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毛管压力预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厚义 汤达祯 汤永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1-73,116,共3页
油水界面深度的准确确定对油藏原始储量计算、早期开发方案制定具有重大意义。非均质性较强的碳酸盐岩油藏确定油水界面尤其困难,毛管压力资料能提供很多信息,可用来研究油水界面。利用InteractivePetrophysics软件,结合中东某复合型碳... 油水界面深度的准确确定对油藏原始储量计算、早期开发方案制定具有重大意义。非均质性较强的碳酸盐岩油藏确定油水界面尤其困难,毛管压力资料能提供很多信息,可用来研究油水界面。利用InteractivePetrophysics软件,结合中东某复合型碳酸盐岩油田第1口早期开发井(X井)的8条压汞毛管压力资料,运用多种非线性方程方法,回归拟合流体饱和度与毛管压力的函数关系,对比组合出最佳函数;再结合常规测井解释结果,拟合最佳自由水面的深度;利用自由水面与油水界面的关系,确定油水界面的深度。根据邻近探井测试的油水资料,预测X井的油水界面深度为3043.9m。预测X井附近X1井的油水界面深度为3008.7m,与岩心照片显示相吻合,证实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作为确定油水界面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管压力 碳酸盐岩油藏 油水界面 自由水面 流体饱和度
下载PDF
基于核主成分-小波能谱分析的复杂储层油水界面预测 被引量:9
2
作者 葛新民 范卓颖 +2 位作者 范宜仁 李润泽 徐拥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47-1753,共7页
针对复杂储层油水界面确定困难的问题,研究基于核主成分-小波能谱分析的确定方法,分析油水界面特征并确定最优小波基函数。将深感应电阻率、中子、密度、声波和自然伽马等常规曲线作为输入信号,应用核主成分方法提取第一核主成分信号进... 针对复杂储层油水界面确定困难的问题,研究基于核主成分-小波能谱分析的确定方法,分析油水界面特征并确定最优小波基函数。将深感应电阻率、中子、密度、声波和自然伽马等常规曲线作为输入信号,应用核主成分方法提取第一核主成分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得到近似和细节信号后分别计算不同频带的能谱,基于相邻两级能谱差异最大原理确定单井的油水界面。在单井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整个油藏的油水界面。研究结果表明:Coiflet3基函数在研究工区中应用效果最好;将第一核主成分进行6级分解,并根据第5级和第6级能谱最大差法确定的油水界面与生产测试资料十分吻合;油水界面高度由西向东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储层岩性、物性的平面变化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核主成分 能谱分析 小波基函数 Coiflet3基函数
下载PDF
底水油藏开发中超高清随钻油藏描绘技术分析
3
作者 孙琳钧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239-241,共3页
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地质导向效率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油水分布的复杂性以及构造预测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需要准确的定量刻画井眼附近的储层特征,才能有效的控制轨迹贴顶钻进和抑制底水锥进。由此,引入了超高清随选油藏描绘仪(Per... 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地质导向效率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油水分布的复杂性以及构造预测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需要准确的定量刻画井眼附近的储层特征,才能有效的控制轨迹贴顶钻进和抑制底水锥进。由此,引入了超高清随选油藏描绘仪(PeriScope Edge)工具提供的超高清随钻油藏描绘技术,通过反演井眼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储层特征,来指导地质导向施工。综合分析验证了PeriScope Edge技术在底水油藏精细开发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地质导向 PERISCOPE Edge超高清随钻油藏描绘技术 电阻率反演 油水界面
下载PDF
聚驱用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油水固三相与水固两相差异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如茵 檀国荣 张健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85,共6页
目前,对海上油田聚驱用疏水缔合聚合物吸附、分配行为所开展实验仅限于在水固两相体系之间,而实际油藏中有大量油相存在,尚无实验方法对聚合物在多相间的分配规律进行测试。基于静态吸附原理,建立了一套测定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在油、... 目前,对海上油田聚驱用疏水缔合聚合物吸附、分配行为所开展实验仅限于在水固两相体系之间,而实际油藏中有大量油相存在,尚无实验方法对聚合物在多相间的分配规律进行测试。基于静态吸附原理,建立了一套测定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在油、水、固三相体系间分配规律的实验方法,可以准确测定不同溶液浓度、矿化度条件下,疏水缔合聚合物在三相间的分配规律。选择精确的测试手段分别测定了水相与油相中聚合物的浓度,并与水固两相体系静态吸附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尽管聚合物在油相中不溶解,但油相的引入造成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油水界面间出现了明显的富集现象。该方法比传统的两相静态吸附方法更全面、准确地揭示了各相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助于深化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性质的认识,为预测实际油藏化学驱过程中的吸附滞留行为、评估采出液处理过程中乳化相含聚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三相体系 静态吸附 分配系数 油水界面
