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266
1
作者 张功成 米立军 +3 位作者 吴时国 陶维祥 何仕斌 吕建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共7页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期(早—中中新世)发生了区域性拗陷作用,形成了隆坳相间格局,沉积厚度小于2 000m;新构造期(晚中新世—第四纪)沉降幅度加大,并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断裂活动东强西弱。上述3期构造演化均形成了沉积厚度很大的叠加伸展盆地。深水区生烃凹陷是裂谷期的断陷,已经证实的主力烃源岩是渐新统下部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海相泥岩与煤系地层,可能的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潜在的烃源岩是渐新统上部和中新统海相泥岩,生、排烃产物主要是天然气。深水区至少有3套储层,即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新近系海相砂岩及生物礁、始新统陆相砂岩。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和渐新统泥岩。圈闭数量较多,其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油气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变化很大,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策略是优先勘探凹陷内部及其周边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然后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构造演化 生烃凹陷 烃源岩 储层 油气运移 勘探领域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及其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137
2
作者 吴孔友 查明 柳广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57,共5页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底砾岩、风化黏土层、风化淋滤带。这种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把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图8参13(吴孔友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二叠系 不整合面 油气运聚 特征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上生下储“注入式”成藏机制 被引量:121
3
作者 迟元林 萧德铭 殷进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1-377,共7页
三肇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部,是一个继承性深断陷 坳陷区。在上部坳陷中沉积了一套“上泥下砂”的地层。巨厚泥岩段底部的青山口组一段黑色泥岩是本区最主要的生油岩,在嫩江期(Campanian)末期进入生油门限,明水期(Maastrichtian)末期 早... 三肇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部,是一个继承性深断陷 坳陷区。在上部坳陷中沉积了一套“上泥下砂”的地层。巨厚泥岩段底部的青山口组一段黑色泥岩是本区最主要的生油岩,在嫩江期(Campanian)末期进入生油门限,明水期(Maastrichtian)末期 早第三纪晚期(Chattian)达到生烃、排烃高峰。在上覆大段泥岩封闭作用下,青一段地层形成超压,迫使油气向下排泄到下伏的扶扬油层储层。同时期,大量断开青—段生油岩和扶扬油层储层的T_2层断层复活开启,成为青一段油气向下运移的良好通道。扶扬油层沉积时期,南北物源水系多条分流河道的迁移交汇和多期河道的纵向错叠,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纵向错叠、平面连片的低水位体系域砂体堆叠格局,为形成大面积岩性油藏提供了丰富的储集空间。嫩江期(Campanian)末期—早第三纪末期(Chattian)盆地发生反转,三肇地区周边褶皱隆起,使之成为一个低缓的三角形凹陷。青一段泥岩大量生烃、排烃和超压高峰的形成与断层复活开启同步发展,促使青一段油气向下部扶扬油层储层大量运移,构成了区内特殊的“注入式”油气运移成藏模式,在三肇凹陷内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成藏机理 地层超压 松辽盆地 注入式
下载PDF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断层活动特征及控油作用 被引量:86
4
作者 赵密福 刘泽容 +1 位作者 信荃麟 李亚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11,共3页
The growth index of a fault is related not only to its activity rate but also to the deposition rate, especially in seriously truncated area, the growth index is serious distorted. But this situation has been neglecte... The growth index of a fault is related not only to its activity rate but also to the deposition rate, especially in seriously truncated area, the growth index is serious distorted. But this situation has been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growth index and fault activity rate, 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Linnan fault is studied, and it is so considered that the conclusion of latter is right. The speed of activity of a fault can be directly attained from the duration of sedimentation and reflects quantitatively 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fault, thus the terminology of the growth index of fault is practically meaningless. Fault activity was strong during Dongying time, and the buried depth of stratum is shallow, so fault sealing is worse, hydrocarbons migrated to Qianguantun and Qudi areas. This is important to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Fault activity intensity was big during Minghuazhen time, which determined the vertical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民凹陷 油气勘探 断层活动特征 油气分布 控油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地层异常高压体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82
5
作者 郑和荣 黄永玲 冯有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7-70,共4页
