方法,对橙油的致香物质进行了分析与鉴别。GC-MS检测到3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为柠檬烯(80.79%)、芳樟醇(3.85%)、癸醛(2.90%)、β-月桂烯(1.94%)、α-蒎烯(0.82%)、辛醛(0.71%)等。而GC-O分析到的具有香气的化合物为α-蒎烯、辛醛、柠檬烯、芳樟醇、α-松油醇、癸醛、肉豆蔻醛、(E,E)-2,4-癸二烯醛及一种具有花香、甜橘香的未知物质。采用强度法与稀释法相结合鉴别了橙油中的关键致香物质,结果表明,α-松油醇和未知物质具有最大的香气强度和稀释因子(FD因子),即二者对橙油整体香气贡献最大。采用GC-MS/O联用技术可以有效筛选出精油中的香味活性物质,而强度法与稀释法结合又可快速、准确、全面地分析样品中关键致香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联用 嗅觉测量法 香味活性物质 橙油 Α-松油醇 香料与香精
下载PDF
Odour Impact Assessment by Means of Dispersion Modeling, Dynamic Olfactometry and Mobile Electronic Nose around Agadir Fishing Port in Morocco
14
作者 Ahmed Chirmata Ihya Ait Icho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6年第12期1745-1764,共21页
Odorous emissions emitted from various sources including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have particular concerns about human health. These malodors emissions are an environmental concern that affects health stat... Odorous emissions emitted from various sources including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have particular concerns about human health. These malodors emissions are an environmental concern that affects health status and social life of the neighbors. That requires the local authority to set up a management strategy to control this nuisance. The evaluation of odour emissions from fishing port is complex because these emissions depend on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multiple sources of odor emissions,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topography and others. That imposes the use of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to monitor odours. In this paper, the case of Agadir fishing port is studied, which is adjacent to the tourist area and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and which hosts a number of points that can generate odors. To assess this odour impact, three methods are used such as dynamic olfactometry, dispersion modeling and mobile electronic nose (e-nose). The use of these three methods in a complementary manner to assess odour impacts around a fishing port allowed both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emissions using dynamic olfactometry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ir impact on the study area with model dispersion. The results enabled also to identify the most affected areas of the city by odor emissions and to recognize the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maximizing odor impact. The other goal of this work is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odour dispersion modeling and e-nose measurements for one year in terms of frequency of overtaking the set alert thresholds over the same period. Comparison highlight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both approaches. Modeling can be used predicatively but it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fugitive emissions reliably in the absence of data on these emissions, modeling based on the hourly average misjudges the odor peaks, while e-nose made it possible to obtain validated data and provides accurate, affordable and real-time odour measurement capability tacking in to account the role of human perception without being able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ic Nose Odor Dispersion Modeling Dynamic olfactometry Odor Impact Assessment AERMOD
下载PDF
Odour Impact Determination of a Communal Toilet: Field Measurement with Panellists Using Dynamic Plume Method and Dispersion Modelling
15
作者 Kobina Afful Sampson Oduro-Kwarteng +1 位作者 Eric Ofosu Antwi Esi Awuah 《Open Journal of Air Pollution》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In this study, downwind odour concentrations from a communal toilet facility were measured by trained human receptors using the plume method over a 10 day period from mid-May to mid-June 2015 over an approximate downw... In this study, downwind odour concentrations from a communal toilet facility were measured by trained human receptors using the plume method over a 10 day period from mid-May to mid-June 2015 over an approximate downwind area of 1000 m<sup>2</sup> (about 800 m long and 30 m). Source emission measurements and extensive meteorolog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along with the field odor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s. Modelling of the measurement events at specific receptor locations using the US EPA SCREEN3 model was compared to field odor measurements at the same locations. The study also showed how subjectivity in the use of the human nose in measuring odour strength could be reduced by selecting odour inspectors using the “Standard Procedure for Testing Individual Odour Sensitivity”. Also an odour dispersion model using the US EPA SCREEN3 model was built and simulated and the output of the simulated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data. A paired t-test, t(5) = -1.29, p = 0.902 (p > 0.05),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imulated model output and measured data, hence the possible of using odour dispersion models improved operation of a communal toilet in relation to odour i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our Dynamic Plume Method Field olfactometry