下载PDF
一种确定裂缝性油藏动态油水界面的综合方法
5
作者 郭振彬 曹文丽 吴剑峰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69-271,279,共4页
郭振彬,曹文丽,吴剑峰.一种确定裂缝性油藏动态油水界面的综合方法.测井技术,1997,21(4):269~271了解裂缝性油藏油水界面变化,对于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的裂缝性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十分重要。综合地应用... 郭振彬,曹文丽,吴剑峰.一种确定裂缝性油藏动态油水界面的综合方法.测井技术,1997,21(4):269~271了解裂缝性油藏油水界面变化,对于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的裂缝性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十分重要。综合地应用油藏原始测井资料和观察井油水界面资料确定裂缝性油藏动态油水界面的方法,是一种有效、可靠、简单且易于使用的方法,其应用实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观察井 裂缝性 油气藏 油水界面
下载PDF
塔中隆起石炭系油气成藏期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邓良全 刘胜 杨海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3-26,共4页
利用油(气)水界面的形成与演化、高压物性资料及根据塔中4油田、塔中6凝析气田石炭系油气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石炭系油气藏进行了油气运聚成藏期次研究。认为,塔中隆起目前所发现的石炭系油藏形成于古生代末期,中生代调整... 利用油(气)水界面的形成与演化、高压物性资料及根据塔中4油田、塔中6凝析气田石炭系油气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石炭系油气藏进行了油气运聚成藏期次研究。认为,塔中隆起目前所发现的石炭系油藏形成于古生代末期,中生代调整,新生代再形成;凝析气藏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油水界面 成藏期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层连通性及其油(气)水分布关系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林艳 《中外能源》 CAS 2006年第5期32-36,共5页
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有的复杂地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油、水体的赋存与分布状况及分布规律的认识,制约了预测和控制油井见水技术措施的实施。因此,充分利用岩溶缝洞单元的研究成果,结合开发井的油水资料,不断归纳总结... 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有的复杂地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油、水体的赋存与分布状况及分布规律的认识,制约了预测和控制油井见水技术措施的实施。因此,充分利用岩溶缝洞单元的研究成果,结合开发井的油水资料,不断归纳总结不同岩溶地貌单元油井的开发动态特征,研究和探讨油水的组合规律、组合类型,分析油水分布变化状况,对油水体系进行划分,这对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碳酸盐岩油藏 渗流屏障 油水接触模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得4油田成藏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赵靖舟 田军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8,共7页
哈得 4油田是近年来在满加尔凹陷北部发现的第一个海相油田 ,一直被认为是喜山期形成的油藏。然而 ,根据包裹体测温、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以及油气水界面追溯等多种方法对其成藏年代重新研究表明 ,该油田主力油藏石炭系CⅢ油藏主要为... 哈得 4油田是近年来在满加尔凹陷北部发现的第一个海相油田 ,一直被认为是喜山期形成的油藏。然而 ,根据包裹体测温、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以及油气水界面追溯等多种方法对其成藏年代重新研究表明 ,该油田主力油藏石炭系CⅢ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形成的古油藏 ,C5薄砂层油藏则可能为喜山期由CⅢ油藏垂向调整形成的次生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年代 有机包裹体 伊利石 K/Ar测年 油水界面追溯 哈得4油田 塔里木盆地 油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侏罗系油藏古今油水界面及成藏史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伟 张枝焕 +2 位作者 李海平 韩立国 王青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2-440,共9页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储层的有机质分布特征,主要利用储层样品中可溶有机质和储层热解资料,确定了现今油水界面;通过储层中油气包裹体特征分析,推测出古油水界面的位置,分析了古今油水界面的变化,认为中部Ⅰ区块...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储层的有机质分布特征,主要利用储层样品中可溶有机质和储层热解资料,确定了现今油水界面;通过储层中油气包裹体特征分析,推测出古油水界面的位置,分析了古今油水界面的变化,认为中部Ⅰ区块各油藏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各油藏经历过后期的调整,现今油藏为调整型或残留型油藏,油藏调整是车—莫古隆起演化的结果;通过储层中油气包裹体与开放孔隙抽提物成分对比,表明征1井储层包裹体与开放孔隙抽提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成熟度参数比较接近,而且甾烷系列化合物指纹和五环三萜烷指纹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庄1井、沙1井的储层含油包裹体与开放孔隙抽提物中各种生标参数差别相对较大。结合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庄1井和沙1井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储层具有多源多期油气注入的特点,早期油气主要来自于北部盆1井西凹陷,晚期混入了来自于南部昌吉凹陷的油气;征1井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于南部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古油水界面 含油包裹体 生物标志物参数