地层流体压力异常是含油气盆地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选用丰富的声波测井资料,根据等效深度法首次计算了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地层异常压力和剩余压力值,分析了异常高压体系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高压体系的发育与欠... 地层流体压力异常是含油气盆地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选用丰富的声波测井资料,根据等效深度法首次计算了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地层异常压力和剩余压力值,分析了异常高压体系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高压体系的发育与欠压实、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以及油气的生成有关。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动力,异常高压体系产生的流体压裂、幕式排烃作用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十分有利。油气主要分布在高压体系中的相对低压区。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塑性拱张构造是异常高压体系的泄压区,也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其较深层位(Es3中下─Es4上)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异常高压体系 石油地质 东营凹陷 下第三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异常高压特征、成因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82
6
作者 查明 张卫海 曲江秀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1-35,共5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二叠系和南缘第三系普遍存在着异常高压 ,腹部主要为顶封滞排型高压系统 ,其主要特征是 :超压带顶部存在明显的封隔层 ,岩性主要是厚层钙质、硅质和铁质泥岩 ;同一压力系统的封隔层在平面上分布稳定 ,具相同的埋...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二叠系和南缘第三系普遍存在着异常高压 ,腹部主要为顶封滞排型高压系统 ,其主要特征是 :超压带顶部存在明显的封隔层 ,岩性主要是厚层钙质、硅质和铁质泥岩 ;同一压力系统的封隔层在平面上分布稳定 ,具相同的埋深 ,即封隔层穿层、穿时、穿岩性分布。腹部异常高压的形成主要与成岩作用和烃类生成作用有关。受温度的控制 ,在高压段内黏土矿物转化明显 ,它通过释放Si、Ca、Fe、Mg等离子形成致密封隔层。南缘地区主要发育滞排型异常高压 ,其分布受层位控制 ,饱含流体的厚层泥岩快速沉积是高压形成的主要原因 ,构造挤压作用加剧了不平衡压实 ,使泥岩本身形成了良好的“压力封闭”。异常高压对有机质的成熟、深部液态烃的保存、促进油气的运聚、抑制成岩作用、产生微裂缝并提高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增强对烃类的封盖能力等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高压与油气藏的分布有 3种形式 ,即油气在封闭层之上的储集层中成藏、油气在高压段内的砂层中成藏和油气在紧邻压力封闭层之下的砂岩中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异常高压 特征 成因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被引量:71
7
作者 陈建平 查明 +2 位作者 柳广弟 谷亚青 张卫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2000年第4期75-78,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发育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研究表明 ,二叠系内部各组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 ,在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 ,因而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玛北油田百口泉、乌尔禾组油藏原油物性差异与油气运移通道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发育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研究表明 ,二叠系内部各组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 ,在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 ,因而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玛北油田百口泉、乌尔禾组油藏原油物性差异与油气运移通道有关 ,百口泉组油藏是通过不整合面运移聚集的 ,油气性质以富含轻质组分和低密度为特征。不整合圈闭发育的扇体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不整合面 油气运移 油气藏类型 油气成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藏研究 被引量:69
8
作者 张金亮 常象春 张金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35,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存在前缘坳陷和大型斜坡组成的深盆地结构。上古生界发育海陆交互相和陆相砂泥岩生储组合,大型三角洲体系形成了广泛发育的致密砂岩储集层。煤系地层形成了深盆气藏的主要气源岩,范围广、丰度高的煤系有机质除东北部处于... 鄂尔多斯盆地存在前缘坳陷和大型斜坡组成的深盆地结构。上古生界发育海陆交互相和陆相砂泥岩生储组合,大型三角洲体系形成了广泛发育的致密砂岩储集层。煤系地层形成了深盆气藏的主要气源岩,范围广、丰度高的煤系有机质除东北部处于低成熟外,盆地中普遍进入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深盆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从三叠纪持续到晚白垩世,其后进入保存期。上古生界形成了一个几乎覆盖全区的特大型深盆气藏,地层压力以异常低压为主,气水分布明显呈现南气北水下气上水的特征,气层分布不受构造控制,预测地质储量为1. 47 × 1012~ 10. 5 × 1012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生界 深盆气藏 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运移 沉积
下载PDF
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66
9
作者 陈建平 查明 周瑶琪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1-64,共4页
系统总结了有机包裹体在研究油气运移时间、通道、方向、期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介绍了近年来有机包裹体成分在确定油气来源、运移期次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作了评述。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次生包裹体 油气运移 流体势 油气藏
下载PDF
断裂—砂体形成油气运移的“中转站”模式 被引量:78
10
作者 邓运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6期14-17,共4页
