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榨法与热榨法制取山茶油品质差异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秦玉川 刘本同 +5 位作者 薛锦松 王丽玲 杨柳 方茹 贺亮 王衍彬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104,共8页
为生产高端山茶油产品提供数据参考,提升国内山茶油行业加工水平,本实验研究了山茶油冷榨法和热榨法两种制油方式的特点,并对所获得山茶油进行物理指标、营养元素含量和危害物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榨山茶油色泽浅黄透明,具有淡... 为生产高端山茶油产品提供数据参考,提升国内山茶油行业加工水平,本实验研究了山茶油冷榨法和热榨法两种制油方式的特点,并对所获得山茶油进行物理指标、营养元素含量和危害物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榨山茶油色泽浅黄透明,具有淡淡的油茶清香,其酸价、过氧化值为热榨山茶油的0.77倍和0.66倍,磷脂含量是热榨山茶油的0.36倍,维生素E和角鲨烯是热榨山茶油的1.29倍和1.28倍,苯并(α)芘含量仅热榨山茶油的3%,实验室冷榨与热榨山茶油中塑化剂均未检出。说明冷榨山茶油在理化指标、营养元素含量、危害物含量等多个方面均优于热榨山茶油,是非精炼食用山茶油的一种优质加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冷榨 热榨 品质差异
下载PDF
油菜籽直接冷榨制油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文鑫 胡群亮 +1 位作者 相海 金素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18,共3页
  冷榨制油是指油料在入榨前不经蒸炒等高温处理,入榨温度为常温或略高于常温及压榨过程料温较低的榨油方法。介绍了油菜籽直接冷榨制油的工艺、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分析了油菜籽直接冷榨饼的浸出特性,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冷榨菜籽...   冷榨制油是指油料在入榨前不经蒸炒等高温处理,入榨温度为常温或略高于常温及压榨过程料温较低的榨油方法。介绍了油菜籽直接冷榨制油的工艺、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分析了油菜籽直接冷榨饼的浸出特性,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冷榨菜籽饼浸出的具体做法;对油菜籽直接冷榨油的特性和精炼方法也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应用油菜籽直接冷榨制油技术,可有效地保留菜籽油中的有效成分,减少了精炼污水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榨 制油工艺 榨油 油菜籽 压榨 菜籽油 精炼 菜籽饼 榨菜 高温处理
下载PDF
茶油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马力 陈永忠 陈隆升 《农产品加工(下)》 2010年第11期11-13,共3页
我国制取茶油主要采用4种工艺,分别为压榨法、溶剂法、水酶法及冷榨法。主要介绍了4种工艺提取油脂的机理、流程及其优缺点。
关键词 茶油 压榨法 溶剂法 水酶法 冷榨法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茶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肖丽 吴雪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307-310,共4页
研究了亚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CO2萃取、超声波提取和压榨4种方法对茶油提取率、感官品质、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临界萃取和超临界CO2萃取两种方法的提油率高,超过96%;提取的茶油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明显... 研究了亚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CO2萃取、超声波提取和压榨4种方法对茶油提取率、感官品质、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临界萃取和超临界CO2萃取两种方法的提油率高,超过96%;提取的茶油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基本符合国标一级压榨成品油质量指标,可以省去现有的精炼工序;并更好的保留了茶油中VE、多酚、黄酮、甾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而亚临界萃取比超临界CO2萃取具有压力低、设备投入相对较小的优势,是一种高效益、高品质的茶油生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亚临界萃取 超临界CO2萃取 超声波提取 压榨法 品质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不同工艺制备核桃油品质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蔡达 刘红芝 +2 位作者 刘丽 胡晖 王强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4,共5页
对溶剂提取、低温压榨两种方法提取的核桃油感官品质(色泽)、理化营养品质(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脂肪酸组成、VE异构体含量、植物甾醇各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诱导时间、过氧化值、酸值、脂肪酸比例模式)进行测定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 对溶剂提取、低温压榨两种方法提取的核桃油感官品质(色泽)、理化营养品质(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脂肪酸组成、VE异构体含量、植物甾醇各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诱导时间、过氧化值、酸值、脂肪酸比例模式)进行测定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压榨核桃油的加工品质较好,其诱导时间(1.92 h)较长,过氧化值(1.44 mmol/kg)和酸值(KOH)(0.69 mg/g)较低,且O/L(0.33)较高;其油酸含量(19.97%)及UFA含量(90.96%)较高,营养品质相对较好。色泽与诱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4);油酸、亚油酸、MUFA、PUFA、O/L与诱导时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低温压榨 溶剂提取 品质分析