下载PDF
润湿性反转剂的微观渗流机理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凤清 姚同玉 李继山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42,共3页
为了研究润湿性反转剂对渗流过程的影响,对润湿性反转剂的微观渗流机理进行了研究。用接触角法和W ashburn法测定了固体表面的接触角,研究了润湿性反转剂对润湿性的影响;用界面张力仪测定了润湿性反转剂的油水界面张力,分析其降低油水... 为了研究润湿性反转剂对渗流过程的影响,对润湿性反转剂的微观渗流机理进行了研究。用接触角法和W ashburn法测定了固体表面的接触角,研究了润湿性反转剂对润湿性的影响;用界面张力仪测定了润湿性反转剂的油水界面张力,分析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并用微观刻蚀模型驱油试验研究了润湿性反转剂的微观渗流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润湿性反转剂能改变表面的润湿性,使亲油表面变为亲水表面;润湿性反转剂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能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1mN/m;润湿性反转剂使油膜剥离并形成油桥,使润湿性反转。该研究说明油水界面张力和润湿性都影响油水渗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改善油水渗流过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反转 微观渗流 油水界面张力 微观模型 接触角 机理
下载PDF
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分析与非稳态成藏理论探索 被引量:21
11
作者 江同文 徐汉林 +1 位作者 练章贵 单家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共5页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所存在的倾斜幅度很大的油水界面的东河砂岩油藏为例,系统分析了倾斜油水界面油藏的成因,排除了水动力和毛细管压力两种引起油水界面倾斜的原因,通过精细的构造演化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引起的...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所存在的倾斜幅度很大的油水界面的东河砂岩油藏为例,系统分析了倾斜油水界面油藏的成因,排除了水动力和毛细管压力两种引起油水界面倾斜的原因,通过精细的构造演化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变动是东河砂岩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该油藏现今正处于油藏的调整过程之中,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非稳态性,进而提出了非稳态成藏的理论构想,认为油气从生成到成藏到油气藏枯竭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将油气从生成到散失的全过程分为前油藏阶段、油藏阶段和后油藏阶段,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油气聚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得逊油田 倾斜油水界面 新构造运动 非稳态成藏 物理模拟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储量研究中油藏边界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19
12
作者 赵文智 毕海滨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6期379-383,共5页
新的储量计算规范中明确了用于确定含油面积的两个边界:油藏边界和储量边界。油藏边界属于地质边界,而储量边界受人为因素制约。油藏边界主要包括油水界面、岩性边界和断层边界等。确定油藏边界应综合考虑油藏类型、储层分布特征及区域... 新的储量计算规范中明确了用于确定含油面积的两个边界:油藏边界和储量边界。油藏边界属于地质边界,而储量边界受人为因素制约。油藏边界主要包括油水界面、岩性边界和断层边界等。确定油藏边界应综合考虑油藏类型、储层分布特征及区域地质特征。对于构造油藏,油水界面是圈定油藏边界最直接的依据。在确定油水界面的4类方法中,试油法和测井解释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而地层压力测试法和其它间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岩性油藏,不同沉积环境所形成砂体的展布宽度是有差异的。对于特低渗透油藏,应使用单井稳定产量作为储量起算标准圈定油藏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边界 地质储量 油藏 油水界面 试油 砂体分布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非稳态油藏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杨海军 孙龙德 +1 位作者 朱光有 肖中尧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03-1112,共10页