油气运移是当今世界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前沿的学科,它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核心。断裂是裂陷盆地内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但是断面与烃源岩接触面积小,不能吸收大量油气,大断层下降盘的水下扇砂体与生烃岩大面积接触,能吸... 油气运移是当今世界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前沿的学科,它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核心。断裂是裂陷盆地内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但是断面与烃源岩接触面积小,不能吸收大量油气,大断层下降盘的水下扇砂体与生烃岩大面积接触,能吸收烃源岩中生成的大量油气,当达到一定饱和度时,温—压升高,伴随着断层的“幕式”运动,油气从砂体——中转站中沿断层向上运移成藏。正、反两方面勘探实践验证了断裂—砂体的油气中转站运移模式的正确性,它将对今后油气运移的研究和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砂体 中转站 油气运移 模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69
11
作者 牟中海 何琰 +3 位作者 唐勇 陈世加 浦世照 赵卫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20,共5页
论述了陆西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类型与油气运聚特征、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的证据以及不整合断层运聚体系的成藏模式。陆西地区存在上超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削蚀型和整一整一型4种不整合类型,其中上超削蚀型和整一... 论述了陆西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类型与油气运聚特征、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的证据以及不整合断层运聚体系的成藏模式。陆西地区存在上超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削蚀型和整一整一型4种不整合类型,其中上超削蚀型和整一削蚀型不整合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在陆西地区有6种不整合结构类型,其中Ⅰ、Ⅱ型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最有利。二叠系各层系顶界和三叠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发生于陆西斜坡区,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隆起区。陆西地区存在源边—不整合—斜坡—环带状和源外—不整合—断控—阶状2种成藏模式。由此可见,与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区主要位于陆西斜坡区、三个泉油田与石南油田接合处及三南凹陷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西地区 不整合面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模式 有利勘探目标
下载PDF
对油气运聚研究中一些概念的再思考 被引量:63
12
作者 李明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16,共4页
非均质地层中烃类的扩散流和达西流可以同时存在,并可相互转换。据 Welte等 1997年计算,在致密泥岩层中,扩散流和达西流的流速分别为18m/Ma和15m/Ma,说明在致密地层中这两种流动几乎没有差别,同时说明了泥岩中的流动也可以用达西公式来... 非均质地层中烃类的扩散流和达西流可以同时存在,并可相互转换。据 Welte等 1997年计算,在致密泥岩层中,扩散流和达西流的流速分别为18m/Ma和15m/Ma,说明在致密地层中这两种流动几乎没有差别,同时说明了泥岩中的流动也可以用达西公式来表述。油、气的浮力流和渗流虽然都是在地下多孔介质中的流动,但前者是油、气在水中上浮,不呈连续相流动,而后者是油、气呈连续相与水一起流动,因此浮力流没有含烃饱和度和相对渗透率的要求,也不能用达西公式表述,而渗流则要求有临界运移饱和度和相对渗透率,并可用达西公式来计算。是否发生浮力流只取决于油、气与水的密度差,浮力流是二次运移最基本的流动模式。地下确实存在油。气的幕式运移和幕式充注,但幕式是一个有时间尺度的概念。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是一个带幕式特征的连续过程,不能只强调强度较大的幕式活动而忽视了连续过程的存在,再加上油源的不稳定和通道的非均质性,因此单依据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就确定油气藏是由2或3期充注所形成,似乎有些难以置信。图3参18(李明诚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聚 研究 油气运移 扩散流 达西流 浮力流 渗流 幕式运移 幕式充注
下载PDF
正韵律砂层中渗透率级差对石油运移和聚集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49
13
作者 曾溅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2-105,共4页
正韵律砂层中渗透率级差对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同一注油速率下,小级差的正韵律砂层比大级差的正韵律砂层更易发生油的聚集,含油范围也更大;②当注油速率小于1.0mL/min时,在同一注油速率下,油可... 正韵律砂层中渗透率级差对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同一注油速率下,小级差的正韵律砂层比大级差的正韵律砂层更易发生油的聚集,含油范围也更大;②当注油速率小于1.0mL/min时,在同一注油速率下,油可以充注小级差的正韵律砂层内各个不同渗透率的砂层,并在其中运移,而大级差的正韵律砂层内,只有渗透率较大的砂层才能充注油;③级差较小的正韵律砂层内渗透率较小的砂层油充注所需的临界注油速率小于级差较大的同类砂层;④注油速率为0.1mL/min时,小级差正韵律砂层内油的运移和分布达到稳定状态的注油时间和注油量均大于大级差的正韵律砂层,而注油速率大于0.5mL/min时,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层 渗透率 级差 石油运移 石油聚集 模拟
下载PDF
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 被引量:34
14
作者 邹华耀 金燕 黄光辉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2,共4页
在总结国内外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碎屑岩层序中断层的封闭机理、断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以及断层圈闭的油气差异聚集作用。通过黄骅坳陷北塘凹陷断层的封闭性及断层油气藏差异聚集分析,表明断层在活动... 在总结国内外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碎屑岩层序中断层的封闭机理、断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以及断层圈闭的油气差异聚集作用。通过黄骅坳陷北塘凹陷断层的封闭性及断层油气藏差异聚集分析,表明断层在活动停止期主要起封闭作用,但在正常压实层序段仍有少量轻组分的烃类沿断层发生运移而引起差异聚集;而在欠压实带,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使断层在纵向上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期次研究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1
15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黄志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25,共4页