下载PDF
不同工艺制取亚麻籽油的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任我行 刘玉兰 徐建国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7年第1期3-7,共5页
分别采用冷榨、热榨和浸出精炼3种工艺制取亚麻籽油,对不同工艺制取亚麻籽油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酸值和过氧化值,冷榨油比热榨油明显要低,浸出毛油比热榨油和冷榨油都高;对于碘值和折光指数,浸出毛油高于两种压榨油,浸出毛油精... 分别采用冷榨、热榨和浸出精炼3种工艺制取亚麻籽油,对不同工艺制取亚麻籽油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酸值和过氧化值,冷榨油比热榨油明显要低,浸出毛油比热榨油和冷榨油都高;对于碘值和折光指数,浸出毛油高于两种压榨油,浸出毛油精炼后碘值和折光指数有所降低;对于维生素E、甾醇、磷脂等微量营养成分,冷榨亚麻籽油维生素E含量(1 009.7 mg/100 g)明显高于热榨油(839.2 mg/100 g),浸出毛油精炼后维生素E损失率接近50%;热榨亚麻籽油中甾醇含量(452 mg/100 g)和磷脂含量(1 651 mg/kg)也都明显高于冷榨油;热榨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优于其他3种亚麻籽油;4种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其中亚麻酸含量均在55%以上。另外,4种亚麻籽油中均检出生育三烯酚,β-、γ-、δ-生育三烯酚含量占VE总量的28.5%~3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热榨 冷榨 浸出 精炼 油脂品质
下载PDF
不同压榨工艺下花生油风味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15
7
作者 阚启鑫 黄宇杏 +4 位作者 杜洁 马颖川 赵力超 陈梦 曹庸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1-229,共9页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及电子鼻对不同压榨工艺下花生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6种不同压榨工艺花生油中共检测到10类3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含19种风味成分。在热榨花生油中以呋喃...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及电子鼻对不同压榨工艺下花生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6种不同压榨工艺花生油中共检测到10类3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含19种风味成分。在热榨花生油中以呋喃类(63.43%~66.68%)、醛类(10.04%~5.47%)、酚类(8.83%~7.18%)为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在冷榨花生油中以酯类(26.43%)、醛类(23.47%)、酸类(22.10%)为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此外,热榨花生油检测出少部分吡嗪、吡啶、酮类关键风味成分,其在冷榨花生油中并没有检出。电子鼻结果基本与GC-MS一致,硫化物、芳香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和甲基类化合物对花生油整体风味贡献率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和K-mean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种花生油挥发性成分变化差异显著。6种花生油脂肪酸组成都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主,含量可达到90%以上。然而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花生油脂肪酸组成发现随着压榨温度的升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加速。综上,对比不同压榨工艺下花生油风味和营养成分的变化发现高温条件压榨下花生油的风味成分显著增加,花生油品质略有下降,利用电子鼻可快速区分不同压榨工艺花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油 压榨 挥发性风味成分 电子鼻 脂肪酸
下载PDF
不同工艺制备杏仁油品质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蔡达 刘红芝 +2 位作者 刘丽 胡晖 王强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52,共6页
通过对市售、溶剂提取、低温压榨3种不同杏仁油的感官品质(色泽),理化营养品质(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脂肪酸含量、VE异构体含量、植物甾醇各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诱导时间、过氧化值、酸价、得率、脂肪酸比例模式)测定以及相关性分析,结... 通过对市售、溶剂提取、低温压榨3种不同杏仁油的感官品质(色泽),理化营养品质(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脂肪酸含量、VE异构体含量、植物甾醇各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诱导时间、过氧化值、酸价、得率、脂肪酸比例模式)测定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杏仁油中,低温压榨油的加工品质最好,其诱导时间(11.68 h)最长,过氧化值(0.08 mmol/kg)和酸价(0.87 mgKOH/g)最低,且O/L值最高为2.68;此外,低温压榨油的营养品质也相对较好,其油酸质量分数(67.94%)及UFA质量分数(94.29%)皆最高。各品质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色泽与诱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油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914);油酸、亚油酸、MUFA、PUFA、O/L与诱导时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油 低温压榨 溶剂提取 品质分析