塔里木叠合盆地地质演化历史漫长,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沉降、隆升和多期次油气成藏与调整过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通过系统研究海相油藏的地质特征,发现一些油藏的油水界面呈现不平衡性、油气物理化学性质和含油饱和度等平面分布... 塔里木叠合盆地地质演化历史漫长,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沉降、隆升和多期次油气成藏与调整过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通过系统研究海相油藏的地质特征,发现一些油藏的油水界面呈现不平衡性、油气物理化学性质和含油饱和度等平面分布具有渐变性、油藏主体与圈闭中心具有非协调性,反映出这类油藏可能正处于动态聚集或调整过程中,进而提出非稳态油藏的概念。非稳态油藏的形成是由于地质构造的变动、储层非均质性或其他因素,导致油藏的稳定滞后于圈闭的调整,致使油藏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按照其形成机制、形成过程以及油水界面类型、成藏模式等,对非稳态油藏进行了分类。提出非稳态油藏的研究以动静态相结合的地质解剖为主,综合运用地质与地球化学手段,结合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定量评价古今油水界面的迁移和变化,精细恢复圈闭的演化过程,再现非稳态油藏的形成过程,可实现对非稳态油藏分布的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油藏 油水界面 油藏类型 调整改造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采油速度对油水界面上升和底水锥进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学磊 李传亮 樊茹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3-585,共3页
底水锥进和油水界面上升是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采油速度对底水锥进和油藏界面上升速度的影响,文中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采油速度越高,油井的见... 底水锥进和油水界面上升是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采油速度对底水锥进和油藏界面上升速度的影响,文中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采油速度越高,油井的见水时间就越早,油水界面的上升速度就越快,油井的含水率上升就越快,油井产量的递减速度就越快。同时,井底附近的油水界面上升速度快于外边界处,因此,采油速度是影响油井产水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应选择合理的采油速度,既能满足油藏产能的要求,又要得到最大的采收率,旨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采油速度 油水界面 上升速度 含水率
下载PDF
伊朗SA油田Sarvak油藏大幅度倾斜油水界面成因探讨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杜洋 衣英杰 +5 位作者 辛军 陈杰 崔燚 童明胜 欧阳诚 王维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93,共7页
针对伊朗SA油田上白垩统Sarvak油藏所具有的大幅倾斜油水界面异常油藏特征,对其成因进行探讨。对可能造成油水界面倾斜的水动力和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的分析表明,两者均不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在调研区域构造背景基础上,运用地震层拉平技... 针对伊朗SA油田上白垩统Sarvak油藏所具有的大幅倾斜油水界面异常油藏特征,对其成因进行探讨。对可能造成油水界面倾斜的水动力和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的分析表明,两者均不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在调研区域构造背景基础上,运用地震层拉平技术对油田不同时期古构造圈闭进行恢复,综合各成藏要素特征分析,认为扎格罗斯构造运动导致的圈闭超晚期调整为本区油水界面倾斜主要原因。古新世晚期SA油田Sarvak层即形成北高南低、与现今构造形态相反的古背斜圈闭油藏;新近纪扎格罗斯造山运动导致圈闭形态发生二次改变,南部原古构造低点以"翘翘板"方式大幅度向上抬起,形成新的次生圈闭,演变为现今两构造高点,南高北低构造形态。圈闭条件的改变打破了原古油藏动力平衡,导致烃类流体向南部次生高点圈闭的二次运移调整,直到目前仍处于调整过程中。现今大幅倾斜油水界面为古油藏尚未调整完毕所显示的特征,油藏为非稳态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水动力 储层非均质性 构造演化 非稳态油藏 Sarvak油藏 伊朗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朱扬明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1999年第4期29-32,共4页
流体包裹体蕴含着孑乙隙流体性质及其在地质史中演变的信息。油层剖面上含油包裹体的相对丰度可作为一种记录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油气显示指标,反映储集层原始含油性和古油藏油水界面变迁。包裹体中水相盐度的测定能准确提供测井资料,计... 流体包裹体蕴含着孑乙隙流体性质及其在地质史中演变的信息。油层剖面上含油包裹体的相对丰度可作为一种记录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油气显示指标,反映储集层原始含油性和古油藏油水界面变迁。包裹体中水相盐度的测定能准确提供测井资料,计算原油储量所需的束缚水电阻率数据。根据包裹体在矿物中的产状和荧光颜色,能查明原油运移的时间、温度和通道,从而揭示原油的成藏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含油饱和度 油气运移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油气充注和超压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郭小文 刘可禹 +4 位作者 宋岩 赵孟军 柳少波 卓勤功 鲁雪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5-943,共9页