下载PDF
GC-O法鉴别金华火腿中的风味活性物质 被引量:74
16
作者 田怀香 王璋 许时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7-123,共7页
采用自制简易的Sniffing装置,接GCMS的毛细管柱出口,对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HSSPME)法提取的金华火腿的风味物质进行柱后感官嗅闻评价。以乙酸乙酯、2,3戊二酮、己醛、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壬醛作为... 采用自制简易的Sniffing装置,接GCMS的毛细管柱出口,对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HSSPME)法提取的金华火腿的风味物质进行柱后感官嗅闻评价。以乙酸乙酯、2,3戊二酮、己醛、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壬醛作为已知标准物来标定嗅闻时间与GCMS仪器测定的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的差异。经实验确定,共有26种感官评价,其中有22种化合物可以被明确定性。这些形成于金华火腿长期的发酵成熟过程的风味化合物均对金华火腿的整体风味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华火腿 风味物质 风味化合物 感官评价 己醛 顶空固相微萃取 发酵 GC-MS 鉴别 HS
下载PDF
青杨脊虎天牛对植物源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被引量:74
17
作者 严善春 程红 +3 位作者 杨慧 袁红娥 张健 迟德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9-767,共9页
测定了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L.)雌、雄成虫对其寄主杨树中的水杨醛(0.95μmol/μL)和非寄主植物中0.3μmol/μL的叶绿醇、0.4μmol/μL的水芹烯和0.6μmol/μL的R型α-蒎烯、S型α-蒎烯、S型β-蒎烯、3-蒈烯、罗勒烯、香... 测定了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L.)雌、雄成虫对其寄主杨树中的水杨醛(0.95μmol/μL)和非寄主植物中0.3μmol/μL的叶绿醇、0.4μmol/μL的水芹烯和0.6μmol/μL的R型α-蒎烯、S型α-蒎烯、S型β-蒎烯、3-蒈烯、罗勒烯、香草烯和松节油等10种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这10种植物挥发物多能引起成虫明显的EAG反应(P<0.05 ,P<0.01) ,其中雌虫对松节油、水杨醛、R型α-蒎烯和S型α-蒎烯的EAG反应较强;雄虫对R型α-蒎烯的EAG反应最强,松节油次之。根据雌虫对这10种挥发物EAG反应的强弱,进一步测定了雌虫对0.00006、0.0006、0.006、0.06、0.6、0.12μmol/μL的松节油、R型α-蒎烯、S型α-蒎烯以及0.000095、0.00095、0.0095、0.095、0.95、0.19μmol/μL的水杨醛的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松节油、水杨醛和R型α-蒎烯的EAG反应随气味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水杨醛浓度增加到0.95μmol/μL、松节油和R型α-蒎烯浓度增加到0.6μmol/μL以后,EAG反应值趋于平稳;对S型α-蒎烯的反应随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水杨醛浓度低于0.095时,对雌虫没有明显的定向作用(P>0.05) ,高于此浓度时表现为驱避作用(P<0.05) ;松节油在浓度低于或等于0.6μmol/μL时对雌虫表现为驱避作用,浓度为0.6时驱避效果最佳(P<0.01)。雌虫对R型α-蒎烯和S型α-蒎烯没有明显的定向行为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杨脊虎天牛 植物挥发物 驱避 引诱 触角电位反应 行为反应 “Y”型嗅觉仪
下载PDF
老白干香型白酒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67
18
作者 丁云连 范文来 +5 位作者 徐岩 张志民 张煜行 柳军 白光辉 张福艳 《酿酒》 CAS 2008年第4期109-113,共5页
采用液液萃取法萃取老白干香型白酒中的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闻香法(GC-O)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老白干香型白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共检测到了107种香气成分,鉴定出了其中的90种,其中对老白干香型白酒整体香气贡献大的香... 采用液液萃取法萃取老白干香型白酒中的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闻香法(GC-O)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老白干香型白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共检测到了107种香气成分,鉴定出了其中的90种,其中对老白干香型白酒整体香气贡献大的香气成分有4-乙基愈创木酚、乙酸-2-苯乙酯、丁酸、3-甲基丁醇(异戊醇)、β-苯乙醇、2-乙酰基-5-甲基呋喃、苯丙酸乙酯、γ-壬内酯、3-甲基丁酸(异戊酸)、香兰素、乙酸乙酯、1,1-二乙氧基-3-甲基丁烷和(2,2-二乙氧基乙基)苯等物质,这些香气成分是老白干香型白酒的重要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萃取 气相色谱-闻香法(GC-O) 气质联用(GC-MS) 老白干香型白酒 香气物质
下载PDF
4种酿酒红葡萄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69
19
作者 姜义广 李记明 +2 位作者 徐岩 范义来 于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5-229,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闻香(GC-O)技术检测蛇龙珠、赤霞珠、品丽珠和梅鹿辄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恒温振荡浸提葡萄中的成分,通过溶剂辅助蒸馏(SAFE)技术除去不挥发性成分,氮吹浓缩,然后进行GC-MS和时间-强度嗅闻...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闻香(GC-O)技术检测蛇龙珠、赤霞珠、品丽珠和梅鹿辄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恒温振荡浸提葡萄中的成分,通过溶剂辅助蒸馏(SAFE)技术除去不挥发性成分,氮吹浓缩,然后进行GC-MS和时间-强度嗅闻方法(Osme)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葡萄果实中共检测出6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鉴定出60种,其中己醛、1-己醇、顺-3-己烯-1-醇、乙酸、顺,反-2,6-壬二烯醛、3-甲基丁酸、茴香脑、己酸、苯甲醇、β-苯乙醇、β-紫罗兰酮、2-己烯酸、对甲氧基苯甲醛以及一种未知的草药挥发性香气成分是主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在4种葡萄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种类相似,但它们的香气强度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葡萄酒香气轮盘将各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分为7个香气类型,即果香味、植物味、化学味、微生物味、花香味、焦糖味、其他味;在4种酿酒葡萄中化学味香气类型的香气强度值最大,其次是花香味、植物味和果香味。4种酿酒葡萄香气的不同主要与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含量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龙珠 赤霞珠 品丽珠 梅鹿辄 气相色谱-嗅闻 挥发性香气成分
下载PDF
采用HS-SPME/GC-MS/GC-Olfactometry/RI对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香气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0
20
作者 窦宏亮 李春美 +1 位作者 顾海峰 郝菊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60,共10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组成及相对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GC-MS/GC-Olfactometry/RI法能有效地鉴别和确认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中香味化合物的类别、香味强度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的香气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绿茶中有34种嗅感物质,其中叶醇、2-乙基己醇、苄醇、1-辛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是其主要呈香物质;绿茶鲜汁饮料含有37种嗅感物质,主要呈香物质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Z)-2-庚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绿茶 绿茶鲜汁饮料 香气分析 气相色谱 质谱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 保留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