下载PDF
不同产地亚麻籽冷榨油脂肪酸的GC-MS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廖丽萍 肖爱平 +2 位作者 冷鹃 刘亮亮 梅时勇 《中国麻业科学》 2018年第5期234-238,共5页
分析了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三大产地下属的各10个不同地区的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的差异。采用冷榨法直接榨取亚麻籽中的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和鉴定其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亚麻籽油脂... 分析了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三大产地下属的各10个不同地区的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的差异。采用冷榨法直接榨取亚麻籽中的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和鉴定其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亚麻籽油脂肪酸主要是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其中亚麻酸平均相对含量最高(46. 98%~53. 53%)。内蒙古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的平均相对含量高于甘肃和新疆。亚麻籽油中亚麻酸相对含量最高的产地是内蒙古察右前旗(56. 98%),最终确定察右前旗作为优质亚麻籽油生产地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冷榨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榛子油3种提取方法的对比及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12
10
作者 耿鹏飞 刘家伟 +2 位作者 胡传荣 刘零怡 何东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0,15,共5页
采用冷榨法、有机溶剂浸出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榛子油,并对榛子油的品质及提油率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超临界CO_2萃取榛子油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发现,超临界CO_2萃取法的油脂品质较好,且提油率较高。超临界CO_... 采用冷榨法、有机溶剂浸出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榛子油,并对榛子油的品质及提油率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超临界CO_2萃取榛子油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发现,超临界CO_2萃取法的油脂品质较好,且提油率较高。超临界CO_2萃取榛子油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7 MPa,萃取温度50℃,CO_2流量20 L/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榛子的提油率为93.32%。榛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5%,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榛子油 冷榨法 有机溶剂浸出法 超临界CO2萃取法
下载PDF
压榨花椒籽仁油的制备及其氧化稳定性 被引量:10
11
作者 边凤霞 郑旭煦 +1 位作者 殷钟意 张玉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6-51,共6页
以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油脂去除率为指标,采用碱液去除花椒籽表皮油脂,优化其工艺;以去除了表皮油脂的花椒籽为原料,采用螺旋压榨法制取花椒籽仁油;以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花椒籽仁油在不同温度、光线、空气和抗氧化剂条件下存放的氧化... 以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油脂去除率为指标,采用碱液去除花椒籽表皮油脂,优化其工艺;以去除了表皮油脂的花椒籽为原料,采用螺旋压榨法制取花椒籽仁油;以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花椒籽仁油在不同温度、光线、空气和抗氧化剂条件下存放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工艺条件优化后花椒籽表皮油脂去除率达93.85%,压榨花椒籽仁油出油率为20.2%;温度、光线和空气均可加速花椒籽仁油的氧化反应,且温度>光线>空气;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VE和芝麻酚3种抗氧剂均能明显提高花椒籽仁油的稳定性,在相同剂量条件下,TBHQ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籽仁油 压榨法 氧化稳定性 过氧化值 抗氧化剂
下载PDF
核桃制油榨油机的比较与选择 被引量:10
12
作者 鲁海龙 梁宇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70,共3页
选择ZX10螺旋榨油机、低温螺旋榨油机、德国KEK螺旋冷榨机、6yy-230仿韩国液压榨油机、QYZ系列液压榨油机对核桃仁进行压榨试验,对核桃出油效果和饼中残油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出适合核桃制油的最佳设备为QYZ系列液压榨油机。该机在压榨... 选择ZX10螺旋榨油机、低温螺旋榨油机、德国KEK螺旋冷榨机、6yy-230仿韩国液压榨油机、QYZ系列液压榨油机对核桃仁进行压榨试验,对核桃出油效果和饼中残油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出适合核桃制油的最佳设备为QYZ系列液压榨油机。该机在压榨温度低于60℃,压榨30 min时,饼中残油16.1%,蛋白几乎无变性,为核桃制油尤其是冷榨制油作出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冷榨 榨油机
下载PDF