为了研究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孔隙物性影响因素,在对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特征和超压成因研究基础之上,采用颗粒定量荧光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古油水界面和油气充注史,并分析油气充注和超压与储层孔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库车... 为了研究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孔隙物性影响因素,在对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特征和超压成因研究基础之上,采用颗粒定量荧光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古油水界面和油气充注史,并分析油气充注和超压与储层孔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泥岩和砂岩中超压形成与水平构造挤压作用具有重要关系。克拉2气田盐下砂岩储层经历最大古埋藏深度达6 000 m以上却显示出异常高的原生孔隙度是因为原油充注到储层中在比较好的盐岩盖层封闭条件下,砂岩储层孔隙中的油没有被排出使砂岩储层胶结作用减弱或者形成欠压实。其主要证据有:1高的定量荧光参数QGF指数和QGF-E强度对应的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也比较高,而在古油水界面之下,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2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晚期油充注发生库车组沉积早期,对应砂岩储层的埋藏深度比较小,孔隙度比较高。研究表明深层砂岩储层油充注和超压发育对储层孔隙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充注 古油-水界面 储层孔隙 克拉2气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离子色谱技术在钻井现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志战 杜焕福 《录井技术》 2003年第3期27-29,70,共4页
将离子色谱技术(IC)应用于钻井现场的钻井液滤液分析,从而获取所钻井钻遇地层的可溶性矿物的性质、地层水的类型等资料信息。离子色谱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尚属探索阶段,但通过现场两口井的试用已见到较好的应用效果,文章简介了该技术... 将离子色谱技术(IC)应用于钻井现场的钻井液滤液分析,从而获取所钻井钻遇地层的可溶性矿物的性质、地层水的类型等资料信息。离子色谱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尚属探索阶段,但通过现场两口井的试用已见到较好的应用效果,文章简介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及价值,如:确定油水界面的位置及指导钻井液的调配、确保井下安全等。这方面的论述,对分析化验仪器向井场转移实现多手段综合分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 钻井液 可溶性矿物 地层水 油水界面 地质录井
下载PDF
有封闭水体的缝洞型油藏动态储量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红波 王翠丽 +3 位作者 牛阁 梁洪涛 补璐璐 顾俊颖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1-325,共5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非均质性强,连通关系复杂,油水界面不统一,储量评价难度大,导致措施成功率低,开发效果差。利用丰富的动态资料,根据有封闭水体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改进物质平衡方程,并与预测静态储量相结合,提出一种...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非均质性强,连通关系复杂,油水界面不统一,储量评价难度大,导致措施成功率低,开发效果差。利用丰富的动态资料,根据有封闭水体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改进物质平衡方程,并与预测静态储量相结合,提出一种此类油藏的动态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在不掌握油藏的油水界面位置和无实测PVT资料的情况下,能较为准确地计算原油动态储量和水体体积,在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哈拉哈塘油田 缝洞型油藏 碳酸盐岩 封闭水体 油水界面 物质平衡法 动态储量
下载PDF
地下水侵入对三间房组油藏油水界面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韩涛 彭仕宓 马鸿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73,共4页
鄯善油田经过10多年开发,地层水的分布状况变得比较复杂。近期新钻加密井发现三间房组油藏油水界面分布特征与开发初期所认为的情况有明显差别,整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特点。对油水界面变化情况及地层水矿化度、化学成分、水型等资料... 鄯善油田经过10多年开发,地层水的分布状况变得比较复杂。近期新钻加密井发现三间房组油藏油水界面分布特征与开发初期所认为的情况有明显差别,整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特点。对油水界面变化情况及地层水矿化度、化学成分、水型等资料分析表明:自北向南地层水矿化度逐渐升高,水型也由NaHCO3型逐渐过渡到CaCl2型。通过对地层水中不同类型离子的组合特征及含量变化分析,结合邻区地层水分布特征,认为造成目前油水界面分布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地下存在一个水动力系统,自西北部侵入鄯善油田,使西区、北区油水界面严重抬升,地层水矿化度及化学成分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为油田确定今后新钻加密井的井深及提高水淹层解释的符合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分析油水界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鄯善油田 地层水 油水界面 水动力系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