我国多为陆相叠合盆地,具有多期生排烃、运移、成藏、调整和破坏的特点。归纳有关油气运移方面的文献,将油气运聚期次的研究方法归纳为4种:即以分析构造运动后地层表现形式的构造分析法、以研究流体包裹体为主要内容的储集层有机岩... 我国多为陆相叠合盆地,具有多期生排烃、运移、成藏、调整和破坏的特点。归纳有关油气运移方面的文献,将油气运聚期次的研究方法归纳为4种:即以分析构造运动后地层表现形式的构造分析法、以研究流体包裹体为主要内容的储集层有机岩石学分析法、储集层成岩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代法和用于推断储集层中烃类流体充注史、烃类注入方向和时间的油藏地球化学-油藏非均质性研究法。4种方法分别具不同的分析原理和应用效果,并在吐哈盆地分别进行了应用。构造分析法和储集层有机岩石学分析法得出葡北油田主要经历了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和晚第三纪两期油气大规模运移;葡北油田同位素地质定年分析只反映出油气第二期运移成藏时期,其原因是第一期油气没有充满取样层位所造成;油藏地球化学-油藏非均质性分析得出鲁克沁构造油藏是油气先稠化后成藏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油气运聚 运聚期次 研究方法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石油体系 被引量:57
16
作者 朱伟林 黎明碧 吴培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1-23,共3页
珠三坳陷为第三纪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主要发育了早期的湖泊相沉积、中期的海湾相沉积和晚期开阔海相沉积,形成了本区生储盖的三层结构。湖泊相沉积包括文昌组油源岩和恩平组气源岩,构成了本区石油体系的源岩要素。晚渐新世的张扭构... 珠三坳陷为第三纪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主要发育了早期的湖泊相沉积、中期的海湾相沉积和晚期开阔海相沉积,形成了本区生储盖的三层结构。湖泊相沉积包括文昌组油源岩和恩平组气源岩,构成了本区石油体系的源岩要素。晚渐新世的张扭构造和中中新世末的右旋剪切构造是主要的含油气局部构造。幼陷内存在着文昌组-珠海组、珠江组油体系和恩平组-珠海组气体系,前者分布于文昌B凹陷,后者则位于文昌A凹陷,二者的生、排、运聚的高峰均为中中新世之后。文昌A凹陷是找气的有利地区,文昌B凹陷是找油的有利地区,其过渡区为油气的复合带。经过进一步的勘探,本区将成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石油体系 盆地
下载PDF
油气初次运移理论新探 被引量:56
17
作者 李传亮 张景廉 杜志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2-142,共11页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与油气的粘度有关,还与源岩的厚度有关;油气藏的异常高压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气藏的异常高压多于油藏,新生油气藏多于古油气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就是源岩的粒间孔隙,源岩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油气初次运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气藏而降低油气运移效率;源岩的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倒灌”现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动力驱动,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是二次运移过程中侧向运移的结果。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具有相同的动力机制、运移相态和运移方向,因而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 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油气藏
下载PDF
油气运移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44
18
作者 李明诚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6,共6页
油气运移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勘探中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近年来在初次运移、二次运移和聚集条件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就油气运移的动态分析和综合研究、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气田
下载PDF
断裂带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输导能力 被引量:47
19
作者 柳广弟 吴孔友 查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17,22,共3页
通过断裂散失的油气量主要与断裂带的输导能力、实际进入断裂带的油气量、断裂通道的长度、散失时间和储层分流系数等参数有关。断裂带输导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断裂带的宽度和储层渗透率。利用断裂散失模型计算了不同规模的断裂带作为油气... 通过断裂散失的油气量主要与断裂带的输导能力、实际进入断裂带的油气量、断裂通道的长度、散失时间和储层分流系数等参数有关。断裂带输导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断裂带的宽度和储层渗透率。利用断裂散失模型计算了不同规模的断裂带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输导能力。计算结果表明 ,大型断裂带输导油气的能力远大于储层输导油气的能力。断裂活动期进入“通天”大断裂带的油气主要趋于散失 ;小断裂由于储层的分流作用 ,即使在活动期 ,它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其油气的散失量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油气散失通道 输导能力 油气运移 运移通道 运聚模型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常规特征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8
20
作者 王红军 蔡迎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0-52,共3页
在储集层成岩过程中 ,胶结物和次生矿物形成时常常会有流体被包裹在其内 ,形成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在储集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 在储集层成岩过程中 ,胶结物和次生矿物形成时常常会有流体被包裹在其内 ,形成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在储集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结合盆地的古地温模式和储集层埋藏历史 ,可以确定包裹体形成时的地层埋深及对应的地质时代 ,依此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通过某油气藏中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 ,从油气运移及充注圈闭的角度 ,对该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合理的阐述。认为该油气藏的成藏期为早第三纪末 ;油、气、水 (主要是油与水的混相液体 )同期运移至储集层 ;油气经过长距离运移聚集成藏 ,成藏后几乎没有再经历调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特征 储集层 油气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