热榨与冷榨对亚麻油风味物质的影响及风味特征成分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国琴 方昭西 李琪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热榨和冷榨工艺制得的亚麻油中的挥发性物质,对不同压榨工艺制得的亚麻油中的醇类、醛类、酮类等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及占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比例进行探讨,并采用气味活度值(OAV)对不同压榨...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热榨和冷榨工艺制得的亚麻油中的挥发性物质,对不同压榨工艺制得的亚麻油中的醇类、醛类、酮类等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及占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比例进行探讨,并采用气味活度值(OAV)对不同压榨工艺下得到的亚麻油的关键性风味物质进行评价与确定.研究表明:热榨和冷榨工艺得到的亚麻油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呋喃类、二甲基硫醚等;亚麻油的关键风味物质呈味次序依次为二甲基硫醚>己醛>丙醛>2-丁醇>1-己醇>3-甲基-1-丁醇>3-戊烯醇>2-甲基丙醇>2-甲基丁醇,其中二甲基硫醚和醛类物质在亚麻油整体风味中贡献率最大,醇类物质的贡献率最小,而酮类和呋喃类物质等由于其气味阈值较大,OAV较小,对亚麻油的整体风味无实际影响;热榨样品中二甲基硫醚及醛类物质的OAV远大于冷榨样品,因此,热榨亚麻油比冷榨亚麻油具有较浓的青草味或腥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油 压榨工艺 关键风味物质 气味活度值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基于松弛试验的光皮树果实冷态压榨流变模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汝宽 肖志红 +4 位作者 张爱华 李培旺 张良波 李辉 李昌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78-283,共6页
该文以研究光皮树果实冷榨制油过程中的流变特性为目标,利用自制直筒式压榨试验装置进行不同压榨应变水平的应力松弛试验,基于岩石流变基本模型分段模拟应力应变关系,建立其流变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光皮树果实加载过程中应力应变... 该文以研究光皮树果实冷榨制油过程中的流变特性为目标,利用自制直筒式压榨试验装置进行不同压榨应变水平的应力松弛试验,基于岩石流变基本模型分段模拟应力应变关系,建立其流变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光皮树果实加载过程中应力应变关系呈现线性和非线性两部分,屈服应变为0.4,应力松弛量随着压榨应变的增大而增大。采用分段模拟建模分析,并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首先利用弹性元件和阻尼器模组合而成的广义Maxwell模型模拟线性段松弛过程,再利用线性与川北公夫模型叠加共同模拟非线性段松弛过程,构建了直筒式冷态压榨的流变模型,并进行了参数求解。误差分析表明:应变为0.5时,相对误差较大;而实际压榨过程中光皮树果实压榨应变均大于0.55,在此段应变范围内的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均在7%之内,因此该模型为研究光皮树果实直筒式冷态压榨设备时应力应变参数的选取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应力松弛 模型 光皮树果实 冷态压榨
下载PDF
纤维素酶结合碱性蛋白酶提高冷榨大豆出油率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秀清 曾剑华 +1 位作者 房媛媛 石彦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7,共5页
以大豆为原料,采用冷榨技术制取大豆油,以出油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纤维素酶与碱性蛋白酶结合应用提高冷榨大豆出油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复合酶冷榨大豆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粒径40目、水分含量13%、冷榨温度8... 以大豆为原料,采用冷榨技术制取大豆油,以出油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纤维素酶与碱性蛋白酶结合应用提高冷榨大豆出油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复合酶冷榨大豆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粒径40目、水分含量13%、冷榨温度80℃、螺杆转速36 r/min、复合酶(纤维素酶液与碱性蛋白酶液体积比1∶2)用量0. 2%,在此条件下大豆出油率为70. 6%,优于未经酶处理的常规冷榨工艺的大豆出油率(68. 5%),出油率提高了2. 1个百分点。所得大豆油具有大豆油特有的气味和滋味,呈棕红色,且澄清、无杂质,酸价(KOH)为0. 8 mg/g、过氧化值为6. 1 mmol/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纤维素酶 碱性蛋白酶 冷榨 出油率
下载PDF
伺服液压系统在榨油装置中设计与应用研究
16
作者 张瑞洋 侯飞 +1 位作者 吴之强 张利军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24年第4期7-9,共3页
本文阐述了一种双柱式承载式整体结构的液压榨油装置设计,通过采用伺服液压站精准控制流量和压力实现各项压榨需求,以及该设计在榨油装置中的应用。
关键词 液压伺服 榨油装置 压榨制油
下载PDF
两种工艺芝麻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别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易枚 吴达 +5 位作者 蒋林惠 樊青青 石敏 胡雨 任翊 周楠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45,共7页
旨在从不同芝麻油成品中找出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芝麻油掺伪鉴别提供数据支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市售的压榨与水代法两种加工工艺生产的共10个品牌一级芝麻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鉴别两种工艺芝麻油中共有的... 旨在从不同芝麻油成品中找出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芝麻油掺伪鉴别提供数据支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市售的压榨与水代法两种加工工艺生产的共10个品牌一级芝麻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鉴别两种工艺芝麻油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7个品牌压榨芝麻油中共检出49种风味物质,其中16种为共有成分,主要为酚类、吡嗪类、醇类、酮类、吡咯类、吡啶类等化合物;3个品牌水代法芝麻油中共检出61种风味物质,其中30种为共有成分,主要为酚类、吡嗪类、酮类、吡啶类、吡咯类、醇类、醛类等化合物;两种工艺生产的芝麻油中存在13种共有挥发性成分,分别为愈创木酚、芝麻酚、2-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2-羟基-5-甲基苯乙酮、1-(5-甲基吡嗪-2-基)-乙酮、5-甲基呋喃醛、2-吡咯甲醛、3-糠醛、(1S,2S)-1,2-二(吡啶-4-基)乙烷-1,2-二醇、2-乙酰基吡咯、3-呋喃甲醇。综上,不同工艺、品牌芝麻油中存在共有挥发性成分,可作为芝麻油的特征标志物,用于芝麻油掺伪鉴别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油 挥发性成分 压榨 水代法 风味物质 掺伪鉴别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压榨法提取马油工艺研究
18
作者 方玥 连子赫 +3 位作者 赵泽凯 哈沙叶尔登 努尔比亚·亚力坤 王强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0,共5页
以马油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微波预处理-压榨法提取马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并探讨微波预处理对马油酸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微波温度110℃、微波时间18 min、压榨时间2... 以马油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微波预处理-压榨法提取马油的工艺进行优化,并探讨微波预处理对马油酸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微波温度110℃、微波时间18 min、压榨时间25 s,在此条件下马油得率为75.8%,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为4.2 mg/g、0.79 g/100g。改变微波条件对马油的酸价和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影响,但对过氧化值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油 微波预处理 压榨 得率
下载PDF
精油穴位按压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窥镜术后疼痛及舒适度的影响
19
作者 张文韫 蒋群莲 封亚萍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观察精油穴位按压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窥镜术后疼痛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在全麻下行鼻内窥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按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术后护... 目的:观察精油穴位按压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窥镜术后疼痛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在全麻下行鼻内窥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按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给予精油穴位按压干预。比较2组术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Kokaba舒适状况量表(GC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SQI)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 3个时间段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GCQ评分均较术前下降,观察组GC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PSQI评分均较术前增加,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精油穴位按压能够缓解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窥镜术后的疼痛程度,提高舒适度,提升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鼻内窥镜手术 精油 穴位按压 疼痛 舒适度
原文传递
沙棘油提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友地 何友仁 +3 位作者 李秀玲 秦文龙 姜紫荣 倪蔓娜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09-318,共10页
本文报道沙棘果实及种子提取油脂及类脂性物质的方法。研究对比压榨法、油脂扩散渗透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的优缺点,探讨其在工业生产上的可行性。在有机溶剂萃取法中进一步研究不同溶剂的萃取效果以及根据原料的初始状态不同而用不同萃... 本文报道沙棘果实及种子提取油脂及类脂性物质的方法。研究对比压榨法、油脂扩散渗透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的优缺点,探讨其在工业生产上的可行性。在有机溶剂萃取法中进一步研究不同溶剂的萃取效果以及根据原料的初始状态不同而用不同萃取方式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湿果渣直接进行液态连续萃取的工艺路线是适宜的,同时,产品中保存更多热敏性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最后部分还探索了不使用高温加热而有效地脱除产品中残留溶剂的方法,溶剂残留量在50pp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油 压榨法 有机溶剂 萃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